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顯微鏡的下的世界doc教案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3/8fe7b823-c019-4962-b94b-3b88878a7296/8fe7b823-c019-4962-b94b-3b88878a72961.gif)
![單元顯微鏡的下的世界doc教案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3/8fe7b823-c019-4962-b94b-3b88878a7296/8fe7b823-c019-4962-b94b-3b88878a72962.gif)
![單元顯微鏡的下的世界doc教案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3/8fe7b823-c019-4962-b94b-3b88878a7296/8fe7b823-c019-4962-b94b-3b88878a72963.gif)
![單元顯微鏡的下的世界doc教案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3/8fe7b823-c019-4962-b94b-3b88878a7296/8fe7b823-c019-4962-b94b-3b88878a72964.gif)
![單元顯微鏡的下的世界doc教案_第5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3/8fe7b823-c019-4962-b94b-3b88878a7296/8fe7b823-c019-4962-b94b-3b88878a7296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單元顯微鏡的下的世界1課水滴里的生物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過程與方法:能借助顯微鏡這種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夠用圖表現(xiàn)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的;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教學準備:1、放大鏡、顯微鏡、水樣、玻片、抹布等、觀察水樣2、技能準備:課前簡單培訓制作玻片標本的注意點教學過程:一、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準備的水樣(1)學生觀察水樣(2)學生匯報:觀察燒杯里的水,你
2、觀察到水里有什么?這些結果你是用什么觀察到的?(3)討論: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東西?(4)談話:怎么才能知道這杯水里有沒有我們剛才說的細菌等這些東西(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借助工具一一顯微鏡)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組領?。?)談話: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目鏡(對著眼睛)物鏡(對著標本)載物臺(放置標本)反光鏡(反射光線、照亮標本)調節(jié)螺旋(調節(jié)焦距、看清標本)鏡臂通光孔鏡座(2)教師講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強調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使用時要小心,鏡
3、頭不要碰著玻片;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輕拿輕放。三、組織學生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滴里的生物(1)指導觀察教師準備好的水樣標本談話:顯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 ?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把你的發(fā)現(xiàn)畫在活動記錄上。學生分組觀察。(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視)匯報交流:你觀察到什么?是什么樣子的?(匯報時學生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并用學生用語言進行描 述)(2)認識生活周圍水里的微生物小組制作小組采集水樣觀察玻片自主觀察匯報交流:說說自己小組采集的水樣中有什么(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 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
4、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 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 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 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于動物也不屬于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 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4)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四、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1)學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fā)現(xiàn)的嗎?學生閱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提問: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布。利用用多媒體展示在各種
5、環(huán)境中存在的微生物。2做酸奶教學設計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1 .通過自制酸奶證明細菌的存在。2 .能夠通過收集資料,模擬細菌的繁殖來探索細菌的特點3 .學會一些防止病菌傳播的方法。知識與技能1 .認識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2 .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發(fā)孝而變成的;3 .學會對有害細菌的預防措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 .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學知識。2 .通過搜集資料,能更好的學習知識。3 .關心科學和人類相關的社會問題。4 .體驗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粉筆灰、黃豆、試驗記錄紙、紙杯。學生準備:做好的酸奶、課前收集的各種細菌的資料、5 時安排
6、: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內容:一、學習制作酸奶的方法1 .師:你們吃過酸奶嗎?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嗎?誰能說?2 .學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測酸奶是怎樣做成的。(讓學生提出各種可能性,教師不做任何評價;提醒學生回去觀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許會有所發(fā)現(xiàn))3 .教會學生學習動手做酸奶的方法。(1)介紹做酸奶的方法:在鍋里放入一些鮮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開幾分鐘。消毒保溫杯和勺子。(可用開水燙一燙)待牛奶冷卻到35 40c的時候,把鮮牛奶倒入自消過毒的保溫杯,并往里面加入適量的酸奶,仔細攪勻,并蓋上蓋子。保溫8個小時后,酸奶就做成了。4、強調制作酸奶時需要注意兩個條件:一是溫度,保持在35 40c
