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臺灣原住民的起源_第1頁
第一講 臺灣原住民的起源_第2頁
第一講 臺灣原住民的起源_第3頁
第一講 臺灣原住民的起源_第4頁
第一講 臺灣原住民的起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臺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概論第一講臺灣原住民的起源認識臺灣臺灣省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僅占全國的0.38%,2013年人口總數(shù)達到2337.3517萬歷史沿革:臺灣在古時被稱為瀛洲、夷州、流求、大員、東寧、琉球。地質(zhì)地形:臺灣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wěn),是一個多震的地區(qū)。臺灣本島是一個多山的海島,高山和丘陵面積占2/3,平原不到1/3。臺灣人的飲食臺灣菜烹調(diào)的重點:“清、淡、鮮、醇”臺灣因為四面環(huán)海,海資源豐富,又曾在日據(jù)時期受到日本菜的影響,肥美新鮮的魚、蝦、蟹等海鮮,成為了臺灣菜的招牌之一,以清爽不膩、色鮮味美而著稱。品嘗臺灣小吃的最佳場所:夜市新都里SHINTORI

建國北路一段80號B1

山花SANKA

敦化南路二段146巷1號

高玉KOGYOKU

民生東路三段8號B1

三燔MIHAN

中山北路二段41號B3(晶華酒店)

三井MITSUI

敦化南路一段108號B1

DOZO創(chuàng)作和食居酒屋

光復(fù)南路102號

長壽三好庵

南京東路三段267巷20弄1號

臺灣十大夜市臺北士林夜市士林夜市是臺北市范圍最大的夜市,也是觀光客造訪臺北必到之地。士林夜市最為著名的小吃有香噴噴的“豪大大雞排”;吃上癮的“10元串烤”;香氣四溢的“士林大香腸”;會噴湯汁的“上海生煎包”;包著滿滿紅燒肉、蛋酥的“潤餅卷”;甜甜咸咸的“大餅包小餅”,嚼勁十足;熱騰騰的“藥膳排骨湯”補補身子;特有的生炒花枝、青蛙下蛋、三兄弟豆花、蔥油餅、炒蟹腳等,都是令人直吞口水的美食小吃,讓人駐足不前、流連忘返。臺中逢甲夜市逢甲夜市,位于臺中市西屯區(qū)文華路,為固定觀光夜市,內(nèi)含191家攤位,全臺知名創(chuàng)意小吃大都源自逢甲夜市的創(chuàng)意,例如章魚小丸子、懶人蝦、魚要醬吃、巧蕉王、巨無霸臭豆腐、傳統(tǒng)古早味大腸包小腸、逢甲特大雞排等大家耳熟能詳?shù)奶厣〕?。臺南“花園夜市”嘉義文化路夜市高雄六合夜市鳳山中華街夜市宜蘭羅東夜市華西街夜市寧夏夜市基隆廟口大腸包小腸棺材板鹽酥雞雞排臺灣原住民臺灣原住民,大陸稱之為臺灣先住民,指漢人移居臺灣前,最早臺灣定居或本土的族群。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shù)為504,531人(占臺灣人口數(shù)的2.1%)。臺灣原住民的來源說

第一種為北來說:臺灣原住民來自于北方琉球等地。第二種為西來說:臺灣原住民來自中國大陸。第三種為南來說:臺灣原住民來自南方海島。民族臺獨20世紀(jì)末期以來,一些極端“臺獨”分子在臺灣區(qū)域人群研究中拋出了分裂中華民族的“臺灣民族獨立論”,尤其是在原住民來源問題上大肆渲染“南來論”。臺獨分子稱原住民“在種族上屬于南方古蒙古人種的原馬來人系,語言上屬于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Malayo-Polynesian,即“南島語族”),文化特質(zhì)上屬于印度尼西亞文化群,由此可以說,他們系由東南亞北上而移住于臺灣者”,“原住民高山族的臺灣不是支那固有領(lǐng)土”?!芭_獨”分子甚至將這種論調(diào)寫入中學(xué)教科書《認識臺灣》,其危害更是十分巨大的。

