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學全套完整教學課件_第1頁
漢字學全套完整教學課件_第2頁
漢字學全套完整教學課件_第3頁
漢字學全套完整教學課件_第4頁
漢字學全套完整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漢字學找點感覺壹 形聲字形聲字占漢字的絕大多數,正確認識形聲字聲符的功能,對深入理解漢字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從“婚、姻、嫁、娶”中感受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認識誤區(qū)1、昏婚“昏”從“日”,本義指黃昏、傍晚,如詩陳風東門之楊:“昏以為期,明星煌煌?!庇捎诠湃硕嘣邳S昏時分結婚,故“昏”引申又有結婚義,例如詩邶風谷風:“宴爾新昏,不我屑以?!秉S昏的意思和結婚的意思關聯不大,而同在詩經中,黃昏與結婚都用“昏”表示,這勢必引起交際理解的不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通過加表義構件“女”造形聲字“婚”將“結婚”義從“昏”字中分化出去。 2、因姻說文:“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從女從因,因亦聲

2、?!卑谆⑼奕ⅲ骸耙稣?,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3、家嫁詩經周南桃夭: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可見,出嫁的女子以男家為家。白虎通:“嫁者,家也。婦人外成,以出適人為家?!?、取娶周易咸:“咸,亨利貞,取女,吉?!闭f文:“娶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 段玉裁注:“取彼之女為我之婦也。經典多叚取為娶?!?5、小結男子把女人娶(?。┑阶约遥蛹奕瞬潘慊氐搅俗约赫嬲募?,才算找到自己人生的依托(因)。在嫁娶之間,古代男尊女卑的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從“婚”“姻“嫁”“娶”幾字的聲符中,我們能感受到鮮活地語義信息和文化信息。如果僅以“聲旁表音”的觀點觀照形聲字聲符,無疑會讓形聲字聲符的價值大打折

3、扣。二、從文獻解讀中看探求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的價值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啓發(fā):打開啓:打開。 開啤酒的“啓”?!鞍l(fā)”也有打開義,從今語“開發(fā)”中即可看出。韓非子難二:“使桓公發(fā)倉囷而賜貧窮。”這句話用我們現在熟知的成語表達,就是“開倉濟貧”。憤:?如何打開的學生的心?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對“憤”的準確理解。(一)找親人:憤與噴 1、賁:看看老媽能不能解決問題?很多形聲字的聲符不僅有表音功能,還有示源功能?!皯崱迸c“噴”有共同的聲符“賁”會為我們揭示什么樣的詞源意義呢?賁如草木。 書湯誥虎賁“賁”字從“卉”,它的本義與花卉有關。然而“賁”指花卉的何種狀態(tài),從字形

4、上無法直接看出。 因此我們還需要借助“賁”在文獻中的具體用義來確定“賁”的狀態(tài)。2、噴:找兄弟姐妹幫忙 右文說“憤”指求知的欲望郁積到飽滿狀態(tài),“噴”指達到飽滿狀態(tài)后的瞬間爆發(fā),它們之間,一靜一動,一因一果?!皯崱笔乔笾牟豢梢种?,“噴”是不可抑制后的噴發(fā),則教學中調動學生最大求知欲的好處不言自明:如果在學生求知欲不可抑制的飽滿狀態(tài)下適時進行啟發(fā)教學,則學生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性就會象火山一樣噴發(fā)而出,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和學習效果自然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憤:重新認識自己憤,懣也。 說文“懣”字從心、滿聲,其聲旁“滿”正好反映出“憤”的詞義特征在“充實、飽滿”?!皯俊奔唇瘛皭灐弊?,內

5、心的飽滿狀態(tài)往往是情緒長時間不得釋放、欲望長時間不得實現所導致的結果,因此,與“憤”的“飽滿”特征直接相關的另一特征是“郁積”。明確了“憤”的具體狀態(tài)后,則啟發(fā)式教學的實質變得非常清晰,用教育學的原理闡釋,即:學生對某個問題(知識)產生興趣并嘗試解決(掌握),但又因知識、能力的限制而無法解決(掌握),如此不斷嘗試、不斷受阻的過程中內心求知的欲望不斷郁積,當這種郁積達到不可抑制的狀態(tài)時,老師就要適時打開、疏導學生受阻的心,引導他們解決內心郁積已久的困惑??鬃诱f:“不憤不啟”,意思就在于:如果學生內心中求知的欲望沒有郁積到飽滿狀態(tài),則不需強行打開學生的心進行教育。 (二)找朋友: “憤”與“怒”

6、現代漢語中,與“憤”密切相關的詞是“怒”,根據詞與詞之間的相互關聯,我們可以借助“怒”來探討“憤”的詞義。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莊子逍遙游 很明顯,鯤不是因為生氣而飛翔的。多年蟄伏海底的鯤,仰望太空,內心充滿了展翅高翔和探尋未知的渴望,這種渴望日積月累,終于在渴望郁積到內心無法抑制的飽滿狀態(tài)之時,一“怒”而飛。這一飛,多年郁積的渴望噴薄而出;這一飛,自然也就有了“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驚天動地的氣魄。鯤之“怒”,正如“不憤不啟”之“憤”;鯤之“飛”,正如學生經“啟發(fā)”之后的“噴”。因為都是內心無法抑制的愿望的噴發(fā),所以鯤會有鵬程萬里的成就,所以學生會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7、。2、百花怒放草木怒生。 莊子外物“怒”與生氣毫無關系,而是用來形容鮮花盛開的最飽滿、最美麗的狀態(tài)。 賁如草木。 書湯誥與“草木怒生”“百花怒放”的狀態(tài)相同,可看出“賁”為鮮花盛開到最為飽滿之時的狀態(tài)。(三)找對象:“憤”與“悱” 1、在同類句式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意義相關的詞來加強表達效果是古人常見的修辭手法,據此,前人在探求詞義的過程中總結出“互文見義”的方法?!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中,“啟”與“發(fā)”相對出現,“憤”與“悱”相對出現?!皢ⅰ薄鞍l(fā)”都指“把求知的心打開”,“憤”指“求知欲望郁積之后的飽滿”,則“悱”義應當與“郁積、飽滿”義相關。 2、“悱”與“排” 郁積達到飽滿狀態(tài),事物的發(fā)展

