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地理》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中國自然地理》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中國自然地理》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中國自然地理》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中國自然地理》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自然地理課程教學大綱一、課程基本信息課程代碼:課程名稱:中國自然地理英文名稱: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課程類別:學科基礎課學 時:32 學分:2適用對象: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huán)境專業(yè)全日制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試先修課程:二、課程簡介中國自然地理具有專業(yè)基礎性的特征,所以學習該課程應注意掌握中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及其成因,正確理解各區(qū)域的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認識中國的人地關系及其地域系統(tǒng)的特點。該課程總體框架分中國自然環(huán)境、中國自然資源、中國自然區(qū)劃與區(qū)域地理特征、資源環(huán)境保護與國土開發(fā)整治等四篇。具體包括中國國土概況及其分異形成演化過程與機制、地貌、氣候、水文、土壤

2、、植被、動物、環(huán)境變遷;國土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以及礦產資源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中國自然地理區(qū)劃及東部季風區(qū)、西北干旱區(qū)、青藏高原區(qū)三大自然區(qū)七大自然地區(qū)的分區(qū)介紹,最后討論了資源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以及中國綜合國土整治方案。課程從不同時空尺度深入地研究人地系統(tǒng)協(xié)同作用的形成過程、發(fā)展趨勢與演變規(guī)律,研究全球環(huán)境變化對我國區(qū)域環(huán)境承受能力的影響,研究各種生態(tài)脆弱帶的演變趨勢及其恢復能力,探討各種自然災害發(fā)生與演變過程及相應的減災措施等。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is profession and basic knowledge for st

3、udents. The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eart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ystem in China.The course framework is divided i

4、nto four part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China,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 natural divisions and region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The contents include as follows: the profiles of Chinese land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a

5、nd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landform, climate, hydrology, soil, vegetation, animal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land and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climate resources, biological resources, marine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the natural

6、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astern monsoon region, northwest arid reg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 and its seven natural region partiti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7、the comprehensive territorial control scheme of China. The Course studi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evolution regularities of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people-land systems from different space-time scale. It studies the effect o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 for our coun

8、try from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recovery ability of various ecological fragile zones. It also discusses the causes, evolution process and corresponding mitigation measure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 on.三、課程性質與教學目的本課程通過對中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特征、形成與演變,區(qū)域分異規(guī)律,自然資源的分布與利用以及國土整治等方面的問題

9、的介紹,使學生重點掌握中國自然地理的時空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演變機制,明確在特定的資源與環(huán)境條件下,為實現(xiàn)區(qū)域可持續(xù)和諧發(fā)展的宜選取的區(qū)域開發(fā)方向和整治措施。并以中國地區(qū)為模板,培養(yǎng)學生歸納特定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運用自然地理規(guī)律分析環(huán)境-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相互關系的能力。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國民自豪感以及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yè)知識、深入理解中國區(qū)域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科研能力等,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綜合分析與區(qū)域分析能力,促進學生智能全面發(fā)展;通過與案例結合,擴大本專業(yè)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與區(qū)域

10、分析能力、運用理論知識研究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四、教學內容及要求第一篇 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第一章 國土概況(一)目的與要求:掌握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熟悉中國基本疆域概況。了解中國之地大物博,增強國民自豪感。(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地理位置和疆域1.主要內容1.1地理位置1.2疆域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位于亞歐大陸東海岸,西風帶影響弱,季風氣候顯著,但大陸性氣候仍然有所體現(xiàn)。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熟悉中國基本疆域概況第二節(jié) 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1.主要內容1.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1.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1.3獨特的自然發(fā)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

11、富1.4人類活動影響深刻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自然環(huán)境基本特征:季風顯著、地形復雜、資源豐富、人類活動影響大。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掌握中國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 (三) 思考與實踐 1中國自然環(huán)境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國基本的疆域概況?(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二章中國現(xiàn)代自然環(huán)境形成的古地理背景(一)目的與要求: 掌握第三紀構造與氣候演化的基本特點。理解第四紀中國環(huán)境演變與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關系。了解中國文明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演變的關系,更加深刻理解中華文明。(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第三紀的發(fā)展過程1.主要內容1.1第三紀的構造演化1

