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篇之刑法_第1頁
法律篇之刑法_第2頁
法律篇之刑法_第3頁
法律篇之刑法_第4頁
法律篇之刑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八章法律篇之刑法

刑法的概念:(一)概念:刑法是以國家名義頒布的,規(guī)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罰)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二)現(xiàn)行刑法:1、1979年7月1日通過,1980年1月1日起施行2、1997年3月對舊的刑法典進行了修訂,形成了新的刑法典3、截止2007年底,共通過了六個刑法修正案,以作為新刑法的補充規(guī)定。刑法的基本原則

指刑法特有的在刑法的立法、解釋和適用過程中所必須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準則。

1、罪刑法定原則

“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2、罪刑相當原則

3、適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則

甲男與乙女于某日中午公開在某公園內發(fā)生性關系,引起游客的極大憤慨,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對甲、乙的行為應如何認定?() A、聚眾淫亂罪B、組織淫穢表演罪 C、尋釁滋事罪D、無罪案例:D

犯罪的概念犯罪(Crime)是指具有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一)犯罪的概述刑事法律制度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第八章-刑法社會危害性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最基本的特征。所謂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損害的特性。沒有社會危害性,就沒有犯罪;社會危害性沒有達到相當?shù)某潭?,也不構成犯罪。社會危害性,從本質上看,是指行為在客觀上對刑法保護的利益實際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它是危害社會的一種行為屬性,沒有危害社會的行為,就不會有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如故意殺人行為刑法中的社會危害性,具有特殊的性質,即它并不是泛指對社會的一般危害,而僅僅是特指達到了嚴重或者極端程度的危害。正因如此,對于造成這種程度危害的行為,才施以國家最嚴厲的強制方法——刑罰的懲罰。牛刀小試:甲心胸狹隘,因瑣事與乙產生矛盾后,懷恨在心,用稻草扎了一個小人,上寫乙的名字,每日用針扎稻草人,并念咒語詛咒乙,甲的行為構成犯罪嗎?刑事違法性刑事違法性,是指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超出了一般程度,已觸犯了刑法。即犯罪行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違法行為,而是違反刑法的行為,是違反刑法所禁止的行為。刑事違法性是犯罪構成不可缺少的法律特征,是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在法律上的具體體現(xiàn)。只有當行為不僅有社會危害性,而且刑法已明確作出規(guī)定時,才能認為是犯罪。刑事違法性是定罪的準繩,必須依刑法定罪量刑,有社會危害性而沒有刑事違法性的行為不能定罪。違法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并不都是犯罪,只有違反刑法的才構成犯罪。例如:盜竊、敲詐和勒索少量財物,一般的走私,一般的干涉婚姻自由,都是違法行為,但不是犯罪行為。應受刑罰處罰性應受刑罰處罰性,是指犯罪行為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只有當該行為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才能成立犯罪。注意:從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種行為,但只要刑法沒有對其規(guī)定刑罰(法定刑)后果,該行為就不是犯罪。從犯罪行為的一般性質而言;即構成犯罪的行為通常會受到刑罰處罰。但是,這不意味著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罰處罰。不應受懲罰和不需受懲罰是不同的兩個意思,其區(qū)別在于:★不應受懲罰,是指行為人的行為根本不構成犯罪,當然就不存在應受懲罰的問題;★不需受懲罰,是指行為人的行為己經構成了犯罪,本應懲罰,但考慮到具體情況,例如:犯罪情節(jié)輕微,或者有自首、立功等表現(xiàn),從而免予刑事處分。免予刑事處分說明,行為還是犯罪的,只是不予刑罰處罰而已,與無罪不應當受懲罰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1犯罪的構成

犯罪構成是指依照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由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諸要件組成的具有特定犯罪性質和社會危害性的有機整體。

(一)犯罪的概述刑事法律制度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第八章-刑法

犯罪構成:依照我國刑法規(guī)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構成犯罪,所必需具備的主客觀要件的總和。具體包括:犯罪客體

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主體

犯罪主觀方面犯罪構成四個要件,缺一不可什么人犯罪主體主觀方面在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客觀方面實施了什么行為犯罪客體造成什么危害刑事法律制度(一)犯罪客體

犯罪客體——指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客體是構成犯罪的必要條件,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客體,因為任何犯罪都侵犯了一定的社會關系。

