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法典中權利復原請求權的立法構想——以民事權利救濟制度二元結構的確立為主旨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5/5339ecfe-8dea-4d4e-9923-9f2d56fb8634/5339ecfe-8dea-4d4e-9923-9f2d56fb86341.gif)
![我國民法典中權利復原請求權的立法構想——以民事權利救濟制度二元結構的確立為主旨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5/5339ecfe-8dea-4d4e-9923-9f2d56fb8634/5339ecfe-8dea-4d4e-9923-9f2d56fb86342.gif)
![我國民法典中權利復原請求權的立法構想——以民事權利救濟制度二元結構的確立為主旨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5/5339ecfe-8dea-4d4e-9923-9f2d56fb8634/5339ecfe-8dea-4d4e-9923-9f2d56fb86343.gif)
![我國民法典中權利復原請求權的立法構想——以民事權利救濟制度二元結構的確立為主旨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5/5339ecfe-8dea-4d4e-9923-9f2d56fb8634/5339ecfe-8dea-4d4e-9923-9f2d56fb86344.gif)
![我國民法典中權利復原請求權的立法構想——以民事權利救濟制度二元結構的確立為主旨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5/5339ecfe-8dea-4d4e-9923-9f2d56fb8634/5339ecfe-8dea-4d4e-9923-9f2d56fb8634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我國民法典中權利復原請求權的立法構想以民事權利救濟制度二元結構的確立為主旨
2、;發(fā)表日期:2009年10月26日 作者:楊代雄
3、 【摘要】權利復原請求權與民事責任是相互獨立的概念,我國民法典應同時規(guī)定權利復原請求權與民事責任,確立二元結構的權利救濟制度體系。權利復原請求權適用于各種民事權利,以內容為準可將其劃分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原物請求權。這些請求權應在民法典總則編中予以規(guī)定?!娟P鍵詞】權利復原請求權;權利救濟;民事責任;請求權;民法典【寫作年份】2009年【正文】 “無救濟則無權利”,民事權利救濟是民法中的重要問題。在我國民法典的起草過程中,關于民事權利救濟的立法模式,學界存在較大的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民法典應當以民事責任作為各種權利的統(tǒng)一的救濟方式
4、,可以將其稱為“權利救濟方式一元說”(以下簡稱為“一元說”),魏振瀛教授倡導此說。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民法典中的權利救濟方式應當區(qū)分為兩種,一是民事責任,二是物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等絕對權的請求權,可以將其稱為“權利救濟方式二元說”(以下簡稱為“二元說”),崔建遠教授是此說的代表。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更為可取,應當把物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等統(tǒng)稱為權利復原請求權,以下將對這一概念進行證成,并對其提出立法構想。 一、權利復原請求權概念的證成 權利復原請求權,是指民事權利因某人的行為、設施或物品的影響而喪失圓滿狀態(tài)時,權利人請求其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使權利回復圓滿狀態(tài)的權利。它
