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近海中國地理_第1頁
第三章近海中國地理_第2頁
第三章近海中國地理_第3頁
第三章近海中國地理_第4頁
第三章近海中國地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11:12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地理(自然)中國地理(自然)中國近海中國近海1:11:12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中 國國 近近 海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海域自北向南略呈海域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分布弧形分布縱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縱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復雜多變的地理界面復雜多變的地理界面處于遠海與大陸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物質體系之間,處于遠海與大陸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物質體系之間,經(jīng)過水面蒸發(fā)、季風環(huán)流、入海徑流、洋流等途徑經(jīng)過水面蒸發(fā)、季風環(huán)流、入海徑流、洋流等途徑進行

2、大規(guī)模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進行大規(guī)模的物質和能量交換。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中 國國 近近 海海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第一節(jié) 海域環(huán)境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一、中一、中 國國 的的 海海 域域 范圍范圍 根據(jù)根據(jù)地形和水文地形和水文特征特征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渤海渤海黃海黃海東海東海南海南海臺灣以東的臺灣以東的太平洋海區(qū)太平洋海區(qū)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

3、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海名海名面積面積(kmkm)平均深度平均深度(m)最大深度最大深度(m)對外聯(lián)系的主要海峽對外聯(lián)系的主要海峽渤海渤海770001878渤海海峽渤海海峽黃海黃海38000044140濟州海峽濟州海峽東海東海7700003702719沖繩海峽沖繩海峽南海南海350000012125559臺灣,巴士,巴林塘,臺灣,巴士,巴林塘,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除太平洋海區(qū)外,前四個海區(qū)的總面積為除太平洋海區(qū)外,前四個海區(qū)的總面積為473473萬萬kmkm2 2。它們南北相連,屬北太平洋西部的陸。它們南北相連,屬北太平洋西部的陸緣海。緣海。1:11:

4、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渤海渤海古代也稱滄海,古代也稱滄海,是一個近封閉的淺海是一個近封閉的淺海.渤海是我國的內海。渤海是我國的內海。面積約面積約7.7萬萬km2。渤海地勢從三個海渤海地勢從三個海灣向中央盆地以及灣向中央盆地以及渤海海峽方向傾斜,渤海海峽方向傾斜,坡度平緩,平均坡坡度平緩,平均坡度為度為00 28 .平均平均水深水深18m, 深度小于深度小于30m的海峽占總面積的海峽占總面積的的95%.渤海海峽寬渤海海峽寬57海里,廟島列海里,廟島列島把海峽分成島把海峽分成六個水道。六個水道。老鐵山水道較寬老鐵山水道較寬,局部

5、可以出現(xiàn)水局部可以出現(xiàn)水深達到深達到80m左右左右的沖刷潮溝的沖刷潮溝,是黃是黃海海水進入渤海海海水進入渤海的重要通道的重要通道.水文性質深受水文性質深受大陸的影響大陸的影響,水水溫較低溫較低,鹽度較鹽度較小小,含沙量較大含沙量較大.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啟東啟東黃海面積約黃海面積約38萬萬km2,平均水深平均水深44m.黃海是一個黃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淺海半封閉的淺海.成山角與長山串之間成山角與長山串之間最為狹窄最為狹窄,將黃海分為將黃海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北兩個部分.北部平北部平均深度均深度38m,南部南部46m.黃海

6、海底地形開闊平坦黃海海底地形開闊平坦,地勢由大陸向東南傾斜地勢由大陸向東南傾斜,平均坡度平均坡度001 21 .黃海最深在黃海最深在濟州島北面濟州島北面,約約140m.水文特征在較大的程度上受到大陸的水文特征在較大的程度上受到大陸的影響影響,特別是西部的水溫、鹽度和海流特別是西部的水溫、鹽度和海流的狀況都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海底的的狀況都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海底的沉積物主要是大陸帶來的粉砂、淤泥沉積物主要是大陸帶來的粉砂、淤泥等物質。等物質。鐵山岬鐵山岬蓬萊角蓬萊角成山角成山角長山串長山串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南澳島南澳

7、島東海面積東海面積75.2km75.2km2 2。海底地。海底地形復雜,大致以臺灣島和形復雜,大致以臺灣島和日本五島列島一線分界日本五島列島一線分界。東海平均水深東海平均水深349m。最大。最大水深水深2719m。東海的海灣。東海的海灣以杭州灣最大,島嶼主要以杭州灣最大,島嶼主要有臺灣島、舟山群島、澎有臺灣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釣魚島等。湖列島、釣魚島等。該線西北屬于大陸架范圍,該線西北屬于大陸架范圍,大陸架向東南緩緩傾斜,大陸架向東南緩緩傾斜,坡度基本上不超過坡度基本上不超過00 2,水下三角洲、古河道、,水下三角洲、古河道、古海濱等地貌保存較好。古海濱等地貌保存較好。該線東南主要是大陸坡

8、和該線東南主要是大陸坡和沖繩海峽。沖繩海峽。啟東啟東鵝鑾鼻鵝鑾鼻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南海平均深度南海平均深度1212m,最深處達到最深處達到5377m,位于中沙群島西南位于中沙群島西南的一個狹長洼地內。的一個狹長洼地內。巴林塘海峽巴林塘海峽大陸架以下為階梯狀的大陸架以下為階梯狀的大陸坡,坡麓是海槽和大陸坡,坡麓是海槽和海谷。大陸坡以下則是海谷。大陸坡以下則是水深大于水深大于3500m的中央的中央盆地。南海中央盆地介盆地。南海中央盆地介于中沙和南沙群島大陸于中沙和南沙群島大陸坡之間,為寬廣的深海坡之間,為寬廣的深海平

