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2424頁,共=sectionpages2424頁試卷第=page2323頁,共=sectionpages2424頁山東省煙臺市棲霞市一中2022-2023學年高三9月月考生物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洋蔥根尖細胞染色體數為8對,細胞周期約12小時。觀察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拍攝照片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a為分裂后期細胞,同源染色體發(fā)生分離B.b為分裂中期細胞,含染色體16條,核DNA分子32個C.根據圖中中期細胞數的比例,可計算出洋蔥根尖細胞分裂中期時長D.根尖培養(yǎng)過程中用DNA合成抑制劑處理,分裂間期細胞所占比例降低【答案】B【分析】據圖分析,圖示為洋蔥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圖示,其中a細胞處于有絲分裂后期,b細胞處于有絲分裂中期,據此分析作答?!驹斀狻緼、圖示細胞為洋蔥根尖細胞的分裂圖,有絲分裂過程中無同源染色體的分離現象,A錯誤;B、b細胞著絲點整齊排列在赤道板上,細胞處于有絲分裂中期,且洋蔥根尖細胞染色體數為8對(16條),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但核DNA分子加倍,故b細胞含染色體16條,核DNA分子32個,B正確;C、各期細胞數目所占比例與其分裂周期所占時間成正相關,故已知細胞周期時間,根據各時期細胞數目所占比例可計算各時期的時間,但應統(tǒng)計多個視野中的比例,圖中只有一個視野,無法準確推算,C錯誤;D、間期時的S期進行DNA分子復制,若根尖培養(yǎng)過程中用DNA合成抑制劑處理,細胞停滯在間期,故分裂間期細胞所占比例升高,D錯誤。故選B。2.在“減數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動中,先制作4個藍色(2個5cm、2個8cm)和4個紅色(2個5cm,2個8cm)的橡皮泥條,再結合細鐵絲等材料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將2個5cm藍色橡皮泥條扎在一起,模擬1個已經復制的染色體B.將4個8cm橡皮泥條按同顏色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擬1對同源染色體的配對C.模擬減數分裂后期I時,細胞同極的橡皮泥條顏色要不同D.模擬減數分裂后期II時,細胞一極的橡皮泥條數要與另一極的相同【答案】C【分析】減數分裂過程:(1)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2)減數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3)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驹斀狻緼、一條染色體上的兩條染色單體是經過復制而來,大小一樣,故將2個5cm藍色橡皮泥條扎在一起,模擬1個已經復制的染色體,A正確;B、同源染色體一般大小相同,一條來自母方,一條來自父方(用不同顏色表示),故將4個8cm橡皮泥條按同顏色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擬1對同源染色體的配對,B正確;C、減數分裂后期I時,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細胞同極的橡皮泥條顏色可能相同,可能不同,C錯誤;D、減數分裂后期II時,染色體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均分到細胞兩級,故模擬減數分裂后期II時,細胞一極的橡皮泥條數要與另一極的相同,D正確。故選C。3.果蠅體細胞含有8條染色體。下列關于果蠅體細胞有絲分裂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間期,DNA進行半保留復制,形成16個DNA分子B.在前期,每條染色體由2條染色單體組成,含2個DNA分子C.在中期,8條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觀察染色體D.在后期,成對的同源染色體分開,細胞中有16條染色體【答案】D【分析】1、有絲分裂過程:(1)間期: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3)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4)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2、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特點(體細胞染色體為2N):(1)染色體數目變化:后期加倍(4N),平時不變(2N);(2)核DNA含量變化:間期加倍(2N→4N),末期還原(2N);(3)染色單體數目變化:間期出現(0→4N),前期出現(4N),后期消失(4N→0),存在時數目同DNA?!驹斀狻緼、已知果蠅體細胞含有8條染色體,每條染色體上有1個DNA分子,共8個DNA分子,在間期,DNA進行半保留復制,形成16個DNA分子,A正確;B、間期染色體已經復制,故在前期每條染色體由2條染色單體組成,含2個DNA分子,B正確;C、在中期,8條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時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易于觀察染色體,C正確;D、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染色體數目加倍,由8條變成16條,同源染色體不分離,D錯誤。故選D。4.現建立“動物精原細胞(2n=4)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模型。1個精原細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為32P,其它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養(yǎng)液中正常培養(yǎng),分裂為2個子細胞,其中1個子細胞發(fā)育為細胞①。細胞①和②的染色體組成如圖所示,H(h)、R(r)是其中的兩對基因,細胞②和③處于相同的分裂時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細胞①形成過程中沒有發(fā)生基因重組B.細胞②中最多有兩條染色體含有32PC.細胞②和細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體數相等D.細胞④~⑦中含32P的核DNA分子數可能分別是2、1、1、1【答案】D【分析】圖中細胞①中同源染色體發(fā)生聯會,細胞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細胞②不含同源染色體,且著絲點已經分裂,染色體分布在兩極,細胞②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細胞②和③處于相同的分裂時期,細胞③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細胞④~⑦都是精細胞;細胞①發(fā)生了交叉互換和基因突變?!