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二地理新課標選修(5)第三節(jié)中國的水文災害中國的水文災害“五害之首水為大”——《管子·度地篇》 一、洪水災害二、風暴潮災害三、水文災害多發(fā)區(qū)第三節(jié)中國的水文災害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風霧雹霜,一害也。厲(瘟疫)
,一害也。蟲,一害也。此謂五害。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
《管子·度地篇》洪澇洪水澇漬暴雨洪澇---較大強度的降水形成洪水山洪---山區(qū)坡度陡,降暴雨后迅速形成洪水融雪洪水---高緯度或高山積雪區(qū),季節(jié)性氣溫升高形成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初春季節(jié),較低緯度上游河段先行開封解凍,較高緯度下游河段仍封凍,河水中冰塊堆積導致河道堵塞而形成洪水雨澇---降雨造成的洼地積水不能及時排除內漬---低洼地區(qū)地下水過高使土壤水分長期處于飽和狀態(tài)一、洪水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洪水災害頻繁且嚴重的國家之一,洪水災害不僅范圍廣、發(fā)生頻繁、突發(fā)性強,而且損失大。
東部平原地區(qū)地勢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暢是導致洪澇災害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1、我國洪水災害特征:思考:我國洪水災害分布總的特點?受哪些因素影響?2、我國洪水災害分布總的特點:中國多年平均日降水量≥50毫米的日數①東部多,西部少;②沿海多,內陸少;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④山脈東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海陸位置、地形、氣候、坡向等。
2、我國洪水災害分布總的特點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說明:洪澇災害的形成與氣候、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及人類活動均有關系,其中氣候因素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因素。在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下,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6~9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集中在幾次暴雨過程中,因此容易形成特大洪澇災害。外流區(qū)和內流區(qū)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巴顏喀拉山類型
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地區(qū)
發(fā)生時間
東部季風區(qū)
4—9月受氣溫升高影響形成西北和東北山區(qū)。4—5月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勢低平,排水不暢;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暴雨洪水
融雪洪水
冰凌洪水受河道流向和地理位置的制約河流從低緯度向高緯度流的河段秋末春初影響我國范圍最廣、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洪水災害。3、我國洪水災害的類型:凌汛是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現象。4、暴雨洪水——影響我國范圍最廣、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洪水災害。
①暴雨成因:臺風、鋒面等天氣系統帶來的暴雨。成因類型有臺風暴雨、梅雨鋒暴雨等。②發(fā)生時間:與暴雨的時空分布高度一致,在東部季風區(qū),暴雨集中發(fā)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東部季風區(qū)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我國暴雨洪水分布的特點是什么?1、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六盤山-岷山-橫斷山以東區(qū)域。特別是長江、淮河、黃河、珠江、海河、遼河、嫩江-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區(qū)。2、其次是四川盆地、關中地區(qū)以及云貴高原的部分地區(qū)。思考:通過讀圖2.20,說出我國特大洪水點位主要分布的地區(qū)?主要分布我國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珠江的中下游平原地區(qū)。中國洪水點位圖大洪水點位大洪水點位流域界線圖2.19中國洪水頻率分布圖(1949—1989年)珠江長江淮河黃河遼河嫩江松花江課本p38:圖2.19找出我國洪水頻率在5次以上的河流、城市。海河中國洪水點位圖1100E200N450N雨澇主要發(fā)生范圍(1)誘發(fā)雨澇的自然因素:季風區(qū)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勢低平、河流排水不暢;(2)誘發(fā)雨澇的根本原因:東部平原地區(qū)地勢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暢。
思考:我國東部季風區(qū)暴雨洪水災害多發(fā)的成因是什么?
自然原因:洪澇災害的形成與氣候、地貌和水文等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均有關系。其中氣候因素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因素。在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下,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6~9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可占全年的降水量的60%-80%,且多集中在幾次暴雨過程中,因此容易形成特大洪澇災害。人為原因:人類的不恰當的經濟活動也會增加洪澇災害的風險性,如圍湖造田,建垸,濫伐森林,阻塞河湖水庫,在下游低洼地過渡開發(fā)等人為因素對洪澇災害的影響(見下表)圍湖造田水土流失濫伐森林陡坡開墾泥沙堆積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加重洪災下游低洼地過度開發(fā)資產、人口等密度加大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對洪澇災害的影響
我國農作物水災受災面積呈現在波動中增加的趨勢。我國農作物水災受災較嚴重的省份有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和四川等農業(yè)大省。為什么東部地區(qū)洪水災情嚴重?