7、左右;二是衛(wèi)生,所有的器皿要進行消毒處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 久。二、布置作業(yè)1 .制作酸奶,下次帶來和大家一起品嘗。2 .為什么鮮奶會變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關的資料,下次交流.第二課時教學內容:一、組織學生開展酸奶品嘗會1 .師:上節(jié)課,同學們回家后親自做了酸奶 (板書課題)。今天,同學們帶 來了親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們就舉行一個酸奶品嘗交流會。要求:在酸奶品嘗交流會上,你可以品嘗其他同學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選出你認為最好喝的酸奶。2 .學生分組進行品嘗并交流。3 .全班匯報并交流。4 .質疑問難:在做酸奶和品嘗酸奶的過程中, 你產(chǎn)生了哪些感興趣的問
8、題?5 .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把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二、認識細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1 .教師指導并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為什么牛奶會變成酸奶?2 .學生針對問題討論并猜測。3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通過網(wǎng)絡、書本收集有關細菌的資料。4 .學生進行組內交流,然后每組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5 .民主評議小組研究情況。6 .教師小結:(1)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特點及分布;(2)細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3)細菌與人和自然界的關系。7 .模擬細菌的繁殖試驗:介紹模擬細菌繁殖的實驗,并讓學生說出試驗中各種物品環(huán)節(jié)模擬的是什么?進行試驗,試驗到細菌繁殖到第八代。預測第二十一代細菌的數(shù)量。填寫試驗紀錄,匯報
9、實驗后的結論和感受。8 .討論和交流:1.酸奶是怎樣制成的。9 .你能說出那些細菌有用、那些細菌有害?三、了解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1 .講述:下面老師再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動物、植物和我們前面所研究過 的微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你知道嗎 ?在微生物大家族中,還有一種沒有細胞 結構的成員,它就是病毒。2 .談話:你聽說過“非典”和艾滋病嗎?它們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 .學生看教材插圖認識形形色色的病毒。4 .提問:你對哪種病毒比較熟悉?不妨向同學介紹介紹。5 .學生交流。6 .教師小結:病毒個頭很小,有的病毒,幾千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細菌那 么大。病毒單獨存在時,不會生長、繁殖,像一個沒有生命的非生命體
10、。然而, 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細胞中,就能夠生長繁殖,對生物體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細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幾千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 桿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它。7 .談話:你還知道哪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病毒 ?四、認識病菌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1 .提問:病菌是通過什么途徑侵入人體的呢?2 .學生猜測。3 .模擬病菌通過皮膚接觸傳染的活動:一位同學用沾粉筆灰的手和第二位 同學握手,依次傳遞下去,粉筆灰就傳給了握過手的同學。其實有些病菌的傳 播也是這個道理。4 .討論:還有什么其他途徑會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們應該怎么預防?5 .學生交流。6 .談話:除了皮膚接
11、觸以外,還有哪些途徑會使病菌侵入人體?7 .教師補充介紹有關病菌傳播途徑的資料。8 .教師介紹幾種常見的病菌預防方法。板書設計:2、做酸奶細菌病毒病菌教學反思:3饅頭發(fā)霉了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能夠利用顯微鏡觀察霉,并能通過圖畫、文字、語言等描述霉的樣子;能夠設計對比實驗,探究物體發(fā)霉的基本條件,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 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發(fā)霉的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樂于探究、發(fā)現(xiàn)奧秘的欲望。教學重、難點1、重點:憑借已有的經(jīng)驗對霉菌產(chǎn)生的條件進行假設,并制定切實可行的 實驗方案,然后在課外做對比實驗。2、難點:憑借已有的經(jīng)驗對霉菌產(chǎn)生的條件進行假設,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然后在
12、課外做對比實驗。教學準備:發(fā)霉的饅頭、水果、放大鏡、顯微鏡、抹布、切片、圖片等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1.通過多媒體出示霉的圖片,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這是什么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見過沒有?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的; 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在探究活動中體驗與人合作與交流的樂趣,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 意識到科學技術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好處。教學重難點1、重點:認識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積木”2、難點:白細胞消滅病菌的過程。教學準備:顯微鏡、抹布、洋蔥切片、人體表皮切片、圖片等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調動學生已有經(jīng)驗,導入新課1 .提問:你們見過建房子嗎?建房子大概需
13、要哪些材料?小時候,你們或許都玩過積木,你們用它搭過什么呢?2 .提問:如果把我們把自己的身體或其他有生命的物體比做房子、比做搭 積木,那么搭建生命體的“積木”又是什么?3 .學生思考、交流、推測。怎樣證明我們的推測是正確還是錯誤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做實驗來進行驗 證。二、指導學生觀察洋蔥表皮和人體表皮1 .教師提供洋蔥表皮和人體表皮的切片。2 .學生借助顯微鏡來觀察,并將觀察到的情況畫下來。3 .匯報: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個神秘的生命世界?4 .學生匯報、交流。5 .教師提問: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洋蔥表皮和人體表皮結構有什么不同6 .學生匯報。7 .教師帶領學生小結:洋蔥表皮是由許多個近似
