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復習題答案_第1頁
土壤復習題答案_第2頁
土壤復習題答案_第3頁
土壤復習題答案_第4頁
土壤復習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二、名詞解釋1、土壤:地球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長綠色植物的疏松層。2、土壤肥力:土壤能夠供應和協(xié)調植物正常生長發(fā)育所需的養(yǎng)分、水分、氣和熱的能力。3、土壤地理學: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它是以土壤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特殊矛盾為對象,研究土壤的發(fā)生、發(fā)育、分異和分布規(guī)律的科學。4、土壤剖面:由地表向下做一垂直切面,這種垂直切面稱為土壤剖面。5、土層:土壤剖面由若干大致呈水平分布的形態(tài)、性質不同的層次構成,這些土壤層次就叫做土層,也叫土壤發(fā)生層。6、土壤剖面構型:土體構型是指各土壤發(fā)生層有規(guī)律的組合、有序的排列狀況,也稱為土壤剖面構型。7、單個土體:代表某種土壤大部分特性的最小土體樣本,是

2、土壤剖面的立體化,呈六邊形。8、聚合土體:由若干相互毗鄰、特性相同的單個土體所組成的群體。9、原生礦物:未經(jīng)化學風化的即原來巖石的礦物。10、次生礦物:原生礦物經(jīng)過化學風化后產(chǎn)生的新礦物。11、硅鋁率:土壤黏粒的氧化硅與氧化鋁的摩爾比率。12、土壤腐殖質:土壤有機質中暗色無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13、土壤有機質的礦質化過程:有機質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成最終產(chǎn)物的過程。14、土壤腐殖化過程:土壤中的生物殘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變?yōu)楦迟|的過程。15、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指土壤水分能夠被植物吸收的性質。16、土壤水量平衡:指土壤水的收入與支出的量等于其變量。17、土水勢:一個衡量土壤水能量的指

3、標,可判斷土壤水運動的方向、限度等。18、土壤通氣性:土壤因有孔隙使空氣能夠在其中流通的性能。19、土壤質地:指土壤中不同粒級的土粒的構成比例。20、土壤結構:指土壤顆粒的排列組合方式。21、土壤膠體:微細(1-1000毫微米)的土粒都具有膠體的特性,因此稱為土壤膠體。22、土壤溶液:土壤水因溶解了各種可溶性物質而成為溶液。23、鹽基飽和度:土壤中代換性鹽基離子占陽離子代換量的百分數(shù)。24、土壤緩沖性能:由于土壤具有吸收、代換陽離子的性能,從而使其具有對酸和堿起抑制作用的能力。25、絕對年齡:土壤從形成直到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時間。26、相對年齡:指土壤的發(fā)育程度或發(fā)育階段。27、粘化過程:土壤中由于

4、次生層狀硅酸鹽黏粒的生成或經(jīng)淋移、淀積而導致黏粒含量增加的過程。28、鹽漬化過程:指易溶性鹽類在土體上部的聚積過程。29、潴育化過程:土壤處于干濕交替的情況下,鐵、錳被氧化還原而發(fā)生的淋溶淀積過程。30、堿化過程:指土壤吸收復合體上鈉的飽和程度很高,經(jīng)水解后釋出堿性物質使土壤呈強堿性引起土壤物理性質惡化的過程。31、診斷層:用來鑒別土壤類型,在性質上有一系列定量說明的土層。32、淋溶土:指濕潤土壤水分狀況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顯黏粒淋溶和淀積的土壤。33、褐土:弱淋溶土之一,形成于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中生夏綠林下,具褐色粘化層、風化度低,因表層為褐色腐殖質層而得名。34、棕壤:淋溶土之

