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閱讀教學 (2)_第1頁
關于閱讀教學 (2)_第2頁
關于閱讀教學 (2)_第3頁
關于閱讀教學 (2)_第4頁
關于閱讀教學 (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閱讀教學(9篇)(一) 關于中小學生“閱讀”狀況的調查與思考 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以及培養(yǎng)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聯(lián)系。閱讀能力強的學生比閱讀能力弱的學生在獲取知識、增長見識、擴大視野等方面具有較大優(yōu)勢。因此,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目標。中小學校,特別是學校的語文教師應該將閱讀能力作為中小學生的一種重要能力來培養(yǎng)。一、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因素由于缺乏有意識地專門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yǎng),許多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普遍較弱,有的學生的閱讀能力甚至很差,在一定程度上

2、影響了他們學習知識、獲取其他知識的能力,應引起學校、教師、家長以及社會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影響中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因素主要有教師素質、閱讀興趣、閱讀氛圍、家庭環(huán)境和評價機制等因素,這幾個因素中,每一個因素對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都十分重要,都不容忽視。一是教師沒有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一些教師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讓學生學好課本知識,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一些教師坦言,從沒有認真思考過閱讀能力對學生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他們更多的是考慮如何講好課,如何管理好學生,至于閱讀,都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去閱讀,教師很少干涉他們。許多教師表示,他們沒有有意識地去關注過學生的閱讀狀況,更

3、沒有有意識地去引導過學生的閱讀行為。二是學生缺乏濃厚閱讀興趣。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中小學生的閱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師安排和規(guī)定的。一位小學生說,她讀什么書都要經(jīng)過父母親批準。由于閱讀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中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一點一點地被消磨掉。閱讀興趣的消失,使閱讀變得缺乏內在動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中小學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學校缺少良好的閱讀氛圍。良好的氛圍對一個人的行為影響是很大的,閱讀也不例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需要有良好的閱讀氛圍,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種種原因,在許多中小學校,學生的閱讀活動尚處在初始階段,由于缺乏有效組織引導,沒能夠在學校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因此,影響了

4、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四是沒有熱愛讀書的家庭環(huán)境。對一些閱讀能力較強的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閱讀能力強的中小學生的家庭閱讀環(huán)境較為良好。許多中小學生表示,他們熱愛閱讀是因為受到父母等家庭成員熱愛閱讀的影響。還有一些中小學生說,由于家庭成員喜歡讀書,他們的閱讀興趣能夠得到尊重。而且,他們的閱讀活動還經(jīng)常受到父母的指導。一些學生告訴記者,父母還經(jīng)常性地給他們傳授閱讀方法和技巧,讓他們受益匪淺。五是缺乏有效的閱讀評價機制。由于許多中小學校沒有建立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學生的閱讀活動一直處于自生自滅狀態(tài)。一些學生說,在閱讀方面,他們沒有受到過老師的表揚或批評。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對記者說,考試得了一

5、百分,老師不僅要表揚,還給貼小紅花,可是,讀了一本好書,老師卻不表揚。由于缺乏評價的積極引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中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起來。(二)本 色 閱 讀 長期以來,對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人們公認不諱。用教育理論和多年的教學實踐審視這一教育現(xiàn)象,就不難看出,是由于尚待完善的語文教學為閱讀設置了太多的障礙,可以說是“作繭自縛”。要扭轉閱讀教學的被動局面,就應破除為閱讀教學所設置的重重障礙,使其恢復閱讀的本色。閱讀,有的把它定義為“看或者讀別人寫的文章”。也有定義為“是人類通過文字符號獲得信息的方式和過程”。它們說明人類這種活動是由讀者自身(主體)向信息載體的文字符號(客體)的

6、一種探求。這種在閱讀中對未知領域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是由閱讀者自己對文字載體傳輸?shù)幕蚋拍?、語義,或人事、景物,或內容、材料,或傳統(tǒng)、習俗,或理念、意義,或情感、態(tài)度等等的一種自然的、獨立的理解攝取,就是本色閱讀。本色閱讀古已有之,并在人的一生中占據(jù)主要地位??鬃訉υ姟?、春秋本色閱讀后而修編。陶淵明在其自傳篇五柳先生傳中描述了他自己本色閱讀的情況:“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卑炎约簳S起名為“七錄齋”的明末張溥,幼年勤奮好學,所讀之書都要親手抄寫,抄好朗讀后燒掉,再抄再讀再燒,一直要抄讀六七遍。七錄齋很好地記載了他的本色閱讀情況。巴金也曾說過:讀熟了,也就能慢慢體會到它的好處,也

7、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古今歷史上本色閱讀獲益和成功的人舉不勝舉。人的一生,在學校讀書、看報的時間相對較少,課堂占據(jù)更少,而大量長久的是走出校門之后的本色閱讀,或有意專攻,或無意翻檢。這種本色閱讀在一生的閱讀中占有主要或統(tǒng)治地位。閱讀教學的出現(xiàn)應在本色閱讀之后,它是文化先賢用自己或前人的讀書經(jīng)驗來啟迪后人的。它對后人的學習的確起了很大指導作用,但是也應看到,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有不少背離了前人的初衷。正象葉圣陶在20世紀40年代初就指出的:“現(xiàn)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討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學生吟誦的功夫太少,多數(shù)學生只是看看而已。這又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倍F(xiàn)在有些情況比葉老指出的還

