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培訓課件_第1頁
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培訓課件_第2頁
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培訓課件_第3頁
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培訓課件_第4頁
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重點傳染病鼠疫霍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鼠疫防制及疫情應急處置鼠疫(Plague)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原發(fā)于嚙齒動物并能引起人間流行,其在自然界的存在需要依靠一定種類的動物、媒介和適合這類生物生存的自然條件,因此具有地方性。鼠疫以發(fā)病急、傳播快、病死率高、傳染性強為特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甲類傳染病之一。3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鼠疫病原學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短小桿菌,無鞭毛,無芽孢。鼠疫桿菌在低溫及有機體生存時間較長,在膿痰中存活10~20天,尸體內可活數周至數月,蚤糞中能存活1個月以上;對光、熱、干燥及一般消毒劑均甚敏感。4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鼠疫傳染源主要是嚙齒動物;傳播媒介主要是蚤類;傳播途徑主要是由嚙齒動物及其身上的蚤類將細菌傳播給人。如果不是因為受到生物恐怖襲擊,首例鼠疫病人必然是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或與染病動物及其相關產品接觸時受到感染。因此,可疑病人是否到過自然疫源地、是否接觸過可疑物品,是做出鼠疫診斷的重要流行病學線索。5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鼠疫自然疫源地

我國各地鼠疫多呈散發(fā)狀態(tài),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西藏、陜西、云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西、四川、貴州等19?。▍^(qū))299個縣(市、旗),疫源地總面積為149.7373萬平方公里。遼寧省鼠疫疫源地(松遼平原達烏爾黃鼠)主要分布在沈陽市康平縣、阜新市阜新縣和彰武縣、鐵嶺市昌圖縣、朝陽市建平縣,疫源地面積1728.7平方公里。6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流行現狀1952年和1953年,我省朝陽市建平縣從達烏爾黃鼠中分離出鼠疫桿菌,經鑒定為鼠疫桿菌松遼平原B型,后近50年我省未發(fā)現鼠間、人間疫情。2003年在建平縣又檢出10份血凝陽性材料,判定為鼠間疫情現疫流行。2004年至今未再發(fā)現鼠間、人間疫情。7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臨床癥狀鼠疫潛伏期較短,一般在1~6天,多為2~3天,個別病例可達8~9天。鼠疫臨床上分為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癥鼠疫、皮膚鼠疫、腦膜炎型鼠疫、扁桃體鼠疫、眼鼠疫、腸鼠疫、輕型鼠疫等9型,最常見為腺型、肺型、敗血型等三型。各型鼠疫患者的一般癥狀表現為危重的全身中毒癥狀。發(fā)病急劇,惡寒戰(zhàn)栗,體溫突然上升至39~40℃,呈稽留熱。頭痛劇烈,有時出現中樞神經性嘔吐、頭暈、呼吸促迫,很快陷入極度虛弱狀態(tài)。重癥病人早期出現神經癥狀,意識不清,昏睡,狂躁不安,譫語,步行蹣跚,顏面潮紅或蒼白,有時甚至發(fā)青,有重病感或恐怖不安,眼瞼結膜及球結膜充血,出現所謂的鼠疫顏貌。8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各型鼠疫的特殊癥狀

