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太極拳簡介課件_第1頁
吳氏太極拳簡介課件_第2頁
吳氏太極拳簡介課件_第3頁
吳氏太極拳簡介課件_第4頁
吳氏太極拳簡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吳式太極拳簡介吳式太極拳簡介目錄簡介第一部分:吳式太極拳發(fā)展史第二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特點第三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練法結論目錄簡介

太極拳是我國的瑰寶,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今已傳遍全國,風靡世界,成為億萬人的健身法寶。當前中國流傳的太極拳主要有陳、楊、吳、武、孫這五大主流流派,此外還有武當太極、趙堡太極拳等。今天,簡介吳式太極拳的特點和習練方法,不是泛指太極拳的特點,而是要把她放到太極拳各流派之中,進行分析比較,從她的發(fā)展過程中找出她獨具特色的東西,以便習練者掌握其特點,繼承她的精華,進而發(fā)揚光大。

簡介第一部分:吳式太極拳發(fā)展史北京是吳式太極拳的發(fā)祥地和重要傳播地之一。吳式太極拳和其他拳種一樣,有自己的派系源流、繼承和發(fā)展的過程,在各地民間有廣泛的流傳繁衍,并且形成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出現(xiàn)了較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吳式太極拳可分為四個階段,并有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第一部分:吳式太極拳發(fā)展史一、發(fā)祥時期(1872年-1902年間)代表人物:滿族人全佑,老姓吳福氏。清代咸豐年間,大約1840年后,楊露禪從河北永年來到北京,而后開始在皇宮內教拳。滿族人全佑(1834-1902)在旗營當差,從師楊露禪學拳。后尊師命拜楊露禪之二兒子楊班候為師。楊露禪及其三子楊健候所傳拳路為大架子,而楊班候所傳拳路為小架子。全佑兼得楊氏父子兩代之真?zhèn)?。他精心學練,吸收了大架小架之精華,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人稱他的拳路為太極拳中架。這就是吳式太極拳最早的雛形。楊露禪一、發(fā)祥時期(1872年-1902年間)楊露禪1872年,楊露禪逝世。此后全佑在京教拳。得其真?zhèn)髡哂衅渥訁氰b泉,弟子王茂齋,郭松亭等人。全佑是楊氏所傳外姓弟子中武功最高者,以柔化功深著稱。全佑于1902年逝世,被后人尊為吳式太極拳之始祖。1872年,楊露禪逝世。此后全佑在京教拳。得二、定型成長時期(1902年-1942年間)。代表人物:吳鑒泉(全佑之子)、王茂齋(全佑大弟子)。

吳鑒泉,名愛紳(1870—1942)。自幼承家學,以教拳為職業(yè),系吳式太極拳定型人之一(見圖一)。1928年民國政府南遷,南方人士邀請王茂齋去南方傳藝,王拋不下買賣,于是推薦師弟吳鑒泉南行。吳鑒泉攜家眷及數(shù)名弟子南下,到上海、南京、長沙等地教拳。他第一個把太極拳帶到大江以南,并傳播至海外東南亞數(shù)國。二、定型成長時期(1902年-1942年間)。吳鑒泉(圖一)吳鑒泉(圖一)

王茂齋,名有林(1862-1940)。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在北京東城區(qū)東四北錢糧胡同開設店鋪做建材生意。他是全佑先生的高徒,同為吳式太極拳定型人之一(見圖二)。王茂齋在北京廣收門徒,并把太極拳推廣到山東、黑龍江等地。從三十年代起他就是北方太極拳掌門人。他的弟子有彭仁軒、劉光斗、楊禹廷、修丕勛、曹幼甫等一百多人。吳鑒泉與王茂齋,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在社會武術界造成極大影響,被武術界史稱“南吳北王”。這種格局一直延續(xù)到四十年代初期。王茂齋,名有林(1862-1940)。山東掖縣(今王茂齋(圖二)王茂齋(圖二)三、繼承完善時期(1942-1982年間)。代表人物:徐致一(吳鑒泉弟子)、楊禹廷(王茂齋弟子)。