8、要嚴重,教學一篇課文,只是教師串講分析,甚至一遍也沒有讀。這正是閱讀教學難以走出低谷的頑癥。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讀為本。老師的指導雖不能少,但要克服講起來無休無止、興致難抑的現(xiàn)象,把閱讀教學的著力點投放到學生的本色閱讀上,讓學生的閱讀真正成為閱讀。對閱讀教學我們之所以倡導本色閱讀,是由其任務特點決定的。一、內容的理解離不開本色閱讀。理解是閱讀的目的,也是閱讀教學的目的。但是,如果離開了本色閱讀,只是聽聽老師的講解是很難達到的。就像一個人要想真正體味梨子的滋味,只有親口品嘗,而不能只是聽別人說說。劉國正先生回憶他的語文老師善于用吟詠的方法時說,先生很少講,但“喜歡吟詠,吟到得意處,音

9、節(jié)鏗鏘、聲震瓦屋。我也跟著吟詠,跟著鏗鏘,許多詩篇的妙處,是在跟著吟詠中體會到的?!笨梢?,吟詠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們在一讀一聽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語言的優(yōu)美,領略文章的內涵。二、對文章的感悟需要本色閱讀。感悟是閱讀教學追求的較高目標,也是讀者對文字載體解讀升華的最高階段,它是讀者與文字符號在反復閱讀中撞擊的火花和交流的結果。一部紅樓夢,不同人讀出了不同的感悟:有人說它是一部有傷風化的“淫書”;有人說它是超階級的“男女戀愛主體”的愛情小說;有的說它是追求個性解放的反抗小說,具有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主和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的萌芽;有人把它說成是一部政治歷史小說,呼喚把它當作歷史來

10、讀;有人說它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把它看作封建社會的階級斗爭史、衰亡史;有人從它觸及的經(jīng)濟、政治、思想領域的各個側面,把它看作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等。人們對紅樓夢種種不同的感悟,完全是讀者對其本色閱讀,文字信息在讀者大腦傳輸而成的因子,這不是任何一個老師的講授所能形成并得到的。三、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需要扎實的本色閱讀。閱讀能力指讀者對文字符號的認讀感知,并通過邏輯思維的分析、綜合,由表層意思到深層內涵,由內容到思想到感情的領會、理解與體會,進而對文本內容、形式、作用、價值等作出肯定與否定的判斷,優(yōu)劣與大小的品評鑒賞。人的閱讀能力是有差異的,它表現(xiàn)在讀者對文本內涵獲取的多少,可能會出現(xiàn)獲取小于文

11、本內涵,等于文本內涵、或大于文本內涵的不同結果。閱讀獲取的質量越高,閱讀能力就越強。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提高需要讀者對語言文字進行直接交流的應用實踐,即扎實的本色閱讀,在一次次的本色閱讀中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力、感受力和鑒賞力,即在閱讀的訓練中培育、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四、大語文學習要教會學生本色閱讀。人一生的閱讀,在學校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在課外。人們閱讀也不僅僅是教科書上有限的選文。這種大語文閱讀學習,正是人一生所運用的本色閱讀,可以說本色閱讀人人有用,人人需要,獲此能力終生受益。當一個人學會了閱讀,他就可以在閱讀的廣闊天地自由馳騁,隨意徜徉,廣泛涉獵,厚積博取。新課程標準要

12、求在校生擴大閱讀量,初中生每年課外閱讀不少于80萬字,高中生每年不少于100萬字,課外閱讀中外文學名著10部以上。要達到這一要求,完成這一任務,學會本色閱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并不排斥閱讀教學的適度指導,也需要本色閱讀教學指導,只是這個指導應更好的為閱讀主體服務,符合讓學生學會閱讀的需要。倘若借指導之名喧賓奪主,使本色閱讀變了味,閱讀和閱讀教學就會重歸失敗的老路,這是需要警惕的。(三) 閱讀教學的本旨閱讀的本旨可以包括旨趣和目的。旨趣主要出于本性的興趣,目的出于有外力要求的功利,它們的不盡一致有一部分是因為年齡段的差異,但二者也是有交叉的。閱讀的旨趣,可以是休閑、情感的溝通、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滿

13、足;閱讀的目的,可以是獲取信息、修心養(yǎng)性、培養(yǎng)寫作能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可能旨趣、目的有所不同,但總的它們是可以統(tǒng)一的,休閑之中、滿足好奇心之中,并不排除同時也可以獲取信息,可以修心養(yǎng)性,等等,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多了,寫作能力就自然上來了。所以閱讀還是有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本旨的。對于學生來說,閱讀的本旨除了上述內容,還特別要提出,書中不但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而且包含著做人做事的道理、經(jīng)驗和觀察分析世間萬物的方法,這些更應該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而潛移默化、自然掌握的。如果說,閱讀由于休閑、滿足情感溝通和好奇心,是一種快樂,那么讓學生通過閱讀而自然獲得這種教育,正是寓教于樂。

