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上都、大都間相互關系和地位_第1頁
元代上都、大都間相互關系和地位_第2頁
元代上都、大都間相互關系和地位_第3頁
元代上都、大都間相互關系和地位_第4頁
元代上都、大都間相互關系和地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元代上都、大都間相互關系和地位內容摘要:上都、大都都是中國元代的都城,都是元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兩個都城都有著舉足重輕系國家安危的重大作用。兩都是兄弟城,是姐妹花,共同承載了元代百年的宏偉大業(yè)。上都之為上,是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前建立的草原都城,在連接草原與中原之間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在政治和軍事上尤其顯得重要。大都之為大就是建制大,份量重。尤其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在國力的體現方面,尤其顯得重要。關鍵詞:歷史文化 元代兩都兩都巡幸制中國歷史上的元代,是第一個少數民族主政的中華大一統(tǒng)的時期。在中華廣袤疆域的范圍內各民族有了空前廣泛的交流和融會。中原、草原、西域融會一體,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和西域文明深入交匯,呈現了多元共榮異彩紛呈的局面。蒙古族入主中原,接受了儒家文化,也把游牧文化帶到中原。多都制就是游牧民族建國的一種方略。契丹建遼,女真建金,都是實行多都制。元代實行兩都制是游牧文化的體現,也是大元帝國政治、經濟、文化治理的需要。元代設立上都和大都。上都,也稱為上京、灤京和夏都,每年三、四至八、九月皇帝和朝廷大批的扈從官員由大都到上都辦理朝政。秋涼以后回到大都,在大都理政。每年往返一次。大都,元代的首都,也稱為冬都,曾是金代的中都,也稱燕京。上都、大都都是中國元代的首都,都是元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兩個都城都有著舉足重輕系國家安危的重大作用。兩都是兄弟城,是姐妹花,共同承載了元代百年的宏偉大業(yè)。上都之為上,是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前建立的草原都城,元世祖忽必烈在此經營了“金蓮川幕府”,又在此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里被稱為“圣龍起飛之地”。在連接草原與中原之間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在政治和軍事上尤其顯得重要。大都之為大就是建制大,份量重。尤其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在國力的體現方面,尤其顯得重要。朝廷的建制以大都的為大,上都的為分署。中華的富裕繁華在大都有著更多的體現。兩都巡幸制是元一代的重要政治體制我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一般都采用兩都或多都巡幸制度。元之前,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和女真建立的金朝都是五都巡幸。遼朝設立上京、中京、南京、東京、西京,以五京為中心劃分五大行政區(qū)域,稱為五京道,道下設府、州、郡、縣,投下軍州、邊防城等地方政權機構。金朝沿襲遼朝行政制度,也設五京,將全國劃為十九路。