8、就有兩種可能性:自然爆發(fā),這種結果即“噴”所反映的狀態(tài);人為疏導,洪水積到飽滿,就需人為的“排”洪,否則洪水將破堤“噴”出?!般迸c“排”同源,其實質與“憤”“噴”同源一致,都反映因果、動靜之間的詞義運動軌跡,只不過“噴”強調自然結果,“排”強調人為結果,而他們的前提是一致的,都指欲望、情緒等的郁積、飽滿狀態(tài)。 把心打開“啟、發(fā)”與“憤、悱 ”對應,說明“啟、發(fā)”打開的對象是學生的心。因此,如何打開學生的心,成為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舉一反三 “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隅”是墻角,如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隅遇、偶八、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 1、最大限度地

9、調動學生求知欲,如此學生才能有自主參與學習的興趣和愿望;2、在學生求知欲最強的時候適時進行啟發(fā)教育,如此才能使學生長久地具有自主參與學習的興趣和愿望。這兩個關鍵點,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互作用的統一,教與學相互作用的統一三、從論語的命名中感受形聲字聲符的示源功能 1、論(論 ) 聲符為“侖”。 讀ln 還是ln ? 上面為“亼”,說文:“亼,三合也。讀若集。”三合即眾多的東西聚合在一起,“亼”其實是“集”之古字。下面為“冊”,象繩子把竹簡編串起來。亼、冊會意,“侖”即為編纂成冊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侖”下謂:“聚集簡冊必依其次第,求其文理?!薄皝觥甭曋?,多有條理之義,例如“論(論)”為

10、言語有條理,“倫(倫)”為人與人之間的輩分有條理;“淪(淪)”為水波有條理的擴散開;“輪(輪)”為輻條在車輪上有條理的分布。 關于論語篇章次第是否有條理,在學術界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我們通過對論語之“論” 的聲符考察,便可知論語的編纂是有條理的。2、語 聲符為“吾”。語牾:互動的特征言唁:主動的特征可見,論語之“語”,是孔子及其弟子即再傳弟子的對答之語,而不是孔子一個人的言語。3、小結 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有條理地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編纂成冊,便叫“論語”。 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11、延伸話題:莊子的“吾喪我”和“逍遙游”“吾”的互動意象,讓我們感受到“吾”里頭肉體生命對精神生命的束縛。剝離了肉體生命“我”,則有了精神生命的絕對自由。相對自由絕對自由逍遙逍遙游:三音節(jié)連綿詞的天才創(chuàng)造!貳 非形聲字形聲字之外,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在現代漢字中的數量雖然少,但這批非形聲字卻是構成漢字的基礎。對這批字的準確理解,對駕馭漢字可以起到以簡馭繁的作用。商代青銅器司母戊方鼎商代青銅器司母辛方鼎“司母”還是“后母”? 司母戊鼎初始被定名時,專家釋讀其上銘文為司母戊,然而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fā)現,目前多認為應當釋讀為后母戊。 上世紀70年代,學術界就建議把司母戊改為后母戊。因為商代的字體

12、較自由,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樣,而意思上此處更接近“商王之后”。關于“司母戊鼎”的正確稱呼,目前在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論。一直以來,人們都稱之為“司母戊鼎”,隨著一些考古學家對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認為應改名為后母戊鼎“2011年3月28日,正是對外開放參觀的新國博,原司母戊鼎已改稱“后母戊鼎”。當天出版的各地報刊,都推出了“后母戊鼎”的圖片文字報道。母叁 會意字字形象人低頭俯視自己在水盆中的倒影。遠古時期,人類沒有發(fā)明鏡子,只能拿一盆水當鏡子使用,書酒誥“人無於水監(jiān),當於民監(jiān)”即反映出當時人們以水為鏡的現實。後來,水鏡逐漸有了固定的形制,大多為青銅所制的平底盤,因此“監(jiān)”加“

13、金”符而形成“鑑”“鑒”,或“監(jiān)”之“皿”符為“金”替換而形成“鍳”。詩邶風柏舟“我心匪鑒”,毛傳“所以察形也”,莊子德充符“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成玄英疏“鑑,鏡也”。再後來,水鏡為銅鏡替換,於是“監(jiān)”之本義漸失,鏡子之義也只由“鑑”“鍳”承擔。 “監(jiān)”為俯視倒影,引申則有“監(jiān)視”義,其詞源意象是從上視下,如書呂刑“上帝監(jiān)民,罔有馨香”。今現代漢語雙音詞“監(jiān)考”“監(jiān)守”“監(jiān)工”等詞中,“監(jiān)”依然具有從上視下的詞義特徵。由詞源意象“俯視”決定,“監(jiān)”分化出的“臨、覽”等同樣具有從上視下的特徵:說文:“臨,監(jiān)臨也。從臥品聲?!奔坠俏闹屑从小芭R”字,從甲骨文字形看,下面不為“品”,因此有人