14、既然如此,那么,如果說閱讀需要教,應該教學生什么呢?除了引導學生讀好書,教給獲取圖書資料的信息的方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他們理解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了興趣和方法,他就愿讀、會讀,這就是閱讀教學的成功;至于具體對某個文章、某本書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句話,讀得懂讀不懂,是屬于個人目前的知識、經(jīng)歷或理解能力的問題這些不是閱讀教學所能夠、所應該解決的。所謂的“增長才識”,單靠課本中的那一點點是根本不夠的。經(jīng)??吹饺藗兡脟鴥鹊慕虒W與一些教育較發(fā)達國家的教學相比較,國內的教學總是側重教給學生多多的知識,力求把具體的問題都弄懂了,都記住了;一些教育較發(fā)達國家的教學則側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能

15、力和獲取信息的渠道,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孰優(yōu)孰劣,讀者可自鑒別。中國的中小學生如果出國讀書,在具體知識的掌握上總比外國的學生高出至少兩年,但在利用資料和動手能力上總比別的學生差。這種差別,會一直影響一生的創(chuàng)造性、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和形成。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其教學內容具有更多的人文性,道理更是如此。閱讀的“不求甚解”,是一種學習的方法或策略,不是學習的態(tài)度問題。因為把他們從桎梏中解放出來,是讓他們有時間和興趣去讀更多的書。最初讀的時候“不求甚解”,才有廣泛的涉獵,才有到一定的時候憑廣博的知識來“求甚解”?,F(xiàn)在的閱讀教學搞什么,效果怎樣呢?字詞讀寫訓練,是基礎知識教學,不是

16、閱讀教學;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把握,層次、句意的分析,都是應該訓練的,閱讀教學還是要達到“解”的,只不過是不要求“甚解”。如果把文章搞支離破碎,不但違背文學欣賞、閱讀理解的規(guī)律,而且把學生的興趣掃蕩殆盡,令學生視閱讀為畏途。這種求“甚解”,結果是事與愿違。只要問問學生,他們在這種閱讀教學之下,還有沒有閱讀的興趣,還想不想將來學文學,這個道理就不難明白。至于這種閱讀教學的結果,從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的語文素質和寫作能力上,就可以檢驗出來。近幾年來關于語文素質下降的討論已經(jīng)很多了,這里不準備多說。最近又有不少中學生寫書的事出現(xiàn),就其文學知識、寫作能力而論,無一不是大量閱讀的結果。有哪一個承認是現(xiàn)在的閱讀

17、教學法培養(yǎng)出來的?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是跟為了選拔生員的考試密切關系的,跟著考試走的。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范圍。但選拔考試跟人的閱讀活動本來就有不同的旨趣,這正說明了現(xiàn)在的閱讀教學背離了閱讀的本旨。閱讀教學歧出了它本應遵循的航道,現(xiàn)在是它回到它本來的航道的時候了。 (四) 閱讀原本是什么從時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題思想到寫作方法到語法、修辭、邏輯閱讀成了訓練,訓練就是做題,讀書的樂趣、美感被掃蕩殆盡,令人不禁發(fā)問,閱讀原本是什么? 自從葉圣陶先生提出“閱讀也是一種能力”以來,“提高閱讀能力”可以說是得到了變本加厲的惡性發(fā)揮,以致于把中小學閱讀教學搞得付出愈來愈多,收獲愈來愈少,愈來愈違反認知規(guī)律,教師

18、教得費力而不討好,學生學得非常厭煩,師生負擔超重,成效卻每況愈下。用一種過去的習慣說法,叫做“少、慢、差、費”。前不久作家王蒙提出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語文是什么?”誠然,我們的語文教學搞了這么多年,現(xiàn)在應該也必須回頭想一想“語文是什么”這個根本問題了。我認為現(xiàn)在的“閱讀教學”搞的這一套,基本內容已經(jīng)不再是“語文”,而是“語文學”。幾十年前林語堂先生就對中國的語文教學進行過猛烈抨擊,說過許多好像是過激的言辭。譬如他說:“所謂學習就是喜愛。學生應該對讀書發(fā)生狂喜。但是從小學到大學研究院,教師有一種天才,就是把讀書的樂處擠出,使之變得干燥乏味?!?論學問與知趣)近二十年來的所謂閱讀教學,越弄越邪

19、乎,成了閱讀就是訓練,訓練就是做題。把讀書的樂趣,讀書的美感,把啟迪心智,提高感悟世界、認識世界、表述世界的能力等讀書的本意全都掃蕩殆盡了。因此,要使閱讀撥亂反正,使閱讀教學變得生機盎然卓有成效,必須首先改革關于閱讀教學的思維和理念,徹底從泥淖中走出來,回歸真正的閱讀世界。路徑有三:一、破強加于閱讀的種種束縛,給閱讀以充分的自由林語堂先生曾說過:“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讀書呢?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說,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這才叫做真正的讀書,這才是不失讀書之本意。”(讀書的藝術)而現(xiàn)在我們給閱讀強加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一篇文章,從內容到形式,從形而上到形而下,我們給它進行了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

20、條塊分割。從時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題思想到寫作方法,從字、詞、句、篇、到語(法)、修(辭)、邏(輯)我們把教材折騰得天翻地覆。我們的教材編寫者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愛打破砂鍋紋(問)到底。課文后面的思考和練習總是試圖把一篇文章肢解到筋骨甚至血脈:“XX段落表達了什么?是怎么表達的?使用了什么寫作方法?作者的思路是什么?XX詞語在文中起到了什么表達作用?”這種“語文學”的東西整日價在課堂上跋扈著,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就是天天被這些東西捆住了手腳,而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好語文而不是讓他們去學“語文學”。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隨便翻翻,提倡“當作消閑的讀書隨便翻翻?!闭f一些人“和我閑談之后,常說我書是