9、原,海盆內有海丘和平原,海盆內有海丘和海山。海山。南海海域遼闊,南海海域遼闊,面積面積350萬萬km2南海地處熱帶,南海地處熱帶,水溫較高,鹽水溫較高,鹽度較大。度較大。地質構造復雜,地質構造復雜,海底地貌類型海底地貌類型多樣。南海大多樣。南海大陸架基本都沿陸架基本都沿四周大陸、島四周大陸、島弧呈環(huán)狀分布,弧呈環(huán)狀分布,以西北和西南以西北和西南部最寬,東西部最寬,東西兩側很窄。兩側很窄。南海中央海盆南海中央海盆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巴士巴士海峽海峽臺灣以東太平洋海區(qū),海底地貌是狹窄的臺灣以東太平洋海區(qū),海底地貌是狹窄

10、的島源陸架,陸架外側是陡窄的大陸坡直叉島源陸架,陸架外側是陡窄的大陸坡直叉海溝或洋底,表現(xiàn)為陡窄的階梯與海槽、海溝或洋底,表現(xiàn)為陡窄的階梯與海槽、海溝相伴分布底特點。海溝相伴分布底特點。由于位于西太平洋新生代底構造活動帶,由于位于西太平洋新生代底構造活動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鹕?、地震活動頻繁。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二、海洋水文 海水溫度影響近海海溫的主要因素:影響近海海溫的主要因素: (1)氣候帶的差異)氣候帶的差異 (2) 大陸上氣候的影響大陸上氣候的影響 (3) 海水的深度海水的深度 (4) 海流的影響海流的

11、影響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表層海水溫度分布的中國近海表層海水溫度分布的基本特點基本特點是:是: A,水溫自北而南逐漸增高,而年較差則,水溫自北而南逐漸增高,而年較差則從北往南逐漸減小,這顯然與太陽輻射有從北往南逐漸減小,這顯然與太陽輻射有密切關系。密切關系。 B,冷、暖海流則改變了地理緯度所決定,冷、暖海流則改變了地理緯度所決定的水溫分布格局。的水溫分布格局。1:11:13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表層水溫中國近海表層水溫2月月8月月1:11

12、: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20冷水帶冷水帶 溫水帶溫水帶 暖水帶暖水帶412 1220 20-25 25 冷溫帶冷溫帶 暖溫帶暖溫帶 亞熱帶亞熱帶 熱帶熱帶渤海渤海 黃海黃海 東海東海 南海南海海洋水溫劃分海洋水溫劃分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渤海,因地理條件制約,水溫狀況受大陸影響最大。 冬季,各層水溫呈均勻狀態(tài),等溫線大體上與等深線平行分布,淺水部低于深水部。在沿岸淺水區(qū),每年均有短期結冰現(xiàn)象。1969年,渤海曾全部封凍。 夏季,各層水溫均顯著上升,達

13、2428,下層水溫低于上層,而沿岸淺灘區(qū)則上下層均勻,皆為高溫水。 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黃海黃海 冬季冬季水溫的垂直分布均勻。黃海暖流自水溫的垂直分布均勻。黃海暖流自南向北伸入本區(qū),使等溫線呈舌狀分布,南向北伸入本區(qū),使等溫線呈舌狀分布,水溫自南而北,自中部向近岸遞減。水溫自南而北,自中部向近岸遞減。 夏季夏季,中下層大部分空間為冷水團占領,中下層大部分空間為冷水團占領,表層水升溫且水平分布均勻,最高約達表層水升溫且水平分布均勻,最高約達 2828。 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

14、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東海,東海,東部深水區(qū)的水溫終年受黑潮東部深水區(qū)的水溫終年受黑潮影響,中西部大陸架水溫受陸地影響較影響,中西部大陸架水溫受陸地影響較多。多。冬季冬季 東部東部的黑潮流域為一高溫區(qū),水溫約的黑潮流域為一高溫區(qū),水溫約2020,等溫線分布與黑潮路徑一致,大,等溫線分布與黑潮路徑一致,大致呈西南致呈西南- -東北向。東北向。 西部西部為東海沿岸流與臺灣暖流交匯區(qū),為東海沿岸流與臺灣暖流交匯區(qū),溫度通常低于溫度通常低于1010,水平梯度較大。是,水平梯度較大。是時上層水溫垂直分布基本均勻,而深水時上層水溫垂直分布基本均勻,而深水區(qū)的下層保持成層狀態(tài)。區(qū)的下層保持成層

15、狀態(tài)。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夏季夏季 水溫分布呈水溫分布呈復雜復雜狀態(tài)。狀態(tài)。 沿岸水溫沿岸水溫急劇上升,表層水溫可達急劇上升,表層水溫可達2828 長江口外長江口外有一低鹽高溫水舌伸向東北;有一低鹽高溫水舌伸向東北; 海區(qū)西北部海區(qū)西北部有黃海冷水舌向東南方延伸,有黃海冷水舌向東南方延伸, 兩側兩側為高溫的對馬暖流及臺灣暖流包圍,為高溫的對馬暖流及臺灣暖流包圍,水平梯度很大。水平梯度很大。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南海,南海,水溫有明顯的熱帶

16、深海特征,溫水溫有明顯的熱帶深海特征,溫度高而年變化小。度高而年變化小。 冬季冬季海區(qū)北端最低水溫仍在海區(qū)北端最低水溫仍在1616以上,海盆以上,海盆區(qū)在區(qū)在2626左右,南部大陸架區(qū)高達左右,南部大陸架區(qū)高達2828以上。以上。 夏季夏季表層水溫均在表層水溫均在2828以上,分布非常均勻,以上,分布非常均勻,只在海南島東部,粵東以及越南沿岸等存在只在海南島東部,粵東以及越南沿岸等存在幾個范圍不大的低溫區(qū),為上升流所致。幾個范圍不大的低溫區(qū),為上升流所致。 夏季大部分海區(qū)的夏季大部分海區(qū)的層化現(xiàn)象層化現(xiàn)象顯著,出現(xiàn)較大顯著,出現(xiàn)較大的的溫躍層溫躍層。南海深海盆區(qū)水溫的分布與太平。南海深海盆區(qū)水