徐致一:代表作有《吳式太極拳》、《太極拳淺說》、《太極拳圖解》等書。楊禹廷:他是王茂齋宗師的高足,繼承王老宗師的衣缽,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了吳式太極拳。從學者數(shù)以萬計。1942年以后的幾十年里,徐致一先生主要在南方教拳,代表南派而影響于世。楊禹廷先生主要在北方教拳,代表北派而影響于世。他們在社會上的影響頗大,被武術界和社會人士稱作“南徐北楊”。他們作為第三代代表人物當之無愧。三、繼承完善時期(1942-1982年間)。四、發(fā)展提高時期(1982年至今)

代表人物:王培生(楊禹廷弟子)、李秉慈(楊禹廷弟子)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吳式太極拳是武術園地中太極拳的主要流派,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式太極拳經(jīng)過全佑、王茂齋、吳鑒泉、楊禹廷、徐致一、王培生、李秉慈等著名武術家一百多年的精心研究,千錘百煉,熱心推廣,已成為世界出名的,有益于人們健康的太極拳流派,是具有健身祛病,益壽延年和獨特技擊作用的體育運動項目四、發(fā)展提高時期(1982年至今)

王培生(1919-2004),自幼衷愛武術,先后師從八卦、彈腿、形意、八極、通背等拳家學拳。十二歲時拜太極拳一代宗師楊禹廷先生為師。他的拳齡七十余載,成為酷愛、深研、傳授吳式太極拳的一生。弟子百余人。她學識廣博,攬群雄與大冶,推出了《三十七式太極拳》,還編著有《吳式太極劍》、《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作用》、《健身祛病錦九段》、《太極功與推手精要》、《吳式太極拳詮真》等書籍,給太極拳愛好者貢獻了寶貴財富。王培生(1919-2004),自幼衷愛武術,先

李秉慈(1929-今),十六歲時就跟一代宗師楊禹廷學拳,十七歲時拜在其門下,跟其學練拳、械、推手三十六年之久,深得恩師真?zhèn)?。他還跟武術界前輩史正剛、駱興武、單香陵、劉談峰等大師學大悲拳、形意拳、六合螳螂拳、程派八卦掌等武藝??煞Q集多家武術于一身。李秉慈(1929-今),十六歲時就跟一代宗師1989年以后,李秉慈大師和其師弟翁福麟先后出版了《楊禹廷太極拳系列秘要集錦》、《吳式太極拳拳械述真》和他自己編著的《吳式太極拳十三式》等著作。1997年,他與北京電影制片廠合作錄制了吳式太極拳傳統(tǒng)套路、競賽套路、吳式太極劍、刀等四部教學錄像片,后又制作成光盤發(fā)行于世界各地,為在世界范圍推廣中華武術,同時推廣吳式太極拳起到了促進作用。1995年榮獲“中華武術百杰”之殊榮;1997年被評為武術七段,2006年晉升為八段。他的名字早已載入北京市武協(xié)的名人史冊和國家武術最高名人史冊。1989年以后,李秉慈大師和其師弟翁福麟先后吳式太極拳門人傳承譜系吳全佑王茂齋吳鑒泉南派北派楊禹廷徐致一李秉慈王培生馬漢卿李廷海張金玉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二代吳式太極拳門人傳承譜系吳全佑王茂齋吳鑒泉南派北派楊禹廷徐致一第二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特點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松自然,連續(xù)不斷,循規(guī)蹈矩,松靜自然,獨具靜態(tài)之妙。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束。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吳式太極拳在運動外形上與其他太極拳一樣,都是以松、柔、圓、緩、勻為特點,要求動作輕松、舒展、安穩(wěn)、柔和、緩慢、均勻。而吳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大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又有她自己獨秀的芬芳。她的特點又十分突出。下面我具體地分析一下吳式太極拳的特點:

第二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特點一、拳架適中

從動作的大小看,吳式太極拳比楊式、陳式緊湊,比武式、孫式舒展;從架子的高低看,吳式太極拳比陳式、楊式架子高,而比孫式架子低。二、川字步型

吳式太極拳對步法要求非常嚴格,其中有正步(見圖三)和隅步(見圖四)之說。所謂正步和隅步是從八卦中引申而來的。正步在四方,即東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無論正步還是隅步,要求必須做到左右兩腳平行,腳尖朝著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稱川字步。川字步型在行氣時利于肩井穴與涌泉穴的垂對通達,以便上下貫通。一、拳架適中

從動作的大小看,吳式太極拳比楊式、陳式緊湊正面圖三:正弓步摟膝拗步背面正面圖三:正弓步摟膝拗步背面圖四:隅弓步野馬分鬃圖四:隅弓步野馬分鬃三、牮柱式與立柱式身形

吳式太極拳在身形上與其他太極拳有明顯區(qū)別。

1、牮柱式身形:吳式太極拳的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正對前腳尖,后腿蹬直,尾閭對正后腳跟,上身前傾,鼻尖與膝尖、前腳尖在一條垂直線上;后背與后腿形成一條直的斜線,與地面垂直線呈一定的夾角,如牮柱支撐之勢。(見圖五)

2、立柱式身形:是指身體重心位置必須與一只腳在一條垂直線上,身體像一根立柱。吳式太極拳的各種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只腳上。即重心與一只腳在一條垂直線上。這與其他拳種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不同,他們是重心與兩腳成三角形,重心三、七分在兩只腳上。

三、牮柱式與立柱式身形

吳式太極拳在身形上與其他太極拳牮柱式立柱式圖五:牮柱式與立柱式身形牮柱式立柱式圖五:牮柱式與立柱式身形吳式太極拳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能使運動中的升降、伸屈、旋轉等活動,始終保持與重心垂直的位置相結合,使身軀各處都能形成弧形或成螺旋形的運動路線,達到觸之即可升降、伸屈、旋轉、進退,無須先移位的過渡動作,反映迅速、動作輕靈快捷。身形正,下盤穩(wěn),步法才能輕靈,進退才能自如。

吳式太極拳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能使運動中的升降、伸屈、旋轉四、大虛大實

吳式太極拳特別強調虛實要分清。各種式子的重心必落在一只腳上,這只承重的腳要實中再實,承擔全部體重;虛腳在則著地不著力,能拿起放下,活動自如。楊禹廷先生講,吳式太極拳虛實要分清楚,“實要實足,虛要虛透”。這就是吳式太極拳演練中所說的實中實、虛中虛。這種大虛大實的練法與吳式太極拳立柱身形有直接關系。

吳式太極拳的重心轉換與其他流派有明顯不同,是變換于實腿,發(fā)勁合于重心腿。吳式太極拳不用轉換重心直接提起虛腳上步,這樣動作快捷多了。無論進步還是退步,重心轉換時先松腰,使實腿重心穩(wěn)定(叫實中實)后,當虛腿的胯、膝、足各關節(jié)虛松之后,及時向前或向后舒伸,以實腿送虛腿,從而達到重心穩(wěn)定,自然輕靈。四、大虛大實

吳式太極拳特別強調虛實要分清。各種式子的重五、實腳碾轉吳式太極拳轉身的動作與其他流派不同,是由實腳碾轉。吳式太極拳轉身動作的旋轉腿,即軸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轉身時重心不變,直接由實腳碾轉。旋轉時要注意以腰帶胯,以胯帶重心腿,以腿帶膝,以膝帶踝,以踝帶足而動,要節(jié)節(jié)貫穿,不可逾越。實際上就是立軸一轉而帶動軀體轉動。動作協(xié)調,周身一體,一動無不動。動作要干凈利索,不可有一點拖泥帶水。