21、看得很多的。我也的確好像書看得很多,殊不知就為了常常隨手翻翻的緣故,卻并沒有本本細看。”試問,假如像現(xiàn)在的語文課上這樣的讀書法,一篇課文翻來覆去地折騰好幾節(jié)課,能夠看得了幾本書呢?在閱讀教學的思維方式上,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失誤,就是忽視了感性思維和整體思維,也就是王富仁先生中提出的“感受式閱讀”。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宏觀上總體上的認識和把握,一種是微觀上具體的分解式的觀察和認知。現(xiàn)行的“閱讀教學”,在微觀的道路上走得太遠太邪了,同時又十分忽略對文本的整體性思維。正如一個人,一株樹,一朵花,一泓清溪,一片云彩是不可隨意割裂的一樣,一篇文章怎么可以隨便地“碎尸萬段”

22、(于漪老師語),變成一道道習題呢?傳統(tǒng)文論講重“氣”,作文章都講究一氣呵成。一篇文章從開頭到收束,有一股氣脈,這個東西是可以感受,卻是不容易解析的。正如鄧拓所說,“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真正的閱讀教學必須注重感性思維、整體思維和“會意式”讀法,必須拋棄至少應該盡力淡化現(xiàn)行的這種以“語文學”為核心內容的解析式的所謂閱讀。林語堂先生曾斥責當年的“惡性讀書、惡性考試、惡性教學、惡性出題”為焚琴煮鶴,貶斥不正確的讀書方法就等于是“烹金魚煮白鶴”,而現(xiàn)行的這種“語文學”式的閱讀方法,比起林先生貶斥的“烹金魚煮白鶴”式的閱讀來,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著名學者郭啟宏先生在一篇談讀書的文章中提出了4種讀書法,

23、似可矯治當前閱讀教學中的大弊病,特摘錄如下:一曰信馬由韁法。抓到什么讀什么,有興趣就讀,沒興趣就歇。因為漫無目標,所以可行可止。思想無負擔,放松近乎愜意。二曰蜻蜓點水法。只在書上款款飛,一點,二點,三點,如打水漂。淺嘗輒止,是因為無意飽餐。據(jù)說郭沫若、老舍和楊絳都用過類似的讀法,稱作跳躍式瀏覽。三曰囫圇吞棗法。四曰改弦易轍法。一冊書讀來無味,絕不強讀,馬上換書。再無味,再換,至三番乃止。二、充分尊重閱讀者的個性,對文本不可求強解、求統(tǒng)解、求全解現(xiàn)行的閱讀教學思維方式總是試圖吃透甚至嚼爛文本,總想不留任何疑難,總想達到一個統(tǒng)一的目標,總想把書中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解決,這實際是很天真很幼稚很荒唐的做法。由

24、于年齡和認識水平的原因,中小學生同教材之間本來就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魯迅曾經(jīng)說過,“我的書,不到三十歲的人是看不懂的?!币胱屩行W生把書中的問題全弄明白,不過是癡人說夢。從認識論的基本原理上說,認識也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宋代學者陸象山說過,“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币簿褪橇终Z堂先生所說的那樣,只是“一路地讀過去?!辈槐卦谀承﹩栴}上過于拘泥。再說,書也不是讀上一遍兩遍就能解決問題的。一首李白的詩,小學生讀和大學生讀,怎么可能有同樣的理解?況且閱讀是一個很主觀很富有個性色彩的活動。就是同一個層次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也不會對同樣的文本產(chǎn)生同樣的感受。一本書的好壞,也只有切身去讀的人

25、才知道。書海無邊,好書無數(shù),甭說一個人只活一輩子,就是能活上十輩子,只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書去讀,也不能窮盡世間的好書。而我們的閱讀教學,則把讀書嚴格地控制在一個狹窄的藩籬之內,還要硬性規(guī)定在特定的時間之內必須完成種種“閱讀要求”,完成那些專家學者挖空心思搞出來的匪夷所思的思考題和練習題。孩子們的閱讀興趣焉能不徹底被抹殺?三、閱讀必須回歸到“讀”上,練好“念”功和“誦”功胡適曾把讀書和看書加以區(qū)別,意思是說光看還不能算是讀書。中小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乃是反反復復地“念”,乃至于“誦”。吳伯簫先生曾多次指出,“現(xiàn)在的教學把課文都講腫了。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讓學生閱讀原文上?!睂嵸|上,幾十年來語文教學

26、最大的失誤,就是舍了本,逐了末。所謂“本”,就是讓學生正經(jīng)八本地念文章,誦文章;所謂“末”,就是在讀書這件原本非常簡單的事情上,憑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瑣到無以復加的所謂閱讀理論。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析,一些標新立異的所謂“引導”、“啟發(fā)”等等,也不過就是變著法地講析。我們聽了無數(shù)“優(yōu)秀教師”的觀摩課,那一黑板一黑板的板書,看起來邏輯嚴密、條理分明、重點突出,還標榜“培養(yǎng)了什么能力”之類。其實,教師越是玩得花樣翻新,學生真正的讀書時間就往往越是被侵吞殆盡。這一套把戲實在是不應該再耍下去了。在閱讀教學這個問題上,可謂愚蠢者最聰明,聰明者最愚蠢。自古及今,所有成大學問者,都不廢乃至終生不輟地以最原始

