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數學《求平均數》教案五篇_第1頁
小學五年級數學《求平均數》教案五篇_第2頁
小學五年級數學《求平均數》教案五篇_第3頁
小學五年級數學《求平均數》教案五篇_第4頁
小學五年級數學《求平均數》教案五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10小學五年級數學《求平均數》教案五篇小學五年級數學《求平均數》教案范文五篇

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量數,是指在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再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下面就是給大家?guī)淼男W五年級數學《求平均數》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平均數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補少的統(tǒng)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課件出示;一個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個桃子,回到家后叫來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給他們,猴一7個、猴二4個、猴三1個。

師:對老猴分桃這件事,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樣多。

生:應該三只猴分的一樣多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不一樣多一樣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圓片代替桃子(老師將磁性小圓片按照7、4、1、分別排列在黑板上)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人小組討論一下,你們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組的個數一樣多。

2、交流反饋

(1)引出移多補少、(2)(7+4+1)÷3

師:觀察移動后的小圓片,思考:移動后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板書:總數不變

一樣多不一樣多

3、小結,并揭示課題

師:剛才我們通過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個同樣的數4,這個數就叫平均數

(板書課題)

4、剛才有同學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們的平均數,現在老師再擺一組為8個,這時平均數又是多少呢?會嗎?

生:會。(生自己完成)

反饋(7+4+1+8)÷4=5

比較歸納得出:總數÷份數=平均數

(三)應用數學

教師課件出示列舉生活中的平均數問題,學生自己閱讀這些信息

1、國家旅游局關于2004年“十一”黃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上海東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門票收入為130萬元,北京故宮平均每天門票收入為200萬元

(2)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宮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開北京連續(xù)5天日平均氣溫超過10℃。

3、三年級1班平均身高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剛才談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該怎么辦呢?

出示三年級某班的身高統(tǒng)計表(單位:厘米)

①140141139143142145

②135134136131132134

③130131132130128127

④128129128127127125

⑤124127124125124123

⑥123122120123124122

2、師:估計,全班的平均身高會在什么之間或是多少厘米?該怎么辦?現有三種方案,你選擇哪一種呢?

A、選擇第一排最矮的

B、選擇第六排的

C、選擇第一組有高,有矮的

師:說說你為什么這樣選擇?

3、學生試算

4、師:看到這個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對于這個平均身高還有沒有更大膽的想法,它還能代表哪些范圍內的大概平均身高?

學生反饋

(五)、鞏固發(fā)展。

選一選(用手勢表示)

1、少先隊第三中隊發(fā)動隊員種樹,第一天種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種了315棵,平均每天種多少棵?()

2、(180+315)÷22、(180+315)÷3

3、氣象站在一天的1點、7點、13點、19點,測得的溫度分別是攝氏8度、15度、24度、17度。請算出這天的平均氣溫。()

4、(8+15+24+17)÷4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練習

1、猜老師平均每個月的開支

2、教師板書:平均每月開支1000元提問,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老師把今年前三個月的開支情況做了大概的統(tǒng)計,

出示:2005年陳老師1——3月每月開支情況統(tǒng)計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額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幫老師算一算,今年前三個月的平均每月開支多少元?

3、學生反饋

4、你們能不能預測一下老師4月份的開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個月每月平均開支不超過1000元,四月份老師最多能花多少錢?

五、總結:

“求平均數”是新教材“統(tǒng)計與概率”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現代社會的公共媒體大量使用統(tǒng)計圖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統(tǒng)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yǎng)?;诖吮菊n教學把重點放在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數據、理解數據的意義上,放

在根據數據做出必要推斷上。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我們來進行一個小小的拍球比賽,下面我們請甲隊的××(3人),和乙隊的××(4人)到前面來,每人拿一個球。注意:比賽的規(guī)則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哪個隊拍球的總個

數最多,哪個隊就獲勝,聽懂了嗎?(聽懂了)

師控制時間(5秒),根據拍球的個數板書,如:

甲隊:6+7+8=21(個)

乙隊:10+4+3+6=24(個)

結束后要求學生把球輕輕的放在這里,慢慢的走回座位。

師:下面兩個隊以最快的速度把你們這個隊拍球的總數求出來。根據學生回答老師將

上面的板書補完整。

師:我們來看看,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甲隊拍了21個,乙隊拍了24個,哪個隊贏

了?(或問我們能說明乙隊贏了嗎?)

生發(fā)現不行!

師:你為什么說不行?

