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資本家的命運轉折_第1頁
民族資本家的命運轉折_第2頁
民族資本家的命運轉折_第3頁
民族資本家的命運轉折_第4頁
民族資本家的命運轉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榮毅仁同意改造 陳毅稱其為“紅色資本家”新中國成立前,位于上海及江浙一帶的民族工商業(yè)的商人,又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關于出路的抉擇。當時的“十大資本家”,有9家舉家遷徙,有的出國赴美或者赴歐,有的則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榮氏家族的大部分人也選擇了離開,唯獨榮德生執(zhí)意留下來。他對此是有考量的,當年他在無錫創(chuàng)辦的公益小學,在無錫解放前的兩年里,一直是中共無錫工作委員會機關所在地。1948年底,中共無錫工委書記高山,通過地下黨轉告榮德生,“搞好生產,不要外遷”。而榮德生關于共產黨的“進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十分重視,曾經反復研究。榮毅仁的家眷,現(xiàn)在差不多先期去了香港。關于

2、榮毅仁的留下,現(xiàn)在有兩種講法,一種是他決定與父親共進退而自愿留下;一種是他那時在上海還有一起官司需要出庭,正好趕在上海解放那天,陰差陽錯地留下了。留下的榮毅仁接手了上海的榮氏企業(yè)。而現(xiàn)在的榮氏工廠,差不多是個爛攤子。被其他榮姓家族抽走海外的資金,據(jù)上海市紡織工業(yè)局一份史料記載,高達1000多萬美金。1949年6月2日,上海工商界人士在上海外灘中國銀行大樓4層進行座談會。榮毅仁第一次見到了當時的上海市市長陳毅和副市長潘漢年。陳毅一句“共產黨鼓舞工商業(yè)者在新上海的建設中起積極作用”,終于讓榮毅仁心中的石頭落了地。之后,陳毅還帶著家人公開到榮毅仁家里做客,表示要與榮毅仁交朋友。這些做法,在人心還不穩(wěn)

3、的上海迅速傳開,有人稱,這是“共產黨團結工商界的一次感人動作”。“團結”專門快就確實有了動作。1950年2月,國民黨的飛機再次轟炸上海,導致了上海工商業(yè)的突然崩潰:工廠停工,資金短缺,銷路不振。那時正處在春節(jié)前夕,申新紡織幾乎發(fā)不出工資。一些申新六廠的女工直接找到榮毅仁家,堵在榮家的客廳,大有“不拿到工資不出榮家門的架勢”。陳毅專門快得知了此事,立即找總工會的負責人前去疏通工作。并幫廠里申請了貸款,讓他們暫渡難關。1950年,榮毅仁從申新自身的生存動身,考慮出關于“加工訂貨”的方法。這是針對專門多工廠商品賣不出而想到的法子。當時的中央財委主任陳云對此高度重視,專門快就在全國推行。所有這些,都讓

4、榮毅仁興奮不已。只是他沒想到,后面的轉變比預料得更快。下半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這對商人們來講又是一次發(fā)財?shù)臋C會。許多商人不愿再同意加工訂貨,而想把商品拿到市場上賣高價。但為了完成政策,有些商人開始在商品里以次充好。最嚴峻的是,解放軍攻打舟山群島,需要白棕繩,而次品使得在戰(zhàn)斗中繩索繃裂,造成11艘船沉沒,80人犧牲。陳毅對此大怒不已,1951年底開始了三反五反運動,在上海,讓工人當面揭發(fā)“資本家”。有文章記錄,那段時刻,經常能看榮毅仁在8樓會場外眉頭緊鎖,兜圈子,踱方步,可見他思想斗爭激烈。1952年底,榮毅仁父親榮德生去世, 直到死榮德生仍不能理解“工廠全歸工人主政”等違背企業(yè)運營模式的做法