腺鼠疫:是鼠疫臨床上最多見的病型。除具有鼠疫的一般癥狀以外,以受侵襲部位所屬淋巴結腫大為其主要癥狀。一般在發(fā)病同時或1~2天內出現淋巴結腫大,以股、腋、頸等淋巴結為多見,也有發(fā)生于肘、膝、淋巴部位。淋巴結腫增大的速度極快,每日甚至每時都有所不同。淋巴結呈彌漫性腫脹,邊緣不清,移動性差,比較堅硬。因疼痛劇烈,患側呈被迫體位。9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各型鼠疫的特殊癥狀肺鼠疫:可分為原發(fā)性肺鼠疫和繼發(fā)性肺鼠疫。原發(fā)性肺鼠疫是直接吸入含鼠疫菌的空氣飛沫被感染的;繼發(fā)性肺鼠疫是由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經血行播散而引起的。原發(fā)性肺鼠疫,是鼠疫臨床上最重的病型,不僅病死率高,而且在流行病學方面的危害也最大。除具有嚴重的鼠疫一般癥狀之外,還有呼吸道感染的特有癥狀。有“黑死病”之稱。繼發(fā)性肺鼠疫,在發(fā)病之前,有原發(fā)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癥狀。當繼發(fā)肺鼠疫后,因痰中含大量鼠疫菌,可成為引起原發(fā)性肺鼠疫流行的傳染源。10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各型鼠疫的特殊癥狀敗血癥鼠疫:也是臨床上最嚴重的病型之一,有原發(fā)與繼發(fā)之分。因其血液中含鼠疫菌,因媒介跳蚤的叮咬可能成為腺鼠疫的傳染源,或經過血液循環(huán)到肺部成為肺鼠疫。11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鼠疫的診斷臨床表現:突然發(fā)病,高熱,白細胞劇增,在未用抗菌藥物情況下,病情在24小時內迅速惡化并具有下列綜合征之一:①急性淋巴結炎,腫脹,劇烈疼痛并出現強迫體位;②出現重度毒血癥、休克綜合征而無明顯淋巴結腫脹;③咳嗽、胸痛、咳痰帶血或咯血;④重癥結膜炎有產重的上下眼瞼水腫;⑤血性腹瀉并有重癥腹痛、高熱及休克綜合征;⑥皮膚出現劇痛性紅色丘疹,其后逐漸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邊呈灰黑色(如水泡破潰,創(chuàng)面也呈灰黑色),基底堅硬;⑦劇烈頭痛、昏睡、頸部強直、譫語躁動、顱壓高、腦脊液渾濁。12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鑒別診斷本病須與鉤端螺旋體病、肺炭疽、恙蟲病、野兔熱和其他嚴重的急性淋巴腺炎、大葉性肺炎和化膿性敗血癥相鑒別。13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造成鼠疫突發(fā)事件的主要因素現代社會中,仍然存在釀成鼠疫突發(fā)事件的條件,并具有現實可能性。①鼠疫病人因旅行進入非鼠疫流行地區(qū);②受到敵對勢力的生物恐怖襲擊;③自然條件變化造成鼠疫自然疫源地擴展,原無鼠疫的地區(qū)成為自然疫源地;④早期診斷失誤造成鼠疫的人間傳播。14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疫情報告與響應分級