大都就是金朝時的中都,元代初期設立燕京行省,后稱中都,1264年改稱大都。上都建造于1256年到1259年,當初稱為開平?!对贰酚涊d,“國初,置開平府。中統(tǒng)四年,改上都路總管府。”(注1)當時,忽必烈作為藩王總領漠南軍國庶事,駐金蓮川。主持選址和總策劃的是元世祖的重要謀臣劉秉中。董領工程的是真定藁城人董文炳(注2)真定獲鹿人賈居貞、州豐縣人謝仲溫。開平城是元代建立的第二個草原都城,建在草原的南緣,成為連接草原與中原的中樞紐帶和戰(zhàn)略要地。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平召集忽日勒太(蒙語:會議),接受推舉登上皇位,開平成為臨時首都。中統(tǒng)四年(1263年)“升開平府為上都”(注3),同年建立了上都路總管府。(注4)。此后,有五個元帝國的皇帝在此接受推舉登上皇位。一直到1369年元惠宗撤離上都,上都興旺輝煌百余年。上都被稱為“圣龍起飛之地”。當時的大都與上都齊名,曾是金朝的中都,稱燕京。1260年忽必烈在上都即位后,置十路宣撫司,燕京路宣撫司為其一,后改為燕京行省。1264年確定為元帝國的中都,后改稱大都。大都是直接牽動和維系中原的中樞。水、陸交通便利,物寶天華,集中原的繁華富貴,成為帝王之鄉(xiāng)。兩都相比,各有所長,不可或缺,成為大元帝國的雙璧。有的學者認為上都“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于大都”(注5)那也只是一家之言。元帝國實行兩都制。上都又有上京、灤京、夏都之稱。每年三、四至八、九月元帝國的皇帝帶領百官在此駐夏,處理內政外交諸事?;实勖磕暧薪肽甑臅r間在這里處理朝政大事。這里專門設置了各官衙的分省官署。如上都中書省、御史臺、翰林國史院樞密院、集賢院、大司農司、大宗正府、蒙古翰林院、宣政院、宣徽院、太醫(yī)院、將作院、通政院等等。(注6)皇帝每年巡幸上都,上至宰執(zhí)大臣,下至百司庶府,都以其職分官扈從。(注7)上都城的管理機構是上都留守司,留守司的達魯花赤、留守為正二品大員,與右丞、左丞、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等重要官職同一級別。(注8)開平與燕京在未明確兩都之前就顯現出它們的特殊地位。1260年3月,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平即位不久,從開平至燕京便開通了急遞站鋪,轉遞朝廷的重要公文奏表。規(guī)定“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設一急遞鋪,十鋪設一郵長,鋪設卒五人,“定制,一晝夜走四百里,郵長治其稽滯者”。(注9)從大都到赤城(今河北赤城縣)設42鋪,歸大都路管轄;從赤城往北,自沙窩至上都設四十鋪,歸上都路管轄。每年皇帝離開大都后,“各行省宣史并差官起解一應錢糧,常典至京又復馳上京飛報?!保ㄗ?0)兩都巡幸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在元代實行百年之久。毋庸置言,朝廷在哪里,哪里便是國家的政治中心。巡幸途中,便是移動中的朝廷。朝廷的去所維系國家的朝政,舉足重輕。每年的兩都間巡幸往來事關國家大計,行動也非常隆重。從大都出發(fā)要到萬歲山大宴百官,大都留守官員要護送皇帝到大都以西的大口。(注11)上都官員有時要遠至黑谷驛路的沙嶺納缽之地迎接皇帝,并在此舉行宮廷小宴。(注12)當元朝的皇帝秋季從上都返回大都,大都的留守官員往往遠至居庸關北口或龍虎臺迎接(注13)皇帝進大都時“省院臺官大聚會于建德門城上,分東西兩班,至麗正門聚會,設大茶飯,謂之巡城會?!保ㄗ?4)在上都巡幸中,按照元朝制度必然舉行各種朝會,新皇帝即位、元旦、天壽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都舉行朝會。