14、于長方形的格子組成,每 個格子實際上是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這就是一個細胞。人體表皮也是由許多不 規(guī)則的細胞構成的,細胞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三、指導學生認識細胞的有關知識1 .請學生仔細觀察教材第11頁的圖片。提問這些圖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細 胞?它們的形狀、大小一樣嗎?2 .教師帶領學生小結:兩種細胞的形狀、大小不完全一樣,不同的細胞有 不同的形狀和功能。3 .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和認識了生命體的微觀結構一一細胞,關 于細胞知識,你們還知道些什么 ?4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12頁的資料一一胡克發(fā)現(xiàn)了細胞)5 .提問:細胞是誰發(fā)現(xiàn)的?細胞與生命體有什么關系?6 .教師指導學生小結:生命體大都是由
15、細胞構成的,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 基本單位。生物體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就是細胞的生長發(fā)育過程;生物體的衰老、 死亡也是由細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四、拓展活動:模擬白細胞殺死入侵的病菌1 .講解:當身體某處受傷,病菌侵入時,有些白細胞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 聚集在受傷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時,傷口周圍出現(xiàn)紅腫現(xiàn)象,這就是我們平時 所說的“發(fā)炎”,當病菌被消滅以后,炎癥也就消失。因此,白細胞對人體起 著防御和保護作用。2 .分組模擬白細胞消滅病菌的游戲。(選定幾個學生扮演“病菌”,三四個同學為一組手牽著手扮演 “白細胞”, 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圍起來),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不同細胞有不 同功能。教學反思:
16、2單元我們的地球1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知道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經(jīng)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過程與方法:了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關于地球形狀的一些問題。;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現(xiàn)象,大膽想象,積極思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中運用想象建立假設以及解釋的重要性。不迷信權威;認識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教學準備:教師搜集一些人們不斷認識地球的資料, 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融幾千年的 歷史進程于一瞬。 由教師準備一些直觀教具:地球儀、黑板、粉筆頭,幫助學 生理解科學故事的意義。學生收集有關人類探究地球的歷史資料。
17、教學活動建議:課上可以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經(jīng)歷千年歷史,充 分調動他們的想象力,體會典型的歷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 提供的是幾個科學故事,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其所然還要幫助他們理解其所 以然。因此,本課教師準備一些直觀教具,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故事的意義。例 如借助地球儀、黑板我們可以讓學生理解麥哲倫航海的意義,借助地球儀和粉 筆頭,可以模擬在海邊看遠處歸來的航船的情景等等。教學過程:一、談話引疑,導入新課1 .談話:提問:“人類是怎樣認識地球的形狀的呢? ”激發(fā)學生的興趣。2 .學生討論,交流。二、探討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1、介紹古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談話:古時候的人
18、們對我們周圍的世界還不了解,但是他們也在不斷地觀察,不斷地研究學習,所以人們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領,比如學會用火,煉鐵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樣的呢。你們知道他們對地球形狀最初的解釋是什么嗎?學生討論,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課件播放“神話中的地球”。談話:神話故事其實也反映了古時候的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認識,因為條件限制,他們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實面貌,那時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是一種沒有 依據(jù)的“猜想”,是對地球 不科學的解釋。后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接 觸到的事實越來越多,比如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況后認為地 球是球體或近似于球體的,
19、下面我們也來看一看。課件播放“月食過程”,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你覺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結論嗎?你有什么疑 問?教師又補充說明東漢張衡對地球形狀的猜測。提問:既然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 我國古代的張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認為地球是球形的,人們?yōu)槭裁床幌嘈拍兀?學生討論交流。說明人們對地球的認 識越來越接近科學,不斷用來修正猜想和探究。2、介紹當人們看到船身逐漸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實以后,對地球形狀又有 了新的認識和猜想。課件出示“海邊歸帆”,提問:為什么總是先看到船的桅桿頂部,再逐漸 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學生討論交流。利用地球儀和染色的粉筆頭演示, 模擬海邊帆船歸來的情景并講解其中
20、的 科學道理, 課件播放“麥哲倫航海探險”,介紹麥哲倫為了證明地球是球形而 進行環(huán)球航行的故事。 理解地球可能是圓的猜測產(chǎn)生的基礎,小結:麥哲倫 的環(huán)球航行實際上就是一次科學實驗,他在證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圓的,這次 實驗的成功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在事實面前人們信服了,開始逐漸接受這個觀 點°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宇航員在空中親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樣子了。介紹前蘇聯(lián),美國和中國的航天事業(yè)。(課件出示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照片) 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可以進入太空,從宇宙中觀察地球,再次證明“地球是圓球形的” 觀點確實是對的。提問: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船隊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成功證明了什么