5、一,因有棕色淀積黏化層而得名,經(jīng)歷強烈的淋溶黏化過程和腐殖質累積過程而形成。35、黃棕壤:淋溶土之一,亞熱帶落葉闊葉林雜生常綠闊葉林下發(fā)育的弱富鋁化、粘化、酸性土壤,界于黃、紅壤和棕壤地帶之間,土壤性質兼有黃、紅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因有黃棕色淀積黏化層而得名,經(jīng)歷強烈的淋溶黏化過程和腐殖質累積過程而形成。36、黑鈣土:鈣積土之一,在半濕潤、干濕季明顯、草原植被下,經(jīng)歷腐殖質累積過程和鈣積過程形成。37、土壤分布的緯度地帶性:土壤分布大致沿著緯線呈南北更替東西延伸的帶狀變化。38、土壤分布的經(jīng)度地帶性:土壤分布大致沿著經(jīng)線呈東西更替南北延伸的帶狀變化。39、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帶性:指隨著山地海拔的

6、升高,水熱條件隨之發(fā)生規(guī)律性變化,從而使土壤分布也隨著有規(guī)律更替的現(xiàn)象。40、灰化過程:是在寒溫帶、寒帶針葉林植被和濕潤的條件下,土壤中鐵鋁與有機酸性物質螯合淋溶淀積的過程。41、富鋁化過程:濕熱氣候條件下,原生礦物強烈分解,鹽基離子和硅酸淋失,鐵、鋁、錳不斷形成氧化物而相對積累,鐵、鋁的富集稱富鋁化過程。42、鈣化過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土壤鈣的碳酸鹽發(fā)生移動積累的過程。43、熟化過程:人類的農(nóng)耕活動不斷改變土壤原有的某些不良性狀,促其向肥力提高的方向發(fā)展的過程。三、簡答題:1、簡述國外土壤地理學的發(fā)展概況。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是土壤地理學的創(chuàng)建時期,其代表人物是俄國的道庫恰耶夫。他

7、發(fā)表俄國黑鈣土一書,首先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學說和土壤地帶學說。他認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歷史自然體;土壤的形成過程及其空間分布都具有明顯的地帶性;還提出土壤調查和制圖及以土壤剖面性狀作為土壤分類的依據(jù)等研究方法。從而創(chuàng)立了以發(fā)生學觀點來研究土壤的發(fā)生學派,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20世紀20、30年代以來,蘇聯(lián)學者繼承和發(fā)展了道庫恰耶夫土壤發(fā)生學理論,對土壤與自然環(huán)境間的關系,特別是生物和氣候對土壤形成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威廉斯指出,物質生物循環(huán)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美國馬伯特把道庫恰耶夫學說引入美國,并以土壤剖面等土壤本身的性態(tài)為研究核

8、心,制定出美國第一個土壤分類系統(tǒng);詹尼以函數(shù)數(shù)學公式定量地描述土壤與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關系,發(fā)展了道庫恰耶夫學說。2、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1.對生物圈的影響支持和調節(jié)生物過程;提供植物生長的養(yǎng)分、水分與適宜的理化條件;決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圈中的各種限制因素對生物起不良的影響。2對大氣圈的影響影響大氣圈的化學組成、水分與熱量平衡;吸收氧氣,釋放C02、CH4、H2S、氮氧化物和氨氣,這對全球大氣變化有明顯的影響。對水圈的影響影響降水在陸地和水體的重新分配;影響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學行為、水平分異及水圈的化學組成。對巖石圈的影響作為地球的彳呆護層”,對巖石圈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以減少其遭受各種外營力的

9、破壞。3、土層劃分的依據(jù)是什么?根據(jù)顏色、新生體等特征來劃分,這是原來的成土母質在成土作用影響下產(chǎn)生土層分異作用的結果。4、土壤剖面有哪些類型?根據(jù)土壤發(fā)育程度的弱強可分為:(A)C剖面、AC剖面、A(B)C剖面、ABC剖面。根據(jù)土壤剖面發(fā)生層的特征,可以分為:簡單剖面;復雜剖面。5、土壤形態(tài)特征表現(xiàn)有哪些方面?各方面情況如何?指土壤顏色、質地、結構、結持性、孔隙性、干濕度等。6、土壤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土壤礦物質,包括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前者是指巖石物理風化保留下來的原礦物,后者是指巖石經(jīng)過化學風化產(chǎn)生的新礦物。次生礦物是由原生礦物轉化而來。土壤有機質,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和