14、解釋下面的形象是從上視下的透視形象(上大下?。蓚湟徽f。至於甲骨文的“臨”下之象形符號變?yōu)椤捌贰甭?,大概屬於古文字演變中的聲化現象。荀子勸學:“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親巡遠方黎民,登茲 泰山 ,周覽東極?!薄坝[”之分化字有“攬”,“攬”是總攬,“總攬”義也是從以上視下的詞義特徵中引申而出。漢字學的分支 一、漢字構形學探討漢字的形體依一定的理據構成和演變的規(guī)律。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二、漢字字源學盡量找出漢字最早字形,尋找每個字初期的造字意圖。三、漢字字體學不同時代、不同用途、不同書寫工具、不同書寫方法、不同地區(qū)所形成的漢字書寫的大類別和總風格。四、漢字文化學尋找漢字身

15、上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漢字構形學、漢字字源學、漢字文化學、漢字字體學各有側重,同時又相互貫通。比如明確“監(jiān) ”之構造原理,也就能明晰“監(jiān) ” 形所展現的古代文化;文化的發(fā)展,又導致 “監(jiān) ”形的不斷分化,這又涉及到字源學、字體學。 作業(yè)布置緒論一、語言和文字二、語言類型與文字類型 三、漢語和漢字四、漢字的性質五、漢字學一、語言和文字思考:語言和文字之間是什么關系?(一)語言本位的文字觀 “語言和文字是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現前者。語言學的對象不是書寫的詞和口說的詞的結合,而是由后者單獨構成的。”1 1 【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

16、京:商務印書館,1980.p4748.語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是西方語言學的基本理論。自19世紀末西學東漸以來,西方語言學理論經過不斷地流播、傳授,語言本位的文字觀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幾成不刊之論,例如:呂叔湘認為“文字必須通過語言才能表達意義”,“代表語言這是文字的本質”;1周有光先生認為“文字不等于語言”,“語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這是文字學的基本原理”;2葉蜚聲、徐通鏘先生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3王鳳陽先生認為“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語言是主導的,文字是輔助的”。4 1 呂叔湘.談語言和文字J.文字改革,1964,(1).2 周有光.漢字和文化問題

17、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p77.3 葉蜚聲、徐通鏘.普通語言學綱要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4 王鳳陽漢字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杜,1989.文字記錄語言的功能,誰也無法否認,但是,忽視漢字不同于表音文字的特殊性,僅從第二性的角度觀察和評價漢字,則又容易導致對漢字研究價值的忽視和對漢語研究的西化。 在堅持語言本位的基礎上,挖掘漢字在漢語研究中的重要價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語言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早在1949年,唐蘭先生就指出:“口上說的語言,筆下寫的文字,兩者顯然是不同的。因為西方人的語言和文字差不多一致,研究語言也就研究了文字,所以,只有語言學

18、特別容易發(fā)展。反之,中國文字是注音的,語言和文字在很古的時期就已經不一致,所以,從紀元以前就有了文字學,而且一直在發(fā)展。西方的語言學,中國的文字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充分表現出兩種傾向不同的文字所造成的極明顯的差別。”1 1 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p3.(二)文字與語言并行的文字觀 由于漢字和漢語單音節(jié)的詞能夠直接對應,再加上漢字表意的特點,容易使人們誤以為漢字可以與觀念直接發(fā)生聯系 ?!氨硪馕淖帧钡挠⑽臑閕deograph,ideo即idea的音變,是“思想、觀念”的意思,graph的意思是“圖、圖解”,ideograph則指“思想觀念的圖解”,這也是將表意文字

19、和觀念直接聯系。 文字用它自己的形體來表達人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當人們寫一個文字的時候,目的是在寫它的思想而不僅為的是寫語言;當人們看文字的時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內容,不一定把它當作語言;只有把它讀出來的時候,才由文字轉化為語言。11 唐蘭.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字改革基本問題J.中國語文,1956,(1).文字不依附語言,文字獨立地表達概念。1由觀念到語言和由觀念到文字是漢民族符號系統兩條并行不悖的通道。漢字具有與歐洲文字完全不同的價值其表達功能不在是否有效地記錄語言,而在是否有效地傳達概念。歐洲文字因其“拼音”而與概念保持著距離,漢字因其“表意”而與概念直接聯系。21 申小龍.漢語與中國

20、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2 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申小龍先生認為“文字不依附語言,文字獨立地表達概念”的觀點明顯與表音文字的事實不符。即便就表意性的漢字而言,上述觀點也很難令人信服。比如我們看或寫一個“日”字,我們頭腦中確實會產生和“太陽”有關的觀念,但這些觀念是“日”這個字還是“日”這個詞帶入我們大腦的呢?很明顯,如果沒有“日”這個詞的意義,單純看“日”這個字的形體,恐怕任何人都看不出與太陽有什么聯系??梢?,所謂的“以形示義”,其實質是“以形示詞”,文字和觀念的聯系,必須有語言的中介才能得以實現。 (三)文字高于語言的文字觀 漢字對語言系統

21、的超越,是在一個嶄新的起點上進行的。漢字的創(chuàng)造,漢字的文字體系的形成,成為獨立的概念體系,超越了語言。漢字是思想的形式,包含著哲學的認識,是記錄真理的最完善的方式。漢字所以高于語言就是在這一意義上講的。漢字高于語言之處。就在于它不僅停留在記錄語言這一階段,而是向著思想本身的至高處邁進。我們通過漢字把握的不僅僅是語言而是整個的思想、文化乃至整個世界。11 李敏生.漢字哲學初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出于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一些學者把漢字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熱愛,我們是懷著尊敬的心情看待的;但熱愛背后的盲目自信,則是我們無法接受的。文字本為記錄語言而產生,但一些學者竟然提出漢字高

