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測試卷_第1頁
魚我所欲也測試卷_第2頁
魚我所欲也測試卷_第3頁
魚我所欲也測試卷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九年級上期語文第七單元魚我所欲也測試卷 班級 姓名 分?jǐn)?shù) 一、文學(xué)常識(8分)。1.本文選自 ,孟子是一部 。其書共 篇,與 、 、 合稱“四書”。2.孟子名 ,字 。 時期 人,有 之稱,中國古代著名 、 。他提出 、 、 等思想。二、給加點(diǎn)字注音(2分)。一簞食 一豆羹 茍得 蹴爾 歟三、解釋下列詞語,加點(diǎn)字另作解釋(22分)。得兼: 茍:如使: 生:由是: 甚:是故: 喪:呼爾: 簞:蹴爾: 豆:萬鐘: 加:非獨(dú): 義:不屑: 患: 得我歟: 本心:窮乏者: 行道之人:四、一詞多義(16分)。而: 舍生而取義者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向為身死而不受 蹴爾而與之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今為

2、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是: 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得: 故不為茍得 得兼 得我歟 得生者為: 向為身死而不受 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生: 舍生而取義者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則: 得之則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 得之則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呼爾而與之 此之謂失其本心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故: 故患有所不避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五、解釋下列句中的古今異義詞(14分)。 古義 今義一豆羹是亦不可以已乎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萬鐘于我何加焉向

3、為身死而不受六、詞類活用(2分)。所識貧乏者得我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七、判斷特殊句式(2分)。魚我所欲也八、找出并解釋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分)。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九、寫出出自本課的成語(2分)。十、翻譯句子(30分)。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3.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4.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6.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7.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8.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4、窮乏者得我歟?9.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十一、閱讀理解(50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

5、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1.用原文回答(4分)。(1)魚我所欲也中體現(xiàn)“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2)孟子認(rèn)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3)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 (4)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是: 2第一段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diǎn)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3分)3第二段運(yùn)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4. 賞析“呼爾”、“蹴而”這兩處描寫的作用。(

6、3分)5. 本文第二三段的說理極為充分而有力。這種論辯的力量主要來自于何處?(6分)6. 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16分)7. 請你再補(bǔ)充一個能證明本文觀點(diǎn)的事實論據(jù)。(3分)8.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標(biāo)準(zhǔn),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請你寫出能體現(xiàn)這種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三句名言。(3分)9. 本文運(yùn)用了哪些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9分)1.用原文回答(4分)。(1)魚我所欲也中體現(xiàn)“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2)孟子認(rèn)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3)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

7、禍患也會挺身而出?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4)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2第一段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diǎn)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3分)這個論點(diǎn)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shè)喻而后提出論點(diǎn)(1分)。這是因為“魚”和“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食,而二者不可兼得,必然選擇更稀有者,由淺入深,從而引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diǎn)(1分)。以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設(shè)喻,展開論證,深入淺出,通俗易懂(1分)。3第二段運(yùn)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運(yùn)用舉例論證,從正面舉了“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的事例(1分),從而突出了“

8、義”的重要性,有力的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觀點(diǎn)(1分),增強(qiáng)了說服力(1分)。4. 賞析“呼爾”、“蹴而”這兩處描寫的作用。(3分)這兩個詞形象的刻畫了施舍者的態(tài)度(1分):盛氣凌人,輕蔑無禮(1分)。正是由于施舍者的這種樣子,才會有人不食“嗟來之食” (1分)。5. 本文第二三段的說理極為充分而有力。這種論辯的力量主要來自于何處?(6分)A雄辯的事實論證和步步進(jìn)逼的設(shè)例推論(1分):置身于“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尚能“舍身取義”;何況是不決定于生死的面對“萬鐘”的抉擇(1分)明里僅是一正一反的兩個事例論據(jù),暗中卻潛藏著一個邏輯推論(1分)。兩相結(jié)合,說理自當(dāng)充分而有力了(1分)。 B正反對比相激相

9、映,撞擊中形成了巨大的邏輯力量(1分)。 C采用排比手法,醞釀出排山倒海的論辯氣勢和力量(1分)。6. 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16分)第一部分,本文開頭以“舍魚而取熊掌”設(shè)喻(1分),提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diǎn)(1分);然后先從正面論述(1分):因為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要舍生取義(1分);接著用假設(shè)進(jìn)行推理(1分)反面論述(1分):人能“舍生取義”,是因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1分);最后歸結(jié)到義“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1分)。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補(bǔ)充和深入(1分),第二段用“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的實例(1分)進(jìn)一步正面論證(1分)“義”重于生死

10、,“義”重于利(1分);接著從反面舉例(1分)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1分),批判了這種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1分),最后指出這種行為是 “失其本心” (1分)。7. 請你再補(bǔ)充一個能證明本文觀點(diǎn)的事實論據(jù)。(3分)人名+事例(能證明本文觀點(diǎn)的表現(xiàn))。如:文天祥舉兵抗元,被元軍俘虜。在敵人的的威逼利誘下視死如歸,最終被殺。在生與義不能兩全時,他舍棄生命維護(hù)了正義。 8.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標(biāo)準(zhǔn),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請你寫出能體現(xiàn)這種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三句名言。(3分)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9. 本文運(yùn)用了哪些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9分) A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diǎn),增強(qiáng)文章說服力,作者運(yùn)用了多種論證方法(0.5分)。比喻論證(0.5分):文章一開始就用“魚”和“熊掌”來設(shè)喻,得出的結(jié)論是“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一次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diǎn)“舍生取義”顯得通俗,形象(1分)。 舉例論證(0.5分):作者舉出“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性導(dǎo)致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經(jīng)典例證,有力地證明了義重于生的觀點(diǎn)(1分)。對比論證(0.5分):第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為什么要“舍生取義”;第二段中舍生取義的行為與第三段中見利忘義的行為作對比,突出了“失其本心”的危害(1分)。B采用排比,比喻,反問,對比等修辭手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