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題 6 必修 3文化生活教材內容解析主持人:何志攀,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高級教師主講人:朱明光,教材編寫指導委員會委員, 文化生活教材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 編輯教師朋友們, 文化生活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必修模塊之一,其新編教材已經(jīng)在實驗區(qū) 試用了幾年。 經(jīng)過幾年來的試教, 新教材整體上獲得了師生的普遍認同和好評。 但同樣應該 看到, 這門課程的開設是課程改革的亮點,也是難點。反饋意見表明, 教材在使用中仍存在 諸多問題。 比如,政治味是否過濃、 文化味是否不足、文件化語言是否太多?一些基本概念 的界定是否不夠清晰、 不夠科學?結構體系是否有些雜亂、 不夠系統(tǒng)?如何著眼于課程特有 的
2、意義和價值, 準確把握內容目標的設置?如何著眼于教材特有的編寫規(guī)范, 采用靈活的教 學方法和策略?如何著眼于教材全新的知識結構, 感悟新的知識觀, 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和效 果?這里, 有些問題的解決尚待教材的進一步完善, 有些問題的澄清仍需進一步細說。 有鑒 于此, 在總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我們歸納了這樣四個突出問題。 針對這四個問題,我們希望能 更有針對性、更具實效性地與您分享我們的看法。前所未有:為什么要開設這門課程?對課程開設的意義的有關論證, 相對于其他三個必修課程模塊, 本課程的論證更有其獨特之 處。因為,在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中,沒有“文化”專題。其他三個必修模塊的有 關論證,一般
3、會以各自課程“由舊到新” 的沿革與比較為著眼點, 而開設本課程的意義則注 定要以“從無到有”的論證為起點。新課程設置文化生活模塊的意義,可以從這樣幾個 視角來觀察。從把握課程性質的要求來看。設置專門模塊講授文化建設,是課程充分反映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 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與時俱進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的必要舉措。 從充實課程目標的意義來看。通過文化生活 的課程設置,比較集中地展開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體系基本內容的教學,是思想政治課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從貫徹“三貼近”的原則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有效地貫徹“三貼近”原則,以學科課程 為載體、較為系統(tǒng)地講授有關文化生活的內容,勢在必行???/p>
4、見, 文化生活課程的開設,體現(xiàn)了課程的德育性質和人文價值,凸顯了文化建設作為 現(xiàn)代化建設重要領域的時代意義,增強了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 針對性、實效性。這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建設的歷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標志性意義。二、 “四不像” :這是一門什么課程?“四不像” ,是質疑這門課程的一種評語。其實,豈止“四不像” 。講哲學,而不是哲學課; 講歷史,而不是歷史課;講文學,而不是文學課;講藝術,而不是藝術課;講倫理,而不是 倫理課。無庸諱言,這正反映了課程的最大特點,也是最大問題:它沒有相互對應、相對獨 立的學術領域的學科背景。 在學術領域, 即便有自稱或被稱為研究文化學的學者, 實際上大 都
5、要依賴不同學科的方法論基礎, 帶有各自的學科研究對象的烙印, 如哲學、 文學、 人類學、 社會學、 民族學、 史學等。 有時, 甚至連學者們自己也有這樣的感慨:“文化面前沒有老師” 。 (俞秋雨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摸。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 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 因為它沒有固定形狀。我們想用字來規(guī)范它的意義,這正像 要把空氣抓在手里似的,當我們去尋找文化時,它除了不在我們手里之外,它無所不在。 ” (泰勒 然而, 如果認同這種描述或說法, 所謂 “文化學” 的研究, 又有什么意義呢?其實, 有關文化概念的定義,據(jù)查有數(shù)百種之多;劃分文化的類別或層次,也是各持不
6、同的標準; 比如, 這是臺灣中學的文化課程有關文化概念的表述方式,供大家分享。此外,解釋文化的意義,更是歧義叢生。比如,有學者就認為:“文化只有差異、強弱之別,沒有優(yōu)劣、好壞 之分。 ”出于特定學科的研究對象或話語系統(tǒng),如人類文化學,這個觀點或許不無道理,但 它與我們界定文化內涵的指導思想顯然是根本不同的, 也不可能釋出我們所要表達的文化生 活的意義。因此,把握文化生活這門課程的定位,或讀懂它究竟是一門什么課程,首先要確定一個 大思路。那就是:我們所要求證的問題, 實質上不是課程應該歸屬什么樣的學科, 而是課程 應該成為什么樣的學科。 如此看來, 有兩個答案是注定要明確的。 一是正因為難以提供
7、學界 公認的文化定義,難以尋求現(xiàn)有的所謂“文化學” 的學科支撐,我們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文化 觀,對本課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的內涵給出自己的界定, 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否 則, 無法形成對這門課程本質特征的共識, 也就無從討論課程內容目標的實施。 二是正因為 過分專注于尋求所謂“文化學”的學科背景,這門課程才被稱為“四不像” 。但著眼于基礎 教育領域中學科課程的定性,它必須像思想政治課,卻是絕對不能含糊的?;谶@樣的思路, 我們建構課程的目標體系, 既要根據(jù)思想政治課的性質, 以樹立正確的文 化觀為主旨, 對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做出規(guī)范; 又要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化現(xiàn)象入手, 通過辨析 各種突出的文
8、化生活的問題, 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這是我們從總體上把握課程學科定 位的方法論基礎。具體講,有如下幾點需要予以關注和說明。首先, 必須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科學地認識 “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 這是就界定文化內涵的指導思想而言。為此,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開設文化生活課 程的意義和價值, 同時又反對把文化的作用無限夸大, 似乎什么現(xiàn)象、 什么問題都可以歸結 于文化、歸因于文化。盡管我們十分看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但“文化不是一個框,不能什 么都往里面裝” 。所以,我們在講授學習文化生活課程的意義時,有必要明確:“文化決 定論”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馬克思關于“物質生活
