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機械工程圖學(xué)》3.3_第1頁
《現(xiàn)代機械工程圖學(xué)》3.3_第2頁
《現(xiàn)代機械工程圖學(xué)》3.3_第3頁
《現(xiàn)代機械工程圖學(xué)》3.3_第4頁
《現(xiàn)代機械工程圖學(xué)》3.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現(xiàn)代機械工程圖學(xué)3現(xiàn)代機械工程圖學(xué)33.3.1 兩直線的相對位置3.3.1 兩直線的相對位置3.3.1.1 投影特性 兩直線的相對位置有平行、相交和交錯三種。其投影特性見下表3.3.1.1 投影特性 兩直線的相對位置有平行、相交和交現(xiàn)代機械工程圖學(xué)33.3.1.2 重影點及可見性的判別 利用重影點可判別交錯直線在重影處投影的可見性。注意:各投影的可見性要分別加以判別。 3.3.1.2 重影點及可見性的判別 利用重影點可判別交錯3.3.1.3 兩直線垂直 1.性質(zhì)空間兩直線垂直相交,若其中一直線平行于某一投影面時,它們在該投影面上的投影相互垂直。反之,相交兩直線在某一投影面上的投影成直角,而其中

2、一直線平行于該投影面,則該兩直線在空間必定垂直相交,如圖(a)所示。該性質(zhì)可稱為直角投影定理。其亦適用于垂直交錯的兩直線。3.3.1.3 兩直線垂直 1.性質(zhì)空間兩直線垂直相交,若2.兩直線垂直的投影圖 (b)直線BC為水平線 (c)直線EF為正平線2.兩直線垂直的投影圖 (b)直線BC為水平線 (c)直3.兩直線垂直的應(yīng)用例1 求點K到直線AB的距離L。(1)分析: 該問題曾用直線的二次輔投影求作過。 現(xiàn)根據(jù)直角投影定理,可將一般位置直線AB變換成投影面平行線,作出點線距離的投影。然后再求真長L。 3.兩直線垂直的應(yīng)用例1 求點K到直線AB的距離L。(1)(2)作圖 作一次輔投影,將直線AB

3、變換成投影面平行線,在輔投影中作出k1c1 a1b1并返回作出投影kc、kc。再用直角三角形法(或其他方法)求L。(2)作圖 作一次輔投影,將直線AB變換成投影面平行線,在例2 已知點A的H投影a,求作一等邊三角形ABC,其邊BC在水平線MN上,高AK=30。(1)分析:等邊三角形具有性質(zhì):高與邊垂直;三邊等長;三角相等為60 。根據(jù)直角投影定理和已知條件,高投影可作出且該等邊三角形邊長可求。由此可完成等邊三角形的各投影。例2 已知點A的H投影a,求作一等邊三角形ABC,其邊BC在(2)作圖如圖所示,作akmn,交mn于k,并作出k。 按高30,作直角三角形A0ak得到高AK的Z坐標(biāo)差而求出

4、a。再作30角的三角形A0B0k,得到邊的實長。最后于mn上作bc等于實長,求出b和c并完成等邊三角形的各投影。(2)作圖如圖所示,作akmn,交mn于k,并作出k。 例3 求作矩形ABCD。已知邊AB,而鄰邊BC的端點C在V面上,并在H面上方25。(1)分析: 矩形鄰邊垂直,即有CBAB。已知AB為一般位置,由直角投影定理知,只有將AB邊轉(zhuǎn)換成投影面的平行線才能作出垂直關(guān)系。 用輔投影法求解。 例3 求作矩形ABCD。已知邊AB,而鄰邊BC的端點C在V面(2)作圖 如圖所示,作使直線AB成為投影面平行線的一次輔投影得到a1b1,并過b1作 a1b1的垂線與距軸X1為25的平行線相交,交點即為

