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社會心理學(行政管理專業(yè))期末復習指導2014.11一、考試情況介紹(一)考試方式: 期末考試采用半開卷、筆試考試的方式,允許考生攜帶一張A4紙(上面可用于記錄知識要點)入場。試卷分值為100分,比例占總成績的70%,考試時間為90分鐘。 (二)試卷結構與試題類型: 試題分為較難、適中、較易三個等級,分別占卷面總成績的20、40、40。試題類型包括: 1單項選擇題(8題,每題1分,共8分) 2填空題(每空1分,共15分) 3名詞解釋題(5題,每題5分,共25分) 4簡答題(4題,每題8分,共32分) 5應用分析題(2題,每題10分,20分)二、復習范圍以教材社會學心理學教程(樂國安主編,中央電
2、大出版社2010年版)為依據(jù),以本次期末輔導(文本)為范圍進行復習。答題注意事項各位同學:以下給出的部分復習題的答案請大家不要死記硬背,而要爭取理解。大家要注意:我們考試的題不可能和輔導的完全一樣,而是會有一些變化,包括題干和選項的變化等等,請大家認真看好題干和選項,再做回答。應用分析題要聯(lián)系學過的理論知識展開分析,答出要點。第一章 緒論填空題:11908 年,美國社會學家( 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各出版了一本社會心理學專著,標志著社會心理學終于從促使其誕生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土壤中脫生出來,并走向獨立。2. 由于研究使用的場合的不同,實驗法分為( 實驗室 )實驗法和( 現(xiàn)場 )實驗法兩種
3、形式。3. 實驗法有別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點在于對所研究的情境給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變量 )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4. 觀察法有多種形式,可分為( 一般觀察法 ) 與( 參與觀察法 )。5. 調查法分為兩種,一種是 ( 訪談法 ) ,另一種是 ( 問卷法 )。簡答題:1簡述調查法的種類及其優(yōu)缺點。P9-10參考答案:調查法分為兩種:一種是訪談法,另一種是問卷法。調查法的優(yōu)點在于直截了當,針對性強,比較省時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較大。調查法的缺點主要在于準確性較弱。被調查者的回答可能會受各種因素干擾,尤其是使用問卷調查時,這個缺點更為明顯。第二章 社會化填空題:1以內容為劃分依據(jù),社會化主
4、要包括(道德)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和(法律)社會化。P27-302根據(jù)角色扮演者獲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為( 先賦)角色和(自致)角色。3.根據(jù)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規(guī)范的制約程度的不同,可將角色分為( 規(guī)定性)角色和(開放性 ) 角色。4.再社會化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形式:一是(強制性的 ),二是(非強制性的)。單選題:1.下列角色中屬于規(guī)定性角色的是( C )。A父親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2.下列角色中屬于開放性角色的是( B )。A.警察 B.朋友 C.外交官 D.法官B3.兒童期社會化被學者們稱為( B )。A初級社會化 B.基本社會化 C.預期社會化 D.再社會化4.青少年
5、期的社會化被稱為( C )。A初級社會化 B.基本社會化 C.預期社會化 D.再社會化5.監(jiān)獄中對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屬于( D )。 A初級社會化 B.基本社會化 C.預期社會化 D.再社會化6.下列有關文化特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C )。A. 文化具有普遍性 B.文化具有共享性 C.文化具有遺傳性 D.文化具有整合性7城市移民群體為適應社會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急劇變遷而主動進行的社會化過程屬于( D )。A初級社會化 B預期社會化 C再社會化 D繼續(xù)社會化名詞解釋:1再社會化:P26是個體的生活環(huán)境或所擔任的社會角色發(fā)生急劇變化時,為了適應這種新的情況,個體有意將舊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等做重大的調整,
6、接受新的價值觀與行為。2社會角色:P38是指個人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會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tài)。3. 規(guī)定性角色:P40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為方式和規(guī)范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第三章 自我填空題:1自我意識發(fā)生或形成的主要標志有( 物-我分化 ) 、( 人-我分化)和有關( 自我的詞 )的掌握。2.根據(jù)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論,個體有兩種內在的標準:( 理想的自我 )與( 應該的自我 )。3.伍德(Wood,1989)把社會比較的方式分為( 向上比較 )、( 相似比較 ) 與(向下比較) 三種。4.個體對自我的認識,即自我概
