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級教育教案_第1頁
地理七年級教育教案_第2頁
地理七年級教育教案_第3頁
地理七年級教育教案_第4頁
地理七年級教育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理七年級教育教案

地理七班級教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現(xiàn)實體驗出發(fā),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并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guī)律。

3、學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能讀出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

能力目標:

培育學生讀圖,用圖及簡單的繪圖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及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

理解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及分布規(guī)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老師可在上本節(jié)課前將學生分成三組,讓學生注意收聽連續(xù)三天的天氣情況,每個小組分別關注一天的天氣情況,每組代表作好記錄并填在以下表格當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會關注當天的天氣情況,那么,每天的天氣狀況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呢?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自己記錄的天氣狀況表格,然后看看,在這個季節(jié)里,你們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項?是風力,陰天、晴天,還是氣溫?

現(xiàn)在天氣逐漸轉(zhuǎn)涼了,變冷了,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有關知識。

教學新課:

一、氣溫與生活

提出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氣現(xiàn)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或幾位代表站起來發(fā)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說一說

學生回答完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nóng)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chǎn)方面的關系。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剛才的這個表格,最后兩欄是什么?那么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是怎么測出來的?再看到書上的表3、10,請讀出一天中,8時、14時、20時、2時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從這個圖表中,你能觀察出氣溫與時間的關系嗎?你會用數(shù)學方法來計算該地的日平均氣溫嗎?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那么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呢?下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橫線上填出幾個字,來概括一下氣溫狀況。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們這里的氣溫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我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氣溫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氣溫是變化的。從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二、氣溫的變化

提出問題:同學們請看課本上的圖,你們能從這兩幅圖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間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讀一讀想一想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jīng)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午后2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shù)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學生在經(jīng)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種用曲線的彎曲變化來反映一個地方的氣溫變化情況的圖就是氣溫曲線圖,它能更直觀地反映出氣溫在一天或一年中的變化規(guī)律。

好的,下面我想問問大家,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一些什么知識?

學生經(jīng)過回憶,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知道了氣溫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會計算氣溫的平均值

4、學會了怎么讀氣溫變化曲線圖

下面,我就想來考考大家,看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了,我們自己動手來繪制一幅氣溫曲線圖。

大屏幕投影:畫一畫比一比

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可相互討論,商量,老師可在下面進行適當?shù)匾龑?、指點,然后繪圖,最后,各小組選出一到兩幅畫得比較好的圖放到屏幕上投影,讓大家進行點評,這樣可增強學生的學習樂觀性和愛好。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教學新課:

三、氣溫的分布

老師引導讀圖并提問,這是一張什么圖?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夠回答出來。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問:世界的氣溫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規(guī)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溫線圖。

引導學生讀書上圖3、16,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等溫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么不同?

2、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

4、等溫線的稀疏與氣溫差之間有什么關系?

5、在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學生答出這些問題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等溫線,并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等溫線分布有什么特點?與緯線有什么關系?

(經(jīng)過小組討論思考,學生可以答出: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并且,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在圖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溫線,看看它的分布怎樣?在經(jīng)過陸地與海洋時,等溫線是不是平直的?這說明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有什么?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氣溫分布?

(不平直,等溫線會發(fā)生彎曲,這說明除了緯度會影響世界氣溫的分布外,還有海陸的分布也會影響氣溫的分布)

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太熟悉,老師先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氣溫受海拔的影響,比如,我們爬山的時候,會感覺爬到山頂就很涼爽;夏天,人們愿意去城市郊區(qū)附近的山地乘涼,然后再引導學生看看書上的圖3、18,并根據(jù)有關的提示,計算出該座山頂?shù)臍鉁貞撌?4℃。所以說,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氣溫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夠高,山頂也可能終年白雪皚皚。

歸納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氣溫的分布,會受到緯度、海陸分布、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氣溫的分布變得很復雜了。

做一做:

最后,讓學生做一做書上57頁的“活動”題,并進行講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授課體會:

這節(jié)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guī)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jù)“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guī)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jié)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地理七班級教育教案篇2

【教材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班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jié)后兩個標題內(nèi)容。本節(jié)內(nèi)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huán)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進展表現(xiàn),在變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傳統(tǒng)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tǒng)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育學生的探究愛好,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進展,順應學生心理進展趨勢,深化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xiàn)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chǎn)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制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進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必須適應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進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tǒng)聚落的內(nèi)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fā)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育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制造力。

(3)培育學生的求知欲;培育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樂于合作與溝通。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huán)境的適應表現(xiàn),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huán)境的適應表現(xiàn)。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老師引導啟發(fā);學生樂觀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溝通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chuàng)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fā)學生分析:分出鄉(xiāng)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chǎn)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zhì)差異在于勞動生產(chǎn)方式。

轉(zhuǎn)承:勞動生產(chǎn)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huán)境,謀求生存與進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huán)境。因而,聚落與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huán)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xiàn)。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jù)書上的圖,還可以聯(lián)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fā)現(xiàn)和推斷,使他們在參加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學生認同后繼續(xù))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chǎn)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huán)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xiàn)了人類對環(huán)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帶雨林區(qū)的民居,西-帶沙漠區(qū)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zhuǎn)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huán)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更體現(xiàn)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展,聚落也在不斷的進展變化??梢哉f:傳統(tǒng)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進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xiàn)代民居則體現(xiàn)了當今科學技術的進展水平,并在飛速進展中。