5、C點的輔投影c1。 由c1作軸X1的垂線并與軸X相交,交點即為C點的H投影c,再作出其V投影c。分別連接bc、bc完成邊BC的投影。 由矩形對邊平行,其平行性投影不變的原理完成矩形ABCD的投影。(2)作圖 如圖所示,作使直線AB成為投影面平行線的一次輔3.3.2 直線與平面的相對位置直線與平面的相對位置有 平行、相交和垂直。 3.3.2 直線與平面的相對位置直線與平面的相對位置有3.3.2.1 直線與平面平行 定義 一直線平行于平面上的一直線,則此直線與該平面平行。 3.3.2.1 直線與平面平行 定義基本作圖1:過線作面平行于已知面例 過直線AB作一平面平行于直線EF,(AB、EF為二交錯

6、直線)。(1)分析 由線面平行定義,對交錯直線AB、EF,只要將EF平行移動與AB相交確定的平面即為所求。基本作圖1:過線作面平行于已知面例 過直線AB作一平面平行于(2)作圖如圖所示,過直線AB上任意一點(如點B)作BC/EF,得到相交二直線AB與BC確定的平面即完成作圖。(2)作圖如圖所示,過直線AB上任意一點(如點B)作BC/基本作圖2:判別直線是否平行于已知平面。例 判別直線AB是否平行于已知平面P。(1)分析 由線面平行定義,只要判斷在已知平面上是否能作出一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即可?;咀鲌D2:判別直線是否平行于已知平面。例 判別直線AB是否(2)作圖 如圖所示,在平面P上作直線MN,

7、使mn/ab(或mn/ab),檢查另一同面投影mn不平行ab,所以直線AB不平行平面P。(2)作圖 如圖所示,在平面P上作直線MN,使mn/a 直線與平面相交于一點,它是直線和平面的公有點。 線面相交問題是如何作圖求交點和判別線面投影之間的遮蔽(即可見性)。 線面相交的基本作圖與直線、平面和投影面的相對位置有關(guān)??砂慈缦氯矫孢M行討論: 1 面為投影面的垂直面時; 2 線為投影面的垂直線時; 3 線、面均是一般位置時。 3.3.2.2 直線與平面相交 概述 直線與平面相交于一點,它是直線和平面的公有點。3.3.21.平面為投影面的垂直面例1 已知一般位置直線AB和鉛垂面CDEF,求AB與CDE

8、F的交點K,并判別可見性。(1)分析 利用面的積聚投影及點線關(guān)系求交點。 利用重影點判別可見性。1.平面為投影面的垂直面例1 已知一般位置直線AB和鉛垂面C(2)作圖 如圖所示,面的積聚投影cdef與ab的交點即所求交點K的H投影k。再由k作投影連線與ab的相交點,為點K的V投影k,即完成求交點的作圖。 交點K是可見與不可見的分界點,其V投影k。其余在投影中出現(xiàn)的相交點則是重影點的投影,如2(1),利用重影點的相對位置即可判別可見性。由于y2y1,說明在之前,即線段BK在平面CDEF的前面,所以bk為可見。(2)作圖 如圖所示,面的積聚投影cdef與ab的交點即所求2.直線為投影面的垂直線例

9、已知正垂線AB和一般位置平面三角形CDE, 求AB與三角形CDE的交點K,并判別可見性。(1)分析 利用線的積聚投影及點線面的關(guān)系求交點。 利用重影點判別可見性。2.直線為投影面的垂直線例 已知正垂線AB和一般位置平面三角(2)作圖 交點K的V投影k與AB的V投影ab重影。 再過k作三角形CDE面上的直線CF的V投影cf,其H投影cf與ab的相交點,即為點K的H投影k。 利用重影點判別可見性,結(jié)果如圖所示。(2)作圖 交點K的V投影k與AB的V投影ab重影。3.線、面均是一般位置例 如圖,直線AB與三角形DEF均為一般位置,求AB與三角形CDE的交點K,并判別可見性。3.線、面均是一般位置例