疫情報告:在疫源地建立“報告病死鼠、報告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qū)”為主要內容的“三報三不”制度。發(fā)現疑似鼠疫病人或急死病人,在2小時內通過疾病監(jiān)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tǒng)進行報告,并立刻向本級衛(wèi)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控機構報告疫情信息,同時通過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統(tǒng)報告病例的詳細信息。15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事件分級按照疫情波及區(qū)域、嚴重程度等將鼠疫疫情劃分成四級:(1)符合特別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鼠疫疫情(I級):肺鼠疫在大、中城市發(fā)生并有擴散趨勢;或肺鼠疫疫情波及2個以上的省份,并有進一步擴散趨勢。16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事件分級(2)符合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鼠疫疫情(Ⅱ級):在一個縣(市)行政區(qū)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6天)發(fā)生5例以上肺鼠疫病例;或者相關聯(lián)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個以上的縣(市);腺鼠疫發(fā)生流行,在一個市(地)行政區(qū)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多點連續(xù)發(fā)病20例以上;或腺鼠疫流行范圍波及2個以上市(地)。17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事件分級(3)符合較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鼠疫疫情(Ⅲ級):發(fā)生肺鼠疫病例,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病例數未超過5例,流行范圍在一個縣(市)行政區(qū)域以內;腺鼠疫發(fā)生流行,在一個縣(市)行政區(qū)域內,一個平均潛伏期內連續(xù)發(fā)病10例以上;或腺鼠疫流行范圍波及2個以上縣(市)。18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事件分級(4)符合一般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鼠疫疫情(Ⅳ級):腺鼠疫在一個縣(市)行政區(qū)域內發(fā)生,一個平均潛伏期內病例數未超過10例。19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人間鼠疫疫情的現場調查與處置成立鼠疫疫情(區(qū))處理防病醫(yī)療隊人員配置:①流行病調查組:負責人間和動物鼠疫現疫流行病學調查,追溯傳染源、傳播途徑及傳染源接觸者;確定隔離圈,進行封鎖隔離和尸體處理等。②消毒、殺蟲、滅鼠組:負責隔離圈(疫區(qū))內消毒、殺蟲、滅鼠工作。③治療組:負責鼠疫病人的搶救、診斷和治療。④檢驗組:負責取材和實驗室診斷。⑤檢診組:負責對傳染源接觸者觀察、預防投藥等。20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調查內容1、核實診斷2、確定疫區(qū)范圍3、追溯傳染源,查明傳播途徑4、查明鼠疫發(fā)生和蔓延的條件是否繼續(xù)存在5、其他因素的調查21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核實診斷對鼠疫患者的診斷,主要依據流行病學線索、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三個方面加以綜合判定。如細菌學不能得出結果時,亦可根據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和血清學結果予以判定。22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確定疫區(qū)范圍根據病人在傳染期內的活動情況,迅速查明疫區(qū)范圍,并逐一登記接觸者。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對接觸者應采取的措施和范圍,以及消毒、殺蟲和滅鼠范圍。23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追溯傳染源,查明傳播途徑判定病人感染日期,調查病人活動情況,病人之間或與染疫動物接觸情況,查明傳染來源、傳播途徑。24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查明鼠疫發(fā)生和蔓延的條件

是否繼續(xù)存在

調查鼠疫的流行季節(jié),動物及媒介昆蟲種類和密度等,以便采取針對性措施,防止鼠疫的擴散和蔓延,達到控制疫情的目的。25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其他因素的調查

環(huán)境衛(wèi)生情況,是否有人為撒布疫蚤、疫鼠的情況,當地居民預防接種情況等,以便制定出本地區(qū)的處理措施。26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現場調查1、病例及接觸者調查2、媒介宿主調查3、醫(yī)務人員和現場工作人員防護27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病例及接觸者調查接到疑似鼠疫病人的傳染病報告,事件發(fā)生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立即派出調查人員,對發(fā)病情況、發(fā)病人數與分布、接觸者數量與分布等進行調查,根據鼠疫診斷的可能性及事件的嚴重情況,采取早期隔離措施。鼠疫疫情得到證實后,在流行地區(qū),應強化現有傳染病報告工作,通知所有醫(yī)療機構及時報告疑似病例;開展主動監(jiān)測,深入社區(qū)以巡回醫(yī)療的形式動員群眾,發(fā)現和報告可疑病例。發(fā)現可疑病例后應立即組織確診、隔離治療。在非流行地區(qū),要特別注意對動物來源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學史進行調查,掌握病人感染來源以便實施控制。鼠疫的接觸者指從病人發(fā)病開始至得到隔離為止,曾經與病人同處一室,或接近5m距離以內的所有人員。發(fā)生疫情后應盡可能排查接觸者,調查接觸情況并實施隔離醫(yī)學觀察。28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媒介宿主調查(1)鼠疫主要宿主動物和傳播媒介的密度;(2)主要宿主動物的帶菌率和抗體分布情況;(3)媒介的帶菌率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判定病人的感染來源是當地的還是外來的,若是外來感染源,對能否在當地形成新的疫源地作出分析判斷。29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醫(yī)務人員和現場工作人員防護

