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送別》教案及練習(xí)_第1頁
《長亭送別》教案及練習(xí)_第2頁
《長亭送別》教案及練習(xí)_第3頁
《長亭送別》教案及練習(xí)_第4頁
《長亭送別》教案及練習(x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長亭送別》教案及練習(xí)

《長亭送行》

二.教學(xué)目標(biāo):

(一)引導(dǎo)學(xué)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提綱挈領(lǐng)地了解劇情,確切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與性格特征。

(二)體會課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

(三)體會課文修辭方法多種多樣,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的語言特色。

三.難點、重點分析:

(一)《長亭送行》是如何完成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摸索和真實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現(xiàn)了鶯鶯珍重愛情而鄙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分析:《長亭送行》并沒有曲折繁雜的戲劇情節(jié),其藝術(shù)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摸索和真實描摹。將藝術(shù)觸角伸展四處于“長亭送行〞這一特定時空交錯點上的鶯鶯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繁雜心理內(nèi)涵——交織著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將降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無限悲戚,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折鴛鴦在兩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dāng)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透露了這一繁雜的心理內(nèi)涵的純潔的靈魂美。鶯鶯在送行張生時的依戀、痛楚、怨恨、憂慮,都是與她美好的愛情理想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chǎn)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計劃。在她看來,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chǔ),“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幸福愛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臨別時,她不忘交代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的態(tài)度形成顯明的對照。總之,鶯鶯的態(tài)度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她的離愁別恨中閃爍著重愛情輕功名、抵擋封建禮教的思想光芒。作品撼人的藝術(shù)魅力就在于它不僅寫出了人物心靈中哆嗦著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蕩著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靈。

課文中有四處表現(xiàn)了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折鴛鴦在兩下里。〞

科白:“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

:“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

(二)如何體會劇中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分析:《長亭送行》這一折以景物描寫設(shè)置戲劇環(huán)境;渲染氣氛,與主人公的離愁別恨自然渾成,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一曲,點染了一幅空間廣闊、色調(diào)斑斕的圖畫:藍天白云,黃花滿地,西風(fēng)凄緊,北雁南飛,霜林染紅。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擾的痛楚壓抑心情。后兩句是鶯鶯的自問自答,在為離別的痛楚而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經(jīng)霜的樹林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叭鲸?、“醉〞二字,下得極有分量。前者不僅把外射的感受化為具有動態(tài)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如見。后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調(diào),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tài)。至此,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chuàng)造了委婉沉重、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fēng),構(gòu)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和中的清早景象相比,氣氛更加蕭瑟凄冷?!扒嗌礁羲托校枇植蛔雒?,淡煙暮靄相遮掩〞,是寫鶯鶯悵然癡立,極目遠送,流露出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跋﹃柟诺罒o人語,禾黍秋風(fēng)聽馬嘶〞是寫耳聞,進一層表現(xiàn)她的惆悵和眷戀?!盁o人語〞不僅是寫在孤單的夕陽古道上聽不到一點人說話的聲音,而且是寫鶯鶯慨嘆張生離去,欲語無人。夕陽古道,原來還有切切私語,現(xiàn)在卻歸于一片沉寂。這情景本來就夠冷清凄涼了,偏偏這時候傳來馬的嘶鳴,它打破了夕陽古道上的寂靜,也撕裂了鶯鶯本來就破碎的心。馬鳴之處,正是張生所在之地!聽到馬的叫聲而見不到騎馬遠去的親人,鶯鶯的心情可想而知。“無聲〞和“有聲〞兩相襯托,更加襯托出當(dāng)時環(huán)境的凄涼和鶯鶯痛不欲生的悲哀。這支曲子以景襯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動呈現(xiàn)了鶯鶯“離愁漸遠漸無窮〞的心境。

與兩相輝映,并與曲中“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相互照應(yīng);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再次渲染氣氛,襯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這就自始至終、相當(dāng)完美地描寫了送行的場景和環(huán)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三)如何理解《長亭送行》中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諧統(tǒng)一?

