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品讀經(jīng)典,點亮人生。前面我們領(lǐng)悟了論語的諄諄教誨,懂得了大學之道的三綱、八目 。 今天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齊讀孟子語錄, 這些耳熟能詳?shù)奈淖郑肿种榄^,讀來蕩氣回腸、振聾發(fā)聵,這就是民貴君輕不愧圣,性善氣正真完人。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人論世孟子記錄的是有關(guān)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共7篇,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語錄體散文集。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的篇幅較長,內(nèi)容也更具體,描繪更細致。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jīng)的傳統(tǒng)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

2、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jù)。貳知人論世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后人尊稱他為“亞圣”。孟子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側(cè)重于個人道德的“仁”,推演為政治方面的仁政學說。哲學思想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wù)蔚睦碚摳鶕?jù)“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彼亩耍◥烹[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政治思想仁政論: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nèi)容的王道

3、,其本質(zhì)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的。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并戰(zhàn)爭去征服別的國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币馑际钦f,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quán)利。價值觀 強調(diào)舍身取義。春秋戰(zhàn)國時代,政治經(jīng)濟發(fā)生劇變,王權(quán)衰落,諸侯爭霸,割據(jù)混戰(zhàn)的局面對社會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造成嚴重阻礙。于是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xiàn)實的社會、人生等問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wù)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時代背景檢查讀音孺 子 (

4、r )怵 惕 (ch t)惻 隱 ( c )內(nèi) 交 ( n )要 譽 ( yo )羞 惡 ( w )解讀題目題目解讀不忍人之心:憐愛別人的心。忍人:狠心對待別人?!叭私杂胁蝗倘酥摹币馑际敲總€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疏通字詞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譯文: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先王有憐愛別人的心,于是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愛別人的心實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轉(zhuǎn)動東西一樣容易了。狠心對待別人于是,就用運轉(zhuǎn),轉(zhuǎn)動(于)掌上狀語后置句施行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5、: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譯文: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了,都有驚駭恐懼,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的心;這不是因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結(jié)交,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這樣(產(chǎn)生這種恐懼同情心理)。 突然同“納”,結(jié)交求取厭惡這樣狀語后置句哀痛,憐憫表因果,因為所以:(1)用來的;(2)表因果,的原因假使,如果狀語后置非也,表否定判斷,不是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6、譯文: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 謙遜,推讓非也,判斷句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之:補充音節(jié),無實義指事理的對與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譯文: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萌芽,發(fā)端取獨這就像判斷句四肢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

7、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北磙D(zhuǎn)折名作動,傷害通“燃”如果安定侍奉賓語前置凡是在自身譯文: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 流通,指泉水涌出充實表并列,并且 請同學們自主誦讀第一部分,思考:孟子的觀點是什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中心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8、舉例論證:“先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心(人性)仁政(政治) 以先王為例,突出以“仁心”行“仁政”的思想,有說服力。比喻論證:“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用在掌上運轉(zhuǎn)東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體貼切。肆文本解讀 請同學們自主誦讀文章,再次疏通文意,小組合作交流: 1.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應包括哪四個方面?這四方面分別是儒家什么思想的開端? 2.孟子如何論證這四端的重要性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之心”,為何還要“擴而充之”?肆文本解讀 1.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應包括哪四個方面?這四方面分別是儒家什么思想的開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

9、之心,是非之心,分別是仁之端、義之端、禮之端、智之端,是仁義禮智的開端肆文本解讀 2.孟子如何論證這四端的重要性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比喻論證,生動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擴充發(fā)展的重要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對比論證,通過有無“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對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假設(shè)論證,通過假設(shè),論證后天擴充發(fā)展的重要性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肆文本解讀 3.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之心”,為何還要“擴而充之”? 孟子

10、認為人皆有不忍之心,人性本善,但人也受后天影響,私欲膨脹,傷人害己,所以需要加強充實。 說明,從理論基礎(chǔ)來說,孟子的確是主張從天賦性善論,但從實踐來說,他還是重視后天努力的作用的。 在孟子看來,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仍存在私欲膨脹的問題,這會導致善的本性逐漸泯滅,所以必須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導人們自覺地擴大充實自己的“四端”。肆文本解讀提出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可行不忍人之政論證過程舉例排比比喻對比孺子將入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猶四體若火、泉應有“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擴充“四端”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論 證 思 路肆文本解讀主題探

11、究:從文中你能看出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嗎?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為了推廣仁政。這個觀點體現(xiàn)了孟子“性善論”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jīng)地義的。孟子是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肆課堂小結(ji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四心惻隱-仁羞惡-義辭讓-禮是非-智四端擴充“四端”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 行 仁 政觀點爭鳴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體現(xiàn)了他的“性善論”思想,即主張人性向善,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卻提出了“性惡論”,即主張人性本惡,強調(diào)道德教育的必

12、要性。你認為哪種說法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呢?觀點一: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fā)向上、自覺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孟子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強調(diào)了人性本善;在主體的道德修養(yǎng)中,孟子又強調(diào)了“為仁由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個人揚善棄惡、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觀點爭鳴觀點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diào)借助禮儀規(guī)范來加強人的道德修養(yǎng),重視利用客觀條件進行教育和學習,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fā)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處,所以要加強后天的學習和改造,從而造就完善的人格。觀點三:二者各有長短,二者互補更利于道德的發(fā)展。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孟言性善,欲人之盡

13、性而樂于善;荀言性惡,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奔磧煞N理論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惡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內(nèi)在依據(jù),認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動性,卻忽視了人道德修養(yǎng)的必要性和被動性;荀子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的被動性,卻忽視了主體向善的主動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補充,既能鼓勵人注重自我道德修養(yǎng),又能加強對人外在的道德約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shè)社會道德。觀點爭鳴肆群文比較 請梳理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觀點,并說說這些觀點有何共同之處。課文核心概念主要觀點觀點的共同之處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詩教、君子、禮、義、恕等提倡仁、義、恕,

14、克己復禮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等“大人之學”的終極目標是“三綱”,途徑是“八目”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人生來都有善良的本性都主張修身養(yǎng)性,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肆文本解讀比較論語孟子的言說、形式、說理、風格,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較論語孟子語言 形式說理風格 明白曉暢、平實淺近而又簡練精警語錄體,孔子語錄或孔子和弟子談話記錄,沒有時間先后順序和共同的主題,離說理散文有一定的距離一般只陳述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論證;寓深邃之哲理于具體之形象中,使抽象的理論文字具有盎然的詩意 多為口語,通俗易懂,同時又吸收了書面語之長,形成了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樸素無華、雋永有味的獨特風格對話論辯體散文集,雖留有語錄體的痕跡,但篇幅加長、議論增多,圍繞著一定的中心,結(jié)構(gòu)完整,條理清楚,具備了說理散文的典型特征靈活巧妙的論說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