5、是一種救濟性的請求權。在民法上,救濟性的請求權除此之外,還有基于侵權行為或債務不履行的請求權,從義務人的角度看,即侵權責任與債務不履行責任,我國學者將其統(tǒng)稱為民事責任?!耙辉f”試圖把權利復原請求權納入民事責任范疇在論述的時候表現為把物權請求權納入侵權責任范疇作為民事責任的一種形式,從而否定了權利復原請求權概念在民事權利救濟制度中的獨立性。由此可見,權利復原請求權概念在民事權利救濟制度中是否具有獨立性,取決于它與民事責任的關系,如果可以證明它與民事責任有所區(qū)別,不能為民事責任所涵蓋,那么其獨立性就得以證成。筆者認為,權利復原請求權與民事責任需要考察的只是其中的侵權責任是互不相同的兩個概念,二者
6、源于不同的制度傳統(tǒng)(目前參與爭論的學者都忽略了這一點),而且在適用范圍、構成要件等方面都存在差別。 首先,從制度傳統(tǒng)上看,侵權責任源于羅馬法中的私犯(delictum)之債,而權利復原請求權則源于羅馬法中的“要求返還所有物訴權(rei vindicatio)”與“排除妨害訴權(negatoria)”。私犯是一種犯罪,它與公犯相對應。在古羅馬人看來,公犯侵害了國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如叛國、受賄;私犯侵害了私人利益,如盜竊、搶劫、殺人、侵辱、毀損他人財產等。無論是公犯還是私犯,都屬于非法行為,都要遭受制裁,科以刑罰:公犯科以公共刑罰,私犯科以私刑,其形式包括死刑、同態(tài)復仇、鞭笞、罰金、賠償
7、(由贖罪金演變而來)等。顯然,私犯責任具有很強的制裁性,它體現了法律對于行為人的非難、譴責?,F代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將羅馬法中的私犯改造為侵權責任,只保留了損害賠償這種責任形式,但“侵權責任”這個概念仍然包含著一定的非難因素,它仍然著眼于對不法行為的否定性評價。 “要求返還所有物訴權”與“排除妨害訴權”都屬于對物訴權,與對人訴權不同,后者只能針對與原告存在債權債務關系(既可能是契約之債也可能是私犯之債)的特定相對人,而前者針對任何與原告就某物發(fā)生爭議的人。行使這兩種對物訴權時,原告只要證明自己對于標的物享有所有權以及標的物被他人無權占有或妨害即可勝訴。其著眼點在于保護所有權而不是對他人行
8、為的非難,甚至可以說這兩種訴權本身就是所有權的外在體現,因為古羅馬法是以訴權為中心的,包括所有權在內的實體權利只有借助于相應的訴權才能獲得實在性并發(fā)生法律效力。19世紀德國民法學家伯恩哈德·溫德夏(Windscheid)把羅馬法中的訴權改造為請求權。他說:“按照現代法意識,先有權利,后有訴權(Klage),訴權是權利的產物。權利分配給每個人支配空間,在其中他的意志就是其他人的法律法律秩序就是權利的秩序羅馬人用訴權(Actio)取代權利他們的法律秩序不是權利的秩序,而是可以獲得法庭保護的訴求秩序某人享有一項訴權用我們的法律語言說就是某人享有一項受法律承認的請求權(Anspruch)或者
9、干脆說某人享有一項請求權?!痹谂说每送探炭茣?,溫德夏把請求權分為物權請求權(dingliche Anspruch)與對人權請求權,前者包含于物權之中,后者包含于對人權之中。羅馬法中的“要求返還所有物訴權”與“排除妨害訴權”被他統(tǒng)稱為所有權請求權,是物權請求權的一種,他還特別指出,物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在性質上不屬于所有權請求權,因為它的產生是以損害賠償的一般原則為依據而非以所有權為依據的。在這部傳世巨著中,所有權請求權與侵權行為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分別論述的。德國民法典承繼了這一傳統(tǒng),日本民法典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亦然。 很顯然,權利復原請求權與侵權責任有截然不同的制度傳統(tǒng),二者從不
10、同的視角前者以權利的效力為視角,后者以不法行為的非難為視角出發(fā),因循不同的發(fā)展進路,如同兩條平行的軌道,互不干擾,并行不悖。 其次,權利復原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的適用范圍有所不同。侵權責任適用于加害行為,而權利復原請求權除了適用于加害行為之外,還適用于造成權利妨害的某個設施或物品。比如,甲所有的一棵樹的樹根逐漸延伸到乙的土地中,擠破了乙埋設于地下的水管;再如,甲所有的房屋即將倒塌,危及鄰人乙的人身與財產安全。在這兩種情形中,樹根越界與危房的存在并不屬于加害行為,但卻導致權利復原請求權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就加害行為而言,侵權責任只適用于已經發(fā)生的加害行為,而權利復原請求權還可以適用于即將發(fā)生
