持力層埋深過大樁長過長如何解決且看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優(yōu)化_第1頁
持力層埋深過大樁長過長如何解決且看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優(yōu)化_第2頁
持力層埋深過大樁長過長如何解決且看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優(yōu)化_第3頁
持力層埋深過大樁長過長如何解決且看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優(yōu)化_第4頁
持力層埋深過大樁長過長如何解決且看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優(yōu)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持力層埋深過大、樁長過長,如何解決?且看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優(yōu)化設計實例發(fā)表時間:2014-04-24某小區(qū)2幢28層剪力墻結構高層住宅原設計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按端承樁設計,試挖后發(fā)現(xiàn)持力層埋深過大、樁長過長,難以滿足施工要求,原設計單位嘗試改用沖(鉆)孔灌注樁也沒有成功。經研究分析,確認詳勘報告未準確反映實際地質情況、導致按其設計的基礎方案難以實施,并判斷出補勘報告提供的設計參數(shù)偏于保守、尚有潛力可挖,相應補充了基樁靜載試驗,獲得了比較準確可靠的人工挖孔灌注樁設計參數(shù);考慮了樁側阻力對豎向抗壓承載力的貢獻,變更了樁端持力層,優(yōu)化了樁長和樁身配筋,在滿足承載力的前提下減少了人工挖孔灌注樁的

2、施工難度、降低了造價,使本工程恢復了正常施工;總結了本工程的經驗教訓,供類似工程參考。1、工程概況湖南省郴州市某住宅小區(qū)由北方某設計院(下文稱“原設計單位”)設計,其中2324#樓為28層剪力墻結構,結構總高度為80.5m,建筑面積分別為11764.5和12360.5m2,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基本地震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上部剪力墻結構的抗震等級為三級,100年一遇基本風壓為0.35kN/m2,建筑場地類別為II類。地下水對砼結構無腐蝕,對鋼結構有弱腐蝕性。設有一層地下室形成大底

3、盤將2328#住宅樓連為一體,見圖1。樁基施工前先開挖了基坑,現(xiàn)場自然地面與地下室底板標高基本持平,地下室底板面相對標高為-4.600m。2、地質情況和原基礎方案整個住宅小區(qū)的詳細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由廣東某勘察單位提供。詳勘報告顯示場地的上覆土層厚度不大,基巖為中風化灰?guī)r,普遍埋深在1015米左右。原設計2324#樓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基礎,以中風化灰?guī)r為樁端持力層。在施工2324#樓前,由郴州市某勘察單位進行了超前鉆補充勘察,補勘報告指出:(1)按區(qū)域地質資料,擬建的2324#樓場地位于一區(qū)域性壓扭斷裂F1上,此斷裂活動年代較為久遠,不屬于全新世活動斷裂,斷裂本身對場地穩(wěn)定性不構成影響;(2)受

4、斷裂擠壓及巖性影響,2324#樓場地巖性雜亂破碎,穩(wěn)定的中風化炭質泥巖埋深在均30米以下,上覆有厚2030米的強風化炭質頁(灰)巖,巖體結構構造大部分已遭破壞,遇水后易軟化。受斷層的影響,強風化炭質頁(灰)巖中隨機分布有夾層狀、透鏡體狀的中風化灰?guī)r夾層。在24#樓范圍內還上覆一定厚度的土層。補勘報告建議的設計參數(shù)見表1和2,典型地質剖面見圖2;2328#樓地下室平面圖(3)遠離斷裂帶巖體結構逐漸變好、強度較高且層位基本穩(wěn)定,大致以2328#住宅樓地下室1-A軸與1-B軸之間的后澆帶為界到25#樓地段,巖性以中風化砂巖、炭質砂巖為主,埋深在15米以內。補勘報告與詳勘報告對2324#樓地質情況的描

5、述出入很大,是否能按原基礎設計方案實施存疑。為此現(xiàn)場曾選2根1000樁進行試挖,挖至超過20米仍未到達原設計要求的中風化巖層,施工遇到很大困難,原基礎方案若不作重大調整,將導致樁長過長、難以滿足施工要求。原設計單位曾嘗試將基礎修改為沖(鉆)孔灌注樁,仍以中風化巖為持力層。施工單位選3根800樁試沖,結果并不成功:3根樁在施工過程中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塌孔現(xiàn)象,耗時715天才完成1根樁,灌注樁身混凝土充盈系數(shù)達2.12.7。工程被迫停頓下來,建設單位向我們咨詢處理方案。3、基礎優(yōu)化設計方案3.1 方案比選分析經過踏勘現(xiàn)場、與相關單位技術人員交流以及查閱原設計圖紙、詳勘報告和補勘報告等技術資料,確認詳

