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瀉中醫(yī)治_第1頁
秋季腹瀉中醫(yī)治_第2頁
秋季腹瀉中醫(yī)治_第3頁
秋季腹瀉中醫(yī)治_第4頁
秋季腹瀉中醫(yī)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秋季腹瀉的中醫(yī)治第一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小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中醫(yī)外治方法治療小兒腹瀉能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中醫(yī)學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泄瀉的病因一般以感受外邪、內傷乳食和脾胃虛弱多見。其主要病變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運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泄瀉。中醫(yī)外治療法治療小兒腹瀉有明顯的優(yōu)勢,該方法解決了小兒服藥困難、打針痛苦及抗生素濫用引起的菌群失調、抗藥性增加等問題,而且痛苦少、操作簡便、療效高、易于被患兒和家長接受。第二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1 推拿11 辨證推拿小兒腹瀉辨證分型基本分

2、為濕熱瀉、風寒瀉、傷食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五個證型。第三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辨證論治小兒腹瀉的基本處方常用于濕熱泄瀉的穴位有:清脾經(jīng)、清大腸、退六腑、清小腸、清胃經(jīng)、推下七節(jié)骨。常用于風寒泄瀉的穴位有:揉外勞宮、補脾經(jīng)、補大腸、推上七節(jié)骨、摩腹揉臍、揉龜尾、推三關。第四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常用于傷食泄瀉的穴位有:運內八卦、清胃經(jīng)、清大腸、補脾經(jīng)、推板門、揉中脘、摩腹揉臍、按揉足三里。常用于脾虛泄瀉的穴位有:運內八卦、清補脾、補大腸、推三關、按揉足三里、推上七節(jié)骨、捏脊。用于脾腎陽虛泄瀉的穴位有: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捏脊、揉外勞、推三關、補大腸、揉二馬、

3、摩腹、揉脾俞腎俞第五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寒瀉:腹鳴腹痛,小便清長,大便稀薄或溏瀉,大便呈綠色或帶有奶塊。治療手法:取手部陰陽穴1分鐘,補脾土2分鐘,推三關1分鐘,補大腸23分鐘,腹部揉壓3分鐘,取天樞穴2分鐘,腎部推上七節(jié)1分鐘,自下而上進行捏脊79遍。第六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實熱瀉:身熱,肛門紅,大便稀薄,便帶有腥臭味。治療手法:退六腑1分鐘,清補脾2分鐘,清大腸23分鐘,腹部揉臍部2分鐘,揉中腕、天樞穴各1分鐘,脊部自上而下用拇指進行刮脊1020次,揉長強1分鐘。第七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傷食瀉:腹脹,有時嘔吐,大便稀帶有酸臭

4、味,小便少。治療手法:手部清脾土1分鐘,揉板門1分鐘,清大腸23分鐘,清小腸1分鐘,腹部揉臍部2分鐘,順降結腸揉壓23分鐘,揉中腕、天樞各1分鐘,腎部自上而下進行刮脊30次,推下七節(jié)20次。第八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脾虛瀉:納差食少,腹瀉久,身體消瘦精神倦怠。治療手法:手部補脾土2分鐘,運土入水2分鐘,補大腸23分鐘,腹部揉臍部2分鐘,揉中腕、天樞、關元各1分鐘,下肢揉足三里各1分鐘,揉三里(胃經(jīng)合穴)及胃經(jīng)路線。脊部自上而下進行捏脊710次,在腎俞、胃脾俞、肝俞穴部位向上提拉,可聽到響聲,推上七節(jié)1分鐘。治療30分鐘后才可讓患者進食,給患兒飲生理鹽水,以防脫水。第九張,P

5、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在脊柱及其兩側進行捏脊(刮脊)。該部位是督脈和膀胱經(jīng)過第一側線所循環(huán)部位;督脈可主一身之陽,膀胱經(jīng)第一側線上是肺、心、肝、膽、胃、腎俞等五臟六腑俞穴的部位,所謂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轉輸脊部位,在胃部進行捏脊可調理五臟六腑的功能,肝、膽、脾、胃俞可調節(jié)肝、膽、脾、胃等臟腑的功能,故可治療腹瀉和消化道疾病。第十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在骶部按摩推七節(jié)穴,刺激反射可調節(jié)結腸下部、直腸等器官功能活動,所以推七節(jié)穴可治療小兒腹瀉。內臟神經(jīng)的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和抑制消長,是一對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整體,穴位的選擇,手法的運用,刺激的強度是要因病而異。第

