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奇 刑法觀點展示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299c81669decabeeeebd8a88a83e56/19299c81669decabeeeebd8a88a83e561.gif)
![蔡雅奇 刑法觀點展示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299c81669decabeeeebd8a88a83e56/19299c81669decabeeeebd8a88a83e562.gif)
![蔡雅奇 刑法觀點展示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299c81669decabeeeebd8a88a83e56/19299c81669decabeeeebd8a88a83e563.gif)
![蔡雅奇 刑法觀點展示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299c81669decabeeeebd8a88a83e56/19299c81669decabeeeebd8a88a83e564.gif)
![蔡雅奇 刑法觀點展示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9299c81669decabeeeebd8a88a83e56/19299c81669decabeeeebd8a88a83e56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錄一、死者的占有歸屬問題二、基于不法原因而委托給付的財物能否成為侵占罪的對象三、窩藏或者代為銷售的贓物能否成為侵占罪的對象四、綁架后殺人但未能造成死亡結果的(綁架殺害未遂)該如何處理五、事前的故意的不同理論學說六、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xiàn)的不同理論學說七、偶然防衛(wèi)的不同理論學說八、防衛(wèi)行為導致第三者傷亡時應當如何處理九、關于著手的不同理論學說十、共犯的正犯化的不同類型一、死者的占有歸屬問題死者的占有主要包括三種情況:(1)行為人以搶劫故意殺害他人后,當場取得他人財物;(2)行為人出于其他目的殺害他人后,產(chǎn)生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意思,取得死者的財物;(3)無關的第三者從死者身上取得此物。對于第一種情況
2、,應認定為搶劫罪,當無疑問。有爭議的是后兩種情況。死者占有肯定說認為,后兩種情況成立盜竊罪。死者占有否定說認為,后兩種情況成立侵占罪。此外,還有不同的折中看法,如認為第二種情況成立盜竊罪,第三種情況成立侵占罪,或者主張根據(jù)死亡時間的長短來決定死者是否繼續(xù)占有。應當肯定,后兩種行為值得科處刑罰。在日本等國,即使否認死者的占有,也因為其侵占脫離占有物罪的對象包括“其他脫離占有的他人的財物”,能夠以侵占脫離占有物罪論處。在我國,如果將侵占罪中的“遺忘物”作字面意義的解釋,又采取死者占有否定說,對上述兩種行為就難以認定為犯罪,這顯然不合適。所以,解決的方法有兩種:(1)肯定死者的占有,對上述行為認定為
3、盜竊罪。但是,既然財物的占有者已經(jīng)死亡,他就不可能在客觀上繼續(xù)支配財物,也不可能有支配財物的意思。另一方面,盜竊行為必須是違反被害人意志的行為,既然對方已經(jīng)死亡,就不存在違反其意志的問題。而且,死者身邊或者身上的財物,不管相對于先前的殺害者,還是相對于無關的第三者,性質(zhì)應是相同的。所以,肯定死者的占有存在疑問。(2)對“遺忘物”作規(guī)范意義的解釋。換言之,只要是非基于主人本意而脫離主人占有的財物,都屬于主人的遺忘物。據(jù)此,可將死者身上或者身邊的財物歸入“遺忘物”,從而將上述兩種行為認定為侵占罪。對這一問題,命題人張明楷教授持第二種觀點,其認為國民能夠接受對遺忘物的規(guī)范解釋結論。故否認死者的占有,
4、主張對上述行為認定為侵占罪,而不能認定為盜竊罪。二、基于不法原因而委托給付的財物能否成為侵占罪的對象甲欲向國家工作人乙行賄,而將財物委托給乙轉(zhuǎn)交,但乙將該財物占為己有,乙的行為是否成立侵占罪?肯定說認為,雖然甲在民法上沒有返還請求權,但并沒有因此而喪失財物的所有權,相對于乙而言,該財物仍然屬于“自己占有的財物”。刑法與民法的目的不同,即使上述關系在民法上不受保護,也不影響侵占罪的成立。否定說認為,甲對該財物沒有權利請求返還,故可以認為該財物所有權已經(jīng)不屬于甲,因此,乙沒有將“他人財物“據(jù)為己有;如果將乙的行為認定為犯罪,則破壞了法秩序的統(tǒng)一性,違反了刑法的謙抑性;侵占罪不只是侵犯財產(chǎn),還有破壞