2.聚落的進展與保護

師:進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nóng)耕文明的進展,生態(tài)退化出現(xiàn)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進展農(nóng)耕中,生態(tài)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yè)文明的進展,環(huán)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進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進展。聚落的進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進展表現(xiàn)及出現(xiàn)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老師給予肯定,引發(fā)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tǒng)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tǒng)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jīng)把在鄉(xiāng)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進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jù)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zhuǎn)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chǎn)已經(jīng)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jù)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tǒng)聚落類的文化遺產(chǎn)。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傳統(tǒng)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xiāng),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jù)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huán)境的適應,和對蘇州進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jié)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xiàn)內(nèi)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老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愛好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進展,我們家鄉(xiāng)也在進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xiāng),有哪些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表現(xiàn),它的進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wǎng)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溝通。

地理七班級教育教案篇3

知識目標

1.知道地球是個球體,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記住地軸、兩極、赤道、緯線、經(jīng)線、本初子午線。

3.理解掌握東西經(jīng)度、南北緯度的劃分和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

2.觀察地球儀,認別經(jīng)緯線、經(jīng)緯度、東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練地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某一地點的位置。

德育目標

人類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的認識過程,體現(xiàn)著人類認識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學不斷進展進步的過程。因而教育學生要用動態(tài)的、進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演變和進展。培育學生仔細學習的態(tài)度,探求自然神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觀念。

※教學重點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經(jīng)線和緯線的特點,經(jīng)度和緯度的劃分。

3.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

4.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

※教學難點

1.東西經(jīng)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3.借助經(jīng)緯度及經(jīng)緯網(wǎng)知識,使學生對空間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歸納等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地球儀、經(jīng)緯儀。

2.自制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第二課時緯線和經(jīng)線

第三課時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定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chǎn)離不開地理。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和生產(chǎn)。那么,學習地理從哪開始呢?(學生議論)對,從認識人類的家園——“地球”開始。

多媒體畫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燦爛。配上音樂,推出旋轉(zhuǎn)的地球和課題。

[講授新課]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提出問題晴空萬里,我們能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十五的夜晚,我們能看到月亮像一個明亮的銀盤;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個什么形狀呢?

學生回答球體(球形)。

設問過渡我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無法看到地球整體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認識了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2圖略(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

讀圖思考我國古代為什么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后,老師評價點撥。

設問引導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產(chǎn)生了疑問,很多現(xiàn)象說明大地不是直覺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變成了個什么樣呢?

多媒體畫面3圖略(課本P2圖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請同學們說說當時人們臆想中的大地是個什么樣,并舉例說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組織活動1.學生描述、舉例。老師評價。

2.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進行以下幾項活動:

列舉事例:

模擬觀船①模擬“海邊看船”。讓學生參照課本P4圖1.3,邊模擬,邊記錄體驗,如有到過海邊親身體驗過的同學,可以溝通印證。

實驗行船②實驗“桌上行船”。讓學生做一個對比小實驗:把紙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視紙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沒有變化?

觀察照片③觀察“月食照片”。讓學生觀察課本P4圖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銅色的部分)說明古銅色影子的邊緣呈什么形狀?(弧形)弧形就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嗎?(不能,如果地球是圓的或圓柱形,看到的影子邊緣也是弧形)

引導思考④思考“高站遠矚”。老師引導學生認識站在廣闊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約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遠一些。同理,飛機飛得越高,俯視的范圍就越大,這也說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實例,證明了大地確實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個球體的結論呢?(不能)這是人們的猜想和推理,還有什么辦法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呢?

多媒體畫面4圖略(課本P2圖1.1“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線路圖”)

請同學們沿著當年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路線,結合課本P3閱讀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huán)球航行”的介紹,進行一次圖上旅游,看看證明一個什么事實。

評價過渡學生發(fā)言,老師評價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麥哲倫率領船隊環(huán)球航行,用事實證明了過去人們的猜想和推理,地球確實是一個球體。但是最科學的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多媒體畫面5圖略(課本P2圖1.1“地球衛(wèi)星照片”)

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wèi)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小結過渡老師邊小結,邊點擊在多媒體畫面6上依次出現(xiàn)的圖片和問題。

多媒體畫面6

同學們,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從一開始人們的直覺感知(點擊“天圓地方”)、到后來的猜想推理(點擊“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到用事實論證(點擊“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最后的科學證明(點擊“地球衛(wèi)星照片”),從這一認識過程中(點擊箭頭依次連接以上四圖),你感悟到些什么呢(點擊討論問題)?請以學習小組討論溝通。

討論溝通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溝通。

大家談的很好,我們應該學習前人認識自然,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實事求是,崇尚科學的觀念和探求自然神秘的志趣;用動態(tài)的、進展的眼光認識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演變和進展。

提出問題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shù)據(jù)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請大家在筆記本上畫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圖”。

學生活動(老師指導學生畫示意圖。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轉(zhuǎn)過渡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于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討論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于我們學習、討論呢?(老師出示地球儀,有條件的學??擅總€學習小組發(fā)一個地球儀,配合學生學習)

地理七班級教育教案篇4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jù);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目標

1、培育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加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根據(jù)地理要素來討論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討論對象,去討論某一個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qū)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二(1)(2)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jù)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人們根據(jù)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qū),共有幾個分區(qū)?中國位于哪個分區(qū)?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qū)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qū)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xù)引導:其他的分區(qū)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nèi)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jù)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