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完整版ppt課件-整套課件-最全教學教程_第1頁
《資治通鑒》完整版ppt課件-整套課件-最全教學教程_第2頁
《資治通鑒》完整版ppt課件-整套課件-最全教學教程_第3頁
《資治通鑒》完整版ppt課件-整套課件-最全教學教程_第4頁
《資治通鑒》完整版ppt課件-整套課件-最全教學教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資治通鑒二十講緒 論 論史者有二弊焉:放于道而非道之中,依于法而非法之審,褒其所不待褒,而君子不以為榮,貶其所不勝貶,而奸邪顧以為笑,此既淺中無當之失矣;乃其為弊,尚無傷于教、無賊于民也。抑有纖曲嵬瑣之說出焉,謀尚其詐,諫尚其譎,徼功而行險,干譽而違道,獎詭隨為中庸,夸偷生為明哲,以挑達搖人之精爽而使浮,以機巧裂人之名義而使枉;此其于世教與民生也,災(zāi)愈于洪水,惡烈于猛獸矣。蓋嘗論之:史之為書,見諸行事之征也。則必推之而可行,戰(zhàn)而克,守而固,行法而民以為便,進諫而君聽以從,無取于似仁似義之浮談,祗以致悔吝而無成者也。則智有所尚,謀有所詳,人情有所必近,時勢有所必因,以成與得為期,而敗與失為戒,所

2、固然矣。 王夫之 讀通鑒論敘論三第一講 司馬光與 資治通鑒一、資治通鑒 的作者司馬光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 (1019)十月十八日,司馬光生于河南光山。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九月初一,司馬光68歲,在宰相任上去世,朝廷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故后世尊稱“司馬溫公”或“司馬文正公”。二、資治通鑒 的史學成就與歷史價值(一)史學成就 1 .建立了一整套嚴密合理的工作制度與方法,為這部 編年體巨著達到空前的學術(shù)水平提供了重要保證。 第一,主編全面負責,集體分工合作。 第二,長編法。 第三,考異法。2 .資治通鑒繼承、發(fā)展了 左傳的敘事傳統(tǒng),把古代編年體史書的記事水平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第

3、一,提綱法。 第二,追敘法。 第三,連類法。 第四,帶敘法。(二)歷史價值 1.貫串古今,會通觀察。 2.資治:以政治史為中心。3.以史為鑒,史論結(jié)合。 三、資治通鑒 的改編、 注釋和評論(一)改 編 沈 樞:通鑒總類20卷 袁 樞:通鑒紀事本末42卷 朱 熹:通鑒綱目59卷(二)注 釋 劉安世:音義10卷 史 炤:資治通鑒釋文30卷 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294卷 嚴 衍:資治通鑒補294卷(三)評 論 資治通鑒問世后,很多學者在閱讀時對其史法、史事加以評論,如南宋學者胡寅(讀史管見)、洪邁(容齋隨筆)、高似孫(史略緯略)、朱熹(朱子語類)、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錢大昕

4、(十駕齋養(yǎng)新錄)、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等,都曾在他們的著作中對資治通鑒有所評論。但對資治通鑒全書進行系統(tǒng)評論,并寫成史論專著的,只有王夫之。 王夫之:讀通鑒論 像胡三省一樣,王夫之是帶著亡國的悲憤撰寫此書的,他著書的目的就是要真正地以史為鑒,通過資治通鑒深刻地反省歷史上的成敗得失,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四、資治通鑒學習中應(yīng)注意的問題(一)編年體史書的特點(二)資治通鑒紀年的方法(三)加強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思考題 1.資治通鑒對中國傳統(tǒng)史學有哪些方面的繼承與發(fā)展? 2.資治通鑒在內(nèi)容和編纂方法上有哪些特點? 3.試析司馬光的政治思想對資治通鑒編纂的影響。參考文獻 1.宋衍申.司馬光評傳.南寧:廣西

5、教育出版社,1995. 2.李昌憲.司馬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馬巒,顧棟高.司馬光年譜.馮惠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4.通鑒選.瞿蛻園,選注.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 5.柴德賡.資治通鑒介紹.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 6.張煦侯.通鑒學.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9. 7.馮惠民.司馬光和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81. 8.劉乃和,宋衍申.資治通鑒叢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9.陳光崇.通鑒新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10.陶懋炳.司馬光史論探微.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11.李全德.資治通鑒史話.