現(xiàn)居于山區(qū)的泰雅族、布農(nóng)族等是早期遷入者,其文化與大陸文化十分相似,是大約在六千五百年前到四千五百年間自大陸遷入,與繩紋紅陶文化以及龍山文化形成有關(guān)。而現(xiàn)居住在平地的阿美族、卑南族等族,遷入較晚,被認為是南島語族,確實是從東南亞島嶼遷入。林惠祥先后發(fā)表《馬來人與中國東南方人同源說》、《南洋馬來族與華南古民族的關(guān)系》,證明了馬來人的起源地為華南大陸?!懊晒爬麃喎N(即黃種)分支先后由亞洲北方南下,其最頭之一支先到中國南方,后再續(xù)行南進,經(jīng)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而散布于南洋群島。此一支因多住近海之地,故名為‘海洋蒙古利亞種’

。其在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時,與當(dāng)?shù)厝宋胀?,而逐漸改變其本身;進入南洋以后更大起變化,遂為今之馬來族?!鼻宕鷷r,根據(jù)臺灣原住民的漢化程度將稱他們?yōu)椤皷|番”、“野番”、“生番”、“化番”、“熟番”。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后,行政上土著族被統(tǒng)稱為“山胞”,并區(qū)分為“平地山胞”,即平埔族,與“山地山胞”,即高山族。平埔族居住在西部平原地區(qū),與漢人接觸已久,大多漢化,已失去其固有語言文化;高山族居住在山區(qū)及其附近,與漢人接觸較晚,漢化較淺,大部分保有其固有文化特質(zhì)、語言及傳統(tǒng)習(xí)俗。

平埔族可分為十族,人口約十余萬: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分布于淡水、臺北、基隆一帶,現(xiàn)已近絕跡。雷朗族(Luilang):分布于臺北、中和一帶,現(xiàn)已絕跡。葛瑪蘭族(Kavalan):分布于宜蘭、羅東、蘇澳一帶,以及移往花蓮市附近及豐濱鄉(xiāng)與臺東縣長濱鄉(xiāng)等地。道卡斯族(Taokas):分布于苗栗、新竹一帶。巴布拉族(Papora):分布于大甲一帶。巴布薩族(Babuza):分布于彰化附近。巴則海族(Pazeh):分布于豐原附近。洪雅族(Hounya):分布于彰化、嘉義和南投一帶。西拉雅族(Siraya):分布于臺南至屏東一帶,以及移往地花蓮縣富里鄉(xiāng),臺東縣關(guān)山、池上等地。邵族(Shao):分布于日月潭附近?;。骸半u籠”傳說就是從“凱達格蘭”翻譯而來的;汐止:舊名“水返腳”,顧名思義是潮水只漲到此為止,然后就回返了;淡水:原稱“滬尾”,滬是捕魚的器具,尾則指河流末端的河口地帶,因為位在淡水河口,是設(shè)滬捕魚的末端處,故稱之;萬華:原名“艋舺”,此名起源于凱達格蘭平埔族的譯音,是獨木舟的意思;桃園:初由客家人墾拓,稱為“虎茅莊”;后來有人在此種植桃樹,改稱“桃仔園”,后來才叫桃園。