12、.2第三紀自然地帶的演變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第三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古地中海的消失,東部邊緣海的出現(xiàn)和臺灣新生代地槽的褶皺升起,以及繼承燕山運動階段的構造體系發(fā)生的升降運動,奠定了中國地形的格局早晚第三紀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季風環(huán)流取代了原來的行星風系環(huán)流系統(tǒng)。氣候的經度地帶性增強。自然地帶上主要表現(xiàn)為東部亞熱帶干旱區(qū)的消失,而西部干旱化程度進一步加強。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掌握第三紀構造與氣候演化的基本特點第二節(jié) 第四紀的環(huán)境演變1.主要內容2.1新構造運動與現(xiàn)代地形輪廓的形成2.2現(xiàn)代季風的形成和溫帶荒漠的擴展2.3第四紀氣候的冷暖變化2.4黃土堆積2.5海平面變化2.6生物群和自然地帶的變

13、化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第四紀高原隆升的氣候效應以及重大環(huán)境事件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理解第四紀中國環(huán)境演變與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關系第三節(jié) 全新世的環(huán)境演變1.主要內容3.1全新世氣候演化3.2全新世人類文明發(fā)展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全新世環(huán)境演變與中華文明的發(fā)展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理解全新世的環(huán)境演變特征以及與文明發(fā)展的關系。(三) 思考與實踐1. 我國第三紀構造與氣候演化的基本特點?2. 試論述第四紀中國環(huán)境演變與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關系?3. 試論述中國全新世的環(huán)境演變特征以及與文明發(fā)展的關系?(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三章

14、 地貌(一)目的與要求:了解中國地貌的基本特征以及這些地貌特征形成的影響因素。了解地貌形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深刻認知人類對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作用。(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地貌的基本特征1.主要內容1.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1.2山脈眾多,起伏顯著1.3地貌類型復雜多樣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地貌的基本特征: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脈眾多,起伏顯著;地貌類型復雜多樣。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地貌的基本特征第二節(jié) 地貌形成因素1.主要內容2.1地質構造對中國地貌形成的影響2.2氣候因素2.3地表組成物質因素2.4人類活動因素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質因素、氣候因素、

15、地表物質組成因素、人類活動因素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因素(三) 思考與實踐 1中國地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中國地貌特征形成的影響因素?(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四章 氣候(一)目的與要求:掌握中國現(xiàn)代氣候的基本特征。理解氣候形成的基本因子。了解中國現(xiàn)代氣候背景下的水熱分布概況。(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中國氣候的基本特征1.主要內容1.1季風氣候顯著1.2 氣候大陸性強1.3 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以亞熱帶、溫帶氣候為主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現(xiàn)代氣候的基本特征:季風氣候顯著、氣候大陸性強、氣候類型多樣3.問題與應用(

16、能力要求)掌握中國現(xiàn)代氣候的基本特征第二節(jié) 大氣環(huán)流及主要天氣系統(tǒng)1.主要內容2.1主要環(huán)流2.2 季風2.3 大氣環(huán)流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主要環(huán)流成員;季風、梅雨和寒潮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理解季風環(huán)流第三節(jié) 氣溫與降水的時空特征1.主要內容3.1氣溫1、氣溫分布2 、氣溫年變化與四季劃分3.2 降水1、 降水量分布2、降水季節(jié)分配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水熱分布概況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現(xiàn)代氣候背景下的水熱分布概況(三) 思考與實踐1. 中國現(xiàn)代氣候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氣候形成的因素是哪些?3. 中國氣溫和降水的特點是什么?(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