5、。1954年,榮毅仁帶頭拉開申新紡織與政府公私合營的大幕。許多股東都不能理解,擔心財產全部被充公。榮毅仁卻講,“社會主義是大勢所趨,不走也得走。只要同意改造,大伙兒都會有飯吃有工作,而且能夠保留消費財產?!庇纱?,榮家進展了半個世紀的產業(yè),變?yōu)閲宜?。當年,申新集團成立,榮毅仁成為總經理。而榮毅仁也因此舉獲得了共產黨的尊重。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陳毅稱榮毅仁領先同意改造,并以上海市前市長身份,為他助選上海副市長。榮毅仁在最輝煌時,成為中國國家副主席。 新中廠總經理魏如:交出半生心血決心難下1950:一家上海工廠的早晨交出自己半生心血的工廠,那個決心魏如下得不輕松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龍婧 | 上海報道一

6、張59年前的照片,攝于上海虹口區(qū)保定路2號,主角是名噪一時的新中廠。幾間尚算高大的廠房,屋角卻露出了木頭椽子??偯娣e只是200平方米,約略容得下歷經遷徙的幾十臺機器遮風擋雨。這看來確實只是臨時的落腳之地。年過半百的公司總經理魏如沒有料到,他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從此會在那個地點著落,并與新時代同步前行。赫赫有名的公司只能借款苦捱上海解放前半個月,魏如和他的新中公司面臨絕境。1925年,新中廠在泗涇路6號的一座小樓上掛牌,最初以生產抽水機、小型柴油機起步,在壯大之際迎來抗戰(zhàn)。8年間,新中廠帶著設備,一路遷徙到武漢、湖南、貴陽、重慶,為軍隊生產炮彈引信、江上船用發(fā)動機。1947年,抗戰(zhàn)勝利后,新中廠遷徙回上海

7、,買下虹口區(qū)保定路2號重新開業(yè)。一年后,新中公司擁有了各種機床設備153臺,生產各種引擎、柴油煤氣發(fā)動機,還從美國引進“密烘鑄鐵”,改進和提高了鑄鐵技術。在當時的上海乃至全國,新中公司赫赫有名。盛名之下,新中公司卻已舉步維艱。8年的遷徙生涯,多次遭受日軍轟炸,損失慘重,再受1948年金圓券風波、貨幣貶值的阻礙,當年年終結賬,僅盈余金圓券2.7萬元,折合銀元200元。1949年,新中的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到4月份時,只能全靠借款和變賣材料支付職員薪水。當年5月8日,時任新中公司代總經理的魏如,在第十五屆股東大會上作業(yè)務報告時講:“回憶去年股東會議時,本公司業(yè)務尚可。現(xiàn)受時局阻礙,營業(yè)蕭條,門可羅

8、雀,不勝感慨。公司從去年11月以來,每況愈下,全靠借款度日,前已借款約700銀元,近為應付工資,又借美金2000元。”四處告貸之余,獨坐時聞炮聲,關于新中的存亡,魏如現(xiàn)在可謂失其方寸,只是勉力支撐。下決心公私合營1949年5月27日,紅旗插滿了上海的各個角落。這并沒有立時卸下魏如心頭的重負。作為資本家的他,關于新社會心存一絲本能的惶惑。幾天后,陳毅市長在中國銀行大樓接見上海各界人士,魏如也在其中。陳毅談到了新政權的經濟政策是“進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凡是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民族工商企業(yè),黨和政府是愛護的。這讓一干企業(yè)家們心安了些。作為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新政府給新中公司大力扶持,

9、政府訂單相繼遞來,有淮南煤礦定制的抽水機、航運處定制的75匹、150匹馬力蒸汽引擎、工業(yè)部門定制的鼓風機、鋼珠軸承以及密烘鑄鐵?新中一改窘迫景象,當年底,不但全部償還了拖欠職員的工資和借款,還盈余人民幣9100萬元(舊)。在舊時代苦辛備嘗的魏如,現(xiàn)在關于新政權的好感,自是不言而喻。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里提出了“公私合營”的口號。1950年12月,政務院頒發(fā)私營企業(yè)治理條例,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公私合營,并指定分紅方式-私方企業(yè)主占企業(yè)盈利分紅的60%。好友胡厥文的阻礙,對魏如同意公私合營多有推動。胡厥文是魏如所在民主建國會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