五、實腳碾轉六、心靜體松,行云流水

輕松自然,連綿不斷是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之一,是練好吳式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松”是根本,“輕”是入門的方法,是練拳的基礎。吳式太極拳的松,指的是每個關節(jié)、每塊肌肉都要放松,使全身無絲毫僵硬之感。動作要輕,一點都不可用力。練拳時肢體放松,輕松自然、連綿不斷,如行云流水。吳式太極拳講究體松心靜,心無雜念,全身松透,靜主要是指練拳過程中思想高度集中,徹底清除雜念,身體完全放松,動作沉穩(wěn)緩慢。身體完全放松是身靜的表現(xiàn),是意靜的外在表現(xiàn)。意靜是靜的最高階段,才能深入體會“用意不用力”,這也正是吳式太極拳令人喜愛的原因之一。六、心靜體松,行云流水

輕松自然,連綿不斷是第三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練法關于怎樣練好吳式太極拳,前輩大師馬岳梁先生已做了全面的總結。在心理上的要求:靜、輕、慢、切、恒五個方面;落實到身體各部位有七個方面: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松胯、收腹溜臀、尾閭中正、氣沉丹田。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吳式太極拳的具體的要求和練法,供大家參考。第三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練法一、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

所謂循規(guī)蹈矩,主要是指練拳時要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動作進行,即身形正、步法準。按部就班就是由低級到高級,拾階而上,循序漸進,不可跳躍。學拳要嚴格按程序走,不能一年級的學生去學三四年級的課。要由站樁、身法、步法、單式練起,這是打基礎,有了一定的基本功,才能盤架子。盤架子也要按步驟進行。第一步是姿勢正確;第二步是各式之銜接,練習連綿不斷;第三步,練用意不用力,練松柔,練的是輕柔圓活;第四步練習各種勁法;第五步是拆手,講招法的運用,盤架中練習用意,無人似有人。一、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

所謂循規(guī)蹈矩,主要是指練拳時要二、注意身法正確

太極拳九大身法: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收腹、溜臀、頭頂懸。如何保證身法正確,關鍵在收臀。如臀不能收,向外撅出,其他八大身法就都無法實現(xiàn)。在練拳中如果臀不溜,則腰不能松,腹不能收,胸必外張,背不能拔。收臀是吳式太極拳對身形的基本要求。只有收臀才能放松身軀,保持身體的穩(wěn)定,收臀是九大身法之核心關鍵動作。

二、注意身法正確

太極拳九大身法:沉肩、墜肘、三、“輕”字入手去拙力

吳式太極拳講究的是松柔功夫。初學拳者,身體不能放松,打拳時渾身僵勁,使的是拙力,不能實現(xiàn)“用意不用力”。要入門必須經(jīng)過一個換勁的過程。所以練吳式太極拳要立足一個“慢”字。怎么才能慢下來?從輕字入手,動作輕了,自然就慢下來了。練拳時用拙力就慢不下來,不慢則心不能靜,心不靜則意不能專,動作不輕不慢,則氣不能沉,氣不沉則周身不能松靜。慢是太極拳練意、練身的關鍵。在慢中還要做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對內要求精神集中,呼吸勻細;對外要求節(jié)節(jié)貫穿,完整一氣,做到運勁如抽絲??傊?,練吳式太極拳必須從輕字入手,心靜氣沉做好每個動作,日久天長才能練出松柔功夫。三、“輕”字入手去拙力

吳式太極拳講究的是松四、邁步如貓行

練出下盤功夫是學好吳式太極拳的基礎。太極拳腳下動作“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抬腳邁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從左弓步變?yōu)橛夜剑仨殗栏竦匕戳倪M行。:1、輕提右腳,使腳跟離地約兩三公分;2、像抽絲一樣,右腿向前運行,使兩膝相貼;3、輕輕地邁出右腳,腳跟著地不著力;4、松肩沉胯,右腳放平,身體重心不能前移,此動最難,有人初練時,左腿都會打哆嗦;5、屈右膝重心前移;6、右腳下踩,左腳后蹬,形成右弓步。這就是邁步如貓行的具體練法。四、邁步如貓行

