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間——壁畫_圖文課件_第1頁
天上人間——壁畫_圖文課件_第2頁
天上人間——壁畫_圖文課件_第3頁
天上人間——壁畫_圖文課件_第4頁
天上人間——壁畫_圖文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天上人間壁畫主講人:冉崇軍什么是壁畫以繪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畫,是 古今中外最悠久的一種繪畫形式。地位:中國壁畫自古以來就有其獨特的氣派和風格,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壁畫總體上有哪些種類?墓室壁畫宗教壁畫宮殿壁畫墓室壁畫興起于漢晉,盛行于唐宋,延至明清。發(fā)布:河南、山西、河北、山東、遼寧、內蒙古等地的漢墓都有壁畫。內容:古人相信人死后靈魂可以得到永生,所以畫的是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表現(xiàn)生活場景的。漢代:辟車伍佰八人(東漢)出自河北望都東漢墓,所畫的是墓主人的衛(wèi)土。伍佰即 伍長 。望都漢墓壁畫在同時期壁畫墓中是技巧最高的,人物形象的筆生動準

2、確,畫面有渲染。(東漢) 水陸攻戰(zhàn)畫像石 山東嘉祥武氏祠東漢晚期武氏家族的三座地上石結構的祠堂這幅水陸攻戰(zhàn)圖出自武氏祠堂前石室武榮祠,畫的上部分為一長列車騎。下部中間有一部橋,一輛主車正行進在橋的中部,其前后的車輛旁標記為主薄、主記、賊曹、功曹等官員。激烈的戰(zhàn)斗就在橋的上下展開。人物雖多而布局疏朗,主次分明,形式華美。這是漢代婦女乘坐的輕車,車篷內左為御者,右為一名女子。車后有兩名護衛(wèi),駕車的馬匹高大雄健快速奔跑著,掠飛了樹上的小鳥。(東漢) 戈射收獲畫像磚(四川成都出土)上部是池塘邊上戈射的情景。池中蓮花盛開,水中有魚和水禽,坡上兩人張弓仰射滿天的驚鴻?!案晟洹笔怯眉毨K的箭射獵,射出的箭可以

3、收回。下部畫一群人在水中割稻、收稻的情景,情節(jié)交代的明確,而畫面有很抒情畫面以青山松林為背景,四十多個騎馬狩獵者攜弓帶箭或持旗或持馴豹鞭,簇擁著主人縱馬馳向獵場,殿后的還有兩匹負重駱駝,構圖氣勢磅礴,宏偉壯觀。是唐墓壁畫中上乘杰作。唐代 狩獵出行圖客使圖 描繪的是唐朝的外交機構鴻臚寺官員接待外國使節(jié)的場景。確切地說,是中宗皇帝為其兄雍王李賢遷葬時舉行盛大的“發(fā)哀臨吊”的場面。壁畫上的三位中國官員很可能是鴻臚寺的長官卿與少卿,也有學者依據袍服顏色推斷這三人為四至五品官員。他們穿著初唐時的朝服,頭戴介幘,外加漆紗籠冠,身著闊袖紅袍,白裙曳地,腰懸綬帶,足蹬歧頭履,氣度沉穩(wěn),雍容自若。手中執(zhí)有笏板,

4、神情肅穆,面面相對,似乎正在商談事宜。另外三人為異域使者,他們拱手躬身,畢恭畢敬唐 宮女圖 仕女圖是唐代盛行的繪畫類題材。圖中盛裝的宮女們豐姿卓約,從儀態(tài)到發(fā)式、服裝,都反映了盛唐時期的審美風格。南北朝時期的儀衛(wèi)出行圖 圖上一紅袍長者騎桔紅牡馬,悠然前行,而白袍者駐馬回首后顧,似察覺后面有異常情況,人物動作神態(tài)都極其自然。穿白袍者的坐騎棗紅馬,右腿前伸,左腿曲向后抬,頭與胸部都轉向左側,兩耳迎向后聽,眼炯炯有神,似窺探動靜,與主人的動態(tài)神情相配合,生動地描繪出一匹機警勁健的戰(zhàn)馬神態(tài)。完全擺脫了秦漢以來畫馬程式,足見壁畫作者深入生活,觀察入微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在形象塑造上,注重人物表情和馬匹神態(tài)的刻畫