21、?學生討論交流。.談話:不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也并沒有停留在原地不動,科學家還在 不停地研究,使我們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課件介紹地球的形狀資料。(赤道略鼓,兩極略扁的不規(guī)則球形)三、認識地球有多大1 .談話: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嗎?2 .學生回答,猜測。3 .看教材第16頁資料,了解地球的有關數(shù)據(jù)。4.提問:你知道我們這里到無錫有多遠嗎?坐汽車大約要多久?我們無錫到南京有多遠?坐汽車大約要多久?出示中國地圖觀察圖上的無錫到南京有多長。再觀察地球儀上的中國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四、拓展活動: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時,當你繞赤道一周 后,你的年齡該有多
22、大?2地球的表面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況;知道地球表面多種多樣的地形;知道地圖是依據(jù) 地形而來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過程與方法:收集各種不同的地貌特點的圖片和資料。能夠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點。能夠描述家鄉(xiāng)地貌的特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驗建立模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國河山的秀美壯 麗;滲透地圖制作的科學方法;體驗到動手做科學的樂趣。教學準備:收集各種不同的地貌特點的圖片和資料、地圖、地球儀、托盤、撒、沙、泥土、石塊、小樹枝、苔葬、小亭子、小橋。教學活動建議:本課在認識地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宏觀上總體認識地球 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師
23、通過讓學生欣賞地球表面各種形態(tài)的地貌,感受自然的 神奇。再通過親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個地球的地形地貌。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學生匯報課前查找的祖國秀麗山河的資料。師生歸納各種地形的特點。2、教師邊播放各種地形的圖片,邊講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復雜的, 也正是這些復雜的地形交錯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許多秀美的風光,下面是 老師查找的一些風景圖片,我們大家一起來欣賞。二、制作地表模型。1、談話:看了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師和大家感覺一樣,覺得真是太美了, 于是,親自動手做了一個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覺得老師做得怎么樣?你 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2、(展示教師作品)講述:組內同學商量一
24、下,你們準備做一個什么樣的 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來制作?3、分組做地表模型。要求:小組之間協(xié)調分工,由每組的材料員統(tǒng)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 多的馬上送回,允許到別的小組去取經(jīng)。學生分組制作活動。講述:剛才,我們各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個地表模型,做得怎樣呢?下面大家相互參觀一下。學生離座參觀各組作品。學生談參觀感受。三、繪制地形圖1、談話:地表模型雖然直觀形象,但有時使用起來并不方便,它最適合放 在固定的位置上,為了使用方便,我們可以怎么做?(繪制地形圖)那么這個 地形圖該如何畫呢?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表模型,發(fā)現(xiàn)從不同角度觀察的優(yōu)點和不足。3、講解繪制地形圖的要求:將玻璃板蓋在托盤上,
25、再將膠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畫出地表的整體輪廓來。那么,不同的地形你們都想怎么來 表示?具體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們小組自己來定,不過要在下面加上說明。4、學生分組繪制地形圖。小組展示匯報。教師出示中國地形圖與學生繪制 的地形圖進行對比,并講解:我們制作的過程與標準地形圖的制作有相似的地 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圖的制作是很復雜的,要求更是科學、嚴謹, 如果大家有興趣知道的話,老師給大家提供幾個網(wǎng)址,大家有時間上網(wǎng)看看。四、總體認識地球表面地形1、談話:我們剛才畫的就是地圖,當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來畫,但 是沒有這么大的紙,就算有也是不可能這樣做的。測繪人員觀測了地形以后按 照
26、比例縮小才能制成地圖或地球儀。2、出示地形地球儀和世界地形圖。觀察交流:你對地形地球儀和世界地形圖的觀察,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地球表面的水陸分布。并引導學生解釋“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使學生能夠概括性地記住地球地貌的總體狀況。加深對地圖的認 識,體會地圖用途。3、說明描繪地貌的手段在發(fā)展。教材展示了兩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圖片, 一幅是從飛機上拍攝的航拍圖, 還有 一幅衛(wèi)星相片,表面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人類認識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 前進,而且是向著高精度,精細化前進。五、拓展活動:做呢?教學反思:4火山和地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1、學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學生學
27、以致用,能解決身邊“發(fā)生”的問題。2、學生通過網(wǎng)絡進行自主學習,提高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 展信息的能力3、學會在學習過程中搜集資料、整理事實、研究事實、應用事實和拓展事實??茖W知識: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現(xiàn)象, 認識火山噴發(fā)和地震的成因, 知道一些預測地 震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興趣,滲透科學的自然觀教育教學準備1、有關火山和地震的教學錄像片。2、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地球上的板塊、現(xiàn)代地震儀的掛圖或投影片。3、為每小組配備一根長約30厘米、直徑11.5厘米、學生用力能折斷的干 木棍,一條毛巾。4、教師:構建“火山和地震”網(wǎng)站主頁。5、鐵罐、土豆泥、番茄醬、