17、溫的分布與太平洋水極為相似,顯然是因為同太平洋水充分洋水極為相似,顯然是因為同太平洋水充分交換的結果。交換的結果。 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海水的鹽度海水的鹽度 鹽度鹽度是海水中各種鹽類含量多少的指標,是海水中各種鹽類含量多少的指標,與與溫度溫度共同構成海水的共同構成海水的兩大基本要素兩大基本要素。 鹽度和溫度一樣,對于漁場的分布、海鹽度和溫度一樣,對于漁場的分布、海冰的消長、海洋中的許多化學過程都有冰的消長、海洋中的許多化學過程都有直接的影響。直接的影響。 鹽度和溫度共同決定海水的密度,從而鹽度和溫度共同決定海水的密

18、度,從而與海水的運動密切相關;強大的密度躍與海水的運動密切相關;強大的密度躍層則對水下通訊和潛艇活動等影響頗大。層則對水下通訊和潛艇活動等影響頗大。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鹽度鹽度的分布和變化主要的分布和變化主要取決于取決于入海入海河川徑流量的多寡、蒸發(fā)和降水量、河川徑流量的多寡、蒸發(fā)和降水量、海流的強弱和水團的變化。海流的強弱和水團的變化。 近海鹽度近海鹽度空間分布空間分布的的特點特點是:表層是:表層低,下層高;近岸低,外海高。低,下層高;近岸低,外海高。 近岸區(qū)域受陸地徑流影響,鹽度梯近岸區(qū)域受陸地徑流影響,鹽度

19、梯度大,外海區(qū)則梯度小。度大,外海區(qū)則梯度小。 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鹽度季節(jié)變化鹽度季節(jié)變化的特點是的特點是: 夏夏半年降水量增大,沿岸水旺盛,表層半年降水量增大,沿岸水旺盛,表層鹽度普遍降低;鹽度普遍降低; 冬冬半年蒸發(fā)強烈,且沿岸水縮小,表層半年蒸發(fā)強烈,且沿岸水縮小,表層鹽度普遍增大。鹽度普遍增大。 近岸區(qū)域表層鹽度近岸區(qū)域表層鹽度季節(jié)變幅季節(jié)變幅最大;外海最大;外海區(qū)域表層鹽度季節(jié)變幅也較大;區(qū)域表層鹽度季節(jié)變幅也較大; 表層以下季節(jié)變幅一般不朋顯。表層以下季節(jié)變幅一般不朋顯。 各海區(qū)鹽度的分布與變化具有明

20、顯的差各海區(qū)鹽度的分布與變化具有明顯的差異。異。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渤海渤海,鹽度最低,年平均值約,鹽度最低,年平均值約3030。東部黃海水團控制區(qū)鹽度較高,約東部黃海水團控制區(qū)鹽度較高,約3131;近岸區(qū)鹽度僅近岸區(qū)鹽度僅2626左右。左右。 冬季冬季,全區(qū)鹽度的垂直分布呈均勻狀態(tài),全區(qū)鹽度的垂直分布呈均勻狀態(tài),等鹽線大致與海岸平行,內低外高。等鹽線大致與海岸平行,內低外高。 夏季夏季,隨降水和河川徑流的增大,表層,隨降水和河川徑流的增大,表層鹽度降低,河口區(qū)低于鹽度降低,河口區(qū)低于2424,黃河沖淡,黃河沖淡水

21、舌可及海區(qū)中部,形成范圍較廣的淺水舌可及海區(qū)中部,形成范圍較廣的淺薄低鹽層。薄低鹽層。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黃海黃海,鹽度平均約,鹽度平均約3232,等鹽線的分,等鹽線的分布與海流的走向直接相關。布與海流的走向直接相關。 冬季冬季,高鹽水舌隨黃海暖流北進,水平,高鹽水舌隨黃海暖流北進,水平梯度較大;此時垂直分布上下一致。梯度較大;此時垂直分布上下一致。 夏季夏季,沿岸水范圍擴大,北部近岸出現(xiàn),沿岸水范圍擴大,北部近岸出現(xiàn)低鹽區(qū),而中部和南部仍受黃海暖流影低鹽區(qū),而中部和南部仍受黃海暖流影響,鹽度較高。此時海水層化現(xiàn)象

22、顯著,響,鹽度較高。此時海水層化現(xiàn)象顯著,鹽度垂直梯度很大。鹽度垂直梯度很大。 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東海東海,鹽度的分布主要取決于高鹽的黑潮水,鹽度的分布主要取決于高鹽的黑潮水及低鹽的沿岸水的消長。平均鹽度約及低鹽的沿岸水的消長。平均鹽度約3333,黑,黑潮區(qū)高于潮區(qū)高于3434,江浙沿岸通常低于,江浙沿岸通常低于 3030。 冬季冬季,等鹽線呈西南,等鹽線呈西南- -東北走向,對馬暖流高東北走向,對馬暖流高鹽區(qū)大于鹽區(qū)大于3333,蘇北沿岸水低鹽區(qū)小于,蘇北沿岸水低鹽區(qū)小于3131。浙閩沿岸低鹽區(qū)與臺灣暖流高鹽

23、區(qū)交匯處,水浙閩沿岸低鹽區(qū)與臺灣暖流高鹽區(qū)交匯處,水平梯度顯著增強。平梯度顯著增強。 夏季夏季,長江沖淡水幾乎遍及整個東海北部,對,長江沖淡水幾乎遍及整個東海北部,對表層鹽度分布影響很大。臺灣海峽區(qū)鹽度最低,表層鹽度分布影響很大。臺灣海峽區(qū)鹽度最低,水平梯度最大。南部海域及臺灣以東海域,則水平梯度最大。南部海域及臺灣以東海域,則保持終年高鹽,分布均勻保持終年高鹽,分布均勻 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南海南海,鹽度最高,平均約,鹽度最高,平均約3434。近岸區(qū)。近岸區(qū)域多在低鹽的沿岸水控制下,鹽度較低,域多在低鹽的沿岸水