6、十一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按摩手部穴位的機理,是氣血運行的路線,內連五臟六臟,外連四肢百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調理著臟器功能活動,發(fā)生疾病后,調節(jié)功能也相應改變。所以在有關經(jīng)脈穴位上進行推拿按摩,能調整人體各部位的功能。在腹部進行揉壓可促進胃腸吸收功能,中脘是胃的募穴,關元是小腸的募穴,天樞是大腸的募穴,胃腸功能失調刺激其募穴,可取得較好的療效。第十二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周東輝1采用辨證推拿的方法治療小兒腹瀉,治療316例患兒,總有效率95%。劉志新等2采用健脾和胃、利濕止瀉的方法治療小兒腹瀉,取穴:補脾經(jīng)、補大腸、分手陰陽、運土入水、推三關、揉足三

7、里、推上七節(jié)骨、捏脊。治療172 例患兒,總治愈率100%。李玉娥等3在治療不同類型小兒腹瀉時,除取摩腹揉臍、推上七節(jié)骨、補脾經(jīng)、推大腸、按揉足三里外,傷食瀉加逆運內八卦、清胃經(jīng);寒濕瀉配以推三關退六腑、分陰陽、順運內八卦;脾腎陽虛瀉揉外勞宮、左揉肚臍等。治療116 例患兒,總有效率100%。褚付英4在基本分型的基礎上認為小兒腹瀉存在變證,即傷陰泄瀉和傷陽泄瀉,治療上兩者主要應用補脾經(jīng)、揉外勞、清天河水等穴位。文獻報道推拿治療小兒腹瀉臨床平均總有效率達98%以上。第十三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12 基本方推拿基本方推拿較辨證推拿取穴少,操作簡便臨床常用的基本處方5-7:捏脊、

8、清補脾經(jīng)、清大腸、分陰陽、拿肚角(臍下2寸(石門)旁開2寸大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拿法,稱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稱按肚角。(次數(shù))3到5次。(主治)腹痛、腹瀉。)、摩腹、揉臍、揉龜尾。史海峰等5應用推拿補瀉四穴即捏脊、拿肚角、補脾經(jīng)、清大腸為主治療小兒腹瀉75 例,總有效率947%。實踐證明,基本方推拿治療的平均總有效率低于辨證推拿,但其更為簡便易行,易于推廣。第十四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13 簡易推拿臨床常用的簡易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的手法,主要為復式手法揉臍及龜尾并擦七節(jié)骨法、捏脊法、單穴推拿等8-12。如王文波8應用摩腹、揉臍、推上七節(jié)骨、揉龜尾各100 次的簡易推

9、拿方法治療小兒腹瀉120 例,總有效率983%。廖品東等11采用馮氏捏脊療法(即以雙手示、中、無名及小指重疊屈曲,以示指2、3 指節(jié)推進,以兩拇指與示指指節(jié)提捏皮膚)治療小兒腹瀉40 例,總有效率975%。且對612 個月齡段小兒以及傷食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孫毓等12采用向上直推承山穴治療小兒腹瀉48 例,總有效率為100%。使用簡易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的平均總有效率達98%以上。第十五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2 針刺臨床應用針刺治療小兒腹瀉療效顯著,常用的穴位為足三里、天樞、四縫穴、大腸俞、脾俞、胃俞、上巨虛,手法多用補法或平補平瀉,針刺方法主要為速刺、半刺等13-16。郝

10、明澤13采用半刺法(即其刺僅及皮且迅速出針)治療小兒腹瀉,所有患者均取雙側天樞、會陽,單側足三里及其對側內庭共治療82 例患者,總有效率100%。董楊穎等14采用針刺四縫穴和足三里等穴位治療小兒腹瀉,針刺四縫穴時深度以能使針身立穩(wěn)為度,或點刺出少許黃色、白色透明黏液,針刺足三里穴時要快速進針平補平瀉,不留針,共治療患者46 例,總有效率935%。第十六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3 刺血療法刺血療法每次只取12 個穴位,常用的有四縫穴、少商穴、太白穴等17-19。劉鴻雁等19取四縫穴點刺擠出黃白黏液或者血液,配合閃罐治療39 例,總有效率9487%。第十七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

11、作于2022年6月4 穴位注射臨床應用穴位注射治療小兒腹瀉多采用山莨菪堿、維生素B1、維丁膠性鈣等藥物注射于足三里穴、大腸俞、天樞穴等20-23。654-2足三里穴位注射。注射方法:取雙側足三里穴,消毒后用4.5號針頭,進針約0.5cm1cm,回抽無血后注入654-2 0.01mg-11次天-1,連續(xù)23天。第十八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 足三里是中醫(yī)治療胃腸疾病的重要穴位。采用小劑量654-2穴位注射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對足陽明胃經(jīng)的足三里進行慢性刺激,不但能引起機體重新調節(jié)其功能的作用,迅速提高胃旦白酶的活性,而且還能激活機體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機能,抑制炎癥滲出,增強炎癥病