11、的加害行為,比如消除危險請求權。 最后,權利復原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不同。侵權責任一般以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為構成要件,只有一些特殊侵權責任才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侵權責任著眼于對加害行為的非難,體現了法律對該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只有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他才是值得非難的,如果他對于侵害的發(fā)生既非故意,也無過失,那么該侵害就不是基于其自由意志,而是意外發(fā)生的,嚴格地說不屬于他的行為(自由意志論意義上的行為),不能歸責于他。與此不同,權利復原請求權在本質上是權利效力的體現或者說外部化。按照請求權概念創(chuàng)造者溫德夏的見解,請求權是權利的一個方向,權利人據此可以支配他
12、人的意志,排除他人干擾與無權占有的請求權是所有權的權能,是它的消極方面。現代民法學者也持同樣的觀點,在論述物權的權能時,一般都把排除他人干涉視為物權的消極權能。梅迪庫斯更是明確指出,物權請求權是物權的實現,而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則不是物權的實現。既然權利復原請求權是權利效力的一個方面,那么,只要權利本身存在,權利復原請求權就有發(fā)生的可能性,一旦權利因外來因素而喪失圓滿狀態(tài),這種可能性就轉變?yōu)楝F實性,如同彈簧具備彈力性,遇有外來壓力即可產生彈力。至于導致權利受阻的行為人主觀狀態(tài)如何,是否具有過錯,在所不問。權利復原請求權也不要求相對人具備責任(過錯)能力,這與侵權責任不同,無責任能力可以作為侵權責
13、任的抗辯事由。 為了消除兩種救濟方式一體化在構成要件上的障礙,“一元說”的倡導者魏振瀛教授主張把返還原物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納入侵權責任范疇之后,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11有學者認為,這種意義上的侵權責任與物權請求權并無實質區(qū)別,與崔建遠教授所持觀點的分歧僅僅在于立法技術上,即究竟把這些請求權規(guī)定于民法典物權編還是侵權責任編中12。這種見解不完全正確。即便對侵權責任歸責原則予以變通,擴展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權利復原請求權仍然無法被侵權責任完全涵蓋。因為,如前所述,權利復原請求權的適用范圍大于侵權責任的適用范圍,這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更何況,返還原物、排除妨礙等“侵權責任”適用
14、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損害賠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可能導致同一個侵權行為適用兩種歸責原則,造成侵權行為法內部不和諧13。據此可以斷言,以侵權責任取代權利復原請求權是不可能的,如果非要強行取代,那也只能是給事物貼上一個名不副實的標簽而已。 “一元說”的論證理路主要是這樣的:民事責任是違反民事義務的后果,物權法律關系中的義務是不作為,如果違反該義務,就產生承擔侵權責任的后果,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14這個論證在邏輯上有缺陷。民事責任固然是違反民事義務的后果,但并非所有“違反民事義務的后果”都屬于民事責任,比如,嚴重違反合同債務(根本違約)導致合同解除
15、,這個結果也是對債務人不利的法律后果,但卻不是民事責任,債權人若違反減損義務,就不得要求債務人賠償擴大的損失,這種不利后果也不屬于民事責任。我們只能說民事責任是違反民事義務的后果之一,二者是種概念與屬概念的關系,后者除民事責任之外,還包括其他形式,排除妨礙、停止侵害、返還原物等在大多數情形中也可以納入其中,但卻不能理解為民事責任,而是權利復原請求權的內容。 以上分析表明,權利復原請求權有其獨特的品性,它與侵權責任乃至民事責任是相互獨立的概念,二者同為權利救濟方式。因此,我國民法典應當同時規(guī)定權利復原請求權與民事責任,確立二元結構的民事權利救濟制度體系。 二、我國民法典中權利