5、。造型逼真,用線剛柔并濟,有意識的運用了 色彩暈染、明暗映襯遠近對比的方法,使形象更具空間感和重實感。層次繁復,變化多端,既有時間序列感,又有浩蕩的場面。畫像石是指雕飾有圖像的石制品。是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所屬建筑,絕大多數(shù)為喪葬禮制性建筑,因此,本質上漢畫像石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畫像石不僅是漢代以前中國古典美術藝術發(fā)展的顛峰,而且對漢代以后的美術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畫像石始興于西漢中期,主要流行于東漢時代。畫像石主要有陰線刻、減地加線刻、淺浮雕等形式。畫像石主要發(fā)現(xiàn)于山東、江蘇北中部、安徽北部、四川岷江嘉陵江流域、

6、河南南陽、陜西北部和山西西部。此外,北京、河北、天津、甘肅、浙江、云南的個別地方也有零星的發(fā)現(xiàn)。畫像石山東畫像石山東是畫像石的主要產地之一,其主要特點是分布非常面廣,種類齊全,石刻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構圖復雜,場面宏大;法多種多樣,風格細致繁縟。跨度大延續(xù)時間長,從畫像石的興起到衰落,歷時約400余年。從出土的漢畫像石來看,畫像石藝術經歷了長足的發(fā)展,一是雕刻技法不斷進步,從單純運用線條刻畫到浮雕與線刻相結合,包括高浮雕、透雕的運用;二是畫像題材內容逐漸豐富。從單一的龍、鳳、人物畫像到題材復雜的反映人們升仙思想的神話傳說;反映統(tǒng)治者腐化墮落生活的宴享、樂舞百戲、庖廚、車馬出行等場景,還有反映封

7、建忠孝觀念的歷史故事等??傮w來說,山東地區(qū)漢畫像石自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晚期經歷了從濫觴到繁榮的階段。山東畫像石最著名的有嘉祥武氏祠石祠、長清孝堂山、等。河南南陽畫像石河南漢畫像石題材豐富、分類眾多,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神內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思想、歷史、藝術和考古價值。河南南陽漢畫像石藝術風格粗獷、豪放,它不象山東漢畫那樣注重刻畫細部,也不象陜北漢畫那樣稚拙。因當?shù)厥|粗糙,不宜精雕細琢,故呈現(xiàn)粗獷特征。二桃殺三士陜西畫像石出土地點多集中于陜北綏德、米脂、榆林、神木一帶,石料上均采用了當?shù)爻霎a的沉積頁巖。畫像石內容可以分為生產勞動與社會生活、神話故事、祥瑞物象、樂舞百戲、建筑、歷史故事、裝飾

8、圖案等幾大類。陜北在東漢時期屬上郡,是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雜居之地,邊塞屯戍導致對牛耕與射獵的重視。祥瑞物象也比較豐富,虎鹿駕車、祥云星座、靈芝仙草等或夾雜于幾何紋中為邊飾,或集中為一完整畫面,在造型上它們與中原地區(qū)同類題材相似,但反映歷史故事與人物較少。由于各個分布區(qū)的漢畫像石的制作工藝不同,使畫像石在東漢時期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不同風貌,山東、蘇北畫像石的細膩精美,南陽畫像石的壯闊雄大,陜北畫像石的簡潔凝重,四川畫像石的飄逸瀟灑。畫像磚畫像磚是模印或刻畫圖像于泥土上而經過燒制而成的磚。分實心和空心兩種,用于建筑物裝飾。它形制多樣、圖案精彩、主題豐富,深刻反映了漢代的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是中國美術發(fā)展

9、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畫像磚始于戰(zhàn)國盛于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xù)流行。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蘇、陜西、山東等省。與畫像石并稱淤世,被譽為“敦煌前的敦煌”。漢代的畫像磚以河南和四川地區(qū)為代表。東漢 南陽 泗水撈鼎畫像磚鹽井畫像磚四川畫像磚樂舞百戲畫像磚天地之間宗教壁畫敦煌莫高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guī)模巨大,技藝精。保存了從十六國時期到元代上千里的佛教壁畫,其中特別燦爛輝煌的是北朝和隋唐時期的作品。繪畫題材主要是佛像畫、神怪畫、經變畫、經變畫、佛教史記畫、