驹斀狻緼、圖中細胞①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分析細胞①中基因組成可知,發(fā)生了交叉互換,即發(fā)生了基因重組,A錯誤;B、根據DNA分子半保留復制,1個精原細胞(DNA中的P元素都為32P),在不含32P的培養(yǎng)液中正常培養(yǎng),經過一次有絲分裂產生的子細胞中每條染色體中的DNA分子一條鏈含32P和另一鏈不含32P。該子細胞經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復制,形成的細胞①中每條染色體,只有一條單體的DNA分子一條鏈含有含32P(共4條染色單體含有32P),細胞①形成細胞②會發(fā)生同源染色體分離,正常情況下,細胞②有兩條染色體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體上,),但根據圖可知,H所在的染色體發(fā)生過交叉互換,很有可能H和h所在染色體都含有32P,因此細胞②中最多有3條染色體含有32P,B錯誤;C、根據B項分析可知,正常情況下,細胞②和③中各有兩條染色體含有32P(分布在非同源染色體上),但由于細胞①中發(fā)生了H和h的互換,而發(fā)生互換的染色單體上不確定是否含有32P,故細胞②和細胞③中含有32P的染色體數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C錯誤;D、如果細胞②的H和R所在染色體含有32P,且細胞②中h所在染色體含有32P,則r在染色體不含有32P,因此形成的細胞④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數為2個,形成的細胞⑤含有32P的核DNA分子數為1個,由于細胞③的基因型為Hhrr(h為互換的片段),h所在的染色體與其中一個r所在染色體含有32P(H和另一個r所在染色體不含32P),如果含有32P的2條染色體不在同一極,則形成的細胞⑥和⑦都含32P的核DNA分子數為1個,D正確。故選D。5.下列關于遺傳學史上重要探究活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孟德爾用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實驗結果發(fā)現了遺傳規(guī)律B.摩爾根等基于性狀與性別的關聯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C.赫爾希和蔡斯用對比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D.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圖譜得出堿基配對方式【答案】D【分析】1、孟德爾發(fā)現遺傳定律用了假說演繹法,其基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測交實驗)→得出結論。2、薩頓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體的假說,摩爾根運用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3、赫爾希和蔡斯進行了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構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結構?!驹斀狻緼、孟德爾用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雜合子自交子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發(fā)現了遺傳規(guī)律,A正確;B、摩爾根等基于果蠅眼色與性別的關聯,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B正確;C、赫爾希和蔡斯分別用32P和35S標記T2噬菌體DNA和蛋白質,通過對比兩組實驗結果,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C正確;D、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圖譜得出了DNA的螺旋結構,D錯誤。故選D。6.圖為甲乙兩種單基因遺傳病的遺傳家系圖,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本B/b控制,其中一種病為伴性遺傳,Ⅱ5不攜帶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1/625。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人群中乙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B.Ⅰ1的體細胞中基因A最多時為4個C.Ⅲ6帶有來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為1/6D.若Ⅲ1與正常男性婚配,理論上生育一個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為1/208【答案】C【分析】系譜圖分析,甲病分析,Ⅰ1和Ⅰ2不患甲病,但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兒,則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其中一種病為伴性遺傳病,根據Ⅱ4患乙病,但所生的兒子有正常,則乙病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驹斀狻緼、由分析可知,乙病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人群中乙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A錯誤;B、Ⅰ1患乙病,不患甲病,其基因型為AaXBY,有絲分裂后期,其體細胞中基因A最多為2個,B錯誤;C、對于甲病而言,Ⅱ4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其產生a配子的概率為1/3,Ⅱ4的a基因來自Ⅰ2的概率是1/2,則Ⅲ6帶有來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為1/6,C正確;D、Ⅲ1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A_XbY,只考慮乙病,正常女孩的概率為1/4×1/2=1/8;只考慮甲病,正常男性對于甲病而言基因型是Aa,甲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1/625,即aa=1/625,則a=1/25,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為1/13,則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為1/13×1/4×1/8=1/416,D錯誤。