27、的方法來讀書。蘇東坡可謂才高八斗,但讀書卻非常老實,他就是一遍一遍地念。據(jù)說他夜讀阿房宮賦,反反復復地朗讀,以至于聽得守夜的更夫都記住了文章的句子。明代大學者張溥,讀書的方法是對每一篇文章先要抄一遍,抄完了朗讀一遍,朗讀完了再抄一遍至七個輪回才算完。為了勉勵自己下這樣的“笨”功夫,他把自己的書齋叫做“七錄齋”。程千帆教授在閑堂文藪一書中,記述國學大師劉永濟勤奮治學的情景時有這樣一段話,“1941年秋,和先生在樂山嘉樂門外的學地頭結鄰,居住在一個小山丘上相距不過一百公尺,有一條石級相通。小路兩旁,栽滿竹子。晨光熹微,竹露滴在石級上,淙淙作響,而先生的讀書聲則從霧氣露聲中斷續(xù)飄來,每天如是。這聲音

28、像警鐘一樣激發(fā)著我和祖芬(編者按:程千帆教授夫人,大學教授)少年好學的心,使我們一點也不敢懈怠?!?941年,劉永濟先生已是名震海內的大學者了,且年齡也已經(jīng)五十多歲,他的“用功”方式何等簡單,就是每天堅持晨讀,并且一定要出聲地讀,朗讀。這是非常具有啟示意義的。好書自應瑯瑯讀。我們的古人在閱讀教學方面是有很嚴格的要求的。“凡讀書,須字字讀得響亮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訓古齋規(guī))。讀的本身就是記憶,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閱讀教學弄到現(xiàn)在這個地步,必須像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一樣,旗幟鮮明、大刀闊斧地繼承古代優(yōu)秀的教學傳統(tǒng),打碎現(xiàn)行

29、的這些違反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一系列所謂科學的閱讀,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果沒有使閱讀教學返璞歸真的決心,沒有強有力的刪繁就簡和矯枉過正的舉措,我們的閱讀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還將長期地陷在總體性失誤的泥淖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五) 讀書,貴在會意 王富仁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一文,說得很有道理,而且擊中了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要害,我是很贊成的。但為什么魯洪生先生會反對,甚至認為這是“誤人子弟”呢?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對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里的這句話理解得不夠全面。何謂“甚解”,我以為這是指漢儒“解經(jīng)”的那種煩瑣的注釋,甚至是曲解。例如詩經(jīng)的第一篇關雎,毛詩正義上的“解”就是“頌文王

30、后妃之德也”。好好的一篇情歌,不讓你去感受體會“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境界和意趣,非要“歸納”出這么一個“偉大的主題”“文王后妃之德”,這不是曲解嗎?我想,陶淵明“不求”的就是指的這樣一種“甚解”。聯(lián)系今天的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實來看,每一篇文章都要歸納入“本文通過什么什么,說明了什么什么”的主題模式,而后面那個“什么什么”往往就有“后妃之德”之類的“甚解”,使學生每拿起一篇文章,都習慣而乏味地想到這文章的背后一定有一個“解”它的“偉大意義”,你說這樣的學習怎么會不乏味?這樣教師當然也乏味,但是一想到這個“解”在我的手里,是我的“獨得之秘”,我的全部本領就在于給你們學生“解一解

31、”,于是又“信心大增”,習慣地進入這個“教學流程”中去了。所以我說,真正“誤人子弟”的正是這個“甚解”。當然,老師能幫助學生去“正解”從而比較容易“會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二是必須領會陶淵明完整的意思。他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排除了“甚解”,他才能真正地“會意”?!皶狻本褪亲髡叩那橐馀c自己的情意在讀書的過程中“相會”,有真感受,有真領悟,能相通,能共鳴在這種“對話”中互相交融了。讀書的目的全在于“會意”,而不在于“甚解”,“甚解”的壞處在于妨礙了“會意”?!皶狻绷酥?,才能“欣然”;而“甚解”之后只能使你“知然”。有些語文老師總是死抱著教學參考書上統(tǒng)一規(guī)定的那個“

32、解”來進行教學,而不管學生會意不會意,那就是舍本逐末;真正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幫助和引導學生來“會意”,而且能在“會意”之后得到“欣然”之趣。至于“忘食”那倒大可不必,最好的境界反而是“胃口大開”是讀書的“胃口”大開。這一年多來,我們幾個對讀書有同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編寫新語文讀本,真正享受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樂趣,在彼此的交流中,眼界大開,“胃口”大增,這才發(fā)現(xiàn)在“教科書”之外,竟還有如此廣闊的語言藝術的天地,我們的“精神家園”也正在此?,F(xiàn)在,書已出版,我們希望廣大的同學和老師,能從中得到“會意”的樂趣,千萬不要去求那些本不存在的“甚解”。 (六) 閱讀就是與文本作者心靈對話五柳先生傳中“