12、灶的屏障機能,使發(fā)熱反應減弱,并有一時性降溫作用。654-2為M膽堿受體阻斷劑,有鎮(zhèn)靜、解痛作用,能抑制胃腸道平滑肌蠕動和腺體分泌,減少消化液丟失,并能改善微循環(huán),利于腸道組織的代謝修復和功能恢復。第十九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阮麗瓊21則選用山莨菪堿針劑分別注入雙側足三里穴內,每日2 次,治療小兒腹瀉80 例,總有效率9375%。齊文輝等22在綜合治療(助消化、抗感染、補液)的基礎上給予山莨菪堿雙側足三里穴封,每日1 次,共治療132 例,總有效率970%。第二十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5 臍療中醫(yī)學認為肚臍即神闕穴內連五臟六腑,為沖任經(jīng)氣匯聚之處,敏感度

13、高,滲透性強,故中藥敷貼臍部可使藥物通過臍部吸收,調整胃腸功能,促進胃腸的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溫中散寒、健脾燥濕、和胃消食、固腸止瀉之目的,是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良方。第二十一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嬰幼兒腹瀉多見于2歲以下的小兒,1歲以內者約占半數(shù)。他們不愿意服藥、懼怕打針。但肌膚薄嫩,外用藥易于滲透吸收;且發(fā)病季節(jié)以夏秋季為多,此時氣候溫暖,衣物單薄,外治方便。再說外治方法簡單、成本低廉、幾無毒副作用。因此中藥外敷治療嬰幼兒腹瀉實為醫(yī)學發(fā)展一大方向。祖國醫(yī)學認為嬰幼兒腹瀉是由于小兒脾胃薄弱,感受外邪,或飲食內傷,或脾胃虛寒,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引起。病理關鍵在于脾虛濕盛。第

14、二十二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51 組方敷臍應用成方或自組方研末敷臍,如五苓散、術倍散、葛根芩連湯加減等,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24-26。如曹麗芳等24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根據(jù)辨證分型用藥:濕熱瀉方研粉用醋調成藥餅,敷于患兒神闕穴共治療小兒腹瀉198 例,總有效率917%,且各個證型之間存在差異性,濕熱瀉療效優(yōu)于脾虛瀉,傷食瀉療效優(yōu)于脾虛瀉。第二十三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敷臍散組成:丁香10g,吳茱萸15g,胡椒30粒研末與凡士林50g混合調勻。用法:先用紗布12層鋪在臍部,起到隔離作用,取上述調制劑,貼敷于紗布上的神闕穴部位,再用繃帶繞臍1周系上,松緊適

15、度,24小時更換1次。功能:溫中散寒,暖肝止痛,健脾助陽。主治:虛寒和脾腎陽虛所致的大便稀薄,色淡白,乳食不化,下利清谷,反復發(fā)作,面色萎黃或白,神疲乏力,食后脹滿等癥狀。方解:敷臍散中丁香溫中降逆,溫腎助陽以壯腎火;吳茱萸溫中暖肝以壯脾土;胡椒溫中散寒以散中焦之寒。三藥研末調糊共達溫中散寒、溫肝止痛、健脾助陽之效。嬰幼兒“脾常不足”是泄瀉發(fā)病的內在因素。嬰幼兒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所需要的水谷精微相對比成人多,脾胃負擔較重,加之飲食不知自節(jié),寒暖不知自調,既易為飲食所傷又易為六淫所侵,故易發(fā)生泄瀉。第二十四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兒泄貼1號:用于傷食瀉、風寒瀉、脾虛瀉。藥物組

16、成:吳茱萸60g,蒼術24g,丁香4g,胡椒60粒。研末瓶裝備用。另用芒硝、藁本、肉桂各20g分別研末,分別裝瓶備用。臨床應用時每次取兒泄貼1號藥末1.0g,若傷食瀉加芒硝末0.5g,風寒瀉加藁本末0.5g,脾虛瀉加肉桂末0.5g。每次合用藥末1.5g。第二十五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兒泄貼2號:用于濕熱瀉。藥物組成:苦參、蒼術各適量。分別研成細末,瓶貯備用。如泄瀉熱重者取苦參末1.0g,蒼術末0.5g,濕重者苦參末0.5g,蒼術末1.0g,濕熱并重者則等量。和勻合取藥末1.5g。用藥方法:先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將臍部洗凈擦干,將藥末和勻后陳醋調成糊狀,置于臍內,壓平,以填平臍