7、念可分為( 生理)自我、( 社會 )自我和(心理)自我。5.角色沖突的類型可分為兩大類:(角色內的)沖突和( 角色間的 )沖突。單選題:1.費斯汀格的“社會比較過程理論” 認為,當個體為了準確地對自己進行認知評價或失去判斷的客觀標準時,往往同( B )進行比較。A比自己強的人 B.與自己類似的人 C. 比自己差的人 D.自己不熟悉的人2自我概念的內容包括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 C )。A理想自我 B實際自我 C心理自我 D應該自我名詞解釋:名詞解釋1.自我美化:P65個體以有利于對自己做正面評價的方式收集、解釋有關自己的信息,以建立與提升自尊。2.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 P86我們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
8、之后,就會對他人產生相應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導我們采取相應的行為來實現(xiàn)此期望,這一現(xiàn)象就叫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3.自我設障 P67指人們感到失敗不可避免時積極地搜尋,乃至制造影響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過程。4角色扮演 P45即角色實踐,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領悟的發(fā)展,是個體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處的情境實際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5.社會比較 P59指通過將自己與他人比較以獲取有關自我的重要信息的過程。簡答題:1.簡述自我概念是通過哪些渠道逐漸形成與發(fā)展的。P58參考答案:1.重要他人的評價。他人的評價是客觀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可以幫助自己了解“現(xiàn)實自我”的形象,知道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所處的地位。 2.他人的態(tài)度與
9、反應。他人特別是與我們無關的人,并不會給予我們清晰的反饋與評價,但我們可以從他們對我們的態(tài)度(如冷淡、瞧不起)及反應(如拒絕)來了解自己。 3.個體的行為與表現(xiàn)。個體對自己的認識畢竟要以自己的特征、行為及表現(xiàn)為客觀基礎。尤其是性格、態(tài)度、品質、愛好等心理特征,常常需要人們根據(jù)自己的外在行為與表現(xiàn)來推斷。 4.社會比較。當個體準確地對自己進行認知評價或失去判斷的客觀標準時,往往同社會上與自己地位、職業(yè)、年齡等相類似的人進行對比。2.簡述影響自我表現(xiàn)的因素有哪些。 P67參考答案:1.個體所處的場合影響自我表現(xiàn)。在生活中,我們的行為會依據(jù)場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場合是需要我們進行自我表現(xiàn)的,有的
10、場合是不需要的。另外,不同的場合對人地行為要求也可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場合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能夠獲得別人贊許的表現(xiàn)行為也可能是不同的。 2.個體的交往對象影響自我表現(xiàn)。在不同的場合,我們可能遇到不同的人;即使在同一場合,我們遇到的人也是千差萬別的,而我們在不同的人面前所表現(xiàn)的行為是不一樣的。人們會根據(jù)交往對象的不同去調整自我表現(xiàn)的方式。 3.個體的自我監(jiān)控水平影響自我表現(xiàn)。自我監(jiān)控與自我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關系。低自我監(jiān)控者不善于自我表現(xiàn),他們不看重情境與他人的影響,他們關心的是如何保持自身的一致性,表達的是自己的真實態(tài)度與感受。高自我監(jiān)控者善于自我表現(xiàn),他們關心的是如何與情境保持一致,
11、能根據(jù)場合和他人的需要來塑造自己的行為。3什么是自尊?影響自尊的因素有哪些? P61-63參考答案:自尊是個體對自己的整體評價,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是否滿意。一個人自尊的高低主要受三種信息的影響。1.生活中的成敗經驗。成功常使我們感覺不錯,信心倍增,從而形成高自尊;失敗常使我們自己信心全無,從而形成低自尊。 2.社會比較得來的信息。與他人的比較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若比較的他人比自己強,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即自尊不僅會下降,還可能會產生嫉妒,甚至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若比較的他人比自己弱,個體的自尊會提升。 3.自己的內部標準。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對自己是否滿意與他(她)為自己設立的內部標準有關。個
12、體有兩種內在的標準-理想的自我與應該的自我,當實際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與應該的自我產生差距時,個體產生負性的情緒,導致自尊降低。反之亦然。第四章 社會認知填空題:1社會認知是個體通過( 人際交往),根據(jù)認知對象的( 外在特征),推測與判斷其(內在屬性)的過程。2言語之外的一些行為,如( 面部 )表情、( 身段)表情、(言語)表情等卻很難被人有意識地加以控制,從而能更真實地揭露人們內心的想法、情緒、性格等。3凱利的三度歸因理論把行為的原因分為三種,即( 行動者)、(行動者知覺的對象)和( 行動產生的環(huán)境)。4. 瓊斯與戴維斯(Jones & Davis,1965) 提出的對應推論理論認為,人們常假