6、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第二講 資治通鑒重要序表一、選文一 宋神宗 資治通鑒序選文摘錄 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書亦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痹姇呵?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鑒戒于后世者也 若稽古英考,留神載籍,萬機之下,未嘗廢卷。嘗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跡,俾就秘閣翻閱,給吏史筆札,起周威烈王,訖于五代。 光之志以為周積衰,王室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齊、楚、秦、晉始大,桓、文更霸,猶托尊王為辭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

7、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guī)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戶牖之間而盡古今之統(tǒng),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矣。 荀卿有言:“欲觀圣人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漢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謂“吾無間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慘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儉勤畏,亦各得圣賢之一體,孟軻所謂“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墜顛危,可見前車之失;亂賊奸宄,厥有履霜之漸。詩云:“商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惫寿n其書名曰資治通鑒,以著朕

8、之志焉耳。講評 宋神宗的這篇御制序,可以說是對 資治通鑒一書 “資治”意義的一個十分精要的闡述,其核心意旨在于史學要“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反映出傳統(tǒng)史學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在以往強調(diào)倫理道德功能基礎(chǔ)上,發(fā)展為對“垂鑒資治”的政治功能的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二、選文二 司馬光 進書表選文摘錄 陛下紹膺大統(tǒng),欽承先志,寵以冠序,賜之嘉名,每開經(jīng)筵,常令進讀。臣雖頑愚,荷兩朝知待如此其厚,隕身喪元,未足報塞,茍智力所及,豈敢有遺!會差知永興軍,以衰疾不任治劇,乞就冗官。陛下俯從所欲,曲賜容養(yǎng),差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及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前后六任,仍聽以書局自隨,給之祿秩,不責職業(yè)。臣既無他事,得以研精極慮,

9、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 遍閱舊史,旁采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擿幽隱,校計毫厘。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舉事目,年經(jīng)國緯,以備檢尋,為目錄三十卷;又參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途,為考異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開局,迨今始成,歲月淹久,其間抵牾,不敢自保,罪負之重,固無所逃。臣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 重念臣違離闕庭,十有五年,雖身處于外,區(qū)區(qū)之心,朝夕寤寐,何嘗不在陛下之左右!顧以駑蹇,無施而可,是以專事鉛槧,用酬大恩,庶竭涓塵,少裨海岳。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

10、誅,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閑之宴,時賜省覽,監(jiān)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則臣雖委骨九泉,志愿永畢矣。講 評 在資治通鑒問世后的近千年間,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者對此書無不重視有加,奉為治國的龜鑒。然而,昏君、亂主,不乏其人?!爸瞧D,行之惟艱”,看來史學“資治”功能的實現(xiàn),不僅取決于史學家的理想和努力,還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政治智慧和切實行動。三、選文三 胡三省 新注資治通鑒序選文摘錄 宋朝英宗皇帝命司馬光論次歷代君臣事跡為編年一書,神宗皇帝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名曰資治通鑒,且為序其造端立意之由。溫公之意,專取關(guān)國家盛衰,系生民休

11、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以為是書。治平、熙寧間,公與諸人議國事相是非之日也。 蕭、曹畫一之辯,不足以勝變法者之口,分司西京,不豫國論,專以書局為事。其忠憤感慨不能自已于言者,則智伯才德之論,樊英名實之說,唐太宗君臣之議樂,李德裕、牛僧孺爭維州事之類是也。至于黃幡綽、石野豬俳諧之語,猶書與局官,欲存之以示警,此其微意,后人不能盡知也。編年豈徒哉! 世之論者率曰:“經(jīng)以載道,史以記事,史與經(jīng)不可同日語也。”夫道無不在,散于事為之間,因事之得失成敗,可以知道之萬世亡弊,史可少歟!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shù)。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

12、則謀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師,創(chuàng)法立制,而不知跡古人之所以得,鑒古人之所以失,則求勝而敗,圖利而害,此必然者也。講 評 胡三省注釋資治通鑒,最初是為了完成其父的遺愿,但后來亡國的慘痛、人生的劇變,激發(fā)了他對現(xiàn)實政治、對歷代興亡的深切思考,成為他三十年不懈注釋資治通鑒的巨大動力,即使遭受成稿遺失的厄運,也絕不放棄,他把自己的亡國悲憤和對國家興亡的思考,都融入他的史注文字中。思考題 1.略論宋神宗御制序與資治通鑒的編纂。2.試述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的成書過程及其在“通鑒學”上的地位與價值。參考文獻1.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 2.陳垣.通鑒胡注表微.沈陽:遼寧教

13、育出版社,1997. 3.林嵩.通鑒胡注論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三講 三家分晉 君道與政體選文摘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君道與政體 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于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tǒng)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wèi)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

14、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于禮也。 君道與政體 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鬃酉抵唬骸疤熳鸬乇?,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毖跃贾华q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諸侯,尊王室,王人雖微,序于諸侯之上,以是見圣人于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jié)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jié)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于分也。 君道與政體 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茍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請于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茍有桓

15、、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征之。今請于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于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烏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圣賢之后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君道與政體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 君道與政體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 文侯與群臣飲酒,

16、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yīng)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君道與政體講評 司馬光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禮治,重要內(nèi)容是尊君。君主是維護以禮治秩序的根本,但君主不能任心而治,而是“自有職事”,其職責主要就是用人,要明于才德之分,要分別君子小人,進賢退不肖。這些都在通鑒第一卷的取材與史論中得到集中體現(xiàn)。思考題 君道與政體1.資治通鑒為何以“三家分晉”開篇?2.試