分析:王實甫的戲曲語言以富于文采為特色,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諧統(tǒng)一。這在《長亭送行》一折中尤為突出。

1.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

全折運用了比喻、夸誕、用典、比較、對偶、排比、反復(fù)、疊音、設(shè)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巧用夸誕,并與比喻、用典、比較等結(jié)合,因情隨物而設(shè)。例如,“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夸誕地表現(xiàn)感情煎熬下的身心憔悴;“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倘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岳低〞都是夸誕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fù)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了“紅淚〞和“青衫淚〞兩個典故,是夸誕兼用典,形容悲傷之至。作品中的夸誕描寫,大都將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觀事物,借助顯明生動的形象來展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猛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

擅長化用名句中的幽美成句,也擅長提煉現(xiàn)實生活中的白描俊語。曲詞或秀麗典雅,含蓄悠長;或質(zhì)樸自然,活潑爽利。既有詩詞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碧云天,黃葉地〞是詠秋名句。王實甫易“葉〞為“花〞,移入一曲,與飛雁、霜林一起,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圖,完全切合劇中的情景和離人的心緒。“遍人間煩擾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句,是對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大量愁〞意境的再創(chuàng)造,極其形象地傳達出人物心靈所承受著的感情重壓。兩支曲子,出語當(dāng)行,極富生活氣息。前兩句是詩詞的作風(fēng),寫鶯鶯眼中的秋景;后兩句是生動的口語,寫鶯鶯眼中的張生。正是這蕭瑟的秋色,襯托著愁苦的張生。既抒寫了鶯鶯的情緒,也描寫了張生的神態(tài)。在《長亭送行》中,這兩幅筆墨,交替并用,得心應(yīng)手,爐火純青,為多側(cè)面、多色調(diào)地再現(xiàn)人物的情感節(jié)律,提供了成功的藝術(shù)手段。

四.教學(xué)過程設(shè)計:

(一)簡介

王實甫(約1260~1336),名德信,字實甫,大都(現(xiàn)在北京市)人,元代有名雜劇作家。劇作大都以青年女性抵擋封建禮教為題材,塑造了崔鶯鶯、紅娘、劉月娥等不同婦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戲劇性強,曲詞幽美,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西廂記》(原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他的代表作。

(二)主題、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和人物形象。

1.主題。

《長亭送行》一折寫張生赴京趕考,鶯鶯送行的情景,刻畫了鶯鶯離別時的痛楚心情和怨恨情緒,表現(xiàn)了張生和鶯鶯之間的真摯愛情,突出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加強了全劇歌頌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結(jié)合;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聯(lián)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chǎn)和權(quán)勢為條件的擇偶標(biāo)準(zhǔn)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一種心靈上的契合。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本文的主題及《西相記》的思想內(nèi)容,可引導(dǎo)學(xué)生在通讀課文、了解劇情的基礎(chǔ)上作確切的把握。

2.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全折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等三曲),是赴長亭路上的場面,寫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其次部分(“做到見夫人科〞至“專聽春雷第一聲〞)是長亭餞別的場面,主要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心理,突出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至“小生又生此念〞),是臨別交代的場面,主要表現(xiàn)鶯鶯對張生的關(guān)心和擔(dān)憂。

第四部分(至結(jié)尾),是分手后的場面,描寫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舍的情景和離別后的痛楚。

3.人物形象。

《長亭送行》突出地刻畫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chǔ),因此臨別時不忘交代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的態(tài)度形成顯明的對照。同時,她也有深深的憂慮,明確的告訴張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巴F拊偃⑵蕤暎@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是有現(xiàn)實基礎(chǔ)的。鶯鶯的態(tài)度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鶯鶯的離愁別恨,是她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和抗?fàn)?,而不只限于“兒女情長〞。她的離愁別恨中閃爍著重愛情輕功名、抵擋封建禮教的思想光芒。

鶯鶯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劇情緊湊地聯(lián)系起來,要重視她感情所經(jīng)歷的起伏變化。

(三)曲詞的鑒賞。

要引導(dǎo)學(xué)生根據(jù)鑒賞重點有選擇地鑒賞曲詞。

例如,一曲運用排比和反復(fù)的修辭方法,一曲有多處借用古代詩詞的語句,可著重從語言特色的角度來鑒賞。

一曲,將“車、馬,被、枕,衫、袖,書、信〞這些常用詞帶上“兒〞字,加上一些疊音形容詞,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類,用排比句奇妙組合銜接,并間以反復(fù)的慨嘆,造成音韻的回環(huán)往復(fù),產(chǎn)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shù)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jié)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tài)。鶯鶯那種如泣如訴、嗚啜泣咽的聲氣口吻,宛然在側(cè)。