苗栗:舊名為“貓里”,是取道卡斯平埔族貓里社的譯音而來,平埔族語是平原的意思。

高雄:原是馬卡道平埔族打狗社的所在地,舊稱“打狗”,后來日本人把它改成與日語相似發(fā)音的“高雄”。

平埔族從1647年到1908年人口在四萬人左右。在十七世紀(jì)中葉,平埔族人口從1647年42,678人減到1655年39,223人,少了三千多人。但聚落卻從1647年133個增加1655年233個,八年之間增加了90個;而戶數(shù)也從9,167增加到11,029,八年之間增加了1,862戶。到了1905年平埔族才增加到46,432人,但三年后的1908年卻又減到35,845人。雖然聚落增加到260個,但總戶數(shù)(6,642)卻只是1655年的五分之三而已。平埔族出現(xiàn)人口負增長的原因很多,有因為他們與漢族的武力沖突導(dǎo)致傷亡,還有因為疾病阻礙了人口的增長,但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他們逐漸漢化和遷移,不再被看做平埔族。進入二十世紀(jì)后,平埔族被不斷同化,它的文化漸漸消亡,被視為“完全漢化”,語言被形容為“死語”。平埔族的人口不斷減少,直至如今的十余萬人,而即使是現(xiàn)有的平埔族人,也大多和漢人無異,對于如今臺灣原住民的社會和文化影響較小。平埔族的經(jīng)濟生活主要是以狩獵為主,輔有簡單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另外,捕魚在平埔族中也是較為常見的經(jīng)濟活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則以女子為主,主要的種植物是水芋和稻米。

臺北圭武卒社的平埔族群,攝于1897年平埔族的服飾顏色以黑白為主,紋飾多為幾何花紋,且以大紅花紋最為常見。平埔族男女下身都會穿圍布桶裙,男女出門皆有插雉羽和雞尾的習(xí)慣。平埔族的社會禮俗

平埔族大部分為母系社會,所以常有平埔族女“娶”漢人男子之說。在婚姻里,男子入贅女方,女子繼承家業(yè),傳承家系。另一種為婚姻形式叫“來腳去”,這種形式是女方嫁到丈夫家,但是其丈夫必須不時地去女方家?guī)椭a(chǎn),女方仍有繼承家產(chǎn)的權(quán)利,并且女方父母亡故,必須負擔(dān)喪葬費用。西拉雅人從四歲到結(jié)婚住在公寮;男子十六、七歲前必須留齊耳短發(fā);女子到三十六、七歲才可生育;三十六、七歲到五十歲,夫婦才可以同居。宗教生活

平埔族的宗教是多神信仰,他們相信靈魂不滅,祭祀祖靈。另外樹有樹靈,石有石靈,他們將其通稱為精靈。平埔族中有巫師的存在,但基本上都是女性,他們相信女巫師能夠驅(qū)魔消災(zāi),并且可以作法下咒傷人。平埔族還相信鳥占,認為聽鳥聲可占兇吉。平埔族祖靈崇拜約可分為3種分別為賽跑型祖靈祭、祖骨崇拜與無特殊型態(tài)的祖靈祭祀。

1.其中賽跑型祖靈祭祀,盛行于巴則海族、巴布拉族、道卡斯族等,名稱來由為該祭祀儀式均以族人競走為重心,該類型祭祀有時也與少年成年禮混合存在。

2.祖骨崇拜則普遍施行于臺灣南部的西拉雅族,因為祭祀用祖骨放置于陶罐,亦成為特點之一。3.臺灣北部平埔各族如凱達加蘭族、噶瑪蘭族或雷朗族,其祖靈祭儀式均無固定特殊方式。平埔族文化的“消亡”平埔族文化的失去主要是因為被“同化”,而“同化”則主要呈現(xiàn)在通婚、語言的流失、習(xí)俗、價值觀、及宗教信仰的改變。漢化:飲食、服飾、器用、婚嫁、喪葬之類,大都從了漢人的風(fēng)俗。宗教: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清政府“教化”政策:1686年,諸羅知縣樊維屏就在府城附近的西拉雅四大社設(shè)立“社學(xué)”。到了1722年,那裡有些小孩能背些《四書》、《左傳》、和《詩經(jīng)》的章句。1813年以后,平埔族基本都使用中文寫了。逐漸改用漢姓。通婚:通婚實際上在十八世紀(jì)是“大清律例”禁止的。但臺灣的官員對避免不了的平埔族漢族通婚都“知情故縱”。到了1834年,清廷索性承認通婚,至1874年,該禁令由沈葆楨的建議才解除。