17、析司馬光君子小人、才德之論。參考文獻 君道與政體1.陶懋炳.司馬光史論探微.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2.李昌憲.司馬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第四講 輪臺罪己詔 君道與政體選文摘錄漢武帝太始三年(丁亥,前94) 是歲,皇子弗陵生。弗陵母曰河間趙婕妤,居鉤弋宮,任身十四月而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蹦嗣渌T曰堯母門。 君道與政體 臣光曰:為人君者,動靜舉措不可不慎,發(fā)于中必形于外,天下無不知之。當是時也,皇后、太子皆無恙,而命鉤弋之門曰堯母,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愛少子,欲以為嗣,遂有?;屎?、太子之心,卒成巫蠱之禍,悲夫! 君道與政體 趙

18、人江充為水衡都尉。初,充為趙敬肅王客,得罪于太子丹,亡逃;詣闕告趙太子陰事,太子坐廢。上召充入見。充容貌魁岸,被服輕靡,上奇之;與語政事,大悅,由是有寵,拜為直指繡衣使者,使督察貴戚、近臣踰侈者。充舉劾無所避,上以為忠直,所言皆中意。嘗從上甘泉,逢太子家使乘車馬行馳道中,充以屬吏。太子聞之,使人謝充曰:“非愛車馬,誠不欲令上聞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寬之!”充不聽,遂白奏,上曰:“人臣當如是矣!”大見信用,威震京師。 君道與政體漢武帝征和元年(己丑,前92) 上居建章宮,見一男子帶劍入中龍華門,疑其異人,命收之。男子捐劍走,逐之弗獲。上怒,斬門候。冬,十一月,發(fā)三輔騎士大搜上林,閉長安城門索,

19、十一日乃解。巫蠱始起。征和二年(庚寅,前91) 春,正月,下賀獄,案驗,父子死獄中,家族。以涿郡太守劉屈氂為左丞相,封澎侯。屈氂,中山靖王子也。 閏月,諸邑公主、陽石公主及皇后弟子長平侯伉皆坐巫蠱誅。 君道與政體 君道與政體 江充自以與太子及衛(wèi)氏有隙,見上年老,恐晏駕后為太子所誅,因是為奸,言上疾祟在巫蠱。于是上以充為使者,治巫蠱獄。充將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蠱及夜祠、視鬼,染污令有處,輒收捕驗治,燒鐵鉗灼,強服之。民轉(zhuǎn)相誣以巫蠱,吏輒劾以為大逆無道。自京師、三輔連及郡、國,坐而死者前后數(shù)萬人。 君道與政體 秋,七月,壬午,太子使客詐為使者,收捕充等。按道侯說疑使者有詐,不肯受詔,客格殺說。太子自

20、臨斬充,罵曰:“趙虜!前亂乃國王父子不足邪!乃復(fù)亂吾父子也!”又炙胡巫上林中 太子立車北軍南門外,召護北軍使者任安,與節(jié),令發(fā)兵。安拜受節(jié);入,閉門不出。太子引兵去,驅(qū)四市人凡數(shù)萬眾,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zhàn)五日,死者數(shù)萬人,血流入溝中。民間皆云“太子反”,以故眾不附太子,丞相附兵寖多。 庚寅,太子兵敗,南奔覆盎城門。 君道與政體 諸太子賓客嘗出入宮門,皆坐誅;其隨太子發(fā)兵,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以太子在外,始置屯兵長安諸城門 太子亡,東至湖,藏匿泉鳩里。主人家貧,常賣屨以給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聞其富贍,使人呼之而發(fā)覺。八月,辛亥,吏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jīng)。

21、山陽男子張富昌為卒,足蹋開戶,新安令史李壽趨抱解太子,主人公遂格斗死,皇孫二人并皆遇害。上既傷太子,乃封李壽為邘侯,張富昌為題侯。 君道與政體 諸太子賓客嘗出入宮門,皆坐誅;其隨太子發(fā)兵,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以太子在外,始置屯兵長安諸城門 太子亡,東至湖,藏匿泉鳩里。主人家貧,常賣屨以給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聞其富贍,使人呼之而發(fā)覺。八月,辛亥,吏圍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jīng)。 君道與政體征和三年(辛卯,前90) 初,貳師之出也,丞相劉屈氂為祖道,送至渭橋。廣利曰:“愿君侯早請昌邑王為太子;如立為帝,君侯長何憂乎!”屈氂許諾。昌邑王者,貳師將軍女弟李夫人子也;貳師女為屈

22、氂子妻,故共欲立焉。會內(nèi)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祝詛上及與貳師共禱祠,欲令昌邑王為帝”,按驗,罪至大逆不道。六月,詔載屈氂廚車以徇,要斬東市,妻子梟首華陽街;貳師妻子亦收。 君道與政體 九月,吏民以巫蠱相告言者,案驗多不實。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會高寢郎田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罪哉!臣嘗夢一白頭翁教臣言?!鄙夏舜蟾绣?召見千秋,謂曰:“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遂為吾輔佐。”立拜千秋為大鴻臚,而族滅江充家,焚蘇文于橫橋上,及泉鳩里加兵刃于太子者,初為北地太守,后族。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臺于湖,天下聞而悲

