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_第1頁
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_第2頁
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_第3頁
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摘 要:中國宰相輔助制度起源于夏朝、商朝,終止于明朝。封建最高統治者既要手握大權又要享受做皇帝的樂趣是丞相制度存在的必然依據; 處理國政,不可能沒有輔政機構,輔政機構也不可無人主持,也就是說相職不可廢除,但相權要受到限制。然而來自元朝末年的朱元璋為了使自己及其后代能永遠獨攬大權,從而廢除了沿襲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本文對宰相制度的演變過程、宰相制度的特點和明朝宰相制度被廢除的原因做了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宰相制度;演變過程;廢除原因 中國的宰相制度起源于商代,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宰相只是一個通稱,宰相的具體名稱,各朝大都不同,有“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尚書令

2、”、“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仆射”等等。歷代中,除遼代沒有以宰相作為正式官名而僅作為通稱外,其他朝代具體名稱則因時而異。宰相的主要職責是輔佐皇帝和參謀決定國家大事,所以有“百官之首”之稱。處理國政,不可能沒有輔政機構,輔政機構也不可無人主持,也就是說相職不可廢除,但相權要受到限制。削減相權,使相權不能掌握在一二人之手,同時還要使他們既受到制約又受到監(jiān)督。宰相機構參議輔政制就是應此而出現,而且不斷完善。 一、宰相制度的演變過程 “丞相之名始于秦”。秦朝正式建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則成為中央行政體制的首腦。秦王嬴政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同為宰相之職位。 劉邦建立西漢后,仿照了秦朝的制度

3、,發(fā)號施令的最高機關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所構成。到了漢武帝時,為了防止權臣專政就將政務從三公府移入內廷,由尚書協助皇帝裁決國家大事,尚書臺便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拔牡垡院?,太尉并不常置,而至武帝時起,丞相地位雖高,權力則逐漸縮小,皇帝常常通過內廷保管文書的尚書署親自裁決庶政,有時更給宦官以中書令的稱號(宦者為中人),也使他們與聞政務”?!皬恼训蹠r起,在皇帝年幼不能處理國政時,每用重臣、外戚,加上大司馬、 大將軍或別的頭銜來領尚書事。到成帝時,尚書署的首長尚書令用士人(以往是宦官),而署也漸以臺來代替”。東漢的宰相有上公、三公。上公為太傅及執(zhí)政將軍;三公分為太尉、司徒、司空。 三國、兩

4、晉、南北朝時期?!斑@時期既有公官也有省官,而且在此時初年公官多省官少,及至末年則省官多而公官少顯示出這是一個由公官向省官過渡的時期,也是兩種宰相相互交叉設置時期”。三國以三省長貳為宰相者,只有蜀國的尚書令;而晉、南北朝以三省長貳為宰相者,除尚書令外,仍有中書監(jiān)、中書令、侍中及尚書仆射等。省官為宰相者既增,則公官為宰相者就相對減少,演變到了隋唐,則盡以省官為宰相,公官便退出歷史舞臺。 隋唐時期,建立了以三省六部為核心的中央政府新體制,其中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制度的出現,則標志著我國宰相制度的進步和進一步發(fā)展。三省的職權界線劃分不明顯,因為“隋代雖置三公,以官高不除。其秉國均者惟內史納言,而尚書令

5、無不統,即不預機事,亦稱政本之地”。具體來說,三省雖然同時參加運轉,但是三省的權力核心卻在尚書省。唐代的宰相制度,是在沿襲了隋朝舊制的基礎上發(fā)展演變而來。它與政事堂制度密切相關,是一項宰相集體議事決策的重要政治制度。自貞觀之后,中書舍人“五華判事”, “ 中書省職權漸重,中書令于定敕之前,多提前于政事堂議論”,于是政事堂地位日漸提高,成了宰相議決軍國大政的最高國務會議。 五代十國時期,各國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制,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中央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樞密院,地位上升迅速,與中書門下平分秋色,參與國家大政。后梁建立后,把樞密院改為了崇政院,崇政史不由宦官擔任而是由皇帝親信大臣擔任。到后晉、后周時

6、期,又重設樞密院,樞密使管理機要,雖次于宰相,但權傾內外。 宋代的中樞機構和設官大多沿用唐制,但機構的職權有很大變化,與唐代體制大不相同。宋代中央實行中書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政的二府制?!霸紫嘀械匚蛔罡叩募嬲盐酿^大學士,稱上相,次兼修國史,再次兼集賢殿大學士?!薄伴_國之初,宰相副相的設置沒有定數,宋人洪邁說,太宗以降,頗以二相二參為率?!奔赐ǔ晌辉紫鄡晌粎⒅?。仁宗至和年間,文彥博、劉沆、富弼三人為宰相,僅用程戡一人為參知政事。“太宗末,呂端獨相,路中舒、王化基、李至、李沆四人人參知政事,這些情況是比較少見的?!鄙褡谠S五年,改革官制,以尚書令之副尚書左右仆射為宰相?!盎兆谡椭校叹┮蕴珟?/p>