故選C。7.某哺乳動物卵原細胞形成卵細胞的過程中,某時期的細胞如圖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體,a~h表示染色單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示細胞為次級卵母細胞,所處時期為前期ⅡB.①與②的分離發(fā)生在后期Ⅰ,③與④的分離發(fā)生在后期ⅡC.該細胞的染色體數與核DNA分子數均為卵細胞的2倍D.a和e同時進入一個卵細胞的概率為1/16【答案】D【分析】題圖分析,圖中正在發(fā)生同源染色兩兩配對聯會的現象,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該細胞的名稱為初級卵母細胞,據此答題。【詳解】A、根據形成四分體可知,該時期處于前期Ⅰ,為初級卵母細胞,A錯誤;B、①與②為同源染色體,③與④為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均發(fā)生在后期Ⅰ,B錯誤;C、該細胞的染色體數為4,核DNA分子數為8,減數分裂產生的卵細胞的染色體數為2,核DNA分子數為2,C錯誤;D、a和e進入同一個次級卵母細胞的概率為1/2×1/2=1/4,由次級卵母細胞進入同一個卵細胞的概率為1/2×1/2=1/4,因此a和e進入同一個卵細胞的概率為1/4×1/4=1/16,D正確。故選D。8.下列有關細胞內的DNA及其復制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A.子鏈延伸時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B.子鏈的合成過程不需要引物參與C.DNA每條鏈的5′端是羥基末端D.DNA聚合酶的作用是打開DNA雙鏈【答案】A【分析】DNA復制需要的基本條件:(1)模板:解旋后的兩條DNA單鏈;(2)原料:四種脫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驹斀狻緼、子鏈延伸時5′→3′合成,故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添加到3′端,A正確;B、子鏈的合成過程需要引物參與,B錯誤;C、DNA每條鏈的5′端是磷酸基團末端,3′端是羥基末端,C錯誤;D、解旋酶的作用是打開DNA雙鏈,D錯誤。故選A?!军c睛】9.已知5-溴尿嘧啶(BU)可與堿基A或G配對。大腸桿菌DNA上某個堿基位點已由A-T轉變?yōu)锳-BU,要使該位點由A-BU轉變?yōu)镚-C,則該位點所在的DNA至少需要復制的次數是(
)A.1 B.2 C.3 D.4【答案】B【分析】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包括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驹斀狻扛鶕}意可知:5-BU可以與A配對,又可以和G配對,由于大腸桿菌DNA上某個堿基位點已由A-T轉變?yōu)锳-BU,由半保留復制可知,復制一次會得到G-5-BU,復制第二次時會得到有G-C,所以至少需要經過2次復制后,才能實現該位點由A-BU轉變?yōu)镚-C,B正確。故選B。10.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與被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體內,從小鼠體內分離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某同學根據上述實驗,結合現有生物學知識所做的下列推測中,不合理的是(
)A.與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與莢膜多糖有關B.S型菌的DNA能夠進入R型菌細胞指導蛋白質的合成C.加熱殺死S型菌使其蛋白質功能喪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響D.將S型菌的DNA經DNA酶處理后與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答案】D【分析】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包括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其中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沒有證明轉化因子是什么物質,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將各種物質分開,單獨研究它們在遺傳中的作用,并用到了生物實驗中的減法原理,最終證明DNA是遺傳物質?!驹斀狻緼、與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莢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測S型菌的毒性可能與莢膜多糖有關,A正確;B、S型菌的DNA進入R型菌細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狀,可知S型菌的DNA進入R型菌細胞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B正確;C、加熱殺死的S型菌不會使小白鼠死亡,說明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蛋白質功能喪失,而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發(fā)生轉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響,C正確;D、將S型菌的DNA經DNA酶處理后,DNA被水解為小分子物質,故與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菌,D錯誤。故選D。11.某種自花傳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紅花對白花為顯性。若基因型為AaBb的親本進行自交,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子一代中紅花植株數是白花植株數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所占比例是1/12C.親本產生的可育雄配子數是不育雄配子數的3倍D.