23、之。 君道與政體征和四年(壬辰,前89) (三月丁巳)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今又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yōu)民也,朕不忍聞!當今務(wù)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nóng),修馬復(fù)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魃线M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由是不復(fù)出軍,而封田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yǎng)民也。又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其耕耘田器皆有便巧,以教民,用力少而得谷多,民皆便之。 君道與政體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nèi)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

24、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tǒng)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君道與政體講 評 漢武帝在位五十余年,在他的統(tǒng)治下,西漢出現(xiàn)了鼎盛局面。但鼎盛之中孕育著嚴重的危機。他好大喜功,對外連年征伐,積極開拓疆土,對內(nèi)重用酷吏,刑罰嚴苛,再加上他自奉奢侈,大興土木,信用方士求仙及煉制不死之藥,導(dǎo)致府庫空虛,社會動蕩。 君道與政體 巫蠱之禍,是由武帝個人的猜疑與迷信,臣子之間的恩怨,以及皇位繼承問題(其中包括武帝與太子的不合,武帝立鉤弋子的意圖,和李氏立昌邑王的計劃)所相互激蕩而產(chǎn)生的。其中有偶然因素,也包含了當時政治社會所現(xiàn)有或潛存著的問題,一

25、經(jīng)引動,便爆發(fā)開來。它的起源是巫蠱的迷信,它的終結(jié)卻是政治的整肅。 蒲慕洲思考題 君道與政體1.漢武帝是如何做到“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的?2.從“輪臺罪己詔”看漢武帝的為君之道。參考文獻 君道與政體1.蒲慕洲.巫蠱之禍的政治意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七本:第三分.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7:511-537.2.田余慶.論輪臺詔/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3.安作璋,劉德增.漢武帝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4.辛德勇.制造漢武帝由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資治通鑒的歷史建構(gòu):增訂本.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8.第五講 貞觀君

26、臣論治 君道與政體選文摘錄唐高祖武德九年(丙戌,626) 六月,癸亥,立世民為皇太子。又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后聞奏。 君道與政體 臣光曰: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泰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jié),則亂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發(fā),然后應(yīng)之,如此,則事非獲已,猶為愈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夫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之君,子孫之所儀刑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 君道與政體 八月,癸亥,制傳位于太子;太子固辭,不許。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

27、宮顯德殿,赦天下;關(guān)內(nèi)及蒲、芮、虞、泰、陜、鼎六州免二年租調(diào),自余給復(fù)一年 (十月)丙午,上與群臣論止盜?;蛘堉胤ㄒ越?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shù)年之后,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君道與政體 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wù),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wù),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又,臣觀隋末

28、亂離,其欲爭天下者不過十余人而已,其余皆保鄉(xiāng)黨、全妻子,以待有道而歸之耳。乃知百姓好亂者亦鮮,但人主不能安之耳?!鄙仙破溲?擢為侍御史。 君道與政體 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鄙蠍?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君道與政體唐太宗貞觀元年(丁亥,627) 春,正月,

29、丁亥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yīng)流?!鄙吓?“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fù)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鄙显?“卿能執(zhí)法,朕復(fù)何憂!”胄前后犯顏執(zhí)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 君道與政體 六月,戊申,上與侍臣論周、秦修短,蕭瑀對曰:“紂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國無罪,始皇滅之。得天下雖同,人心則異?!鄙显?“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義;秦得天下,益尚詐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蓋取

30、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順故也?!爆r謝不及。 君道與政體貞觀二年(戊子,628) 春,正月,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共、鯀、 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二月,上謂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無所畏憚。朕則不然,上畏皇天之監(jiān)臨,下憚群臣之瞻仰,兢兢業(yè)業(yè),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徵曰:“此誠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終如始,則善矣。” 君道與政體 君道與政體

31、(四月)戊子,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圣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鄙显?“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君道與政體貞觀三年(己丑,629) 夏,四月,乙亥,上皇徙居弘義宮,更名大安宮。甲午,上始御太極殿,謂群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應(yīng)論執(zhí)。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若但行文書,則誰不可為,何必擇才也!”房玄齡等皆頓首謝。 故事: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

32、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 君道與政體貞觀四年(庚寅,630) 元年,關(guān)中饑,米斗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未嘗嗟怨。是歲,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xiāng)里,米斗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及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上謂長孫無忌曰:“貞觀之初,上書者皆云:人主當獨運威權(quán),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討四夷。唯魏徵勸朕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頡利成擒,其酋長并帶刀宿衛(wèi),部落皆襲衣冠,徵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見之耳!”徵再拜謝曰:“突厥破滅,海內(nèi)康寧,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上曰:

33、“朕能任公,公能稱所任,則其功豈獨在朕乎!” 君道與政體講 評 貞觀君臣從“天下為公”的原則出發(fā),認真總結(jié)歷史教訓,分析當前形勢,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治國方針,積極探討為君之道、安人之道以及各項治道政術(shù),很快迎來了一個大亂之后的大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思考題 君道與政體1.貞觀君臣探索出來的“君道政體”有哪些內(nèi)容成為后世治國的典范?2.舊史稱貞觀良相一般是指“房謀杜斷”,為什么唐太宗本人卻多次強調(diào)魏徵的作用?參考文獻 君道與政體1.汪篯.唐太宗/汪篯漢唐史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74-116.2.黃永年.唐史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7.3.吳宗國.貞觀政要與貞觀君臣論治/中