10、如圖,直線AB與三角形DEF均為一(1)分析 如圖所示,設(shè)交點K已求出,過點K在三角形DEF上任作直線MN,則MN和AB構(gòu)成輔助平面P。MN是DEF與P的交線,而MN與AB的交點即是K。 過點K在DEF上的作直線是無數(shù)的,所以包含AB的輔助平面是無數(shù)的。一般應(yīng)選擇與投影面垂直的平面。 綜上所述求交點的步驟可歸納如下:(i)包含已知直線作輔助平面P(一般為投影面的垂直面);(ii)求平面P與已知平面的交線MN;(iii)MN與已知直線AB的交點K即所求;(iiii)判別各投影的可見性,完成投影。(1)分析 如圖所示,設(shè)交點K已求出,過點K在三角形DEF(2)作圖 如圖所示,包含已知直線作鉛垂面P

11、,即過ab的投影PH; 再求平面P與已知DEF的交線MN(mn、mn);而MN與已知直線AB的交點K(k、k)即所求; 判別各投影的可見性,完成投影。(2)作圖 如圖所示,包含已知直線作鉛垂面P,即過ab的投一般位置直線AB和跡線平面Q的交點如圖所示,作圖過程與前述完全一樣。一般位置直線AB和跡線平面Q的交點如圖所示,作圖過程與前述完3.3.2.3 直線與平面垂直 概述 直線垂直(包括交錯垂直)于平面上的兩條相交直線,則該直線垂直于平面。 如圖,直線AB垂直于平面P上的相交直線L1、L2 (或交錯垂直于直線l1、l2),則AB垂直于P。 反之,若直線垂直于平面,則直線必垂直于該平面上的所有直線

12、。3.3.2.3 直線與平面垂直 概述 直線垂直(包括交錯基本作圖1 過點K作直線KD垂直于平面。其中(a)為三角形ABC;(b)為跡線平面P。基本作圖1 過點K作直線KD垂直于平面。其中(a)為三角形A 基本作圖2 作直線AB的中垂面。其中(a)由相交兩直線確定;(b)作跡線平面P。 基本作圖2 作直線AB的中垂面。其中(a)由相交兩直線確3.3.3 平面與平面的相對位置平面與平面的相對位置有 平行、相交和垂直。3.3.3 平面與平面的相對位置平面與平面的相對位置有3.3.3.1 平面與平面平行 概述 一平面上的相交兩直線對應(yīng)平行于另一平面上的相交兩直線,則兩平面平行。如圖,平面P和Q上各有

13、相交直線p1、p2和q1、q2,若p1 /q1、p2/q2,則P/Q。3.3.3.1 平面與平面平行 概述 一平面上的相交兩基本作圖1 過點作平面平行于已知平面。 例 如圖,過點K作一跡線平面Q平行于已知平面P。(1)分析 根據(jù)兩平行的跡線平面,其各同面跡線應(yīng)相互平行和點在面上,點必在面的直線上。 因此作圖應(yīng)使所作平面包含已知點K且其跡線平行于已知平面P的相應(yīng)跡線?;咀鲌D1 過點作平面平行于已知平面。 例 如圖,過點K(2)作圖 如圖所示,首先過點K作一輔助線與已知平面P的一跡線平行,如圖中作正平線KM/PV 并求得其水平跡點M。 再過跡點M作QH/PH、QV/PV ,平面Q即為所求。(2)

14、作圖 如圖所示,首先過點K作一輔助線與已知平面P的基本作圖2 補全平面形的投影。例2 已知相交二直線DE、FG所確定的平面平行于三角形ABC,補全三角形ABC的投影。(1)分析 根據(jù)兩平面平行的性質(zhì)和線面的從屬關(guān)系,應(yīng)使所作平面包含與已知平面上對應(yīng)的相交直線平行的直線,以次完成ABC投影?;咀鲌D2 補全平面形的投影。例2 已知相交二直線DE、FG(2)作圖如圖所示,首先可過已知點C(c、c)作直線CI、CII分別與相交二直線DE、FG平行且點I、II取在直線AB上。V投影為c1、c2,并求得H投影為c1、c2。再連1、2與過a、b的投影連線相交即得到ab。最后連接ac、bc 完成三角形ABC