5、委托信任關系的一面,而甲的委托與乙的收受之間,并不存在一種法律上的委托信任關系。折中說主張分清不法原因給付與不法原因委托,前者是基于不法原因終局性地轉(zhuǎn)移財物,后者則只是基于不法原因?qū)⒇斘飼簳r委托給他人。將不法原因給付物據(jù)為己有的,不成立犯罪。但是將不法原因委托物據(jù)為己有的,則成立侵占罪。對這一問題,命題人張明楷教授的態(tài)度是否定說。畢竟,甲沒有財物返還請求權,不能認定乙侵占了甲的財物。另一方面,由于財物由乙占有,也不能認為該財產(chǎn)已經(jīng)屬于國家。肯帝說有損法秩序的統(tǒng)一性。折中說是基于對不法原因給付物的誤解而形成的觀點,因而存在疑問。此外,區(qū)分不法原因給付與不法原因委托欠缺實質(zhì)的理由。三、窩藏或者代為
6、銷售的贓物能否成為侵占罪的對象例如,甲是盜竊犯,將其盜竊的財物委托乙窩藏或者代為銷售,乙知道該真相卻依然將該財物據(jù)為己有或者將銷售后所得的現(xiàn)金據(jù)為己有。乙的行為是否成立侵占罪?肯定說認為,雖然乙接受的是盜竊犯甲的委托,但其受托占有的財物仍然是他人的財物,而且事實上占有著該財物,故其行為屬于將自己占有的他人財物據(jù)為己有,成立委托物侵占。否定說認為,乙雖然接受了盜竊犯甲的委托,但盜竊犯甲并不是財物的所有權人。既然如此,甲與乙之間就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所有權人與受托人之間的委托關系,故不成立委托物侵占。相對于原所有權人而言,贓物屬于脫離占有物,乙將贓物據(jù)為己有的行為,屬于侵占脫離占有物,但由于乙將贓物或
7、犯罪所得收益據(jù)為己有的行為,成立贓物犯罪,侵占脫離占有物的行為被吸收,故僅以贓物犯罪論處。對這一問題,命題人張明楷教授的態(tài)度是否定說,主張對侵占贓物的行為以贓物犯罪(即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論處。如果乙不知道是贓物而據(jù)為己有,則僅成立侵占脫離占有物(原所有權人的遺忘物)的犯罪。四、綁架后殺人但未能造成死亡結果的(綁架殺害未遂)該如何處理這里的綁架殺害未遂,是指殺人未遂,而非綁架罪未遂。對此問題,存在三種解決方案:1、綁架殺人未遂的,依然適用刑法第239條殺害被綁架人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規(guī)定,而且不適用刑法總則關于未遂犯從輕、減輕處罰的規(guī)定。2、綁架殺人未遂的,依然適用刑法第239條殺害被綁
8、架人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規(guī)定,同時適用刑法總則關于未遂犯從輕、減輕處罰的規(guī)定。3、綁架殺人未遂的,認定為普通綁架罪與故意殺人罪(未遂),實行數(shù)罪并罰。對此問題,命題人張明楷教授的觀點是第3種方案。第1種方案明顯不妥。既然沒有造成被害人死亡,就應當適用刑法總則關于未遂犯的規(guī)定。換言之,雖然綁架既遂,但綁架殺人沒有既遂,結合犯的既遂與未遂不是以前罪是否既遂為標準,而是以后罪是否既遂為標準。所以,既然主張適用“殺害被綁架人”的法定刑,就必須同時適用未遂犯的規(guī)定。既然認為“故意傷害被綁架人,致人重傷、死亡”僅指既遂而不包含未遂,或者說,對于故意傷害僅造成輕傷的情形應當以綁架罪和故意傷害罪實行數(shù)罪并
9、罰,那么,與之相協(xié)調(diào)的處罰方法便是第3種方案,即“故意殺害被綁架人”是指故意殺人既遂。對于綁架殺人未遂的,應當以綁架罪和故意殺人罪(未遂)實行數(shù)罪并罰。倘若認為,在殺害被綁架人未遂時,適用殺害被綁架人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規(guī)定,同時適用未遂犯的規(guī)定,而在故意傷害僅造成輕傷的情形下卻應當以綁架罪和故意傷害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則顯得不夠協(xié)調(diào)。可見,第2種方案也是不可取的。第3種方案不會出現(xiàn)罪刑不相均衡的局面。對于殺人未遂應當判處死刑的,依然可以判處死刑。對于殺人未遂不應當判處死刑的,依然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而且,第3種方案有利于處理綁架殺人中止。對于綁架殺人中止的,應當將綁架罪與故意殺人的中止犯實行