13、設他人的內在( 品質 )與他們的外在 ( 行為 )相對應。5.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個人的( 親身經驗 ) ;二是( 社會學習 )。單選題:1. 某人在初次會面時給別人留下的印象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著別人對他的看法,這種現(xiàn)象屬于( C )。 A近因效應 B暈輪效應 C首因效應 D寬大效應2.羅森塔爾等(Rosenthal & Jacobson, 1968) 的一項經典研究證明了教師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顯著影響。這種期望的作用也稱為( A )。A.皮克馬利翁效應 B.首因效應 C.近因效應 D.光環(huán)效應3.三度歸因理論(cube theory)是由( A ) 提出來的。A.凱利
14、B.海德 C.維納 D.庫利4根據(jù)維納(Weiner)的歸因模型, 下列屬于穩(wěn)定內因的是( C )。A運氣 B任務難度 C能力 D努力5.維納的成就歸因模型把( A )看作是穩(wěn)定的外因。A.任務難度 B.機遇 C.能力 D.努力6.維納的成就歸因模型把( B )看作是暫時的外因。A.任務難度 B.機遇 C.能力 D.努力7.維納的成就歸因模型把( D ) 看作是暫時的內因。A.任務難度 B.機遇 C.能力 D.努力8.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看到年輕貌美的異性會不由自主地賦予他(她)們各種好的品質,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 C )。A寬大效應 B首因效應 C暈輪效應 D近因效應9.個人傾向于把有關認知對象的
15、各方面特征加以規(guī)則化,形成完整的印象,這屬于社會認知特征的( C )。A選擇性 B雙向性 C整體性 D易出偏差性10.“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句話表明:認知者的( D )會影響社會認知。A經驗 B需要 C價值觀念 D情感狀態(tài)名詞解釋:1社會認知:P73是指個體通過人際交往,根據(jù)認知對象的外在特征,推測與判斷其內在屬性的過程。2歸因:P87人們從可能導致行為發(fā)生的各種因素中,認定行為的原因并判斷其性質的過程。3基本歸因錯誤:P89是指人們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夸大行動者的個人因素,低估環(huán)境因素的現(xiàn)象。4. 簡單暴露效應P116是指人們對其他人或事物的態(tài)度隨著接觸次數(shù)的增加而變得更加積極的一種現(xiàn)象。5.
16、暈輪效應 P82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征時,就會推斷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關聯(lián)的特征,這種傾向被稱為暈輪效應或光環(huán)效應。6.刻板印象 P84就是人們對一個社會群體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簡答題:1社會認知具有哪些特征? P74-75參考答案:1.選擇性。我們每個人都要經常面臨很多外界的刺激,但我們只會選擇注意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一方面,人們會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注意哪些信息,另一方面,刺激的強度也影響著認知者。 2.雙向性。在社會認知過程中,知覺者和被知覺者處于對等的主體地位,不僅甲在感知乙,乙也在感知甲??梢?,社會認知的過程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 3.整體性。人們
17、在社會認知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貫徹了完型原則,即個人傾向于把有關認知客體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規(guī)則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4.易出偏差性。社會認知的對象是復雜多變的人,并不是完全被動的,他們可以有意地操縱別人對他們的印象,所以,人們在感知、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xiàn)偏差。2什么是刻板印象?它的利與弊是什么? P84-85參考答案:所謂的刻板印象就是人們對一個社會群體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好處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個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體的特征。但刻板印象的使用也有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體內成員間的相似性,從而對個體的知覺產生先入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群體間的差異性,容易產生偏見與