24、控制下,鹽度較低,變化較大。南海海盆區(qū)主要受太平洋高變化較大。南海海盆區(qū)主要受太平洋高鹽水控制,鹽度終年較高,變幅一般小鹽水控制,鹽度終年較高,變幅一般小于于11,且分布均勻。,且分布均勻。 東北季風時期東北季風時期,蒸發(fā)大于降水,高鹽的,蒸發(fā)大于降水,高鹽的太平洋上層水經(jīng)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向太平洋上層水經(jīng)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向西向南擴展,全區(qū)鹽度普遍升高。西向南擴展,全區(qū)鹽度普遍升高。 西南季風期間西南季風期間,降水大于蒸發(fā),沿岸水,降水大于蒸發(fā),沿岸水范圍擴大,高鹽的表層水向北退縮,全范圍擴大,高鹽的表層水向北退縮,全區(qū)表層鹽度普遍降低。區(qū)表層鹽度普遍降低。 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2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海流海流 海水沿著一定的方向有規(guī)律的水平海水沿著一定的方向有規(guī)律的水平流動,就是流動,就是海流或洋流海流或洋流。它是海水的主。它是海水的主要運動形式。要運動形式。 風力風力(主要動力),(主要動力),地球偏轉力地球偏轉力、海海陸分布陸分布和和海底起伏海底起伏等,也對其有不同等,也對其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程度的影響。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的海流,可

26、以分為中國近海的海流,可以分為兩大系統(tǒng)兩大系統(tǒng)外來外來洋流系統(tǒng)洋流系統(tǒng)近海近海就地就地形成形成各種沿岸流各種沿岸流季風漂流季風漂流海流海流黑潮暖流主干黑潮暖流主干黑潮暖流分支黑潮暖流分支季風漂流:季風影響形成的海流,冬夏環(huán)流形式不同。季風漂流:季風影響形成的海流,冬夏環(huán)流形式不同。沿岸流:河水和海水混合形成的沖淡水性質的海流沿岸流:河水和海水混合形成的沖淡水性質的海流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我國沿海海域我國沿海海域: :沿岸流沿岸流東海、黃海、渤海海流:東海、黃海、渤海海流:黑潮控制,冬黑潮控制,冬夏季的環(huán)流形式變化不

27、大夏季的環(huán)流形式變化不大南海海流南海海流:季風漂流,冬夏環(huán)流形式:季風漂流,冬夏環(huán)流形式不同不同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2月月8月月1黑潮黑潮2臺灣暖流臺灣暖流3對馬暖流對馬暖流4黃海暖流黃海暖流5黃海沿岸流黃海沿岸流6東海沿岸流東海沿岸流7南海東北季風漂流南海東北季風漂流8南海西南季風漂流南海西南季風漂流中國近海表層海流中國近海表層海流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平均流量:平均流量:約為約為353510106 6m m3 3/s/s,大約相,大約

28、相當長江年平均徑流量的當長江年平均徑流量的10001000倍倍溫度溫度:很高。在臺灣東面的水溫夏季可:很高。在臺灣東面的水溫夏季可以到以到3030 ,冬季仍然在,冬季仍然在2020 黑黑 潮潮(1 1)黑潮: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流之一)黑潮: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流之一 黑潮主干黑潮主干:起源呂宋島以東海面:起源呂宋島以東海面經(jīng)東海經(jīng)東海和日本南岸和日本南岸延續(xù)到東經(jīng)延續(xù)到東經(jīng)160160成為北成為北太平洋總環(huán)流的一部分。太平洋總環(huán)流的一部分。分支分支則進入中國近則進入中國近海各海區(qū)海各海區(qū)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黑潮將太平洋

29、高溫高鹽海水帶到近海海域,黑潮將太平洋高溫高鹽海水帶到近海海域,從而對海區(qū)的從而對海區(qū)的水文氣象產(chǎn)生重大影響水文氣象產(chǎn)生重大影響。(如漁場的變動、海霧的消長、渤、黃海的冰如漁場的變動、海霧的消長、渤、黃海的冰情、我國東部的旱澇狀況,都與之有關聯(lián))情、我國東部的旱澇狀況,都與之有關聯(lián))臺灣暖流:臺灣暖流:黑潮在臺灣東北向北分出一黑潮在臺灣東北向北分出一支進入閩浙沿海支進入閩浙沿海對馬暖流:對馬暖流:沿著東海大陸坡向東北流動,沿著東海大陸坡向東北流動, 從九州西岸北上一支海流從九州西岸北上一支海流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30、對馬暖流是黑潮在東海的最大分支對馬暖流是黑潮在東海的最大分支流速和流量顯著的流速和流量顯著的夏強冬弱夏強冬弱變化:冬季變化:冬季暖流受強北風吹阻而削弱,夏季則增強暖流受強北風吹阻而削弱,夏季則增強氣象水文原因:受季風、海水密度梯氣象水文原因:受季風、海水密度梯度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度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對馬對馬暖流暖流分支分支主流轉向東北,經(jīng)朝鮮海峽返回主流轉向東北,經(jīng)朝鮮海峽返回太平洋太平洋繞過濟州島進入黃海,成為繞過濟州島進入黃海,成為黃海黃海暖流暖流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黃海暖流 主支在北黃海折向西經(jīng)渤海海峽的老鐵主支在