9、的生產(chǎn)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 序言 的經(jīng)典表述, 依然是我們在界定文 化概念的內涵時必須堅持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以這一根本觀點為指導, 文化基本類 型的劃分應該同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階段相一致,即原始社會文化、奴隸社會文化、封建文化、 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 (可參見黃楠森教授的論述這對于我們科學地界定文化概 念的內涵, 進而準確把握 文化生活 課程的學科定位, 規(guī)范 文化生活 教材的內容目標, 是極為重要的理論前提。其次, 需要明確課程所采用的文化概念, 是以黨的基本綱領對文化建設的提法和要求為依據(jù) 的。這是就運用文化概念的意義而言。許
10、多專家認為:把握文化概念,可以從物質文化、制 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或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個層面來著眼。大文化, 即廣義的 文化, 是指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 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兩大類。 其中, 物質文化是通過物質活動及其成果來體現(xiàn)的人類文化, 如建筑、 道路、 文物、 工具等一切已經(jīng) “人化” 的自然之物。精神文化則要通過人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來體現(xiàn),或 者雖在物質活動中產(chǎn)生、 以物質形態(tài)為載體, 但主要是表現(xiàn)在精神層面的人類文化。 這大體 相當于中文化, 包括語言文字、 思想道德、 科學理性、 文學藝術、 社會習俗以及制度體系等。 其中,限定于語言文字、
11、文學藝術的,是小文化。十五大報告在闡述黨的基本綱領時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 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 社會主義文化。 ” 在闡述文化建設時又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就其主要內容來 說, 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文化相對于經(jīng)濟、 政治而 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 ”這就是說,我們據(jù)此把握文化的概念,大體上應著眼 于“中文化”這個層面。在教材的概念體系中,所謂文化的力量,實質上就是精神力量;所 謂文化生活,實際上就是精神生活
12、;所謂文化建設,總體上就是精神文明建設。最后,還應該理解,發(fā)展先進文化,是整合教學目標的核心概念。這是就文化的命名而言。 事實上,有多少劃分文化類型的標準,就會有多少文化命名。 一般來說,各種文化概念的命 名, 大都來自特定的領域和范圍, 或相應的主體和內容, 如地域文化、 民族文化、 傳統(tǒng)文化、 現(xiàn)代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經(jīng)典文化、流行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企業(yè)文化、 校園文化, 等等。 但出于價值判斷的意義賦予特定內涵的文化命名, 以表達某種文化的性質 或特點,如先進文化、和諧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等,其外延往往并不 清晰、 邊界并不確定。所以,根據(jù)思想政治課的性質
13、,在界定了文化概念的內涵和劃分了文 化基本類型的基礎上,我們整合教學目標體系還必須明確要以發(fā)展先進文化作為核心概念。 因為,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這里, 有一個與建設和諧文化的關系問題。在我們看來, 既不能認 為先進文化與和諧文化是相互對應的概念, 也不能認為先進文化就是或只能是和諧文化。 先 進文化具有和諧的意義, 和諧文化屬于先進文化, 是先進文化中的一個特性、一項內容、一 種類型。建設和諧文化有助于發(fā)展先進文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按照胡錦濤同志的闡述:“我們要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下,
14、大力建設和諧文化。 ” 包括“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營造和諧氛圍” “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 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是現(xiàn)階段我國文化工作的主題” ?;谏鲜稣J識,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明確, 文化生活課程的基本目標是什么。使學生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正確理解文化概念的內涵, 全面認識文化的作用, 初步樹 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使學生了解當前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 獲得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提高文 化賞析、文化修養(yǎng)的水平。使學生了解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意義, 形成對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 能夠正確看待傳統(tǒng)文化 的作用,正確面對外來文化的影響,增強文化創(chuàng)新的意識
15、。使學生感悟中華文化的價值, 懂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 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 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使學生明確發(fā)展先進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 抵制腐朽文化是建設中國特 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要求; 能夠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 道德目標。使學生確信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在當代中國, 發(fā)展先進文化, 就 是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使學生懂得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小結:只有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才