16、復原請求權的類型構造 權利復原請求權的類型構造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哪些類型的權利(原權)能夠產生復原請求權,二是各種權利能夠產生哪些類型的復原請求權。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就是以原權的性質為準構造權利復原請求權類型,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就是以權利復原請求權的內容為準構造其類型。 (一)以原權的性質為準構造權利復原請求權類型 民法學界普遍認為,物權、知識產權、人格權、身份權皆可產生救濟性的請求權,即物權請求權、知識產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身份權請求權。有疑問的是繼承權、債權及其他民事權利是否也適用權利復原請求權。 從比較法上看,大陸法系很多國家民法都規(guī)定繼
17、承權的復原請求權(所用的術語不盡相同)。德國民法典第五編第二章第三節(jié)為“遺產請求權”,其中第2018條規(guī)定:“繼承人可以要求任何基于實際上并不存在的繼承權而從遺產中有所得之人(遺產占有人)返還其所得?!睙o繼承權而占有遺產,對繼承權的實現構成妨害,繼承人行使遺產請求權,目的是取回遺產,實現繼承權,此種請求權是由繼承權派生出來的,在性質上屬于權利復原請求權。日本民法典第884條規(guī)定繼承回復請求權,繼承人在其繼承權受侵害時,可以行使該請求權。按照日本民法學者的理解,繼承回復請求權是與物權請求權同質的請求權。15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1148條也規(guī)定繼承回復請求權,其學者也有同樣的解釋。16此外,瑞士民法
18、典第598條、意大利民法典第460條、533條、534條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 繼承權的復原請求權很容易與物權請求權混淆。甲去世,乙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丙為第二順序法定繼承人,甲生前立遺囑表示讓丙繼承某一套房屋,乙明知該遺囑但卻不通知丙來繼承,而是將該房屋據為己有,丙知悉后,對乙可以行使何種請求權?現代民法一般都規(guī)定,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即歸繼承人所有或共有。我國物權法第29條也規(guī)定:“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fā)生效力。”按繼承法第2條的規(guī)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據此,在上述案例中,丙雖未辦理房屋所有權移轉登記,但已取得房屋所有權,可以對無權占有人乙主張所
19、有物返還請求權(物權請求權),但這并不意味著繼承權的復原請求權沒有獨立存在的必要。在繼承完成之前,繼承人對遺產的所有權是以繼承權為前提的,并非自足的、確定的所有權。一方面,如果繼承人由于某種原因喪失繼承權或放棄繼承權,他就會喪失遺產的所有權。另一方面,放棄繼承權與拋棄所有權又有所不同,后者導致所有權絕對消滅,拋棄物成為無主物,而前者并未導致遺產所有權絕對消滅,而是轉歸其他繼承人所有。由此可見,在繼承過程中,繼承權是有其獨立作用的,物權變動規(guī)則不能代替它解決全部問題。事實上,在羅馬法中,繼承完成之前的遺產既不歸被繼承人所有,也不歸繼承人所有,而是被擬制為一個人(財團法人),以防被他人先占。17現
20、代民法雖將繼承完成前的遺產視為繼承人所有,但這只是一種技術性的處理方式而已,其主要目的也是防止遺產無所歸屬,處于權利真空狀態(tài),只有在繼承權行使完畢(遺產分配處理完畢)之后,遺產所有權才真正移轉給繼承人。而在此過程中,繼承權需要保護,任何人都不得侵害或妨礙,否則繼承人可行使權利復原請求權。此種請求權對繼承人的保護比物權請求權更有力,比如,按德國民法典第2019條的規(guī)定,遺產請求權的效力也及于無權占有人以遺產中的資金所購置之物,而按照物權法原理,該物的所有權歸屬于該占有人而非繼承人,繼承人不能行使物權請求權。 從理論上說,債權也能產生復原請求權。當然,這是很令人費解的:債權本身就被理解為