28、酒精燈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提出探究問題1、觀察錄像,了解自然現(xiàn)象。讓學生看一小段錄像,用感官來認識地震和火山噴發(fā)對人類帶來的影響,從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這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關 鍵性的一步,學生能否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來進行研究是科學探究的起始。 提問:你剛才看到的錄像中,哪種自然現(xiàn)象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害呢?2.揭題:火山和地震談話:是呀!火山噴發(fā)和強烈的地震都是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會給人類的生命財產(chǎn)造成巨大的損失。2、提出探究問題:提問:A你有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地震或火山噴發(fā)呀?(有:當時你的感覺怎么樣?)B那對于火山噴發(fā)和地震現(xiàn)象,你想提出什么問題來研究呢?可以先相互
29、討論討論。 根據(jù)學生問題板書研究項目:(學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項目有:)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危害?地震是怎樣形成的?火山噴發(fā)是怎樣形成的?地震發(fā)生前,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異常的現(xiàn)象?如果地震發(fā)生了,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自己?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發(fā)生地震和火山噴發(fā)?* 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影響?* 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火山噴發(fā)會不會帶給我們什么好處?3、導入探究:談話: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真多!下面就讓我們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wǎng)絡,“親臨”地震、火山噴發(fā)的模擬現(xiàn)場,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奧秘,你們想不想去?那就歡迎你進入火山和地震網(wǎng)站來探究。(如果沒有網(wǎng)站可以在課前讓
30、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二、學習新課解決提出的問題1、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解決提出的問題推薦自主學習的方法:閱讀課文 搜集資料 實驗研究?(最好通過專題網(wǎng)站 學習)2、集體交流逐個自主解決問題方案一:(有專題網(wǎng)站的情況)1介紹網(wǎng)站2學生自主選擇問題,討論交流(組內交流和組組交流),教師指導3學生公布研究成果:A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會帶給我們什么的危害?(學生交流)這個問題是哪些 同學研究的?你能介紹一下你的研究成果嗎?B地震的形成談話:哪些同學是研究地震是怎樣形成的?請說說你們的研究情況。提問:那巖層為什么會形成褶皺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模擬實驗吧,把你桌上的毛巾疊起來放平在桌面上,用手按住兩頭,向中間擠
31、壓,你觀察到了什么?怎么會發(fā)生這個現(xiàn)象呢?(引導:如果把毛巾看作地殼巖層)這個現(xiàn)象能夠說明什么呢?(巖層在力的作用下會發(fā)生褶皺現(xiàn)象。)那么巖層為什么會斷裂呢?請你用手握住枯樹枝的兩端,用力將它壓彎、折 斷,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引導:手在枯樹枝斷裂時有什么感覺?聽到了什么聲 音?)這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巖層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發(fā)生斷 裂形成地震,所以地震時往往大地會震動,而且還有轟隆隆的聲音。)錄像播放:地震的形成過程。C火山的形成談話:原來地震是由于地殼板塊運動形成的,那火山為什么會噴發(fā)呢?(學 生進行發(fā)布介紹) 小結:由此可見,火山噴發(fā)和地震現(xiàn)象都是地殼運動形成的。 在火山噴發(fā)同時,
32、往往伴隨著地震的發(fā)生。因此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既有區(qū)別又有 聯(lián)系。談話:其他同學你還研究了什么問題呀?誰來講講自己的研究情況?D學生發(fā)布:地震的預兆 避震的方法 地震、火山多發(fā)地帶地震的預兆(學生進行發(fā)布并補充)談話: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一下地震前可能出現(xiàn)的異常現(xiàn)象吧。錄像播放:地震預兆錄像談話:這是人們根據(jù)長期觀察而得到的經(jīng)驗,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人專門研究地震了。提問:你知道我國古代研究地震最有名的是誰嗎?他是怎樣研究地震的呢? 你知道候風地動儀有什么用嗎?避震的方法(學生進行發(fā)布并補充)談話:現(xiàn)在我們正在上課,如果突然發(fā)生地震,你認為我們應該怎么做呢?還需要注意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先告訴周圍的同學,相互
33、說說。小結:如果現(xiàn)在突然發(fā)生地震,首先我們要保持冷靜,不能慌張。然后再采 取自我保護的方法。地震、火山多發(fā)地帶(學生進行發(fā)布)談話:這些地方為什么容易發(fā)生地震和火山噴發(fā)呢?那么,我國的臺灣省為什么是地震和火山噴發(fā)頻繁地帶呢?介紹:臺灣2002年3月31地震。這就是今年3月31臺灣發(fā)生地震后的情 景,這次地震又給臺灣同胞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小結:我們生活的地球,有六大巖石板塊,板塊與板塊交接的地方,由于相 互擠壓作用往往是火山噴發(fā)和地震的多發(fā)地帶。延伸:通過網(wǎng)絡瀏覽研究,你還了解了些什么呢?*介紹阿富汗地震:前不久阿富汗發(fā)生了里氏 7級的大地震,這場地震讓阿富汗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雪上加霜。 但也有
34、人猜測阿富汗發(fā)生的地震可 能是人為因素所引起的,到底是怎么樣。請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繼續(xù)關注。方案二(沒有專題網(wǎng)站的情況)1、指導學生認識地震的原因。(1)討論:你推測地震是怎樣形成的?(2)講解:從地震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知道,地震時大地在劇烈地震動,有很 大的破壞力。地下怎么會有那么大的力量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 來做個實驗。(3)模擬巖層褶皺的實驗。討論:假如我們想象這一層一層的毛巾就是地層,地層也受到巨大的擠壓, 你認為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引導學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 殼中的巖石受到地殼內部壓力也會發(fā)生褶皺變動)(4)模擬巖層斷裂的實驗。每個小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