31、北黃海折向西經(jīng)渤海海峽的老鐵山水道山水道進入渤海進入渤海。 帶來了高溫高鹽的外海水,有助于半封閉帶來了高溫高鹽的外海水,有助于半封閉的的渤海海水的更新渤海海水的更新。成山角以東向右側分出一股,匯入西成山角以東向右側分出一股,匯入西朝鮮沿岸流南下朝鮮沿岸流南下8 8月月分支分支在北緯在北緯3535附近從左側分出一股與南附近從左側分出一股與南下的黃海沿岸流匯合。下的黃海沿岸流匯合。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黃海和渤海是潮流強盛的海區(qū),海流相黃海和渤海是潮流強盛的海區(qū),海流相對較弱。這兩個海區(qū)的海流系統(tǒng)主要由對較弱。這兩個海

32、區(qū)的海流系統(tǒng)主要由黃海暖流及黃海沿岸流組成。黃海暖流及黃海沿岸流組成。 黃海沿岸流黃海沿岸流是一支流經(jīng)山東和江蘇沿是一支流經(jīng)山東和江蘇沿岸的鹽度較低的海流。自渤海灣起,沿岸的鹽度較低的海流。自渤海灣起,沿山東北部向東山東北部向東 直達成山角(時稱魯北直達成山角(時稱魯北沿岸流),繞過成山角后進入黃海南部,沿岸流),繞過成山角后進入黃海南部,到達蘇北沿岸,并能越過長江淺灘侵入到達蘇北沿岸,并能越過長江淺灘侵入東海。東海。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臺灣暖流臺灣暖流在臺灣東北海面從黑潮主干分出后、在臺灣東北海面從黑潮主干分出

33、后、沿東經(jīng)沿東經(jīng)123123左右流經(jīng)東海大陸架西部,對該區(qū)的左右流經(jīng)東海大陸架西部,對該區(qū)的水文狀況影響很大。水文狀況影響很大。 臺灣暖流表層受季風作用影響,夏強冬弱,其中臺灣暖流表層受季風作用影響,夏強冬弱,其中層和深層流向穩(wěn)定,終年向北,前鋒在長江口外層和深層流向穩(wěn)定,終年向北,前鋒在長江口外與黃海沿岸流混合。與黃海沿岸流混合。 東海沿岸流東海沿岸流主要來自長江的沖淡水,其路徑隨主要來自長江的沖淡水,其路徑隨季節(jié)變化。夏季強大的沖淡水向東北直指濟州島季節(jié)變化。夏季強大的沖淡水向東北直指濟州島方向流去;冬季,東海沿岸流在北風吹刮下緊貼方向流去;冬季,東海沿岸流在北風吹刮下緊貼浙閩近岸向南流動

34、,穿過臺灣海峽流向南海。此浙閩近岸向南流動,穿過臺灣海峽流向南海。此時它與臺灣暖流毗鄰而反向,二者界限分明。時它與臺灣暖流毗鄰而反向,二者界限分明。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由此可見,渤、黃、東海的海洋環(huán)流,由此可見,渤、黃、東海的海洋環(huán)流,是黑潮系統(tǒng)與各沿岸流共同構成的。它是黑潮系統(tǒng)與各沿岸流共同構成的。它們聯(lián)系緊密,并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調整平們聯(lián)系緊密,并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調整平衡。衡。(2 2)南海環(huán)流)南海環(huán)流 最大特點是冬夏兩季的流向截然相反。最大特點是冬夏兩季的流向截然相反。自海面至約自海面至約200200米米深的

35、水層,海流的路深的水層,海流的路徑和強度均隨季節(jié)而變徑和強度均隨季節(jié)而變化化。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夏季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南海東北漂流(即西,受西南季風影響,南海東北漂流(即西南季風漂流)流向東北,主流出巴士海峽匯入南季風漂流)流向東北,主流出巴士海峽匯入黑潮,另一股經(jīng)臺灣海峽入東海。此時,補償黑潮,另一股經(jīng)臺灣海峽入東海。此時,補償流來自蘇祿海和爪哇海。流來自蘇祿海和爪哇海。 冬季冬季,在東北季風影響下,一部分黑潮水從巴,在東北季風影響下,一部分黑潮水從巴士海峽沖入南海,同來自臺灣海峽的東海沿岸士海峽沖入南海

36、,同來自臺灣海峽的東海沿岸流以及廣東沿岸流匯合南下,構成西南漂流流以及廣東沿岸流匯合南下,構成西南漂流(即東北季風漂流),并最終將大部分海水輸(即東北季風漂流),并最終將大部分海水輸入爪哇海。入爪哇海。 南海海域遼闊,盛行季風,由于季風方向同南南海海域遼闊,盛行季風,由于季風方向同南??v軸基本一致,因而對于漂流的發(fā)展特別有??v軸基本一致,因而對于漂流的發(fā)展特別有利。利。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海流的環(huán)境意義海流的環(huán)境意義 1 1 對海洋水文的影響對海洋水文的影響: : (1) (1)參與熱量分配參與熱量分配: :影響近

37、海水文及海岸帶氣候影響近海水文及海岸帶氣候 (2)(2)海流造成水體混合海流造成水體混合, ,對近海鹽度分布有重要影響對近海鹽度分布有重要影響 2 2 對海洋漁業(yè)的影響對海洋漁業(yè)的影響 (1)(1)使海洋魚類動物區(qū)系的地理分布復雜化使海洋魚類動物區(qū)系的地理分布復雜化 不同性質的洋流系統(tǒng)不同性質的洋流系統(tǒng), ,決定不同的魚類群體決定不同的魚類群體 (2) (2) 海流是形成漁場的主要環(huán)境條件海流是形成漁場的主要環(huán)境條件 a a 不同海流系統(tǒng)帶來的浮游生物在界面上形成豐富的餌料不同海流系統(tǒng)帶來的浮游生物在界面上形成豐富的餌料生物區(qū)生物區(qū), ,魚群游向這一海區(qū)索餌魚群游向這一海區(qū)索餌, ,從而形成良