17、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第五章 陸地水(一)目的與要求:掌握我國現(xiàn)代河流的時空分布概況,理解我國主要河流發(fā)育與地貌演化的關系, 了解我國湖區(qū)與沼澤區(qū)的空間分布與氣候背景,熟悉我國山岳冰川的分布和分類,熟悉地下水的來源和補給方式。(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地表水與地下水1.主要內容1.1河川徑流1、 水系與流域2、徑流分布1.2 湖泊和沼澤1、 湖泊2、沼澤1.3 山岳冰川1.4 地下水1、松散沉積物孔隙水2 、巖溶裂隙溶洞水3 、基巖裂隙水4 、凍土孔隙裂隙水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河流發(fā)育與我國階梯型地貌和季風氣候相聯(lián)系。三大河源帶:青藏高原東南、二級階梯邊緣隆起帶、邊境沿海山地丘陵徑流

18、地帶劃分:豐水帶(>1600mm)、多水帶(800-1600mm),過渡帶(400-800mm), 少水帶(200-400mm),缺水帶(<200mm)隨季風進退,徑流汛期出現(xiàn)時間和持續(xù)時間各有不同中國五大湖區(qū):青藏高原湖區(qū)、東部平原湖區(qū)、蒙新高原湖區(qū)、東北湖區(qū)、云貴高原湖區(qū)中國三大沼澤區(qū):中國是中低緯山岳冰川分布最廣的國家。按照形成氣候背景不同分海洋性冰川和大陸性冰川兩類。地下水主要劃分為松散沉積物孔隙水、巖溶裂隙溶洞水、基巖裂隙水、凍土孔隙裂隙水四類。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掌握我國現(xiàn)代河流的時空分布概況理解我國主要河流發(fā)育與地貌演化的關系了解我國湖區(qū)與沼澤區(qū)的空間分布與氣候

19、背景熟悉我國山岳冰川的分布和分類。熟悉地下水的來源和補給方式第二節(jié) 主要河流概況1.主要內容2.1黑龍江及其支流松花江2.2長江2.3黃河2.4海河2.5珠江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長江、黃河、黑龍江、遼河、海河等水系流程及水文概況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理解我國主要河流發(fā)育與地貌演化的關系 (三) 思考與實踐1. 我國現(xiàn)代河流的時空分布概況?2. 如何理解我國主要河流發(fā)育與地貌演化的關系?3. 我國湖區(qū)與沼澤區(qū)的空間分布與氣候背景是什么?4. 我國山岳冰川的分布和分類如何?5. 我國地下水的來源和補給方式?(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六

20、章海域(一)目的與要求:掌握中國近海海區(qū)劃分標準,熟悉中國近海海底地貌類型,熟悉中國近海海岸、島嶼類型及形成機制,理解中國近海洋流系統(tǒng)與行星風系和季風系統(tǒng)的關系,了解中國近海海水溫鹽結構,理解中國近海潮汐與潮流的形成機制與分類。深刻理解海域爭端背景,增強寸土必爭的決心和毅力。(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海域概況1.主要內容1.1 渤海1.2 黃海1.3東海1.4 南海1.5 臺灣以東太平洋海區(qū)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近海海區(qū)劃分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臺灣以東太平洋海區(qū)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掌握中國近海海區(qū)劃分標準第二節(jié) 海底地貌1.主要內容2.1大陸架2.2大陸坡、海槽和深海平原2.基本概

21、念和知識點海底地貌由濱海向深海逐漸為:大陸架、大陸坡、海槽和深海平原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熟悉中國近海海底地貌類型第三節(jié) 海岸1.主要內容3.1 海岸線、海岸帶、海岸3.2 我國海岸的基本格局1、基岸海岸2、 平原海岸3、 生物海岸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現(xiàn)代海岸分基岸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三類,島嶼分大陸島、海洋島、沖積島三類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熟悉中國近海海岸及形成機制第四節(jié) 島嶼1.主要內容4.1 大陸島4.2 海洋島4.3 沖積島4.4 海洋島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最大的島嶼是臺灣島、沖積島是崇明島。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熟悉中國島嶼類型及形成機制第五節(jié) 海域水文1.