35、握住木棍兩端,用力將它壓彎、折斷。當木棍被折斷時,你聽到什么聲音?手有什么感覺?假如這根木棍是我們想象中的地下的巖層,當巖層受到擠壓的力越來越大 時,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引導學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斷,想象地殼 中的巖石受到地殼內部壓力時發(fā)生的斷裂,木棍折斷時發(fā)出的聲響,想象到地 震時發(fā)出的巨大聲響;木棍被折斷后產(chǎn)生的震動,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劇烈 的震動)(5)組織學生討論:地震是怎樣形成的?(6)講述: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每年地球上都要發(fā)生幾百次;只 是有的地震較弱,人們感覺不出來;只有強烈的地震才會帶來災害,但一般一 年不過只有幾次。2、引導學生認識火山噴發(fā)的成因。(1)學生通
36、過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2)用土豆泥和番茄醬模擬火山的噴發(fā)。你認為哪些現(xiàn)象預示著火山將要 噴發(fā)?(3)小結火山噴發(fā)的原因。3、討論:為什么說我國臺灣省是地震和火山噴發(fā)的頻繁地區(qū)?小結:在板塊的邊緣,由于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作用,巖層受到壓力較大, 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發(fā)地帶。4、指導學生了解地震的前兆。(1)討論:地震前兆有哪些?你們已經(jīng)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2)講述:地震前兆還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斷流;氣候出現(xiàn)冷熱驟變; 地光與地聲等。由于動物感覺器官特別靈敏,被人們稱為一部監(jiān)測地震的“活 儀器”。為了便于大家觀察動物的地震前兆,老師介紹一首歌謠給大家:震前動物有前兆,發(fā)現(xiàn)異常要報告。牛馬騾
37、羊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癡呆搬家逃。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5、引導學生了解人們對地震的研究。(1)(出示張衡像及地動儀掛圖)張衡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學家。在 1800多年前,他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監(jiān)測地震 的儀器一一地動儀,這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偉大成就。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 地震了解得越來越多,發(fā)明了各種儀器監(jiān)測地球內部的變化。例如地震儀(出 示地震儀掛圖)就是通過監(jiān)測地球內部的變化來記錄和預報地震的。6、指導學生在遇到地震時,如何保護自己。當?shù)卣鸢l(fā)生時,最重要的是人要立
38、即離開房屋, 到室外空曠的地方去,以免 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傷。如果來得及,最好在離開房屋前,拉斷電閘,熄滅 爐火,以免造成火災。三、總結鞏固1 .學生概述本課內容談話:同學們,到現(xiàn)在為止,你們對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2 .提出再研究的問題:談話:同學們了解的真多!那么對于這種會給人類帶來巨大損失的自然災害, 你有什么想法呢?還有什么新的問題想提出來繼續(xù)研究呢?四、探究延伸談話:看來關于火山噴發(fā)和地震現(xiàn)象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繼續(xù)研究的的問題。 那就請大家把今天沒有完成的研究繼續(xù)下去,當然你還可以通過查閱課外書籍、 實地觀察等其它方法進行探究。相信你一定會成為一個研究火山和地震的專家。教學反
39、思:5地表的變遷教學設計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1、能夠根據(jù)資料推斷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能夠對一些現(xiàn)象作出大膽的猜想。3、能夠模擬風化對巖石的影響。4、能夠對人類的一些行為作出合理的評判??茖W知識:1、知道流水、冰川、風、氣象會對地表產(chǎn)生影響。2、知道人類的有些行為也使得地表發(fā)生了變化。3、知道地表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意識到要用證據(jù)支持自己的解釋。2、感嘆自然的力量,欣賞自然的美。3、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教學重點:地球多種地表形成的具體原因。教學難點:風化和侵蝕的作用。教學準備:酒精燈、小石子、鏡子、水搬運模擬器、火柴、世界風光欣賞錄像教學過程:一、導入
40、:1、過渡:大家看過化石嗎?2、欣賞化石圖片。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 (了解地球的過去)4、錄象:世界風光欣賞。5、揭題:多美的世界,從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這樣的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試試來了解3單元物質在變化1蠟燭的變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能從蠟燭燃燒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物質變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搜集物質變化的證據(jù),并能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知識與技能: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沒有變成新的物質;另一類會產(chǎn)生新的物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體驗實驗獲得證據(jù)、交流獲得結論的重要。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分組實驗用的鐵三角架、酒精燈、火柴、干
41、燥的燒杯、 鐵片、試管夾、澄清的石灰水、攪拌棒、白醋、堿塊、白糖。學生準備:廢舊易拉罐、生雞蛋、塑料管、蠟燭。教學活動建議:1 .單元教學的導入。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從這一單元開始,我們將學習物質變化的有關知識,緊接著問:同學生,你們能舉出物質在變化的例子嗎?學生可能舉出動植物生長變化的例子,人的長高長胖的例子,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例子等等。教師告訴學生:這一單元我們將學習沒有生命的物質會發(fā)生哪些變化?今天我們以蠟燭為例,研究它在加熱和燃燒時,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2 .首先引導學生預測。蠟燭在加熱和燃燒時, 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待學生 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帶領學生實驗驗證。第一個實驗:把蠟塊
