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說“木葉”導學案學習目標: 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 意象的意蘊;比較 “(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知識目標: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寫作目的。 成長目標:初步培養(yǎng)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xiàn)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重點:掌握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難點: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知識聯(lián)接: 一、背景知識 “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 “木葉”即“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由于作者是一
2、個學者,也是詩人,有著深厚的學養(yǎng)和豐富的聯(lián)想力,因而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做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使我們對古詩詞藝術中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借鑒。學習這篇課文需要我們逐字逐句認真、細致地讀,把整篇文章貫穿起來,各個部分融會貫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學常識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靜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閩侯人。詩人、文史學家,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編文學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3、。1937年到廈門大學任教十年,1947年為燕京大學教授,1952年至今為北京大學教授。曾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詩聞名于世,與戲劇家曹禺、小說家吳組緗,并稱“清華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詩楚辭研究專家。對明清小說也很關注,并提出頗多精辟的創(chuàng)見。著有唐詩綜論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國文學簡史等多部著作。獲國家教委教材一等獎。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諄諄教導后學,桃李滿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歲。 1、 【閱讀文本整體把握】這篇文章實際上是談論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為什么把“說木葉”作為標題?二、【探究思考】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
4、如“木葉”一樣,成為內(nèi)涵豐富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一種意象的藝術特點。說木葉綜合訓練探究一:閱讀下面課文選段,完成文后選擇題。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 ) 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标懾实呐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眲t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澳救~”
5、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無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笨墒菫槭裁磫螁巍皹淙~”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 ” 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蕭綱折楊柳 )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陶淵明擬古 ) 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
6、“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柳惲搗衣詩 )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沈佺期古意 ) 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chǎn)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边@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
7、”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jīng)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边@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1 對于屈原的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對后代詩人的影響,下列說法不正確的
8、一項是( )A 謝莊月賦:“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标懾实呐R江王節(jié)士歌:“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倍际艿搅诉@句詩的影響。B 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無論在用詞上還是景物形象的描寫上都受到了屈原詩句的影響。C 在“木葉”一詞的使用上,后來的詩人們就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盡量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柳惲搗衣詩 )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沈佺期古意 )D 杜甫登高中的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后來,庾信在哀江南賦里沿用了“落木”這個詞。2 下列對文段
9、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在詩人們筆下,一般遇見“樹葉 ” 的時候就大都簡稱之為“葉”,“樹葉”一詞從來就無人過問,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看不見使用“樹葉”的詩句。B 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一用再用,熟能生巧,并在原來的形象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C 在詩人們的精彩詩句里,從未出現(xiàn)過“樹葉”這個詞。D “木葉”這一鮮明的形象不但被后代詩人廣泛沿用,后來又被創(chuàng)造性地省略成“木”,體現(xiàn)了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性。3 從選文看,關于作者引杜甫登高詩為例的用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說明屈原之后的詩人們喜歡使用“木葉”這個詞,并且一用再用,熟能生巧。B 說明詩歌語言的創(chuàng)
10、新是不會停滯不前的。詩人們將會根據(jù)“木葉”這個詞創(chuàng)造出更多新的詩境。C 說明“落木”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而來的。D 引出下文對“木”與“葉”區(qū)別的闡述。探究二:閱讀下面課文選段,完成文后選擇題。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gòu)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
11、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 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澳尽痹谶@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
12、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
13、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 周邦彥滿庭芳 ) 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4 對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B 而“木”
14、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也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C 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边@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D 正因為“木”具有“木質(zhì)”的特征,所以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也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5 對于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 詩歌語言不是嚴密的概念,而是具有暗示性的藝術語言,但這種暗示性是潛在的,稍不留心就會被忽略。B 正因為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把這些對藝術形象的暗示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