22、主要內容5.1海流5.2水團5.3海溫 5.4鹽度 5.5 潮汐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影響中國近海的主要海流系統(tǒng)為黑潮、沿岸流和季風漂流。中國近海水團的形成、分布和變化與海流關系密切,相應的可劃分為外海水團、沿岸水團以及過渡性質的黃海水團。冷暖洋流改變了水溫分布的緯度地帶性鹽度的分布和變化主要取決于入海河川徑流量的多寡、蒸發(fā)和降水量、海流的強弱和水團的變化。近海鹽度空間分布的特點是:表層低,下層高;近岸低,外海高海水的周期性水平變化為潮流,垂直變化為潮汐。中國近海潮波系統(tǒng)主要來自于太平洋。潮汐按周期性質可分為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理解中國近海洋流系統(tǒng)與行星風系和季風系統(tǒng)

23、的關系了解中國近海海水溫鹽結構理解中國近海潮汐與潮流的形成機制與分類(三) 思考與實踐1. 中國近海海區(qū)劃分及標準是什么?2. 中國近海海底地貌類型?3. 中國近海海岸、島嶼類型及形成機制?4. 如何理解中國近海洋流系統(tǒng)與行星風系和季風系統(tǒng)的關系?5. 中國近海海水溫鹽結構如何?6. 中國近海潮汐與潮流的形成機制與分類情況?(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七章土壤地理(一)目的與要求: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和主要成土過程。了解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及分類原則。掌握中國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成土因素與主要成土過

24、程1.主要內容1.1 成土因子1.2 成土過程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主要成土因素:地形、氣候、母質、植被、時間。主要成土過程:粘化、脫硅過程和富鋁化過程。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和主要成土過程第二節(jié) 主要土壤類型1.主要內容2.1初育土2.2凍土2.3變性土2.4干旱土2.5高寒腐殖土2.6松軟腐殖土2.7灰土2.8硅鋁土2.9鐵硅鋁土2.10鐵鋁土2.11潮濕土2.12鹽滯土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1987,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2個土綱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及分類原則(1987,南京土壤研究所)第三節(jié) 土壤分布規(guī)律1.主要

25、內容3.1水平地帶分布規(guī)律3.2垂直地帶分布規(guī)律3.3垂直與水平復合式分布規(guī)律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土壤分布的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規(guī)律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掌握中國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三) 思考與實踐1. 論述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和主要成土過程。2. 什么是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及分類原則?3. 如何理解中國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八章生物地理(一)目的與要求:掌握中國植被區(qū)系和陸棲脊椎動物區(qū)系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國植被區(qū)系和陸棲脊椎動物區(qū)系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了解中國植被的基本分類

26、系統(tǒng)及分類標準。了解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的生態(tài)地理群分類。理解地形對于中國生物區(qū)系形成演化的影響。(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植物區(qū)系特征及植被地理1.主要內容1.1植被區(qū)系的基本特征1、種類豐富2、起源古老3、成分復雜4、聯(lián)系廣泛5、 特有種多1.2植被分類系統(tǒng)1、中國植被分類系統(tǒng)2、中國植被地理分類系統(tǒng)1.3中國植被地理分布的規(guī)律性1、水平地帶分布的規(guī)律性2、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規(guī)律性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植被區(qū)系的基本特征:種類豐富、起源古老、成分復雜、聯(lián)系廣泛、特有種多。中國植被分布演化的地帶性規(guī)律中國植被分類系統(tǒng):中國植被三級分類系統(tǒng):植被型、群系和群叢,中國植被地理分類系統(tǒng):基本單位為群系綱