練出下盤功夫是學好吳式太極拳的基礎。五、內外三合練整勁

太極拳要求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到達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通過六合的練習練成周身一家,形成整勁。一般地講,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也就是意到,氣到,力到;外三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外三合稱為六合。先從外三合練起,外三合是左右交叉的,左手與右腳合,左肘與右膝合,左肩與右胯合。右三與左三亦然。通過外三合訓練使身體動作協(xié)調,逐步達到勁整。五、內外三合練整勁

太極拳要求勁整,一身之勁,練成六、氣達四梢出內功

太極拳理論有四梢之說,四梢分內四梢、外四梢。外四梢指身體之末端,手指、足趾之端。真正四梢是內四梢:發(fā)為血之梢;舌為肉之梢;齒為骨之梢;甲為筋之梢。內四梢難成,我們先說氣達外四梢:

在打拳時,每一定勢,豎腰立頂,要氣貫手指、腳趾,要到指尖、趾尖,這種方法叫“端引”。所謂“端引”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牽引力,即手腳在運動過程中,由末端牽引而出,形成的節(jié)節(jié)貫通,對接拔長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種牽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氣流。氣滿四梢,練功有成。六、氣達四梢出內功

太極拳理論有四梢之說,四梢分內四梢結尾

總之,初學太極拳,基礎一定要打好,自己閉門造車的瞎練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好老師指點才行。練太極拳,就是按照太極拳特有要求,使自己的動作,思維符合太極拳的特性。太極拳不光是頭腦明白,更重要的是身體明白。同時,吳式太極拳極為精細,其中很多精髓無法用文字書籍來表達,只有勤加練習、自己體悟才能領會。結尾請拳友指正謝謝各位!請拳友指正吳式太極拳簡介吳式太極拳簡介目錄簡介第一部分:吳式太極拳發(fā)展史第二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特點第三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練法結論目錄簡介

太極拳是我國的瑰寶,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今已傳遍全國,風靡世界,成為億萬人的健身法寶。當前中國流傳的太極拳主要有陳、楊、吳、武、孫這五大主流流派,此外還有武當太極、趙堡太極拳等。今天,簡介吳式太極拳的特點和習練方法,不是泛指太極拳的特點,而是要把她放到太極拳各流派之中,進行分析比較,從她的發(fā)展過程中找出她獨具特色的東西,以便習練者掌握其特點,繼承她的精華,進而發(fā)揚光大。

簡介第一部分:吳式太極拳發(fā)展史北京是吳式太極拳的發(fā)祥地和重要傳播地之一。吳式太極拳和其他拳種一樣,有自己的派系源流、繼承和發(fā)展的過程,在各地民間有廣泛的流傳繁衍,并且形成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出現(xiàn)了較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吳式太極拳可分為四個階段,并有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第一部分:吳式太極拳發(fā)展史一、發(fā)祥時期(1872年-1902年間)代表人物:滿族人全佑,老姓吳福氏。清代咸豐年間,大約1840年后,楊露禪從河北永年來到北京,而后開始在皇宮內教拳。滿族人全佑(1834-1902)在旗營當差,從師楊露禪學拳。后尊師命拜楊露禪之二兒子楊班候為師。楊露禪及其三子楊健候所傳拳路為大架子,而楊班候所傳拳路為小架子。全佑兼得楊氏父子兩代之真?zhèn)?。他精心學練,吸收了大架小架之精華,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人稱他的拳路為太極拳中架。這就是吳式太極拳最早的雛形。楊露禪一、發(fā)祥時期(1872年-1902年間)楊露禪1872年,楊露禪逝世。此后全佑在京教拳。得其真?zhèn)髡哂衅渥訁氰b泉,弟子王茂齋,郭松亭等人。全佑是楊氏所傳外姓弟子中武功最高者,以柔化功深著稱。全佑于1902年逝世,被后人尊為吳式太極拳之始祖。1872年,楊露禪逝世。此后全佑在京教拳。得二、定型成長時期(1902年-1942年間)。代表人物:吳鑒泉(全佑之子)、王茂齋(全佑大弟子)。