10、并罰,這樣有利于鼓勵綁架犯中止殺人行為。如果中止前的殺人行為已經(jīng)造成重傷的,則依然適用“故意傷害被綁架人,致人重傷”的規(guī)定,中止行為可以作為酌定的從寬處罰的情節(jié),而不致于適用死刑。第3種方案也與“殺害”一詞的通常含義相符合。刑法第239條特意使用“殺害”一詞,而沒有使用“殺人”概念,也能表明對殺人未遂的不適用“殺害被綁架人”的規(guī)定。五、事前的故意的不同理論學說事前的故意,是指行為人誤認為第一個行為已經(jīng)造成結果,出于其他目的實施了第二個行為,實際上是第二個行為才導致預期結果發(fā)生的情況。例如,甲以殺人故意對乙實施暴力(第一個行為),造成乙休克。甲以為乙已經(jīng)死亡,為了隱匿罪跡,將乙扔至水中(第二個行
11、為),實際上乙是溺死于水中。對此,刑法理論有多種處理意見:1、概括的故意說(單一行為說)認為,應概括地看行為的全系列,此案與以單純的殺人故意實施殺人行為進而實現(xiàn)殺人結果的情況完全不同,所以,應作為整體成立一個故意犯。但這種學說在19世紀的德國就被否認。2、純粹的因果經(jīng)過錯誤說認為,應將第二個行為作為介入事情,在可能預見的場合,第二個行為與結果處于相當因果關系的范圍內(nèi),結果經(jīng)過的錯誤并不重要,因此,能夠肯定故意殺人既遂。3、行為計劃說認為,主張以行為人的計劃為基準進行判斷。如果行為人有意圖地實施第一個行為,就意味著其計劃實現(xiàn)了,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行為人是以未必的故意或消極容認的態(tài)度實施了第一
12、個行為(如為了強奸而施加暴行,以未必的故意使被害人“死亡”,在誤認為婦女死亡的情況下實施第二個行為),由于行為人希望回避其結果的發(fā)生,故不再是行為計劃的實現(xiàn),不能認定為殺人既遂。4、未遂犯過失犯合并罪說認為,在概括的故意事例中,行為人不是僅實施了一個行為,而是實施了兩個行為,所以,不能援用因果關系的錯誤說,而應認為第一個行為是未遂犯,第二個行為是過失犯,實行數(shù)罪并罰。(也有學者認為是想象競合)5、原因中有故意的行為說認為,在原因行為成為結果行為的原因的場合,采用類似原因自由行為的法理,對第一個殺人行為進行責任非難,為對第二個行為的責任非難提供根據(jù)。換言之,由于沒有第一個行為就沒有作為死亡原因的
13、第二個行為,所以,對不實施第二個行為的期待,與對不實施第一個行為的期待是相同的。6、相當因果關系說認為,應通過相當因果關系來解決這一問題。如果第一個行為與結果具有相當因果關系,則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既遂。否則只能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競合。7、客觀的歸責說認為,如果第二個行為處于第一個行為的客觀歸責可能性的范圍內(nèi),就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客觀歸責可能性范圍外,則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故意只要存在于行為時的殺害時點就足夠了。因為在第一個行為制造了殺害結果發(fā)生的危險,由此制造的狀況的危險處于存續(xù)期間,第二個行為是以由此誘發(fā)的行為人的自然的動機關聯(lián)而產(chǎn)生的,危險實現(xiàn)關聯(lián)也是應當肯定
14、的。但是,第一個行為制造的危險幾乎平?;蠖鴮嵤┑诙€行為的(如行為人射擊的子彈沒有擊中,但被害人裝出死亡的樣子,行為誤信被害人死亡,將其扔入河中,導致被害人死亡),危險實現(xiàn)關聯(lián)應被否定。此外,在基于中止的動機實施第二個行為,但中止失敗而發(fā)生結果的場合,危險實現(xiàn)關聯(lián)被否定。對這一問題,命題人張明楷教授的觀點是:因果關系的錯誤并不阻卻故意的成立,事前的故意屬于客觀的因果關系的認定與結果歸屬的判斷問題。在這種場合,由于第一個行為具有導致結果發(fā)生的重大危險(既然被害人已經(jīng)休克,而且喪失反抗能力,就表明第一個行為具有導致死亡結果發(fā)生的重大危險),介入行為人的第二個行為并不異常,應肯定第一個行為與結果
15、之間的因果關系,能夠?qū)⒔Y果歸屬于第一個行為,而且所發(fā)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欲實現(xiàn)的結果完全一致,故應以故意犯罪既遂論處。六、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xiàn)的不同理論學說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xiàn),又稱結果的提前發(fā)生,是指提前實現(xiàn)了行為人所預想的結果。例如,甲準備使乙吃安眠藥(前一行為)熟睡后將其絞死(第二行為),但未待甲實施絞殺行為時,乙由于安眠藥過量而死亡。倘若認為甲在實施前一行為時,還沒有認識到該行為會致人死亡,因而不能認定甲對死亡具有故意,就不能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只能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倘若甲在實施前一行為時沒有過失,則只能認定為意外事件。這一觀點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難以被人接受。對這一問題,命題人張明楷
