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1_第1頁
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1_第2頁
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1_第3頁
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1_第4頁
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第一章緒論1.什么叫細胞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基本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它是在不同層次(顯微、亞顯微與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細胞結構與功能、細胞增殖、分化、衰老與凋亡、細胞信號傳遞、真核細胞基因表達與調控、細胞起源與進化等為主要內容。核心問題是將遺傳與發(fā)育在細胞水平上結合起來。第二章 細胞基本知識概要一、名詞解釋1.古核細胞:也稱古細菌,是一類很特殊的細菌,多生活在極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無核膜及內膜系統(tǒng);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2.內含子:是基因內不編碼蛋白質的核苷酸序列,不出現在成熟的RNA分子中,在轉錄后通過加工被切除。大多數真核生物的基因都有內含子。在古

2、細菌中也有內含子。3.外顯子:指真核細胞的基因在表達過程中能編碼蛋白質的核苷酸序列。二、簡答1.真核細胞的三大基本結構體系(1)以脂質及蛋白質成分為基礎的生物膜結構系統(tǒng);(2)以核酸(DNA或RNA)與蛋白質為主要成分的遺傳信息表達系統(tǒng)(3)由特異蛋白分子裝配構成的細胞骨架系統(tǒng)。2.細胞的基本共性(1)所有的細胞都有相似的化學組成(2)所有的細胞表面均有由磷脂雙分子層與鑲嵌蛋白質構成的生物膜,即細胞膜。(3)所有的細胞都含有兩種核酸:即DNA與RNA作為遺傳信息復制與轉錄的載體。(4)作為蛋白質合成的機器核糖體,毫無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細胞內。(5)所有細胞的增殖都以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分裂。3.病

3、毒與細胞在起源與進化中的關系并說出證明病毒是非細胞形態(tài)的生命體,它的主要生命活動必須要在細胞內實現。病毒與細胞在起源上的關系,目前存在3種主要觀點:生物大分子病毒細胞病毒 生物大分子細胞生物大分子細胞病毒 (最有說服力)認為病毒是細胞的演化產物的觀點,其主要依據和論點如下:(1)由于病毒的徹底寄生性,必須在細胞內復制和增殖,因此有細胞才能有病毒(2)有些病毒(eg腺病毒)的核酸和哺乳動物細胞DNA某些片段的堿基序列十分相似。病毒癌基因起源于細胞癌基因(3)病毒可以看做DNA與蛋白質或RNA與蛋白質的復合大分子,與細胞內核蛋白分子有相似之處(4)真核生物中,尤其是脊椎動物中普遍存在的第二類反轉錄

4、轉座子的兩端含有長末端重復序列,結構與整合與基因組上的反轉錄病毒十分相似 二者有共同起源推論:病毒可能使細胞在特定條件下扔出的一個病毒基因組,或者是具有復制和轉錄能力的mRNA。這些游離的基因組只有回到他們原來的細胞內環(huán)境中才能進行復制和轉錄4. 古核細胞原核細胞真核細胞進化的關系及其證據答:從細胞起源和進化的觀點分析,原核細胞比真核細胞更為原始,真核細胞是由原核細胞或古核細胞進化而來,而古核細胞比原核細胞更可能是真核細胞的祖先,或者可以說明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曾在進化上有過共同進程。主要證據如下:(1)細胞壁的成分與真核細胞一樣,而非由含壁酸的肽聚糖構成,因此抑制壁酸合成的鏈霉素, 抑制肽聚糖

5、前體合成的環(huán)絲氨酸,抑制肽聚糖合成的青霉素與萬古霉素等對真細菌類有強的抑制生長作用,而對古細菌與真核細胞卻無作用。(2)DNA與基因結構:古細菌DNA中有重復序列的存在。此外,多數古核細胞的基因組中存在內含子。(3)有類核小體結構:古細菌具有組蛋白,而且能與DNA構建成類似核小體結構。(4)有類似真核細胞的核糖體:多數古細菌類的核糖體較真細菌有增大趨勢,含有60種以上蛋白,介于真核細胞(7084)與真細菌(55)之間。抗生素同樣不能抑制古核細胞類的核糖體的蛋白質合成。(5)5S rRNA:根據對5S rRNA的分子進化分析,認為古細菌與真核生物同屬一類,而真細菌卻與之差距甚遠。5S rRNA二