18、歧視。3. 什么叫基本歸因錯誤?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P89參考答案:基本歸因錯誤是指人們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夸大行動者的個人因素,低估環(huán)境因素的現(xiàn)象。 基本歸因錯誤產生的原因有:人們有一種信念,相信人們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多以內因來解釋人的行為,而忽略外因的影響。情境中的行動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們更容易注意行動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會因素。4. 什么叫寬大效應?這種現(xiàn)象為什么會產生? P83參考答案:在知覺他人的過程中,人們比較關注與重視負性信息,但是人們卻傾向于對他人作正性的評價,這種現(xiàn)象叫寬大效應。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有:(1)人們希望自己的周圍都是好人好事,這樣
19、自己會感覺舒服些。(2)在大多數(shù)文化中,正性詞匯比負性詞更常見。(3)人們通過對他人的寬容來顯示自己的大度與仁慈。5、簡述對應推論理論的基本內容。P80參考答案:瓊斯與戴維斯提出的對應推論理論認為,人們常假設他人的內在品質與他們的外在行為相對應。此理論還分析了人們在什么時候會根據(jù)一個人的行為來推斷此人具有與他(她)的行為相對應的內在特質。如當一個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搶劫),我們就可以從其行為推論出他/她是一個不道德的人。當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期望或不為社會所接受時。某人從事的行為是自由選擇的,而非在外在強大壓力下才做的,那我們就會認為此人的行為與其內在的品質相對應。第五章 社會態(tài)度填空題:1
20、態(tài)度是由( 認知)、( 情感)和( 行為)三種成分構成。2凱爾曼指出,態(tài)度的改變要經歷( 服從)、( 認同)和( 內化)三個階段。3根據(jù)認知失調理論,消除失調狀態(tài)的方法有(改變認知)、(改變行為)和( 增加新的認知)。單選題:1. 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勸說,這體現(xiàn)了勸說者的( B )對態(tài)度改變的影響。A權威性 B 相似性 C吸引力 D可信賴性2.社會判斷理論認為,當一種新觀點處于個體的( D )時,最有可能引起個體態(tài)度的改變。 A接受區(qū) B潛意識區(qū) C拒絕區(qū) D不明朗區(qū)3.有關態(tài)度改變的社會判斷理論是由 ( A )和霍夫蘭的(Hovland, C. L.)在1961年首次提
21、出的。A.謝里夫 B.卡茨 C.史密斯 D. 費斯汀格4認知失調理論是由( D )提出的。A海德 (Heder) B凱爾曼(Kelman) C謝里夫(Sherif ) D費斯廷格(Festinger) 5.卡茨(D. 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關態(tài)度形成與改變的( A ) 。A.功能理論 B.三階段理論 C.社會判斷理論 D.學習理論名詞解釋:1 態(tài)度:P94-95個體自身對社會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結構和比較穩(wěn)定的內在心理狀態(tài)。它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成分構成。簡答題:1認知失調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么?P106 參考答案:認知失調論是費斯廷格于 1957年提出來的。所謂認知失調是指個體所持有
22、的認知彼此矛盾沖突,處于相互對立的狀態(tài)。當在認知上產生失調狀態(tài)時就會引起個體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適的感覺體驗,造成心理上的緊張感,從而驅使個體去減輕或消除失調狀態(tài),使認知互相協(xié)調一致。通常消除失調狀態(tài)的方法有:(1)改變認知,(2)改變行為,(3)增加新認知。2. 在說服他人改變態(tài)度時,發(fā)起者(說服者)的哪些特性會影響說服的力度? P111 參考答案:1.權威性。這是由發(fā)起者所所受過的教育、專業(yè)訓練和所從事的社會職業(yè)、所具有的專業(yè)身份決定的。 2.可信賴性。這是指發(fā)起者自身被他人相信和信賴的程度,這種特性主要受被說服者關于發(fā)起者的內心動機的知覺的影響。 3.吸引力。這是指發(fā)起者自身具備的人格特
23、征、儀表態(tài)度以及言談舉止所具有的吸引力。吸引力大則會增加其自身的影響和說服力,改變他人的態(tài)度,吸引力小就難以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4.相似性。這是指發(fā)起者自身的身份、職業(yè)、背景及態(tài)度、觀點等與被說服者有相似或相近的特征。相似性有助于態(tài)度的改變。3. 簡述改變態(tài)度的方法有哪些? P111-117參考答案:改變態(tài)度的方法大致有:勸說宣傳法、角色扮演法、團體影響法、活動參與法。勸說宣傳法是一種借助語言、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廣告等各種傳播媒介來傳播信息,影響人們,使之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的方法。角色扮演法通過角色對承擔角色的個體所具有的約束和影響來改變個體態(tài)度。團體影響法,團體的影響來自于團體的規(guī)范和
24、準則對團體成員具有的一種無形的約束力,通過將他們組織進入一定的團體,并制定相應的規(guī)范準則來影響和約束他們的一言一行,就能夠有效地改變他們的態(tài)度?;顒訁⑴c法通過引導人們參加與態(tài)度改變有關的活動來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應用分析題:請用學過的知識分析商家為什么不惜重金用明星做廣告?這樣做可能會有哪些風險?答案要點提示:(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商家不惜重金用明星做廣告原因有:(1)影響說服效果的發(fā)起者的因素:吸引力明星的吸引力大、知名度高,容易引起消費者的好感,有助于增加產品的影響和說服力。(2)態(tài)度的學習理論(聯(lián)結、強化、觀察模仿)明星的消費態(tài)度和行為容易引導、強化消費者的態(tài)度和行為,