諸王百官每次到上都朝會,元朝政府都要支出巨大的經費,其中耗費最大的是對朝會者的賜予。成宗元貞二年十二月規(guī)定:“諸王朝會賜予,太祖位,金千兩,銀七萬五千兩;世祖位,金各五百兩,銀二萬五千兩,余各有差?!保ㄗ?5)這種巨大的賜予雖然造成財政困難,但政治目的是明確的。在上都巡幸中,燕饗是不可少的。制度規(guī)定:“歲時行幸,皆有燕饗之禮?!边@種宴會稱為“質孫宴”或“詐馬筵”。參加“質孫宴”的人必須穿“質孫服”。馬可?波羅記載:“此種衣服皆出汗賜,上綴珠寶石甚多。”(注16)質孫宴要連續(xù)開三天,與宴者每日換一次衣服。在上都巡幸中,元朝皇帝在上都還進行一項重要的活動是望祭祖先園陵。蒙古大汗死后,一般都葬在漠北的起輦谷(即克魯倫河與土拉河上源之間的肯特山中)。從忽必烈起,就率領皇族在上都西北郊按蒙古人習俗望祭祖先,“皇族之外皆不得預禮也”。(注17)上都也是調集重兵剿滅叛亂的重要基地。戡亂阿里不哥,乃顏都是由上都集結出兵并贏得了最后勝利。后來的“南坡之變”和“兩都之戰(zhàn)”也顯示了上都政治、軍事上的舉足重輕的重大作用。忽必烈初登皇位之時便遭到漠北阿里不哥的挑戰(zhàn)。忽必烈正是在開平、燕京地區(qū),緊急調兵儲糧,軍用物資源源不斷集結開平,做了反擊阿里不哥的準備?!罢髦T路兵三萬駐燕京近地。命諸路市馬萬匹送開平府?!保ㄗ?8)登基三個月后便集結了平叛的力量,忽必烈親率大軍北征阿里不哥,阿里不哥軍隊被擊潰,12月從漠北和林凱旋而歸。1261年秋天,阿里不哥休養(yǎng)生息之后發(fā)動突然襲擊,向漠南進攻,頓時開平局勢又緊張起來。忽必烈急忙調軍遣將,各路軍馬匯集開平,迎集阿里不哥,在這次戰(zhàn)役中,阿里不哥軍隊受到重創(chuàng)。1264年由于眾叛親離,7月阿里不哥率眾歸降忽必烈,這場歷時5年的汗位之爭以阿里不哥徹底失敗告終。至元十二年(1275)西北諸王在元朝北部邊境騷擾,直接威脅到元朝的統(tǒng)治。此時元軍主力正在南方戰(zhàn)場與宋軍激戰(zhàn),為防止后院起火,也因無力抽調兵力,忽必烈作出妥協,大軍沒有全力西征,而只是進入防御狀態(tài)。1276年皇子那木罕出鎮(zhèn)西北,奉命輔佐皇子的昔里吉伙同脫脫木兒劫持皇子那木罕、闊闊出兄弟和大將安童,將那木罕兄弟送到金帳汗處,將安童送到海都處。此后叛軍占領了西北,隨即又分道東進。1277年春,駐守應昌地區(qū)的弘吉拉部萬戶只兒瓦臺響應叛軍,勢逼上都?!懊鳀|都元帥洪茶丘將兵二千赴上都”,“命還家少休,期六月赴上都”(注19)此時,忽必烈火速調集軍隊到上都,北征叛軍。軍隊在上都集結完畢,忽必列命令中書右丞別吉里迷失率蒙、漢、高麗諸軍直奔應昌,平定只兒瓦臺叛軍:繼而又派平宋元將伯顏統(tǒng)兵北伐,昔里吉大敗,元軍收復和林地區(qū)。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春,東道諸王乃顏發(fā)動叛亂,與西北諸王海都遙相呼應。忽必烈親率大軍于從上都出發(fā)北征乃顏,道出應昌,“至撒兒都魯之地,乃顏黨塔不帶所部六萬逼行在而陣,遣前軍敗之”。忽必烈抵失刺斡耳朵。乃顏東逃,玉昔貼木兒率軍追擊,將其擒獲處死。忽必烈回到上都。至元二十六年1289)“發(fā)侍衛(wèi)親軍萬人赴上都”,忽必烈又由上都北上,率李庭等所部軍隊征討海都。(注20)以上史實表明,上都是對北方蒙古諸王的作戰(zhàn)基地,具有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上都位于草原交通樞紐的上都,便于與漠北宗王貴族的聯系。蒙古國時,漠北和林是汗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元朝建立后,政治重心南移,漠北蒙古本土成為邊地。而漠北蒙古宗王貴族在政治上具有很大的勢力。