6、級結構的研究也說明很多古細菌與真核生物相似。 除上述各點外,根據DNA聚合酶分析,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起始氨基酰tRNA 與肽鏈延長因子等分析,也提供了以上類似依據,說明古細菌與真核生物在進化上的關系較真細菌類更為密切。第三章 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一、名詞解釋1.分辨率:指區(qū)分開兩個質點間的最小距離。2.超薄切片:由于電子束的穿透能力有限,為使電子束能穿透獲得較高分辨率,切片厚度一般僅為4050nm,即一個直徑為20um的細胞可切成幾百片,故稱超薄切片。.3原代培養(yǎng):用直接從生物體種獲得的細胞所進行的培養(yǎng)。原代培養(yǎng)的細胞具有單層(成單層排列)、貼壁(緊貼瓶壁生長)、接觸生長抑制現象(單細

7、胞沿瓶壁生長匯合時生長即停止)等特點。4.傳代培養(yǎng):原代培養(yǎng)結束以后,把那些存活下來的細胞再進行的培養(yǎng)都稱為傳代培養(yǎng)。.5有限細胞系:原代培養(yǎng)物經首次傳代成功后即為細胞系。如果不能繼續(xù)傳代,或傳代次數有限, 可稱為有限細胞系.6連續(xù)細胞系: 如可以連續(xù)培養(yǎng), 則稱為連續(xù)細胞系, 培養(yǎng)50代以上并無限培養(yǎng)下去。7.單克隆抗體技術: 它是將產生抗體的單個B淋巴細胞同腫瘤細胞雜交, 獲得既能產生抗體, 又能無限增殖的雜種細胞,并以此生產抗體的技術。二、簡答1.普通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掃描遂道顯微鏡的特點及比較顯微鏡分辨本領光源透鏡真空成像原理光學電子熒光掃描遂道200nm100nm0

8、.1nm側分辨率為0.10.2nm,縱分辨率可0.001nm可見光(400-700)紫外光(約200nm)電子束()紫外線無玻璃透鏡玻璃透鏡電磁透鏡濾光片、玻璃透鏡不要求真空不要求真空要求真空1.33x10-51.33x10-3Pa不要求真空可在真空、大氣、液體等多種條件下工作;非破壞性測量。利用樣品對光的吸收形成明暗反差和顏色變化利用樣品對電子的散射和透射形成明暗反差染料發(fā)出的熒光通過濾光片吸收成像 利用了量子力學中的隧道效應,當二電極之間近到一定距離(100nm以內)時,電極之間產生了隧道電流。這種現象稱隧道效應第四章細胞質膜與細胞表面一、名詞解釋.1外在(外周)膜蛋白:水溶性蛋白,靠離子

9、鍵或其它弱鍵與膜內表面的蛋白質分子或脂分子極性頭部非共價結合,易分離。2.內在(整合)膜蛋白:水不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與膜結合緊密,需用去垢劑使膜崩解后才可分離。.3脂質錨定蛋白:蛋白通過和磷脂或脂肪酸的共價鍵錨定在膜上的一種形式4.膜骨架:指細胞質膜下與膜蛋白相連的由纖維蛋白組成的網架結構,它參與維持細胞質膜的形狀并協(xié)助質膜完成多種生理功能。.5細胞外基質:指分布于細胞外空間, 由細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構成的網絡結構。主要功能:構成支持細胞的框架,負責組織的構建;胞外基質三維結構及成份的變化,改變細胞微環(huán)境從而對細胞形態(tài)、生長、分裂、分化和凋亡起重要的調控作用。.6橋粒: 鉚接相鄰細胞,

10、提供細胞內中間纖維的錨定位點,形成整體網絡,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壓力與張力的作用。7.半橋粒: 半橋粒與橋粒形態(tài)類似,但功能和化學組成不同。它通過細胞質膜上的膜蛋白整合素將上皮細胞固著在基底膜上, 在半橋粒中,中間纖維不是穿過而是終止于半橋粒的致密斑第五章 物質的跨膜運輸1.主動運輸 : 一種需要消耗能量的物質跨膜運輸過程。特點:逆濃度(化學)梯度運輸;需要能量;有載體蛋白。2.被動運輸 : 指通過簡單擴散或協(xié)助擴散實現物質從濃度高處經質膜向濃度低處運輸的方式,運輸速率依賴于膜兩側被運送物質的濃度差及其分子大小、電荷性質等。不需要細胞代謝供應能量。.3.胞吞作用 : 通過質膜內陷形成膜泡,將細胞外