25、消費者會觀察、學習、模仿明星的消費態(tài)度和行為。(3)態(tài)度形成的三階段理論:認同消費者容易認同和接受明星的觀點、態(tài)度和行為,并有意無意地進行模仿。這樣做的風險有:(1)有些消費者對明星不信任,認為他們代言廣告是為了賺錢,并不代表產品好。(2)產品的聲譽容易受明星的丑聞所累。第六章 人際關系填空題:1人際關系具有個體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個特點。P1222人際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P1213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除了個人特征外,還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補)。P129-131A4斯騰伯格認為:愛情體驗具有(親密)、(激情)與(承諾)三種成分。P1
26、445.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有3種最基本的人際需要:( 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P123單選題:1愛情三角理論由( C )提出的。P144A伯克威茨(Berkwitz) B李(Lee) C斯騰伯格(Sternberg) D魯賓(Rubin)2.心理學家雷維奇(P.Lewicki)通過利用“雷維奇人際關系測量游戲”方法對一千對夫婦進行研究,把人際關系歸納為( D)種類型。P125A.5 B. 6 C. 7 D. 8名詞解釋:1.人際溝通:P121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過程。2.人際關系:P121指的是人們在共
27、同活動中彼此為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間的心理關系。第七章 利他行為名詞解釋:1.利他行為:P156對別人有好處、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覺自愿的行為。2責任擴散: P165 是指當發(fā)生了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那么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3. 對情境的社會性定義:P165當事件的性質模糊不清時,我們傾向于參考他人的反應來對事件做出判斷。簡答題: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幫助時會出現(xiàn)旁觀者效應?P165參考答案:當其他人存在時,人們不大可能去幫助別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為可能性越小,這種現(xiàn)象叫旁觀者效應。產生旁觀者效應的原因有:(1)責任擴散。指當發(fā)生了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
28、,那么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助人的責任和助人失敗所帶來的可能成本應由大家共同承擔,即提供幫助的責任擴散到其他人身上。(2)對模糊情境的社會性定義。當事件的性質模糊不清時,我們傾向于參考他人的反應來對事件做出判斷。對同一情境的社會性定義不同會導致不同的行為反應。(3)評價焦慮。如果人們知道別人正在注視自己,就會按照別人期待、以能夠被大家喜愛和接受的方式表現(xiàn)自我,避免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得很不成熟或很傻氣,以減少社會貶低的發(fā)生。這也是從眾心理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應用分析題(一):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18歲青年劉某為抓小偷被歹徒刺穿心肺,血流不止,在他身邊有幾十個圍觀的群眾,卻無一人幫忙
29、。直到五六分鐘后,才出現(xiàn)一好心男子,將劉某抱入診所。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這種“眾人圍觀見死不救”的現(xiàn)象。答題要點:1、這種現(xiàn)象被一些學者稱為為旁觀者效應,即當其他人存在時,人們不大可能去幫助別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為的可能性越小。2、原因可能有(結合案例說明,只要合理即可):1)責任擴散:是指當發(fā)生了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那么,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 2)對模糊情境的解釋:當事件的性質模糊不清時,我們傾向于參考他人的反應來對事件做出判斷。如,不知歹徒和劉某是什么關系,不知該管不該管。3)對利害得失的計算:怕受到歹徒的傷害。應用分析題(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資助貧困的學生無疑