15、說,才讓我們更能認識到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C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能夠啟發(fā)感染讀者,讓人感受到文字之外的意蘊。D 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之所以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是因為“樹”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6 對選文中“樹”與“木”的區(qū)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木”字影響著我們更多地聯(lián)想到樹干,“葉”字卻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密密層層的濃蔭。B “樹”的形象較為飽滿繁茂,“木”的形象較為疏朗空闊。C “木”本身就仿佛含有落葉的因素,“樹”則與飽滿的“葉”的形象一致。D “樹”字在使用時往往被“葉”代替,而
16、“木”字卻在古代詩人的作品中隨處可見。7 從選文提供的信息看,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對于“木葉”這個詞語,詩人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是誰,都在描寫秋景的詩歌中運用“木葉”這個詞來描寫落葉,直至今天。B 作者之所以說“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是因為詩中的“枯桑”這個意象,比較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秋風吹落葉的畫面,與“木”的藝術特征相近。C 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樹”字也很少用在秋風葉落的畫面中。D 古代詩人無論使用“樹”還是“木”,都是為了
17、在恰當?shù)膱龊鲜褂们‘數(shù)脑~語去構(gòu)成精妙的詩歌語言。探究三:閱讀下面課文選段,完成文后選擇題。 “木”不但讓我們?nèi)菀紫肫鹆藰涓?,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這就是“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
18、的氣息?!把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
19、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日暮風吹,葉落依枝?!?( 吳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澳救~”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8 下列對“木”字第二個藝術特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至于“木” 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
20、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與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木制品的顏色和觸感是一致的。B 由于“木”的潛在的暗示,依然左右著落葉的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C “落葉何翩翩”“雨中黃葉樹”兩句詩中的葉子形象,在顏色上和觸覺上都與“木葉”有差別,所以這兩句詩營造的意境,也與“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不同。D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作者這句話形象的詮釋了“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9 下列對“木葉”這一意象的解讀,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A “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
21、是因為它讓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B “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C 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木葉”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落木”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D 屈原在九歌中使用“木葉”,主要目的是借“葉”字纏綿的一面襯托湘夫人的性格形象。10 下列對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 “日暮風吹,葉落依枝。”這句詩足以說明“葉”字的纏綿的一面,所以,“木葉”是一個溫情脈脈的形象。B “木葉”之所以更符合清秋的意境,是因為“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使得讀者對“木葉”這個形象產(chǎn)
22、生了枯黃、飄零的印象。C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兩個形象簡直就是千差萬別。D 本文的主旨是:通過辨析“木葉”與“樹葉”藝術形象之間的差別,告誡讀者在平時寫作中一定要深思熟慮,做到用詞恰當貼切?!拘Чr灐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題說到先秦文獻之版本美,就是說它的“文字載體”美。世界上有過各種各樣的文字載體:古巴比倫人用泥版,古埃及人用紙草,古印度人用貝葉,古希臘人用羊羔皮,古俄羅斯人用樺樹皮他們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天然材料,沒有制作過專用的文字載體。古代中國人也曾利用過天然材料,比如龜甲、牛胛骨之類,還利用過陶
23、器、玉器、青銅器等,創(chuàng)造出了“甲骨卜辭”和“金石文本”。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缺點:不易復制,不易儲藏,不易遞運,故很難成“書”,以供跨時空閱讀、使用。到了兩三千年之前,我國先民們開始用質(zhì)地輕柔的縑帛來寫字,這很美,但是太貴了;于是人們就剖開竹子,削成輕巧細長的竹片來寫書。這竹片非常廉宜,叫做竹簡。竹簡(或木簡)作為專用文字載體,是中國也是世界書籍制度史上的一項重要首創(chuàng)。它廉宜,可以批量復制,可以傳輸,可以儲存,一句話,可以成“書”了。我國周秦兩漢魏晉兩三千年間,使用的就是這種“簡書”。傳世至今的上古經(jīng)典文本,原本都出自“簡書”。西周末年,文字載體和文字錄入方式實現(xiàn)了一次空前的變革:時人有文,不再
24、使用甲骨契刻了,也不依靠青銅器皿了,而是改用竹簡與縑帛。春秋后期,鄭國有位鄧析,在子產(chǎn)“鑄刑鼎”之后,造出了一部“竹刑”,就是用竹簡錄寫的國家刑典。鄧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這也說明早在孔子之前,社會上就已經(jīng)有了“竹書”。論語中有“子軾負版者”的話,說是孔子向背負版籍的人行注目禮,這“版”(木牘)便是政府登錄土地人口用的,可以畫“土地四至圖”和刻制“家族譜系表”。西晉時期,有個叫不(fu)準的人,盜掘了汲縣的戰(zhàn)國魏襄王的墳墓,發(fā)現(xiàn)了一批殉葬品,光是竹簡就裝了十幾大車,還被他當火把燒掉了不少。后經(jīng)人整理,清理出了古本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等好幾種書,記載了炎黃舜禹時期的許多重要史
25、事。它的發(fā)現(xiàn),確證了上古就有簡書的存在。論語中又有“子張書諸紳”的話,紳是絲織品,在絲織品上錄文記事,看來已成為當時的日?;顒恿?。另外,元魏時的齊民要術中說: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以丹書帛,置于枕中,以為國寶”。加之考古發(fā)現(xiàn)先秦人手抄的帛書老子,這又證明那時節(jié)確有帛書的流布。神仙家把“帛書”尊為“天降圣書”,不無緣故。簡的出現(xiàn),使書面作品的批量復制成為可能,這才有了專供“傳授知識”的“書”的生產(chǎn),這才為諸子著作的涌現(xiàn)準備了前提,也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條件,中國南北朝以前的書,基本上都是“簡書”,其文化學意義怎么估量也不算高。(摘編自陳洪彝閑話“簡書”)1下列關于古代文獻“文字載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古人一般就地取用一些天然材料作為文字的載體,而不會去制作專用的,但這些天然材料都不易復制、儲存和遞運,所以很難成“書”。B“甲骨卜辭”是將文字刻在龜甲、牛胛骨等甲骨類材料上,而“金石文本”則是將文字燒制或鑄刻在陶、玉、青銅等材質(zhì)的器皿之上。C兩三千年之前中國先民找到新的書寫載體,其中“帛”雖然輕柔美好但價格昂貴,相比而言,以竹木加工而成的“簡”輕巧細長且非常廉宜。D竹簡(或木簡)擁有之前甲骨、金玉等文字載體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是一種專用文字載體,也是中國甚至世界書籍制度史上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造。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按長短排序》小班數(shù)學教案
- 陜西省高考試題卷及答案
- 三下語文考試題型及答案
- 乳山英語考試題庫及答案
- 拜城社區(qū)考試題庫及答案
- 安徽分類考試題庫及答案
- 2025年廣州數(shù)學中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青海省三支一扶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2025年服裝設計師職業(yè)資格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出國留學英語入學考試試卷及答案
- 安徽青碩建設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2024
- 公司適用法律法規(guī)標準清單2025年08月更新
- 2025年4月自考00077金融市場學試題
- 中意紙質(zhì)文物脫酸技術應用與思考
- 國家開放大學機考答案 5個人與團隊管理2025-06-21
- 大慶師范學院《跳高》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廣元市中考語文試卷真題(含標準答案)
- 中央民族大學強基校測面試題
- 幸福與健康課件
- 2025年安徽省中考生物試卷真題(含答案)
- 2025人教英語初中七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