親本產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數與含b的可育雄配子數相等【答案】B【分析】分析題意可知:A、a和B、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獨立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驹斀狻緼、分析題意可知,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響B(tài)和b基因的遺傳,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紅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確;B、基因型為AaBb的親本產生的雌配子種類和比例為AB:Ab:aB:ab=1:1:1:1,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種類及比例為AB:Ab:aB:ab=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為aabb的個體所占比例為1/4×1/6=1/24,B錯誤;C、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可育,故親本產生的可育雄配子是A+1/2a,不育雄配子為1/2a,由于Aa個體產生的A:a=1:1,故親本產生的可育雄配子數是不育雄配子的三倍,C正確;D、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所以Bb自交,親本產生的含B的雄配子數和含b的雄配子數相等,D正確。故選B。12.依據雞的某些遺傳性狀可以在早期區(qū)分雌雄,提高養(yǎng)雞場的經濟效益。已知雞的羽毛性狀蘆花和非蘆花受1對等位基因控制。蘆花雞和非蘆花雞進行雜交,正交子代中蘆花雞和非蘆花雞數目相同,反交子代均為蘆花雞。下列分析及推斷錯誤的是()A.正交親本中雌雞為蘆花雞,雄雞為非蘆花雞B.正交子代和反交子代中的蘆花雄雞均為雜合體C.反交子代蘆花雞相互交配,所產雌雞均為蘆花雞D.僅根據羽毛性狀蘆花和非蘆花即可區(qū)分正交子代性別【答案】C【分析】根據題意可知,正交子代中蘆花雞和非蘆花雞數目相同,反交子代均為蘆花雞,說明控制雞羽毛性狀蘆花和非蘆花的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且蘆花為顯性。設基因A/a控制蘆花非蘆花?!驹斀狻緼、設基因A/a控制蘆花和非蘆花性狀,根據題意可知,正交為ZaZa(非蘆花雄雞)×ZAW(蘆花雌雞),子代為ZAZa、ZaW,且蘆花雞和非蘆花雞數目相同,反交為ZAZA×ZaW,子代為ZAZa、ZAW,且全為蘆花雞,A正確;B、正交子代中蘆花雄雞為ZAZa(雜合子),反交子代中蘆花雄雞為ZAZa(雜合子),B正確;C、反交子代蘆花雞相互交配,即ZAZa×ZAW,所產雌雞ZAW、ZaW(非蘆花),C錯誤;D、正交子代為ZAZa(蘆花雄雞)、ZaW(非蘆花雌雞),D正確。故選C。13.已知某植物花的顏色有紫色、紅色、白色三種類型,且受獨立遺傳的三對等位基因控制。將兩種純合類型的該植物雜交,F1全為紫花,F1自交,F2的表現型及其數量比為紫花:紅花:白花27∶36∶1。為了驗證花色遺傳的特點,將F2中紅花植株自交,單株收獲其所結的種子,每株的所有種子單獨種植在一起可得到一個株系,則理論上,這些株系中,表現型比例為3∶1的株系所占的比例為(
)A.1/2 B.1/4 C.1/6 D.1/12【答案】C【分析】分析題干:該植物的花色受自由組合的三對等位基因控制,假設用A/a、B/b、C/c表示。將兩種純合類型的該植物雜交,F1全為紫花,F1自交,F2的表現型及其數量比為紫花:紅花:白花=27:36:1,紫花所占比例為27/(27+36+1)=27/64,即(3/4)3,說明F1的基因型為AaBbCc,紫花的基因型為A_B_C_,白花的基因型為aabbcc,其余全為紅花?!驹斀狻坑煞治隹芍篎1的基因型為AaBbCc,F2紅花植株的基因型為A_B_cc、aaB_C_、A_bbC_、A_bbcc、aaB_cc、aabbC_,其中Aabbcc、aaBbcc、aabbCc自交后代表現型比例為3∶1,各占F2的1/2×1/4×1/4=1/32,故理論上,這些株系中,表現型比例為3∶1的株系所占的比例為1/32×3÷(36/64)=1/6,C正確。故選C。14.牦牛毛色性狀有黑色、黃色、白色三種,由位于18號染色體的M/m和19號染色體的A/a兩對等位基因控制。M基因表達產物誘導黑色素合成,其表達量與M的數量無關;A基因會抑制M基因的表達,且抑制效果與A基因的數量有關。讓純合的雙顯性母本和隱性父本雜交得F1,F1自由交配得F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白色雄性牦牛的基因型有5種 B.F1無論雌雄均表現為黃色C.F2中黑色:黃色:白色為6:3:7 D.F2中白色牦牛中純合子占3/7【答案】C【分析】分析題意可知,M/m和A/a分別位于18和19號染色體上,所以遵循自由組合定律,根據題干信息“M基因表達產物誘導黑色素合成,其表達量與M的數量無關;A基因會抑制M基因的表達,且抑制效果與A基因的數量有關”,所以M_AA為白色,M_Aa是黃色,M_aa為黑色,mm__為白色。純合的雙顯性母本MMAA和隱性父本mmaa雜交得F1,F1的基因型是MmAa?!驹斀狻緼、由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為MmAa,自交得到的白色雄性牦牛有MMAA、MmAA,mmAA、mmAa和mmaa,共5種基因型,A正確;B、根據分析F1的基因型是MmAa,所以無論雌雄均表現為黃色,B正確;C、MmAa自交,F2中黑色M_aa:黃色M_Aa:白色(M_AA和mm_)=(3/4×1/4):(3/4×1/2):(3/4×1/4+1/4)=3:6:7,C錯誤;D、F1的基因型是MmAa,F2中白色牦牛(M_AA和mm_)的比例為3/4×1/4+1/4=7/16,純合子有MMAA、mmAA和mmaa,比例為3/16,所以純合子的比例為3/7,D正確。故選C。15.科學家在人體活細胞內一些啟動子區(qū)域和染色體端粒中,發(fā)現了一種新的DNA結構——DNA扭結,在扭結中一條DNA鏈上的胞嘧啶相互結合。該結構大多是在細胞周期的G1期形成,此時DNA正被積極地“讀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DNA扭結中部分胞嘧啶可能是通過氫鍵相連B.DNA被“讀取”代表復制,是以DNA的兩條鏈為模板合成DNA的過程C.DNA扭結的形成可能會影響基因的開關,從而影響基因被積極“讀取”D.對DNA扭結的研究有助于人們理解DNA結構變化與人體衰老的關系【答案】B【分析】分析題干信息可知,DNA扭結f結構存在于DNA中,由相同DNA鏈上的胞嘧啶相互結合形成,如果該結構存在于啟動子部位,會影響基因的轉錄。【詳解】A、DNA扭結中是一條DNA鏈上的胞嘧啶相互結合,其中部分胞嘧啶通過氫鍵相連,A正確;B、根據題干信息“該結構大多是在細胞周期的G1期形成,此時DNA正被積極地讀取”,在G1期主要完成蛋白質的合成,所以此時讀取的意思是進行轉錄,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mRNA的過程,B錯誤;C、如果DNA扭結出現在一些啟動子區(qū)域,可能會影響基因的開關,從而影響基因被積極“讀取”,C正確;D、如果DNA扭結出現在染色體端粒中,染色體端粒與人體細胞衰老有關,故對DNA扭結的研究將有助于人們理解DNA結構變化與人體衰老的關系,D正確。故選B。【點睛】16.將一個不含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的大腸桿菌(擬核DNA呈環(huán)狀,共含有m個堿基,其中有a個胸腺嘧啶)放在含有32P-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一段時間,檢測到圖Ⅰ、Ⅱ兩種類型的DNA(虛線表示含有放射性的脫氧核苷酸鏈)。下列有關該實驗的結果預測與分析,正確的是(
