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同步練習5_第1頁
《地質災害》同步練習5_第2頁
《地質災害》同步練習5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質災害同步練習讀下圖,完成12題。1 圖中所示的地質災害是()A. 地震B(yǎng). 山崩C. 滑坡D. 泥石流2影響該災害強度的因素是()A. 處的物質組成B. 處的光滑程度C. 的體積和質量D. 處水流的大小解析:本題組通過一幅滑坡的立方體圖來展示地質災害的類型。影響滑坡強度的因素有: 滑坡體的位置越高、體積越大,移動速度越快、移動距離越遠,滑坡的活動強度就越高,危害 程度也就越大。答案:1.C2.C2010年新華網某一記者報道:凌晨3時10分,一個沉悶的聲音突然響起,大地劇烈的抖動起來,很多人來不及知道怎么回事就被埋在倒坍的房屋里。據(jù)此回答35題。3該現(xiàn)象發(fā)生的地質災害是()A. 泥石流B.

2、火山噴發(fā)C. 地震D. 滑坡4 此災害()A. 主要發(fā)生在海洋邊緣地帶B. 會造成人類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是最嚴重的地質災害C. 純屬自然現(xiàn)象,與人類活動無關D. 地震的發(fā)生一定和人類的不合理的活動有關5為減少災害的破壞,人們應()A. 聽天由命,無法抗拒B. 植樹種草C. 災害發(fā)生時一定要盡可能跑岀房屋,必要時跳岀窗外D. 通過對地質、生物、水文等觀測,對此災害進行預報解析:據(jù)此材料分析可知該現(xiàn)象為地震。地震一般發(fā)生在板塊交界處,人類的某些活動有 時候也會誘發(fā)地震,如水庫蓄水、人工爆破等,但大多數(shù)地震屬于構造地震,與人類的活動無 關,屬于自然現(xiàn)象。對于地震,人類雖然不能夠防止其發(fā)生,但可通過

3、對地質、水文、生物等 觀測,對其進行預報,減少地震帶來的危害。答案:3.C4.B5.D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據(jù)新華社北京 2009年7月 14日電 據(jù)國家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7月14日2時5分,在臺灣花蓮海域(北緯24.1度,東經122.2度)發(fā)生里氏6.7級地震,震源深度約為 6千米,震中距花蓮縣約60千米,距臺北市120千米,全臺各地大都有震感。 填岀圖中地震各要素的名稱:C點; B點;線段AB;弧線DE_(2) 關于此次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A. 從持續(xù)時間上看,屬于漸發(fā)的自然災害B. 地震的烈度與距震中的遠近有關,與震源深淺無關C. 屬于深源地震D. 屬于構造地震(3) 通常

4、C的深度越大,同級地震對地面的破壞程度越 ;在同一級地震中距 B點越遠,地震對地面的破壞程度越 。(4) 地震發(fā)生時,地面岀現(xiàn)的各種破壞現(xiàn)象都是 造成的,地震帶來的災害與圖中_、等因素有關。解析:本題以臺灣花蓮海域的地震為切入點,考查了地震的基本構成要素和成因。第(1)題,結合地震各構成要素的基本概念可解答。第(2)題,地震往往在瞬間發(fā)生,應為突發(fā)的自然災害;烈度與震源深淺、震中距、地質構造、建筑質量等都有關系;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只有6千米,遠小于70千米,是淺源地震。第 (3)、 題,震源越深,距震中越遠,地震波能量損失越 多,所產生的沖擊越小,對地表破壞越小。答案:(1)震源 震中 震中距

5、等震線(2) D(3)小小(4)地震波的沖擊震源深淺震中距課時訓練、選擇題讀我國西南地區(qū)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分布圖,回答12題。1 下列對該地區(qū)地質災害多發(f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 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B. 地形復雜,山體坡度大C.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D. 氣溫較差大,巖石破碎2 人類活動也可能誘發(fā)地質災害,如破壞植被最可能誘發(fā)()A. 地震B(yǎng). 泥石流C. 滑坡D. 塌方解析:第1題,氣溫較差大,不是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原因,且該區(qū)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 年較差、日較差都不是很大。第2題,植被破壞后,地面因缺乏植被保護,易產生大量的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的發(fā)生提供了基礎條件。答案:1.

6、D2.B2010年2月25日12時56分50秒,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元謀縣交界處發(fā)生里氏5.1級地震,地震造成楚雄州元謀、祿豐、武定、牟定4個縣17個鄉(xiāng)鎮(zhèn)191個村委會55294戶237764人不同程度受災,受損水庫達13座。據(jù)此完成34題。3 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A. 此地多火山而引起地震B(yǎng). 平原地區(qū),地殼較薄C. 印度洋板塊向北擠壓而形成構造地震D. 地殼運動引起的斷裂運動4此次地震對當?shù)剞r村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與之無關的原因是()A. 某些建筑抗震能力差B. 正值當?shù)睾恿骱樗?,引發(fā)洪水災害C. 當?shù)厝丝诿芏容^大D. 當?shù)鼐用竦姆勒鹬R缺乏解析:云南楚雄地處西南地區(qū)地殼活