10、,胡厥文主動領導和主持夏令學習會、新時代工商學習會等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帶頭將自己的新民工廠轉為公私合營。也是因為胡厥文的態(tài)度,在1952年往常,參加公私合營的民族資本家,清一色差不多上民建的成員。還有一個緣故,也促使魏如考慮公私合營方案。隨著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他所在的新中廠,差不多開始為解放軍試制各種軍需裝備,比如在1950年8月,新中公私就為解放一江山島承接了人民解放軍所交辦的“海格拉斯 ”汽缸頭的試制任務。交出自己傾注半生心血的工廠,那個決心魏如下得不輕松。連當時被譽為“紅色資本家”的榮毅仁,在談起自己那些轉為合營的家族企業(yè)時,也不禁落淚。1950年末,魏如代表公司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公私合

11、營的申請。一年后,新中公司與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yè)部機械工業(yè)治理局簽訂協(xié)議書,決定成立公私合營新中機器廠。從協(xié)議到實現(xiàn)公私合營,新中又等待了將近一年,其間因“三反”運動,一直到1952年11月1日才正式實現(xiàn)。1952年8月“三反”結束,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潘漢年宣布303家私營企業(yè)“五反”定案結果,新中公司被定為差不多守法戶。11月1日,華東財經委員會批準,新中公司正式實行公私合營,更名為公私合營新中機器廠。魏如被任命為廠長。當家做主人1953年的魏如,大部分精力投入了支援抗美援朝戰(zhàn)爭,他作為第三批慰問團代表赴朝鮮慰問,新中也為前線生產了許多的汽車等物資。這時,他所屬的階級贏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公私合

12、營運動。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了中共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也是這一年,明確提出了對民族資產階級“利用、限制、改造”的六字政策。公私合營的速度開始加快。華東局統(tǒng)戰(zhàn)部和上海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召開了一次工商界人士座談會上。會上,統(tǒng)戰(zhàn)部的領導們要求民族企業(yè)家開始實行公私合營。與倉促應對的同行們相比,較早同意了公私合營的魏如,這時充當了大伙兒的精神導師和與政府溝通的信使。他被工商聯(lián)安排與資本家們座談,向他們講述公私合營的好處,推行愛國主義教育。1954年,魏如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據(jù)好友胡厥文的回憶文章,隨著時刻流逝,魏如對公私合營越來越認同。怎么講,新中廠在公私合營后,工人的勞動效率

13、上去了,廠區(qū)也開始擴展?!爱敃r都講當家做主人。”差不多80歲的徐貴16歲時開始在上海一家機械工廠做工,他講,往常只是拿鈔票走人,到了公私合營后,他開始確實把廠當成了家。不管私方、公方的人,在最初的幾年里,都表現(xiàn)得專門敬業(yè),企業(yè)井井有條。上海工商聯(lián)的資料記載,公私合營后,由于公方進行擴建、技術投資等,公私合營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比起同期的私營企業(yè),增長了1倍多。只是,依舊有一些小私營業(yè)主并不情愿合營。周南的父親確實是一個。現(xiàn)在差不多去世的老人當時開著一間不大的雜貨鋪,他固執(zhí)地認為,這是他的祖業(yè),不能為外人所用。堅持到了1955年底,終于寫下檢查,主動申請公私合營。1955年12月,毛澤東在一次座談會