吳鑒泉,名愛紳(1870—1942)。自幼承家學,以教拳為職業(yè),系吳式太極拳定型人之一(見圖一)。1928年民國政府南遷,南方人士邀請王茂齋去南方傳藝,王拋不下買賣,于是推薦師弟吳鑒泉南行。吳鑒泉攜家眷及數(shù)名弟子南下,到上海、南京、長沙等地教拳。他第一個把太極拳帶到大江以南,并傳播至海外東南亞數(shù)國。二、定型成長時期(1902年-1942年間)。吳鑒泉(圖一)吳鑒泉(圖一)

王茂齋,名有林(1862-1940)。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在北京東城區(qū)東四北錢糧胡同開設店鋪做建材生意。他是全佑先生的高徒,同為吳式太極拳定型人之一(見圖二)。王茂齋在北京廣收門徒,并把太極拳推廣到山東、黑龍江等地。從三十年代起他就是北方太極拳掌門人。他的弟子有彭仁軒、劉光斗、楊禹廷、修丕勛、曹幼甫等一百多人。吳鑒泉與王茂齋,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在社會武術界造成極大影響,被武術界史稱“南吳北王”。這種格局一直延續(xù)到四十年代初期。王茂齋,名有林(1862-1940)。山東掖縣(今王茂齋(圖二)王茂齋(圖二)三、繼承完善時期(1942-1982年間)。代表人物:徐致一(吳鑒泉弟子)、楊禹廷(王茂齋弟子)。

徐致一:代表作有《吳式太極拳》、《太極拳淺說》、《太極拳圖解》等書。楊禹廷:他是王茂齋宗師的高足,繼承王老宗師的衣缽,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了吳式太極拳。從學者數(shù)以萬計。1942年以后的幾十年里,徐致一先生主要在南方教拳,代表南派而影響于世。楊禹廷先生主要在北方教拳,代表北派而影響于世。他們在社會上的影響頗大,被武術界和社會人士稱作“南徐北楊”。他們作為第三代代表人物當之無愧。三、繼承完善時期(1942-1982年間)。四、發(fā)展提高時期(1982年至今)

代表人物:王培生(楊禹廷弟子)、李秉慈(楊禹廷弟子)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吳式太極拳是武術園地中太極拳的主要流派,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式太極拳經(jīng)過全佑、王茂齋、吳鑒泉、楊禹廷、徐致一、王培生、李秉慈等著名武術家一百多年的精心研究,千錘百煉,熱心推廣,已成為世界出名的,有益于人們健康的太極拳流派,是具有健身祛病,益壽延年和獨特技擊作用的體育運動項目四、發(fā)展提高時期(1982年至今)

王培生(1919-2004),自幼衷愛武術,先后師從八卦、彈腿、形意、八極、通背等拳家學拳。十二歲時拜太極拳一代宗師楊禹廷先生為師。他的拳齡七十余載,成為酷愛、深研、傳授吳式太極拳的一生。弟子百余人。她學識廣博,攬群雄與大冶,推出了《三十七式太極拳》,還編著有《吳式太極劍》、《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作用》、《健身祛病錦九段》、《太極功與推手精要》、《吳式太極拳詮真》等書籍,給太極拳愛好者貢獻了寶貴財富。王培生(1919-2004),自幼衷愛武術,先