因此,控制漠北蒙古本土關系到元朝統(tǒng)治能否鞏固的大事,上都是對北方蒙古諸王的作戰(zhàn)基地,具有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起到維系中原與草原共同繁榮的重大作用。兩都相比之下,上都更接近蒙古本土,大都更便運作中原,大都是經濟物華之地,上都是政治文化之鄉(xiāng)。兩都各有千秋,成為中國元代的兩顆璀璨的明珠!上都和大都的興建與相互關系上都建于1256年至1259年,其政治基礎是蒙古大軍征伐金朝的全面的勝利,是治理陜西、河北、山東等地并進取中原的政治、軍事需要。元世祖忽必烈自1251年起駐守金蓮川,治理關中等地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敖鹕彺桓钡男纬?,聚集了大量的治國和用兵棟梁之才。遠在漠北的哈爾和林,作為草原之都已經顯得太遙遠和無力了。建造新的草原之都,成為實現元朝統(tǒng)治者新的政治藍圖迫切需要。這個新的都城,必須體現元朝朝廷的大大膨脹的權勢,又是進取中原的中樞和前沿,成為新的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這種構想,理所當然地選擇了金蓮川,選擇了總理漢地軍國庶事的藩王忽必烈!大都始建于1264年前后,延續(xù)了10年之久。是在忽必烈登基作了皇帝以后,元代的政治、軍事重心進一步伸向中原地區(qū)。金朝留下的燕京已經破舊失修,不堪負重。于是在原金朝中都的東北另起爐灶,興起了營建大都的浩繁工程。大都彰顯了大元帝國的國力、財力和高超的建筑工藝。幾百年以后,大都確定的中軸線和總體布局仍然是現代北京城的主要架構。中國測繪科學研究所夔中羽研究員在對北京城的中軸線進行研究中發(fā)現,從元大都時就確定下來的北京城中軸線并沒有和經過該地的子午線重合,而是有2度多的偏角。在精確的地形圖上,中軸線顯示了這種“偏離”:從南端起始點(永定門)開始,向北延伸時開始呈逆時針方向偏離子午線,而終點位置(鐘樓),換算后的實際距離,已經離開子午線約300米!多種猜測都被推翻后,夔中羽研究員想到這種偏轉可能與人文因素有關。為此,夔中羽研究員專程來到元上都遺址,通過對元上都遺址的實地測量,測出元大都的中軸線向北延長恰好經過元上都,由此得出了北京城的中軸線是因上都而偏轉的。上都的興建早于大都,多次測量已證實,上都的中軸線與經過該地的子午線重合。忽必烈為了治理漢地的便捷,選擇在燕京建中都(后稱大都),但為了不離開上都這一根本,才用上都來確定大都的中軸線,從把上都整體放在了元大都的中軸線上,使大都成為上都的延伸,構成了一個整體,這體現了忽必烈卓越的統(tǒng)治理念,由引可見元朝實行的是形式上的兩都制,而實質上是一都制,為此,大都中軸線因上都而偏轉就理所當然了。建設上都與大都是同一位設計大師,他就是官至太保的劉秉中。劉秉中遠在漠北罕廷時期就伴隨在元世祖忽必烈左右,是兼通儒、佛、道的學問家,是元朝的主要謀臣。上都、大都設計的方位,是建筑學的一種特殊的聯系,同樣也顯示了大都與上都的政治上的重大意義和不可分!上都城在元廷入主中原前興建。十三世紀六十年代金朝已經面臨垂危的局面。忽必烈作為蒙哥汗的御弟駐守金蓮川一帶,成為進取中原的中樞地帶。開平城的興建,正是當時局勢發(fā)展的需要。民間留下忽必烈向龍借地建城的傳說?!跋鄠鲃⑻珜氝w都時,因地有龍池,不能固,乃奏世祖當借地于龍,帝從之。是夜三更雷震,龍已飛上天矣。明日以土筑成基?!保ㄗ?1)“圣祖初臨建國城,風飛雷動蟄龍驚;月生滄海千山白,日出扶桑萬國明”,就是以這一傳說為題材作出的詩篇。詩人自注說:“上京大山,舊傳有龍居之?!保ㄗ?2)龍的神話當然不足憑信,但從傳說中可以看出一個事實,開平城修建時,排干積水是一項比較艱苦的工程。以后建大安閣時,也是先要排干湖水,堵塞水源。傳說上都地下原是海,海中有龍。建城的官員劉秉忠深諳佛道教義,才華出眾,有著非凡的能力。