11、或細胞質膜表面的物質包裹到膜泡內并轉運到細胞內(胞飲和吞噬作用)4.胞吐作用: 攜帶有內容物的膜泡與質膜融合,將內容物釋放到胞外的過程。.5.質子泵 : 存在于生物膜,是一種逆著膜兩側H 的電化學勢差而主動地運輸H 的膜蛋白。狹義地是指分解ATP而運輸H ,或利用H 流出的能量而合成ATP的H ATPase, H ATPase存在于線粒體及葉綠體中,為活體取得能量的主要手段。廣義地也包括將光能直接轉變成運輸質子能量的細菌視紫紅質,以及通過電子傳遞的能量運輸質子的細胞色素C氧化酶和NADHNADP轉氫酶等。6.協(xié)助擴散 : 物質通過與特異性膜蛋白的相互作用,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的跨膜轉運形式。7.協(xié)

12、同運輸 : 兩種溶質協(xié)同跨膜運輸的過程。是一種間接消耗ATP的主動運輸過程。兩種物質運輸方向相同稱為通向協(xié)同運輸,相反則稱為反向協(xié)同運輸二、簡答題1、比較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的異同。答: 主動運輸:一種需要消耗能量的物質跨膜運輸過程。特點:逆濃度(化學)梯度運輸;需要能量;有載體蛋白。 被動運輸:指通過簡單擴散或協(xié)助擴散實現物質從濃度高處經質膜向濃度低處運輸的方式,運輸速率依賴于膜兩側被運送物質的濃度差及其分子大小、電荷性質等。不需要細胞代謝供應能量。方式物質濃度載體和能量物質舉例被動運輸自由擴散高低都不需要O2,CO2,水協(xié)助擴散高低需要載體.不需要能量葡萄糖,氨基酸,K+,Na+主動運輸低高

13、都需要葡萄糖,氨基酸,K+,Na+2、比較胞吞作用與胞吐作用的異同。答:胞吞作用 通過質膜內陷形成膜泡,將細胞外或細胞質膜表面的物質包裹到膜泡內并轉運到細胞內(胞飲和吞噬作用)胞吐作用 攜帶有內容物的膜泡與質膜融合,將內容物釋放到胞外的過程。二者相同點:都是通過質膜融合,運輸物質。不同點:胞吞作用將物質從細胞外運到細胞內,而胞吐作用是將細胞內物質運輸到細胞外。 1、比較主動運輸、被動運輸、胞吞作用、胞吐作用。主動運輸是逆著電化學勢的梯度,消耗能量,需要膜蛋白的參與被動運輸是順著電化學勢的梯度,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膜蛋白的參與而胞吞作用是通過細胞質膜內陷開成囊泡,稱胞吞泡,將外界物質裹進并輸入細胞

14、的過程而胞吐作用與胞吞作用剛好相反,它是將細胞內的分泌泡或其他某些膜泡中的物質通過細胞質膜運出細胞的過程。第六章 細胞質基質與細胞內膜系統(tǒng)一、名詞解釋1.信號識別顆粒:一種核糖核蛋白復合體,由6種不同的蛋白和一個由300個核苷酸組成的7s RNA組成。能與信號識別顆粒受體結合2.信號識別顆粒受體:又稱停泊蛋白,存在于內質網膜上,可特異地與信號識別顆粒結合。3.信號肽:即分泌性蛋白N段序列,位于蛋白質的N端一般有1626個氨基酸殘基,包括疏水核心區(qū)、信號肽的N端和C端三部分.4.信號斑:是指在蛋白分選信號序列中,能形成三維結構的信號5.異位子:位于內質網膜上,直徑約8.5nm,中心有一個直徑為2

15、nm的蛋白復合體,其功能與新合成的多肽進入內質網有關6.導肽:指導線粒體葉綠體中絕大多數蛋白質以及過氧化物酶體中的蛋白質進入這些細胞器的信號肽7.起始轉移序列:引導肽鏈穿過內質網膜的信號肽8.停止轉移序列:與內質網膜有很強的親和力,使之結束在脂雙層中而不再轉入內質網腔中的肽鏈序列二、簡答.1.內質網的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內質網的兩種基本類型: 粗面內質網(rER);光面內質網(sER);微粒體 (1)結構:由封閉的管狀或扁平囊狀膜系統(tǒng)及其包被的腔形成相互溝通的三維網絡結構,ER是細胞內蛋白質與脂類合成的基地,幾乎全部脂類和多種重要蛋白都是在內質網合成的。(2)rER功能:a.蛋白質合成:分泌蛋白;整