)A.DNA第二次復制產生的子代DNA有Ⅰ、Ⅱ兩種類型,比例為1:3B.DNA復制后分配到兩個子細胞時,其上的基因遵循基因分離定律C.復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數目是(2n-1)(m-a)/2個D.復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脫氧核苷酸單鏈為(2n+1-2)個【答案】D【解析】DNA復制是以親代DNA分子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過程。復制的條件:模板(DNA的雙鏈)、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離的脫氧核苷酸);DNA復制過程:邊解旋邊復制;DNA復制特點:半保留復制。圖中Ⅰ只有1條鏈含放射性,說明是復制第一代的產物,而Ⅱ兩條鏈都含放射性,說明其復制次數在兩次以上。【詳解】A、DNA復制為半保留復制,形成的子代DNA含有一條親代鏈和一條新形成的子代鏈,所以DNA第二次復制產生的4個子代DNA分子中,有I、Ⅱ兩種類型,比例為1∶1,A錯誤;B、大腸桿菌屬于原核生物,不能進行減數分裂,細胞內的基因不遵循基因分離定律,B錯誤;C、擬核DNA中共含有m個堿基,其中有a個胸腺嘧啶,則A=T=a,G=C=(m-2a)/2,復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數目是(2n?1)(m/2?a),C錯誤;D、復制n次可以合成DNA分子數為2n,共有2n+1條鏈,只有兩條母鏈不含放射性,所以形成的放射性脫氧核苷酸單鏈為2n+1-2條,D正確。故選D。二、多選題17.肝癌細胞中的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可通過微囊泡的形式分泌,如下圖所示。微囊泡被單核細胞攝取后,PKM2進入單核細胞內既可催化細胞呼吸過程中丙酮酸的生成,又可誘導單核細胞分化成為巨噬細胞。巨噬細胞分泌的各種細胞因子進一步促進肝癌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微囊泡的形成。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微囊泡的形成依賴于細胞膜的流動性B.單核細胞分化過程中進行了基因的選擇性表達C.PKM2主要在單核細胞的線粒體基質中起催化作用D.細胞因子促進肝癌細胞產生微囊泡屬于正反饋調節(jié)【答案】ABD【分析】分析題圖:肝癌細胞通過微囊泡將PKM2分泌到細胞外,進入單核細胞可誘導單核細胞分化成為巨噬細胞,巨噬細胞分泌的各種細胞因子進一步促進肝癌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微囊泡的形成,該過程屬于正反饋調節(jié)?!驹斀狻緼、微囊泡是細胞膜包裹PKM2形成的囊泡,該過程依賴于細胞膜的流動性,A正確;B、分化的實質為基因的選擇性表達,B正確;C、PKM2可催化細胞呼吸過程中丙酮酸的生成,故主要在單核細胞的細胞質基質中起催化作用,C錯誤;D、由分析可知,細胞因子促進肝癌細胞產生微囊泡屬于正反饋調節(jié),D正確。故選ABD。18.下圖甲→丁表示二倍體動物(Aa)某精原細胞形成精細胞的過程中,不同時期細胞的核DNA相對含量和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過程中會發(fā)生兩次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B.乙時期細胞和丙時期細胞均含有兩個染色體組C.乙→丙過程中可發(fā)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D.乙時期細胞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體數目是丙時期細胞的兩倍【答案】BC【分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甲中DNA:染色體=2:2,為精原細胞,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且DNA未復制;乙中DNA:染色體=4:2,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丙中DNA:染色體=2:2,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丁中DNA:染色體=1:1,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末期?!驹斀狻緼、根據題意,該過程為精原細胞形成精細胞的過程中,因此該過程中只在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后期著絲粒分裂一次、姐妹染色單體分離,A錯誤;B、乙時期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過程中,細胞同源染色體仍在一個細胞中,丙時期細胞著絲粒分裂,染色體暫時加倍,所以均含有兩個染色體組,B正確;C、乙→丙過程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到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可以發(fā)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C正確;D、根據以上分析可知,乙時期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體數目為1,而丙時期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A基因的染色體數目2或0,D錯誤。故選BC。19.T2噬菌體是探索DNA是遺傳物質的典型生物,T2噬菌體某些基因表達的部分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圖中RNA聚合酶是在噬菌體內的核糖體上合成的B.①②來自同一個DNA分子,它們是相同的C.噬菌體侵染細菌時,用15N標記噬菌體,則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不能檢測到放射性D.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答案】ABD【分析】病毒無細胞結構,營寄生生活。圖中表示轉錄過程,分子①②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合成的RNA,一般不同?!驹斀狻緼、噬菌體無細胞結構,圖中RNA聚合酶是在大腸桿菌的核糖體上合成的,A錯誤;B、分子①②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合成的,一般不同,B錯誤;C、噬菌體侵染細菌時,用15N標記噬菌體(DNA和蛋白質均被標記),15N是沒有放射性元素,所以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均不能檢測到放射性,C正確;D、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D錯誤。