30、是偉大的善舉。但資助者與被資助者并沒有都像人們所預料的那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如,叢飛資助100多個貧困學生,幾乎是傾注全部家產??墒钱斔夭∽≡海B住院費都交不上時,竟有被資助學生家長氣沖沖地指責叢飛說,你不是說要資助孩子上完大學嗎?現(xiàn)在停了,不是在騙我們嗎?孫儷資助一個貧困學生從高中上到大學,花錢不少,投入感情也很多,最后卻幾乎“反目為仇”。請分析有哪些可能的原因使“善良的種子結下的卻是變異的果實”? 答案要點提示:1、資助者的原因: 動機施恩有念,如果得不到受助人的理解和感激會覺得不公平方式不顧受助者的自尊心2、受助者的原因: 不感激,認為富人助人是應該的:殺富濟貧、公平的思想、明星也是
31、為了出名不珍惜:因得之容易,不勞而獲自尊心作怪,不善表達溝通(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第八章 攻擊行為填空題:1.根據(jù)攻擊方式的不同,攻擊行為可分為(言語)攻擊和(動作)攻擊。P1812.根據(jù)攻擊行為的目的不同可以將攻擊行為分為( 工具性)攻擊行為和(敵對性)攻擊行為。P1813解釋攻擊行為為什么會產生的理論主要有( 本能論 )、(挫折攻擊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單選題:挫折攻擊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B)和米勒(N.E.Mil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P190A.伯克威茨 B.多拉德 C.弗洛伊德 D.班杜拉名詞解釋:1. 攻擊行為:P179違背了社會主流規(guī)范,有
32、目的、有意圖地傷害或試圖傷害他人心理或身體狀況及破壞其他目標的行為。簡答題:1. 攻擊行為是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那我們根據(jù)哪些線索來判斷一個人的攻擊行為是故意的?P180參考答案:1.行為發(fā)生的社會情境。情境的特點可以向我們提供理解行為者動機和意圖的線索。如籃球比賽中,因沖撞而造成的身體傷害通常被認為是無意的,但這種行為如果發(fā)生在辦公場所,人們就不會認為是無意的。 2.行為者的社會角色。教師批評學生,父母責罵孩子,都是社會認可的角色行為,不會被認為是有意的攻擊。 3.行為發(fā)生前的相關線索。如在擁擠的公交車上,由于司機的緊急剎車,你身邊的人沒有站穩(wěn),重重的踩了你的腳,你不會認為這是一種攻擊行為。
33、應用分析題試用學過的知識分析、解釋如下案例產生的原因。一名15歲的美國中學生震驚了校園。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氣包,今天卻拿著左輪手槍從廁所走出來,一路走,一路打,還面帶笑容。迄今已有2人死亡,13人受傷。自稱和少年槍手最要好的男生說:“他平常喜歡看暴力電影?!彼犨@孩子講要槍殺人的事,但認為那是“說著玩兒的”,并未報告校方。槍手的另一位朋友說那孩子平時不愛發(fā)脾氣,甚至不會打死一只蒼蠅,總是壓抑自己,“我真搞不懂為什么這次他會這樣”??偨y(tǒng)布什獲悉深表哀痛。答題思路:此中學生的行為屬有意傷害他人的攻擊行為。相關的理論解釋有:(1)挫折攻擊理論-“他本是大家眼中的受氣包”。該中學生由于受到挫折引發(fā)了
34、攻擊行為。 (2)社會學習理論“他平常喜歡看暴力電影。” 該中學生通過觀看、模仿電影中的暴力場面,學會了攻擊行為。(3)本能論“那孩子平時不愛發(fā)脾氣,甚至不會打死一只蒼蠅,總是壓抑自己”。該中學生被壓抑的本能通過攻擊行為得到了釋放。第九章 社會影響填空題:1暗示可以分為( 直接暗示)、( 間接暗示)、( 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種類型。P2242. 社會心理學家一般都把模仿分成(無意)模仿和(有意)模仿兩類。P2223. 服從根據(jù)服從的對象一般可分為:對( 他人 )的服從和對( 規(guī)范 )的服從。P2184他人暗示可分為直接暗示、(間接暗示)和( 反暗示 )。 P2245.他人在場對個體活動效率的影
35、響分兩種:(社會促進) 和 (社會抑制)。P207單選題:1“三個和尚沒水吃”屬于一種( C )現(xiàn)象。P210A社會抑制 B社會促進 C 社會惰化 D從眾2著名的阿希三垂線實驗證明了( C )現(xiàn)象的存在。P213A模仿 B暗示 C從眾 D服從3個體受到外界壓力,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叫做( C )。P218A順從 B從眾 C服從 D盲從4.“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說的是一種(D)。P224A直接暗示 B.間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反暗示5米爾格拉姆(Milgram)的經典電擊實驗證明了( D )行為的普遍存在。P218A模仿 B暗示 C從眾 D服從名
36、詞解釋:1社會促進:P207在一個人從事某項活動的時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場,他就會感到有一種刺激,這種刺激會影響到他的活動效果,如果這一刺激會促進活動的完成,我們稱其為“社會促進”。2社會惰化:P210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比單獨時偏少,不如獨立完成時出力多,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的現(xiàn)象,也稱為社會懈怠。3去個性化:P226指個體喪失了抵制從事與自己內在準則相矛盾行為的自我認同,從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會做出的反社會行為。4服從:P218由于受到外界的壓力,個體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觀點與行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現(xiàn)象。外界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他人和規(guī)范。5.