16、是衡量和判斷課程能否成立的根本標尺。 我們確認 本課程的學科定位, 如果抽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 則意味著勢必要皈依某種所謂 “文化 學”之“體” ,從這個意義上講,你說它是“四不像” ,這就對了。三、 “形散神聚,雜而不亂” :怎樣讀懂這門課程的內容目標?課程不刻意塑造“文化學”的學科體系,但并不意味著漠視其應有的、內在的、合乎思想政 治課性質的教材體系及其建構方式。 恰恰相反, 正是在建構全新教材體系方面, 包括體例規(guī) 范、邏輯結構和內容目標,我們可以說, 本教材表達和呈現(xiàn)內容目標的方式,更有獨到的創(chuàng) 意。概而言之,就是“形散神聚,雜而不亂” 。首先,從體例規(guī)范上看,有三個需要關注的視點
17、。視點一,教材結構的層次。第一層次是單元, 都有各自的序言。 一般用承上起下的文字開頭, 然后采用提問題的方式概 述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最后力求以“點睛”之筆歸結出學習本單元的預期目的或表現(xiàn)。 這是 展示教材總體框架的環(huán)節(jié)。第二層次是課和框, 構成課文的邏輯框架。 如果用形象的話語描述它們的意義, 可以稱之為 “用線穿珠、以點輻射” 。具體講:每個課題及其下設的框題,都可視為掛在課文主線之中 的“珠” ,也就是展開教材內容的主題。其標題,大都采取明確基本觀點的方式,而不是通 常所套用的學科概念或術語。 考慮到每框內容, 可按一課時安排。 這是把握學習進程的主要 環(huán)節(jié)。第三層次是目, 充當課文的基
18、本單位,每框大體由三個目組成。應該說:根據(jù)不同主題的特 定內容,所設目題的規(guī)劃和規(guī)范,其具體意義難求一致, 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不是遵循 學科體系的邏輯順序, 或學科概念的集合, 而是遵循學生感悟相應主題所應經(jīng)歷的思維路徑。 與此相關, 目題的表達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劃一的行文規(guī)范, 在不導致歧義的前提下, 力求 既平實又生動。 所以,在我們看來, 目題的設置直接鋪就了教學與學習軌道的路基。這是體 現(xiàn)以“學習過程為主導”而不是以“教書過程為主導”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視點二,行文規(guī)范的功能。正文, 即表達學習主體內容的文字, 包括宋體字, 也包括穿插其間引導思維活動的仿宋體字。 宋體字部分,對基本觀點、
19、基本原理、基本事實、基本結論作規(guī)范性表述,承載著教學內容 目標設置與評價的基本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仿宋體字部分(我們稱之為“活動框” , 對內容目標的實施亦極具重要的作用。 一是它本身就是內容目標的有機構成, 是完整地實施 教學和評價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是它注重提供引領學生思考問題的路徑、 運用資料的方法 和共同探究的策略, 并提供解釋各自想法的機會, 是實施過程性目標的主要載體和環(huán)節(jié)。 三 是活動框的設計貫穿于展開教學內容的全程。 可見, 用這兩種字體所表達的內容, 在呈現(xiàn)方 式上有所區(qū)別, 但在目標實施上是密切相關、 相互呼應、 渾然一體的。 這反映了課程改革的 一個重要追求:既致力
20、于基礎性知識的給予, 更著力于引導學生體驗形成知識的過程, 以提 高獲取知識的能力。輔助文,包括專家點評、相關鏈接、文化名人和語錄等欄目。其中“專家點評”是對疑難問 題的解析和拓展性說明; “相關鏈接”是對事例、資料、數(shù)據(jù)的引證和表述;此外, “文化名 人” 以及一些富有哲理和教育意義的經(jīng)典語錄, 可使教材更富于文化氣息。 它們都不作為教 學目標設置,其運用全由師生自行掌握。 輔助文的主要功能在于:既豐富教材的信息量,又 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既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又關照不同學生的差異。如講述文化與經(jīng)濟、 政治的關系這樣一個重要問題時, 大家知道, 支撐這一表述的背景知識 相當復雜, 但教材只概
21、要表達了幾個基本點。 這是考慮到學生已有或將要學到的政治、 哲學 的相關知識, 無需在這里展開論述; 同時也考慮到降低教學難度, 不必把理論上的闡述作為 教學和評價的要求。但教師根據(jù)教學實際狀況,可以結合“專家點評”予以適當把握。 視點三,綜合探究。綜合探究安排在每個單元之后, 由呈現(xiàn)基本觀點的課文和以辨析素材為主體的活動設計組成。 綜合探究所以在教材整體設計中被當作一個重要視點, 除了目標設置本身的意義, 還在于它 具有展現(xiàn)相關單元中主要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幫助學生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功用, 在教 材的整體構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對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綜合探究。一是把“學習型社會”的概
22、念及其作用,當作基本教 學內容來安排,充實有關教育在文化發(fā)展中作用的內容。二是把建立學習型社會這一主題, 當作本單元主要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 “著眼于文化的傳播、繼承、交融、創(chuàng)新,探究建立 學習型社會對于文化傳承有什么意義” ,引導學生綜合理解、運用相關知識,進一步形成對 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歸納起來,這種體例規(guī)范的設計,至少有這樣一些特點和優(yōu)點。 (19小結:(20透徹理解教材的編寫體例,對于課程實施的意義是全方位的。它有利于強化 課改理念的推行; 有利于全面、 準確地把握教學的實質性內容、 有效控制教學的程度和進度;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的改進。其次
23、,從邏輯結構的整體設計上看。這一圖示表明, 教材框架總體上分為兩大部分、四個單元。第一部分包括前兩個單元, 從一 般意義上講述文化的有關專題; 第二部分包括后兩個單元,立足中國、 著眼特色, 講述文化 建設的有關專題。從內容呈現(xiàn)的邏輯順序上看,這四個單元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脈相承。第一單元講“文化是什么” ,闡述文化的意義。教材根據(jù)唯物史觀界定了文化概念的內涵, 闡明了文化與經(jīng)濟、 政治的關系, 強調了文化對國家興衰和個人成長的作用, 幫助學生樹立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第二單元講“文化為何發(fā)展、如何發(fā)展” ,闡述文化發(fā)展的一般過程。教材著眼于文化傳承 的理解, 講文化傳播、 文化繼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三個主題,
24、 幫助學生形成有關文化發(fā)展的一些規(guī) 律性認識。第三單元講“怎么看待中華文化” ,闡述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價值和作用。教材著眼于中 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闡明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幫助學生認識弘揚中華文化、 培育民 族精神的意義。第四單元講“怎么開展文化建設” ,闡述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教材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 化選擇出發(fā),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主題, 著重闡明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思想 道德建設的現(xiàn)實意義。 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這是全書教學的 落腳點。最后,對照教材各單元的內容結構圖,依次介紹教材的內容目標。憑借結構圖,我們既可以明了該單元教學內容的遞進