16、合膜蛋白;內膜系統(tǒng)各種細胞器內的可溶蛋白(需要隔離或修飾)。b.蛋白質的修飾與加工修飾加工:糖基化、羥基化、?;⒍蜴I形成等c.新生肽的折疊組裝,d. 脂類的合成(2)sER的功能:類固醇激素的合成(生殖腺內分泌細胞和腎上腺皮質) ; 肝的解毒作用 ;肝細胞葡萄糖的釋放;儲存鈣離子2.高爾基體的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1)形態(tài)結構:電鏡下高爾基體結構是由扁平膜囊和大小不等的囊泡構成;高爾基的膜囊上存在微管的馬達蛋白和微絲 的馬達蛋白(myosin)。扁囊彎曲成凸面 又稱形成面或順面;面向質膜的凹面又稱成熟面或反面高爾基體的4個組成部分:高爾基體順面網狀結構又稱cis膜囊;高爾基體中間膜囊:多數糖基

17、修飾; 糖脂的形成;與高爾基體有關的多糖的合成 ; 高爾基體反面網狀結構;周圍大小不等的囊泡 高爾基體是有極性的細胞器:位置、方向、物質轉運與生化極性; 高爾基體至少由互相聯(lián)系的4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又可能劃分出更精細的間隔;高爾基體與細胞骨架關系密切,在非極性細胞中,高爾基體分布在MTOC(負端);(2)功能:高爾基體與細胞的分泌活動 蛋白質的糖基化及其修飾蛋白酶的水解和其它加工過程3.溶酶體的結構類型與功能?類型:初級溶酶體;次級溶酶體;后溶酶體功能:清除無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細胞器及衰老損傷和死亡的細胞防御功能(病原體感染刺激單核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而吞噬、消化)其它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為

18、細胞內的消化“器官”為細胞提供營養(yǎng);分泌腺細胞中,溶酶體攝入分泌顆粒參與分泌過程的調節(jié);參與清除贅生組織或退行性變化的細胞;受精過程中的精子的頂體反應。 4.溶酶體與過氧化物酶體比較。P198過氧化物酶體(peroxisome)又稱微體(microbody),是 由單層膜圍繞的內含一種或幾種氧化酶類的異質性細胞器。溶酶體是以含有大量酸性水解酶為共同特征、不同形態(tài)大小,執(zhí)行不同生理功能的一類異質性的細胞器 。溶酶體的功能:清除無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細胞器及衰老損傷和死亡的細胞防御功能(病原體感染刺激單核細胞分化成巨噬細胞而吞噬、消化)其它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為細胞內的消化“器官”為細胞提供營養(yǎng);

19、分泌腺細胞中,溶酶體攝入分泌顆粒參與分泌過程的調節(jié);參與清除贅生組織或退行性變化的細胞; ¿受精過程中的精子的頂體(acrosome)反應。 溶酶體與疾病:溶酶體酶缺失或溶酶體酶的代謝環(huán)節(jié)故障, 影響細胞代謝,引起疾病。過氧化物酶體與溶酶體的區(qū)別:過氧化物酶體和初級溶酶體的形態(tài)與大小類似, 但過氧化物酶體中的尿酸氧化酶等常形成晶格狀結構,可作為電鏡下識別的主要特征。通過離心可分離過氧化物酶體和溶酶體 過氧化物酶體和溶酶體的差別198頁 5.蛋白質在細胞內合成位置,分選途徑,分選方式翻譯后轉運的非分泌途徑:再細胞質基質中游離核糖體上合成:途徑1:留在細胞質基質中;途徑2:通過跨膜轉運至

20、線粒體,葉綠體和過氧化物酶體;途徑3:通過門控轉運方式轉運至細胞核:共翻譯轉運的蛋白質分泌途徑:在細胞質基質游離核糖體上合成:在信號肽引導下與內質網膜結合并完成蛋白質合成:途徑4:以膜泡運輸方式從內質網轉運至高爾基體;途徑5以膜泡運輸方式轉運至質膜,溶酶體和分泌到細胞外。第七章細胞的能量轉換線粒體和葉綠體一、名詞解釋1. 電子傳遞鏈(呼吸鏈):膜上一系列由電子載體組成的電子傳遞途徑。這些電子載體接受高能電子,并在傳遞過程中逐步降低電子的能是,最終將釋放的能是用于全成ATP或以其他能量形式儲存。2.原初反應:光合色素分子從被光激發(fā)至引起第一個光化學反應為止的過程3.循環(huán)光合磷酸化:由光照所引起的