38、好的漁場。從而形成良好的漁場。 b b 冷暖流的交匯,海水渦動混合作用,使下層或海底生物冷暖流的交匯,海水渦動混合作用,使下層或海底生物有機質向表層輸送。有機質向表層輸送。 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潮潮 汐汐 月球質量僅為地球的1/81,離地球只有38萬km, 太陽質量雖然是地球的33.3104倍,但與地球的距離達14960104km, 根據(jù)萬有引力定律,月球對地球的引力要比太陽的引力大2.17倍。1:11:14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地球中心所受的力正是

39、這兩種力的平均地球中心所受的力正是這兩種力的平均值,而地球上任何地點所受到的月球和值,而地球上任何地點所受到的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同這一平均值相比大小有太陽的引力,同這一平均值相比大小有別,方向也不同。正是這一引力差使別,方向也不同。正是這一引力差使海海面發(fā)生升降面發(fā)生升降。所以稱之為。所以稱之為引潮力引潮力。 引潮力是地球朝向月球和太陽的一面以引潮力是地球朝向月球和太陽的一面以及背向太陽和月亮的一面同時發(fā)生的。及背向太陽和月亮的一面同時發(fā)生的。朝向的一面稱朝向的一面稱順潮順潮,背向一面稱,背向一面稱對潮對潮。 (大氣潮汐、海洋潮汐、地殼潮汐)(大氣潮汐、海洋潮汐、地殼潮汐) 1:11:14第三

40、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海洋潮汐是海水在天體引潮力作用下海洋潮汐是海水在天體引潮力作用下發(fā)生的周期性波動。發(fā)生的周期性波動。通常海面周期性的漲落稱為潮汐,海通常海面周期性的漲落稱為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動稱為潮流。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動稱為潮流。錢塘潮錢塘潮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潮汐的復雜性潮汐的復雜性 如果只考慮天文因素,則世界上的如果只考慮天文因素,則世界上的

41、潮汐均應為半日潮。而世界上既有半日潮汐均應為半日潮。而世界上既有半日潮,也有全日潮,又有混合潮,規(guī)則潮,潮,也有全日潮,又有混合潮,規(guī)則潮,不規(guī)則潮。不規(guī)則潮。 影響因子:影響因子: 天文因子,海區(qū)水的天文因子,海區(qū)水的深淺,海盆的形態(tài),海底的地形,海水深淺,海盆的形態(tài),海底的地形,海水自然周期,海水內摩擦力等因素的影響。自然周期,海水內摩擦力等因素的影響。EgEg. . 按天文潮汐推算理論最大潮按天文潮汐推算理論最大潮差為差為 0.8-0.9m0.8-0.9m(大洋中部潮差,沿岸(大洋中部潮差,沿岸地區(qū)加大)喇叭形河口地區(qū),受地形束地區(qū)加大)喇叭形河口地區(qū),受地形束狹及河底太高底影響,形成涌

42、潮狹及河底太高底影響,形成涌潮錢錢塘江潮(塘江潮(8.93m)8.93m)(8.188.18)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中國近海的潮波系統(tǒng),主要是太平洋傳中國近海的潮波系統(tǒng),主要是太平洋傳入潮波形成的。入潮波形成的。 西太平洋的潮波通過西太平洋的潮波通過兩條路徑兩條路徑傳入中國傳入中國近海:近海:1 1、經(jīng)琉球群島之間諸水道進入東經(jīng)琉球群島之間諸水道進入東海,海,進入東海進入東海的潮波又分為的潮波又分為兩支,兩支,主要的主要的一支向西北傳播,從而形成東海、黃海和一支向西北傳播,從而形成東海、黃海和渤海的潮波系統(tǒng);另一小

43、部分向南進入臺渤海的潮波系統(tǒng);另一小部分向南進入臺灣海峽。灣海峽。 2 2、經(jīng)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進入南海的潮經(jīng)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進入南海的潮波,主支南貫南海,構成南海的潮波系統(tǒng),波,主支南貫南海,構成南海的潮波系統(tǒng),分支則向北轉折進入臺灣海峽南部。分支則向北轉折進入臺灣海峽南部。 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潮汐按其性質可分為三類:半日潮、全日潮和潮汐按其性質可分為三類: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旌铣?。半日潮半日潮是在一個太陰日內是在一個太陰日內(約(約24h50min24h50min) ,出現(xiàn),出現(xiàn)高潮和低潮各兩次,且

44、相鄰高潮及相鄰低潮的高潮和低潮各兩次,且相鄰高潮及相鄰低潮的潮高均幾乎相同,漲潮時和落潮時也幾乎相等。潮高均幾乎相同,漲潮時和落潮時也幾乎相等。 全日潮全日潮是在半月內有連續(xù)二分之一以上天數(shù),是在半月內有連續(xù)二分之一以上天數(shù),在一個太陰日內只有一次高潮和低潮;而在其在一個太陰日內只有一次高潮和低潮;而在其余日子則是半日潮。余日子則是半日潮。 混合潮混合潮是不正規(guī)半日潮與不正規(guī)全日潮的總稱。是不正規(guī)半日潮與不正規(guī)全日潮的總稱。不規(guī)則半日潮不規(guī)則半日潮是指雖波動次數(shù)同半日潮,但潮是指雖波動次數(shù)同半日潮,但潮差不同,漲潮時和落潮時也不等。差不同,漲潮時和落潮時也不等。不規(guī)則全日不規(guī)則全日潮潮是指半個