14、上再次提出:“工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也應當爭取提早一些去完成?!比珖破鹆斯胶蠣I的高潮。私人企業(yè)主的利潤分紅被取消,改為依照股份每年發(fā)放相當于股價5%的利息。10年后,這些私有資產全部收歸國有。1955年末,上海工商聯(lián)召開了15場大會,由榮毅仁、魏如和胡厥文等15位參加了全國工商聯(lián)大會的委員,向大伙兒傳達中央指示。1956年1月20日,上海市工商聯(lián)在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中心)正門前廣場上召開“上海市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申請公私合營大會”,上海剩下的私營業(yè)主,都在這一天提交了公私合營申請書。又過了10年,私人工商業(yè)收歸國有的期限來臨,新中正式與魏如脫離聯(lián)系。也在這一年10月,魏如患膀胱癌

15、去世。按照他的遺囑,家人將他的遺體捐給華山醫(yī)院做醫(yī)學用途。1980年,國有的新中機器廠遷至共和新路。今日,原地已是一片居民區(qū),沒有人明白,50多年前那個地點是鱗次櫛比的私營廠房。改制后的新中機器廠,人員換過幾茬,跟魏氏后人失去了聯(lián)系。這位曾負盛名的企業(yè)家和他的機器廠在新中國產業(yè)史上留下的轍印,只能從書籍和檔案資料中搜尋了?!盎鸩翊笸酢眲Ⅷ櫳菏苤芏鱽砀姓俜祷卮箨懪f中國聞名的“實業(yè)大王”劉鴻生的產業(yè)也隨著近代中國變動的政局而飄搖不定。他曾講:“中國之因此受氣,是因為沒有工業(yè),沒有科學,因此就想利用口袋中的現(xiàn)鈔做點事”。因此他相繼開創(chuàng)了一系列的民族企業(yè)。20世紀20年代初,劉鴻生以自己的經濟實力,

16、開始經營火柴、水泥、紡織、碼頭等與民生攸關的實業(yè),業(yè)績顯著。1934年,他兼并了長江沿岸7家中小火柴廠,成立了大中華火柴公司。不久,“大中華”的資本激增至365萬元,年產火柴15萬箱,成為當時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火柴公司,劉鴻生也被人們冠以“中國火柴大王”稱號。并以此開始了“劉氏托拉斯”的夢想。“劉氏托拉斯”也和同時代的民族企業(yè)一樣,在政治的變動中風雨飄搖。20世紀30年代,劉因同意出任人人視為畏途的招商局輪船公司總經理,得罪了一批官商。與此同時,他自己的“劉鴻記賬房”也陷入欠債危機,當劉向曾經許諾的宋子文求助時,卻只得到了宋的嘲笑??箲?zhàn)開始后,住在上海租界的劉鴻生不僅擔當起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

17、,動員子女參加“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愛國后援工作,在受到蔣介石家庭宴請后,更是擔當起了向“大后方”提供物資援助的重任。劉鴻生積極部署在港、渝、川東創(chuàng)辦火柴廠、毛紡織廠、火柴原料廠,冒著虎口奪食的危險,派四子劉念智將浦東章華毛紡織廠的機器費勁千辛萬苦從上海運出,輾轉緬甸仰光運抵陪都重慶。然而在隨后籌款開工時,劉鴻生卻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困難,導致他大呼上當:“我那個昔日上海的大老總,現(xiàn)在倒成了他們的小伙計啦!”1949年4月,他遠走香港,后來在周恩來的感召下,毅然返回大陸。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劉鴻生拿出其價值兩千多萬元的劉氏企業(yè)申請公私合營。同年10月1日,劉鴻生平靜地離開人世。他告誡后

18、人:“定息能夠分取,但不要多取,每人至多拿幾萬元,拿多了對你們沒有好處。其余的全部捐獻給國家,這是我對中國共產黨一點微小的表示,也是我最后的叮囑?!睆埿∪舻叮菏止I(yè)改造成就最鼎盛時期 6月9日,中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文化部在這一天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其中,徐祖興和施金水兩位老人作為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的傳承人代表位列其中。中國剪刀素有“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之講,杭州“張小泉”剪刀經歷三百多年的風吹雨打流傳至今。 “張小泉”剪刀與其講是一種傳統(tǒng)技藝和企業(yè)品牌,更不如講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征。72道傳統(tǒng)手工鍛造技藝,344年爐火不熄?!吧赀z”成功后,兩位古稀老人頻頻露