37、 從眾:P212是個體在群體壓力下,為了和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變知覺、判斷、信仰或行為的傾向。6. 模仿:P221是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個體受到他人行為的刺激影響,仿照他人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與之相同或相似。7. 社會影響:P207是指在社會力量的作用下,引起個人的信念、態(tài)度、情緒及行為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簡答題:1.簡述去個性化的定義以及影響去個性化的主要因素。P226,P227-228參考答案:去個性化是指個體喪失了抵制從事與自己內在準則相矛盾行為的自我認同,從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會做出的反社會行為。影響去個性化的主要因素有:首先,匿名性是引起去個性化現(xiàn)象的關鍵,群體成員身
38、份越隱匿,他們就越會覺得不需要對自我認同與行為負責。其次,責任分散的影響。隨著加入群體,成為群體成員,融化了個性,群體成員便會覺得自己是個匿名者而肆意破壞社會規(guī)范。對群體的注意增強了去個性化,反過來又強化了通常受制約的行為。最后,自我意識下降。人們的行為通常受道德意識、價值系統(tǒng)以及所習得的社會規(guī)范的控制。但在群體中,個體的自我意識會失去這些控制功能。2. 簡述從眾的積極與消極意義。 P217參考答案:從眾的消極意義主要表現(xiàn)為:從眾行為容易給人和群體帶來惰性,抑制創(chuàng)造性,傾向于輿論一致,容易抑制成員的獨創(chuàng)性。從眾會造成無形的巨大壓力,群體內多數(shù)成員的從眾容易使決策或決定出現(xiàn)偏差。如果群體內的個體
39、被迫地從眾行為過多,可能會成為大的事故隱患。從眾行為過多還可能導致組織內部風氣的變壞。從眾行為并非一無是處,也有許多積極意義。從眾可以促進人們維護社會秩序和發(fā)揚良好的道德風尚,抵制不良的社會風氣和消除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從眾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領導者實現(xiàn)預定目標。從眾行為能使個體達到心理平衡。從眾行為有助于領導意圖的貫徹執(zhí)行,有助于組織規(guī)范、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維護權威和制度,使組織內秩序穩(wěn)定,維護其正常運轉。應用分析題:阿爾貝施佩爾是希特勒的首席顧問,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圍繞在希特勒周圍的官員唯唯諾諾,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蠻的、毫無人性的決策,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沒人提出異議。請用學過的
40、內容分析、解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P212-220答案要點提示:(1)希特勒是獨裁式的領導,要對其服從。服從指由于外界壓力而使個體發(fā)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在這里,外界壓力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他人和規(guī)范。很多時候,人們會服從地位高的人或權威的命令,父母、警察、上司等都是我們服從的對象;還有對規(guī)范的服從,比如組織紀律、約定俗成的慣例等。造成這種服從傾向的因素有:命令的權威性;他人的支持與服從;服從者的道德水平與人格特征;權威的靠近程度;行為后果的反饋等。(2)周圍官員之間出現(xiàn)從眾現(xiàn)象。從眾是個體在群體壓力下,為了和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變知覺、判斷、信仰或行為的傾向。從眾有不同的表現(xiàn)
41、形式,可以表現(xiàn)出為在臨時的特定情境中對占優(yōu)勢的行為方式的采納,如助人情境中跟隨大家?guī)兔?、暴亂中跟隨大家一起破壞等,也可以表現(xiàn)為長期性的對占優(yōu)勢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接受,如順應風俗、習慣、傳統(tǒng)等,如開會形成決議的舉手表決,少數(shù)派由于多數(shù)人舉手的壓力而贊成多數(shù)人意見等。從眾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信息性社會影響,是人們把他人視為指導行為的信息來源從而順應其行為;規(guī)范性社會影響,是由社會規(guī)范而引發(fā)的從眾行為,并不是因為我們以別人作為信息來源,而是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第十章 群體心理填空題:1.領導是一個過程,是對人們施加影響的過程,它由(領導者)、(被領導者)、和(環(huán)境)三
42、個因素所構成。P2512勒溫等人把群體領導方式分為( 專制型領導)、(民主型領導)和( 放任型領導)。P2383.多伊奇(M. Deutsch)和克勞斯(R. M. Krauss)于1960年進行的“運輸競賽”研究是一項說明(競爭)與(合作)之間關系的經典研究。P239名詞解釋:1領導方式:P254又稱領導風格,是領導者從事領導活動時所采納的行為方式和所表現(xiàn)的行為特征。2群體思維:P247也叫小群體意識,是為了維護群體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礙了對問題的所有可能解決辦法和行動方案作出實事求是且準確的評價,從而導致了錯誤的決策的現(xiàn)象。3. 群體極化:P249群體決策方向上與個人決策相一致,但比個人決策