中“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近》詞中“未飲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緊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xiàn)了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再如,兩曲,可著重從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鑒賞。

中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形象地表現(xiàn)了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顯示了她的抵擋精神。

一曲將鶯鶯與離愁別恨糾結(jié)在一起的深深憂慮和盤托出,進一步袒露了她的內(nèi)心世界。

又如,兩曲,則可著重鑒賞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引導(dǎo)學(xué)生深入體會。

寓情于景,通過鶯鶯對暮秋郊野風(fēng)景的感受,抒發(fā)了她內(nèi)心無可排遣的離愁別恨。一切景語皆情語。

中“夕陽〞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極深。日夕薄暮,本是當(dāng)歸之時,而今卻揮袂遠別,人何以堪!一個“古〞字,不但平添了大量蒼涼凄味,而且把別離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著人物內(nèi)心的大量“潛臺詞〞,也啟發(fā)著讀者觀眾的豐富聯(lián)想?!盁o人語〞三字既道出了環(huán)境的沉寂,更刻畫了鶯鶯“笑吟吟一處來,哭哭啼啼單獨歸〞的孤獨感和無處可訴的痛楚心理,使“長亭送行〞留下了境界深遠、意味無窮的余韻。

鑒賞曲詞時,教師應(yīng)注意在學(xué)生不易覺察之處適時進行點撥。

(四)富于文采的戲曲語言的鑒賞。

要讓學(xué)生充分體會課文修辭方法多種多樣、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的語言特色。注意鑒賞時,不要搞成修辭方法的辨析或語句出處的考察,而要結(jié)合課文的語境,揣摩語義、情味,體會修辭方法和古代詩詞的表達效果。

還可引導(dǎo)學(xué)生將課文與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進行對比,體會兩位大師的不同語言特色。

《長亭送行》語言華美典雅,以富于文采為特色:(1)擅長以景物描寫設(shè)置戲劇環(huán)境,渲染氣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語言委婉雋永;(2)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詩詞的語句乃至意境,擅長將古代詩詞中典雅凝煉的語句與生動活潑的民間口語融為一體,語言更具有詩化的特點;(3)修辭方法多種多樣。

《竇娥冤》語言樸實無華,以“本色〞見長:(1)直抒胸臆,感情濃烈,語言直白;(2)多用白話,多用方言詞語,語言通俗,更具有口語化的特點;(3)較少使用修辭方法。

(五)誦讀課文。

注意引導(dǎo)學(xué)生在把握作品哀怨抒情基調(diào)的前提下,讀出人物感情的起伏變化,選擇自己喜歡的幾支曲子(如開頭三曲、結(jié)尾兩曲)背下來。

(六)積累詞語。

1.余蔭:蔭,封建時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給予子孫入學(xué)或任官的權(quán)利。這里有長輩保佑的意思。

2.萋迷:同“凄迷〞,(景物)凄涼而模糊。

3.廝守:相守,相聚。

4.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也作狼籍。

5.羅幃:床前羅帳。

6.青鸞:古代傳聞中能報信的鳥。據(jù)說漢武帝時,西王母來臨,青鸞先來報信。

7.殘照:落日的光芒。

8.胸臆:指心里的話或想法。

9.舉案齊眉:后漢梁鴻的妻子孟光給丈夫送飯時,總是把端飯的盤子高舉至眉前以示恭敬(見于《后漢書·梁鴻傳》)。后人用來形容夫妻相敬。

10.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語出蘇軾《滿庭芳》詞的頭兩句。“蝸角〞和“蠅頭〞,都是形容微小。

11.淡煙暮靄:入夜的云氣。

(一)“天下奪魁〞的《西廂記》。

歷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xué)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表達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究以身相許。后來張珙赴京應(yīng)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西廂記》就由此加工創(chuàng)造而成。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jié)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并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究得到圓滿結(jié)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顯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shù)上,劇本通過錯綜繁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shù)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動顯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廂記》的曲詞華艷幽美,富于詩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好的抒情詩。

這個劇一上舞臺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愛好,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二)“秋思之祖〞。

清代梁廷楠《曲話》卷五云:“世傳實甫作《西廂記》,至‘碧云天,黃花地,西風(fēng)緊,北雁南飛’,構(gòu)思甚苦,思謁撲地,遂死。〞曲壇上這一逸聞,正好說明嘔心瀝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真是無雨無以麗其姿,無嚴霜無以煊其色!可以說是劇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基礎(chǔ)練習(xí)