“入贅婚”促成平埔族漢族的通婚。在通婚后,漢族男性得到了妻子和家產(chǎn),而平埔族女性虧損了祖?zhèn)鞯耐恋?,所以漸漸平埔族被漢人同化。平埔族和漢人通婚,失去的不僅是土地,也失去了族群的自主性和認同性。

族語的流失:臺灣平埔族在十九世紀(jì)中葉以后,族語的流失也逐漸折損他們的族群認同。族名講族語的情況注西拉雅1860’s前消失洪雅可能1860’s前消失巴布薩1860’s消失拍瀑拉(巴布拉)1860’s消失道卡斯1860’s漸消失1934年新港社一位90歲老婦還會說斷片凱達格蘭19世紀(jì)末前消失巴宰(巴則海)1879-1923還有人會說1995年幾乎消失葛瑪蘭20世紀(jì)漸消失1995年還有500人會說

平埔族在逐漸失去文化、語言和土地,不斷被漢族同化的同時,也失去了其族群認同。到了1860年,臺灣的平埔族在外表上看已與漢人差不多了;而實質(zhì)上,他們也不再有原本的文化特色了。思考:一個民族如何在社會進步的同時保留自己原有的文化?高山族的社會與文化——父系氏族下的高山族群資料卡片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中華民國正式治理臺灣,將“高砂族”改稱為“高山族”,或稱“山胞”,由此正式產(chǎn)生了“高山族”這個詞。但基于尊重南島語族,1994年之后官方改稱臺灣原住民迄今。一、泰雅族的社會與“嘎嘎”組織

泰雅族人是典型的高山居民,集中型的居住聚落平均高度僅次于布農(nóng)族,疆域是所有臺灣原住民中最大的。泰雅族的社會組織,通常由10戶左右聚集而成一同族系的部落;其制度以核心家庭為主體,采一夫一妻制(女從夫居)。

“嘎嘎”(gaga)組織“嘎嘎”是超自然觀念與信仰為基礎(chǔ)的團體組織?!案赂隆钡某蓡T通常包括若干完全無親屬關(guān)系的家庭,他們是以同一個“祖靈”為信仰中心,組成“遵守共同祖訓(xùn)、共同擁有超自然集體知識”的儀式團體。巫醫(yī)為泰雅族傳統(tǒng)特色,且多系女性世襲(母女或婆媳相傳)。同時,“嘎嘎”也是一個共同的生產(chǎn)團體,他們共同參加狩獵,共同種植谷物,共同開墾、播種、除草、收割、建造房屋。泰雅族的黥面?zhèn)鹘y(tǒng)

在臺灣原住民中,在臉上刺青(人類學(xué)家稱之為“黥面”或“紋面”)的民族是泰雅族與賽夏族,其中又以泰雅族最普遍。據(jù)說“黥面”有四種意義:1).驅(qū)除邪魔的作用;2).美麗雅觀的效果;3).族系的識別;4).榮耀的象征。

黥面對于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biāo)志也是勇武的象征。對于女子,則是善于織布——泰雅族正以其精致的織布聞名于世——的標(biāo)記。事實上,除了美觀、避邪,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以外,黥面也是泰雅族死后認祖歸宗的標(biāo)志。

經(jīng)過完整文面的泰雅族男女方有資格婚嫁,生時受到族人的認可、敬重,死后則可順利通過“彩虹橋”,到達祖靈承諾的安息之鄉(xiāng)。盡管文面過程中必須忍受針刺血肉的痛楚,甚至冒著傷口感染的危險,然泰雅族人均視之為成年的考驗,勇于承擔(dān)。泰雅族人相信,一個人若是德行有虧,會遭到文面失敗的懲罰,終生以丑惡面目示人,因此在替人文面之前,文面師一定再三告誡。泰雅族的飲食與祭祀