他制作了鐵幡桿,高數十丈,以法術鎮(zhèn)住了海中之龍?!拌F竿屺立海水竭,臥龍飛去空冥冥?!保ㄗ?3)據拉施特記載,當時人們把草地中間的湖水排干,并用石頭、石灰、碎磚等材料填平,溶了很多錫加固?!霸谏疬_一人高之后,再在上面鋪上石板……在那石板上面,建造了中國式的宮殿。”(注24)七百年前,四十萬蒙古族群由蒙古高原的茫茫草地,伴隨著“蒙古旋風”飄落到歐亞大陸三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地域,帶去草原文明,吸納不同文化,在當地深深扎根。東亞、南洋、波斯灣,歐亞大陸,四面八方的帝國、王朝,政界、商家,文人、學者,紛紛與大元帝國交往,繁榮經濟,交流科學文化,發(fā)展友誼。上都是元王朝大帝國的都城,是蒙元文化的發(fā)源地,是蜚譽中外的世界性大都市和政治、文化的中心。上都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一一大元帝國的夏都,不言而喻成為一個時代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之一。百余年的輝煌,每一寸土地都蘊含了豐厚的人類文明。雖遭戰(zhàn)亂破壞,上都遺址像一座巨大的人類文明的博物館,承載了人類百年文明曾有過的燦爛和輝煌。認識上都,解讀上都,不僅能夠獲得元王朝時期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明,也能使世界文明找到自己曾經走過的不平凡的印跡!人類文明呈現階段性不斷發(fā)展著,每個時代都綻放出不同尋常的燦爛明媚的光彩。十二、十三世紀歐亞大陸刮起的“蒙古旋風”,震撼了整個世界,人類的古文明也經過漫長的探索,走上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一個強大的統(tǒng)一的開放的蒙元帝國的崛起,使得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了空前廣闊范圍的深入交流與發(fā)展。上都、大都的興建,體現了元朝朝廷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需要。上都更多的反應了元廷的根基和本土,大都更多的彰顯了元廷的強大,威加四方。兩都都顯現了中華大一統(tǒng)的多元共榮,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會的和諧統(tǒng)一。臺灣學者繭廬指出:中國史學家與馬可?波羅、多桑氏的記述,均曰上都為行都。以我的看法,蒙古人視上都,蓋與和林等同,上都興則和林廢。燕京的營建,不過是理治漢地。和遼代以臨潢為都城,以燕山為行京的意義相同。(蒙古與契丹同族。鑒于金人輕離根本上京(會寧)而招致覆滅,所以把根本地放在上都)蒙古初都和林,著眼是經營西北方,其位置在世界帝國的觀點,是當時的中心地。到了忽必烈汗,放棄了北進西進,而采取南進漢地統(tǒng)一中華的策略。同時又要保持蒙古人的強弓弩馬的習慣,與便于東北(乃顏封地)西北(海都,篤哇封地)兩邊的控制,自然以在此一跨據塞上,擁有草原的環(huán)境,與漢地中心的上都,作為都城,較好相宜,所以終元之世,發(fā)號施令之地,迄在上都,大汗到燕京去,那不過是享受漢地的繁華,才真是行都的性質。(注25)大都被一些史家認為是大元帝國的首都,上都被任為是陪都。而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上都尤重于大都。也有的回避這種主次的提法,以冬都、夏都來區(qū)別大都和上都。冬都、夏都的提法是客觀的,也是準確的,和政治、文化上的地位與意義并不相違,歷史應該接納這種提法并作為一種客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