19、面,作為特約嘉賓出席各種文化活動,同意當?shù)匾o官員的接見,并向外賓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最后的傳承人7月12日,記者在杭州先后訪問了徐祖興和施金水兩位老人。徐祖興今年77歲,疾病纏身。前段時刻做了個小手術,軀體狀況不算理想,有高血壓和氣管炎,靜脈曲張也越來越嚴峻,他指著腳上密密麻麻凸起的血管,苦笑。1963年,徐祖興鍛制的民用剪刀被選為國禮,劉少奇主席在出訪印尼等五國時贈送給外國元首。1965年以來,他鍛制的民用剪連續(xù)五次獲得全國剪刀質量評比第一名。美人遲暮,英雄氣短。古稀之年的徐祖興專門長時刻只能做象征意義的表演,現(xiàn)在卻連表演也力不從心。前段時刻廠里講要讓他帶個徒弟,把他的技術保留下來,但一

20、直沒動靜。徐祖興講:“我想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專門難有毅力學那個,古語講:世上三般苦:打鐵、撐船、磨豆腐,父母萬可不能讓兒女從事這三樣苦職業(yè)的?!毙熳媾d當初走上做剪刀之路完全是迫不得已。他是蕭山人,6歲時和父母、姐姐一起到杭州謀生。生活清苦,為了補貼家用,13歲時他被介紹到一家剪刀作坊當學徒,倍嘗艱辛。徐祖興也是認同那句古訓的,他也沒有將自己的技藝教給兒子,他兒子對記者笑著講:“做剪刀太苦了”,他對這項古老技藝也沒有太多興趣。75歲的施金水也是出生在蕭山的貧苦家庭,兄弟五人,還有兩個妹妹。為了能吃上飯,15歲的施金水到杭州的一家剪刀小作坊做工。施金水的軀體尚算硬朗,他的家就住在張小泉剪刀廠的附近,廠里

21、有什么活動他都能騎車過去。他的小兒子現(xiàn)在剪刀廠上班,當初為了讓兒子進廠頂自己的班,他在1983年提早退休。然而,這并不是所謂的“子承父業(yè)”。在現(xiàn)代化的生產狀況下,他的小兒子只負責工業(yè)生產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按照張小泉的剪刀工藝,手工鍛制一把剪刀要通過72道工序,而在工業(yè)生產下,一把剪刀則從72道減為24道,甚至只有9道。棄簡從繁,沒有人去做如此的選擇。據(jù)杭州張小泉剪刀集團的統(tǒng)計,能夠用純手工制作“張小泉”剪刀的老師傅尚有46位在世,現(xiàn)在只有徐祖興和施金水兩位老人的軀體能夠支撐著制作剪刀,更多的老人則神志模糊,一些老人差不多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徐祖興感嘆講:“專門多老人都差不多走了,當初建廠的時候我依舊

22、年輕小伙子,現(xiàn)在也老了。”施金水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這項歷經344年的傳統(tǒng)手藝立即面臨失傳的危險。344年的手藝早在半個世紀前,張小泉的制作工藝依舊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張小泉的剪刀作坊在西湖邊差不多屹立了近300年,幾十家小作坊熱火朝天的生產?!耙慌_爐灶一把錘子,一只風箱一把鉗,一柄銼刀一條凳,一塊磨石一只盤?!边@是純手工制作一把剪刀的必備工具。從一根鐵到一把剪刀,共有72道程序,全部靠手工憑體力完成。剪刀師傅有句俗話:“后面撲撲叫,前面結糊焦”。形容剪刀師傅冬天做生活的辛苦:背后的衣服被西北風吹得撲撲響,專門冷專門冷,前胸在爐膛烘烤和鍛打的共同作用下,就像飯鍋底燒焦結成的鍋巴。徐祖興回憶講:

23、每天早晨3點左右,他和兩個師兄弟就差不多起床,先把做剪刀的工具收拾好,然后一直做到晚上8點多,晚上就在門板鋪上睡覺。師傅也就管飯,學徒是沒有一分鈔票工資的,如此的生活持續(xù)了整整五年。徐祖興年滿18歲出師,按照舊社會的規(guī)矩,學徒出師的第一份工作必須是師傅介紹的。按照祖輩的傳統(tǒng),徐祖興今后也會開作坊,收徒弟。正是依靠如此的薪火相繼,張小泉剪刀在西子湖畔生根發(fā)芽?,F(xiàn)在,歷史的時針指在1953年,共和國的工商業(yè)改革在全國展開。在政府部門的組織下,原先的小作坊全部統(tǒng)一在一起,成立了一個制剪生產合作社,有職工423人這一年被認為是張小泉剪刀廠的誕辰。盡管是成立了合作社,但原先作坊里的工人并沒有感受到太多的

24、異樣,伴隨著他們的依舊是灼熱的爐火和“叮叮當當”敲打聲,沒有彈簧錘和電腦辦公,當時的剪刀廠和300年前張小泉的手工作坊并沒有差不。徐祖興有一手嫻熟的制剪技術,因為是熟練工,他拿到了幾十塊鈔票一個月的高工資。施金水當時也是工廠里的骨干,一般人要苦學三年才能獨立做一把剪刀,而施金水只花了一年,他在廠里負責質檢。福兮禍兮專門快,那個新成立的合作社迎來了一個進展的高潮。1956年,毛主席在加快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文中特不指出:“提醒你們,手工業(yè)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刀剪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來一個恢復,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蹦莻€指示在張小泉的進展史

25、上產生了里程碑的意義,制剪社正式恢復了張小泉稱號。國家撥款40萬元,加上籌備會自籌的20萬元,新企業(yè)在1956年10月破土動工。1957年是張小泉剪刀手工鍛制的最鼎盛時期,企業(yè)有70余爐灶,上百名鉗手。到了1958年,地點國營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正式被政府授牌成立,當時企業(yè)的職員已達816名。但誰也沒有意料到,之后的技術革新會出現(xiàn)得如此之快:1959年,彈簧錘開始在剪刀制作中得到應用,這被稱為中國剪刀史上一次歷史性革命,中國剪刀連續(xù)3000多年歷史的手工鍛制被機械取代。施金水講:“機器生產減少了工序,勞動強度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北M管在剪刀“咬口”的細節(jié)處理上,沒有純手工的細微,但在工業(yè)化生產的狀

26、況下,那差不多上能夠忽略不計的小問題。徐祖興講,按照原來人工的生產速度,5個人的小作坊一天只能做100把半成品剪刀,而且質量參差不齊。工業(yè)化的情況下則能夠大規(guī)模生產,而且質量統(tǒng)一牢靠。據(jù)1985年一份剪刀市場的銷售報告為例:全國十多億人口,兩億多個家庭,一個家庭五年買一把剪刀,全年就需要有5000萬把,靠手工如何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沒有任何理由排斥新技術的應用,從1962年開始,張小泉剪刀廠里開始了機械化生產的第一步:引進了彈簧錘。原本沉重的人工錘打被工業(yè)機器取代,此后宕磨機、砂輪機、鼓風機等被陸續(xù)應用,在隨后的進展中,電鍍等工藝都由機器完成,張小泉生產和技術水平產生了極大的飛躍。從這時候開始,