34、古社會變遷與隋唐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9:49-83.4.張耐冬,劉后濱.資治通鑒敘事中的史事考訂與歷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諸將爭功”事件的個案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1):2-10.開國與創(chuàng)制 開國與創(chuàng)制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大主題,也是資治通鑒關(guān)注的重要問題。本單元選編“秦始皇帝”“東晉建國”兩講,從不同側(cè)面展示了中國歷史上開國與創(chuàng)制所面臨的錯綜復(fù)雜的歷史背景與風云激蕩的歷史進程。第六講 秦始皇帝 開國與創(chuàng)制選文摘錄秦莊襄王三年(甲寅,前247) 五月,丙午,王薨。太子政立,生十三年矣,國事皆委于文信侯,號稱仲父。九年(癸亥,前238) 四月,己酉,王冠,帶劍。十年(甲子

35、,前237) 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國。 開國與創(chuàng)制 宗室大臣議曰:“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游間耳,請一切逐之?!庇谑谴笏?逐客??颓涑死钏挂嘣谥鹬?行,且上書曰 王乃召李斯,復(fù)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驪邑而還。王卒用李斯之謀,陰遣辯士赍金玉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jié)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然后使良將隨其后,數(shù)年之中,卒兼天下。 開國與創(chuàng)制二十六年(庚辰,前221) 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為謚,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自今以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

36、,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開國與創(chuàng)制 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zhèn)之。請立諸子?!笔蓟氏缕渥h。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nèi)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shù)也。置諸侯不便?!笔蓟试?“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fù)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 開國與創(chuàng)制三十四年(戊子,前213) 丞相李斯上書曰:“異時諸侯并爭,厚招游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nóng)工,士則學習法令。今諸生不

37、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黔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敝圃?“可?!?開國與創(chuàng)制三十四年(戊子,前213) 丞相李斯上書曰:“異時諸侯并爭,厚招游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nóng)工,士則學習法令。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相與非法教。人聞

38、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黔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敝圃?“可?!?開國與創(chuàng)制三十五年(己丑,前212) 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fù)道,自阿房度渭,屬之咸陽,以

39、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發(fā)北山石槨,寫蜀、荊地材,皆至;關(guān)中計宮三百,關(guān)外四百余。于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驪邑,五萬家云陽,皆復(fù)不事十歲。 開國與創(chuàng)制 侯生、盧生相與譏議始皇,因亡去。始皇聞之,大怒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庇谑鞘褂废ぐ竼栔T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益發(fā)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笔蓟逝?使扶蘇北監(jiān)蒙恬軍于上郡。 開國與創(chuàng)制三十六年(庚寅,前211) 有

40、隕石于東郡?;蚩唐涫?“始皇死而地分?!笔蓟适褂分饐?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燔其石。 開國與創(chuàng)制三十七年(辛卯,前210)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愛,請從,上許之。 十一月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車府令行符璽事趙高為書賜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睍逊?在趙高所,未付使者。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 沙丘平臺:在今河北廣宗縣西北八里大平臺。 開國與創(chuàng)制講 評 本篇選文頗能體現(xiàn)資治通鑒編年系事的體例特點,勾勒出秦始皇一生的大事跡:蘄年宮之變,除嫪毐、廢呂不韋,初掌國政;重用李斯、王翦等文臣武將,滅六國、一統(tǒng)

41、天下;廢分封、設(shè)郡縣、完善官制、確立皇帝制度,開啟皇帝獨尊、中央集權(quán)之帝制時代;車同軌、書同文、統(tǒng)一度量衡,推行文化統(tǒng)一政策,其中焚書坑儒、以吏為師,則是文化專制的突出表現(xiàn);收天下之兵、遷六國貴族、毀壞城郭關(guān)隘,以防止割據(jù)勢力的復(fù)辟;治馳道、修直道、筑長城,加強對廣闊國土的控制與邊疆防務(wù);北擊匈奴以鞏固北方統(tǒng)治,南攻百越以辟疆土。 開國與創(chuàng)制 秦始皇上述事業(yè),是在殘酷剝削、高壓統(tǒng)治下實現(xiàn)的,帶有明顯的急政暴虐之特點。開拓邊疆、防御外族,乃至修建長城,雖出于長遠考慮,但有窮兵黷武之嫌;大規(guī)模修建離宮別館、驪山陵,則完全出于個人享樂之考慮。為保證諸事項的完成,濫發(fā)徭役,橫征暴斂,并施以嚴刑酷法,使