22、于語言的看法。對此,我們已經很難在學理上做過多地評判。在美化漢字的狂熱中,袁曉園、徐德江先生論漢語、漢字的科學性1指出漢語、漢字優(yōu)越于世界上其它民族的語言、文字,這種將漢語、漢字凌駕于其它語言、文字之上的思想,更是為我們所無法理解和接受的! 1 袁曉園、徐德江.論漢語、漢字的科學性J.漢字文化,1989,(13).總結 語 言同勞動一樣,是思維形成的條件之一,是人們交際的主要工具。文 字 是有聲言語的補充性交際手段,這種手段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主要用來使言語傳到遠處,保持長久。文字的產生大約在五、六千年前,語言產生的時間要比文字早得多,至少在一萬年前。文字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是記錄語言的工具。

23、文字和語言有密切關系,但二者之間不能劃等號。漢語里“文字”有兩個意思:一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文字學”中的“文字”就是這個意思;一是“語言的書面形式或書面語”。因而有不少人把文字與書面語當作同一個概念,進而也就把文字和語言等同起來。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輔助性交際工具。世界上可以有沒有文字的語言,但絕對沒有無語言基礎的文字。二、語言類型與文字類型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語言的性質決定文字的形式,這是很多學者的共識,如:原蘇聯文字學家B.A.伊斯特林認為“特別是在中國,表詞文字有極大發(fā)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漢語屬詞根孤立語之故”1;朱德熙先生認為“討論漢字的性質,

24、不能離開它所代表的語言漢語。過去我們對漢字與漢語的關系注意得不夠”;2 1【俄】B.A.伊斯特林.文字的產生和發(fā)展M.左少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p99.2 朱德熙. 漢字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在漢字問題學術討論會開幕式上的發(fā)言.語文出版社.1988.針對普遍流行的語言性質決定文字類型的觀點,有些學者提出反對意見。周有光先生指出:“在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中,發(fā)現許多相反的事例:類型不同的語言使用類型相同的文字,而類型相同的語言使用類型不同的文字。例如:中國、朝鮮和日本,語言類型迥然不同,可是共同使用漢字。漢族和藏族,語言類型同屬漢藏語系,漢藏語系這個名詞就是以漢語和藏語為代表而稱說

25、的,可是漢族使用漢字而藏族使用字母。1這不是跟語言類型決定文字類型的說法正好相反嗎? ” 1 筆者按:藏文為音節(jié)文字,其組織結構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線性排列,而是以一個輔音為核心,添加其它輔助符號構成。藏文的這種組織結構,是與漢藏語的單音節(jié)性質相適應的,只不過漢字采取據義構形的方式而藏文采取據音構形的方式。通過對具體事實的分析,周有光先生認為:“文字類型不是由語言類型決定的,而是由文化、特別是宗教的傳播而形成的。這個認識已經成為比較文字學的基本認識之一?!?1 1 周有光.談談語言和文字的類型關系J.書屋,2001,(Z1).內容決定形式,語言類型決定文字類型,在理論上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

26、而理論和事實的矛盾,又使我們意識到語言類型和文字類型的不同步性,具體表現為:文字類型與語言類型相一致,是文字發(fā)展的潛在動力,而現實使用的文字,首先要受到強勢文化、政策導向、實際需要等因素的影響。 比如,日本、朝鮮、越南在古代都曾經使用漢字作為他們語言的文字,這和當時漢文化的強勢影響是分不開的;然而現在漢字在越南、北朝鮮、韓國己經基本廢除,在日本也被改造使用,這一方面說明漢文化影響力的下降,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由于文字類型和語言類型不一致而導致的對漢字的放棄或改造。 可見,由文字的社會性決定,語言類型無法直接決定文字的現實狀態(tài),但是能夠永遠影響文字的發(fā)展趨向。歸根結底,還是語言類型最終對文字類

27、型起了決定性作用。這也就是為什么歷史悠久的文字的類型幾乎都能與其語言類型保持一致的原因所在。文字發(fā)展三段論:周有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文字發(fā)展二趨勢:王寧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總結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因此它必須適應語言的特點,滿足語言的需要。人們選擇什么樣的文字形體,用文字記錄語言的哪一級單位,都需要從語言的特點出發(fā)。例如:曲折語如英、法、俄語,適合用表音文字記錄。弧立語如漢語,適用表意文字(漢字)記錄。三、漢語和漢字漢語的單音節(jié)性決定了漢字具有一個字形與一個音節(jié)相對應的特點。漢語是孤立語,缺乏形態(tài)變化,主要靠虛詞和語序等手段表示語法意義。這一特點決定漢字能長期停留在表意文

28、字體系中。這與有豐富形態(tài)變化的曲折語不同,如英語work,works,working,worked. 而漢語則始終讀gongzuo.漢語語音系統簡單,同音詞數量多,促使?jié)h字最終發(fā)展成以形聲字為主體的文字系統。作為記錄漢語的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音、義屬于漢語,形才屬于漢字本體,形為音、義而存在。漢字與漢語的區(qū)別一、漢字除受漢語的制約、推動外,還有自身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和使用規(guī)律。如簡化、繁化、美化等。美化例如“示、何”。二、漢字史與漢語史有密切關系,但不等同。如獨體象形字一般比由它構成的合體字特別是形聲字產生早,但并不意味著前者記錄的詞早于后者記錄的詞。如“念”字在西周金文中就已出現,而“含

29、”字遲至春秋金文才始見。但這并不說明“念”這個詞的產生早于“含”,也不能說明“念”字的產生一定就早于“含”。從戰(zhàn)國時的古文字材料看,中山王鼎“念之哉”、郭店楚簡成之聞之“念生于欲”中的“念”均從含、從心,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念”是“含”的分化字。 三、在書面語言作品中,字與詞或語素的對當關系是不平衡不整齊的。異體字(一詞多字)、假借字(多詞一字)等都說明這一點。四、漢字的性質背景知識:文字“三相”分類法(周有光)1、符號形式(符形相)2、語言段落(語段相)3、表達功能(表達相)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因此要界定文字的性質,首先要看文字根據語言音、義要素中的哪個要素來構形,這相當于周之表達相;其次