15、的投影。(2)作圖如圖所示,首先可過已知點C(c、c)作直線CI、 平面與平面相交于一直線,它是二平面的公有線。 面面相交問題是如何作圖求交線和判別二面投影之間的遮蔽(即可見性)。 面面相交的基本作圖與平面和投影面的相對位置有關(guān)??砂慈缦聝煞矫孢M行討論: 1.平面之一為投影面垂直面時; 2.二平面均是一般位置時。 3.3.3.2 平面與平面相交 概述 平面與平面相交于一直線,它是二平面的公有線。3.3.31 平面之一為投影面垂直面例 已知正垂面ABC和一般位置平面三角形DEF,求它們的交線MN,并判別可見性。(1)分析 根據(jù)平面的積聚性和線面關(guān)系求交線,并由重影點判別可見性。1 平面之一為投影

16、面垂直面例 已知正垂面ABC和一般位置平面(2)作圖 正垂面ABC和三角形DEF交線MN的V投影應(yīng)與abc重影,為mn。 由此作出其H投影mn。利用重影點判別可見性,結(jié)果如圖所示。(2)作圖 正垂面ABC和三角形DEF交線MN的V投影應(yīng)與2.二平面均是一般位置(1)分析 求它們的交線可轉(zhuǎn)化成用一個平面上的直線與另一平面相交求交點的方法解決。 用重影點判別可見性。例 已知三角形ABC和DEF均為一般位置平面,求它們的交線MN,并判別可見性。2.二平面均是一般位置(1)分析例 已知三角形ABC和DEF(2)作圖 如圖所示,可選擇三角形ABC中的直線AB、AC,分別包含它們作輔助面P、Q(圖中為鉛垂

17、面),求出AB、AC與三角形DEF的交點M(m、m)、N(n、n),連接MN( mn、mn)即是所求交線。 判別可見性的作圖,其方法與判別直線和平面相交時的可見性相同,見下圖。(2)作圖 如圖所示,可選擇三角形ABC中的直線AB、AC判別可見性判別可見性 兩平面形相交,從形式上看,有如下圖(a)(b)所示的兩種情況。(a)圖是三角形ABC穿過三角形DEF,交線MN。( b)圖是將三角形ABC擴大成三角形AGC,則兩三角形互相有一部分相交,交線NK。但不管是哪種形式,其實質(zhì)是相同的。對交線情況的分析 兩平面形相交,從形式上看,有如下圖(a)(b)所示的兩種(1)分析: 如圖所示,根據(jù)“三面共點”

18、原理,作輔助平面和已知二相交平面分別相交得到交線,此二交線的交點即為相交平面的交線上的點。 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是,為使作圖簡便,所作的輔助面應(yīng)選擇特殊位置平面(一般為投影面平行面)。 用“三面共點” 原理求作二平面交線(1)分析: 用“三面共點” 原理求作二平面交線(2)作圖(2)作圖3.3.3.3 平面與平面垂直 概述 如圖所示,若直線AB垂直于平面P,則包含直線AB的平面Q、R等必都垂直于平面P; 或者,若平面R垂直平面P,則在平面R上任取一點C,作CD垂直于平面P,則直線CD必在平面R上。3.3.3.3 平面與平面垂直 概述 如圖所示,若直線例 過直線EF作平面垂直于三角形ABC(直線EF不垂直

19、于三角形ABC)基本作圖1:過直線作平面與已知平面垂直(1)分析 根據(jù)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作已知平面的垂線與已知直線即組成所求平面。例 過直線EF作平面垂直于三角形ABC(直線EF不垂直于三角 如圖所示,首先在三角形ABC上作水平線BI(b1、b1)和正平線CII(c2、c2)。 然后過直線EF上任意一點(如E點),作直線ED(ed、ed)垂直于三角形ABC,即有 edb1、edc2。由相交直線EF和ED所確定的平面即為所求。(2)作圖 如圖所示,首先在三角形ABC上作水平線BI(b1、b1例 判別三角形ABC和DE/FG確定的平面是否垂直基本作圖2 判別兩平面是否垂直(1)分析 根據(jù)面面垂直的性