李秉慈(1929-今),十六歲時就跟一代宗師楊禹廷學拳,十七歲時拜在其門下,跟其學練拳、械、推手三十六年之久,深得恩師真?zhèn)鳌K€跟武術界前輩史正剛、駱興武、單香陵、劉談峰等大師學大悲拳、形意拳、六合螳螂拳、程派八卦掌等武藝。可稱集多家武術于一身。李秉慈(1929-今),十六歲時就跟一代宗師1989年以后,李秉慈大師和其師弟翁福麟先后出版了《楊禹廷太極拳系列秘要集錦》、《吳式太極拳拳械述真》和他自己編著的《吳式太極拳十三式》等著作。1997年,他與北京電影制片廠合作錄制了吳式太極拳傳統(tǒng)套路、競賽套路、吳式太極劍、刀等四部教學錄像片,后又制作成光盤發(fā)行于世界各地,為在世界范圍推廣中華武術,同時推廣吳式太極拳起到了促進作用。1995年榮獲“中華武術百杰”之殊榮;1997年被評為武術七段,2006年晉升為八段。他的名字早已載入北京市武協(xié)的名人史冊和國家武術最高名人史冊。1989年以后,李秉慈大師和其師弟翁福麟先后吳式太極拳門人傳承譜系吳全佑王茂齋吳鑒泉南派北派楊禹廷徐致一李秉慈王培生馬漢卿李廷海張金玉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二代吳式太極拳門人傳承譜系吳全佑王茂齋吳鑒泉南派北派楊禹廷徐致一第二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特點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松自然,連續(xù)不斷,循規(guī)蹈矩,松靜自然,獨具靜態(tài)之妙。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束。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吳式太極拳在運動外形上與其他太極拳一樣,都是以松、柔、圓、緩、勻為特點,要求動作輕松、舒展、安穩(wěn)、柔和、緩慢、均勻。而吳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大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又有她自己獨秀的芬芳。她的特點又十分突出。下面我具體地分析一下吳式太極拳的特點:

第二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特點一、拳架適中

從動作的大小看,吳式太極拳比楊式、陳式緊湊,比武式、孫式舒展;從架子的高低看,吳式太極拳比陳式、楊式架子高,而比孫式架子低。二、川字步型

吳式太極拳對步法要求非常嚴格,其中有正步(見圖三)和隅步(見圖四)之說。所謂正步和隅步是從八卦中引申而來的。正步在四方,即東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無論正步還是隅步,要求必須做到左右兩腳平行,腳尖朝著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稱川字步。川字步型在行氣時利于肩井穴與涌泉穴的垂對通達,以便上下貫通。一、拳架適中

從動作的大小看,吳式太極拳比楊式、陳式緊湊正面圖三:正弓步摟膝拗步背面正面圖三:正弓步摟膝拗步背面圖四:隅弓步野馬分鬃圖四:隅弓步野馬分鬃三、牮柱式與立柱式身形

吳式太極拳在身形上與其他太極拳有明顯區(qū)別。

1、牮柱式身形:吳式太極拳的弓步要求前腿弓膝,膝尖正對前腳尖,后腿蹬直,尾閭對正后腳跟,上身前傾,鼻尖與膝尖、前腳尖在一條垂直線上;后背與后腿形成一條直的斜線,與地面垂直線呈一定的夾角,如牮柱支撐之勢。(見圖五)

2、立柱式身形:是指身體重心位置必須與一只腳在一條垂直線上,身體像一根立柱。吳式太極拳的各種式子的重心大多在一只腳上。即重心與一只腳在一條垂直線上。這與其他拳種的三角支架式的身形不同,他們是重心與兩腳成三角形,重心三、七分在兩只腳上。

三、牮柱式與立柱式身形

吳式太極拳在身形上與其他太極拳牮柱式立柱式圖五:牮柱式與立柱式身形牮柱式立柱式圖五:牮柱式與立柱式身形吳式太極拳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能使運動中的升降、伸屈、旋轉等活動,始終保持與重心垂直的位置相結合,使身軀各處都能形成弧形或成螺旋形的運動路線,達到觸之即可升降、伸屈、旋轉、進退,無須先移位的過渡動作,反映迅速、動作輕靈快捷。身形正,下盤穩(wěn),步法才能輕靈,進退才能自如。