10、肖像畫、裝飾畫等。大部分是根據現(xiàn)實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塑造的神靈和人物形象、生活場景來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內容,所以他直接、間接的反映著社會歷史。敦煌莫高窟壁畫敦煌莫高窟第249窟 在繼承外來佛教藝術的基礎上,融入了漢魏以來中國傳統(tǒng)的神仙思想和表現(xiàn)技法,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充分顯示了佛教和佛教藝術不斷中國化的特色。敦煌莫高窟第112窟石窟壁畫 反彈琵琶畫像 人物造型豐腴飽滿,線描寫實明快、流暢飛動,一氣呵成,天衣飄颶,有“吳帶當風”的韻致,體現(xiàn)了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綠、赭黃、鉛白為主,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典雅、嫵媚,令人賞心悅目。這幅“反彈琵琶”無論是從反映生活的角度,還是從繪畫技法的角度,所

11、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畫中的代表杰作。 (初唐)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夜半逾城(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九色鹿王本生故事局部 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是敦煌早期石窟壁畫中最常見的繪畫題材。 畫家還在外來題材里,滲入了本土的神話和傳說:早期的本生故事采取單幅構圖,表現(xiàn)故事中的一兩個場面,佛本生故事畫都是以慷慨犧牲,舍己救人為主題。唐 敦煌莫高窟第172窟西方凈土變 永樂宮壁畫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它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整個壁畫共有1000平方米,分別畫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內壁畫共計403.34平方米。畫面高4.26米,全長9

12、4.68米。 永樂宮壁畫為道教宣傳畫,目的在于揭示教義和感召人心,其繪制時間略早于歐洲文藝復興,幾乎和元代共始終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上清、玉清原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 純陽殿內,壁畫繪制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游戲人間”的神話連環(huán)畫故事。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采用連環(huán)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三精殿壁畫,可以發(fā)現(xiàn)其繪畫用筆十分講究。畫中人物的胡須、云鬢在接近皮膚的地方用筆尖細,隨著向兩側展開,筆畫逐漸變粗、變淡,遠遠看去,人物的胡須仿佛是從肉里長出來的一樣,

13、即所謂的“毛根出肉”畫法。如此精美、準確、生動的畫云鬢、胡須的用筆,反映了畫工對解剖、透視學的理解,而筆的運行也做到了準確、舒張、剛健,不允許有絲毫敗筆,顯示了高超的繪畫技藝。畫直線不用界尺,畫弧光不用圓規(guī),這又要求畫工具備過硬的畫線本領。這些正是從六朝、隋唐壁畫延續(xù)下來的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 輝煌燦爛的色彩效果,是三清殿壁畫藝術的又一特點。在富麗華美的青綠色基調下,有計劃地分布以少量的紅、紫、深褐等色,加強了畫面的主次及素描關系。在大片的青綠色塊上插入白、黃、朱、金及三青、四綠等小塊亮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用色是以平填為主,采用天然石色,所以能經久不變四川四大壁畫之寶梵壁畫寶梵寺現(xiàn)位于四川省蓬溪

14、縣。“寶梵壁畫作為四川四大壁畫之一,距今已有530多年歷史?!睂氳蟊诋嫗楣すP重彩貼金彩繪,筆法靈動飄舉,人物栩栩如生,用色經久不衰,美術界評論它“具有唐代吳道子的畫風”,即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特點。因寶梵寺盤坐于“峰巒結固、林木盤錯”之間,這就是壁畫所在地寶梵寺。因此,當?shù)厝朔Q,森森古寺藏“仙畫”。新津觀音寺坐落在縣城南約7.5公里的永商鎮(zhèn)寶橋村境內,該寺以驚世絕倫的明代壁畫著稱。寺內保存完好的明代繪制的佛教十二圓覺壁畫,人物造型線條流暢,比例勻稱,豐滿細膩,神態(tài)端莊,堪與北京法海寺和山西永樂宮壁畫媲美。其中的清靜慧菩薩最為精致,菩薩身披薄如蟬翼的輕紗,透過輕紗可見肌膚的豐潤和衣飾的優(yōu)