所有的醫(yī)護人員、采取標本的人員和其他直接為鼠疫病人服務的人員,都必須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自身感染。在非鼠疫疫區(qū)口罩和手套是重要的防護手段。做好個人防護,可佩戴醫(yī)用防護口罩;佩帶外科用乳膠手術手套,必要時再加戴一層防切割手套。防護服裝只要能遮蓋日常衣物即可,最好是后開口、掩襟。由于非疫區(qū)內沒有蚤類侵襲的危險,長統(tǒng)膠靴和防蚤布襪不是必要的裝備,采用一次性鞋套即可。所有最表層的防護服裝用后必須經消毒清洗才能重復使用。發(fā)生在疫區(qū)的突發(fā)鼠疫事件,除做好上述防護外,同時應采取嚴格的防蚤措施。30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現場疫情控制-隔離治療病人

鼠疫病人應就地隔離治療,避免遠距離運送。如果同時發(fā)生多例病人,可以征用適當的醫(yī)療機構或其他設施以利于搶救,但隔離區(qū)域必須是單獨的建筑物或建筑物中有相對獨立的部分。隔離前應事先轉移其他人員,對環(huán)境進行消毒和滅蚤、滅鼠。對肺鼠疫病人,需要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以防空氣傳播,直至完成48小時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并出現臨床好轉為止;對腺鼠疫患者(如果無咳嗽,X線胸透陰性),在完成48小時有效治療和臨床癥狀好轉之前,必須對其引流物和分泌物做消毒處理。治療與護理鼠疫病人的醫(yī)務工作者,不應離開隔離區(qū)域。特異性治療:首選鏈霉素,若無鏈霉素則可用慶大霉素、四環(huán)素或氯霉素。31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現場疫情控制-隔離觀察接觸者

鼠疫的潛伏期無傳染性,潛伏期內接觸者或間接接觸者,不需要隔離。負責隔離觀察的人員必須每日定時了解被隔離者的健康情況,測量體溫和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及時發(fā)現發(fā)病的跡象。接觸者的隔離地點應適合醫(yī)學觀察的需要,保障被隔離者的生活需要并有利于切斷他們與周圍人員的接觸。切不可將疑似病人與接觸者混合隔離在同一空間之內。接觸者中出現發(fā)病跡象者,應立即單獨隔離或轉入隔離鼠疫病人的地方。預防性服藥:對接觸者和被隔離的觀察者需實施預防性服用磺胺類抗生素。32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現場疫情控制-現場衛(wèi)生處理

(1)消毒:與鼠疫病人有關的所有廢棄物品,最好經高壓消毒或焚毀;不能焚毀或用消毒液浸泡的有價值物品,可用環(huán)氧乙烷熏蒸消毒。鼠疫菌對消毒劑的耐受性不強,病人周圍的環(huán)境,應經常性地使用中效以下消毒劑如新潔爾滅等擦拭,病人出院、死亡后進行的終末消毒,或在無人的場所,才使用高效消毒劑徹底消毒。(2)媒介生物控制:若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區(qū),應當采取媒介生物控制措施。首先從疫點開始向周圍實施強化滅蚤。當滅蚤取得滿意效果后,才在感染地區(qū)開展滅鼠工作,或者滅鼠與滅蚤同步進行?,F場工作者要落實防蚤措施,在衣服上撒殺蟲粉,每日使用驅蟲劑。若事件發(fā)生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區(qū)之外,不存在傳播媒介(蚤)的情況下,殺蟲和滅鼠不是必須的,達到衛(wèi)生學要求即可。