20、質(zhì),可先作一已知平面的垂線,再判別該垂線是否在另一平面上而得出結(jié)論。例 判別三角形ABC和DE/FG確定的平面是否垂直基本作圖(2)作圖 如圖所示,在DE/FG確定的平面上過點F作三角形ABC的垂線FK。再檢查直線FK是否在F點所在的平面上。 圖中由于點K不在DE/FG確定的平面上,故兩平面不垂直。(2)作圖 如圖所示,在DE/FG確定的平面上過點F作三3.3.4 綜合幾何問題3.3.4 綜合幾何問題 常見綜合幾何問題有距離、角度的度量和軌跡作圖等。 距離的度量有一般位置直線的實長(兩點之距)、點線、線線、兩平行平面之間的距離等。 角度的度量有直線、平面對投影面的傾角,兩直線(相交或交錯)的夾

21、角,線面、面面夾角等。 軌跡作圖可使許多幾何問題迎刃而解。部分常見軌跡有: 與一定點等距離點的軌跡是以此點為中心的球; 與兩已知點等距離點的軌跡是兩點連線的中垂面; 與一已知直線等距離點的軌跡是一直圓柱面; 過一定點而與投影面成一定傾角直線的軌跡是一正圓錐面; 與兩相交平面等距離點的軌跡是兩平面的等分角面; 與不在一直線上的三點等距離點的軌跡是一直線,該直線過三點所確定的圓的圓心且垂直于該圓面。 綜合幾何問題的作圖往往是由一些基本作圖綜合組成,因此對已學(xué)過的基本作圖方法必須很好理解和掌握。概述 常見綜合幾何問題有距離、角度的度量和軌跡作圖等。概述綜合舉例綜合舉例例1 已知ABC平面外同側(cè)兩點D

22、、E,求作ABC上一點G,使點G到點D、E的距離之和(DG+EG)為最短。例1 已知ABC平面外同側(cè)兩點D、E,求作ABC上一點G空間分析 如圖所示,點D、E在三角形ABC同側(cè),若三角形ABC上所求點G已作出,而欲使(DG+EG)為最短,則只有點D、E、G在一直線上時成立。但已知點D、E在三角形ABC平面的同側(cè),因此只有轉(zhuǎn)換(DG+EG)=(FG+EG)=EF,這時點D、F就應(yīng)是三角形ABC的垂直線且有DM=FM(點M是DF與三角形ABC的交點)??臻g分析 如圖所示,點D、E在三角形ABC同側(cè),若三角形A擬定作圖方法 根據(jù)以上分析,作圖方法可擬定為: (1)過點D作三角形ABC的垂線,垂足M;

23、 (2)延長DM到F,并取DM=FM;(3)連接EF,作出EF與三角形ABC的交點即所求點G。擬定作圖方法 根據(jù)以上分析,作圖方法可擬定為: 具體作圖 如圖所示,采用一次輔投影將三角形ABC轉(zhuǎn)化為投影面的垂直面,在一次輔投影中完成上述作圖步驟,求作出點G的一次輔投影g1。返回求作g、g,應(yīng)注意利用點G在EF上且df/X1。如果不用輔投影,采用直接作垂線、求垂足,再求EF與三角形ABC的交點G,則作圖較繁。 具體作圖 如圖所示,采用一次輔投影將三角形ABC轉(zhuǎn)化為投影例2 求作直線MN,既與平面P垂直,又分別與直線CD、EF相交于點M、N。例2 求作直線MN,既與平面P垂直,又分別與直線CD、EF

24、相空間分析 如圖所示,與平面P垂直的直線,不一定能與CD、EF都相交;而與CD、EF都相交的直線又不一定垂直于平面P。 運用軌跡概念,可知分別與直線CD、EF相交且垂直于平面P的直線的軌跡各是一包含CD、EF的平面,此兩平面的交線即是滿足條件的直線。圖中所作的平面CDdc和EFfe即是垂直已知平面P且各自包含CD、EF的平面,交線MN即所求。空間分析 如圖所示,與平面P垂直的直線,不一定能與CD、擬定作圖方法 若按上述分析作圖,則(1)首先作出已知平面P的垂線;(2)將作出的垂線各自與已知直線CD、EF組成平面;(3)求作兩平面的交線即所求直線MN??蓪⑸鲜鲎鲌D過程簡化如下:(1)過CD(或E