耕地面積廣,農業(yè)發(fā)達,主要商品糧基地在此;城市密集,交通便捷,工業(yè)發(fā)達。中國各省(市、區(qū))農作物水災受災面積與成災面積(1978~2000年)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國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點?(一)我國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qū)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這里農業(yè)和工業(yè)發(fā)達,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澇可以導致嚴重的災情。因此是防洪的重點地區(qū);
(二)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區(qū)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狀況,使得下游泥沙淤積,河道堵塞,直接影響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況。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國防治水土流失的重點;
也可以認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證。課本P40思考題:1、類型:臺風風暴潮和溫帶風暴潮2、發(fā)生時間:臺風風暴潮主要發(fā)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溫帶風暴潮主要發(fā)生在春季和秋季。二、風暴潮災害
——我國最嚴重的海洋災害7-10月東南沿海不僅毀壞船只,而且破壞房屋、農田、海堤以及碼頭、港口等工程設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
春秋季節(jié)我國北方沿海二、風暴潮災害
——我國最嚴重的海洋災害3、主要危害:不僅毀壞船只,而且破壞房屋、農田、海堤以及碼頭、港口等工程設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受災體的價值越高,造成的損失越大。4、危害地區(qū):廣泛發(fā)生在遼東灣到北部灣沿海。東南沿海主要為臺風風暴潮,其中長江口、錢塘江口、珠江三角洲、臺灣、海南等地受災最為嚴重。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遼東灣北部灣思考:為什么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風暴潮災害影響更為深遠?雖然我國風暴潮從遼東灣到北部灣都有發(fā)生,但東南沿海的臺風發(fā)生的頻次多,時間長,引起的風暴潮頻繁。①東南沿海是我國對外開放、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有我國發(fā)達的農業(yè)區(qū)和工業(yè)區(qū),密集的人口和城市群。②臺風風暴潮災害給這里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直接的人員、財產等經濟損失,還有更加嚴重的間接損失。(例如停產造成的經濟損失,浸泡精密高級儀器的經濟損失等。因此,我們說影響更為深遠。)三、水文災害多發(fā)區(qū)—————長江流域長江流域是我國暴雨和洪澇災害的多發(fā)區(qū),其中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受災尤為頻繁。長江流域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社會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人口占全國的38%,面積占全國的15.1%,GDP占全國的40%,高新技術產值占全國的70%。它位于東亞季風氣候區(qū),且中下游地勢低平,是暴雨洪水和雨澇的多發(fā)地區(qū)。東部沿海還受到風暴潮的危害。三、水文災害多發(fā)區(qū)——長江流域1、災害鏈:暴雨
洪澇
風暴潮
三、水文災害多發(fā)區(qū)——長江流域1954年1983年集中性暴雨所致1931年長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淹沒農田4620萬畝,
死亡14.5萬人1935年漢江及澧水下游同時發(fā)生水災,受災農田
2264萬畝
,死亡14.2萬人。
1954年長江流域性特大洪水受災農田共4755萬畝,災民1888萬人死亡3.5萬人。
1991年長江中下游洪澇,僅安徽、江蘇兩省,就有受災
耕地1.5億畝,死亡1163人,直接經濟損失
484億元。
…………20世紀以來長江流域發(fā)生的特大洪災事件:2、長江流域水文災害災情嚴重的原因:我國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fā)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雖然人類難以改變自然規(guī)律,但我們可以從減少人為不合理的開發(fā)利用、降低脆弱性等方面減輕災情。人類的合理活動,如生物措施(種樹種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庫,打壩淤地)、保護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洪水災害的威脅。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因素著手,闡明了我國長江流域是水文災害的多發(fā)區(qū)。造成水災的關鍵是山區(qū)強降水與亂砍亂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平原區(qū)經濟水平較高與圍湖造田造垸相互作用,這兩方面的驅動力促發(fā)并加強了長江流域水文災害的嚴重程度。1954年5-7月長江流域降水量1998年6-8月長江流域降水量1998年長江流域洪水淹沒范圍1954年長江流域洪水淹沒范圍明顯看出:1954年降雨量比1998年要大得多。1954年較1998年淹沒范圍廣,潰堤和分洪的地點多。1954年和1998年的洪水災害對比偏大偏小小大
低
高大小12處5處330001320輕于98年十分嚴重自然原因1)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影響;2)階梯的交界處,多山,迎風坡;3)中下游地勢低平,排水不暢;4)東部沿海,降水多。災情嚴重的主要原因:1954年和1998年的洪水災害對比偏大偏小小大
低
高大小12處5處330001320輕于98年十分嚴重②洪水災害的嚴重程度與區(qū)域的人口、經濟有關,人口越密集,致災的可能性越大;經濟越發(fā)達,損失就可能越嚴重。①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地表狀況發(fā)生改變,加劇了洪水災害的發(fā)生,表現:植被覆蓋度降低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泥沙沉積;圍湖造田湖泊調蓄能力下降;水域面積縮小高水位、高流量。人為原因思考:長江流域洪澇災害頻發(fā)的原因是什么?影響災情大小的要素致災因子孕災環(huán)境受災體思考:長江流域洪災頻發(fā)的致災因子是什么?