1.閱讀(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端正好)是鶯鶯去十里長亭路上所唱,為全折唱曲的領(lǐng)起,以景物描寫為主。

B.淺藍的天空,飄動的白云,黃色的野菊,血紅的楓林,勁吹的秋風(fēng),南飛的大雁,上下互遇,縱橫相連,構(gòu)成了一幅深秋的風(fēng)景畫。所謂“情樂則景樂〞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暢,山光水色,逗人流連忘返。

C.正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如許美景在鶯鶯眼里,著眼點卻是“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景物更加強了她的悲涼感和離愁。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襯鶯鶯的離愁別緒。

D.這首曲詞奇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和李清照的《聲聲慢》的語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戲的情感氣氛,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調(diào)。

2.閱讀(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確的是:()

A.這首小令以紅娘的問話為引題,通過鶯鶯作答,透露了女主人公送行當(dāng)時和設(shè)想張生走后的心境。

B.這首曲詞仍以心理刻畫為主,透露鶯鶯赴長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離愁別恨,今后的孤獨恓惶,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C.這首小令運用了兒化、疊詞、排比、反復(fù)等修辭手法,使得語言形象生動,聲情并茂,營造出一種濃重的抒情氣氛。

D.本曲運用了大量疊音詞和兒化詞,具有典型的民間口語風(fēng)格,從中可以看出,在戲曲創(chuàng)造上屬于“本色〞派的寫作風(fēng)格。

3.閱讀(幺篇)和(上小樓),下面理解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這兩首曲子都是刻畫鶯鶯在酒宴上的心理活動,眼見張生別離前的痛楚,女主人公又怎不肝腸寸斷,思緒萬千,于是通過心理活動,細致地描繪了自己的離愁別恨,與前兩首曲子寫張生的痛楚相互襯托。

B.(幺篇)刻畫女主人公理智與情感的交鋒。雖然明知“久后成佳配〞,但仍舊“悲啼〞不已,甚至一夜之間就“清減了小腰圍〞,運用夸誕的藝術(shù)手法,極言自己的離情別意。

C.(上小樓)中“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是總說,“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是分說,且陳情緊湊,一句緊似一句,既極好地陳述了時間之短促,又有“一唱三嘆〞之哀情,使曲末的抒情水到渠成。

D.鶯鶯哀婉的傾訴,字字句句蘊涵著她對破壞她和張生的愛情、拆散他們的團聚、造成她的離愁的上天的幽怨和憤懣,與竇娥的控訴一樣,都有對封建統(tǒng)治的否定精神在里面。

4.閱讀(四邊靜),下面理解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霎時間〞照應(yīng)(滾繡球)中的“怨歸去得疾〞,(滿庭芳)中的“頃刻別離〞,再次表達了女主人公“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的心情。

B.“知他今宵在那里?〞大有柳永詞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的意境,但“有夢也難尋覓〞一句,凄迷苦情則更勝一籌。

C.“知他今宵宿在那里〞一句聯(lián)想到漫漫征程,由此引起后面(五煞)的交代,在結(jié)構(gòu)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D.這首曲子主要寫酒宴終止,人將散,曲將終時女主人公眼睛看見的杯盤狼藉的場景。

5.閱讀(快活三)和(朝天子),下面理解不正確的是:()

A.(快活三)運用了夸誕的手法,極言女主人公臨別前的味覺感受,雖有酒食,卻不如泥土,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由此可見一斑了。

B.“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運用了比較的手法,點明其之所以難以下咽,多半是酒里流進了太多的相思淚,這是承接上一首曲子繼續(xù)寫味覺失靈。

C.奇妙地化用蘇軾《滿庭芳》的詞句,再次表現(xiàn)出了女主人公的重愛情好過重功名的進步思想。

D.這兩首曲詞通過茶飯不思,腸胃里塞滿的只有愁和恨,淌進酒杯的相思淚和宴席前的長吁短嘆,讓人生動形象地感受到了張生臨別前的痛楚而繁雜的心情。

綜合練習(xí)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張珙()玉驄()揾()做諗()知

玉醅()泠泠()謹賡()暮靄()

2.閱讀其次首(幺篇)和(二煞),判斷以下的說法是否正確,對的畫√,錯的畫×。

(1)(幺篇)這首曲子是鶯鶯給張生斟酒時對張生說的話。充滿了女主人公對張生的殷殷交代之情。()