30、要看文字記錄語言的哪一級單位,這相當于周之語段相。形是文字的本質,因此,界定文字的性質,還可從文字形體特點的角度考察,這相當于周之符形相。1.表意文字:從記錄語言的方式看,漢字屬于表意文字。音和義是語言的兩大要素,記錄語言的文字,只能從中選擇一個要素來作為構形的依據。正因為如此,世界文字形成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兩大體系。關于“表意文字”的提法,存在一些爭議,一些學者指出,任何文字都是表音的,沒有純粹表意的文字。這其實是對“表意文字”概念的誤解。漢字是根據漢語的語義要素構形,英文是根據英語的語音要素拼形。因此為了避免在概念上不必要的誤解,王寧先生提出漢字是“構意文字”、英文是“拼音文字”。當然,學

31、界更常用的提法是漢字是表意文字。2.音節(jié)語素文字:從記錄語言的單位而言,漢字屬于音節(jié)語素文字。一般情況下,一個漢字記錄一個音節(jié),而一個音節(jié)往往又代表一個語素。如,“人”這個字記錄了ren這個音節(jié),而這個音節(jié)代表“人”(一種高級動物)這個語素。3、字符文字:周有光從文字符號形式角度看,文字符號有如下層次:圖符、字符、字母古今文字的字體可以歸納為三種字體:圖形體、筆畫體、流線體漢字學的歷史 研究漢字,從漢代的“小學”算起,已有1000多年歷史。傳統“小學”早在隋唐時已分訓詁、體勢、音韻三類,后又形成文字、音韻、訓詁三分的局面。20世紀初發(fā)展起來的古文字學,開始注意漢字構形規(guī)律、文字演變規(guī)律等。第一

32、章 漢字的起源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和古埃及的圣書字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一樣,都經過由圖畫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階段;而它與其他古老文字不同的是,那些古文字在演變中有的停止使用而喪失了生命力,有的變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識讀,被外來文字取代。圣書字 埃及5000多年前第一王朝創(chuàng)始的文字。埃及圣書字有3種字體:碑銘體、僧侶體和大眾體碑銘體起初是雅俗通用的。后來成為雕刻在金字塔和神廟石壁上,以及繪寫在石器和陶器等器物上的莊嚴字體。古埃及人把文字叫作“神文”。希臘人把埃及文字的碑銘體稱為“圣書字”,同時也是 3種字體的總稱。碑銘體的符號外形好像圖畫,實際大都早已失去象形功能。 楔形文字 幼

33、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發(fā)源于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征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為了長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進行燒制。這種燒制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一千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在,發(fā)掘出來的泥版,共有近一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 漢字的起源只有漢字,幾千年前的中國人

34、用它,今天的中國人還在用它;說北方方言的北方人用它,說粵語、閩南話的南方人也用它。漢字把古代的和現代的、南方的和北方的中國人聯系起來、凝聚起來,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和文化。那么,漢字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將分三個方面來講解。 漢字的起源一、漢字起源的傳說二、漢字起源于圖畫三、漢字起源的時代一、漢字起源的傳說關于漢字起源這個問題,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人做過探索,爾后兩千多年以來不斷有人進行研究,有些傳說及推測一直影響到現代。關于漢字的起源,歷史上有很多傳說。從前,人們往往以為這些傳說是無稽之談而將它們棄之不顧。實際上,一種傳說的出現,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其中雖有夸張、無理的成分,但也常常隱含著合理因素

35、。我們應透過表面的錯誤看到其深層的價值。從漢字起源的諸多傳說中,可以窺見原始漢字發(fā)生的因由,以及原始漢字向成熟的文字體系的一些歷史狀況。1、結繩說 結繩是一種原始的記事方法。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許慎說文解字敘也有“接繩而治”的說法。鄭玄周易注:“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苯夥徘?,我國西南邊陲云南還有結繩記事的情況存在。顯然,結繩還不是文字,它并沒有記錄語言。 結繩與文字雖無直接淵源,但在用符號幫助記憶的思路卻是相似的。可以說,原始人利用結繩來幫助延長記憶時間的時代,文字產生的主觀要求就已經具備了。等數目字的形體很像打結的繩子。但不能據

36、此認為漢字來源于原始的結繩記事。這就如“口”“耳”等字采取人體器官形象作為構字符號,但不能由此說漢字起源于人體器官。極個別漢字采用結繩形象作為構字符號,只能說明結繩記事法對漢字的產生有一定影響。2、契刻說 甲骨文“契”作 “豐”象契刻之形,三橫表示所刻畫的橫道,中間一豎表示一分為二(古代契分為左右兩半,雙方各執(zhí)其一,用時將兩半合對以作徵信。 );加上“刀”旁,表示用刀契刻。后來,又加“木”,表示契約多刻在木條上;后來“木”變?yōu)椤按蟆保ā按蟆痹诠艥h字中象正面人形),表示契約屬于人事。 周易“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边@里所說的“書契”,實際上即刻契。刻契時間略完于結繩,但功能大于結繩。

37、 有人推測,甲骨文中從“一”到“八”的幾個數目字來源于原始契刻,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甲骨文中“一”“二”“三”“四”幾個數字明顯是積畫而成。但這只能說明刻契對漢字的產生有一定影響,并不能說明整個漢字起源于刻契。 實質上,刻契對漢字的影響,并不是幾個數目字,而在于它“約定俗成”的性質。約定俗成,是文字所必備的特征之一。在此方面,文字肯定從結繩和刻契中獲得某種啟發(fā)。與結繩相比,刻契與文字有更多的共同點。因為結繩仍屬于實物性符號,而刻契已經帶有“書寫”性質了。3、八卦說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逺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