33、好讀書,不求甚解”一句早已膾炙人口,傳為美談。如用合乎時下的術語來套,“求甚解”約相當于“精讀”,“不求甚解”則與“泛讀”相似。陶淵明之“不求甚解”也許與他厭惡漢儒死摳章句、崇尚皓首窮經(jīng)有關,姑且撇開這一點不說,就讀書方法而論,精讀、泛讀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偏廢。書必精讀,既無可能也無必要;一味泛覽,陶淵明必不可能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文中緊接著下面一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特別是“會意”二字真正點出了讀書的奧秘所在,與現(xiàn)代哲學解釋學的“對話”暗合。廣西教育出版社新出的新語文讀本·出版前言中有一句話:“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對話?!笔堑?,閱讀是與文本

34、的對話,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閱讀不是讀者單向的被動的吸收過程。現(xiàn)代哲學解釋學告訴我們,文本原是“死”的,只有通過讀者的讀才能“活”起來,閱讀是由“潛在的文本”轉化為“現(xiàn)實的文本”的關鍵。也就是說,意義并不是先驗地客觀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由讀者自己生成的,取決于讀者的生活閱歷、文化修養(yǎng)和對文本的理解,因此“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伽達默爾說得好,“釋義的文字是釋義者的文字”。一個詞如此,一句話、一篇文章、一部書,就更不用說了。不能認為意義已經(jīng)先存于文本之中,閱讀就是把它提取出來而已。閱讀是讀者對文本的叩問、質疑、充實、延伸,用巴赫金的話來說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過程,兩者構

35、成同情和反對、否定和補充、問和答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讀者總是從自己之意出發(fā),經(jīng)由對于文本的言語感知(泛讀往往比較大略膚淺,精讀則是從容探究、反復玩味)以求與作者之心至相溝通、交流、碰撞。作者求之以知音,讀者求之以“會意”。會意,說的就是對話雙方同時臻于一個新的境界。因而它必然具有生產(chǎn)性、創(chuàng)新性、建設性,無怪乎陶淵明要說“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了。閱讀教學自然不同于閱讀,但我認為它也應該是對話,是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四重對話的交織。主體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閱讀教學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實踐,學習如何與文本對話,從而培養(yǎng)起與文本對話的能力。學生作為對話者一般比較稚

36、嫩、膚淺,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但這種引導、幫助,決不是教師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傳授給學生,強加就更是錯上加錯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激發(fā)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指點如何與文本對話的門徑,幫助克服在對話中遇到的困難。閱讀教學,不光要在“不求甚解”與“力求甚解”之間作出選擇,而且要在教師包辦代替與學生自由自主閱讀之間,為應試而閱讀與為“主人”而閱讀之間,在閱讀灌輸與閱讀對話(會意)之間作出選擇。(七) 時下的問題是:“讀之甚少而求甚解”閱讀,應當盡早考慮讀經(jīng)典。經(jīng)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范,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的最高成就。正由于學生處于成長期,學習時間寶貴,所以更應當

37、直接了解民族與人類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進入精神文化的“制高點”。學生需要文學的熏陶,需要陶冶情操,需要培養(yǎng)人文精神。我認為,一個人應當在他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打好語文的“底子”,進而確立一生閱讀的方向。中學生的閱讀,尤其是文學閱讀,應當堅持高起點、高品位,即使一時讀不懂,有障礙,也當堅持。擔心“高不成,低不就”嗎?沒有必要。雖然見識不可能始終保持在高水平上,有的也許會往下滑落一些,可是即使他往下落,也比一直在地上爬的人所處的位置要高!總是在地上爬的人,會連“飛”的意識也沒有。這就是為什么有識之士在閱讀問題上一再強調“精神高度”的原因之一。過去教育界在這一問題上走過許多彎路,總是過低地估計中國中小學

38、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讀通俗淺近的東西,固然省時省力,但是營養(yǎng)欠缺,導致先天不足。我們的下一代應當讀一些“大氣”的作品,在閱讀中開拓視野,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民族、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風格流派的作品。只有了解世界、了解歷史,才有可能充滿自信地面對未來。至于“解”的問題,多讀書、好讀書,自然能有所感悟,未必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時下的問題是“讀之甚少而求甚解”。換個角度,中小學生,才讀了那么一點點可憐的東西,就要求他“解”,要考他的文法,要他談“意義”,這是鼓勵他讀書呢?還是用“讀書”嚇唬他?社會群體文化素質的低下,必然會影響獨立個體的素質;反過來,獨立個體素質的普遍不高,也就不可能構成高素質的社會文化群體

39、。時下社會風氣講究實用,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時期,人們重視金錢的作用,也就會相對比較重視自然科學而忽略人文科學的學習?!皩W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流行了40多年,至今仍有市場,道理何在?讀書僅僅是為了“不怕”,這種學習觀是培養(yǎng)賺錢機器和精神侏儒的。自然科學給人以機械的力量,而人文科學給人以精神的力量。如果閱讀中沒有了“人文”,也就沒有了“制高點”;沒有了“真、善、美”,自然就只有庸俗。如此下去,青少年的理智、道德和情感又將會是什么樣的呢?(八)“求甚解”與“猜謎”一、總以為經(jīng)過這幾年的語文教學大討論,不會再有人公然提倡“支離破碎”了,不料,竟仍有人理直氣壯地為“碎尸萬段”招魂。在這里我想先舉幾道