21、電子傳遞與磷酸化作用相耦聯(lián)而生成ATP的過程中叫光合磷酸化,當電子傳遞是個閉合的回路時則稱為循環(huán)式光合磷酸化,僅由光系統(tǒng)單獨完成。4.非循環(huán)光合磷酸化:由光驅動的電子從H2O開始,經PS,Cytb6f復合物和PS最后傳遞給NADP+,電子傳遞經過兩個光系統(tǒng),在電子傳遞過程中建立質子梯度驅動ATP的形成二、簡答1.線粒體結構外膜:含孔蛋白,通透性較高。內膜:高度不通透性,向內折疊形成嵴,含有與能量轉換相關的蛋白。膜間隙:含多種可溶性酶,底物及輔助因子.基質:含三羧酸循環(huán)酶系,線粒體基因表達酶系,等以及線粒體DNA,RNA,核糖體2.呼吸鏈結構復合物:NADH-CoQ還原酶復合物組成:含42個蛋白

22、亞基,至少6個Fe-S中心和1個黃素蛋白。復合物:琥珀酸脫氫酶復合物組成:含FAD輔基,2Fe-S中心復合物:細胞色素bc1復合物組成:包括1cyt c1、1cyt b、1Fe-S蛋白復合物:細胞色素C氧化酶組成: 二聚體,每一單體含13個亞基, 三維構象, cyt a, cyt a3 ,Cu, Fe 3.化學滲透假說電子傳遞鏈各組分在線粒體內膜中不對稱分布,當高能電子沿其傳遞時,所釋放的能量將H+從基質泵到膜間隙,形成H+電化學梯度。在這個梯度驅使下,H+穿過ATP合成酶回到基質,同時合成ATP,電化學梯度中蘊藏的能量儲存到ATP高能磷酸鍵4.ATP合成酶結構球狀的F1頭部和嵌于內膜的F0基

23、部,F1顆粒具有ATP酶活性,5.葉綠體結構葉綠體內膜,膜間隙、基質外,還有類囊體葉綠體內膜并不向內折疊成嵴;捕光系統(tǒng)、電子傳遞鏈和ATP合成酶都位于類囊體膜上。6.光合鏈構成細胞色素,黃素蛋白,醌,鐵氧還蛋白7.為什么線粒體和葉綠體是半自主性細胞器?半自主性細胞器的概念:自身含有遺傳表達系統(tǒng)(自主性);但編碼的遺傳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轉錄、蛋白質翻譯、自身構建和功能發(fā)揮等必須依賴核基因組編碼的遺傳信息(自主性有限)。(1)線粒體和葉綠體的DNAmtDNA和ctDNA均以半保留方式進行自我復制;mtDNA復制的時間主要在細胞周期的S期及G2期, DNA先復制,隨后線粒體分裂。ctDNA復制的

24、時間在G1期。 復制仍受核控制(2)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蛋白質合成線粒體和葉綠體合成蛋白質的種類十分有限;線粒體或葉綠體蛋白質合成體系對核基因組具有依賴性(7-4);不同來源的線粒體基因,其表達產物既有共性,也存在差異;參加葉綠體組成的蛋白質來源有種情況:由ctDNA編碼,在葉綠體核糖體上合成;由核DNA編碼,在細胞質核糖體上合成;由核DNA編碼,在葉綠體核糖體上合成。(3)線粒體和葉綠體蛋白質的運送與組裝定位于線粒體基質的蛋白質的運送 定位于線粒體內膜或膜間隙的蛋白質運送葉綠體蛋白質的運送及組裝8.內共生起源學說及其主要論據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質合成系統(tǒng),能獨立合成蛋白質,蛋白質合成機制有 很多類似