38、結為治而統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說文敘)八卦八卦起源于原始數卜法:取一束細竹或草桿握在左手,右手隨意分去一部分,看左手剩余的數目是奇數還是偶數。如此操作三次,便得出三個數字。然后巫師根據數字是奇是偶及其先后順序,來判斷卜事的吉兇。這樣,便產生奇奇奇、偶偶偶等八種組合。這就是八卦的雛形。后來,古人選取“一”和“入” (甲骨文“六”)分別作為奇數和偶數的代表。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陰陽思想逐漸盛行,原始的數卜法開始和陰陽哲學結合, “一”成了陽的象征, “入” 成了陰的象征,其形體也逐漸演化為“- -”。八卦,易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

39、由整線“”(代表陽)和中斷線“- -”(代表陰)組成。每兩卦相互對立,其中,陰陽的對立是根本。陰陽兩種氣體結合交感產生萬物。正反,變化,發(fā)展,矛盾,辯證法因素。八卦宋鄭樵通志六書略中提出由于八卦符號的縱橫變化,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漢字。直到現在,一些人還認為八卦和文字的關系十分密切,例如坎卦與甲骨文“水”的形體接近。從八卦的起源與發(fā)展看,漢字源于八卦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與其說“水”字源于坎卦,還不如說坎卦的卦畫象“水”字,所以用它來象征水。八卦的每個符號,往往代表多種事物,如乾卦代表天、圓、君、父、金、玉、寒、冰,它不是固定記錄語言的一個詞,與文字的本質完全不同。有限的卦爻符號,不管是八卦,還是

40、八八六十四卦,都難以演化出眾多的原始漢字。不過,我們不能排除漢字構形與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某些聯系。漢字起源于八卦的觀點是錯誤的,但我們從中也可以得到一些關于漢字起源的啟示。八卦每個符號都代表一定物象,而且符號與符號之間又能夠相互別異?!跋蟆迸c“別”這兩個要素,是早期文字產生重要條件。正如許慎所說:“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逺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文字產生的機理即在其中。八卦與文字產生無直接關系。但是與八卦有關的原始數卜法,對個別漢字的產生可能有一定影響。如爻、教、學等。 “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

41、初造書契。” “庶業(yè)其繁”,結繩無法適應更多、更快的記錄、傳遞信息的需要,人們必須探索新的方式,創(chuàng)造更多相互區(qū)別的符號,來記錄更多的信息。在“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的使得,人們從鳥獸蹏迒之中得到“依類象形”“分理別異”的啟示,逐漸創(chuàng)造了文字。這個說法可從漢字的構形系統中得到證明。4、倉頡造字鳥獸之跡與文字產生番:甲骨文 金文 象獸的蹄爪印,下面 象獸的足掌?!胺钡暮笃鹱譃椤磅臁?,指獸足。左傳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痹S多從“釆”(“ 辨 ”的古字。說文釆部:“釆,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從“釆”的字都有“仔細觀察”“分析”義,如“審”為“仔細辨別”,“釋”為“分別物類”,“

42、悉”為“詳細明白”等。古人靠辨別各種足跡來獲得鳥獸活動的信息,據此躲避猛獸、獵獲食物。日積月累,人們逐漸懂得不同的圖像紋路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意義。因此,從鳥獸足跡的辨析來得到圖畫文字、象形文字的啟發(fā),是合乎邏輯的。倉頡 黃帝史官。據說他有四只眼睛,看東西非常清楚。論衡骨相:“倉頡四目”。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有時圓有時彎,低頭看見地上鳥獸的腳印各式各樣,從中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漢字。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創(chuàng)造出了今天的漢字,并將它們傳授給了后人。上天因為倉頡造字而感動,降下一場谷子雨,這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谷雨”的由來。(據淮南子記載 )直到今天,倉頡的家鄉(xiāng),陜西省白水縣北塬鄉(xiāng)楊武村還在農歷谷雨這一

43、天祭拜文字的始祖?zhèn)}頡。 倉頡廟 倉頡廟 右 圖的倉頡廟位于白水縣城北公里處,迄今已有年歷史,年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谷雨這一天各界人士來到倉頡廟拜祭倉頡其實,漢字是不可能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荀子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這就是說,倉頡之所以傳名后代,是由于他作了搜集、整理、統一的工作。傳說中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所以這種說法是比較合乎情理的 。歷史是否有“倉頡”其人,也值得討論。原始人不像文明社會的人一樣確有私名,傳說中的上古人物名稱,大抵是后人根據某種特征另起的名字。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起名要素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的功績。例如“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軒轅氏”等。有學者

44、認為,由古音看,契與頡音近,“倉頡”也許就是“創(chuàng)契”的意思。這個推測如不錯,那么,所謂的“倉頡”乃是后人對創(chuàng)造文字的古代史官的追稱。當然,這樣說并不防礙我們把最早的文字創(chuàng)造者當作“倉頡”?;蛘哒f,漢字是由千千萬萬個“倉頡”們創(chuàng)造的。漢字和史官的關系史:甲骨文從又(手)持“中”?!爸小睘楣俑緯V芏Y春官天府:“凡官府鄉(xiāng)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治中謂其治職簿書之要?!濒斞?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況且升中于天,他(指巫)本職上也得將記載酋長和他的治下的大事的冊子,燒給上帝看?!眰}頡是史官,由于能對群眾分產生的字符加以整理、規(guī)范,所以荀子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