10、外部加入的所有動、植物殘體不同分解階段的各種產(chǎn)物和合成產(chǎn)物的總稱。土壤水分和空氣7、土壤風化過程有哪些類型?各類型風化過程如何?1.物理風化,指土壤在外力影響下,機械地分裂成碎屑,只改變其大小與外形,而不改變成分的過程。(1)溫度作用(2)結冰作用(冰劈作用)(3)風和水的磨蝕作用2化學風化,指土壤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引起化學成分的改變,產(chǎn)生新的物質的過程。如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和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等。3、生物風化,有生物物理風化即植物根系穿插的機械破壞作用(根劈作用);有生物化學風化即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的酸性物質對土壤的化學破壞作用。8、簡述土壤吸收作用的類型及含義。(1)生物吸收,指植

11、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能選擇吸收土壤中的有效養(yǎng)分。(2)機械吸收,指土壤像過濾器一樣機械地阻滯較粗的物質流失。(3)物理吸收,土粒表面對界面上的分子態(tài)氣體和水汽等,借助表面能進行吸附。(4)化學吸收,溶于水的物質與土壤膠體發(fā)生化學反應,使易容物質變?yōu)殡y溶物質,從容被固定在土體中。(5)物理化學吸收,指土壤膠體吸收離子態(tài)的物質并與溶液中的離子進行交換,也成為代換性吸收。9、土壤有機質在土壤中的作用是怎樣的?土壤有機質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土壤有機質是植物養(yǎng)料的重要來源為植物提供碳、氫、氧、磷、硫、鉀、鈣等以及多種微量元素。2)土壤有機質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緩沖能力3)土壤有機質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

12、質,如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團粒結構;加深土壤顏色,有利于保溫等。4)土壤有機質能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5)土壤有機質是植物生長激素10、土壤水分的類型有哪些?各類型的關系如何?固態(tài)水土壤水凍結形成的冰晶。汽態(tài)水存在于土壤空氣中的水汽。液態(tài)水包括束縛水和自由水。束縛水又包括化學束縛水(化合水結晶水)和物理束縛水(吸濕水膜狀水);自由水又包括毛管水(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懸著水)和重力水(自由重力水和支持重力水)。11、土壤與大氣間的氣體是怎樣交換的?整體氣體交換:整體氣體交換相對不重要。氣體擴散:土壤中的生物活動(包括微生物及根系)的結果,分別產(chǎn)生了土壤空氣和大氣之間的CO2分壓梯度和02分壓梯度。這兩個

13、梯度的方向相反,它們分別驅使CO2氣體分子不斷從土壤空氣向大氣擴散,同時使02分子不斷從大氣向土壤空氣擴散。這種擴散稱為土壤呼吸,一般情況下,擴散作用是土壤與大氣氣體交換的主要機制。12、具有代表性的質地分類有哪些?比較它們的異同。劃分為沙土、壤土和黏土。類型孔隙度通透性保蓄性熱容量溫變改良特點優(yōu)點砂土少強弱小劇烈施有機肥,摻粘土易耕,適耕期長粘土多弱強大遲緩施有機肥,摻砂土不易耕,適耕期短壤土中中中中穩(wěn)定不需耕性良好13、土壤膠體的構造和性質如何?膠體的基本構造是微粒核與雙電層,微粒團包括微粒核與雙電層內層,膠粒包括微粒團與非活性補償離子層、膠體微?;蚰z胞包括膠粒和擴散層。土壤膠體具有巨大的

14、比表面和表面能;帶電性;土壤膠體具有凝集作用和分散作用;土壤膠體具有離子吸附和交換性能。14、陽離子交換有何特點?影響陽離子交換的因素有哪些?陽離子交換作用特點:可逆反應、反應迅速、等量交換不同土壤膠體其陽離子交換能力和陽離子交換量不同。主要影響因素:a,土壤膠體類型,不同類型的土壤膠體其陽離子交換量差異較大,例如,有機膠體蒙脫石水化云母高嶺石含水氧化鐵、鋁。B,土壤質地越細,其陽離子交換量越高。C,對于實際的土壤而言,土壤黏土礦物的SQ2/R2O3比率越高,其交換量就越大。D,土壤溶液pH值,當pH值降低時,土壤膠體微粒表面所負電荷也減少,其陽離子交換量也降低;反之就增大。15、土壤酸度分為