15、美,專家稱她是比達芬奇的杰作早36年的“東方蒙娜麗莎”。為東漢末年吳都仙客崔孝通修真之處,宋淳熙八年(1181)創(chuàng)建,毀于元季兵燹之中,明宣德(1398年1435年1月31日)年間依治重修,至弘治三年(1490年)竣工,共建殿宇十二重。明末清初遭毀損,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修葺一新,為川西著名寺院。四川新津觀音寺壁畫四川覺苑寺壁畫覺苑寺,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西武連鎮(zhèn),距縣城43公里,前臨西河,108國道川陜公路從寺東北約里許的武侯坡半山腰上通過。覺苑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名弘濟寺,宋元豐年間賜名覺苑寺。元末部分殿宇被毀,明代天順初年(1457年),僧凈智及徒道芳到此,重建殿宇,重塑佛像,繪制佛

16、經于大雄寶殿四壁,更名普濟寺;清康熙初年(1662年),殿宇經維修后,復名覺苑寺。在大雄寶殿內四周高3.5米的壁上。繪制者精美的十六鋪。二百多幅佛傳故事彩畫。平武報恩寺位于四川省平武縣城內,距綿陽市區(qū)184公里,距成都約300公里。報恩寺坐落在縣城東北角,占地2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多平方米,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全稱為“敕修報恩寺”,始建于明正統(tǒng)五年(公元1440年),完工于天順四年,迄今已有五百六十多年歷史。四川平武報恩寺四川達州西勝寺西圣寺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清嘉慶六年(1801年)擴建,原西圣寺給養(yǎng)田產五百余畝,(現(xiàn)達州市職高地址)寺廟依山而

17、建,雄偉壯觀,佛像莊嚴,終年梵音不斷。明朝時期的無垢法師和清朝時期的昌碧法師都曾在此住持弘法,寺院興盛時僧眾多達數(shù)百人。民國末年直至解放,由于各種原因寺毀僧散,從此寺院的佛事活動中斷四十余年。隨著改革開放、社會進步,黨的宗教政策進一步落實,釋身祥法師應廣大佛門弟子祈請,發(fā)心重建西圣寺。1996年,在當?shù)卣拇罅χС窒?,身祥法師在通川區(qū)鳳凰山云天坡69畝的荒坡上,重建寺院。同年9月正式破土動工,身祥法師多方籌集善款,殫精竭慮,含辛茹苦,經3年奮戰(zhàn),終于在1999年冬建成高大雄偉的大雄寶殿。朝陽寺位于達州市通川區(qū)龍爪塔風景區(qū),因龍爪山(又名玉印山)上的龍爪塔而得名,龍爪塔屬四川省重點保護文物,相

18、傳由魯班修建。該塔建于唐朝年間。乾隆十二(1747)年增刻本達州志輿地圖已繪有龍爪山圖,先后經嘉慶十八(1813)年和光緒十四(1888)年兩次補修。朝陽寺地處達州市西外新區(qū)、達州市老城區(qū)、達縣南城區(qū)三區(qū)交匯地帶,站在龍爪山頂,俯視山腳下的州河和龍爪潭,河水清涼,潭水幽深,令人目眩,橫跨河上的州河大橋車水馬龍。再遙望對岸的市區(qū),只見高樓林立,一片繁華熱鬧景象。僅僅一河之隔,咫尺之距,便如同兩個世界兩重天,反差如此之大。龍爪山山雖不高,龍爪塔也算不上有多大名氣,卻如鬧市區(qū)外的一處世外桃源。 山腳就是達州市新修美麗舒適供人休閑的塔坨廣場。洲河水從上游經過龍爪潭環(huán)繞寺廟而下,山上有數(shù)百年生長的榕樹,松樹,綠樹成蔭,各種花草園林十分美麗,是一個花園式的寺廟。四川達州朝陽寺玉佛寺,又名一佛寺,位于達州市東南的達川區(qū)景市鎮(zhèn)境內,距達州市34公里,距真佛山4公里,距景市鎮(zhèn)5公里,寺廟占地面積20畝,始建于清咸豐三年(1853),距今有150多年歷史。歷來屬于真佛山的子廟,祖庭為真佛山,現(xiàn)在是真佛山風景名勝區(qū)標準性景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