(2)(幺篇)曲中談到了“輕別離〞和“始亂終棄〞,(二煞)中談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見鶯鶯對張生此一去,充滿了擔(dān)憂和不解,對這段愛情的穩(wěn)固產(chǎn)生了懷疑。()

(3)在封建社會里,歷來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觀念,女人成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說妻榮夫貴應(yīng)改為夫貴妻榮。()

(4)鶯鶯在這兩首曲子里反復(fù)交代張生不要“始亂終棄〞,從一個側(cè)面透露了這是封建社會常見的事,也是整個社會存在的嚴重社會問題。()

(5)女主人公在這兩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你休憂‘文齊福不齊’〞、“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愛情而鄙薄功名的進步思想。()

(6)這兩首曲子分別反映了女主人公對張生的兩次交代,雖然時間不同,但內(nèi)容卻是大致一致,都集中表達了鶯鶯內(nèi)心一致的擔(dān)憂和思想傾向。()

(7)(二煞)是鶯鶯在張生臨行前最終的諄諄告誡。雖只說了七句話,卻前后共用了四個“休〞字,可見她對張生的叮囑是何等的殷切。()

(8)四個“休〞字歸納為兩點:一是不要以功名為重而丟掉愛情;二是不要因貪戀異地花草而停妻再娶。這說明鶯鶯對她和張生在凄風(fēng)苦雨、艱苦曲折中建立起來的愛情,比對功名的獲取更為珍視。()

3.閱讀(滿庭芳),回復(fù)下面的問題。

(1)從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曉來誰染霜林醉〞和后文最終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殘照里〞來看,長亭餞行已經(jīng)過一整日的時間??蔀槭裁代L鶯卻還說“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曲子運用了什么典故,表達了女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曲子結(jié)尾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在“餞行酒宴〞上這一部分紅娘的言行,回復(fù)以下問題。

(1)怎樣理解在此場合下,夫人兩次叫紅娘替“正旦〞把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樣理解紅娘的兩次言語?

第一次:(紅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次:(紅云)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紅娘在情節(jié)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以下曲詞與引用的原詩作品對應(yīng)起來。

原詩歌作品:

①白居易《琵琶行》②樂府詩《東飛伯勞歌》③秦觀《鷓鴣天》④范仲淹《蘇幕遮》⑤李清照《聲聲慢》⑥宋人《鷓鴣天》⑦柳永《雨霖鈴》⑧蘇軾《滿庭芳》化用后的曲詞:

(1)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2)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

(3)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

(4)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夢也難尋覓。()

(5)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

(6)碧云天,黃花地。()

(7)閣眼淚汪汪不敢垂。()

6.對“前往長亭〞從開始一直到(叨叨令)這一部分整體理解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開篇的這一場景,先以(端正好)這一情景交融的曲詞襯托整體氣氛,渲染感情色調(diào),因此這一首曲子統(tǒng)領(lǐng)了這一部分,也統(tǒng)領(lǐng)了全折戲。

B.范仲淹有句云:“碧云天,黃葉地〞,蘇軾《水龍吟》亦曾云:“似花還似非花……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董解元《弦索西廂》有句:“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淚〞,可以看出(端正好)雖然意境完善,但因襲前人,缺乏新意。

C.后面(滾繡球)與(叨叨令)兩首曲詞在整體襯托下,具體抒發(fā)生離死別的感情,前一支曲子感情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恨遲〞和“怨婦〞;后一支曲子語言新鮮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純?nèi)皇且晃粷M懷委屈的嬌弱小姐的口吻,表達了語言錘煉的功夫。

D.(端正好)一曲雖然受前人影響很深,但經(jīng)過王實甫的改造,境界頓高,這支曲子無論在意境幽美,色調(diào)顯明,感情濃烈,情景交融等方面,還是語言華美、洗煉、自然,音韻和諧流暢方面,都遠遠超出了前人,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

7.閱讀(脫布衫)和(小梁州),回復(fù)以下問題。

(1)把(脫布衫)前兩句與(端正好)前四句對比,結(jié)合鶯鶯前后心境,看看在寫景上有什么異同?