7、躍區(qū),該區(qū)域正好位于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震帶,即 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印度洋板塊向北擠壓,形成構造地震,此次地震造成農村人 員的傷亡較大,與當?shù)亟ㄖ锏目拐鹉芰^低及當?shù)厝藗兊目拐?、防震意識較差及密集的人口 有關,而與當?shù)氐慕邓疅o關。答案:3.C4.B2010年6月28日,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發(fā)生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碎屑流復合型災害,導致99人被掩埋,受災群眾上千人。據(jù)此完成56題。5 該地泥石流發(fā)生成因類型最有可能的是()A. 冰川泥石流B. 暴雨泥石流C. 暴雨激發(fā)的黃土泥石流D. 雪崩引發(fā)的泥石流6. 下列關于我國滑坡、泥石流分布敘述正確的是()A. 具有與地震相對一致的同步性B.

8、滑坡、泥石流主要發(fā)生在我國山區(qū)C. 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滑坡、泥石流重災區(qū)D. 在地域上分布較為均勻解析:第5題,我國貴州泥石流成因類型主要是暴雨泥石流。第6題,滑坡、泥石流具有與降水相對一致的季節(jié)變化。主要發(fā)生在我國的山區(qū),西南地區(qū)是我國泥石流、滑坡的重災區(qū)?;潞湍嗍髟诘赜蚍植忌暇哂袕V泛性和相對集中的分布特點,分布不均勻。答案:5.B6.B二、綜合題7. 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泥石流是在一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構成的固液兩相流體。我國泥石流分布與年降水量關系統(tǒng)計表年降水量(mm)<100100 400401 600601 800801100010011400>1400

9、泥石流數(shù)量百分比(%)281618242210我國泥石流暴發(fā)頻率與月份關系統(tǒng)計表月份123456789101112泥石流暴發(fā)頻率(%)0002918342410210(1)閱讀材料,分析回答發(fā)生泥石流的三項必要條件。(2) 人類的某些經濟活動,如 、等產生的大量棄渣隨意堆于斜坡上、傾 于溝谷中,或由毀林開荒、陡坡墾殖加重的水土流失等,都直接、間接地為泥石流的發(fā)生提供了來源。(3) 閱讀材料,分析泥石流的主要發(fā)生季節(jié)及其原因。解析:第(1)題,發(fā)生泥石流的三個條件需要從形成泥石流災害系統(tǒng)的諸要素中提取。第 題,回答合理即可。第 (3)題,泥石流發(fā)生的季節(jié)主要是夏季,從第二個表格中即可得岀結 論。

10、原因需要從第(1)題的結論入手,結合表格回答。答案:(1)充足的水,足夠的堆積物,足夠的地表和溝谷坡度。(2) 采礦采石(修路、水利工程建設)疏松固體物質(3) 我國泥石流災害多發(fā)生在夏季(6、7、8月),因為該時期較多的降水為泥石流的發(fā)生提供了豐富的水源。8 下面是三種常見的地質災害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BC(1) 上面三種地質災害中屬于泥石流的是 (2) 這三種地質災害的誘發(fā)因素是什么?(3) 分析三種地質災害的共同成因,如何防治?(4) 下圖是某地發(fā)生地質災害后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圖內所示區(qū)域發(fā)生了什么地質災 害?與上面哪一幅圖發(fā)生的地質災害最相似?為什么?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地質災害

11、的判斷與成因機制。第(1)題,利用圖所展示的地質災害的特點,即可判斷岀 A為滑坡,B為泥石流,C為崩塌。第 題,這三種地質災害的誘發(fā)因素都與 暴雨或地震有關。第(3)題,從圖中可以看出,這些災害的發(fā)生都與地形較陡、植被較少等因素 有關。第題,把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的特點與三幅示意圖相對比,即可得岀正確結論。答案:(1)B(2)暴雨或地震。(3) 成因:山坡較陡;缺乏植被保護。防治:種植樹木和修筑護坡工程。(4) 滑坡。A。滑坡多發(fā)生在地勢陡峭處;發(fā)生滑坡后,地形等高線相對平行;滑坡形成的“階梯狀地形”,在等高線圖上表現(xiàn)出密集區(qū)與稀疏區(qū)相間分布。9下圖是我國某地區(qū)地形等高線及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圖

12、。讀圖,完成下列問題。a a 龍地地說峰 塘馬壓奇 城W林河山舸水陸誓啓 郵固F1回ararzl固曰畫a(1)四個城鎮(zhèn)中,最容易遭受突發(fā)地質災害的是 ?原因是。(2)該地某中學地理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擬定了兩個研究課題,即“山區(qū)農業(yè)資源合理 利用調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考察獲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開墾為耕地;在E、F兩地附近有多處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導致峽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課題組成員,請根據(jù)以上信 息完成下列問題。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適宜發(fā)展 ,建議在E、F兩地中,地附近較容易形成堰塞湖。解析:本題以某地地形等高線圖為切入點,考查了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成因、防治及 讀圖、析圖能力。第(1)題,等高線反映該區(qū)域高低落差大,植被圖例反映該區(qū)域一些坡地種植 了農作物,有毀林開荒的現(xiàn)象。故在山高坡陡、落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