15、哪些類型?各類型之間的關系如何?1)活性酸度,也稱有效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游離H+形成通常用pH表示。2)潛在酸度,是土壤膠體所吸附的H+和A13+所引起的。土壤中的活性酸和潛性酸,是同屬于一個平衡系中的兩種酸度。土壤酸度的產(chǎn)生,必先起始于土壤溶液中活性氫離子的存在,也就是說,土壤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點。16、氣候因素是如何影響土壤的發(fā)生與發(fā)育的?氣候影響巖石礦物風化強度,影響土壤次生粘土礦物的形成;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制約著土壤形成的過程,控制土壤發(fā)育的方向。氣候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分解氣候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數(shù)量和種類氣候影響土壤分布規(guī)律17、地形因素是如何影響土壤的發(fā)生與發(fā)育的?地

16、形是土壤形成發(fā)育的空間條件,與成土過程的作用與母質、氣候、生物等不同,它通過影響地表物質能量、水分的再分配,從而間接影響成土過程。不同的地形,地表水熱條件不同。不同高度、坡度、方向有不同的水熱狀況。海拔高度的變化,引起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形成不同的土壤類型,出現(xiàn)土壤垂直分布。南坡和北坡土壤發(fā)育甚至類型會有所不同不同地形發(fā)育不同的土壤。斜坡發(fā)育礫質薄層土壤,低洼處:細土粒和腐殖質積累,土色較暗,土層深厚。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成土母質。山地(臺地)是殘積母質;坡地和山麓:坡積物;山前沖積堆、沖擊扇:洪積物。地形影響土壤發(fā)育過程。地形變化,影響土壤的侵蝕和堆積過程,引起水文、植被的一系列變化,促使土壤形

17、成過程轉向,土壤類型發(fā)生轉變。18、道庫恰耶夫土壤成土因素學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強調土壤與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觀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對土壤的影響作為土壤分類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結合成土過程和土壤屬性作為土壤分類的依據(jù)。19、土壤形成過程的一般概念是什么?成土母質在氣候、生物、地形的影響下,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發(fā)生物理、化學、生物學性質的變化,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態(tài)、內在性質和肥力特征的的土壤的過程。20、世界上有哪幾大土壤分類體系?各分類體系的基本觀點是什么?一是以前蘇聯(lián)為代表的發(fā)生學分類,其基本觀點:強調土壤與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觀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對土壤的影響作為土壤分類的理論基礎,

18、同時也結合成土過程和土壤屬性作為土壤分類的依據(jù)。二是美國土壤診斷學分類,其基本觀點:分類所依據(jù)的具體指標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測定的土壤屬性,土壤類型的劃分主要根據(jù)診斷層和診斷特性。三是土壤形態(tài)發(fā)生學分類,其基本觀點:土壤是一系列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土壤分類應根據(jù)自然體的全部性狀并與自然環(huán)境聯(lián)系考慮;土類之間的差異是由形態(tài)發(fā)生發(fā)展的階段性決定的,剖面構型可分為(A)-C型、A-C型、A-(B)-C型、A-B-C型等;按土壤水分滲透方向與強度、母質類型、土壤中物質特定動態(tài)等進行分類。21、原蘇聯(lián)發(fā)生學分類的主要特點?優(yōu)點:貫徹發(fā)生學原則,各級分類單元,按土壤的發(fā)生演變規(guī)律來劃分,采用演繹法,逐級細分。缺點

19、:側重于成土因素,對土壤本身屬性注意不夠,分類指標不具體;側重研究中心地帶的典型土壤類型,對過渡地帶土壤類型注意不夠,還只停留在定性描述或半定量階段;對耕作土壤雖有所重視,但重點仍放在自然土壤上。土壤命名仍采用連續(xù)命名法,有冗長之弊,不便應用。22、美國土壤診斷學分類主要特點?優(yōu)點:把土壤水分和溫度作為分類依據(jù),這些指標可以具體觀察和量測,而且單元土系的分類指標統(tǒng)一,便與定量分類。把近5000個土系有關的屬性輸入計算機編程檢索。該分類制使用拼音命名,簡單明了,可以顧名思義。側重于以土壤本身屬性進行分類。缺點:未能完全貫穿發(fā)生學的原則,指標過于繁瑣分散,有些高級分類單元概括過廣。分類制不重視耕作