故選ABD。20.如圖表示甲、乙兩種單基因遺傳病的家系圖以及對Ⅱ、Ⅲ代部分家庭成員乙病相關基因的檢測結果?;驒z測時首先用EcoRI限制酶將乙病相關基因切割成大小不同的DNA片段后進行電泳,電泳結果中的條帶表示檢出的特定長度的酶切片段。已知甲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1/62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病是顯性遺傳病,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體上B.乙病可能由正?;虬l(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導致,改變后的核酸序列無法被ECORI識別C.若Ⅲ7為女性,則家族中有多人與其關于乙病的基因型相同,其患甲病的概率為1/78D.Ⅲ8100%攜帶甲病致病基因,若她與無致病基因的男子婚配,生育的男孩患病的概率為1/4【答案】BC【分析】系譜圖分析,1號和2號正常,生出了患病的5號,則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用字母A/a表示,5號和6號正常生出了患病的9號,乙病為隱性遺傳病,再由酶切條帶5號和6號的酶切條帶不同,則乙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用字母B/b表示。【詳解】A、由分析可知,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乙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錯誤;B、5號的基因型是XBXb,6號的基因型是XBY,9號的基因型是XbY,由酶切條帶可知,正常基因B用EcoRI限制酶切割后產生兩條條帶,而b基因只有一條代,說明突變后的b基因無法被ECORI識別,B正確;C、乙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Ⅱ3和Ⅲ9的基因型都是XbY,Ⅱ4的基因型是XBXB,Ⅱ5的基因型是XBXb,若若Ⅲ7為女性,則其基因型是XBXb,與Ⅱ5和Ⅰ2的基因型均相同,對于甲病而言,Ⅰ1和Ⅰ2的基因型都是Aa,則Ⅱ4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正常人群中aa=1/625,a=1/25,A=24/25,則正常人群中Ⅱ3的基因型為Aa的概率為Aa/(AA+Aa)=(2×1/25×24/25)/(24/25×24/25+2×1/25×24/25)=1/13,則Ⅲ7患甲病的概率為1/13×2/3×1/4=1/78,C正確;D、對于甲病為言,Ⅲ8的基因型是Aa,對于乙病,Ⅲ8的基因型是XBXb,則Ⅲ8的基因型是AaXBXb,與無致病基因的男子AAXBY婚配,則生育的男孩患病的概率為1/2,D錯誤。故選BC。【點睛】三、綜合題21.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異花植物(頂端長雄花序,葉腋長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異株植物。玉米的性別受兩對獨立遺傳的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顯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顯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個體為雌株?,F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ㄐ壑辏?種純合體玉米植株?;卮鹣铝袉栴}。(1)若以甲為母本、丁為父本進行雜交育種,需進行人工傳粉,具體做法是_____________。(2)乙和丁雜交,F1全部表現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雌株所占比例為_____________,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在F2的雌株中,與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對性狀。為了確定這對相對性狀的顯隱性,某研究人員將糯玉米純合體與非糯玉米純合體(兩種玉米均為雌雄同株)間行種植進行實驗,果穗成熟后依據果穗上籽粒的性狀,可判斷糯與非糯的顯隱性。若糯是顯性,則實驗結果是_____________;若非糯是顯性,則實驗結果是_____________?!敬鸢浮?1)對母本甲的雌花花序進行套袋,待雌蕊成熟時,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雌蕊柱頭上,再套上紙袋。(2)
1/4
bbTT、bbTt
1/4(3)
糯性植株上全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痉治觥看苹ɑㄐ蛴娠@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顯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個體為雌株、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ㄐ壑辏?,可推斷出甲的基因型為BBTT,乙、丙基因型可能為BBtt或bbtt,丁的基因型為bbTT?!驹斀狻浚?)雜交育種的原理是基因重組,若甲為母本,丁為父本雜交,因為甲為雌雄同株異花植物,所以在花粉未成熟時需對甲植株雌花花序套袋隔離,等丁的花粉成熟后再通過人工授粉把丁的花粉傳到甲的雌蕊柱頭后,再套袋隔離。(2)根據分析及題干信息“乙和丁雜交,F1全部表現為雌雄同株”,可知乙基因型為BBtt,丁的基因型為bbTT,F1基因型為BbTt,F1自交F2基因型及比例為9B_T_(雌雄同株):3B_tt(雌株):3bbT_(雄株):1bbtt(雌株),故F2中雌株所占比例為1/4,雄株的基因型為bbTT、bbTt,雌株中與丙基因型相同的比例為1/4。(3)假設糯和非糯這對相對性狀受A/a基因控制,因為兩種玉米均為雌雄同株植物,間行種植時,既有自交又有雜交。若糯性為顯性,基因型為AA,非糯基因型為aa,則糯性植株無論自交還是雜交,糯性植株上全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雜交子代為糯性籽粒,自交子代為非糯籽粒,所以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同理,非糯為顯性時,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22.研究者用某個二倍體哺乳動物性腺為材料進行顯微觀察實驗,繪制了以下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甲所示細胞中有________個染色體組,乙所示細胞中有________條染色體DNA分子。(2)圖1中丙細胞的名稱是________細胞,其所處的階段對應圖2中的________(填序號)。(3)研究者繪制該器官中一個細胞連續(xù)分裂過程中細胞內某物質的變化曲線,如圖2,①-②階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階段(填編號)的細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體。(4)若該動物的基因型為DdXEY,僅因為配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未正常分離,而產生一個不含性染色體的DD型配子。等位基因D、d位于2號染色體。下列屬于該異常配子形成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①2號染色體可能在圖乙時未分離