25、細菌而不同于真核生物。兩層被膜有不同的進化來源,外膜與細胞的內膜系統(tǒng)相似,內膜與細菌 質膜相似。以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與細菌的繁殖方式相同。能在異源細胞內長期生存,說明線粒體和葉綠體具有的自主性與共生性 的特征。線粒體的祖先很可能來自反硝化副球菌或紫色非硫光合細菌。發(fā)現介于胞內共生藍藻與葉綠體之間的結構-藍小體,其特征在很多方面 可作為原始藍藻向葉綠體演化的佐證。第八章 細胞核與染色體一、名詞解釋1.核定位信號:存在于親核蛋白內的一些短的氨基酸序列片段,富含堿性氨基酸殘基,如Lys、Arg,此外還常含有Pro。2.核纖層 : 位于核膜內側,由核纖層蛋白組成的纖維狀網絡結構。3.親核蛋白:指在細

26、胞質內合成后,需要或能夠進入細胞核內發(fā)揮功能的一類蛋白質。3.常染色質:指間期細胞核內染色質纖維折疊壓縮程度低,相對處于伸展狀態(tài),用堿性染料染色時著色淺的那些染色質。4.異染色質 :指間期核中,染色質纖維折疊壓縮程度高,處于聚縮狀態(tài),用堿性染料染色時著色深的那些染色質。5.核仁組織區(qū) 核仁是由某一個或幾個特定染色體的一定片段構成的,這一片段稱為核仁組織區(qū)6.端粒 :位于染色體末端的重復序列,對染色體結構穩(wěn)定、末端復制等有重要作用。端粒常在每條染色體末端形成一頂“帽子”結構。7.端粒酶: 含有RNA的反轉錄酶,能以自身RNA為模板,對DNA端粒序列進行延長而解決線性染色體末端復制問題。8.多線染

27、色體 : 染色體DNA經多次復制而不分開、呈規(guī)則并排的巨大染色體,昆蟲中的巨大染色體形態(tài)特征最為典型。9.燈刷染色體 : 較普遍存在于魚類、兩棲類等動物的卵母細胞減數分裂雙線期,由具有轉錄活性的染色質環(huán)形成類似燈刷的特殊巨大染色體。二、簡答題1、簡述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位。(也就是核小體的結構)答:(1)每個核小體單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個組蛋白八聚體及一個分子H1(2)組蛋白八聚體構成核小體的盤狀核心結構(3)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盤繞組蛋白八聚體1.75圈, 組蛋白H1在核心顆粒外結合額外20bp DNA,鎖住核小體DNA的進出端,起穩(wěn)定核小體的作用。 包括組蛋白H1和

28、166bp DNA的核小體結構又稱染色質小體。(4)兩個相鄰核小體之間以連接DNA 相連,典型長度60bp,不同物種變化值 為080bp(5)組蛋白與DNA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結構性的,基本不依賴于核苷酸的特異序列,實驗表明,核小體具有自組裝的性質(6)核小體沿DNA的定位受不同因素的影響,進而通過核小體相位改變影響基因表達 .2、簡述染色體骨架放射環(huán)模型。答:(1)非組蛋白構成的染色體骨架和由骨架伸出的無數的DNA側環(huán))(2)30nm的染色線折疊成環(huán), 沿染色體縱軸, 由中央向四周伸出,構成放射環(huán)。(3)由螺線管形成DNA復制環(huán),每18個復制環(huán)呈放射狀平面排列, 結合在核基質上形成微帶。微帶

29、是染色體高級結構的單位,大約106個微帶沿縱軸構建成子染色體。 3、簡述直線染色體的三個功能元件。答:(1)自主復制DNA序列:至少一個DNA復制起點,確保染色體在細胞周期中能夠自我復制,維持染色體在細胞世代傳遞中的連續(xù)性。(2)著絲粒DNA序列:一個著絲粒,使細胞分裂時已完成復制的染色體能平均分配到子細胞中。(3)端粒DNA序列:在染色體的兩個末端必須有端粒,保持染色體的獨立性和穩(wěn)定性。4、簡述核仁的結構和功能。答:結構:(1)纖維中心:包埋在顆粒組分內部一個或幾個淺染得低電子密度的圓形結構。(2)致密纖維組分:是核仁超微結構中電子密度最高的部分,呈環(huán)形或半月形包圍FC,由致密的纖維構成,通

30、常見不到顆粒。(3)顆粒組分:是核仁的主要結構,由直徑為15-20nm的核糖核蛋白顆粒構成,這些顆粒是正在加工、成熟的核糖體亞單位前體顆粒,是核糖體亞單位成熟和儲存的位點。(4 ) 核仁相隨染色質與核仁基質功能:rRNA基因的轉錄;rRNA前體的加工;核糖體亞單位的組裝;A、加工下來的蛋白質和小的RNA存留在核仁中,可能起著催化核糖體構建的作用;B、核糖體的成熟作用只發(fā)生在轉移到細胞質以后,從而阻止有功能的核糖體與核內加工不完全的hnRNA分子接近;C、核仁的另一個功能涉及mRNA的輸出與降解。第九章 核糖體1.70S與80S核糖體的結構2.RNA在生物大分子起源中的地位:三種生物大分子,只有