如:盜竊罪的客體,是財產權;殺人罪的客體,是生命權;傷害罪的客體,是健康權;強奸罪的客體,是婦女的性自由權利。

犯罪對象指的是犯罪行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區(qū)別:1、犯罪客體決定犯罪的性質,犯罪對象則未必。如:甲盜竊的是備用的、尚未安裝的電話通訊線,乙盜竊的是正在使用的電話通訊線。甲構成盜竊罪,乙則構成破壞通訊設施罪。因乙所侵犯的客體是與通訊相聯(lián)系的公共安全。2、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客體,并非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對象。如:偷越國(邊)境罪,其客體為國家對出入國、邊境的管理制度。以“危害國家安全”為客體的犯罪,大部分是沒有具體的犯罪對象的。3、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犯罪對象則不是。

如:同是公共財產,盜竊、詐騙的,屬于侵犯財產罪;如果貪污、受賄的,屬于貪污、受賄罪。因為它不僅侵犯了公共財產所有權,而且侵犯了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的廉潔性。由此可見,犯罪對象不能成為犯罪分類的根據(jù)與標準。

4、任何犯罪都危害客體,而對象卻不一定受到損害。

如:某家電視機被盜,所侵犯的是主人對電視機的所有權關系,而電視機本身則未必受到損害。相反,盜竊犯總是要把電視機保護好,才能銷贓或者自用。

(二)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xiàn)。包括:

危害行為——一切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

危害結果——絕大多數(shù)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

犯罪方法犯罪時間犯罪地點

某些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又稱為選擇要件。(如非法捕撈水產品罪、聚眾斗歐罪等。)危害行為

作為--禁止做而去做舉刀殺人,投毒下鍋等

危害行為不作為-----有義務(前提)且能實施某行為而未實施,如果造成嚴重危害性-構成犯罪。注意:不作為必須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義務為前提義務的來源:

1、來自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如遺棄罪。

2、職務或業(yè)務上的要求;如值班醫(yī)生。

3、來自法律行為的義務;如受雇為他人照顧小孩的保姆有確保小孩安全的義務。

4、來自行為人的先前行為;如汽車司機交通肇事撞傷行人,有義務送傷者去醫(yī)院搶救。牛刀小試:1、甲帶其3歲的侄子出去玩,結果因照料不慎小孩跌入沼氣池,甲因嫌臟不愿下池援救,致使其侄子死亡。問:甲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2、一日,王某的兒子在玩耍時不慎掉到井中,圍觀的人中,只有身材瘦小的甲能下井救人,甲拒不救助,最終導致王某的兒子失血過多死亡。問:甲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3、2009年2月,家住百色市某縣的杜凌懷疑妻子代芳與他人通奸,多次引發(fā)夫妻爭吵。2月25日晚8時許,雙方又因此爭吵,杜凌指責代芳:“丟盡老公的臉面,我沒臉再活下去了”。代芳覺得自己深受委屈,也被激怒了,她當即找來繩子和椅子,對杜凌說:“你沒臉活就去上吊,工具我都給你準備好了,你敢嗎?像你這樣小氣的男人,活在世上真沒意思。”杜凌見妻子這樣一說,不假思索拿起繩子當場懸梁自縊。氣頭上的代芳站在一旁,既沒有制止,也未解救。過了一會兒,見杜凌停止掙扎后,代芳才喊人來救人,但為時已晚,杜凌已死亡。問:代某應否對杜某死亡承擔法律責任?危害結果

通常是指對直接客體所造成的損害。當危害結果已經發(fā)生,為使行為人對這一結果負責,就必須查明行為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間的因果關系。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間的因果關系。 但應注意的是,合法行為、自然力作用等及其所引起的某種結果,不屬于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的范疇。不能簡單地把因果關系與負擔刑事責任等同起來,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沒有故意或過失,盡管其行為與結果存在因果關系,也不應負刑事責任。

(三)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指實施危害行為并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 人或單位。

分類:

單位——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

自然人一般主體(刑事責任年齡和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特殊主體(還要求具有特定的職務或身份)如:重大飛行事故罪的主體、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的主體、貪污罪的主體、受賄罪的主體、非法貸款罪的主體等均為特殊主體。

1、刑事責任年齡

是指刑法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如果行為人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其實施的行為就不可能成立犯罪,故刑事責任年齡事實上是犯罪年齡。根據(jù)我國刑法第17條規(guī)定,我國刑法刑事責任年齡分三個階段:

我國刑法對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堅持兩條重要而特殊的原則:從寬處罰原則;不適用死刑原則。

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不滿14周歲);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6周歲)。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缎谭ā返?7條第2款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缎谭ā返?7條第1款規(guī)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據(jù)此,已滿16周歲,是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有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的能力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6周歲刑事法律制度

2、刑事責任能力

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需和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分類: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

經法定程序鑒定,不能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不滿14周歲的人刑事法律制度只對犯——

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承擔刑事責任。注意:此規(guī)定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刑事法律制度減輕(限制或部分)刑事責任能力1、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2、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3、又聾又啞的人4、盲人單位犯罪主體單位犯罪,指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行為。單位犯罪,必須是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才負刑事責任,如走私罪、單位行賄罪、偷稅罪等。單位犯罪的,一般實行雙罰制,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判處刑罰。(四)犯罪主觀方面

概念——犯罪主體對自己行為的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它包括罪過(故意或過失)、犯罪的目的和犯罪動機等幾種因素。罪過——必要要件犯罪目的——選擇要件犯罪動機——非構成要件,不影響定罪,而影響量刑。▼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故意過失直接故意間接故意疏忽大意的過失過于自信的過失主觀上的過錯刑事法律制度犯罪故意含義——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心理態(tài)度。會——“必然”和“可能”。直接故意—明知會發(fā)生,希望…間接故意—明知會發(fā)生,放縱…間接故意犯罪通常有以下兩種表現(xiàn)形式:1、主要追求一個犯罪的結果而放任另一個犯罪結果的情況。 案例:一個人想毒死他的妻子,然后在妻子咖啡罐里面放了毒藥。她的妻子拿來了招待客人,把客人毒死了。行為人對毒死妻子而言是殺人的直接故意;對被毒死的客人而言,是間接故意。2、追求一個非犯罪性的結果而放任另一個犯罪結果的發(fā)生。 案例:甲在公園里面打鳥,鳥在樹枝上,位置很低。節(jié)假日公園里人很多,樹對面不遠的地方就有很多的游客來來往往。行為人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朝樹上的鳥射擊,全然不顧附近的游客。一槍開過去,結果子彈飛過那棵樹擊中了人,這種情況被認定為間接故意,屬于為了追求一個非犯罪結果(打鳥)而放任另一個犯罪結果(致人死亡),對犯罪結果成立間接故意。犯罪過失含義——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過失犯罪,法律有規(guī)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疏忽大意的過失—應當預見、因疏忽大意未預見。過于自信的過失—可能預見、輕信能避免……案例: 甲是保姆,一日甲為某家的嬰兒乙洗澡時突然聽到電話響,便將乙放在浴缸一頭,使其背靠墻坐著,甲跑去接電話,由于是熟人便多聊了幾句,回來后發(fā)現(xiàn)乙自己爬到了浴缸里已被溺死。甲對乙的死亡結果在主觀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是什么?答案:疏忽大意的過失案例: 24歲的青工張某非常喜歡鄰居家4歲的男孩小濤。一日,張某帶小濤到一座橋上玩,張某提著小濤的雙手將其懸于橋欄處,開玩笑說要把他扔到河里去,小濤邊喊“害怕”邊掙扎,張某手一滑,小濤掉入河里,張某急忙去救。小濤已溺水而死。從刑法理論上看,張某對小濤的死亡結果在主觀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是什么?()A、間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過失C、過于自信的過失D、意外事件C無罪過事件: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不可抗力——客觀上造成了損害、非故意或過失,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

“不能抗拒”,指雖然認識到,但由于當時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行為人無力排除或阻止。如馬受驚傷人

意外事件——客觀上造成了損害、非故意或過失,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安荒茴A見”,指就當時的條件而言,行為人無法認識到。如開車打噴嚏撞倒電線桿2排除犯罪的事由

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雖然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一定的損害結果,表面上符合某種犯罪的客觀要件,但實際上沒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構成,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我國《刑法》明文規(guī)定了兩種排除犯罪的事由,即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

刑事法律制度(一)犯罪的概述

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對不當侵害人造成損害的方法,以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正當防衛(wèi)行為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wèi)的本質是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處理與正當防衛(wèi)有關的一切問題時,都要把握這一核心內容。