25、層次、橫向關聯(lián)、 綜合要求, 又可以明 了該單元的內容目標,確認教學重點,即基本觀點。據(jù)此,我們對教學重點的陳述,沒有分 列知識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也沒有按誰重誰輕的次序排列,大體上依循教材內容的順序。 這是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的內容結構圖這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是1.文化概念的內涵: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相對于經(jīng)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 其產(chǎn)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 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這是遵循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對文化概念的界定。 2. 在準確把握文化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全面分析文化現(xiàn)象、認識文化功能,確認文化是一 種精神力量。
26、這是理解和闡述文化的意義、作用的基本要求。3、文化與經(jīng)濟、政治的關系:經(jīng)濟是基礎,政治是經(jīng)濟的集中表現(xiàn),文化是經(jīng)濟和政治的 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jīng)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jīng)濟,給予政治、 經(jīng)濟以重大影響。這是關于文化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應該說,正確理解文化概念的內涵,認識文化的作用,明確文化與經(jīng)濟、政治的關系,這是 確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本要求, 也是講解全書教學內容的基礎。因而, 上述三點, 對于 把握全書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文化與經(jīng)濟、政治相互交融,這是當代社會發(fā)展中文化與經(jīng)濟、政治之間關系的顯著特 點。5、文化的力量,深深
27、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 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6、文化對人們的影響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具有重要特點;優(yōu)秀文化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 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是本單元的難點提示如何準確、全面把握文化概念的內涵 ?如何恰如其分地強調文化的重要作用 ?這是本單元的基本概念圖解為了進一步闡明我們所界定的文化概念, 包括文化與文明的關系, 可參照、 運用這一圖示從 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個層面對不同文化概念的相關性、相容性予以解析。這是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內容結構圖這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1、文化具有多樣性。尊重文化多樣
28、性,是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繁榮世界文化的必 然要求;在文化交流中,應該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2、文化傳播有多種方式和途徑,有多種媒介和手段;現(xiàn)代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 手段。3、文化具有繼承性。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產(chǎn)生著重要影響,發(fā)揮著重要作用。4、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5、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繼承;社會制度、科學技術、思想運動和教 育,對文化繼承和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其中,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發(fā)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6、文化發(fā)展的實質是文化的創(chuàng)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動力和根本途徑。7、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
29、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chuàng)新的作用,既 表現(xiàn)為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fā)展,又表現(xiàn)為不斷促進文化的繁榮。8、 對傳統(tǒng)文化, 要 “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 ; 不同民族文化之間, 要相互借鑒、 交流與融合。 這都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9、 在文化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 既要防止固步自封、 因循守舊, 又要防止 “民族虛無主義” 和 “歷 史虛無主義” 。10、建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文化傳承。這是本單元的難點提示如何認識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 ?如何理解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和價值 ?如何把握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和要求 ?這是本單元的基本概念圖解這一圖示表明, 在本教材的概念體系中,
30、 文化發(fā)展包含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其中,文化傳 承是描述文化發(fā)展的過程; 文化創(chuàng)新揭示文化發(fā)展的實質。 就文化傳承而言, 又包含文化傳 播和文化繼承兩個方面。 其中, 文化傳播所表達的是文化橫向積累的過程, 表現(xiàn)為文化的交 流、 借鑒和交融; 文化繼承所表達的是文化縱向積累的過程, 表現(xiàn)為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過程。就文化創(chuàng)新而言,社會實踐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礎,可著眼于 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動力、目的、標準,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表現(xiàn)為文化形態(tài)、內容和形式的 變革。而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成果,就不同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更替而言,意味著新文化的誕生、 舊文化的破除;就同一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發(fā)