31、RNA既具有信息載體功能又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因此,推測RNA可能是生命起源中最早的生物大分子。核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RNARNA催化產生了蛋白質 第十章 細胞骨架一、名詞解釋1.微絲:又稱肌動蛋白纖維(actin filament), 是指真核細胞中由肌動蛋白(actin)組成、直徑為7nm的骨架纖維微絲功能:維持細胞形態(tài),賦予質膜機械強度細胞變形運動形成微絨毛 應力纖維參與胞質分裂肌肉收縮2.微管:微管是一種具有極性的細胞骨架。微管是由,兩種類型的微管蛋白亞基形成的微管蛋白二聚體,由微管蛋白二聚體組成的長管狀細胞器結構。微管的功能:維持細胞形態(tài),輔助細胞內運輸,與其他蛋白共同裝配成紡錘體,基粒

32、,中心粒,鞭毛,纖毛神經管等結構。3.中間絲: 10nm纖維,因其直徑介于肌粗絲和細絲之間, 故被命名為中間纖維。幾乎分布于所有動物細胞,往往形成一個網絡結構,特別是在需要承受機械壓力的細胞中含量相當豐富。功能:增強細胞抗機械壓力的能力 角蛋白纖維參與橋粒的形成和維持 結蛋白纖維是肌肉Z盤的重要結構組分,對于維持肌肉細胞的收縮裝置起重要作用神經元纖維在神經細胞軸突運輸中起作用參與傳遞細胞內機械的或分子的信息中間纖維與mRNA的運輸有關4.微管結合蛋白:附著于微管多聚體上,參與微管的組裝并增加微管的穩(wěn)定性,這些蛋白叫做微管結合蛋白,蛋白質與微管特異地結合在一起, 對微管的功能起輔助作用。5.微絲

33、結合蛋白:微絲的組裝和去組裝受到細胞質內多種蛋白的調節(jié),這些蛋白能結合到微絲上,影響其組裝去組裝速度,被稱之為微絲結合蛋白。6.微管組織中心:在活細胞內,能夠起始微管的成核作用,并使之延伸的細胞結構。7.三聯(lián)體微管:中心粒的微管排列都是 9+0型式,從橫切面看,它是由 9組微管所組成,每組又包括a、b、c三根并列的微管,稱為三聯(lián)體。8.核纖層:是位于細胞核內層核膜下的纖維蛋白片層或纖維網絡,核纖層由1至3種核纖層蛋白多肽組成。為核膜及染色質提供了結構支架9.核骨架:核基質或稱核骨架為真核細胞核內的網絡結構,是指除核被膜、染色質、核纖層及核仁以外的核內網架體系。10細胞骨架:細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

34、核細胞中的蛋白纖維網架體系。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 狹義:在細胞質基質中包括微絲、微管和中間纖維。廣義:在細胞核中存在核骨架-核纖層體系。核骨架 、核纖層與中間纖維在結構上相互連接, 貫穿于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網架體系。第十一章 細胞增殖及其調控一、名詞解釋1.細胞周期:細胞從一次有絲分裂結束到下一次有絲分裂 完成所經歷的一個有序過程。其間細胞遺傳物 質和其他內含物分配給子細胞。2.胞質分裂:開始于細胞分裂后期,在赤道板周圍細胞表面下陷,形成環(huán)形縊縮,稱為 分裂溝。分裂溝的位置與紡錘體極性微管和 鈣離子濃度升高的變化有關3.減數分裂:減數分裂是細胞僅進行一次DNA復制,隨后進行兩次分裂,染色體數目減

35、半的一種特殊的 有絲分裂4.周期中細胞:在細胞社會中,有些細胞可能會持續(xù)分裂,即細胞周期持續(xù)運轉。這些細胞常稱為周期中細胞。如上皮組織的基底層細胞,通過持續(xù)不斷地分裂,增加細胞數,彌補上皮組織死亡所造成的細胞數量損失。5.終末分化細胞:終末分化”簡單地說就是干細胞進入終末分化后,形成執(zhí)行特定功能的成熟細胞,不再分裂,譬如運輸氧氣的紅細胞、成熟表皮細胞、神經元等等都是終末分化細胞。G0期細胞和終末分化細胞的界限有時難以劃分,有的細胞過去認為屬于終末分化細胞,目前可能被認為是G0期細胞。二、簡答題1.什么是細胞周期?細胞周期各時期主要變化是什么?細胞周期:細胞從一次有絲分裂結束到下一次有絲分裂 完