20、土壤,水稻土等重要耕作土壤在分類上沒有應有的位置。在診斷層、診斷特性的具體含義和劃分上還存在混淆不清和有爭議的地方。23、簡述我國土壤分類的發(fā)展簡史?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紀,禹貢和管子地員就有土壤分類的記載。近代中國土壤分類始于20世紀30年代,吸取美國經(jīng)驗,結合我國實際,引進大土類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個土系。解放初期,基本上繼承先前的土壤分類系統(tǒng);1954年后開始采用土壤發(fā)生學分類系統(tǒng),以后陸續(xù)提出了一些新土類,接著對耕作土普查并提出耕作土類。20世紀80年代以后,開始以診斷學分類為指導,結合我國實際,在已有基礎上,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和定量指標的土壤系統(tǒng)分類。24、棕壤形成過程的特點是什么?

21、棕壤在濕潤氣候條件和森林植被下,有明顯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較強烈的生物積累作用。25、褐土的基本性狀和診斷特征有哪些?典型的剖面構型為Ah-B-BC-C。表層為褐色腐殖質層,往下層逐漸變淺,厚度為20厘米左右,粘化層呈核狀或塊狀結構,假菌絲狀,粘化多為殘積粘化和淋溶粘化相結合,呈紅褐色,核狀結構,有膠膜,厚度為10-50厘米,有碳酸鈣淀積。表層腐殖質含量一般為10-30,呈中性至微堿性,pH值為7.08.2左右,鹽基飽和度80%,CaCO3其出現(xiàn)于不同層次,土壤質地一般為粉土一黏壤土之間。26、黑鈣土的成土過程有哪些特點?在半濕潤、干濕季明顯、草原植被下,經(jīng)歷強烈的腐殖質累積過程和鈣積過程形

22、成。27、在中國土壤分布填充圖上,指出主要地帶性土類的分布區(qū)。28、土壤垂直地帶譜的特點有哪些?垂直地帶性不是水平地帶性的簡單立體化地理位置不同,基帶土壤不同,土壤垂直帶譜組成不同相似地理位置,山體越高,相對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帶譜越完整。山地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帶譜組成及同類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別。29、以我國為例,簡述土壤的水平分布規(guī)律。我國土壤水平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主要受水熱條件控制。在秦嶺一淮河以南地區(qū)屬亞熱帶至熱帶,由于受濕潤季風的影響,熱量和雨量自北向南遞增,土壤帶基本上隨緯度變化,自北向南出現(xiàn)黃棕壤、紅壤和黃壤、磚紅壤性紅壤和磚紅壤。上述我國東部土壤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基本上與緯度帶相一致,即由

23、南而北依次為磚紅壤一磚紅壤性紅壤一紅壤一黃棕壤一棕壤一暗棕壤一灰化土。溫帶地區(qū)的經(jīng)度地帶性由東往西為:黑土、白漿土、黑鈣土、暗栗鈣土、栗鈣土、淡栗鈣土、棕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暖溫帶地區(qū)的經(jīng)度地帶性由東往西北為:棕壤、褐土、黑壚土、灰鈣土、棕漠土。30、土壤團粒結構的肥力意義。能協(xié)調水分和空氣的矛盾;能協(xié)調土壤有機質中養(yǎng)分的消耗和積累的矛盾;能穩(wěn)定土壤溫度,調節(jié)土熱狀況;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四、論述題1、土壤有機質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土壤有機質是植物養(yǎng)料的重要來源為植物提供碳、氫、氧、磷、硫、鉀、鈣等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土壤有機質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緩沖能力土壤有機質能改善土壤的