42、放在鐵 片上加熱,觀察變化;離開火焰冷卻,觀察又有什么變化。由于學生已往見到過這樣的現(xiàn)象,因此實驗不必花太多的時間,主要是引導學生用恰當?shù)恼Z言描述。如蠟燭加熱時,由固體(蠟塊)變成能流動的液體(蠟油),停止加熱,冷卻 后,流動的液體又慢慢地變成了有一定形狀的固體。第二個實驗:燃燒蠟燭, 觀察所發(fā)生的變化。這個實驗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教師應帶領學生分步操作,搞清蠟燭燃燒后變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級上學期在學習呼 吸和循環(huán)單元時,學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鑒別。這個實驗,教師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干燥的燒杯、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 燒杯底部的一些現(xiàn)象,并用恰當?shù)恼Z言
43、表達。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記錄 歸納:蠟燭被加熱時,僅僅是外形和狀態(tài)的變化,沒有變成新物質;蠟燭燃燒 時,不但外形和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而且變成了一些新的物質。接著教師可以直 接告訴學生: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外形和狀態(tài)的變化,沒有變成 新物質;另一類是變成了新的物質。兩類變化的顯著區(qū)別在于是否產(chǎn)生新物質。3 .判斷教科書中的六個活動屬于哪一類的變化。學生可以根據(jù)興趣分組選擇做這些實驗,并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判斷屬于哪一類的變化。建議全班學生 分三大組:第一組做實驗一、二,第二組做實驗三、四,第三組做實驗五、六, 這樣的實驗難易搭配,各組所需的時間也差不多。實驗完成后,一定要讓各組 匯報
44、交流,讓大家一起來判斷它們是哪一類變化,從而達到對物質變化的全面 認識。課后可之一。當你把澄清的石灰水倒進燒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時, 這時燒杯壁就附著一層石灰水了。你再把這個燒杯罩在火焰上,一會兒燒杯壁 的石灰水就渾濁了。這是因為蠟燭燃燒產(chǎn)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 碳,就會發(fā)生化學變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體碳酸鈣??梢娤灎T燃燒時,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蠟燭+氧氣-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鈣+水科學家們仔細地研究了蠟燭的燃燒過程, 他們發(fā)現(xiàn),蠟燭燒完后生成的水和 二氧化碳的質量,等于蠟燭和蠟燭燃燒時所消耗掉的空氣中的氧氣的總質量。教學過程:1、導入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在不斷變
45、化的。大自然中物質的變化是各種各樣的: 種子發(fā)芽、開花、結果??你還知道哪些物質的變化?2、研究物質的變化。蠟燭是我們熟悉的物體,讓我們來研究蠟燭的變化。仔細觀察蠟燭,盡可能多的說出蠟燭的特點。給蠟燭加熱。預測:蠟燭在加熱和冷卻后有什么變化?仔細觀察燃燒蠟燭是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將觀察到的加熱和點燃蠟燭的現(xiàn)象寫 在活動記錄上。 最后,比較蠟燭熔化、凝固和蠟燭燃燒的不同,歸納出物質的 變化有兩大類。異類音義是外形和狀態(tài)的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另異類生成了新的物質, 證據(jù)可以從顏色改變、產(chǎn)生沉淀、發(fā)光發(fā)熱等現(xiàn)象中尋找。3、通過尋找證據(jù),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屬于哪一種變化。學生探究以下物質的變化屬于哪
46、一類。生雞蛋變成熟雞蛋、面粉做成饅頭、火柴燃燒、水的三態(tài)、鐵水變成鋼錠。討論研究后把結論填在書上,并說出你的證據(jù)。4、學生選擇實驗,在觀察比較中判斷她們屬于哪一類的變化。學生分小組選擇實驗所需的器材做實驗。通過著部分的活動,學生可以在各組觀察實驗和活動中交流,對物質的變化 有更全面的認識。5、鞏固小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教學反思:燃燒蠟燭,觀察所發(fā)生的變化。這個實驗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教師應帶領學生分步操作,搞清蠟燭燃燒后變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級上學 期在學習呼吸和循環(huán)單元時,學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可以用澄清 的石灰水鑒別。這個實驗,教師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干燥的燒杯、內壁
47、涂有澄 清石灰水的燒杯、燒杯底部的一些現(xiàn)象,并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2鐵釘生銹了教學設計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設計鐵釘生銹實驗方案,并能夠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初步學會對同伴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評價,并會完善自己的方案。能運用簡單器材設計對比實驗, 能夠持續(xù)觀察鐵釘生銹的過程, 并認真記錄 實驗現(xiàn)象,表達分析結果,提出防銹建議。知識與技能:知道鋼鐵生銹的原因是鐵與水和空氣接觸。了解防止鐵生銹的基本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堅持參加較長時間的探究活動,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與交流。 愿意參與評價,并愿意吸取他人所長,補己之短。關心與防銹有關的科技知識,樂于用所學知識改善生活。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生
48、銹的鐵器、無銹鐵器、蒸儲水 (或涼開水)、植物 油、砂紙。學生準備:搜集生銹的鐵器、無銹鐵釘、礦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鮮袋、干燥劑、細線繩。 教學活動建議:1 .新課導入。教師可出示各種生銹的鐵器讓學生觀察,然后問學生;這些鐵器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繼續(xù)問學生:你曾在哪里見到過生銹的物品 ?鐵生銹是什么樣子?由鐵生銹的事實,你想到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利用學生原有的知 識和經(jīng)驗對鐵釘生銹的原因進行猜想,因此,花一點時間讓學生說說"在哪里 見到過生銹的物品”很有必要。2 .設計實驗方案。由于影響鐵釘生銹的因素主要是水分和空氣中的氧氣, 設計前,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分組,待所有的學生都選定影響鐵釘