7、總領三省,改尚書左右仆射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門下侍郎,少宰兼中書侍郎”。“北宋欽宗靖康元年末,又復以尚書左右仆射為宰相?!?“南宋孝宗乾道八年詔依法制,以左右丞相代替尚書左右仆射為宰相,并恢復了參知政事之名”。從此以后,直到南宋滅亡,宰相的名稱就再也沒改變。 由少數民族建立的西夏和遼國,也吸收了唐宋先進的文化制度,設置了宰相。西夏也仿二府三司制,而遼實行北面官、南面官雙軌制。 金、元實行一省制,在宰相設置方面,級別劃分較為復雜。具體而言分四級: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平章和參知政事實際上也有左、右之分,元朝平章超出二員時,則有為首第一、第二、第三等區(qū)別。金朝以左為尊,而元朝則因

8、為蒙古習俗尚右,故右在左上。“丞相和平章合稱宰相”。 明太祖洪武建元以前,便有宰相之設。及至十三年左相胡惟庸專權謀逆伏誅,遂罷中書省,中書省所有官職盡革,其分權于六部而帝總其成。宰相制度被廢除。 二、明朝宰相制度廢除的原因 (一)長期以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中發(fā)揮著雙重作用,它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又可能會因為權力過大而威脅君權,最終形成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權與相權,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实凼菄以?宰相是政府首腦,沒有宰相對國家的管理,皇帝就有可能江山不保;如果皇帝對宰相不信任或不重用,宰相就很難居高位。但是,君權與相權始終有劃分

9、不清的界限,因此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二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始終存在,各有消長。 宰相是“百官之長”,其權力和地位是其他官僚都無法比擬的。因此相權最有可能威脅到君權,君權也時刻防范著相權。 1、相權權傾一時、侵奪主上威福,甚至威脅生命。 不容否認,君相之爭是自宰相制度產生以來中國古代官僚政治中一個不可回避的矛盾因素。歷史上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就會不斷涌現出權傾一時、侵奪主上威福的權相。我們所熟知的曹操,他雖名為丞相,其實漢獻帝在他腳下,不過是一只隨時可踩死的蛤蟆。他可以仗劍入宮,把皇后從藏身的夾墻中搜出,扯住頭發(fā)殺掉,皇帝只有打抖的份,一句話也不敢說。魏明帝駕車到尚書門,尚書令陳嬌竟然敢以君相分權拒皇

10、帝于大門之外。說明陳嬌的權力之大,大到他根本就不把魏明帝放在眼里。 2、相權公然挑戰(zhàn)至高無上的君權,引起君主的疑忌。 宰相的權力越大,皇帝必然就會處心積慮壓制、削弱相權,甚至殺宰相、廢除宰相制度,以尊君權。韓信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人物,他的被殺,固然有其“兔死狗烹”的必然性,但他的太過自大,有時甚至目無君臣間禮儀等的缺點,為他命運的結束起了催化和加快作用。封建君主感到宰相對其威脅實在是太大,便會削弱相權,于是必然導致宰相制度最終被廢除。 3、功高震主,君權也時刻防范著相權。 李善長是開國第一功臣,在建國以后,朱元璋便任命他為丞相。朱元璋是一個鄉(xiāng)土觀念很重的人,李善長作為他的老鄉(xiāng),而且多年來只是在幕

11、后工作,從來不搶風頭,只知道埋頭干活,像這樣的一個人朱元璋當然是很放心的。相比之下,劉基也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有著不可抹滅的功勞,就算朱元璋認為他沒什么功勞,苦勞總是有的,但他卻只是被封為誠意伯。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的俸祿也是眾多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長是4000石,比劉基多了十幾倍。就是因為劉基是一個外鄉(xiāng)人,更重要的是,劉基對事情的判斷比朱元璋還要準確。從龍灣之戰(zhàn)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他能想到,朱元璋沒有想到的,他還是能想到。所以對于朱元璋來說,他是不會容許這樣一個人在身邊的,并且這些決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權謀之策,用來搞陰謀政變十分有用。對于朱元璋不殺他已經很不錯了