31、展而言,則意味著先進文化的發(fā)展。這是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結構圖這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1、中華文化有自己獨具特色的發(fā)展歷程,曾長期居于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前列。2、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3、博大精深、多元一體,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4、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 不息。5、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不斷豐富中華民族精神。6、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7、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與弘揚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結合。這是本單元的難點提示如
32、何評價中華文化的地位、作用和價值?如何概述中華文化的內容、脈絡和特點?如何看待中華民族精神的表現(xiàn)和意義?這是本單元的基本概念圖解圍繞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本單元需要把握三個基本概念:中國文化、 中華民族精神和 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意義。這一圖示表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以愛國主義 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基; 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即“民族文化最本質、最 集中的體現(xiàn)” ;民族精神的時代意義,展現(xiàn)于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注重時代意義,是弘 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這是第四單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結構圖這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1、大眾傳媒與文化生產(chǎn)、文化消費的發(fā)展
33、,使人們在當代文化生活中面對著多種選擇。2、我們所倡導的大眾的文化, 是面向廣大人民, 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 為人民群眾喜聞 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3、大力發(fā)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進 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4、當代中國發(fā)展先進文化的基本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 的社會主義文化。5、 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 關鍵 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
34、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既尊重差異、 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7、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 科學文化事業(yè)的建設; 億萬人民參加 的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8、思想道德建設規(guī)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 是文化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其中, 樹立和踐 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9、不斷提高科學文化修養(yǎng)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水平。10、在遵守公民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這是本單元的難點提示如何理解和評
35、價當前文化生活的特點?如何把握多種關于文化的概念?如何說明主旋律與多樣性的關系?這是本單元的基本概念圖解這里所標明的, 是本單元的一些重要概念。通過這一圖示,顯示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 有助 于在教學中把握它們各自的意義。至此,我們分單元依次講述了課程的內容目標,包括各單元的教學重點、難點和基本概念。 此外,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邏輯框架,還需要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在教學的全程中我們會不可避免地面對諸多對應的文化概念, 這是本課程的一個突出特 點。如:多元文化與文化多樣性;游牧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民族文化與 地域文化; 腐朽文化與落后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 高
36、雅文化 與通俗文化;經(jīng)典文化與流行文化; 等等。對此,可不必過于在意文化分類和分層的界別及其有關概念的定義; 教材也一概沒有采取定義的方式予以表述, 刻意不把概念定義的陳述當 作教學目標來要求。 但是,不要求死摳概念的定義,并不等于放任概念的運用。根據(jù)我們有 關文化概念的說明,把握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或對應、或并行、或包含,都要注意不同的 概念、術語有著不同的語義,使用概念、術語應力求得當,不出現(xiàn)偏差。比如,在教材的概念體系中, “舊文化”與“新文化”這兩個詞匯,一般是指作為意識形態(tài) 的文化。比如,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文化是舊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新文化; 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是舊文化,
