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結構的體表定位方法_第1頁
脊柱結構的體表定位方法_第2頁
脊柱結構的體表定位方法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脊柱結構的體表定位方法一、觸摸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較準確。是利用人體的骨性標志,對脊柱各結構進行觸抹而確定其位置。1、棘突的觸摸定位法:(1) 頸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來確定頸椎各棘突的位置。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準確觸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觸及一骨突,即為C2棘突。C2棘突: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頭時可見其隆起于項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勺鰹轭i棘突檢查的基點。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觸抹清C3棘突。C7棘突:長而大,多不分叉。低頭時,其隆起于項背交界處。也可準確抹清。沿其向上觸摸 ,就可確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 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從己標出

2、的C3、C5棘突而可推測出其位置約。約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長。個別人的T1棘突比C7的長。應注意鑒別。(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準確摸清的雙側髂嵴最高點來定位。L4棘突、或L4.5棘間,正位于雙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上。S1:雙側髂后上棘連線水平,正相當于S1椎體。故S1中嵴也能較準確定位。故L3、L4、L5棘突就能較準確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當人直立,雙上肢自然下垂,雙肩胛崗內側端連線,與 T3棘突平。雙側肩胛骨下角的連線,與 T7棘突平。因為C7、T3、T7的棘突均能較準確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

3、能較正確地定位。2、橫突的觸摸定位法:(1)頸椎橫突的觸摸定位:C1橫突:位于乳突與下頜角連線中點水平的胸鎖乳突肌后緣。C2橫突:位于下頜角水平線與胸鎖乳突肌后緣的交界處。C3橫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線與胸鎖乳突肌后緣的交界處。C4橫突:位于甲狀軟骨近上緣水平線與同肌后緣的交界處C5橫突:位于甲狀軟骨水平線與同肌后緣的交界處。C6橫突:位于環(huán)狀軟骨水平線與同肌后緣的交界處。C7 橫突:位于上一橫突之下。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鎖乳突肌后緣觸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約1.0-1.5cm,即為一個橫突。(2)胸椎各橫突的觸摸定位:不易觸摸清。(3)腰椎各橫突的觸摸定位:L3橫突:最易觸摸。在骶棘外緣與第12肋交

4、界處或稍下即是。另一方法:醫(yī)生將拇、食指盡力張開,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橈側貼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為 L3橫突尖。L4、L2橫突:既然L3橫突可定,其上下即為L2、L4橫突。L5橫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3、關節(jié)突的觸抹定位:在棘突的兩側,用力按壓時,可觸到一系列串珠狀骨性隆起,即為關節(jié)突。頸腰椎關節(jié)突較深,胸椎者較淺,后者較易摸清。4、椎體:第L3腰椎體平臍。觸摸法定位法,雖簡便、實用,但因個體的發(fā)育、肥瘦不一,病理變化千差萬別,故準確性較差。二、比移法:即從個體的X線片上,測量出各結構間的具體數(shù)據(jù),再按比例(即將此數(shù)據(jù)除以X線片的放大或縮小率),將數(shù)據(jù)移到人體上,以定出各結構的

5、體表位置。具體方法如下:1、頸椎棘突定位:從頸椎側位片上,可以清楚地測量出該片之C2尖至C7頂尖的距離。而且還可測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距離;依次類推,頸椎每個頸椎棘突的位置在一張線側位片上都能精確地測量出。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準確觸抹清楚的。故在人體上其C2、C7間的距離也能測量出。根據(jù)下列計算就可精確地標出頸椎各棘突的位置。如X線上其C2-C7,為15cm.而人體的C2-C7為10cm. 其放大率:15cm/10cm=1.5。若需知人體C4棘突的位置。則測量 X線上C2-C4為6cm。那么人體上C4棘突,則 應位于人體C2棘突下: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此。僅

6、胸椎稍困難點。再者,利用側位片,還可粗略估計表皮至黃韌帶的深度。以策針刀安全3,上下關節(jié)、橫突、椎板間隙、椎板間距的位置,均可在頸、胸、腰段正位X線片上顯示出。因而也可測量出其間的數(shù)值關系。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體表面標出。目的:以選取進針刀的安全區(qū) 。在脊柱周圍進針刀,有相對安全區(qū)、相對危險區(qū)、危險區(qū)。如患者頸椎正位片上:C5.6棘間的中點(A)到其右側的椎板內側(b)為0.6cm;(A)到關節(jié)突關節(jié)的外側緣(c)為2.0cm。假如該片的縮小率為0.5。故該患C5.6棘間的中點到右側椎板內緣的距離,即為:A- b=0.6cm/0.5=1.2cm.中點到關節(jié)突外側緣的距離,為:A-c=2.0cm/

7、0.5=4.0cm.若D為上下關節(jié)突的中點:即為(A-c)-(A-b)X1/2處。即:(4.0cm-1.2cm)X1/2=1.9cm.故該患者在中點旁1.9cm處(D點)進針,是相對安全的。亦可用此法選取胸、腰段進針之安全區(qū)。脊柱體表定位的作用一、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棘突間位置。二、既知棘突間位置,就可定其椎間孔、脊神經根出口處的位置。三、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椎體、脊髓節(jié)段的位置。正常成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每一脊神經根的分布、病損區(qū),在體表的節(jié)段性分布。如頸椎病:C5脊N根受激壓,出現(xiàn)肩、腕以上的上肢外側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明顯,C4、C5棘突及C4-5棘旁壓痛明顯。影象學異常所見,也應在頸椎

8、相同節(jié)段。C6脊N根受激壓,感覺異常部位也為肩及上肢橈側,但可放射1、2指。肱二頭受累重;二頭肌反射異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壓痛重。影象學異常所見節(jié)段同。C7脊N根、C8脊N根受累時,其癥狀、體征、影象學異常亦應能相互印證,其診斷才會可靠。不同節(jié)段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激壓不同腰脊神經根,其臨床癥狀、體征、影象學異常所見,三者均應是相互印證的。但應注意:在胸腰段,由于脊柱與脊髓節(jié)段的長度差,較頸段更大。故同是節(jié)段性皮膚感覺異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變所致者,則棘突的壓痛部位,與頸段就不同。如下腹部皮節(jié)區(qū),是由 T11-12脊N根支配。此區(qū)的感覺異常,若是脊髓病變,則是脊髓T11-12節(jié)段。此處相當于T8-9棘突處。應為T8、T9棘突壓痛。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