②2號染色體一定在圖丙時未分離
③性染色體一定在圖乙時未分離
④性染色體可能在圖丙時未分離(5)若該動物的精巢中的一個精原細胞基因組成為AaXbY,經過正常減數分裂產生的一個次級精母細胞中,含有的基因和性染色體可能是________(從下列供選答案中選擇:①兩個基因A.兩個基因b,一條X染色體②兩個基因a、兩個基因b,兩條Y染色體③兩個基因A,兩條Y染色體④兩個基因a、兩個基因b,兩條X染色體)(6)若第(5)小題中的精原細胞四分體時期,A、a所在的染色體片段發(fā)生交叉互換,最終形成的精子基因組成是________。【答案】
4
8
次級精母(細胞)
⑥
著絲粒分裂
⑤⑥
②④
①③④
Axb、aXb、AY、aY【分析】圖1中,甲細胞著絲點分開,有同源染色體,所以是有絲分裂后期的細胞,乙細胞同源染色體分離,并移向兩極,且為均等縊裂,是初級精母細胞(判斷該個體為雄性),丙細胞無同源染色體,是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級精母細胞)。圖2中,①②③為有絲分裂過程,④⑤⑥為減數分裂過程?!驹斀狻浚?)甲所示細胞處于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數目增倍,有4個染色體組,乙所示細胞中,染色體已復制,有8條DNA分子。(2)丙細胞的名稱是次級精母細胞,其所處的階段對應圖2中的⑥。(3)①②階段形成的原因是著絲粒分裂,染色體數目增倍;⑤⑥階段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細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體。(4)若該動物的基因型為DdXEY,而產生一個不含性染色體的DD型配子,說明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攜帶D的2號染色體姐妹單體一定沒有正常分開,故出現DD型配子,而XY這對性染色體有可能是減數第一次分裂未分開也有可能是減數第二次分裂未分開,最終都沒有進入該配子。故選②④。(5)若一個精原細胞基因組成為AaXbY,經過正常減數分裂產生的次級精母細胞中,基因都已經復制,故可以有AA或aa中的任一種基因組合,和XbXb或YY中的任一種基因組合,而由于未知著絲點是否分裂,故可能有1條或兩條同型的性染色體體。故選①③④。(6)若四分體時期,A、a所在的染色體片段發(fā)生交叉互換,最終形成的精子基因組成是Axb、aXb、AY、aY四種?!军c睛】本題主要考查細胞的減數分裂的過程,重點是掌握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的異常分離情況。23.動物細胞進入有絲分裂階段,中心體負責紡錘體的組裝,并受到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PLK4)的調控。有研究表明,用PLK4抑制劑抑制其活性后,許多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分裂仍可在無中心體復制的條件下進行,產生無中心體的細胞,表現出非中心體型紡錘體組裝。TRIM37是一種泛素連接酶,其不同的表達水平可以通過截然不同的機制控制細胞內非中心體型紡錘體的組裝,具體機理如圖1、圖2所示。注:CEP192是一種多功能骨架蛋白,參與紡錘體的形成。(1)與高等植物細胞相比,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個方面。(2)PLK4活性受抑制后,TRIM37正常表達,許多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仍可發(fā)生非中心體型紡錘體組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TRIM37過量表達可通過引起CEP192降解而______(填“提高”或“減弱”)細胞對PLK4抑制的敏感性,最終導致出現染色體數______的異常細胞。(3)科研人員制作了異種移植神經母細胞瘤的裸鼠,具有過量表達TRIM37的特點。用含物質X的飼料飼喂這些裸鼠,統(tǒng)計發(fā)現癌細胞的數量增加不明顯。①推測物質X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該實驗應設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對照組。【答案】(1)前期紡錘體的形成方式不同,末期細胞質的分裂方式不同(2)
失活的PLK4形成PLK4凝聚體,招募其它成分充當中心體用,形成非中心體型紡錘體
減弱
加倍(3)
促進TRIM37的過量表達或促進了CEP192的降解
用等量不含物質X的相同飼料飼喂相同生理狀況的裸鼠【分析】分析題意:當TRIM37正常表達時,用PLK4抑制劑抑制PLK4活性后,失活的PLK4形成PLK4凝聚體,招募其它成分充當中心體用,形成非中心體型紡錘體;當TRIM37過量表達時,TRIM37會抑制失活的PLK4形成PLK4凝聚體,或促進CEP192(一種多功能骨架蛋白,參與紡錘體的形成)的降解,使細胞不能形成非中心體型紡錘體。據此答題。【詳解】(1)動物細胞與高等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相比,不同點是:前期紡錘體形成方式不同,動物細胞由中心體發(fā)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高等植物細胞由細胞兩極發(fā)出紡錘絲形成紡錘體;末期:動物細胞細胞膜從中部向內凹陷縊裂細胞質,使細胞一分為二;植物細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現了一個細胞板,由細胞的中央向四周擴展,逐漸形成了新的細胞壁,從而使一個細胞分裂成為兩個子細胞。(2)據分析可知,PLK4活性受抑制后,TRIM37正常表達,許多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仍可發(fā)生非中心體型紡錘體組裝的原因是:失活的PLK4形成PLK4凝聚體,招募其它成分充當中心體用,形成非中心體型紡錘體。TRIM37過量表達可通過引起CEP192降解而減弱細胞對PLK4抑制的敏感性,非中心體型紡錘體組裝失敗。紡錘體不能形成,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細胞分裂不能正常進行,導致出現染色體數加倍的的異常細胞。(3)據題意,裸鼠具有過量表達TRIM37的特點,用含物質X的飼料飼喂這些裸鼠,統(tǒng)計發(fā)現癌細胞的數量增加不明顯,說明細胞分裂被抑制。