37、 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新文化。 因此, 教材在陳述文化發(fā)展的過 程時, 如果講到舊文化的破除和衰亡、 新文化的誕生和發(fā)展, 那是指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歷 史類型相互更替的過程; 如果講到某種“先進文化”的發(fā)展, 則是指同一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文 化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過程。 至于具體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文化創(chuàng)新, 包括科技發(fā)明、 文藝 作品、思想理論等,一般不采用新文化和舊文化這樣的概念范疇。二是教材中有些內容看起來似乎前后重復,實際上是內容目標的意義有所不同。比如, 第一單元和第四單元都涉及到先進文化的意義, 但前者是從一般意義上概述先進文化 的社會作用和表現(xiàn), 后者則從現(xiàn)實意義上闡述先進文化在當前文化建設
38、中的地位和作用, 側 重點有所不同。又如, 第一單元中關于“有沒有文化”的辨析活動設計, 目的在于強化文化意義實質上表現(xiàn) 在精神世界的認識, 而第四單元講“知識文化與思想道德”的關系,目的在于強調思想道德 修養(yǎng)對提高人的文化素質的重要意義,指向有所不同。再如, 實踐的觀點在教材中貫穿始終,但它本身不是作為理論觀點來要求的 (那是 哲學與 生活的教學目標 ,而是作為憑借概念來使用的。在第一單元用以說明文化產(chǎn)生的意義; 第二單元用以說明文化創(chuàng)新的意義; 第三單元用以說明豐富民族精神的意義; 第四單元用以 說明文化建設的意義。凡屬類似情況, 惟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內容配置, 才能在教學中尋求既有序操
39、作又融會貫 通的境界,進而達到“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四、 “樂學好教” :如何實施這門課程的內容目標?樂學好教, 是試驗區(qū)對課程的一種反映。 但我們理解, 這實際是傳達了兩種不同意義的信息:樂學,是學生樂于學,可謂褒義;好教,是缺少知識點,不無貶義。這看起來有些矛盾的信 息, 反映了使用新教材的一種特殊的心態(tài):既困惑于知識結構的陌生, 又茫然于理論知識的 平淡。 然而,使學生樂學又不難學, 不正是課改的追求嗎?應該受到拷問的,不是知識點的 多少, 而是能否學有所得、 學有所悟。 那種缺少知識點的感覺, 其實是缺少知識點的認同感, 即如何看待和理解知識點,這突出地表現(xiàn)為對重點、難點和辨點的
40、把握;既反映在觀念上, 也存在于技能中,都是需要花大氣力琢磨的。問題之一,如何把握教學的重點。我們介紹新課程的實施思路,曾歸納出兩個鮮明特點:凸顯觀點; 關注過程。 這是新課程實 施的基本思路, 也是把握教學重點的基本準則。本教材所凸顯的觀點, 即教學重點,已在前 面提供了說明。那么,如何依照“凸顯觀點、關注過程”的思路,在處理教材具體內容的操 作中, 切實把握好這些教學重點呢?在我看來, 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就是要緊緊圍繞思想政治 教育的目標設置,選擇好、操作好教學的“講點” 。通常,一提教材內容,我們就會想到知識點;一提相關素材,我們總會問到考不考。是知識 點、考點才是“講點” 。但是,基于
41、“凸顯觀點;關注過程”的理念,如今我們對重點的確 認,不宜簡單地歸結于學科理論意義上的“知識點”或“考點” 。對重點的操作,也不能機 械地通過知識點的圈定“劃出來” ,而需要在綜合把握“觀點”的視野中“講出來” 。根據(jù)實 驗區(qū)的經(jīng)驗,把握本課程的教學重點,關鍵就在于處理好“觀點”與“講點”的關系,大體 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知識點本身不一定是講點, 支持觀點的知識點才是講點。 如前所述, 本課程既 不以“文化學” 為學科背景,也不以傳授具體門類的文化知識為目標, 而是進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課程。 有哲學知識但不是講哲學, 有歷史知識但不是講歷史, 有文學知識但不是講文學, 有藝術知識但不是講藝
42、術, 這正是我們這門課程的特點。 因此, 教材中的相關學科知識之所 以被列為知識點, 首先是因為它們是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所需要的, 是著眼于它們所支 撐的基本觀點,然后才是考慮其自身的經(jīng)典性。比如,講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教材列舉了商貿(mào)活動、人口遷移、教育等三種。需要 注意的是:既不能誤認為這就是文化傳播的全部重要的方式和途徑, 也不能誤以為所有文化 傳播都采取和平的方式和途徑。 要知道, 文化沖突與碰撞、戰(zhàn)爭與征服的過程,也具有文化 傳播的重要意義。只不過為降低教學難度,課文中未予提供例證和說明。又如,講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是為了說明文化繼承的意義,支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種 觀點,
43、而不是系統(tǒng)探討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所以, “面面觀”而已。對教材所提供的相 關內容,包括“傳統(tǒng)習俗” “傳統(tǒng)建筑” “傳統(tǒng)文藝” “傳統(tǒng)思想”等,固然可以視其為“知 識點” ,卻需要有一個程度、側重和權重的把握。也就是說,既不能把它們當作傳統(tǒng)文化的 全部內容來講, 也不必對它們各自的內涵和外延展開說明, 更不宜把它們專業(yè)性知識的要求 當作教學目標和考評標準。再如,講中國文化的特點,不是講中國文化史或中國文化學,而是為了支持“源遠流長、博 大精深”這種觀點,其相關學科的知識點不必求全、求系統(tǒng),夠“管用” 、夠典型即可。所 以教材僅選擇了最有說服力的漢字與史學典籍為例,用以見證中華文化的“源遠流
44、長” ;僅 對獨樹一幟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進行了概要描述, 由 此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理,講文化賞析,或文學、或戲劇、或音樂、或文物等,都要注意避免迷失思想政治教育 的目標。 遴選什么知識點作為講點, 如何把握其意義和價值, 學習探究之所以不同于學術探 究,本課程的知識點之所以不同于歷史課、語文課、藝術課的知識點,其根本區(qū)別,就在于 此。第二種情況,觀點本身固然是講點, 支持觀點的案例素材也應成為講點。對觀點的闡述,有 的要靠相關學科的知識點來支撐, 有的則直接憑借案例素材來支撐。 這種情況在后兩個單元 較為突出。 相對而言, 人們比較認同前兩個單
45、元的知識性, 而對后兩單元則有人認為知識性 弱、說教味濃,沒講頭。在我們看來,這固然表明教材的編寫尚有繼續(xù)完善的空間,但往往 也是因為對內容配置格局有誤解,說到底,仍緣于對所謂“講點”的誤判。就第三單元而言。 教材講中華文化多采取正面的事實性描述, 這是出于以正面教育為主、 強 化正面價值導向的考慮, 也是出于降低教學難度和評價要求的考慮。 這并不意味著諱言負面 的事實,忽視“講理”的內容,限制教學的空間。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具體 情況,著眼于提高分析能力,自行拓展相關內容。比如,教材講中華文化的特點和作用,采 用了“古代輝煌的歷程” , “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獨樹一幟,獨領風