27、和群系,輔助單位為植被型和群系組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掌握中國植被區(qū)系和陸棲脊椎動物區(qū)系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國植被區(qū)系和陸棲脊椎動物區(qū)系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了解中國植被的基本分類系統(tǒng)及分類標準第二節(jié) 陸棲脊椎動物地理1.主要內容2.1陸棲脊椎動物區(qū)系2.2自然條件與動物分布1、廣泛分布的種類2、區(qū)域分布的種類3 、溫度帶對動物的阻限作用2.3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生態(tài)地理群1、寒溫帶針葉林動物群2 、溫帶森林森林草原3 、溫帶草原動物群4 、溫帶荒漠5 、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群6、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7、熱帶森林、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大陸動物區(qū)系分屬東洋界和古北

28、界,受地形影響大,動物區(qū)系變化不如同緯度的歐洲強烈,與三大自然區(qū)相對應的劃分為濕潤、干旱和高寒動物群。北方代表性類群大多以北亞熱帶為其南界,南方代表性科從熱帶向北遞減。中國陸棲脊椎動物劃分為寒溫帶針葉林動物群,溫帶森林森林草原動物群,溫帶草原動物群,溫帶荒漠動物群,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群,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熱帶森林、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等7個生態(tài)地理群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的生態(tài)地理群分類理解地形對于中國生物區(qū)系形成演化的影響 (三) 思考與實踐1. 中國植被區(qū)系和陸棲脊椎動物區(qū)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中國植被區(qū)系和陸棲脊椎動物區(qū)系的空間分布規(guī)

29、律?3. 說明中國植被的基本分類系統(tǒng)及分類標準。4. 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的生態(tài)地理群分類?5. 試論述地形對于中國生物區(qū)系形成演化的影響?(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二篇 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九章土地資源(一)目的與要求:掌握中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熟悉中國土地資源分布特征。(二)教學內容中國土地資源的特征1.主要內容1.1絕對量大,人均量少1.2類型多樣、差異顯著1.3難以開發(fā)利用和質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較大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絕對量大、人均量少;類型多樣、差異顯著;難以開發(fā)利用和質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較大。3.問題與應用(

30、能力要求)掌握中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 土地資源利用類型1.主要內容2.1土地利用類型分類2.2中國土地資源分布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分: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鎮(zhèn)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礦、鹽場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積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熟悉中國土地資源分布特征土地質量與潛力1.主要內容土地質量與潛力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東南部是全國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區(qū),耕地約占全國的90,土地墾殖指數(shù)較高,西北部以牧業(yè)用地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區(qū),墾殖指數(shù)低。中國土地質量和生產潛力的區(qū)域差異大,20億

31、畝耕地是我國國土資源的精華之所在。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土地質量與潛力(三) 思考與實踐1簡述中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征。2中國土地資源分布特征是什么?(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十章水資源(一)目的與要求:掌握中國水資源和水能資源的基本分布特征。了解中國水電基地概況。了解中國水資源的基本估價和供需狀況。(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水資源的區(qū)域分布1.主要內容1.1 水資源的區(qū)域分布1、 東西差異明顯2、 南北不平衡3、 地下水分布不平衡1.2水資源保證率徑流資源保證率和大氣降水變率呈負相關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水資源的分布特征:東西差

32、異明顯、南北不平衡、地下水分布不平衡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掌握中國水資源和水能資源的基本分布特征第二節(jié) 水能資源1.主要內容2.1 水能資源分布2.2 水能開發(fā)展望1、黃河中上游水電基地2、長江中上游水電基地3、紅水河水電基地4、金沙江水電基地5、雅礱江水電基地6、大渡河水電基地7、烏江水電基地8、瀾滄江水電基地9、 湘西水電基地10、 閩、浙、贛水電基地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水能資源分布居世界首位,空間分布極端不平衡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水電基地概況第三節(jié) 水資源的評估與預測1.主要內容3.1 我國水資源的基本估價1、總量多,人均少2、 時空分布不均勻。3、 控水工程不足,