21、請求權,即“作為原權利的請求權”,與“作為救濟權的請求權”相對應,而請求權又怎么能派生出請求權呢?不過,在邏輯上確實存在債權的復原請求權。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給付請求權,若債務人依債的本旨如期作出給付,債權就正常實現,否則債權就被阻礙,未能正常實現,這就是德國民法上所謂的給付障礙。此時,只要給付尚有可能,債權人就可以請求債務人消除障礙(即停止不給付的狀態(tài)),完成給付,此即為債權復原請求權,我國合同法第107條將其表述為“繼續(xù)履行或采取補救措施的違約責任”,這也是民事責任對權利復原請求權的“吞食”。當然,在事實上,作為救濟權的債權復原請求權與作為原權的給付請求權是難以明確區(qū)分的,二者在法律效果上是
22、重合的:給付障礙發(fā)生后,只要給付尚有可能,給付請求權并不消滅,債權人仍可據之要求債務人完成給付18。因此,債權復原請求權的實踐意義不太大,它所解決的問題給付請求權(債權的本質要素)本身也能解決。 其他權利,如股權、社員權以及一些目前尚不知名的權利也能夠產生復原請求權,只要權利受到侵害或妨礙,權利就能夠派生出此種請求權進行自我救濟。據此,以原權的性質為準構造的權利復原請求權類型包括物權請求權、知識產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身份權請求權、債權復原請求權及其他權利復原請求權。有不少學者稱之為絕對權請求權19或支配權請求權20,但這樣的術語失之狹隘,把權利復原請求權的適用范圍限定于物權、人格
23、權等絕對權或支配權,不能用于保護其他權利?,F代社會生活日新月異,而立法者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現代民法應當追求開放性,盡量避免使用封閉性的條款,否則將會妨礙民法的自由發(fā)展,使之與社會生活現實脫節(jié),象“權利復原請求權”這樣的抽象概念顯然更有利于保持民法的開放性。 (二)以內容為準構造權利復原請求權類型 各種原權利受害的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其復原請求權的內容也有所差別。就物權而言,返還原物、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請求權是公認的物權請求權類型,至于恢復原狀請求權與確認物權請求權是否屬于物權請求權則存在爭議。就知識產權而言,學者一般認為停止侵害(有的稱為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請求權是
24、知識產權請求權的類型,21有疑問的是消除侵權或預備侵權的手段是否屬于知識請求權類型。就人格權與身份權而言,停止侵害、預防妨害(消除危險)請求權顯然是權利復原請求權,有疑問的是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是否屬于權利復原請求權。22以下分別對這些有爭議的救濟方式予以定性。 恢復原狀請求權不屬于物權請求權,理由如下:其一,如果把恢復原狀請求權定性為物權請求權,而把損害賠償請求權定性為侵權責任,前者不以過錯為要件,后者以過錯為要件,這個結論無法正當化。無論是恢復原狀還是損害賠償,都是對已經發(fā)生的損害結果的彌補,如果實行不同的構成要件,那么在加害人無過錯時,本來無須承擔賠償責任
25、,但受害人卻可以要求其恢復原狀或自己恢復原狀而讓加害人支付費用,從而達到與損害賠償同樣的效果,于此,顯然存在“評價上的矛盾”,在法學方法論上難圓其說。其二,把恢復原狀請求權定性為物權請求權,無法解釋如下現象:受害人把受毀損的物轉讓給第三人,除非有特約,否則第三人無權請求加害人恢復原狀該請求權與受害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相抵觸。物權請求權的本質屬性是“對物性”,這并不是說其義務主體是物而不是人,而是說該請求權及與其相對應的義務是因物而生、隨物移轉或消滅的,如同所謂的“對物訴權”。與此不同,債權的本質屬性是“對人性”,因為權利是屬于特定人的,義務也屬于特定人。譬如,甲與乙簽約,從乙那里買一輛車,交車前
26、,乙把車轉賣給丙,與甲的債權相對應的交車義務并未隨車移轉給丙。反之,如果甲是車的所有權人,乙無權占有該車后,將車移轉給丙占有,甲的返還原物請求權的義務人即由乙變?yōu)楸?,若甲把車轉讓給丁,則返還原物請求權自動移轉給丁。排除妨礙請求權也是如此,因為它們是“對物”的,權隨物走,義務也隨物走?;謴驮瓲钫埱髾鄤t不具備此種屬性。其三,物權請求權是物權效力的體現,它是物權動態(tài)的一面,是正在受阻礙或壓制的物權自身產生的反作用力(彈力),物遭侵害時,物權人本來有權請求停止侵害,但未行使,導致?lián)p害的完成,無法再行使該請求權。此時,如同彈簧已被剪掉一段而非正在被壓迫,其自身并不產生反彈力,只能由其主人請求加害人予以修