45、月內,日潮天數(shù)不超過是指半個月內,日潮天數(shù)不超過7 7天,其余大天,其余大多數(shù)日子為不正規(guī)半日潮。多數(shù)日子為不正規(guī)半日潮。 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東海西半部和黃東海西半部和黃海大部,以海大部,以半日半日潮潮為主,而東海為主,而東海東半部、黃海成東半部、黃海成山角以東海區(qū)以山角以東海區(qū)以及渤海的大部,及渤海的大部,都屬都屬不規(guī)則半日不規(guī)則半日潮潮。南海包括中央海南海包括中央海區(qū)在內的大部分區(qū)在內的大部分區(qū)域都為區(qū)域都為不規(guī)則不規(guī)則全日潮全日潮,其余地,其余地方為全日潮區(qū)和方為全日潮區(qū)和不規(guī)則半日潮區(qū)不規(guī)則半日潮區(qū)。中國

46、近海由于海中國近海由于海區(qū)形態(tài)和海底地區(qū)形態(tài)和海底地形比較復雜,潮形比較復雜,潮汐性質在各海區(qū)汐性質在各海區(qū)不相同。不相同。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潮流潮流的變化一般較潮汐更為復雜。各海的變化一般較潮汐更為復雜。各海區(qū)中海面開敞的區(qū)域常形成區(qū)中海面開敞的區(qū)域常形成旋轉流旋轉流,其,其旋轉方向多為右旋。旋轉方向多為右旋。 但秦皇島以南,渤海海峽以東,黃海南但秦皇島以南,渤海海峽以東,黃海南部,東海西部及珠江口以東幾個海區(qū)為部,東海西部及珠江口以東幾個海區(qū)為左旋。左旋。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47、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潮流的速度除了與潮差成正相關外,地潮流的速度除了與潮差成正相關外,地形的影響亦十分明顯。形的影響亦十分明顯。 渤海渤海中的海峽處潮流可高于其它處中的海峽處潮流可高于其它處2 23 3倍;倍; 黃海黃海中央的潮流弱于東、西兩側沿岸處中央的潮流弱于東、西兩側沿岸處潮流;潮流; 東海東海的潮流越近岸處,流速越大,長江的潮流越近岸處,流速越大,長江口、杭州灣和舟山群島附近是我國沿??凇⒑贾轂澈椭凵饺簫u附近是我國沿海潮流最強的區(qū)域。潮流最強的區(qū)域。 南海南海開闊,潮流相對最弱。開闊,潮流相對最弱。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

48、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潮差潮差是在一個潮汐周期內,相鄰高潮位是在一個潮汐周期內,相鄰高潮位與低潮位間的差值,又稱潮幅。與低潮位間的差值,又稱潮幅。 最大潮差:某一定時期內的潮差的最大最大潮差:某一定時期內的潮差的最大值,是潮汐的一個重要工程特征值。中值,是潮汐的一個重要工程特征值。中國著名的錢塘江河口潮汐,最大潮差近國著名的錢塘江河口潮汐,最大潮差近9m9m。世界上最大潮差發(fā)生在加拿大的芬。世界上最大潮差發(fā)生在加拿大的芬地灣,達地灣,達19.6m19.6m。 潮差大小受引潮力、地形和其他條件的潮差大小受引潮力、地形和其他條件的影響,隨時間及地點而不同。中國沿海影響,隨時間

49、及地點而不同。中國沿海潮差分布的趨勢是東海沿岸最大,渤海、潮差分布的趨勢是東海沿岸最大,渤海、黃海次之,南海最小。黃海次之,南海最小。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中國中國近海潮差近海潮差分布的地區(qū)差異很大,分布的地區(qū)差異很大,總總的趨勢的趨勢是外海潮差較小,越近岸邊潮差是外海潮差較小,越近岸邊潮差越大,灣口潮差向灣頂遞增。越大,灣口潮差向灣頂遞增。 各海區(qū)中,各海區(qū)中,渤海渤海的最大潮差出現(xiàn)在渤海的最大潮差出現(xiàn)在渤海灣和遼東灣頂。灣和遼東灣頂。 黃海黃海由于地形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東由于地形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東岸潮差明

50、顯大于西岸。岸潮差明顯大于西岸。 東海東海西側潮差大于東側,浙、閩沿岸為西側潮差大于東側,浙、閩沿岸為我國沿海最大潮差區(qū)。我國沿海最大潮差區(qū)。 南海南海是中國近海潮差最小的區(qū)域,但在是中國近海潮差最小的區(qū)域,但在我國兩廣沿岸潮差較大,北部灣頂?shù)谋蔽覈鴥蓮V沿岸潮差較大,北部灣頂?shù)谋焙3辈顬槟虾3辈钪?。海潮差為南海潮差之冠?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 海底地貌海底地貌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二、中國的海底地貌二、中國的海底地貌中國近

51、海中國近海 內側內側是亞洲大陸,是亞洲大陸, 外側外側的島孤海溝將的島孤海溝將邊緣海與太平洋分隔邊緣海與太平洋分隔開來,開來, 邊緣海中邊緣海中圍堵沉積了圍堵沉積了大陸的大量大陸的大量陸源物質陸源物質。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地勢地勢大體上大體上由西北向東南漸趨加由西北向東南漸趨加深之勢。深之勢。五島列島五島列島此線西北構成此線西北構成平緩的大陸架平緩的大陸架區(qū),它在地形區(qū),它在地形和地質構造上和地質構造上實為大陸的延實為大陸的延續(xù)部分。續(xù)部分。此線以南多為地此線以南多為地形復雜的大陸坡、形復雜的大陸坡、海槽、深海盆以海槽、深海盆以及島緣大陸架。及島緣大陸架。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

52、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海平面海平面海海 溝溝大大 洋洋大大 陸陸 架架河河 口口海底平原海底平原海底高原海底高原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大陸架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坡深海盆地或深海盆地或深海平原深海平原水下三角洲水下三角洲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大陸架大陸架:實際是沿海陸地向海中的:實際是沿海陸地向海中的自然延自然延 伸部分伸部分,實際是大陸的一部分。,實際是大陸的一部分。中國近海大陸架中國近海大陸架堆積型堆積型

53、侵蝕堆積型侵蝕堆積型以堆積為主以堆積為主兩種成因兩種成因、大陸架、大陸架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3 3、沉溺地形沉溺地形。如在各個還區(qū)中常有水下古河道如在各個還區(qū)中常有水下古河道和古三角洲。和古三角洲。4 4、資源寶庫資源寶庫。尤其是海底石油儲量可觀。尤其是海底石油儲量可觀。 分布在大陸架的石油最豐富,約分布在大陸架的石油最豐富,約1 1千億噸,占全千億噸,占全世界石油儲量的世界石油儲量的1/31/3。2 2、水深水深變化很小變化很小( (在在200200m m以內以內) )。1 1、緩緩的向海中傾斜緩緩的向海中傾斜.