46、騷” “一方水土,一方 文化” “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這樣的目題,都是彰顯事實的觀點。教材之所以采取這 種事實性描述, 主要是考慮到對于中華文化進行分析性闡述, 目前并沒有成熟的說法作依據(jù), 因此也就不宜作為目標設置來要求。 但教師憑借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補充相應素材, 可以自行 進行分析性講述, 以幫助學生認同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 創(chuàng)造力和凝 聚力之中”的觀點。就第四單元而言。 面對有些政策性較強的所謂 “文件化表述” , 也不能認為都是些空話套話、 沒講頭。從現(xiàn)實生活中到處有文化選擇的實際情況看,這個單元并不乏“生活化”的講點。 例如, 描述當代文化生產(chǎn)與消費的特點;
47、 討論大眾傳媒對文化生活的影響; 評析人們對時尚 的不同看法; 比較經(jīng)典作品與流行作品的價值; 等等。 又如, 如何理性地走進當代文化生活;如何辯證地看待主旋律與多樣化; 如何尋求知識文化與思想道德的互補等, 都是可以展開的 “講點” 。 只是這里的 “講點” , 需要采用從 “小故事” 中提取 “大道理” 的方式。 如講解 “把 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這樣的大道理, 并不是要求作嚴密的 理論上的推導或論證, 而是基于歷史課和相關政治課教學的基礎, 通過以史為鑒、 由史立論 的方式,直接歸結出這樣的觀點。由此我們不難斷言:從達成觀點的效果來看, “講事”與“講理”
48、殊途同歸。這不是“不明 事理” ,而是“以事明理” 。當然,同樣要注意的是,不能就事說事,而要就事說理。說同樣 的 “事” 有不同的學科之理, 思想政治課之所以不同于歷史課、 文學課、 藝術課, 也在于此。 第三種情況, 案例素材本身不一定是講點, 發(fā)掘素材的意義才是講點。 我們認定教材中的 “活 動框”屬于正文,并不是著眼于案例素材(包括事例、數(shù)據(jù)、現(xiàn)象等本身的知識性,而是 看重憑借這些素材而引申、提煉、發(fā)掘出的意義,即支持相關觀點的意義。唯其如此,我們 才強調,運用這些素材的活動設計,同表述觀點、原理、結論的文字有直接的關聯(lián)性,是構 成課文主體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此而言,我們又認為,用什么、
49、如何用、用多少,可由教師 靈活處置。 因為,有些素材,因其經(jīng)典性而選入教材,但其常識性未必就是本課程的目標設 置。比如, 教材講文化傳播的方式和途徑,為說明人口遷徙對文化傳播的意義,教材提供了 秦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的史實, 其素材無疑是典型的, 但有教師建議采 用“山西洪洞大槐樹” “闖關東”的事例更富于生活意味,也可以自行替換。教材中凡屬常 識性素材, 教師們感到意猶未盡者, 可以自行補充; 隨著實踐發(fā)展有新的數(shù)據(jù)可替代教材中 采用的數(shù)據(jù)者, 可以自行更新。 但為支持相應觀點而引申、 提煉、 發(fā)掘的意義及引導的過程, 則作為講點,一般是不能省略、也是不宜變更的要求。小結。由
50、此可見,在操作層面把握重點,教材中凡屬支持基本觀點而提供的知識點或素材, 都是講點,此其一;其二,開展教學和評價,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講點。就教學過程 而言,面對“講什么”和“如何講” 、 “泛泛講”或“不必講”等問題,教材留給教師掌控的 空間是很大的, 教師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機會是很多的。就評價標準而言,以基本觀點的 樹立為根本,教材所提供的內容目標又是明晰的, 可操作、可把握,完全沒有必要在學科理 論上無限擴展,無需在教學中“深挖洞” 。問題之二,如何把握教學難點。所謂難點, 大體有這樣兩種情況:一是難在理論意義的理解上, 二是難在深淺程度的把握上。 應該說,就前者來看,教材中的確不
51、乏這樣的“難點” 。比如,講文化與經(jīng)濟、政治的關系,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說它是重點,是因 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根本分歧(唯物史觀與文化史觀 ,正是這一 問題上集中反映出來。說它是難點, 主要有兩方面表現(xiàn)。 一是文化與經(jīng)濟、 政治的界限在現(xiàn) 實生活中并不那么清晰。而且,當前又非常強調“文化與經(jīng)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 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因此,我們講這個問題時就要注意:既要明確“經(jīng)濟、 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教材或“人類社會可以分為經(jīng)濟、政治、文化 三個組成部分” (黃老 ,又要說明“文化與經(jīng)濟、政治相互交融”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
52、今天 的“顯著特點” 。二是“經(jīng)濟是基礎,政治是經(jīng)濟的集中表現(xiàn),文化是經(jīng)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jīng)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jīng)濟,給予政治、經(jīng)濟以 重大影響。 ”這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之所以不同于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根本觀點。但要確 切說明“經(jīng)濟發(fā)展是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又需要注意兩點。其一,經(jīng)濟發(fā)展是文化發(fā)展的基 礎, 這首先是指社會經(jīng)濟基礎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 社會經(jīng)濟基礎決定社會意識形態(tài)。 但所謂經(jīng)濟發(fā)展, 也指包含科學技術在內的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所謂文化發(fā)展, 也包括文化產(chǎn)業(yè)、 文化設施等文化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其二, 經(jīng)濟發(fā)展是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并不意味著文化的
53、發(fā)展 總是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亦步亦趨。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又如,闡明文化的作用,講述提高文化競爭力的意義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就不僅要說明大力 發(fā)展包括文化產(chǎn)業(yè)在內的文化生產(chǎn)力的意義,更需要闡明大力發(fā)展先進文化的意義。因為, 文化的力量實質上是精神力量。我們強調,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是凝 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云山) ,都是從精神力量上講 的。 我們強調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 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其實質也在于此。 也就是說,整體上作為軟實力(精神力量)的文化向硬實力(物質力量)的轉化,必將影響 各國綜合國力的消長。 正是在這