16、教授的觀點是:既要考慮到故意與結果的關聯(lián)性,也要堅持行為與責任同時存在的原則。易言之,要認定甲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就必須證明甲在實施前一行為已經(jīng)認識到了死亡結果。對此,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說明:1、當行為人計劃的兩個行為都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險性時,可以將兩個行為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因而可以認為,行為人在實施前一行為時,對該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就具有認識。2、只有能夠認定行為人實施前一行為時就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才可能符合行為與責任同時存在的原則。換言之,上述行為是否成立犯罪既遂,關鍵在于行為人的前一行為是否已經(jīng)著手實行(是否存在具體危險)或者說是否存在類型化的實行行為,以及行為人是否具有實行的意義。
17、如果能得出肯定結論,則應認定為故意犯罪既遂。對于上述案例可以認定甲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并且有實行的意思,故應認定為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前一行為不能被評價為著手實行,則只能認定為故意殺人罪預備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競合。例如,妻子為了殺害丈夫,準備了有毒咖啡,打算等丈夫回家后給丈夫喝。在丈夫回家之前,妻子去超市購物。但在妻子回家之前,丈夫提前回家喝了有毒咖啡而死亡。由于妻子還沒有著手實行的意思,只能認定該行為同時觸犯了故意殺人罪預備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系想象競合犯,應擇一重罪論處。七、偶然防衛(wèi)的不同理論學說偶然防衛(wèi),是指故意或者過失侵害他人法益的行為,符合了正當防衛(wèi)客觀條件的情況。例如,甲故意槍擊乙時
18、,乙剛好正在持槍瞄準丙實施故意殺人行為,但甲對乙的殺人行為一無所知。對此問題,有五種不同的處理意見:1、行為無價值論的既遂說認為,正當防衛(wèi)的成立要求防衛(wèi)意識(主觀的正當化要素),偶然防衛(wèi)缺乏防衛(wèi)意識,且造成了侵害結果,因而成立犯罪既遂。2、行為無價值論的未遂說認為,正當防衛(wèi)的成立要求防衛(wèi)意識,偶然防衛(wèi)造成了正當?shù)慕Y果,缺乏結果無價值,但存在行為無價值,因而成立犯罪未遂。3、結果無價值論的未遂說認為,正當防衛(wèi)的成立雖然不要求防衛(wèi)意識,但偶然防衛(wèi)是由于偶然原因沒有造成法益侵害結果,因而具有造成法益侵害的危險,因而成立犯罪未遂。4、結果無價值論的二分說認為,緊急救助型的偶然防衛(wèi)屬于正當防衛(wèi),自己防衛(wèi)
19、型的偶然防衛(wèi)成立犯罪未遂。5、結果無價值論的無罪說認為,正當防衛(wèi)的成立不要求具有防衛(wèi)意識,偶然防衛(wèi)成立正當防衛(wèi)。對這一問題,命題人張明楷教授持第5種觀點,認為偶然防衛(wèi)行為不成立犯罪。這是因為,雖然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犯罪故意,但其客觀行為沒有侵犯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相反刑法還允許以造成損害的方式保護另一法益。概言之,偶然防衛(wèi)缺乏法益侵害性(類似于不可罰的不能犯)。八、防衛(wèi)行為導致第三者傷亡時應當如何處理例如,乙侵害甲,甲為了反擊而向乙投擲石塊,但沒有擊中乙而是導致丙受傷,或者在擊中乙的同時也擊中丙,使丙受傷。甲的行為對乙而言,無疑是正當防衛(wèi)。但就對丙的傷害而言,該如何處理,存在如下幾種處理意見:1、