33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現場疫情控制-區(qū)域封鎖與交通檢疫

一般的突發(fā)鼠疫事件,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即可得到控制。若由于各種原因錯過了早期發(fā)現的時機,致使接觸者的人數難以查清時,則需要采取區(qū)域封鎖和交通檢疫等措施。一般情況下,如果鼠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超過10例以上,特別是在重要城市中,接觸者的人數很難查清,采取區(qū)域封鎖和交通檢疫措施是必要的。區(qū)域封鎖與交通檢疫措施由相應級別的政府下令實施。以檢疫機構為主組織實施。34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醫(yī)療救治鼠疫病人如不及時治療,容易死亡,特別是肺鼠疫和鼠疫敗血癥死亡率幾乎100%。若搶救及時,方法得當,大部分患者能夠治愈,并且不留后遺癥。因此,對鼠疫病人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各型鼠疫的特效治療一般以鏈霉素為首選,其次是廣譜抗生素,磺胺類藥物作為輔助治療或預防性投藥。35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動物間鼠疫疫情處理

動物鼠疫是人間鼠疫發(fā)生和流行的主要來源,及時發(fā)現動物鼠疫流行,并且處理好動物鼠疫疫區(qū),是防止人間鼠疫發(fā)生的重要措施。從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及其主要媒介或其他動物體內檢出鼠疫菌;雖末檢出鼠疫菌,但在疫源地內連續(xù)檢測情況下,從主要宿主或牧犬血清中用間接血凝查出F1抗體,其陽性率或其中一份滴度達到診斷標準;即可定為動物鼠疫疫區(qū)。無論在居民點內、外,如發(fā)現染疫鼠(獺)、蚤均應引起重視,進行疫區(qū)處理。36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動物間鼠疫疫情處理原則無論在城鎮(zhèn)或農村,凡人口較密集地區(qū),在居民點內發(fā)現疫鼠、疫蚤(包括細菌學或構成現疫流行標準血清學陽性地區(qū)),均應等同于發(fā)現人間鼠疫患者,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加以嚴格的疫區(qū)處理。如在人煙稀少的牧區(qū)發(fā)現疫鼠、疫蚤時,為防止疫情擴散,及時對疫點進行嚴格處理,也是完全必要的。37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動物間鼠疫疫情處理的對象、范圍和方法處理對象:動物鼠疫疫區(qū)處理對象主要是主要宿主動物及其寄生蚤。處理的范圍:原則上根據動物鼠疫流行地區(qū)、宿主動物的生態(tài)特點,因地制宜地確定處理范圍。處理方法:在居民點內發(fā)現染疫鼠、蚤時,應與發(fā)生人間鼠疫一樣劃定大、小隔離圈,所不同的是沒有鼠疫患者,可不進行消毒,但仍需徹底滅鼠、滅蚤,首先進行環(huán)境與鼠洞滅蚤,然后滅鼠,野外滅鼠最好采用鼠蚤并滅的方法,也可用急性滅鼠劑,滅鼠后堵洞。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大、小隔離圈內人員在10天內不得外出。疫區(qū)處理后,大、小隔離圈內達到滅鼠滅蚤標準后,方可解除封鎖。38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動物間鼠疫疫情處理總結報告報告內容應包括:動物鼠疫疫區(qū)發(fā)現。疫鼠、疫蚤名稱,疫鼠、疫蚤及血凝陽性點發(fā)現時間和地理位置,應注明是新疫點還是老疫點。疫區(qū)處理的組織、技術措施,處理的范圍、效果。分析動物鼠疫的流行規(guī)律、流行范圍、流行強度。繪制疫鼠疫蚤及血凝陽性點分布圖。提出工作中的經驗、體會、教訓及今后預防措施。39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健康教育1、鼠疫是一種人類已經研究多年的傳染病,可防、可治、可控、不可怕。只要能夠及早發(fā)現和及早治療,所有的病人都可以治愈。我國已經有多年控制鼠疫的經驗,只要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不必慌亂,事件可在短期內得到控制。2、鼠疫是一種病情發(fā)展極快,易導致病人死亡和疾病傳播的高度危險傳染病,因此,發(fā)生疫情時必須采取一定的強制性措施。盡管強制性措施會帶來諸多不便和暫時的經濟損失,但都是為了病人和接觸者本身的安全考慮。每一個人都應當積極配合強制措施的落實,試圖逃避只會給自己帶來生命危險,也會造成疾病的傳播。40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應急響應終止和善后處理