2排除犯罪的事由-正當防衛(wèi)刑事法律制度正當防衛(wèi)的條件(1)必須具有正當目的(2)必須針對不法行為(3)必須是對正在進行的侵害行為(4)必須對不法侵害人本身(5)不能明顯超過必要的限度下列行為,不是正當防衛(wèi):①防衛(wèi)挑撥行為。(指為了侵害對方,故意挑起對方對自己進行侵害,然后以正當防衛(wèi)為借口,給對方造成侵害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具有防衛(wèi)意識,是故意犯罪。

)②保護非法利益而實施的行為。③相互斗毆。假想防衛(wèi):如果沒有發(fā)生不法侵害,行為人誤以為發(fā)生了不法侵害,采取了自以為是正當防衛(wèi)行為的,屬于假想防衛(wèi)。

對于假想防衛(wèi),應視行為人主觀上有無過失而予以不同的處理,通常按過失犯罪處理。

案例: 甲在路上看到兒子正被兩個人攔截、糾纏、推打,準備上前制止。這時一名便衣警察也為制止糾紛沖上前去,在未表明身份的情況下,直接架住甲的兒子,且動作粗暴。甲誤以為是對方同伙,上前用扳手砸向便衣警察的頭部,致其死亡。甲的行為的性質是什么?

答案:屬于假想防衛(wèi),應當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

正當防衛(wèi)的時間條件正當防衛(wèi)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之時才能實行,不能事前防衛(wèi)和事后防衛(wèi)。

下列情形一般應視為不法侵害已經終止:一是不法侵害已經完結;二是不法侵害人自動終止;三是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四是不法侵害人已經喪失繼續(xù)侵害的能力。

甲遭到乙持刀搶劫,一下子把乙打倒在地摔暈過去。這時,甲特別氣憤,拿起罪犯掉在地上的刀子,幾刀下去,把摔暈在地的乙扎死了,問:關于甲行為哪種是正確的?() A、將搶劫者殺死屬于正當防衛(wèi) B、防衛(wèi)過當 C、前面的行為是正當防衛(wèi),后面的行為是防衛(wèi)過當。 D、前面的行為是正當防衛(wèi),后面的行為是故意殺人D防衛(wèi)過當:指防衛(wèi)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對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防衛(wèi)過當應負刑事責任。對于防衛(wèi)過當行為的罪名,應當根據(jù)具體過當行為的性質,以及行為人的罪過形式,并依刑法分則有關條款予以確定。

無限防衛(wèi)權:又稱無過當防衛(wèi),指公民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所實施的正當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后果的,不負刑事責任的情形。

《刑法》第20條第3款規(guī)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fā)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損害較小合法權益,以保護較大的合法權益的行為。其本質是避免現(xiàn)實危險,保護較大合法權益。 它是一種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因此而造成必要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2排除犯罪的事由-緊急避險刑事法律制度

不適用于職務上、業(yè)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案例: 甲遭到乙等三人的無端毆打,并被乙用刮刀刺傷。甲急忙奪路跑走,此時,乙等人高呼:“抓小偷!”。路人丙不明真相,上前抓住甲。甲一時難以掙脫,雖然知道丙是不明真相、見義勇為的群眾,仍不得已刺傷丙,得以脫身。事后查明,甲被乙刺成重傷,某甲給丙造成輕傷害。甲的行為是

緊急避險

武某駕車行使時突見前方五米處一人挑擔向右橫穿馬路,武某一面緊急剎車,一面向右急打方向盤,車身將路邊一電線桿撞斷,將路邊一行人砸成重傷。武某導致他人受傷的行為屬于()A.過失重傷罪B.緊急避險C.不可抗力D.意外事件B

3故意犯罪的形態(tài)

故意犯罪形態(tài)是指故意犯罪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而停止下來的各種犯罪狀態(tài)。犯罪行為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既遂)與未完成形態(tài)(犯罪預備、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合稱犯罪的形態(tài)即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與犯罪既遂。

(一)犯罪的概述刑事法律制度

3故意犯罪的形態(tài):犯罪預備

為了實施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刑事法律制度行為人實行了犯罪預備行為行為人尚未著手實行犯罪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未能得逞特征案例:

張三前往李四住所殺李四,到達李四居所附近,發(fā)現(xiàn)周圍有保安巡邏,感到無法下手,遂返回。張三的行為屬于什么性質?甲乙欲搶劫丙,商定由甲躺在路上引誘丙下車,乙趁機竄出搶劫。丙開車經過發(fā)現(xiàn)甲,剛欲下車,發(fā)現(xiàn)乙鬼鬼祟祟的身影,便警覺起來,沒有下車,繞道開走。甲乙的行為屬于什么性質?