40、這些年來常見的現(xiàn)代文、文言文閱讀題,請有興趣參與這個問題探討的讀者做一下。(一)閱讀朱弁送春,按要求回答問題風煙節(jié)物眼中稀,三月人猶戀褚衣。結就客愁云片斷,喚回鄉(xiāng)夢雨霏微。小桃山下花初見,弱柳沙頭絮未飛,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問:這首詩用“”和“”寫出了春天的“”。(二)閱讀下文,答題: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后門。與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謂其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子與我子之衣?!钡茏釉唬骸胺虿恍と艘?,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戎夷曰:“嗟夫!道其不濟夫!”解衣與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謂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則未之識

41、;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問:本文表現(xiàn)了戎夷的精神??赐觐}目,不知你作何感想,這樣的題目以及比這更“難”回答的題目比比皆是。文言文如此,現(xiàn)代文更不必說了。尤其是本來很淺的現(xiàn)代文,提的問題更是深不可測,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舉例了。還是回到這兩道題上來,我們來對一對答案。第一道題的答案:“花初見”,“絮未飛”,“短暫”。第二道題的答案是:“心憂天下,舍己為人”。你的答案是不是與之相同,若不同,就不符合“標準答案”,就全錯。毫不隱諱,我這個做了三十多年中學教師,而且是做過閱卷官的,是怎么也做不出的。分數(shù)全部扣掉,“0”分。這個“標準答案”首先本身就不“標準”,“花初見”和“絮未飛”是詩中所用,所以問

42、中用引號,提醒考生在詩中找;然而“短暫”卻不是詩中所用,這個答案用引號,豈不是誤導!第二,本詩關于春天短暫的含義,是到尾聯(lián)才凸現(xiàn)出來的,頸聯(lián)的“花初見”、“絮未飛”,本身正是春光初露、萬物復蘇的景象,是春的“來臨”,焉有“短暫”之意?第三,根據(jù)所給定的“春天”信息的限制,至少可以有幾組“答案”:“三月人”、“戀褚衣”是否寫出春天的“寒冷”?“云片斷”、“雨霏微”是否寫出春天的“天氣”?“花初見”、“絮未飛”是否寫出春天的“來臨”?第二道題的標準答案更為離奇,恐怕戰(zhàn)國時期的作者自己做夢也不會想這個偉大道理的。這就是所謂“求甚解”!多少年來,“閱讀教學”早已走上了這“求甚解”、找“標準答案”的死胡

43、同。為了“訓練”回答這個標準答案的能力,老師天天地講“分析”,學生天天練“分析”,為了“訓練”回答這個標準答案,“教輔”滿地跑,“題?!睗M天飛,為了“訓練”回答這個標準答案,教語文成了教數(shù)學,成了猜謎語,什么讀書修身,什么人文精神,都拋到九霄云外!終于,學語文成了學考語文,結果是“學生不讀書,教師對答題,悠悠十二載,腹中空如洗”!二陶淵明關于讀書的幾句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可斷章取義。他老先生說:“好讀書,不求其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笔紫?,是要“好讀書”。要“讀書”,而且還要“好”?!昂谩本褪且信d趣。沒有讀書的興趣,視讀書為苦事,則無論怎么讀,也難以奏效?!八槭f段”恰恰是把活生生的

44、文章,分割得鮮血淋漓,死氣沉沉,把可以作不同理解的文章,硬是要用強制手段加以規(guī)范,加以統(tǒng)一。學生讀的不是書,而是你的分析,你的答案,這實在是一種教學專制主義。語文教學是要把自然人變成文明人,變成讀書人,要養(yǎng)成學生終身讀書的習慣愛好。而“碎尸萬段”、“標準答案”只能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這就是我們語文教學問題的根本所在。其次,對“不求甚解”的理解也大有學問。不求甚解,并不是不想甚解,而是承認真正的“甚解”是不可能的。對于中小學生則更不可能,只能隨著他們的閱歷增長,漸漸加深體會。這里要說明的是,我們決不否定教師的引導是很重要的,但“引導”是引導同學們去讀書,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而不是去壓制,去束縛,去統(tǒng)

45、一。教學專制主義往往不讓學生自己讀文本就下了結論。至于那些為什么要這樣寫,為什么不那樣寫?這是連作者和語言專家都弄不清楚,爭不明的“學問”,非要學生套上統(tǒng)一標準,實在令人難以容忍。對不可能有統(tǒng)一答案的問題偏要求統(tǒng)一,這就是“求甚解”,“求甚解”本質上就是“死讀書”,“讀書死”。這種“求甚解”不知害了多少學生!也害了多少教師!其實,陶潛先生的讀書經(jīng),最重要的還是最后一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安磺笊踅狻辈⒎悄康模康氖恰皶狻?。讀書最高興的是能會意,能悟。會意是不容易的,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談得上會意。讀書貴在會意,而不是為了對別人的答案。一旦會意,五柳先生就高興得忘記吃飯了。三孩子學講話

46、的基本方法,是不斷地聽、講,知其大意,不求甚解。積累到一定時候,便漸漸領悟。試想,一個孩子從1歲多學說話,3歲時基本能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別人交流。到該入小學的7歲時,也沒專門學習語法,但大都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學前4年多時間,掌握了多少詞匯?如果去統(tǒng)計一下,將遠遠超過小學6年甚至包括初中3年新掌握的詞匯量。問題的關鍵是給了孩子一個好的語言環(huán)境,孩子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幾歲的孩子,看到、聽到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有趣的,他們想看、想聽、想說,在無數(shù)遍的聽和說中,無意地學會了我們在學校用幾年的時間專門教也難以完成的學習任務。我們學語文的基本方法也應該是不斷的聽,說,寫。其中最要緊的又是讀!讀要有好的