25、F)直線作一平面垂直于平面P;(2)求出直線EF與該平面的交點N; (3)過點N作直線垂直于平面P,則必與直線CD交于點M。擬定作圖方法 若按上述分析作圖,則具體作圖 如圖所示,過直線CD上點C作平面P的垂線CG(cg、cg ),求直線EF與CG和CD組成平面的交點即N,過點N作CG的平行線與CD交于M,則MN即所求。具體作圖 如圖所示,過直線CD上點C作平面P的垂線CG(cg 垂直于平面P的直線有無數(shù)條,它們的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可由已知平面P求出它的垂直方向S,而所求直線MN必與S平行,如圖所示。 有了所求直線MN的方向,則將方向為S的垂線變換成某一輔投影面的垂直線,已知直線CD、EF在該

26、輔投影面上的投影如果相交,則該交點即為所求直線MN在該輔投影面上的積聚投影,即確定了所求直線MN的位置。 同時,根據(jù)已知直線在該輔投影面上的投影是否相交的情況可判斷解的有無。按此分析用輔投影法解題見下圖所示。另一種分析 垂直于平面P的直線有無數(shù)條,它們的方向是相同的。因此,可輔投影法輔投影法 例3 求作直線EF與ABC的夾角。 例3 求作直線EF與ABC的夾角。 空間分析直線(EF)與直線在平面(P)上的投影(ef)之間所夾的銳角()稱為直線對平面的夾角,如圖所示。因此,求直線EF與ABC的夾角,應(yīng)先由點E(或F)作ABC的垂線,并求出垂足,再求作直線EF與ABC的交點,最后求作夾角的真形。但

27、若采用余角法,則可省去求垂足和求直線與平面的交點。空間分析直線(EF)與直線在平面(P)上的投影(ef)之間所擬定作圖方法 采用余角法。 欲求夾角,可先求其余角,因此,如圖,可過直線上點E作平面的垂線,該垂線與已知直線所夾之角即所求夾角的余角。然后求作角的實形,則所求夾角=90-。擬定作圖方法 采用余角法。具體作圖 (1)作ABC面上的水平線BI(b1、b1)和正平行CII(c2、c2); (2)過已知直線上點E作EGABC(egc2、egb1); (3)在所作垂線上任取一點M(m、m)組成平面形EMF; (4)經(jīng)過二次輔投影求得EMF的實形,m2e2f2即余角,角=90-即為所求。具體作圖

28、(1)作ABC面上的水平線BI(b1、b1)例4 在H面上找一點S,使其到ABC的三個頂點A、B、C的距離相等。例4 在H面上找一點S,使其到ABC的三個頂點A、B、C的空間分析 如圖所示,由“與兩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兩點連線的中垂面”推理可知,與A、B、C三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應(yīng)是該三點兩兩連線的中垂面的交線(即是一直線)。此交線與H面的交點即為所求點S。空間分析 如圖所示,由“與兩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兩點連線的擬定作圖方法 由上述分析可分別作出AC、BC連線的中垂面,中垂 面有兩種作法:(1)幾何元素表示。以過AC、BC的中點且分別垂直于AC、BC的正平線、水平線表示(2)跡線表示。作出過AC、BC的中點且分別垂直于AC、BC的正平線的水平跡點M、N,由此作出分別垂直于AC、BC的中垂面Q、P。中垂面作出后,它們的交線求作在(1)的幾何元素表示時,作圖過程復(fù)雜。而在(2)以跡線表示時,作圖過程比較簡便。且兩跡線平面的H跡的交點即是所求點S的H投影s。擬定作圖方法 由上述分析可分別作出AC、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