生:我們是3個人拍的,他們是4個人拍的。(你什么意思啊?)就是這樣不公平。

師:甲隊的隊員聽了他這么一說也都覺得不公平了,是嗎?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比

較總數就不公平了,可在我們生活中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剛剛我們進行了期中考試,我們是怎么比較三個班的成績的呢?(比較平均數),我們這里就可以比較平均每人拍

了多少個?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生1:分別用21÷3=

24÷4=

分別求出等于多少

師:比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個?先來幫甲隊算一算,為什么“÷3”?再來幫乙隊算一算,

為什么“÷4”?

師:我們以乙隊為例,這“6個”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學生正好拍了6個)問有沒有不同

意見?(平均每人拍了6個)

2、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師:1號你明明拍了10個怎么變成6個了,多的哪兒去了(多的補給拍的少的人了)

那么拍的少的2號拍了4個怎么變成6個了(拍的多的給了我?guī)讉€,就慢慢增多了,)

師:多的補給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后他們4個人就慢

慢變得相等了。這個6就是4個人拍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

問:這個平均數是怎么算出來的?(先加再除)

師:我們再來看看,多的10個給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

生:每個人的相等。

師:那么這個6就是同學說的它是10、4、3、6這一組數的平均數,這個平均數就

很好的反映了南邊這組的整體水平。甲隊和乙隊,甲隊平均水平7個,乙隊平均水平6個,哪一個隊的整體水平高些呢?學生直接說甲隊。

小結:提問,剛才我們比較總數的時候,我們好多同學都有意見覺得比較總數不公平,那么當人數不相等的時候我們比較什么才公平呢?(平均數)

3、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系

師:同學們,平均數當我們需要它的時候來了,在我們生活中學習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數。(學生舉例子)

三、估計平均數的策略

1、出示五一期間南通兒童樂園的游客統(tǒng)計圖

談話:同學們五一期間出去旅游了嗎?去了哪兒?

(1)估一估

問:看到這張統(tǒng)計圖,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信息?還沒有發(fā)言的同學說說看。

生:1號1100人,2號來了1300人,3號1000人,4號900人,5號700人。

師:那么你還想了解點什么嗎?(平均每天來了多少人?)出示問題:這五天平均每天來

了多少人?

要求:不許計算,只能估一估。(生估計1000、1200、只要在700與1300之間就行)

如果有學生估計500、600、2000等,讓學生討論:可能是500、600、2000嗎?為

什么?

小結:最多的要給少的,多的就少了,平均數不可能比最多的還要多。少的會變多,平均數也不可能比最少的還要少。也就是平均數既要比誰少又要比誰多啊?

(2)算一算

師:好,每個同學再估計一個數把它藏在心里。要看估計的準不準就可以算一算,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在自己的作業(yè)本上獨自的認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會兒來給我們介紹。

匯報:都是1000,問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紹給我們。

簡單的說:把這幾天的總人數求出來,再除以5。也就是先……再……。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介紹,也得到了1000,這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3)揭示估計方法

師:咦,剛才你第二次估計的數與1000接近的人舉手。老師剛才也偷偷的估計了一下,老師估計的是2000,你們說可能嗎?為什么呀?給我說說看!

生:平均數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我們估計要有根有據。

師:從統(tǒng)計表上看,從2號開始來的人數越來越少,如果你是南通兒童樂園的管理人,你有什么招能吸引游客?(降低價格、提高環(huán)境)是個不錯的招,下課后王老師會在網上把我們三3班同學的建議發(fā)給南通兒童樂園的管理人,好不好?

3、出示本班期中考試4名同學的數學成績

談話:前天我們做了張試卷,這是4個同學的成績。

問:的和最少的分別是多少分?他們的平均成績肯定要比的怎么樣?比最少的怎么樣?

問: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們的平均成績?

分別介紹兩種求平均數的方法。(90分)

4、分別出示三幅圖片

談話:水是生命之源,我國水資源相當豐富,但分布不均勻。

(1)我國嚴重的缺水地區(qū)

介紹:這是我國嚴重的缺水地區(qū),他們一戶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飯

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統(tǒng)計圖

師:這是老師調查的小芳家用水統(tǒng)計圖,第一季度用水16噸、第二季度用水24噸、第三季度35噸、第四季度21噸。你知道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嗎?

可能有學生會選1和2。安排選1的和選2的個一名代表到前面來。要求選2的向選

1的同學提提問題?選2的問:題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幾個月?那么你為什么還選1?問第三個問題時對方可能不回答了。

師:這個問題關鍵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而1、3分別求的是什么?動

筆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16+24+35+21)÷4=24(噸)

(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約24噸

再同時出示(1)(3)兩種畫面,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是什么?節(jié)約用水從我們自身做起。?

8.鞏固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簡單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簡單的統(tǒng)計表求平均數.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增強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明確“求平均數”與“平均分”的區(qū)別,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明確“求平均數”與“平均分”的區(qū)別.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一個上下同樣粗的杯子里裝有16厘米深的水,把這些水平均倒在4個同樣粗細的杯子里,每個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剛的體重和是160斤,平均體重多少斤?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實際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份不一定是實際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

數平均分成幾份”,是有區(qū)別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習過“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應用題,也就是“平均分”的問題.