病人的體溫恢復正常,主要癥狀消失,每隔一日進行細菌學檢驗結果連續(xù)三次陰性,方可解除對病人的隔離。最后一例鼠疫病人得到隔離后9天,沒有新病例發(fā)生,現場經過消毒處理,由相應級別的衛(wèi)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同級人民政府或應急指揮部批準后,即可解除區(qū)域封鎖和交通檢疫等措施??偨Y和評估:內容主要包括事件概況、現場調查與處理概況、病人救治情況、控制措施效果評價、應急處理過程中的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等。41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霍亂防制與疫情應急處置霍亂是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亂弧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是以發(fā)病急、傳播快、波及范圍廣、能引起大流行為特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甲類傳染病之一,也是《國際衛(wèi)生條例》規(guī)定的國際檢疫傳染病之一,《國內交通衛(wèi)生檢疫條例》也將其列為檢疫傳染病。42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

霍亂弧菌的存活能力古典型弧菌在外環(huán)境中存活力很有限,但埃爾托型抵抗力較強。一般在未經處理的河水、海水和井水中,埃爾托型可存活1~3周甚至更長時間。在有藻類或甲殼類等生物的淡水中,存活時間更長,條件適宜時可繁殖,甚至越冬在鮮魚、鮮肉和貝殼類食物上可存活1-2周在蔬菜水果上可存活1周左右食品上的菌在冰箱內比常溫下存活時間長43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對熱、干燥、直射陽光敏感100℃煮沸1-2分鐘可被殺死干熱100℃亦可殺死對低溫和堿耐受力較強,對酸和強氧化劑敏感對常用含氯、碘的消毒劑敏感

霍亂弧菌的抵抗力44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流行病學傳染源:病人和帶菌者是霍亂的傳染源。

重癥病人吐瀉物帶菌較多,每毫升糞便含107~109弧菌,極易污染環(huán)境,是重要傳染源。

輕型病人(易被忽視)和無癥狀感染者(不易檢出)作為傳染源的意義更大。45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流行病學傳播途徑:本病主要通過水、食物、生活密切接觸和蒼蠅媒介而傳播,以經水傳播最為重要。病人吐瀉物和帶菌者糞便污染水源后易引起局部暴發(fā)流行。食物傳播的作用次于水源污染。水產品傳播作用大。46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流行病學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新疫區(qū)成人發(fā)病多,而老疫區(qū)兒童發(fā)病率高。流動人口是近年發(fā)病的主要人群。病后可獲一定的免疫力,不持久。47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霍亂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分級

1、符合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霍亂疫情(Ⅱ級):霍亂在一個市(地)范圍內流行,1周內發(fā)病30例以上;或疫情波及2個以上市(地),有擴散趨勢。2、符合較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霍亂疫情(Ⅲ級):霍亂在一個縣(市)行政區(qū)域內發(fā)生,1周內發(fā)病10~29例;或疫情波及2個以上縣(市),或市(地)級以上城市的市區(qū)首次發(fā)生。3、符合一般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霍亂疫情(Ⅳ級):霍亂在一個縣(市)行政區(qū)域內發(fā)生,1周內發(fā)病9例以下。48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霍亂的發(fā)現

腸道門診的腹瀉病例監(jiān)測:在流行季節(jié),各級醫(yī)療機構需設立腸道門診,對就診的腹瀉病人進行登記、采樣和檢測,以盡早發(fā)現霍亂病人。糞便培養(yǎng)O1群或O139群霍亂弧菌陽性者,需開展進一步調查。(2)在非流行季節(jié)或非流行地區(qū),發(fā)現有典型霍亂臨床癥狀,如劇烈腹瀉,水樣便(黃水樣、清水樣、米泔水樣或血水樣),伴有嘔吐,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循環(huán)衰竭及肌肉痙攣(特別是腓腸肌痙攣)的病例,應高度懷疑為霍亂,立即采集病人的糞便標本進行檢測。(3)有明確接觸史(如與霍亂病人同餐、同住或護理者等),并發(fā)生腹瀉、嘔吐癥狀,而無其他原因可查者,應診斷為疑似霍亂。