6、勘報告沒有準確反映2324#樓實際地質情況、導致按其設計的基礎方案難以實施,因此按補勘報告對基礎優(yōu)化設計方案進行了分析。23#樓地質條件相對較好、第4層強風化炭質頁(灰)巖層面位于自然地面,經過地基承載力的深寬修正后采用筏形基礎是可能的;24#樓地質條件相對較差,表層土經過地基承載力深寬修正后仍不滿足要求。由于兩幢大樓緊鄰,中間僅留300mm寬變形縫,若兩幢大樓采用不同的基礎形式,則兩樓相連處不論采用那種基礎形式,必定使其中一幢大樓存在較大沉降差,因此否決了筏形基礎。據了解郴州當?shù)赜心Σ炼顺行腿斯ね诳坠嘧兜某晒Π咐?guī)范1有保證發(fā)揮其側阻力的技術措施,因此初步考慮改以第4層強風化炭質頁(灰)

7、巖為樁端持力層、采用摩擦端承型人工挖孔灌注樁,干作業(yè)挖孔同時避免了持力層遇水軟化的風險。按原設計樁徑、以表2參數(shù)初步估算,最少樁長為26m,在地質條件較差的24#樓樁長就更大了。郴州當?shù)厥┕ぐ嘟M一般只承接樁長15米以內的挖樁任務,樁長超過20米基本找不到施工班組承接,改成摩擦端承型人工挖孔灌注樁似乎也不可行。結合有關文獻經驗數(shù)據,對補勘報告進行研讀、判斷后,我們認為表1和表2的數(shù)據偏于保守、尚有潛力可挖,例如干作業(yè)成孔的人工挖孔樁設計參數(shù)反而比濕作業(yè)的鉆(沖)孔樁低,與規(guī)范經驗規(guī)律不符12;第4層強風化炭質頁(灰)巖內摩擦角過小,一般應在28o以上35;該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也偏小,按重型圓錐動

8、力觸探N63.5=11.7推算可取480kPa67。因此我們向建設單位建議,選取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基樁靜載試驗,為安全而經濟地設計人工挖孔灌注樁提供比較準確的參數(shù)。3.2 補充基樁靜載試驗現(xiàn)場在地質條件相對較差的24#棟純地下室選取了3根1000人工挖孔灌注樁,開挖樁長20m,以第4層強風化炭質頁(灰)巖為樁端持力層。由長沙某檢測單位采用自平衡法8進行基樁靜載試驗,根據檢測結果推薦的設計參數(shù)見表3。設計參數(shù)有較大提高,為優(yōu)化設計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4、基礎優(yōu)化設計要點根據補勘報告、基樁靜載試驗報告以及原設計單位提供的基礎荷載數(shù)據,以基礎頂面為界對2324#樓基礎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以2328#樓地下室

9、平面1-A軸與1-B軸之間的后澆帶為設計范圍邊界,見圖3。采用摩擦端承型人工挖孔灌注樁,樁徑800(擴大頭1600)和1000(擴大頭2000),以第4層強風化炭質頁(灰)巖為樁端持力層。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抗拔樁為C35),護壁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承臺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采用HRB335鋼筋。2324#樓基礎優(yōu)化設計平面圖4.1 單樁豎向承載力的計算經溝通了解,表3中樁極限側阻力qsik是按名義樁徑1000mm推算的,在優(yōu)化設計時樁身周長u也按名義樁徑計算。另外工程樁雖然屬于大直徑樁,但設計參數(shù)是通過靜載試驗測出的、直接反映了工程樁極限側阻力和極限端阻力的尺寸效應,表3中qs

10、ik和qpk已經包含了規(guī)范1所要求的尺寸效應系數(shù)sik和pk,故優(yōu)化設計時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按式(1)計算(式中各符號定義見規(guī)范1):800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Quk=7700kN,1000樁Quk=11000kN,均布置在塔樓范圍。4.2 樁長的優(yōu)化 豎向抗壓樁原基礎方案按端承樁進行設計,以中風化灰?guī)r為樁端持力層,要求各樁進入樁端持力層的深度(下文用“H1”表示)均為0.5m。優(yōu)化設計時考慮了樁側阻力對豎向抗壓承載力的貢獻,豎向抗壓樁H1值最大為12.9m。如果仍保持各樁H1值固定不變,則豎向抗壓樁最大樁長將達23m,仍不能滿足郴州當?shù)赝跇兜目墒┕ば砸?。鑒于人工挖樁過程相當于大直徑鉆