42、得階級矛盾、社會矛盾極為尖銳。始皇去世不久,就有陳勝、吳廣起義,帝國統(tǒng)治土崩瓦解,秦朝短命而亡。秦雖亡于二世皇帝,但其肇因于始皇暴政,殆為毋庸置疑之事實。思考題 開國與創(chuàng)制1.試述秦始皇的歷史功過。2.如何理解王夫之所說秦始皇罷封建、行郡縣是“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參考文獻 開國與創(chuàng)制1.林劍鳴.秦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田余慶.說張楚關(guān)于“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1-29.3.李開元.秦始皇的秘密.北京:中華書局,2009.4.鶴間和幸.始皇帝.楊振紅,單印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第七講 東晉建國 開國與創(chuàng)制選

43、文摘錄永興二年(乙丑,305) 八月,辛丑,大赦。司空越以瑯邪王睿為平東將軍,監(jiān)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睿請王導(dǎo)為司馬,委以軍事。 十二月,初,陳敏既克石冰,自謂勇略無敵,有割據(jù)江東之志。其父怒曰:“滅我門者,必此兒也!”遂以憂卒。敏以喪去職。司空越起敏為右將軍、前鋒都督。越為劉祐所敗,敏請東歸收兵,遂據(jù)歷陽叛 開國與創(chuàng)制 敏遂據(jù)有江東,以顧榮為右將軍,賀循為丹楊內(nèi)史,周玘為安豐太守,凡江東豪杰、名士,咸加收禮,為將軍、郡守者四十余人;或有老疾,就加秩命。循詐為狂疾,得免;乃以榮領(lǐng)丹楊內(nèi)史。玘亦稱疾,不之郡。敏疑諸名士終不為己用,欲盡誅之。榮說敏曰:“中國喪亂,胡夷內(nèi)侮,觀今日之勢,不能復(fù)振,百

44、姓將無遺種。江南雖經(jīng)石冰之亂,人物尚全,榮常憂無孫、劉之主有以存之。今將軍神武不世,勛效已著,帶甲數(shù)萬,舳艫山積,若能委信君子,使各盡懷,散蒂芥之嫌,塞讒諂之口,則上方數(shù)州,可傳檄而定;不然,終不濟也?!泵裟酥埂C裘抛敉萍簽槎级浇瓥|諸軍事、大司馬、楚公,加九錫,列上尚書,稱被中詔,自江入沔、漢,奉迎鑾駕。 開國與創(chuàng)制晉懷帝永嘉元年(丁卯,307) 二月,陳敏刑政無章,不為英俊所附;子弟兇暴,所在為患;顧榮、周玘等憂之。廬江內(nèi)史華譚遺榮等書曰:“陳敏盜據(jù)吳、會,命危朝露。諸君或剖符名郡,或列為近臣,而更辱身奸人之朝,降節(jié)叛逆之黨,不亦羞乎!吳武烈父子皆以英杰之才,繼承大業(yè)。今以陳敏兇狡,七弟頑

45、冗,欲躡桓王之高蹤,蹈大皇之絕軌,遠度諸賢,猶當未許也?;瘦洊|返,俊彥盈朝,將舉六師以清建業(yè),諸賢何顏復(fù)見中州之士邪!”榮等素有圖敏之心,及得書,甚慚,密遣使報征東大將軍劉準,使發(fā)兵臨江,己為內(nèi)應(yīng),剪發(fā)為信。準遣揚州刺史劉機等出歷陽討敏。 開國與創(chuàng)制 敏自帥萬余人討卓,軍人隔水語敏眾曰:“本所以戮力陳公者,正以顧丹楊、周安豐耳;今皆異矣,汝等何為!”敏眾狐疑未決,榮以白羽扇揮之,眾皆潰去。敏單騎北走,追獲之于江乘,嘆曰:“諸人誤我,以至今日!”謂弟處曰:“我負卿,卿不負我!”遂斬敏于建業(yè),夷三族。于是會稽等郡盡殺敏諸弟。 秋,七月,己未,以瑯邪王睿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假節(jié)、鎮(zhèn)建業(yè)。

46、 開國與創(chuàng)制 九月,戊申,瑯邪王睿至建業(yè)。睿以安東司馬王導(dǎo)為謀主,推心親信,每事咨焉。睿名論素輕,吳人不附,居久之,士大夫莫有至者,導(dǎo)患之。會睿出觀禊,導(dǎo)使睿乘肩輿,具威儀,導(dǎo)與諸名勝皆騎從。紀瞻、顧榮等見之驚異,相帥拜于道左。導(dǎo)因說睿曰:“顧榮、賀循,此土之望,宜引之以結(jié)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開國與創(chuàng)制 睿乃使導(dǎo)躬造循、榮,二人皆應(yīng)命而至。以循為吳國內(nèi)史;榮為軍司,加散騎常侍,凡軍府政事,皆與之謀議。又以紀瞻為軍咨祭酒,卞壸為從事中郎,周玘為倉曹屬,瑯邪劉超為舍人,張闿及魯國孔衍為參軍。壸,粹之子;闿,昭之曾孫也。王導(dǎo)說睿:“謙以接士,儉以足用,以清靜為政,撫綏新舊?!惫式瓥|歸心焉