45、,一也?!倍h字起源于圖畫唐蘭在古文字學導論中提出“文字的起源是圖畫”的主張,這一主張已被多數學者接受。1、半坡遺址符號1953年春,在陜西省西安市東邊的半坡村,發(fā)現了一處距今56006700年之間的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在這個遺址發(fā)現的一些陶器和陶器碎片上,刻劃著一些精美圖畫和記號。 這些圖畫當時是作為藝術形式出現的,旨在加強陶器的美觀,但它為后來漢字的起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半坡遺址符號人面魚紋彩陶盤半坡遺址符號彩陶魚紋細頸瓶半坡遺址符號刻有符號的彩陶碎片半坡遺址符號摹本2.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里出土的象形符號 大汶口文化是解放后發(fā)現的一種原始文化,在距今約4500年,主

46、要分布在山東省。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里出土的象形符號,更引起人們的注意。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里出土的象形符號據已發(fā)表的材料,在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發(fā)現了4個(下圖前4樣),又在渚城前寨遺址發(fā)現了一個殘缺的(下圖第5樣)。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里出土的象形符號(5)顯然是(4)的殘文,(4)應該是(3)的繁體。這五個象形符號全都刻在同型的大口陶缸上。關于大汶口文化象形符號的性質,也存在不同意見。有些人認為它們是文字,并且把它們當作古文字一一加以釋讀,有人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屬于圖畫記事性質的東西。3.商代文字商代時間(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族部落首領湯聯合其他部落,消滅了

47、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到公元前14世紀盤庚在位時,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并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為殷朝。商代是繼夏朝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guī)等等。商代文字商代文字是中國已經發(fā)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金文中的象形字商代人的主要書寫材料尚書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甲骨文里有“冊”字,作代表用編繩將細長的竹木簡編聯成冊,可惜竹木易腐,沒能保存下來。不過我們可以推測,商代典冊的內容一定會比甲骨文、金文更為重要,文字篇幅也一定會更長。商代的書寫工具在商代,毛筆是主要的

48、書寫工具?!肮P”字繁體作“筆”,從“竹“從“聿”。甲骨文“聿”字作正像手執(zhí)毛筆形。我們今天雖然已經無法看到用毛筆書寫的商代典冊,但是還能在商代后期留下來的甲骨和玉、石、陶等類物品上看到少量毛筆字。甲骨文在商代的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骨和角上都發(fā)現了文字,但在已發(fā)現的商代后期各種文字資料里,數量最多的是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三、漢字起源時代尚書記載西周初年周公的話:“惟殷先人,有冊有典”。這就是說,商人在滅夏時,已經有典冊。從文獻看,夏代是中國第一個有完整世系流傳下來的朝代。那么,漢字字符開始積累的年代,似可估計為夏初。漢字起源大致開始于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4000年前后),到夏代初年(約公

49、元前2100年前后),開始進入字符積累階段,到商代后期(約公元前1400年前后),就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文字體系了。新的困惑:賈湖刻符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提供了連接黃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間新石器文化關系的一個連接點。 舞陽賈湖文化展現了年前的文明曙光。 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zhèn)賈湖村 。由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教授牽頭,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古文字研究組的名義和美國Brookh aven國家實驗室G.Harbottle教授合作撰寫的論文最早的筆跡?中國河南賈湖遺址公元前七千紀的符號使用(The earliest writing?Signuse in the seventh m

50、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China),經過兩年多的筆戰(zhàn),終于發(fā)表在2003年3月的國際考古、文物界權威刊物Antiquity(古代)上。之后,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學)兩家著名刊物竟對此文迅速作出評論,并引起國際學術界與有關媒體的濃厚興趣和積極反響。 年月日,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網站發(fā)表了一則驚人消息:在中國河南賈湖發(fā)現的烏龜殼上的符號,很可能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 如果這則報道內容被證實,那將是一個世界級的發(fā)現。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qū)的楔形文字,距今年;學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古文字是商代中晚期的

51、殷墟甲骨文,距今不過年左右,而賈湖甲骨的年代卻距今年以上。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發(fā)現了例刻畫而成的符號。這些符號分別刻于件龜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其中龜甲符號例,骨器符號例,石器符號例,陶器符號例。有些從其形狀看,具有多筆組成的結構,應承載契刻者的一定意圖。如刻于龜下腹甲右側的近似甲骨文的目字、刻于殘腹甲上的曰字等。關于這些符號的性質,發(fā)掘者認為具有原始的性質,與商代甲骨文有某種聯系,而且很有可能是漢字的濫觴。 對于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網站發(fā)布的消息,賈湖遺址考古發(fā)掘的主持者張居中反應很謹慎:文字的發(fā)展要經歷記事符號、圖形記事、語段文字三個階段,最后才進入成熟語詞文字階段,賈湖刻符也許是

52、處于第三階段(語段文字)。 一種成熟的文字應該具備固定的形、音、義,同時還要上下成文。專家們對賈湖甲骨刻符的形、義都進行了考證,但現在要去準確判斷這些年前的符號的讀音卻根本不可能,而且這些符號大多是單獨刻畫,也就不可能有上下文。這使得賈湖刻符的文字性質未能得到專家們的一致認可。香港中文大學的饒宗頤先生指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并被認為是“早于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于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有些專家認定賈湖遺址出土的契刻符號就是文字,而不少專家卻認為這些符號肯定是當時的人們有意識刻畫的,但不能確證為文字。