24、物理性質,如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團粒結構;加深土壤顏色,有利于保溫等。土壤有機質能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土壤有機質是植物生長激素2、土壤質地對土壤性質有哪些影響?其生產(chǎn)意義如何?土壤質地影響土壤水分、空氣和熱量狀況,不同質地的土壤,其孔隙度、通透性、保蓄性、熱容量、溫變和耕性等土壤性質不相同,影響土壤水分、養(yǎng)分、空氣和熱量的轉化,直接影響著土壤肥力的高低。例如,不同質地的土壤,其土粒間的空隙以及土粒與團聚體外圍的水膜都有不同的特性,土壤質地與土壤有效水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土壤質地還影響土壤結構的類型。土壤結構影響著土壤孔隙的數(shù)量、大小及其分配情況,從而影響著土壤與外界水分、養(yǎng)分,空氣和熱量的交換

25、,影響著土壤中的物質與能量的遷移轉化。壤土是最理想的土壤質地,它通氣、透水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強,土溫較穩(wěn)定耕性好,適耕期長。因此,土壤質地是評定土壤生產(chǎn)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3、土壤結構的形成過程如何?土壤結構在肥力上的意義如何?分兩個階段:(1)原生或次生礦物顆粒經(jīng)范德華引力、庫倫引力或植物根壓而相互粘結、凝聚成復?;蛟F聚體。其中包括無機粘粒之間的凝聚作用,有機-無機的復合作用。(2)微團聚體再通過粘結、膠結、根毛和菌絲體的固結等作用而成為團聚體。土壤結構影響著土壤孔隙的數(shù)量、大小及其分配情況,從而影響著土壤與外界水分、養(yǎng)分,空氣和熱量的交換,影響著土壤中的物質與能量的遷移轉化。因此,在

26、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土壤結構的形成和破壞過程,就是土壤肥力的發(fā)生發(fā)展和退化的過程。以團粒結構為例,能協(xié)調水分和空氣的矛盾;能協(xié)調土壤有機質中養(yǎng)分的消耗和積累的矛盾;能穩(wěn)定土壤溫度,調節(jié)土熱狀況;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4、何謂土壤緩沖性能?它在土壤中的作用、意義如何?指土壤具有抵抗(或緩沖)土壤溶液H+或OH-濃度改變的能力。使土壤酸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避免因施肥、根的呼吸、微生物活動、有機質分解和濕度的變化而pH值強烈變化為植物和微生物維持比較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是影響土壤肥力的重要性質。5、土壤主要的熱學性質有哪些?它們在土壤中的作用如何?1)土壤吸熱性和散熱性。土壤表面吸收太陽輻射所轉

27、變成的熱能,并使土壤溫度升高的能力,稱為土壤的吸熱性;土壤在吸熱增溫以后,又進行地面輻射放出熱量,使土壤溫度降低,稱為散熱性。2)土壤熱容量,其大小影響土壤溫度變化的快慢:熱容量越大,土溫變化慢;反之則快。3)土壤導熱率,表示土壤熱傳導的難易程度,導熱率大,容易傳熱,上下層土溫相差小;反之則大。4)6、論述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氣候是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土壤與大氣之間經(jīng)常進行水分和熱量的交換。氣候直接影響著土壤的水熱狀況、土壤中物質的遷移轉化過程,并決定著母巖風化與土壤形成過程的方向和強度。氣候要素如氣溫、降水及風力對土壤形成發(fā)育具有重要的影響:氣候影響巖石礦物風化強度,影響土壤次

28、生粘土礦物的形成;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制約著土壤形成的過程,控制土壤發(fā)育的方向。氣候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分解氣候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數(shù)量和種類氣候影響土壤分布規(guī)律地形是土壤形成發(fā)育的空間條件,對成土過程的作用與母質、氣候、生物等不同,它通過影響地表物質能量的再分配,從而間接影響成土過程。地形與地表水熱條件重新分配。高度、坡度、方向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有差異。海拔高度的變化,引起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形成不同的土壤類型,出現(xiàn)土壤垂直分布。南坡和北坡土壤發(fā)育甚至類型會有所不同地形支配著地表徑流,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地下水的活動情況。在平坦的地形上,接受降水,土壤濕度則因徑流發(fā)達,又無地下水涵養(yǎng),故常呈局