一致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這兩支曲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

A.這兩支曲子都是通過鶯鶯的眼睛,來描寫張生在餞行酒宴上的神情心緒,既寫出了張生離別時痛楚的情景,又讓人想象出鶯鶯看見張生痛楚時自己“竟無語凝噎〞的憂傷心情。

B.這兩支曲子在整體上依舊是先寫景后抒情,與前一部分“前往長亭〞寫法完全一致,只是突出的主角不一樣,前一部分突出鶯鶯,后一部分突出張生。可見這折戲兩個主角交相輝映,達到了極佳的藝術(shù)效果。

C.(小梁州)運用了戲謔的筆調(diào)描寫人物凄愴的心理活動,使這首小令產(chǎn)生了更加生動真實的效果。

D.(脫布衫)先通過深秋草木凋零的景物描寫進行襯托,再運用對人物神情、神態(tài)的側(cè)面描寫,把張生面臨離別所表現(xiàn)的無限凄涼、痛楚的心情形象而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

(3)細細體會這兩支曲子,琢磨張生的神態(tài)表情,把這兩支曲子改寫成一段細節(jié)描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練習(xí)

下邊節(jié)選的是王實甫《西廂記》其次本第四折《崔鶯鶯夜聽琴》里的三支曲子。第四折——聽琴是寫老夫人嫌張生貧賤,要賴掉婚約,張生痛楚萬分。紅娘為張生獻計,讓他在月下彈琴,以試探小姐情意。小姐晚上在花園燒香時,聽到琴聲,深受感動。

崔鶯鶯夜聽琴(1)

王實甫

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瓏(2)?莫不是裙拖得環(huán)佩叮咚(3)?莫不是鐵馬兒(4)檐前驟風(fēng)?莫不是金鉤雙控(5),吉丁當(dāng)敲響簾櫳(6)?

莫不是梵(fàn)王宮(7)夜撞鐘?莫不是疏竹瀟瀟(8)曲檻(jiàn)中?莫不是牙尺(9)剪刀聲相送(10)?莫不是漏聲長滴響壺銅(11)?潛身再聽在墻角東,原來是近西廂理結(jié)絲桐(12)。

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13);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14);其聲高,似風(fēng)清月朗鶴唳空(15);其聲低,似聽兒女語(16),小窗中,喁喁(17)(yóngyóng)。

(1)節(jié)選自《西廂記》其次本第四折。(2)(寶髻玲瓏)發(fā)髻上的珠寶鈴鈴有聲。寶髻,女子發(fā)髻上插戴的珠寶首飾。玲瓏,這里形容珠寶首飾相碰的聲音。(3)(環(huán)佩叮咚)衣帶上佩戴的玉器叮叮咚咚。環(huán)佩,衣帶上佩戴的玉制裝飾品。叮咚,玉器碰撞的聲音。(4)(鐵馬兒)宮殿、廟宇及富家屋檐上懸掛的小金屬片,受風(fēng)搖擺,發(fā)出響聲。張燕瑾、彌松頤《西廂記新注》引《蕓窗私志》:“元帝作薄玉龍數(shù)十枚,以縷線懸于檐外,夜中因風(fēng)相擊,聽之與竹無異。民間效之,不敢用龍,以什駿代。今之鐵馬,是其遺制。〞這句是說,好像急風(fēng)吹動了檐前的鐵馬金屬片,發(fā)出驟馳的聲音。(5)(金鉤雙控)金鉤相碰。金鉤,掛簾的金屬鉤子。雙控,相碰,相擊。(6)(簾櫳)簾子和窗櫳。(7)(梵王宮)大梵天王住的宮殿。此處指佛寺。梵王,佛教傳聞中的大梵天王。(8)(瀟瀟)風(fēng)雨撫動竹子的響聲。(9)(牙尺)用象牙裝飾的尺子。(10)(聲相送)一聲一聲相接著傳出來。(11)(漏聲長滴響壺銅)計時的銅壺滴水的響聲。漏聲,銅壺滴水的聲音。壺銅,銅壺,用銅制造的一種漏壺。漏壺是古代用滴水的方法計算時間的器具。壺中盛水,水由壺底小孔一滴一滴漏出;壺設(shè)刻度浮標(biāo),以此計時辰。(12)(理結(jié)絲桐)即彈琴。絲桐,古琴以蠶絲桐木做成,因而以絲桐代稱琴。理結(jié),有撫弦、揉弦之意。(13)(冗冗)刀槍相擊之聲。(14)(落花流水溶溶)流水漂著落花,冷靜自滿地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