43、結果更極端,這就是群體極化。4. 領導:P250-251領導被看做群體或組織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為實現(xiàn)既定目標,對所在群體或組織和所屬成員進行引導和施加影響的行為過程。單選題:1.下列屬于正式群體的是(C)。P233A同鄉(xiāng)會 B.集郵愛好者協(xié)會 C.學校的班級 D.高校里的詩社2.下列屬于非正式群體的是( B )。 P233A.機關的科室 B.集郵愛好者協(xié)會 C.學校的班級 D.工廠的班組簡答題:1群體規(guī)范有哪些功能?P238參考答案:第一,群體支柱的功能。群體的存在形式是它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就表現(xiàn)為群體成員的行為、感情和認知的一致上。群體規(guī)范就是這樣一種一致性的標準,是一切社會群
44、體得以維持、鞏固和發(fā)展的支柱。第二,評價準則的功能。群體規(guī)范是群體成員的認知、評價的標準和行動準則。當個體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就會在判斷和評價上產生一致的意見,約束群體成員與規(guī)范保持一致。第三,對群體成員的約束功能。群體規(guī)范規(guī)定了成員的行為范圍,成員應該具備的態(tài)度,讓群體成員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第四,行為矯正功能。群體成員如果違反了規(guī)范,就會受到群體輿論的壓力,迫使他們改變行為,與群體成員保持一致,因而群體規(guī)范具有行為矯正功能。2.簡述群體決策有哪些好處。P245-246參考答案:第一,減少偏見。群體決策經過成員相互討論,使參加人員看到問題的各個方面,減少偏見。第
45、二,獲得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群體所作出的決定,是群體討論的結果,會得到所有參加者的支持,變成一種規(guī)范力量,使人們自覺執(zhí)行。第三,增強了成員的責任感。通過討論和群體決策,讓群體成員們自發(fā)地發(fā)表意見并進行自我轉變,個體自尊心得到滿足,行為自覺性得到提高。第四,提高了執(zhí)行決策的效率。通過群體決策所形成的最終意見,會比執(zhí)行一個與他們不相干的決定更自覺,保證了群體成員執(zhí)行決策的效率。除此之外,群體決策更周到、更全面,質量更高,可加強成員間信息的溝通,改善群體內人際關系,有利于群體目標的達到和任務的完成。3. 如何減少群體沖突和偏見?P266-268參考答案:(1)消除刻板印象。偏見的認知成分往往是一種社會刻
46、板印象。由偏見對象表現(xiàn)出與刻板印象相異的行為來,有助于偏見的消除。通過對公眾進行反偏見教育也可以有效減少偏見。(2)增加平等、個人間的接觸。平等、個人間的接觸有利于真實地了解對方獨特的能力、性格、愛好、抱負等,避免先入為主的判斷,達到預防和消除偏見的目的。(3)共同命運與合作獎勵。為不同群體設定共同命運與合作性獎勵的任務,而非互斥性的競爭任務,是消除群體間敵對情緒和偏見的重要途徑。應用分析題(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群體內的各個成員間可能既存在競爭,也存在合作。很多事實表明,不良的競爭常常會兩敗俱傷,相互合作常會產生雙贏的局面。請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及您自己的經驗來闡述:(1)影響群體成員競爭與合作的因素有哪些?P240-241(2)怎樣做更有利于群體成員間合作的形成?P240-241答案要點提示:(1)首先,成員間的溝通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溝通的機會越多,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其次,群體的獎勵結構影響著群體成員做出競爭或合作的選擇。在競爭性共存的情境中,如果個體希望得到獎勵就必須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一英語 總復習資料
- 山東大學威海校區(qū)614綜合A(含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學)之法理學考研沖刺密押題
- 主題:我是中國人
- 師徒結對總結范文(7篇)001
- 小學語文老師業(yè)務工作總結集錦3篇
- 網絡營銷 第3版 教案全套 魏亞萍 6.1 網絡視頻營銷認知-10-1.2網絡推廣效果評估
- 光伏纜承攬合同
- 2025年石油鉆采機械項目合作計劃書
- 荊州出租車租賃合同
- 辦公場地租賃合同場地使用合同范文
- 交通信號控制系統(tǒng)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表
- 九大仙草你認識嗎課件
- GB∕T 12234-2019 石油、天然氣工業(yè)用螺柱連接閥蓋的鋼制閘閥
- DB62∕T 3176-2019 建筑節(jié)能與結構一體化墻體保溫系統(tǒng)應用技術規(guī)程
- GB∕T 25684.5-2021 土方機械 安全 第5部分:液壓挖掘機的要求
- 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生產項目建議書
- 幼兒園幼兒教育數(shù)學領域核心經驗
- 病例討論麻醉科PPT課件
- EBZ220A掘進機幻燈片
- 集體跳繩賽規(guī)則
- 煤礦調度工作培訓內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