36、成所經歷的一個有序過程。其間細胞遺傳物質和其他內含物分配給子細胞。細胞周期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G1期、S期、G2期和M期G1期:與DNA合成啟動相關,開始合成細胞生長所需要的多種蛋白質、RNA、碳水化合物、脂等,同時染色質去凝集。不合成DNA,上一次細胞分裂之后,子代細胞生成標志G1開始S期:·DNA復制與組蛋白合成同步,組成核小體串珠結構 ·S期DNA合成不同步G2期:·DNA復制完成,在G2期合成一定數量的蛋白質和RNA分子M 期:·M期即細胞分裂期,真核細胞的細胞分裂主要包括兩種方式,即有絲分裂(mitosis)和減數分裂(meiosis)。遺傳物

37、質和細胞內其他物質分配給子細胞。2.試比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異同點(1)相同點:染色體復制次數 : 有絲分裂: 一次 減數分裂: 一次 有無紡綞絲的出現 :有絲分裂: 有 減數分裂: 有 (2)不同點:與有絲分裂相比,減數分裂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減數分裂要連續(xù)進行兩次細胞分裂,但是,染色體只復制一次,結果,分裂后形成的細胞里只含有單倍數的染色體,即染色體數目減少了一半,而有絲分裂則是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也分裂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沒有變化;二是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變化情況,主要出現在第一次細胞分裂之中,并且前期比有絲分裂的前期更為復雜。 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體要

38、相互配對,形成四分體,并且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常發(fā)生交叉、互換。這是基因重組的來源之一。 減數分裂中的兩次細胞分裂之前的間期有一個重要的區(qū)別,就是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已經完成。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前的間期沒有進行染色體的復制。在不同的生物中,減數第二次細胞分裂之前的間期的長短是不同的,有些生物具有短暫的間期,而有些生物則在末期結束以后,會立即進入前期 可以用一句關鍵的話來概括:減數分裂中有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而有絲分裂沒有,減數分裂是細胞分裂2次,dna復制一次,而有絲分裂是細胞復制一次,分裂一次。幫助理解:(1)有絲分裂前期(prophase):標志前期開始的第一個特征是染

39、色質開始濃縮形成有絲分裂染色體第二個特征細胞骨架解聚,有絲分裂紡錘體開始裝配,Golgi體、ER等細胞器解體,形成小的膜泡,這種染色體由兩條染色單體構成,在前期末,染色體主縊痕部位形成一種蛋白復合物稱為動粒前中期(prometaphase):核膜破裂成小的膜泡,這一過程是由核纖層蛋白中特異的Ser殘基磷酸化導致核纖層解體紡錘體微管與染色體的動粒結合,捕捉住染色體每個已復制的染色體有兩個動粒,朝相反方向,保證與兩極的微管結合;紡錘體微管捕捉住染色體后,形成三種類型的微管不斷運動的染色體開始移向赤道板。細胞周期也由前中期逐漸向中期運轉。中期:所有染色體排列到赤道板上, 標志著細胞分裂已進入中期后期

40、:排列在赤道面上的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產生向極運動后期)大致可以劃分為連續(xù)的兩個階段,即后期A和后期B ·后期A,動粒微管去裝配變短,染色體產生兩極運動 ·后期B,極間微管長度增加,兩極之間的距離逐漸拉長,介導染色體向極運動末期:染色單體到達兩極,即進入了末期(telophase), 到達兩極的染色單體開始去濃縮核膜開始重新組裝,Golgi體和ER重新形成并生長,核仁也開始重新組裝,RNA合成功能逐漸恢復, 有絲分裂結束 (2)減數分裂減數分裂特點:遺傳物質只復制一次,細胞連續(xù)分裂兩次, 導致染色體數目減半S期持續(xù)時間較長,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期I(MeiosisI)配對聯(lián)會、基因重組減數分裂同源染色體配對排列在中期板上,第 一次分列時,同源染色體分開第十二章 細胞分化與基因表達調控一、名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