3故意犯罪的形態(tài):犯罪未遂

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刑事法律制度行為人已經著手實施犯罪行為人犯罪未得逞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犯罪未能得逞特征如:某甲潛入本單位財務室正在撬保險柜,忽然聽門外有人走動,以為被發(fā)現(xiàn),跳窗逃走,就是犯罪未遂案例: 陳某趁珠寶柜臺的售貨員接待其他顧客時,伸手從柜臺拿出一個價值2300元的戒指,握在手中。然后繼續(xù)在柜臺邊假裝觀看。幾分鐘后售貨員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戒指并懷疑陳某,便立即報告保安人員。陳某見狀,速將戒指扔回柜臺內后逃離。關于本案,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A、陳某的盜竊行為已經既遂 B、陳某的盜竊行為屬于未遂 C、陳某將戒指扔回柜臺內屬于中止行為。 D、陳某將戒指扔回柜臺內屬于犯罪既遂后返還財務的行為AD

3故意犯罪的形態(tài):犯罪中止

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tài)。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刑事法律制度犯罪既遂以前(即犯罪過程的任意階段)必須是自動放棄犯罪必須是徹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特征例: 周某搶劫劉某剛取的款項,劉某哀求說這是給老母的治病錢,周某產生了憐憫,放走了劉某。周某的行為符合犯罪中止的第一種情形“自動放棄犯罪”。 甲欲殺妻,用菜刀連砍數(shù)刀后見妻子情狀極其可憐,心生不忍,便抱起妻子來到醫(yī)院急救,妻子因及時搶救而幸存。屬于“自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中止犯罪”。

3故意犯罪的形態(tài):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是指行為人故意實施的行為已經具備了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刑事法律制度

某甲與某乙有仇,欲尋機報復。一日某甲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攜匕首前往。途中遇聯(lián)防人員巡邏,某甲深感害怕,便打消念頭折返家中。某甲的行為屬于()A.犯罪預備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構成犯罪C

以下案例分別是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和既遂?為什么?A.大學生吳某溜進鄰居家,拿了兩張蓋了章的空白支票,因擔心受到法律制裁又自動放回原處。其實,他若想那走也無法得逞,因為他的行為早已被窗外的鄰居何某發(fā)現(xiàn)。B.被公司開除的張某潛入原公司財務室,把保險箱打開,看見巨款已提走,便失望而去。C.李某出獄后生活無著落,計劃搶劫附近的銀行,他制訂了計劃,并買回土制手槍一把。后被房東發(fā)現(xiàn)私藏的手槍,并報警,警察將其抓獲。

案例

4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構成要件:主體——必須是兩個以上具有犯罪主體資格的人;客觀——共同作為、共同不作為、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主觀——共同的犯罪故意。犯罪集團——3人以上、較固定的犯罪組織。(一)犯罪的概述刑事法律制度共同犯罪人的種類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主犯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或者輔助作用的犯罪人

從犯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脅從犯故意教唆他人實施犯罪的人

教唆犯

1、主犯——對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于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2、從犯——從輕、減輕或免除

3、脅從犯——減輕或免除

4、教唆犯——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責任(二)刑罰制度

刑罰是由刑法規(guī)定的由國家審判機關依法對犯罪人適用的限制或者剝奪其某種權益的一種強制性的制裁方法。主刑

附加刑管制—不需關押,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shù)并不超過3年。

拘役—短剝自由,就近關押,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shù)并不超1年。有期徒刑—適用最廣,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shù)并不能超過20年。

無期徒刑—剝奪終身自由,實行監(jiān)禁,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死刑—犯罪時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適用于外國人。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權利3、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4、擔任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1刑罰的體系下列關于刑種的表述不正確的有()A.主刑只能獨立適用,附加刑不能獨立適用B.主刑與附加刑在輕重程度上不具有可比性C.死刑與剝奪政治權利必須同時適用D.死緩不是一個獨立的刑種A2刑罰的量裁