33、供水能力弱3.2水資源供需預測1、 80年代初水資源供需狀況2、 2000年供水預測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水資源的評估與預測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水資源的基本估價和供需狀況 (三) 思考與實踐1. 中國水資源和水能資源的基本分布特征是什么?2. 簡述中國水資源的基本估價和供需狀況。(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十一章氣候資源(一)目的與要求:掌握中國氣候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理解中國氣候資源劃分的標準。掌握干燥度、相對濕度的定義。(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光能資源1.主要內容3.1光能資源1、年日照時數(shù)及百分率2、太陽總輻射3、光能分

34、區(qū)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我國年日照時數(shù)分布趨勢與年日照時數(shù)相似,年輻射總量西部大于東部。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國光能資源第二節(jié) 熱量資源1.主要內容1.1熱量資源的宜農性1.2熱量資源的空間分布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的熱量資源適宜農業(yè)生產,低溫對于農業(yè)利用熱量資源的限制大于高溫。種植制度劃分以活動積溫為主導指標,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兼用最熱月平均溫,南方兼用秋冬低溫為輔助指標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掌握中國氣候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理解中國氣候資源劃分的標準第三節(jié) 水分資源1.主要內容2.1 降水總量及變率2.2 干燥度及其分布2.3 相對濕度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降水總量和降水變率

35、與水分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有效性密切相關。中國內陸年降水量大的地區(qū)降水變率小,年降水小的地區(qū)的降水變率大。多雨季節(jié)降水變率小,少雨季節(jié)降水變率大干燥度和相對濕度的定義。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掌握干燥度、相對濕度的定義第四節(jié) 風能資源1.主要內容風能資源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我國風能資源的劃分為風能最佳區(qū)、風能較好區(qū)、風能尚可利用區(qū)和風能貧乏區(qū)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國風能資源 (三) 思考與實踐1. 試分析中國氣候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2. 中國氣候資源劃分的標準包括哪些內容?3. 干燥度、相對濕度的定義?(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

36、十二章生物資源(一)目的與要求:了解中國生物資源區(qū)域分布概況。(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植物資源1.主要內容1.1 森林資源1、基本概況2、森林資源分布3、森林資源結構:(1)林種結構 (2)樹種結構 (3)林齡結構4、林地生產力1.2 草地資源1、基本情況2、草地類型及分布3、草地生產力1.3 野生經濟植物資源(1)纖維植物 (2)淀粉植物 (3)蛋白質氨基酸植物(4)油脂植物(5)含糖科和低卡甜味劑植物 (6)芳香油植物 (7)藥用植物1.4珍稀、孑遺、特有植物資源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我國森林覆蓋率為13.92%,主要分布在東北林區(qū)、西南林區(qū)、南方林區(qū)、西北林區(qū)、華北零散林區(qū)等五大林區(qū),林地生

37、產力低下草地類型多樣,牧草資源豐富,草地生產里區(qū)域差異巨大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植物資源區(qū)域分布概況第二節(jié) 動物資源1.主要內容2.1陸棲經濟資源動物1、 毛皮用及皮革用資源動物2、肉用動物資源3、羽絨服、飾用鳥類4、 藥用動物資源5、 有害動物的天敵資源2.2淡水魚類資源2.3 珍稀動物資源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我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資源植物,動物種類繁多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動物資源區(qū)域分布概況 (三) 思考與實踐1. 簡述中國生物資源區(qū)域分布概況。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十三章 海洋資源(一)目的與要求

38、:了解中國海洋資源的空間分布概況。理解區(qū)域海洋資源富集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海洋生物資源1.主要內容1.1 中國海洋生物資源1、概況:2、主要經濟魚類資源(1)底層經濟魚類資源 (2)中上層經濟魚類資源 (3)蝦蟹類1.2 中國漁場(1)石島漁場;(2)大沙漁場(3)呂四漁場(4)舟山漁場(5)閩東漁場(6)閩南-臺灣淺灘漁場(7)珠江口漁場(8)北部灣北部漁場(9)西沙群島漁場(10)南沙群島漁場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海洋生物資源基本特征:種類繁多,高產魚種少,生長快、成熟早、食性復雜,交卵期交錯、產卵期廣布,分布集中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海洋生物資源的空