27、復或賠償,此即為恢復原狀請求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顯然,恢復原狀與損害賠償請求權一樣,都是法律基于對過去加害行為的評價而賦予受害人的,屬于民事責任而非權利復原請求權,二者可以統(tǒng)稱為損害彌補責任。從比較法上看,德、日、臺等國或地區(qū)民法也未把恢復原狀請求權定性為物權請求權。 確認物權請求權也不是權利復原請求權。因為,權利復原請求權可以向相對人主張,而確認物權請求權只能向法院或其他國家機關主張。事實上,它只是一般性的司法保護請求權,即訴權現代法上的訴權。嚴格地說,應當把它稱為確認訴權,無論當事人是否真正享有物權,只要他聲稱享有物權且與他人發(fā)生爭議,就可以行使該訴權。同樣,請求確認身份權、繼承
28、權、知識產權的權利也非權利復原請求權。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適用于人格權侵害,屬于權利復原請求權的內容,但二者可以納入停止侵害與排除妨礙請求權范疇。加害人發(fā)表不真實言論有損于他人的名譽,盡管其發(fā)表言論之行為可能已經結束,但其言論在公眾精神世界中的繼續(xù)存在或傳播狀態(tài)仍然對他人的名譽構成侵害或妨礙,這種狀態(tài)是否延續(xù)下去取決于加害人,只要他保持不作為狀態(tài),公眾對受害人的負面評價就會延續(xù)。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只有加害人停止不作為狀態(tài),積極地以公開方式對不實言論予以澄清或更正,才能終止名譽的侵害或妨礙狀態(tài)。所以,受害人此時可以行使停止侵害或排除妨礙請求權,要求加害人澄清事實或更正言論。如果加害
29、人擅自使用他人姓名、名稱、肖像或泄漏他人隱私,給權利人造成不良影響,權利人可以請求收回或銷毀有關的資料、物品或設施,必要時也可請求加害人發(fā)布聲明,這些措施實際上也屬于停止侵害或排除妨礙。賠禮道歉不屬于權利復原請求權,它是在已經造成人格權或其他權利損害結果的情況下,對受害人予以精神上的慰藉,其適用的前提是加害人存在過錯,反映了國家、社會對其不法行為的譴責,23顯然屬于民事責任的形式。 消除侵害或預備侵害知識產權之手段,比如,銷毀、封存、禁止制造為生產專利產品的專門工具、模具等,24實際上也屬于消除危險,因為這些工具、模具的存在已經對他人的知識產權構成威脅,權利人行使消除危險請求權就可以
30、回復知識產權的圓滿狀態(tài),無須另行構造獨立的權利復原請求權類型。 綜上,以內容為準的權利復原請求權類型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原物請求權。其中前三種請求權適用于各種民事權利,第四種請求權一般適用于物權。 三、我國民法典中權利復原請求權的立法體例選擇 我國民法典應當規(guī)定權利復原請求權。那么,應采取何種立法體例?對此,存在三種選擇:一是在民法典總則編對權利復原請求權予以統(tǒng)一規(guī)定;二是在民法典分則各編對物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等分別予以規(guī)定;三是同時在總則編與分則各編對權利復原請求權予以規(guī)定。相比之下,第一種選擇更為可取。 現代民法典的潘得克吞式體
31、系是以權利作為邏輯主線構建起來的,關于各種權利的一般問題被規(guī)定于民法典的總則編中,關于各種權利的具體問題被分別規(guī)定于民法典分則各編中??倓t實際上就是民事權利(私權)的一般規(guī)范體系,即私權通則,它涵蓋了各種權利的共同因素,如權利主體、權利變動原因(法律行為)等。25權利救濟制度的很多內容都屬于各種權利的共同因素,尤其是權利復原請求權。如前所述,各種民事權利無論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有名的還是無名的都能夠派生出權利復原請求權,如果只是在民法典的物權編、人格權編、親屬法編以及知識產權法中分別規(guī)定物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身份權請求權、知識產權請求權,必然會導致其他民事權利無法享受權利復原請求權的救濟。