49、生銹的某一 個因素后,再分組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3 .評價、完善實驗方案。由于學生的經(jīng)驗不足,對實驗的器材選擇,有水、 無水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有氧、無氧的條件建立等許多問題都會考慮不周。因此,建 議教師在學生初步完成設計的基礎上,通過分組匯報、互相補充的形式,帶領 學生初步完善實驗方案。然后,利用教師準備的冷卻的沸水、植物油、砂紙等, 學生帶來的無銹鐵釘、礦泉水瓶或透明塑料保鮮袋、干燥劑、細線繩等組裝實 驗器材,創(chuàng)設所需環(huán)境,以便課后觀察研究。提醒教師注意,如果選用透明塑 料袋作為盛放鐵釘?shù)娜萜?,透明塑料袋要厚一點,鐵釘尖最好用膠帶包一下。 創(chuàng)第一課時教學過程:4 、導入鐵會生銹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50、鐵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生銹呢?你研究過嗎? 今天我們來研究鐵生銹的條件是什么?5 、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銹的鐵制品。觀察鐵銹是什么樣的,比較鐵銹與鐵有什么不同。 還在哪見過生銹的物品?6 、鐵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生銹。以王剛小組為例,介紹實驗方案的內容和格式,學生模擬實驗,假設制訂方案。(暗示兩個假設條件:一個是只有空氣,無水。另一個是有水,有空氣。)(提醒學生:新釘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燒掉。)師:現(xiàn)在,我們大家一起來交流實驗方案。請大家對方案,尤其是步驟的完 整性進行評價。比如,評價時可以關注:要驗證的方面是否是“改變的條件” ? “保持不變的條件”有沒有控制好 ?步驟設計是否完整?等等。我們來評
51、價xxx小組的方案。你們先介紹一下方案吧。生:我們小組提出的假設是鐵釘生銹可能與水有關,假設的依據(jù)是生銹的釘子通常碰過水。整個實驗需要兩個塑料袋、兩根相同的鐵釘、一杯水。因為我 們研究是與水有關,所以可以改變的條件是水,其他的條件都是不能改變的條 件,像空氣、陽光等。實驗步驟是這樣的:把一個釘子沾上水,放進一個塑料 袋里,另一個釘子直接放進來一個塑料袋里;最后,把兩個塑料袋中的空氣抽 出,并將塑料袋密封起來,同時放在窗臺上,過幾天就可以觀察實驗現(xiàn)象了。 請大家給我們小組評一評。師:請大家對這個實驗方案的完整性進行評價。生:我認為這個實驗設計的挺好。但有一個地方需要改進,那個沾水的釘子 沾的水有
52、些少了,應該多加一些水,要不然太陽一曬,水就蒸發(fā)了,會影響實 驗效果的。生:我認為我們這樣做完全可以。因為塑料袋是密封的,水不會蒸發(fā)到塑 料袋外。生:但是,我認為水多一點總比少一些的好,所以,我建議你們小組 在給鐵釘沾水時應該多一些水。師:老師也贊成多加一點水,以免真的影響到實驗效果。你們能夠接受個建議嗎?生:能!師:請繼續(xù)。生:他們小組使用的實驗器材應該加上一個吸管,因為要將塑料袋里的空氣抽出,用吸管抽出空氣最好。生:謝謝你,我們接受你的建議。生:你們說塑料袋要密封,沒說怎樣密封。請問,你們用什么來密封?生:用線繩?。∩耗悄銈儜撛谄鞑闹袑懮稀熬€繩”。生:我們接受建議。生:?師:老師也有個
53、建議,最好把鐵釘用砂紙打磨光亮。想一想,為什么要這 樣做?生:打磨能夠把鐵釘上的臟東西弄掉,這樣,釘子的條件也保持一樣了。師:正確!我們所看見的鐵釘表面有沒有可能光潔程度不同呢?比如,上面 會有你摸過的汗?jié)n等,都可能讓鐵釘?shù)臈l件不同,從而出現(xiàn)第二個可以改變的 條件。當實驗結果出來后,到底是與水有關,還是因為釘子上的臟東西的影響, 我們很難說清楚。所以,要將鐵釘打磨光亮,這樣就能夠控制整個驗證實驗只 有一個可以改變條件,從而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我們之所以進行評價,目的 就是要仔細考慮方案,讓方案盡量的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驗證活 動?,F(xiàn)在,請各個小組根據(jù)剛才的評價建議修改自己的驗證方案,
54、選擇同樣假 設的小組之間可以相互參考借鑒。第二課時生:(分組修改完善方案。)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記錄數(shù)據(jù),嚴整假設是否 正確。學生交流實驗結果,安排學生分組匯報,要求學生把實驗的裝置帶來, 讓全斑學生看到不同條件下的現(xiàn)象,由此總結鋼鐵生銹的條件。使學生能夠真 正理解鋼鐵生銹的原因。歸納鐵釘生銹的原因。4、了解防銹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既然鋼鐵生銹與水、空氣接觸有關,那么,采取什么樣 的方法鋼鐵才能不生銹呢?你有什么好辦法?學生:防銹需要隔絕水和空氣,油漆、搪瓷覆蓋、制成不銹鋼、表面涂上 不易生銹的金屬。還有涂瀝青、放干燥劑?5、鞏固鐵生銹的條件有哪些?怎樣防止鐵的生銹?教學反思:評價是讓方案
55、完善的過程。對實驗方案的評價過程也是促進學生交流的過 程,因此,選擇評價交流的“切入點”很重要。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我選擇了有代表 性的驗證實驗方案讓學生進行評價,即解決了個案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共性問 題,起到了引領作用。另外,我比較重視交流的情感目標達成,組織的評價活 動充滿了民主的氣氛,學生在尊重與和諧的氛圍中各抒己見,這在一定程度上 會促進了學生交流能力的提高。3變色花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自制蔬菜 (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劑。能夠用自制的指示劑辨別身邊常見物質的酸堿性。知識與技能: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堿性和中性的各種物質。了解指示劑的作用是能夠分辨物質的酸堿性。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愿意
56、探究變色花的秘密,意識到事物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領悟到化學世界的奇妙,產(chǎn)生進一步探究奧秘的愿望。體會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會變色的白色紙花 (花朵用醋或檸檬汁浸過,葉子用 面堿浸過;浸泡的時間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堿中和,使實驗失敗 )、噴壺、紫 甘藍、紫甘藍汁、堿水、白醋、檢測物質用的果凍盒(貼上標簽)、燒杯、滴管、鏡子、鹽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學生準備:厚塑料袋、各種待檢測物品、檸檬、梨、柚子各一塊。教學活動建議:1 .變魔術探奧秘。教師問學生:看過魔術表演嗎?有什么感覺?最近老師學會了一個小魔術,想表演給同學們,你們愿意看嗎?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紙花,用噴壺往紙花和紙葉上噴“水”,當學生感到很驚奇時,問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單位購買窗簾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體育賽事運營合作經(jīng)營合同樣本
- 各類可研、可行性研究報告前期資料清單
- 2025年度外墻磚建筑節(jié)能產(chǎn)品認證合同
- 中國阻焊油墨市場運行態(tài)勢及行業(yè)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 臨時工勞務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國塑包制品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現(xiàn)代辦公環(huán)境中綠色環(huán)保的藝術設計實踐
- 2021-2026年中國地美硝唑行業(yè)競爭格局分析及投資規(guī)劃研究報告
- 個人店面裝修合同范例
- 醫(yī)院物業(yè)管理制度
- 初中數(shù)學思維訓練雙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練習100道及答案
- (正式版)QC∕T 625-2024 汽車用涂鍍層和化學處理層
- 售后服務部部門組織架構
- 提升模組良率-六西格瑪
- DL-T+5196-2016火力發(fā)電廠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系統(tǒng)設計規(guī)程
- 2024年江蘇省無錫市中考英語試卷附答案
- 河南開封介紹課件
- 通信設備售后服務方案
- 行政倫理學教程(第四版)課件 第5章?行政責任
- HYT 215-2017 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評價技術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