53、專家們的分歧并不意外,有關中國文字的起源,在學界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殷墟甲骨文發(fā)現之后,人們總是在猜測:在如此成熟的文字系統出現之前,一定有其源遠流長的創(chuàng)制過程。而考古界也始終沒有放棄尋找相關證據的努力。 刻畫符號的發(fā)現,在史前考古報告中并不鮮見。如仰韶文化、崧澤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上都出現了刻畫符號。賈湖遺址發(fā)現的刻畫符號與殷墟甲骨文相比較,兩者在年代上相距四五千年,但并非沒有一點可聯系之處,如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而賈湖遺址也有刻在龜甲和骨器上的。賈湖的刻畫符號與甲骨文相比,有些地方也確實有相近之處,只不過甲骨文是作為一種相當完備的文字而存在的,而賈湖刻畫符號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54、 賈湖骨笛 吹奏樂器,在我國古文獻中有很多記載。如世本說“女媧作笙簧”,通歷說“帝嚳造塤”。人們在距今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塤,有力地印證了文獻中的有關記載。 如果說距今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制造的陶塤已經達到了與現在五聲音階完全相同的水平是一件令人驚訝的事情的話,那么,在距今年左右的賈湖遺址發(fā)現的已具備七聲、八聲音階的骨笛,不得不讓人嘆為聽止了。 在賈湖遺址內,發(fā)掘出我國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盤、磨棒、石鏟等實物資料,表明8000年前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對研究稻作農業(yè)起源以及這一時期原始先民生產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出土陶器上的附著物進行研究證明: 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

55、酒的釀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目前,這一古配方已復制成功。 賈湖人盛行巫術崇拜。在他們的一些隨葬品中,發(fā)現有裝飾品、葬龜、杈形骨器的成組隨葬品,表明賈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識,對原始宗教與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的發(fā)現:雙墩刻符雙墩遺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qū)小蚌埠鎮(zhèn)雙墩村北,該文化遺物距今約7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證據。蚌埠雙墩遺址發(fā)現630多件刻劃符號,符號種類之多、內容之豐富是同時期其他遺址所無法比擬的。這些符號內容相當廣泛,包括日月、山川、動植物、房屋等寫實類,狩獵、捕魚、網鳥、種植、養(yǎng)蠶、編織、飼養(yǎng)家畜等生產與生活類,記事與記數

56、類等,堪稱原始社會的“檔案館”。 植物形刻畫符號鹿形刻畫符號豬形刻畫符號雙墩出土的刻劃符號,豐富多彩,數量多而集中,是迄今為止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一批與文字起源相關的資料。雙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為表意、戳記、計數三大類,是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處于文字起源發(fā)展的語段文字階段,已經具備了原始文字的性質。 雙墩符號已進入到表達觀念的階段,具有文字書寫的特點。這些符號內容豐富多彩,特別是不少符號反復出現,使用頻率較高,具有明顯的記事性質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和可解釋性。它在遺址中多處被發(fā)現,符合文字固定形態(tài)和文字社會性。 雙墩符號在中國刻劃符號體系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

57、位,從8000年前的賈湖符號、到7000年的雙墩符號、5000年的大汶口符號和4000年的龍虬符號,構成了淮河流域符號體系。然而淮河流域文化對商代文化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在河南南部、安徽西北部正是夷夏商交會地帶,也是先商文化的最南分區(qū),因此,淮河流域符號體系對甲骨文的形成,應產生過很大影響,對漢字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雙墩人造鋸比魯班早了四五千年雙墩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多數刻畫有符號,其符號、圖畫及含有符號的組合圖畫計70多種,其中,除相當數量簡單符號外,尚有鹿、網、阜、丘等六、七種符號與甲骨文相近。最令人感興趣的是,該遺址的刻畫內容不僅豐富,而且含義明確,有關獵豬、捕魚、網

58、鳥、養(yǎng)蠶、種植等刻畫內容,都可組成一幅幅“連環(huán)畫”,此外,尚有若干特別重要的組合符號。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絕無僅有的。初步研究發(fā)現,雙墩遺址捕魚“連環(huán)畫”中,魚表示為一種簡單而抽象的符號,業(yè)已擺脫了象形寫法,而與這一符號組合成叉魚含義的“刺”的符號,則與甲骨文和金文的“刺”字寫法大體相似,這種“巧合”難道是偶然的嗎? 第二章 漢字的發(fā)展第一節(jié)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fā)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一、甲骨文簡介1.甲骨文的發(fā)現:公元前十四世紀,商王盤庚遷都于殷,就

59、是今天的安陽小屯一帶,史稱殷墟。商滅亡后,殷都成為廢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約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被河南小屯村民發(fā)現,搜挖甲骨為“龍骨”賣給藥店。一八九九年,王懿榮偶然發(fā)現甲骨上的文字,遂進行收集。王懿榮是光緒六年進士、翰林,他對我國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當一八八九年他在北京發(fā)現甲骨后,確定為“殷商故物”購得1500片,并輯成天壤閣王氏甲骨拓片錄是為我國研究殷墟甲骨文字開創(chuàng)之始。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從 “龍骨”變成了珍貴的古代文化研究資料,避免了我國這一古代文物繼續(xù)大量人為地毀滅。 確認這些“龍骨”是商代文字的,是時任國子監(jiān)祭酒的王懿榮,時間是1899年,王懿榮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

60、,憑著職業(yè)的敏感不惜以每字二兩銀子的高價進行收購,共收集甲骨1500片,并輯成天壤閣王氏甲骨拓片錄。至此引起各國學者廣泛關注和重視,甲骨身價扶搖直上。 發(fā)現甲骨文第一人王懿榮像王懿榮殉國前所寫的絕命詞2.甲骨文的名稱:甲骨文的名稱叫法很多。例如“甲文”、“龜甲文”、“龜版文”、“龜甲文字”、“龜刻文”等。由于甲骨文不僅刻寫在龜甲上,而且還有寫刻在獸骨上的,稱“龜甲文”顯得不夠全面,故又叫作“契文”、“殷墟書契”、“殷契”等。又由于甲骨文不僅有用刀契刻的,同時還有少量用毛筆寫的,稱“契文”等也顯得不夠全面,故又叫作“貞卜文字”、“甲骨卜辭”、“殷墟卜辭”等。但是,甲骨文除多為占卜之辭外,還有少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