39、間分布概況理解區(qū)域海洋生物資源富集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第二節(jié) 海水化學資源1.主要內容2.1 海鹽2.2 海水其他化學元素1、海水提鎂2、海水提溴3、海水提碘4、海水提鉀5、海水提鈾及重水2.3海水資源:特指海水中的淡水資源和海水的直接利用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海洋化學資源的分布特征與利用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海洋化學資源的空間分布概況理解區(qū)域海洋化學資源富集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第三節(jié) 海底礦產資源1.主要內容3.1 石油與天然氣1、 渤海油氣盆地;2、 南黃海油氣盆地3、 東海油氣盆地4、珠江口油氣盆地5、 北部灣油氣盆地6、 臺西南盆地7、 鶯歌海和瓊東南油氣盆地3.2.濱海

40、砂礦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海底礦物資源主要分石油、天然氣以及濱海砂礦,中國近海大陸架有可觀的油氣資源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海底礦產資源的空間分布概況理解區(qū)域海底礦產資源富集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第四節(jié) 海洋動力資源1.主要內容4.1 海洋熱能4.2 潮汐能4.3 波浪能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我國沿海各種形式的海洋能蘊藏量總功率為4-5億千瓦,主要為熱能、潮汐能、波浪能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海洋動力資源的空間分布概況理解區(qū)域海洋動力資源富集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第五節(jié) 海洋空間資源1.主要內容1、 灘涂與淺海海域的開發(fā)利用2、 海上運輸與港口3、海上旅游業(yè)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海洋

41、空間資源包括灘涂與淺海水域、港口和海上運輸,以及海洋娛樂與旅游等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國海洋空間資源的空間分布概況理解區(qū)域海洋空間資源富集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三) 思考與實踐1. 中國海洋資源的空間分布概況如何?2. 區(qū)域海洋資源富集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是什么?(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課堂講授為主、輔之以提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第十四章 礦藏資源(一)目的與要求:了解中國礦產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熟悉中國礦產資源的成礦條件與空間分布規(guī)律的聯(lián)系。(二)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礦藏資源的基本特征1.主要內容1.1 種類多,資源總量豐富1.2多數(shù)一類礦藏富礦少,貧礦多,選礦難度大1

42、.3共生礦床多,礦石組分復雜1.4分布普遍但又相對集中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中國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征為:種類多,資源總量豐富;多數(shù)一類礦藏富礦少,貧礦多,選礦難度大;共生礦床多,礦石組分復雜;分布普遍但又相對集中。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中國礦產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第二節(jié) 成礦條件與分布規(guī)律1.主要內容2.1地殼活動的多旋回性與成礦的多期性2.2不同地質時期的成礦特點1、太古代和元古代2、中、晚元古代與古生代3、中生代和新生代2.3不同構造單元的成礦特點1、地臺區(qū)成礦特點與主要礦藏2、地槽區(qū)成礦特點與主要礦藏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礦產資源的區(qū)域分布特點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中國礦產資源的成礦條件與空間分布規(guī)律的聯(lián)系第三節(jié) 主要礦藏及其分布1.主要內容3.1能源礦藏1、煤:主要成煤期為石炭紀、二疊紀、侏羅紀和第三紀。2、石油與天然氣:(1)大陸架海域(2)東部地區(qū)(3)西部大型盆地(4)北部小型山間盆地 (5)南方燕山期(6)滇西、青藏地區(qū)3、鈾-核能4、地熱3.2 金屬礦藏(1)鐵 (2)錳、鉻、釩、鈦、鎳 (3)有色金屬 (4)貴金屬與稀土金屬3.3非金屬礦藏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地殼活動的多旋回性造成了成礦的多期性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主要礦藏及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