今天我們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數”問題.(板書課題:求平均數)

2.教學例2.

(1)出示例2.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高度分別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組織討論:你怎樣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一步明確:所謂“平均高度”,并不是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而是在總水量不變的情況下,水面高度同樣的高度值.

(4)學生操作.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積木,用每塊積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積木按例題的高度要求疊放四堆來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動腦動手操作一下,使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學生匯報操作結果,一般出現兩種方法.

第一種:數出共有多少個積木,或把積木全部疊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種:直接移多補少.從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從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這說明原來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師:通過同學們的操作,我們得到了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這里有一個問題,操作時,我們使水杯的水面實際高度發(fā)生了變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來4杯水水面高度卻發(fā)生了變化.而現實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數的情況是不允許改變原值的.例如:高個身高180厘米,矮個身高140厘米,兩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個的身體削下一部分來,接在矮個身體上,使兩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見,通過直接操作的方法來求平均數,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們不通過操作,直接通過計算,能不能求出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樣計算方便呢?

(7)引導學生列式計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結:通過上題的計算,進一步明確:應先相加求出高度總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數,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與復習題,兩題的結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

明確:復習題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結果,即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數,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個杯中水面的實際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們的實際高度并不要求發(fā)生變化.

(9)反饋練習.

小強投擲三次壘球,每次的成績分別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績.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平均數”。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fā)展,統(tǒng)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

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tǒng)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tǒng)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fā)展學生的統(tǒng)計觀念。本單元

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tǒng)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tǒng)計后進行教

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tǒng)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tǒng)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平均數”又和過去學

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同,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

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tǒng)計與概

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新的情境

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fā)展。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會解釋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fā)現問題,并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

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

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fā)展。

二、說教法:

由于“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扒笃骄鶖怠弊鳛?/p>

一類應用題,而現行教材中應用題往往脫離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

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guī)律和教學的啟發(fā)性、直觀性和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等教學原則,積極創(chuàng)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chuàng)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

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

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的角色。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

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

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fā)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

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

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

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課一開始,我用多媒體出示這樣的情景:“星期天,三個好伙伴一起去釣魚。他們分

別釣了6條、11條、4條。請你想個辦法,使他們的魚同樣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

好地激發(fā)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擺出結果,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反思剛才的操作過程,概括出“移多補少”的方法。再用多媒體繼續(xù)演示“又來了一個同學,他釣了11條”,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移”的過程并交流。[我們知道“平均數”與“平均分”是不同

的概念。因為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量,而平均數卻只是一個表示中間狀態(tài)的

抽象數量。因而在教學時,我并未讓學生進行操作,而是通過讓學生在交流與想象中感受“平均數”的實際意義,為隨后的深化作好預設。]

學生的認識剛剛獲得平衡,我又用多媒體巧妙設置沖突:“又來了四個同學,分別釣

了10條、7條、9條、8條”,仍舊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學生覺得用“移多補少”的方法

太麻煩了,該怎么辦呢?[迫使他們自覺突破思維定勢,換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

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計算,[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

學化”的過程,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著實際的意義。]

最后,讓學生為操作后得到的結果“7”起個名字,從而引出“平均數”及其含義。

(二)聯系生活,提出問題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后,我又聯系學生熟悉的“買半票”引出身高的話題,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身高,隨意抽取幾位作比較。接著,我又請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學起立,比較身高并說說你是怎么比的。學生會覺得這個問題太容易了,因為坐在最后的同

學往往個子比較高。我又請第3小組和第4小組同學起立,再進行比較,學生發(fā)現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來再比,又發(fā)現兩組人數不一樣,還是無法比較。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于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我抓住時機設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準確地比較出這兩組同學哪組更高一些?”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引導總結出最佳方法是通過求他們的平均身高來比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確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要求每一

小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準備工作?”讓學生懂得要先收集每個同學的身高才能計算。[源于學生身邊真實的數學問題,正好激發(fā)了學生開展研究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進

行合作,以取得小組競賽的勝利。]

在音樂聲中,以學生小組為單位開始了活動。允許學生離開座位,獨立收集小組內每個同學的身高填入統(tǒng)計表中,計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組內交流計算方法,統(tǒng)一結果,由組長填入匯總表中。[這兒,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活動空間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的身份融入他們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熱心幫助他們處理突發(fā)事件,并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在投影儀上展示交流各

種計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勵簡便算法,并總結基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緊接著激發(fā)學生思考:“第1小組的平均身高為138厘米,所以他們組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