①由此推測物質X的作用可能是促進了TRIM37的表達或促進了CEP192的降解。②為證實推測,應設置用等量不含物質X的相同飼料飼喂相同生理狀況的裸鼠作為對照(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和等量性原則)。【點睛】本題考查細胞有絲分裂的有關知識,從題干中獲取有用信息是解題的關鍵。24.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下面是實驗的部分步驟,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獲得含有35S標記或32P標記的噬菌體的具體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時,用來與被標記的噬菌體混合的大腸桿菌________(填“帶有”或“不帶有”)放射性。(2)實驗過程中,攪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攪拌5min,被侵染細菌的成活率為100%,而上清液中仍有32P放射性出現,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1個帶有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大腸桿菌裂解后釋放出100個子代噬菌體,其中帶有32P標記的噬菌體有________個,出現該數目說明DNA的復制方式是____________。(4)在35S組實驗中,保溫時間和上清液放射性強度的關系為___________。(5)該實驗證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p>
在分別含有35S和32P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上述大腸桿菌培養(yǎng)T2噬菌體即可獲得
不帶有
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
有一部分含有32P標記的噬菌體沒有侵入細菌中,且被侵染的細菌沒有裂解釋放子代噬菌體
2
半保留復制
④
DNA是遺傳物質【解析】1、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步驟:分別用35S或32P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2、分析題圖:①表示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②表示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③表示攪拌并離心?!驹斀狻浚?)噬菌體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細胞中,不能用一般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所以獲得被32P和35S標記的噬菌體,就先用分別含32P和35S的培養(yǎng)基分別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用上述大腸桿菌培養(yǎng)T2噬菌體即可獲得。實驗時,用來與被標記的噬菌體混合的大腸桿菌不帶有放射性。(2)用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一段時間后,用攪拌器攪拌,然后離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攪拌5min,被侵染細菌的成活率為100%,而上清液中仍有32P放射性出現,說明有一部分含有32P標記的噬菌體沒有侵入細菌中,且被侵染的細菌沒有裂解釋放子代噬菌體。(3)由于DNA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最初帶有32P標記的噬菌體DNA的兩條鏈只參與形成兩個DNA分子,所以100個子代噬菌體中,只有2個噬菌體帶有32P標記。(4)35S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由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噬菌體的DNA進入大腸桿菌,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因此無論保溫多長時間,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變,故選④。(5)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點睛】本題結合圖解,考查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jié)較多,如實驗的原理、實驗采用的方法、實驗步驟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25.果蠅的體細胞有4對染色體,其中1號為性染色體。野生果蠅翅色是無色透明的。GAL4/UAS是在酵母中發(fā)現的基因表達調控系統(tǒng),GAL4蛋白是一類轉錄激活因子,它能夠與DNA上的UAS序列結合,驅動該序列的下游基因表達。科研人員將一個GAL4基因插入到雄果蠅的一條2號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湖北省十堰市單招職業(yè)傾向性測試題庫新版
- 2024年醫(yī)用供應裝置項目投資申請報告
- 生物-云南省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試題和答案
- 2025年度國際貿易付款委托三方協議
- 2025年度全包家裝裝修與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報警系統(tǒng)合同
- 2025年度單身公寓房產租賃合同(含智能家居)
- 2025年度信用卡旅游保險借款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勞動合同解除后離職員工離職后職業(yè)發(fā)展支持合同
- 2025年度XX小區(qū)智慧物業(yè)管理系統(tǒng)服務協議書
- 2025年度兼職協議書-旅游行業(yè)導游兼職人員合作協議
- DBJ 46-027-2013 海南省建筑塔式起重機安裝使用安全評定規(guī)程
- SJG 103-2021 無障礙設計標準-高清現行
- 皇冠假日酒店智能化系統(tǒng)安裝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路面工程重點、關鍵、和難點工程的施工方案(技術標)
- 港口集裝箱物流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技術研究-教學平臺課件
- 合肥市城市大腦·數字底座白皮書2020
- 杭州灣跨海大橋項目案例ppt課件
- (完整版)光榮榜25張模板
- 工業(yè)催化劑作用原理—金屬氧化物催化劑
- 優(yōu)秀教材推薦意見(真實的專家意見)
- QTD01鋼質焊接氣瓶檢驗工藝指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