32、因此,在民法典總則編中對權利復原請求權進行一般性的抽象規(guī)定是很有必要的?!俺橄笠?guī)則固然不討人喜歡,但卻具有持久的生命力?!?6權利復原請求權的一般規(guī)定能夠確保其具有普適性,可廣泛適用于各種現有的或將來可能出現的權利類型,避免使民法典過早地滯后于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生活。一旦選擇在總則編中規(guī)定權利復原請求權,分則各編就沒必要再進行規(guī)定。因為,各種原權利派生出來的復原請求權的內容基本相同,都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只有物權請求權比較特殊,包含了返還原物請求權,各種權利復原請求權的構成要件也是相同的,如果在分則各編予以分別規(guī)定,條款的內容就會不斷地重復,顯然不符合立法技術的基本要求。
33、0;筆者認為,我國民法典總則編應當專設“民事權利救濟”一章,下分兩節(jié),第一節(jié)規(guī)定民事權利救濟請求權,第二節(jié)規(guī)定自力救濟。在第一節(jié)中,先規(guī)定權利復原請求權,包括三個條文。第一條第一款規(guī)定:“因他人的行為、設施、物品的侵害、妨礙或者即將發(fā)生此類事實,導致民事權利喪失圓滿狀態(tài),權利人可以請求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原物或采取其他措施以回復權利的圓滿狀態(tài)。”第二款規(guī)定:“前款規(guī)定的請求權,權利人既可以直接向相對人行使,也可以通過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方式行使?!钡诙?、三條分別對權利復原請求權的抗辯事由以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予以規(guī)定。在此之后,可以用一兩個條文對民事責任進行一般性的規(guī)定。
34、【作者簡介】楊代雄,男,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教授。 【注釋】本文是筆者主持的“私權一般理論與民法體系構造模式的關系研究(200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07CFX039)”的階段性成果。 持“一元說”的魏振瀛教授在發(fā)表于中外法學2003年第4期的論請求權的性質與體系一文中雖然承認存在物權請求權等絕對權的救濟權請求權,但卻將其定性為“基于侵權責任而產生的救濟權請求權”,使這種請求權成為侵權責任的從屬概念,事實上否定了其獨立性。在發(fā)表于現代法學2006年第3期的<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民事責任從物權法到民法典的規(guī)定一文中,魏教授更是明確地主張把物權請求權轉變?yōu)榍謾嘭熑?,?guī)定在民法典的侵權責任編中。 意朱塞佩·格羅索:羅馬法史,黃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133頁。 古羅馬優(yōu)士丁尼:法學階梯(第二版),徐國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頁。 Bernhard Windscheid, Die Actio des römischen C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全球及中國隱形滲透性密封劑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山東省日照市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含答案)
- 2025會議 展覽合同
- 2025機動車買賣合同模板
- 運輸類合同范本
- 南寧房屋租賃服務合同模板
- 2025建筑施工物資租賃合同示范文本無擔保方
- 雞蛋供貨采購合同
- 借款用于投資合同
- 技能培訓中的表達技巧訓練
- 2024年資格考試-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
- 2024年4月自考02382管理信息系統(tǒng)答案及評分參考
- (蘇版)初三化學上冊:第2單元課題1空氣
- 2023年12月廣東珠海市軌道交通局公開招聘工作人員1人筆試近6年高頻考題難、易錯點薈萃答案帶詳解附后
- 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查房護理課件
- 燃氣罩式爐應急預案
- 專題23平拋運動臨界問題相遇問題類平拋運和斜拋運動
- 超聲科醫(yī)德醫(yī)風制度內容
- 高三開學收心班會課件
- 蒸汽換算計算表
- 四年級計算題大全(列豎式計算,可打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