11、探,挖至持力層后每樁的上覆巖土層類型和厚度是可知的,可按所需的總側阻力確定各樁的H1值和樁長。我們對豎向抗壓樁提出了如下挖樁終孔原則:1)持力層巖面位于自然地面時,H1=12.9m;2)施工中記錄每樁的上覆巖土層類型和厚度,并由施工、監(jiān)理和甲方等簽字確認;3)根據施工記錄,從承臺底面起每遇1m厚填土,H1可減少0.25m;每遇1m厚粉質粘土,H1可減少0.58m;每遇1m厚泥質頁巖,H1可減少0.67m。例如,某樁遇有4米粉質粘土、以下為強風化炭質頁(灰)巖,則有效樁長=粉質粘土厚度+ H1 =4+(12.9-4×0.58)=14.6m。終孔原則的第3)點本質上就是按上覆巖土層qsi

12、k的比例折減H1最大值。由此有效樁長控制在12.9m17.9m之間,在保證單樁承載力的前提下減少了樁長,滿足了郴州當?shù)乜墒┕ば缘囊???拱螛对诩兊叵率也课?,需要設置抗拔樁來抵抗地下水的浮力,樁徑1000(擴大頭2000),以第4層強風化炭質頁(灰)巖為樁端持力層,單樁抗拔承載力特征值Rat=1500kN。原設計抗拔樁的終孔要求與抗壓樁相同。我們經過復算后發(fā)現(xiàn)H1最大值取6.6m就可滿足要求,而且純地下室的上部荷載不大,不考慮地下水作用時對應的豎向抗壓承載力需求不大,僅考慮擴大頭端阻力已有很大的富裕。因此優(yōu)化設計中抗拔樁H1最大值取6.6m,同樣按上覆巖土層qsik的比例折減H1最大值,有效樁長

13、控制在6.6m14.7m之間。4.3樁身配筋的優(yōu)化 豎向抗壓樁在地質條件相對較差的24#棟,豎向抗壓樁采用比原設計更大的縱筋配筋率予以適當加強,縱筋等截面通長配置。在地質條件相對較好的23#棟,在滿足規(guī)范構造要求的前提下,豎向抗壓樁縱筋比原設計略有減少,長短筋間隔通長配置。抗拔樁驗算樁身承載力時,發(fā)現(xiàn)原設計抗拔樁配筋不足。經分析估計是原設計沒有將單樁抗拔承載力特征值Rat乘以荷載分項系數(shù)轉換成荷載設計值所致,因此對抗拔樁的配筋作必要的加強,并按規(guī)范1要求驗算其裂縫寬度。通過提高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至C35、采用細而密的縱向鋼筋等措施,使樁身最大裂縫寬度滿足了規(guī)范1限值要求(lim=0.3mm)。

14、5、施工問題的處理人工挖孔灌注樁的施工安全需引起高度重視,在設計文件中強調了“跳挖”等施工安全措施。先前現(xiàn)場試挖的2根1000樁,既沒有做擴大頭也沒有澆注樁身混凝土,開挖后放置已有一年時間。鑒于該2根樁持力層長期泡水,故要求繼續(xù)開挖、直至穿越受泡水變軟的影響范圍后方可做擴大頭,并要求繼續(xù)開挖該2根樁前,檢查和修補破損的護壁,必要時加鋼護筒。6、結論通過基礎優(yōu)化設計,既減少了人工挖孔灌注樁施工難度又降低了造價,使本工程恢復正常施工,基礎施工已順利完成并通過驗收,目前正在施工上部結構。為了監(jiān)測樁基變形的進展情況,共設置了31個沉降觀測點,由于工程正在施工,沉降觀測將持續(xù)進行??偨Y本工程的經驗教訓,以供類似工程參考:(1)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應準確反映工程場地實際情況,這是成功開展工程建設的前提。由于詳勘報告資料不準,本工程建設單位在工期和資金方面蒙受較大損失,如在詳細勘察階段適當加大在勘察費用和時間方面的投入,就有可能避免相關損失;(2)仔細研讀、正確使用巖土勘察報告(包括基樁靜載試驗報告的參數(shù)),是結構工程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文獻9歸納總結了相關的步驟和方法,可供讀者參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