54、個意義上, 我們認為文化競爭力是影響綜合國力消長的長期 性、基礎性、戰(zhàn)略性要素。 再如,闡明文化的作用,講述文化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關系是又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至少需注意 三點。一是要明白我們所說的人的全面發(fā)展,根據(jù)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指德、智、體、 美全面發(fā)展。二是要認識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是人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特性之一。三是要強調 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 人們更注重精神生活需要, 這并非是對物質生活的替代而 是對物質生活的升華。 “物質生活的生產(chǎn)”永遠是人們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但人們的生活在 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之后,人們的發(fā)展會表現(xiàn)為精神生活的提升。所以,也正是在這個意義 上,我們強調優(yōu)秀文化
55、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還有,如何說明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作用,以及面對傳統(tǒng)文化應有的態(tài)度,也是難度較大的問 題。對此,首先要把握:我們所說的“傳統(tǒng)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xiàn)實生活 中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文化” 。它可以是物質形態(tài)的,如建筑物、各種器物等,至今仍在 使用或供人觀賞和研究,但它最重要的意義仍表現(xiàn)在精神價值方面。其次要注意:我們認識 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具體分析。在中國,作為封建文化的傳統(tǒng)文化在整體 上已經(jīng)過時,是要總體上予以否定的文化形態(tài)。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 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
56、、落后的、 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教材) 。最后要明確:傳統(tǒng)文化中的 精華和糟粕,并非總是涇渭分明的,也不是凝固不變的,往往是糅合在一起,并隨著歷史的 演進而變化、發(fā)展的。我們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強調的是原則、是態(tài)度,而不是具 體方法;是自覺的行為,而不是自然的過程。識別“何為精華、何為糟粕” ,是基于實踐發(fā) 展的意義而作的價值判斷,需要有辯證的、歷史的眼光。當前,只有立足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的實踐,才能把握區(qū)分精華和糟粕的標準。 以上難點的說明,只涉及了與教學重點關聯(lián)比較大的部分內容。對于教材的全部難點,這里 不可能一一列舉、逐一解析。但我想進一步說
57、明的是:難點之難,更多地表現(xiàn)為難以把握教 學的深淺程度。這類難點的“共性”是,它并不特指某個可解而費解的知識點,也難以提供 拆解這個特定知識點的具體辦法。 老師們在教學中會常有這種感受: 如果總是針對具體的知 識點拆解難點,見招接招,其效果往往難愜人意,甚至陷于越解越繁、越繁越難的困局。所 以,在我看來,要解決教學中的這類難點問題,更重要的是找準“難點”之所以成為難點的 原因,進而找到使“難點”不成其為難點的方式。從本源上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各種具 體知識的難點迎刃而解,或許能更有效地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問題之三,如何把握教學的“辨點” 。 如果說抓住重點的要領是圍繞“觀點”選擇“講點”
58、,解破難點的要領是采用“淡化定義” 的方式來形成正確的概念,那么兩者的實施都要借力于“辨點”的操作。所謂“辨點” ,就 是具有辨析意義、值得辨析、能夠辨析的“講點” 。我們講“關注過程” ,實質上就是注重辨 析的過程。這也是這次新教材形式的三大看點之一。 注重辨析, 是體現(xiàn)教材形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標志。 這是講經(jīng)驗表明, 教材的編寫和使用要 “求實、 求新、求活” ,需要由單純強調教學依據(jù)的法規(guī)性質,轉向更為注重開發(fā)引導教學的工具性 功能。而創(chuàng)新編寫形式的重要標志,就是注重辨析。 注重辨析, 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 這是講當代社會發(fā)展和學生成長的階段性特 點,使我們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不能不相應轉換、與時俱進。如何幫助學生經(jīng)歷自主辨 析的過程,因此成為必須直面的話題。 具體到操作層面:有三個視點。 視點:把握辨析,要優(yōu)化辨點的選擇。生活中處處有“辨點” ,但對于課程來說,并非所 有辨點都是有意義的或具有同等意義。所以,確定辨點,需要優(yōu)化。在教學中,關注優(yōu)化辨 點的意義,對于提高辨析的質量,是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蘇州拙政園課件
- 2024-2025學年初中同步測控優(yōu)化設計物理八年級下冊配人教版第八章測評(A)含答案
- 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家族e填空100道
- 西京學院《機械設計基礎》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京學院《國際貨運代理與報關實務》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京學院《大數(shù)據(jù)技術原理及應用》2021-2022學年期末試卷
- 小兔搬家 課件
- 西華師范大學《外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華師范大學《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原理》2022-2023學年期末試卷
- 西華師范大學《幾何學基礎》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 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我們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 2024屆高三英語一輪復習:讀后續(xù)寫練習寫作講義1素材
-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獲獎科研報告
- 《伐檀》名師課堂
- 幼兒園優(yōu)質公開課:小班數(shù)學《開心果園(5以內的點數(shù))》課件
- 靜脈血液標本采集指南
- 上海圖書館(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招考聘用筆試歷年難易錯點考題薈萃附帶答案詳解
- 冬季勞動安全注意事項-02
- 信息組織 第8章 語義網(wǎng)環(huán)境下的信息組織
-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學業(yè)水平測試小學考試
- 危險廢物貯存場所建設方案及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