47、。 開國與創(chuàng)制講評 選文內(nèi)容包括江南士族平定地方叛亂、王與馬渡江南下、西晉王朝滅亡、王導(dǎo)消弭江南士族敵意以及為新政權(quán)的建立所做的準備工作、南方士族與北方士族的對抗、東晉王朝的建立、王導(dǎo)清靜為政的政策、王與馬共天下及兩者之間的矛盾與斗爭等,折射出當時各種政治力量的勾心斗角以及東晉政權(quán)建立的艱難歷程,也反映出新政權(quán)的建立是各種政治力量博弈、并互相妥協(xié)最終達致平衡的結(jié)果。思考題 開國與創(chuàng)制1.結(jié)合東晉建國前后的歷史背景,評價王導(dǎo)的“憒憒”之政。2.與以往政權(quán)相比,東晉政治格局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何特殊性?參考文獻 開國與創(chuàng)制1.田余慶.釋“王與馬共天下/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8、1-36.2.陳寅恪.述東晉王導(dǎo)之功業(yè)/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8-68.3.唐長孺.王敦之亂與所謂刻碎之政/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151-167.選官與用人 選官與用人 作為一部探討國家治亂興衰的杰出著作,資治通鑒對選官與用人給予了相當?shù)年P(guān)注。本單元“漢武帝用人”“曹魏選官”兩講選文,闡述了漢魏時期人才選拔的獨特之處。第八講 漢武帝用人 選官與用人選文摘錄漢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前140) 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對者百余人。廣川董仲舒對曰天子善其對,以仲舒為江都相。會稽莊助亦以賢良對策,天子擢為中大夫。丞相衛(wèi)綰

49、奏:“所舉賢良,或治申、韓、蘇、張之言亂國政者,請皆罷?!弊嗫?。 選官與用人建元三年(癸卯,前138) 九月,上自初即位,招選天下文學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眩鬻者以千數(shù)。上簡拔其俊異者寵用之。莊助最先進,后又得吳人朱買臣、趙人吾丘壽王、蜀人司馬相如、平原東方朔、吳人枚皋、濟南終軍等,并在左右,每令與大臣辨論,中外相應(yīng)以義理之文,大臣數(shù)屈焉。然相如特以辭賦得幸;朔、皋不根持論,好詼諧,上以俳優(yōu)畜之,雖數(shù)賞賜,終不任以事也。朔亦觀上顏色,時時直諫,有所補益。 選官與用人漢武帝元光元年(丁未,前134) 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 五月,詔舉賢良、文學,

50、上親策之。元光五年(辛亥,前130) 秋,七月,上以張湯為太中大夫,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wù)在深文。拘守職之吏,作見知法,吏傳相監(jiān)司。用法益刻自此始。 是歲,征吏民有明當世之務(wù)、習先圣之術(shù)者,縣次續(xù)食,令與計諧。 選官與用人漢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前128) 冬,十一月,詔曰:“朕深詔執(zhí)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圣緒。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guī)?。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壅于上聞也。且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其議二千石不舉孝者罪?!庇兴咀?“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奏可。 選官與用人元朔五年(丁巳,前124) 冬,十一月,乙

51、丑,薛澤免。以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丞相封侯自弘始。 時上方興功業(yè),弘于是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每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上亦使左右文學之臣與之論難。 選官與用人 夏,六月,詔曰:“蓋聞導(dǎo)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其令禮官勸學興禮以為天下先!”于是丞相弘等奏:“請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fù)其身;第其高下,以補郎中、文學、掌故;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輒罷之。又,吏通一藝以上者,請皆選擇以補右職?!鄙蠌闹W源斯?、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選官與用人漢武帝元狩三年(辛酉,前120) 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嚴峻,群臣雖素所愛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

52、,輒按誅之,無所寬假。汲黯諫曰:“陛下求賢甚勞,未盡其用,輒已殺之。以有限之士恣無已之誅,臣恐天下賢才將盡,陛下誰與共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諭之曰:“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茍能識之,何患無人!夫所謂才者,猶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黯曰:“臣雖不能以言屈陛下,而心猶以為非。愿陛下自今改之,無以臣為愚而不知理也。”上顧群臣曰:“黯自言為便辟則不可,自言為愚,豈不信然乎!” 選官與用人講評 武帝時期,是兩漢最為鼎盛之時代;人才之盛,是國力鼎盛出現(xiàn)之重要原因。此時期人才之所以盛,大致與以下因素有關(guān):(1)漢武帝慧眼獨具,不拘一格取用人才;(2)薦舉人才、上書言事等制

53、度,為人才選舉提供制度保障;(3)這是一個充滿事功、建功立業(yè)的時代,客觀上為人才涌現(xiàn)提供有利環(huán)境。與此同時,此時期建立了兩項重要的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制度。一是察舉制度正式確立,人才選拔有制可循;二是設(shè)立太學,置博士弟子。前者重在人才的直接選拔,后者則側(cè)重于人才的培養(yǎng)。思考題 選官與用人1.為什么漢武帝時期會出現(xiàn)人才鼎盛的局面?2.如何看待漢武帝對于天下賢才“未盡其用,輒已殺之”的做法?參考文獻 選官與用人1.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閻步克.秦政、漢政與文吏、儒生/閻步克.閻步克自選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36-154.3.吳榮曾.評述趙甌北論