暴雨多發(fā)是怎樣形成的?不穩(wěn)定的季風環(huán)流流域多山,多地形雨夏季多臺風主要致災因子:暴雨多發(fā)沿海地區(qū)是否還有其他致災因子的影響?風暴潮:東部臨海思考:長江流域的孕災環(huán)境如何?自然條件降水較多;中下游地勢低平,排水不暢人為影響濫伐森林河床抬高,湖泊淤塞圍湖造田河湖調蓄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植被覆蓋度降低蓄水能力下降受災體人口、城市集中,工農業(yè)發(fā)達,災情嚴重。思考:長江流域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災和減災?
監(jiān)測、預報、預警防災宣傳……非工程防御:措施工程防御造林防洪、泄洪工程退耕還湖……通過對案例⑤的探究學習,掌握以下內容:①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地表狀況發(fā)生改變,加劇了洪水災害的發(fā)生,例如,植被覆蓋度降低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泥沙沉積;圍湖造田湖泊調蓄能力下降;水域面積縮小高水位、高流量。②洪水災害的嚴重程度與區(qū)域的人口、經濟有關,人口越密集,致災的可能性越大;經濟越發(fā)達,損失就可能越嚴重。知識結構洪水災害風暴潮災害暴雨洪水雨澇成因災害鏈損失中國的水文災害災情特點洪水災害觸摸高考:08山東文綜澇漬災害是我國主要自然災害之一。下圖是我國澇漬災害主要分布地區(qū)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主要位于平原地區(qū),地勢低洼,受季風氣候影響,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經濟較發(fā)達,受災較重。⑵加強監(jiān)測、預報、預警。建立完善的排澇系統。(1)說明圖示澇漬災害空間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2)如何有效預防澇漬災害?(4分)誰為福州內澇負責?
…
福州內澇頻繁的原因地形雨湖泊萎縮致災因子
自然條件:盆地地形人為影響:臺風孕災環(huán)境內河淤塞不穩(wěn)定的季風課后探究:減輕福州內澇的措施受災體:人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風電場行業(yè)市場發(fā)展機會分析
- 產后會陰水腫的局部治療護理
- 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含答案)
- 藥店營銷經理招聘合同
- 電子設備計量基準管理辦法
- 城市管理執(zhí)法辦法城市和諧篇
- 滑翔傘駕駛員招聘合同模板
- 珠寶飾品裝卸工招聘協議
- 農業(yè)生產水利優(yōu)化項目施工合同
- 城市軌道交通土石方開挖施工合同
- 三年級語文上冊課件-《15.搭船的鳥》 (共18張PPT)部編版
- 畫法幾何 華中科大-新2-1
- 研學旅行概論教學課件匯總完整版電子教案
- 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
- TSG Z8001-2019特種設備無損檢測人員考核規(guī)則-高清正版
- 人教版八上名著閱讀《昆蟲記》分章練習(含答案)
- 醫(yī)護人員服務禮儀及行為規(guī)范-PPT課件
- 一年級豎式計算在□內填上合適的數字
- 鵪鶉蛋脫殼機的設計
- 全工業(yè)園區(qū)發(fā)展情況、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 《廣東省高速公路管理條例》(修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