54、 .往往要航行幾往往要航行幾kmkm或者或者2020多多kmkm才增加才增加1 1m m( (中國近海大陸架的坡度平緩,基本不超過中國近海大陸架的坡度平緩,基本不超過0 00202 ,南海的,南海的略陡也僅略陡也僅0 00101 0 00505 ) )大陸架大陸架特點特點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近海近海大陸架發(fā)育的有利條件大陸架發(fā)育的有利條件1 1、豐富的、豐富的物質來源物質來源。 大河從大陸搬運大量泥沙入海堆積而成;大河從大陸搬運大量泥沙入海堆積而成; 島嶼的沖刷和生物成因堆積。島嶼的沖刷和生物成因堆積。2 2、一系

55、列水下隆脊所圍限的、一系列水下隆脊所圍限的盆地地形盆地地形。水下隆脊主要呈東北走向。水下隆脊主要呈東北走向。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渤海、黃海渤海、黃海整個位于大陸架上整個位于大陸架上東海東海2/32/3,東海是亞洲東部最寬廣的大陸架,東海是亞洲東部最寬廣的大陸架南海南海的的1/2 1/2 位于大陸架上位于大陸架上臺灣以東臺灣以東大陸架較狹窄大陸架較狹窄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大大陸陸架架海底海底大陸坡大陸坡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

56、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大陸坡、大陸坡 大陸坡:大陸坡:從大陸架繼續(xù)往海中延伸,海底從大陸架繼續(xù)往海中延伸,海底地勢從大陸架外緣向大洋盆地急劇變陡過地勢從大陸架外緣向大洋盆地急劇變陡過渡的地方稱為大陸坡。渡的地方稱為大陸坡。 大陸坡的海底有很多峽谷,深度一般大陸坡的海底有很多峽谷,深度一般2002400m。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中國近海的大陸坡,在東海、南海南部、中國近海的大陸坡,在東海、南海南部、臺灣以東的海域臺灣以東的海域表現(xiàn)特征為陡峭的階梯表現(xiàn)特征為陡峭的階梯和海槽、

57、海溝相伴和海槽、海溝相伴它們是西太平洋新生代的構造活動它們是西太平洋新生代的構造活動帶,火山地震頻繁。帶,火山地震頻繁。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東海陸坡在寬約東海陸坡在寬約3060海里的范圍海里的范圍進入沖繩海槽,構成它的西側槽坡。進入沖繩海槽,構成它的西側槽坡。平均坡度為平均坡度為105 ,是陸架的,是陸架的63倍。倍。東海東海大陸坡大陸坡南海南海大陸坡大陸坡階梯狀階梯狀大陸架陡坡海槽大陸架陡坡海槽斷續(xù)相連的斷續(xù)相連的平平臺面(海底高原)中央海盆底部臺面(海底高原)中央海盆底部(南海深海)(南海深海)臺灣以東海區(qū)臺灣

58、以東海區(qū)陸架狹窄,大陸坡更為陡急。陸架狹窄,大陸坡更為陡急。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海槽與陸緣海盆、海槽與陸緣海盆 我國近海的我國近海的東海東海和和南海南海分布若干海槽。分布若干海槽。 有的海槽將大陸坡分割成階梯狀的幾個塊段,也有海槽有的海槽將大陸坡分割成階梯狀的幾個塊段,也有海槽分布在大陸坡底麓分布在大陸坡底麓。形似新月,向東南凸出,總體走向是北東形似新月,向東南凸出,總體走向是北東南西向,和太平洋島弧近于平行。南西向,和太平洋島弧近于平行。沖繩海槽沖繩海槽天然分界:東海大陸架琉球群島島緣陸架天然分界:東海大陸架琉

59、球群島島緣陸架南海海槽南海海槽多沿地塹或斷裂發(fā)育多沿地塹或斷裂發(fā)育eg.臺灣西南海槽、南沙海槽、西沙以東臺灣西南海槽、南沙海槽、西沙以東.以北以北和以南海槽、呂宋海槽。和以南海槽、呂宋海槽。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陸緣海盆 其分布在南海中部,深海平原長1500km,最寬處820km,北部海底平坦,水深34004000m,向南緩傾斜,中部水深40004300m,向西南傾斜,南部水深43004400m,其間有一系列近東向或北東向的海山、海丘群。黃巖島為出露水面的海山。組成物多為玄武巖。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60、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 深海平原深海平原 從大陸坡向外延伸就到了廣闊的深水大洋盆。從大陸坡向外延伸就到了廣闊的深水大洋盆。它是海洋的基本部分,約占海洋總面積的它是海洋的基本部分,約占海洋總面積的78,其深度是,其深度是25006000m。這里。這里海溝縱海溝縱橫橫,海嶺高聳海嶺高聳。1:11:15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中國近海南海中部,即在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大陸坡南海中部,即在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大陸坡之間,是之間,是北東南西北東南西延伸的深海平原延伸的深海平原深海平原中沿著北東向斷裂帶還有一系列深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