17、窩為度,再用紗布、膠布覆蓋固定,換藥1次/天。觀察治療3天。第二十六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傷食瀉是因乳食積滯不化,脾胃運化功能受損(主要是脾胃陽氣受損),聚濕成痰,“合污而下”。風寒瀉是因腹受風寒,寒邪客于腸胃,寒凝氣滯,中陽被困,運化失職。脾虛瀉是因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所致。它們都有一共同環(huán)節(jié)就是脾胃受損、濕濁壅盛。兒泄貼1號就是作用于傷食瀉、風寒瀉、脾虛瀉的共同病理環(huán)節(jié)脾胃虛寒、濕濁壅盛。其中吳茱萸、蒼術、丁香、胡椒等均溫中散寒、運脾燥濕之品。合用貼于臍部神闕穴,通過經(jīng)絡俞穴作用以調節(jié)陰陽,溫化脾胃寒氣,改善胃腸血液循環(huán),促進胃液分泌及黏膜吸收功能,從而達到治療

18、小兒腹瀉的目的。三種腹瀉證不同而治相似,傷食瀉加芒硝“逐六腑積聚”(本經(jīng));風寒瀉加藁本加強發(fā)表散寒,祛風勝濕的作用;脾虛瀉加肉桂以補火助陽,溫通散寒。第二十七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濕熱瀉是因濕熱之邪,蘊結脾胃,下注大腸,傳化失職所致,治療則以清熱祛濕為法。兒泄貼2號以苦參、蒼術為伍,以泄脾胃腸道濕熱之有余。泄有余即補不足,中焦陰陽平衡,泄瀉自愈。第二十八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云南白藥以三七為主藥,具有舒經(jīng)活絡,活血祛瘀,行氣止血定痛,生肌收斂等作用,傷濕止痛膏含有大量芳香行氣的藥物,可以化濕導滯,行氣止痛。用上述兩藥外敷臍周神闕穴,使藥物通過穴位直接吸

19、收而發(fā)揮化濕消滯、行氣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第二十九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52 單味藥敷臍常用藥有:吳茱萸、胡黃連、蒼術、白胡椒、桂皮等27-30。李靜等27選用吳茱萸12 g研末與夾生大米飯適量,溫熱時混合成餅敷臍,配合推拿治療腹瀉86 例,總有效率942%。53 艾灸神闕臨床采用艾灸神闕穴治療小兒腹瀉主要采用溫和灸和隔姜灸的方法31-32。許海文31采用艾條溫和灸神闕穴,配合推拿治療47 例腹瀉,總有效率為100%。鐘艷等32在推拿治療之后用艾條隔姜灸臍部,治療128 例患兒,總有效率9375%。第三十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6 其他外治方法61

20、灌腸灌腸療法治療小兒腹瀉主要采用清潔灌腸和保留灌腸兩種方法,灌腸液主要為中藥、生理鹽水、蒙脫石散等33-34。灌腸法同口服法相比,可使藥液直接達到結腸,擴散在結腸分泌液中,并通過黏膜被吸收,然后進入血液循環(huán),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另一方面,藥汁可在被損傷黏膜處沉積,形成類似保護膜,從而達到止瀉目的。第三十一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連理湯中,人參(本方為太子參)、白術、干姜、甘草溫中健脾,黃連清除腸中濕熱,白術補脾燥濕,葛根、防風升發(fā)清陽,勝濕止瀉。白芍斂陰生津,銀花解毒。諸藥合用攻補兼施,溫補并行,使陽氣復,中氣得補,健運有權,津液得布,升陽勝濕而止瀉。灌腸液主要組成方:太子參15g,干姜15g,甘草15g,防風10g,黃連10g,白芍30g,葛根10g,銀花15g。水煎,取汁100150ml,瓶裝備用。方法:患兒取側臥位,將藥汁倒入灌腸器(普通),將插肛管潤滑后緩緩插入肛門內約5cm,注入灌腸液100150ml。保留1530min。頭2天每天早晚各灌1次,以后每天1次,直至大便成形好轉為止。第三十二張,PPT共四十五頁,創(chuàng)作于2022年6月另外,如劉艷芳等34用灌腸液葛根芩連湯加味保留灌腸,治療102 例患兒,總有效率9643%。第三十三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