吳式太極拳牮柱式和立柱式的身形,能使運動中的升降、伸屈、旋轉四、大虛大實

吳式太極拳特別強調虛實要分清。各種式子的重心必落在一只腳上,這只承重的腳要實中再實,承擔全部體重;虛腳在則著地不著力,能拿起放下,活動自如。楊禹廷先生講,吳式太極拳虛實要分清楚,“實要實足,虛要虛透”。這就是吳式太極拳演練中所說的實中實、虛中虛。這種大虛大實的練法與吳式太極拳立柱身形有直接關系。

吳式太極拳的重心轉換與其他流派有明顯不同,是變換于實腿,發(fā)勁合于重心腿。吳式太極拳不用轉換重心直接提起虛腳上步,這樣動作快捷多了。無論進步還是退步,重心轉換時先松腰,使實腿重心穩(wěn)定(叫實中實)后,當虛腿的胯、膝、足各關節(jié)虛松之后,及時向前或向后舒伸,以實腿送虛腿,從而達到重心穩(wěn)定,自然輕靈。四、大虛大實

吳式太極拳特別強調虛實要分清。各種式子的重五、實腳碾轉吳式太極拳轉身的動作與其他流派不同,是由實腳碾轉。吳式太極拳轉身動作的旋轉腿,即軸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轉身時重心不變,直接由實腳碾轉。旋轉時要注意以腰帶胯,以胯帶重心腿,以腿帶膝,以膝帶踝,以踝帶足而動,要節(jié)節(jié)貫穿,不可逾越。實際上就是立軸一轉而帶動軀體轉動。動作協(xié)調,周身一體,一動無不動。動作要干凈利索,不可有一點拖泥帶水。

五、實腳碾轉六、心靜體松,行云流水

輕松自然,連綿不斷是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之一,是練好吳式太極拳的基本要求?!八伞笔歉荆拜p”是入門的方法,是練拳的基礎。吳式太極拳的松,指的是每個關節(jié)、每塊肌肉都要放松,使全身無絲毫僵硬之感。動作要輕,一點都不可用力。練拳時肢體放松,輕松自然、連綿不斷,如行云流水。吳式太極拳講究體松心靜,心無雜念,全身松透,靜主要是指練拳過程中思想高度集中,徹底清除雜念,身體完全放松,動作沉穩(wěn)緩慢。身體完全放松是身靜的表現(xiàn),是意靜的外在表現(xiàn)。意靜是靜的最高階段,才能深入體會“用意不用力”,這也正是吳式太極拳令人喜愛的原因之一。六、心靜體松,行云流水

輕松自然,連綿不斷是第三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練法關于怎樣練好吳式太極拳,前輩大師馬岳梁先生已做了全面的總結。在心理上的要求:靜、輕、慢、切、恒五個方面;落實到身體各部位有七個方面: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松胯、收腹溜臀、尾閭中正、氣沉丹田。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吳式太極拳的具體的要求和練法,供大家參考。第三部分:吳式太極拳的練法一、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

所謂循規(guī)蹈矩,主要是指練拳時要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動作進行,即身形正、步法準。按部就班就是由低級到高級,拾階而上,循序漸進,不可跳躍。學拳要嚴格按程序走,不能一年級的學生去學三四年級的課。要由站樁、身法、步法、單式練起,這是打基礎,有了一定的基本功,才能盤架子。盤架子也要按步驟進行。第一步是姿勢正確;第二步是各式之銜接,練習連綿不斷;第三步,練用意不用力,練松柔,練的是輕柔圓活;第四步練習各種勁法;第五步是拆手,講招法的運用,盤架中練習用意,無人似有人。一、循規(guī)蹈矩,按部就班

所謂循規(guī)蹈矩,主要是指練拳時要二、注意身法正確

太極拳九大身法: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收腹、溜臀、頭頂懸。如何保證身法正確,關鍵在收臀。如臀不能收,向外撅出,其他八大身法就都無法實現(xiàn)。在練拳中如果臀不溜,則腰不能松,腹不能收,胸必外張,背不能拔。收臀是吳式太極拳對身形的基本要求。只有收臀才能放松身軀,保持身體的穩(wěn)定,收臀是九大身法之核心關鍵動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