是指人民法院對于犯罪分子依法予以裁量并決定其刑罰的活動。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應當根據(jù)犯罪事實、性質、情節(jié)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予以判處。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數(shù)罪并罰、緩刑等等。“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是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量刑原則。2

刑罰的量裁-累犯是指被判處一定刑罰的犯罪人,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內又犯一定之罪的情況。對于累犯,從重處罰,但過失犯罪除外。2刑罰的量裁-自首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一般自首),或者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特殊自首)。

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下列情形哪一項屬于自首?()A、甲殺人后其父主動報案并將甲送到派出所,甲當即交代了殺人的全部事實和經過。B、甲和乙共同貪污之后,主動到檢察機關交代自己的貪污事實,但未提及乙C、甲和乙共同盜竊之后,主動向公安機關反映乙曾經詐騙數(shù)千元,經查證屬實D、甲給監(jiān)察局打電話,承認自己收受他人1萬元賄賂,并交代了事情經過,然后出走不知所蹤A2刑罰的量裁-立功

指犯罪分子揭發(fā)他人犯罪行為,經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xiàn)的行為。立功分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犯罪人有立功表現(xiàn)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的,可以減輕或免除處罰;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的,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

2刑罰的量裁-數(shù)罪并罰數(shù)罪并罰,是指人民法院對一人犯數(shù)罪分別定罪量刑,并根據(jù)法定原則與方法,決定應當執(zhí)行的刑罰。原則:吸收原則限制加重并科原則1、數(shù)個主刑中有數(shù)個死刑或最重刑為死刑的,采用重罪吸收輕罪原則,只執(zhí)行一個死刑,而不得決定執(zhí)行二個以上的死刑或其它主刑;2、數(shù)個主刑中有數(shù)個無期徒刑或最重刑為無期徒刑刑的,只應決定執(zhí)行一個無期徒刑,而不執(zhí)行兩個以上的無期徒刑,或者將兩個以上的無期徒刑升格執(zhí)行死刑,或者決定執(zhí)行其他主刑。

吸收原則適用數(shù)罪并罰的三種情形:

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shù)罪的并罰(69條);——先并后減

在刑罰執(zhí)行期間發(fā)現(xiàn)漏罪的并罰(70條);——先并后減在刑罰執(zhí)行期間又犯新罪的并罰(71條)。——先減后并

2刑罰的量裁-緩刑緩刑是指人民法院對判處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jù)其犯罪情節(jié)及悔罪表現(xiàn),認為暫緩執(zhí)行原判刑罰,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規(guī)定一定的考驗期,暫緩其刑罰的執(zhí)行;在考驗期內,如果遵循一定條件,原判刑罰就不再執(zhí)行的一項制度。

——對所判刑罰附條件不予執(zhí)行的一種刑罰制度?!慌刑幘幸?、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戰(zhàn)時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沒有現(xiàn)實危險的犯罪軍人緩刑一般緩刑戰(zhàn)時緩刑2刑罰的量裁-減刑

減刑是對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zhí)行期間認真遵守監(jiān)規(guī),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或立功表現(xiàn),而適當減輕其原判刑罰的一種刑罰制度。2刑罰的量裁-假釋

假釋是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zhí)行一定刑期后,能認真遵守監(jiān)規(guī),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xiàn),不致再危害社會,附有條件地將其提前釋放的一種刑罰制度。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種類一、危害國家安全罪 危害國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 危害國家安全罪是性質最嚴重的一種犯罪,是我國刑法主要打擊的對象。危害國家安全罪的主要罪名背叛國家罪分裂國家罪煽動分裂國家罪武裝叛亂、暴亂罪顛覆國家政權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資助危害國家安全罪投敵叛變罪叛逃罪間諜罪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資敵罪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故意或者過失地實施危害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二、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毒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交通工具和交通設施罪破壞電力、燃氣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設備罪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罪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要罪名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要罪名盜竊、搶奪、搶劫槍支、彈藥、爆炸物罪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和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罪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刀具、危險物品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責任事故罪劫持船只、汽車罪劫持航空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是指違反國家經濟管理法規(guī),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嚴重危害國民經濟的犯罪行為。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罪名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對公司、企業(yè)的管理秩序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詐騙罪危害稅收征管罪侵犯知識產權罪擾亂市場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是指故意或過失地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故意非法剝奪或妨害公民依法自由行使民主權利的犯罪行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