49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霍亂的報告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和有關單位在發(fā)現疑似、臨床診斷或實驗室確診霍亂病例后,于2小時內填寫報告卡進行網絡直報,并在第一時間向所在地縣(區(qū))級疾控機構電話報告,確診病例必須由各級疾控機構進行確認和審核。50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主要臨床表現潛伏期:1~2天,短者數小時,長者5~6天。典型病人多急驟起病腹瀉在先,嘔吐在后便形狀:黃水,米泔樣氣味:無糞臭,可有腥味次數:十幾次→不可計數性質:無痛性嘔吐:無惡心先兆體溫:常低于正常常有腿部痙攣性疼痛,嚴重者在腹部、胳膊有痙攣性疼痛51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主要臨床表現病程通常分為五期。1.潛伏期2.前驅期3.瀉吐期:劇烈腹瀉,嘔吐,多無腹痛/有輕度腹痛,個別有陣發(fā)性腹部絞痛。腹瀉每日10余次至數10次,甚至大便從肛門直流而出,難以計數。52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主要臨床表現大便初為黃色稀便,迅速變?yōu)椤懊足锼睒踊驘o色透明水樣,少數重癥病人可有洗肉水樣便。嘔吐物初為胃內食物殘渣,繼之呈“米泔水”樣或清水樣。一般無發(fā)熱,或低熱,共持續(xù)數小時或2~3天進入脫水虛脫期。53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主要臨床表現4.脫水虛脫期:病人迅速呈現脫水和周圍循環(huán)衰竭。輕度脫水僅有皮膚和口舌干燥,眼窩稍陷,神志無改變。重度脫水則出現“霍亂面容”,眼眶下陷,兩頰深凹,口唇干燥,神志淡漠甚至不清。皮膚皺縮濕冷,彈性消失;手指干癟似洗衣婦,腹凹陷如舟。54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主要臨床表現當大量鈉鹽丟失體內堿儲備下降時,可引起肌肉痛性痙攣,以腓腸肌、腹直肌最為突出。鉀鹽大量喪失時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減低,反射消失,腹脹臌腸,心律不齊等。脫水嚴重者有效循環(huán)血量不足,脈搏細速或不能觸及,血壓下降,心音低弱,呼吸淺促,尿量減少或無尿,血尿素氮升高,出現明顯尿毒癥和酸中毒。55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主要臨床表現5.反應恢復期:病人脫水糾正后,大多數癥狀消失,逐漸恢復正常。約1/3病人因循環(huán)改善,殘存于腸腔的毒素被吸收,又出現發(fā)熱反應,體溫約38~39℃,持續(xù)1~3天自行消退。整個病程平均3~7天,也有長達10余天者。56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醫(yī)療救治初步確診病人要在傳染病院或醫(yī)院傳染科病房隔離治療。醫(yī)院、診所收治霍亂病人后,治療過程中需嚴格落實隔離措施,對病人使用的物品必須進行浸泡或高壓消毒,尤其應注意病人吐瀉物的消毒,防止病原菌隨污物排出到醫(yī)院外。霍亂病人,尤其典型病人體內水分和電解質丟失嚴重,治療原則是預防脫水、治療脫水、糾正電解質紊亂、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病人應根據病情輕重立即給以補液。57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現場調查

疫情確認和暴發(fā)流行危險性評價

(1)核實診斷:到達現場后,通過以下工作進行病例的診斷核實:①訪視病人、醫(yī)生和能提供病人信息的其他人;②核實實驗室檢測結果,收集相關資料,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③必要時請臨床專業(yè)人員會診。對臨床標本或獲得的分離菌株應送平行或上一級實驗室重復檢測,以進行核實診斷。58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現場調查