12、??上攵煸皶r時刻刻都在防范著對自己的皇位有威脅的人。 (二)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 縱觀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過程始終伴隨著兩大基本矛盾,其中一個就是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宰相權力過大直接威脅皇權,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從秦朝開始的這種君主丞相制度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其特征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之下,同時存在著一個“常丞天子,助理萬機”的丞相。宰相制的廢除解除了皇權的一大威脅,皇權得到空前的增強。而廢相僅僅是明太祖穩(wěn)固皇權的一步棋子,朱元璋要在他在位時就為子孫后代從制度上消除對皇權的各種隱患?!爸煸耙?guī)定,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也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

13、人凌遲,全家處死。”罷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將一切大權掌握在手中,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務,各不統屬,就不必擔心大權旁落了。這樣,皇帝事實上兼任宰相,皇權和相權合二為一,從制度上集君權、相勸于一身,保證了皇帝的專制獨斷,皇權得到高度集中。 在封建社會衰落之際,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日益腐朽,皇帝為了保證自己行使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受任何方面的蒙蔽和阻礙,干脆廢除宰相,實行無相制,從而為皇權與相權之爭畫上句號。 (三)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決心和意志 1、近在咫尺的元代權臣亂政,堅定了解決君相之爭的決心。 近在咫尺的元代權臣亂政,尋至元亡的教訓,無疑使他堅定了解決君相之爭的決心。元代宰相的

14、權力很大,比如元仁宗時,鐵木迭兒三次入相,把持朝政,據史料記載,元代有很多位皇帝都是由丞相擁立的。再比如英宗死后,鐵失等一些大臣商議另立新君,也孫鐵木兒繼承皇位,他便是泰定帝。1328年7月,泰定帝在上都病逝,丞相倒剌沙掌握政權,這位回回人沒有馬上將泰定帝之子擁上皇位,一連幾個月都由他處理國政,非常的瀟灑。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倒剌沙的瀟灑使得朝廷上下的人們議論紛紛,人心浮動,最終引起大變。當他得知大都事變之后,倒剌沙這才倉促擁立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為帝,改元“天順”,這便是天順帝。這可是明代的大事,所以對明太祖來說這個歷史教訓很深刻?!爸煸斑€總結了元滅亡的原因,認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委任權臣上

15、下蒙蔽?!睋P揚止沸,莫若釜底抽薪,根本的辦法是消除權臣得以產生的制度基礎。 2、現實的政治態(tài)勢,和朱元璋的性格、能力以及強有力的君主意志,為他采取這一大膽的舉措提供了條件。 朱元璋出身貧苦,完全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個人的奮斗闖蕩江湖,才平定天下并做上皇帝的,在內心的深處有一種隱隱作怪的自卑心理,低微和高貴的反差,使他常常神經過敏。由貧苦農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別人瞧不起他,怕那些投降過來的臣民武將對他不服,又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戰(zhàn)的戰(zhàn)友們對他不忠,還怕那些有知識的儒士們不肯為他所用,這種自卑心理始終伴隨著他,他幾乎無時無刻不與之抗爭?!坝绕涫侵煸笆且粋€權力欲極強的人,權利越高,就越想牢牢掌握大權,而

16、且對大臣十分猜忌,他絕不允許人們染指皇權,這種背景和復雜的心理激化了他與丞相、功臣之間的矛盾?!焙┯棺鳛槊鞒脑紫啵椭煸爸g肯定會存在一定的矛盾。“胡惟庸的權力在1376年和1377年開始增長,而且已經把他的親密盟友提到了高級職位上,并且開始驅逐他認為不太會支持他的人。這促使浙江人御史韓宜可在御前當面攻擊胡惟庸及其兩個盟友,他告發(fā)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帝權力;”后來,朱元璋察覺了胡惟庸的不忠,還聽說胡惟庸有奪權陰謀而做出強烈反應。 朱元璋以奸黨一案,殺宰相胡惟庸,前后牽連至死者,凡兩萬余人。與此同時,朱元璋對我國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將在我國實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宰相制度正式廢除。但是,在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后不久,便由于他自身的精力不足而設置了殿閣大學士來幫助他處理政務。明成祖在位時,就設置了內閣來幫助他處理政務,內閣雖然沒有宰相那么大的權力,但也相當與一種變相的宰相制度。 清朝仿照明朝的制度,設立了內閣,以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內閣大學士由滿漢大員擔任,同時還存在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二者共同處理國政。由于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太大,所以到了雍正時,便撤掉議政王大臣會議而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負責處決要務,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但名義上仍沿襲前朝,以授內閣大學士為拜相。內閣一直受到壓制,只能處理一些公開的公事。雖然朱元璋因為種種原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