20、甲對丙也是正當防衛(wèi)。因為丙的傷害是由甲的正當防衛(wèi)行為所引起的結果。即使正當防衛(wèi)行為對第三者產(chǎn)生了違法結果,也不使其喪失正當性。而且,既然甲的行為是正當防衛(wèi),就應當將所發(fā)生的全部結果作為整體進行評價。這種觀點背后的觀念是,不能認為甲的行為既是合法的(對乙而言)又是違法的(對丙而言)。但是,根據(jù)這種觀點,沒有實施不法侵害的丙必須忍受甲的防衛(wèi)行為,這缺乏合理性。2、甲的行為成立緊急避險。因為甲的行為不是對不法侵害本身的反擊,而是對無關的第三者的反擊,完全符合緊急避險的條件。但是,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wèi)的條件不同,將甲的行為一概認定為緊急避險也有疑問。3、甲的行為成立緊急避險或者故意犯、過失犯。如果甲對丙
21、的傷害符合緊急避險的條件,就認定為緊急避險,否則便成立故意犯或者過失犯。但這種觀點缺乏實質(zhì)意義。4、甲的行為成立假想防衛(wèi)。因為丙沒有實施不法侵害,但甲的防衛(wèi)行為導致了丙的傷害結果,所以應視為一種假想防衛(wèi),阻卻故意責任。對這一問題,命題人張明楷教授持上述第4種觀點。但是,在甲(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除外)“不得已”實施防衛(wèi)行為的情況下,甲對丙的傷害屬于緊急避險。九、關于著手的不同理論學說關于著手及其認定,存在如下不同的理論學說:1、主觀說是新派的觀點,認為犯罪是行為人危險性格的發(fā)現(xiàn),故行為人意思的危險性或者說犯罪意思被發(fā)現(xiàn)時就是著手;也有人認為,當行為表示出行為者的犯罪意思沒有二義的、不
22、可能取消的確定性時,就是著手。還有人認為,當行為已經(jīng)可以被理解為違背了規(guī)范時,就是著手。主觀說將行為人的危險性格作為未遂犯的處罰根據(jù)或?qū)ο?,要么以社會防衛(wèi)為重點,要么采取的是將刑罰理解為教育即善的樂觀主義,因而容易侵犯公民自由。2、形式的客觀說(也稱定型說)認為,著手以實施一部分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顯示構成要件特征的行為)為必要,而且以此為足。德國也有學者認為,如果行為人的外部舉止已經(jīng)征表了實現(xiàn)構成要件的開端,就是著手。3、實質(zhì)的客觀說分為實質(zhì)的行為說與結果說。實質(zhì)的行為說認為,開始實施具有實現(xiàn)犯罪的現(xiàn)實危險性的行為時就是著手。與形式的客觀說一樣,實質(zhì)的行為說基本上重視行為無價值。結果說則認為
23、,當行為發(fā)生了作為未遂犯的結果的危險性(危險結果)時,即侵害法益的危險達到緊迫程度時,才是著手。結果說重視結果無價值。事實上,就一般犯罪的著手而言,實質(zhì)的行為說與結果說得出的結論并無差別,只是在隔離犯的場合,二者的結論才可能存在差異。例如,甲通過郵局將毒藥寄給外地的乙,希望乙飲用后死亡。實質(zhì)的行為說一般認為,甲在寄送毒藥時就已經(jīng)著手,因為該行為本身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險(寄送主義)。但結果說則認為,只有當被害人乙收到毒藥或者開始使用毒藥時才產(chǎn)生緊迫的危險,此時才能認定為著手(到達主義、被利用者標準說)。4、折中說存在不同的觀點。(1)主觀的折中說認為,應以行為人的“整體的計劃”為基礎,對構成要件的
24、保護法益造成的直接危險的行為明確地表現(xiàn)出行為人的犯罪意思時,就是著手。(2)客觀的折中說認為,行為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體,實行的著手也必須從主客觀兩個方面來認定。因此,在故意犯罪的場合,主觀上具有實現(xiàn)構成要件的意思(構成要件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一部分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時,就是著手。(3)還有一種折中說認為,倘若按照行為計劃,在行為人的行為與構成要件的實現(xiàn)之間不存在進一步的實質(zhì)性中間步驟,使得其他人可以將這個事實發(fā)生過程統(tǒng)一起來把握時,就是著手。但是,如何理解和判斷“實質(zhì)性中間步驟”是一個重大疑問。對這一問題,命題人張明楷教授的觀點是結果說。犯罪的本質(zhì)是侵犯法益,故沒有侵犯法益的行為就不可能構成犯罪,