疫情確認和暴發(fā)流行危險性評價

(2)暴發(fā)初步分析:根據當地收集的資料,分析相同診斷和相似癥狀患者的發(fā)生時間、地區(qū)、人群分布;調查飲食的共同暴露史、接觸情況及其他流行病學史;分析不同病例間的流行病學聯(lián)系。59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現場調查

流行病學調查(1)病例搜索與個案調查:包括對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觸者的調查。(2)流行因素調查:調查可能的流行因素,提出可能感染來源與感染途徑的假設;設計病例-對照研究等方法,證實感染來源,確定傳播途徑及暴發(fā)流行危險因素。(3)補充調查:包括針對新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對數據資料的補充、開展新的實驗室檢測項目等。60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現場疫情控制

疫點處理:指與病人、疑似病人、帶菌者同一大門出入的住戶,或與其生活有密切關系的若干住戶。疫點內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未經消毒不得帶出。隔離治療傳染源疫點的消毒處理疫點內所有在家人員留驗、服藥、觀察密切接觸者的管理61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現場疫情控制

疫區(qū)處理:根據疫點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狀況、自然村落分布、人群生活和物資交往等情況,考慮霍亂傳播條件和流行病學聯(lián)系,判斷受累地區(qū)而劃定疫區(qū)。建立專門的監(jiān)測報告和分析工作小組開展衛(wèi)生宣傳教育加強疫區(qū)衛(wèi)生管理62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病例報告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發(fā)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fā)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fā)時,應于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絡報告;64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疫情事件分級特別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Ⅰ級,紅色):經證實禽流感具備人傳人的能力,且本省出現人禽流感疫情擴散趨勢;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Ⅱ級,橙色):本省范圍內出現散在疑似、臨床診斷、確診人禽流感病例;較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Ⅲ級,黃色):本省范圍內出現疑似或確認禽類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但沒有發(fā)現人禽流感病例;一般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Ⅳ級,蘭色):本省范圍內出現禽類大量死亡(包括農業(yè)部門通報的某地出現大量不明原因禽類死亡)。65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疫情事件響應一般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采取以下措施:(1)密切關注國內外動物禽流感及人禽流感疫情動態(tài),做好疫情預測預警,開展疫情風險評估。(2)做好各項技術及物資準備。(3)開展常規(guī)疫情、流感/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監(jiān)測。(4)醫(yī)療機構開展不明原因肺炎的篩查工作。(5)開展人禽流感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公眾防控人禽流感知識水平。(6)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動物禽流感疫情監(jiān)測工作,防止疫區(qū)受染動物以及產品的輸入。66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流行病學-傳染源

目前而言,最主要的傳染源仍為被A(H5N1)感染的禽類動物,尤其是散養(yǎng)家禽。從家庭聚集現象來看,人禽流感患者也可能具有一定傳染性。67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流行病學-傳播途徑主要是吸入具有傳染性的飛沫或飛沫核、直接接觸或通過污染物的間接接觸,將病毒接種到病人的上呼吸道或結膜的黏膜上。不同傳播途徑的相對傳播效率尚未確定。目前的多數證據表明存在禽-人傳播、環(huán)境-人傳播和母-嬰間垂直傳播,少數和非持續(xù)證據支持人際間的有限傳播。68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流行病學-易感人群人感染A(H5N1)亞型禽流感病例多數為年輕人和兒童,這點與季節(jié)性流感大不相同。1997年香港的人禽流感病例的平均年齡為17.2歲(1~60歲)。我國23例病例的年齡中位數為29歲(6~62歲),主要發(fā)生在青壯年,大部分病例發(fā)生在農村。69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流行病學-高危人群從事家禽養(yǎng)殖業(yè)者及其同地居住的家屬在發(fā)病前1周內到過家禽飼養(yǎng)、銷售及宰殺等場所者接觸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實驗室工作人員與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員70重點傳染病防制技術及疫情應急處置臨床表現潛伏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