29、部干旱,且干濕度變化劇烈;在洼陷地段,不僅有周圍徑流及側滲水流入,而且地下水位往往較高,常有季節(jié)性局部積水或滯澇現(xiàn)象。因此,這些不同地形部位的成土過程是不同的。地形與成土母質。山地(臺地):殘積母質;坡地和山麓:坡積物;山前沖積堆、沖擊扇:洪積物。地形與土壤發(fā)育過程。地形變化,影響土壤的侵蝕和堆積過程,引起水文植被的一系列變化,促使土壤形成過程轉向,土壤類型發(fā)生轉變。生物的作用:生物將太陽輻射能轉變?yōu)榛瘜W能引入成土過程,并合成土壤腐殖質。在土壤中生活著有數(shù)百萬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的生理代謝過程構成了地表營養(yǎng)元素的生物小循環(huán),使得養(yǎng)分在土壤中保持與富集,從而促使了土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植物一一

30、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生產(chǎn)有機物質,通過生物循環(huán),發(fā)展土壤肥力,推動土壤形成演化。土壤微生物一一分解有機殘體,釋放能量和養(yǎng)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還參與腐殖質的形成。土壤動物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參與有機質的分解;翻動、攪拌和搬運土壤。成土母質的作用:母質是構成礦物部分的基本材料,又是植物礦物營養(yǎng)元素的直接來源。母質直接影響到成土過程的速度、性質和方向。母質對土壤理化性質有很大的影響。如砂巖發(fā)育成砂性土,長石和云母發(fā)育成粘性土。不同的成土母質發(fā)育的土壤的礦物組成有較大的差別。母質層次的不均一性影響土壤的發(fā)育和形態(tài)特征。時間因素:絕對年齡:從開始形成土壤時起,直到現(xiàn)在;相對年齡:土壤的發(fā)育階段或土壤的

31、發(fā)育程度。7、論述土壤形成的主要成土過程。(1)富鋁化過程:濕熱氣候條件下,原生礦物強烈分解,鹽基離子和硅酸淋失,鐵、鋁、錳不斷形成氧化物而相對積累,鐵、鋁的富集稱富鋁化過程。(2)鹽化過程:指在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地下水中的鹽分通過毛管蒸發(fā)而在土壤表層和土體上部進行積累的過程。(3)潛育化過程:灰粘化作用或潛水離鐵作用:終年積水的土壤發(fā)生的還原過程。低價鐵錳(流動性強、極易流失)的脫色作用:使土層顏色變?yōu)樗{灰色或青灰色。土壤常年淹水和鐵的還原:使粘粒團聚體解體,土壤結構破壞,土粒分散。(4)潴育化過程:土壤形成過程中的氧化還原過程。漬水環(huán)境經(jīng)常處于移動狀況,伴隨著土壤干濕交替過程。出現(xiàn)銹

32、紋,鐵錳結核:漬水通過還原作用,低價鐵錳遷移;水位下降通過氧化作用,高價鐵錳的淀積。(5)粘化過程:是指土壤剖面中粘粒的形成和累積過程。粘化過程的結果,往往使土體的中、下層形成一個相對較粘重的層次,稱粘化層??煞譃闅埛e粘化和淀積粘化。(6)鈣積過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土壤鈣的碳酸鹽發(fā)生移動積累的過程。(7)淋溶與淀積過程:淋溶與淀積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質以溶液的形式從一處遷移到另一處的運動。在下行水參與下,土壤上部物質被活化,爾后隨下行水向剖面下部遷移,在下行水停止之處,土壤溶液中的物質淀積下來。(8)灰化過程:是在寒溫帶、寒帶針葉林植被和濕潤的條件下,土壤中鐵鋁與有機酸性物質螯合淋溶淀積的過程。8、論述我國現(xiàn)行的土壤發(fā)生學分類制的原則,以及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土屬、土種、變種劃分的依據(jù)。一、分類原則:1、發(fā)生學原則,成土因素、成土過程和土壤屬性三結合作為土壤發(fā)生學分類的基本依據(jù);2、統(tǒng)一性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