54、漢武帝/孫家洲,劉后濱.漢唐盛世的歷史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8-43.第九講 曹魏選官 選官與用人選文摘錄建安十年(乙酉,205) 春正月,郭嘉說操多辟青、冀、幽、并名士以為掾?qū)?使人心歸附,操從之。官渡之戰(zhàn),袁紹使陳琳為檄書,數(shù)操罪惡,連及家世,極其丑詆。及袁氏敗,琳歸操,操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操釋之,使與陳留阮瑀俱管記室。 選官與用人建安十三年(戊子,208) 夏,六月,罷三公官,復(fù)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以曹操為丞相。操以冀州別駕從事崔琰為丞相西曹掾,司空東曹掾陳留毛玠為丞相東曹掾,元城令河內(nèi)司馬朗為主簿,弟懿為文學掾,冀州

55、主簿盧毓為法曹議令史。 琰、玠并典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拔敦實,斥華偽,進沖遜,抑阿黨。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jié)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至乃長吏還者,垢面羸衣,獨乘柴車,軍吏入府,朝服徒行。吏潔于上,俗移于下。操聞之,嘆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fù)何為哉!” 選官與用人建安十四年(己丑,209) 十二月,丞相掾和洽言于曹操曰:“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節(jié)取也。儉素過中,自以處身則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 格物:用一定標準衡量人。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

56、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夫立教觀俗,貴處中庸,為可繼也。今崇一概難堪之行以檢殊涂,勉而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務(wù)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偽矣?!辈偕浦?。 選官與用人建安十五年(庚寅,210) 春,下令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220) 二月,尚書陳群,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qū)別人物,第其高下。 選官與用人晉武帝太康五年(甲辰,284) 春,正月,初,陳群以吏部不能審核天下之士,故令郡國各置中正,州

57、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為之,使銓次等級以為九品,有言行修著則升之,道義虧缺則降之,吏部憑之以補授百官。行之浸久,中正或非其人,奸敝日滋。 選官與用人講評 選文內(nèi)容包括:名士的評議及其對選官用人的影響,曹操頒布“唯才是舉”令及對士人的妥協(xié),三曹破除士人結(jié)交的努力,魏晉之際九品官人法的誕生及演變,其中所反映的曹氏父子為恢復(fù)中央集權(quán)所作的努力,以及在特殊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下,選舉制度最終淪為維護士族特權(quán)的工具這一不可更改的歷史結(jié)果。思考題 選官與用人1.試述曹操“唯才是舉”用人主張的歷史背景及其與“月旦評”的本質(zhì)區(qū)別。2.分析曹魏選官從“唯才是舉”轉(zhuǎn)變?yōu)榫牌分姓频脑蛞约熬牌分姓?/p>

58、制在魏晉之際發(fā)生的變化。參考文獻 選官與用人1.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衛(wèi)廣來.求才令與漢魏嬗代.歷史研究,2001(5):77-79.3.唐長孺.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5:25-52.4.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韓昇,劉建英,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7-9.士人與政治 士人與政治 傳統(tǒng)社會的官僚選拔機制,使得官僚既承擔賡續(xù)傳統(tǒng)的文化使命,又擔負著治國安邦的政治使命。該階層誕生于戰(zhàn)國時期,其集文人與官僚于一身的傳統(tǒng),在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并與每一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諸方面密切相關(guān)。 本單元

59、兩篇選文,分別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士大夫兩種迥異的政治生態(tài)?!包h錮之禍”表明漢代士人群體的某種自覺性,而“長樂老馮道”則通過馮道這一頗具爭議的人物,展現(xiàn)文人士大夫身處亂世的無奈與追求。 第十講 黨錮之禍 士人與政治選文摘錄漢桓帝延熹九年(丙午,166) 秋,七月 初,帝為蠡吾侯,受學于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為尚書。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鄉(xiāng)人為之謠曰:“天下規(guī)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倍屹e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 士人與政治 汝南太守宗資以范滂為功曹,南陽太守成瑨以岑晊為功曹,皆委心聽任,使之褒善糾違,肅清朝府。滂尤剛勁,疾惡如讎。滂甥李頌,素無行,

60、中常侍唐儉以屬資,資用為吏;滂寢而不召。資遷怒,捶書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寧受笞而死,滂不可違?!辟Y乃止??ぶ兄腥艘韵?莫不怨之。于是二郡為謠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nóng)成瑨但坐嘯?!?太學諸生三萬余人,郭泰及潁川賈彪為其冠,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钤Y,不畏強御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庇谑侵型獬酗L,競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士人與政治 河內(nèi)張成,善風角,推占當赦,教子殺人。司隸李膺督促收捕,既而逢宥獲免;膺愈懷憤疾,竟按殺之。成素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頗訊其占;宦官教成弟子牢修上書,告“膺等養(yǎng)太學游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