47、文本。有了好文本,通過反復誦讀,再加上編者、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自然會漸漸會意。(九)“不求甚解”誤人子弟 (本文為以上幾篇文章的駁論)一、“閱讀教學”不是“閱讀”“閱讀”的目的很多,不同的學習目的決定了不同的讀書方法。“閱讀”可以是帶有某種功利目的的求知,也可以是無任何功利目的的娛樂消遣,“閱讀教學”雖然也可以含有娛樂消遣的成分,但更重要的目的則是求知增長才識。娛樂消遣可以“不求甚解”,中小學語文課中的“閱讀教學”卻一定要“力求甚解”。“力求甚解”,是盡力追求科學客觀實事求是的解釋,這是教學原則,是客觀要求,是追求的方向。能不能“甚解”決定于主觀的能力和水平,求不求“甚解”則關涉教書讀書的

48、態(tài)度,是“為不為”的問題。盡管“詩無達詁”,文難“甚解”,但主觀上卻不能因為主客觀的障礙而“不求甚解”。文學的閱讀鑒賞也許有自身的規(guī)律,但也要融入求實求真“力求甚解”的科學態(tài)度,不能簡單否定“打破砂鍋紋(問)到底”的學習態(tài)度。教書讀書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教書讀書過程中注意的程度,而注意的程度又直接影響著教書讀書的效果,所以朱光潛先生反復強調:“在文學,無論閱讀還是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地謹嚴。”(見咬文嚼字)若是“不求甚解”,朱光潛先生就不會讀出郭沫若所說的“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與“你這革命家的風度”兩句中“這”字的正誤,也不會反復推敲甚至懷疑韓愈關于“推敲”的修改“是否如古今所稱賞的那么妥當

49、”(見咬文嚼字);竺可楨先生也不會運用自然科學知識考證出王之渙涼州詞中的“黃河遠上白云間”當為“黃沙直上白云間”(見周培源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學術研究也要以閱讀鑒賞的“力求甚解”為基礎。“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不僅影響閱讀的注意程度和效果,而且還會渙散學生的斗志?!安磺笊踅狻贝_實可以打破閱讀的束縛,同時也會消解壓力,松懈學生的奮斗精神。凡事要有度,過度的壓力是殘酷,適度的壓力可以轉換為精神動力。切切不可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還是王進喜說得好:“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睂τ谝元毶优疄橹黧w的性格形成期的中小學生而言,氣可鼓,不可泄,這一點太重要!其實,不管是中小學老師,還是

50、大學教授,對自己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是十分清楚的,對社會的學習風氣也是清楚的。僅此一點,我們在語文課“閱讀教學”的精讀課中就不能稱賞“不求甚解”。二、 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對象不是陶淵明不同知識儲備的教學對象或讀書主體,決定了不同的讀書方式方法。對作品的理解,一方面決定于作品的客觀難度,一方面也要決定于閱讀主體的知識儲備。同樣難度的作品,學識淵博的人“不求甚解”也能解,而對中小學生來說,即便“力求甚解”也難解。陶淵明淡泊功名,躬耕田畝,追求人格獨立精神自由,讀書純粹是消遣,不必參加任何考試,不必追求“甚解”,且學識淵博,積累深厚,也許“讀同解(理解)是同時完成的”。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原本不是陶淵明

51、,無論是學習目的還是知識儲備,二者之間都難以比較。就中小學生的知識積累而言,根本不可能“讀” “解”同時完成,他們非常需要有一個“第三者”解釋作品,指點他們循序漸進,由文本字面義的理解,到意象深層含義的感悟分析。人人學習都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即便大學者在讀中小學時也需要有“第三者”的介入。王先生說“好的書,是讀過就懂的。”這話在邏輯上也是不通的?!昂谩迸c是否能讀懂不存在邏輯上的必然關系。好壞是就書的內容性質、藝術形態(tài)特征的質而言,能否讀懂則取決于讀書人的知識儲備及文本的難易程度,這原本屬于兩個不同的價值評判體系。也許有些人遺傳因素好,天生智商高,不求甚解也能解,但我們是就中小學生的群體而言。郭

52、先生引魯迅先生的話說:“我的書,不到30歲的人是看不懂的。”這只能說魯迅的書難懂,卻不能說不好。其實郭先生所引的這段話恰恰說明“第三者”解釋的重要性,“第三者”的解釋可以大大縮短理解的過程,提高理解的質量,我們不能等待學生長到30歲再讀懂魯迅的作品吧?!傲η笊踅狻?,是追求的方向,并不是要求學生一定要達到力所不能及的“全弄明白”。客觀標準是一回事,主觀能力的局限又是一回事,可以“不能”,卻不能“不為”。三、不同的書要用不同的方法閱讀不同的書要用不同的方法閱讀。有些書可以“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些書可以請人作“節(jié)要”,有些書則應當“咀嚼消化”(參見培根論學問),言情武打小說可以“不求甚解”,語文課本中的精讀篇章就一定要“咀嚼消化”,力求“甚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