25、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立未遂犯。不僅如此,即使某種行為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險,但這種危險非常微小時,刑法也不可能給予處罰。另一方面,刑法處罰犯罪預備行為,而預備行為也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險。因此,犯罪未遂只能是具有侵害法益的緊迫危險的行為。故侵害法益的危險達到緊迫程度(發(fā)生危險結果)時,才是著手。所以,未遂犯都是具體的危險犯。至于何種行為具有侵害法益的緊迫危險,則應根據(jù)不同犯罪、不同案件的具體情況來綜合判斷。例如,要考察行為是否已經(jīng)接觸或者接近犯罪對象,行為人是否已經(jīng)開始使用為著手而準備的工具,是否開始利用了所制造的條件,所實施的行為是否需要其進一步的行為就可以造成侵害結果(過程的自動性、時間的緊迫性),如
26、此等等。這里僅舉兩例:(1)為了達到與被害婦女發(fā)生性交的目的,投放恐嚇信的行為,盡管存在脅迫行為,但還不是強奸罪實行行為的著手。只有接觸或者接近被害人并開始實施了暴力或者脅迫的行為時,才能認定為強奸罪的著手。(2)為了詐騙公私財物而偽造文書的,偽造文書的行為本身不可能使財產(chǎn)處于緊迫的危險之中,因而只是預備行為,只有開始使用所偽造的文書實施欺詐行為時,才是詐騙罪的著手。十、共犯的正犯化的不同類型(一)教唆犯的正犯化例如,脅迫、勾引、收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武裝叛亂或者武裝暴亂的,原本屬于武裝叛亂、暴亂罪的教唆犯,但刑法第104條第2款將其規(guī)定為正犯。這就是教唆犯的正犯化。在這種場合,對于實施脅迫
27、、勾引、收買行為的人,不再按教唆犯處罰,而是直接按刑法第104條第2款的規(guī)定定罪量刑。即使被脅迫、勾引、收買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沒有實施武裝叛亂、暴亂的行為,對于行為人也應以本罪論處。唆使或者幫助他人實施脅迫、勾引、收買行為的人,則成立本罪的教唆犯或者幫助犯。(二)幫助犯的正犯化所謂幫助犯的正犯化,是指刑法分則條文直接將某種幫助行為規(guī)定為正犯行為,并且設置獨立的法定刑??偟膩碚f,刑法分則條文對幫助犯設置獨立的法定刑時,存在幫助犯的絕對正犯化、幫助犯的相對正犯化以及幫助犯的量刑規(guī)則三種情形。1、幫助犯的絕對正犯化所謂幫助犯的絕對正犯化(典型的幫助犯的正犯化),是指幫助犯已經(jīng)被分則條文提升為正犯,與其他正犯沒有任何區(qū)別,只不過分則條文可能使用了“幫助”、“資助”、“協(xié)助”等用語的情形。例如,刑法第120條之一第1款規(guī)定:“資助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的個人的(該罪名是資助恐怖活動組織罪),這就是幫助犯的絕對正犯化。幫助犯的絕對正犯化會產(chǎn)生三個法律后果:(1)從定罪角度來說,幫助犯被正犯化后,不再以正犯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不法行為為前提。(2)從量刑角度而言,幫助犯被正犯化之后,不再按照刑法總則規(guī)定的從犯處理,不得適用刑法第27條關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規(guī)定,而必須直接按分則條文規(guī)定的法定刑處罰,這便沒有免除處罰的可能性。(3)從對他人定罪量刑的角度來說,幫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完整施工隊合同
- 兼職中醫(yī)師聘用合同
- 活動承辦合同模板
- 合同示范文本庫
- 變壓器承包合同
- 企業(yè)員工勞動合同范本
- 連帶責任擔保借款合同范本
- 2025關于土地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定制家具合同
- 知識產(chǎn)權許可使用及轉(zhuǎn)讓合同范本
- 個人安全與社會責任的基本知識概述
- 建筑裝飾工程計量與計價試題一及答案
- 簡易勞務合同電子版
- 明代文學緒論
- 通用稅務自查情況說明報告(7篇)
- 體育賽事的策劃、組織與實施 體育賽事利益相關者
- 分析化學(高職)PPT完整版全套教學課件
- 晚熟的人(莫言諾獎后首部作品)
- m拱頂儲罐設計計算書
- 2023外貿(mào)業(yè)務協(xié)調(diào)期中試卷
- 新人教鄂教版(2017)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