27、徐祖興和施金水再也沒有像往常那樣辛苦做剪刀了?!皵鄼n”的危險到上世紀80年代,“張小泉”剪刀90%以上的工序實現(xiàn)了機械化和自動化。小作坊時代一去不返,做一把剪刀最少只需9道工序。徐祖興和施金水不再是傳統(tǒng)剪刀作坊里的大師傅,而是工業(yè)生產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1967年,徐祖興任工業(yè)剪刀車間的主任。1981年,被調到供應科工作。1984年成為門市部負責人,一直到1991年退休。施金水也一直擔任企業(yè)的治理人員,直到退休。他們對手工制作張小泉剪刀的各個程序都了然于胸,提供給記者的履歷表上,也寫著他們傳藝帶徒的經歷,但這和他們當年手工作坊下拜師學藝是完全不一樣的。徐祖興講:“我在廠里盡管也帶過徒弟,然而卻不是過

28、去那樣,我只是教會他們某一部分的程序,他們沒有完全掌握手工制作的全過程?!痹谡С窒?,“張小泉”集團正對傳統(tǒng)手工鍛制工藝采取搶救性愛護措施,一方面收集整理施金水、徐祖興等傳承人的技藝,編撰成書籍保存;另一方面想方法利用現(xiàn)有生產線培養(yǎng)一批技術能人,學習完整的傳統(tǒng)工藝,恢復72道工序的古法工藝流程。但直到現(xiàn)在,徐祖興和施金水依舊沒有收到徒弟。施金水的大兒子曾經做過手工剪刀,但現(xiàn)在也差不多改行,“太苦,也賺不到什么鈔票,費那么大力氣不如做不的了。”兩位老人擔心,傳承344年的技藝真要在自己手里斷檔了。本報記者 王 彬 通訊員 趙永久黑龍江希勤村:入選毛澤東選集的農業(yè)合作化樣本 本報記者 楊興文“全

29、面規(guī)劃,加強領導,這確實是我們的方針?!彪p都市希勤鄉(xiāng)愛業(yè)村(原希勤村)許多村民,都能夠脫口講出這句“毛主席記錄”,他們甚至清晰地記得“毛選五卷190頁”上關于希勤村的內容。1955年7月31日,毛澤東在關于農業(yè)合作化問題一文中,確信了黑龍江省雙城縣希勤村組建農業(yè)合作社的做法。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記者專程走進希勤村,在籌建的全省首座“農業(yè)合作化”紀念館里,面對保存完整的合作化時期檔案史料,再次觸動村民心中關于“合作化”的寶貴經歷。村委會大門上懸掛著毛主席像希勤村村委會辦公室大門顯得與眾不同。大門上方懸掛著毛主席像。外側兩個立柱上書寫著“毛澤東思想萬歲”和“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標語。村黨支部書記朱萬龍

30、講,因為希勤上過“紅寶書”,村民對毛主席特不有感情,村委會和許多村民家都一直懸掛毛主席像,這成了希勤的傳統(tǒng)。兩側標語,是村委會辦公室建成后書寫上去的,算來已有30多年了。村委會辦公室部分房間將成為“農業(yè)合作化”紀念館。朱萬龍講,1983年實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縣、鄉(xiāng)、村都覺得這些資料有專門價值,就由縣檔案館進行了整理,據(jù)講是全省獨一無二的合作化史料,我們將以這些史料為主體,建立全省首座“農業(yè)合作化”紀念館。三幅老照片和兩個名人在幾十本檔案史料中,有三幅照片特不引人注意。一張照片是一個老人撿糞的場面,照片后面的講明是“合作化后王世安老大爺差不多六十五歲,心情特不舒服,打定打算報喜100車農家肥”。講起希勤村的農業(yè)合作化,就必須提到一個名人于文化。村民汪善清老人講,1947年“土改”后,政府將地主的土地和牲畜、農具都分了,但農戶有犁杖沒馬、有馬沒車,還有的什么家什都沒有,種地時幾家“查具搭伙”,就成了“互助組”?!盎ブM”只解決少數(shù)人種地問題,還有許多人生產能力太弱種不上地,仍然吃不上穿不上。到了1951年的時候,村黨支部書記于文化和村長喬士紅,帶頭成立大型互助組,將王世安等一些生產能力弱的農戶汲取入組。第二年,由兩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