泰雅族以米飯為主要食糧,但因為經(jīng)常要外出工作,發(fā)明了獨特的竹筒飯。豐年祭、播種祭、收割祭、狩獵祭、祖靈祭。祖靈祭“嘎嘎”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四個范圍:血族及地緣團體、祭祀團體、共食團體和制約團體。(一)祭型:全部落在男性群體。早期祭祖,女性是不能參與的。(二)地點:早期部落遷移頻繁,且無固定的墓地,因而選擇某一小路徑旁行。近來聚落定居,公墓已定后,均固定在公墓祭祀。(三)祭時:農(nóng)歷七月半破曉清早時刻。(四)祭品:酒、小米糕、農(nóng)作物、果實、魚類等,唯有山豬腌肉,不能作為祭品。泰雅族的衣飾文化

泰雅族的衣服分為長衣,短衣,裙子,披風(fēng),胸兜,綁腿,遮陰布等七種。其中兜檔的款式男女完全不同,護腳布只有女子使用。此外頭部則男子戴帽,婦女用頭巾。男女腳上都不穿鞋。泰雅族的衣服,無論在結(jié)構(gòu)上或衣服的種類上,男女的限制都很少,有很多衣服都是男女共享。慶典、交際及約會時,為了美觀、正式,男女都穿禮服,只是女子穿的裙子以絨線織成的條狀花紋為主,男女皆需穿肚兜。出征時,為了行動方便,鼓勵士氣,男子都穿戰(zhàn)服及披肩,頭戴熊皮帽。泰雅族沒有具體的錢幣制度的,他們采用物物交換的方式,以貝殼制成的衣服飾品,被視為是最貴重的東西,聘金就時常以若干件珠衣,珠裙來計算,如想成為巫醫(yī),拜師前也須付給師父一件珠衣。資料卡片有泰雅族血統(tǒng)的臺灣名人:高金素梅、徐若瑄、張雨生、言承旭等。二、賽夏族的父系社會組織賽夏族(Saisiyat)分布在臺灣北部中央山脈西側(c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qū),受泰雅族以及客家文化影響很深,人口約七千余人,是臺灣山區(qū)各族中人口最少,分布范圍最狹窄的一族。賽夏族早期也是事游耕、山地?zé)龎吧絽^(qū)狩獵。后來受到周圍強勢民族的壓迫,土地利用范圍逐漸狹窄,而轉(zhuǎn)變?yōu)槎ǜr(nóng)業(yè)和林業(yè)的型態(tài)。面對強勢的外在文化,老一輩的賽夏人對于傳統(tǒng)祭典就更加珍惜,排除了許多外力使賽夏族的祭典完整地保留下來,是臺灣少數(shù)能保有祭典原味的族群。賽夏族屬于父系社會,以地域和圖騰氏族為社會組織的基本構(gòu)成單位。賽夏族以二、三家形成一個小聚落,是典型的散居族群,雖以父系家族為單位,但卻零星分布于不同的部落。賽夏族的繼承制度比較特別,由長子、次子逐次分割財產(chǎn),卻由幼子繼承家屋。在賽夏族的團體形式當(dāng)中,也有具有其本族文化特色的團體組織——獵頭組織。獵頭團體實際上是一個軍事團體,征集戰(zhàn)爭人員,共同決定遠征某處。賽夏族著名的矮靈祭,通常是在稻米成熟之際舉行。矮靈祭團分為南北兩部,南祭團被視為正宗,由其先行進行祭祀,北祭團在第二日進行。其主祭,南北兩部皆采用輪值制度。矮靈祭“麻斯巴絡(luò)祭”:是女兒回娘家祭祀娘家的祖靈,稟告祖靈出嫁的女兒已有幸福的家庭,所特別舉行的禮俗。其他重要祭典還有播種祭、祖靈祭。出生禮:以前的賽夏族人在生子三日后,必須派人通知母家,因處于強大漢族與泰雅族之間,故極望多產(chǎn)而重男輕女。生女(Mingsarapaang,意為塵土般的),生男(Imapahksahabuhiol,指多一張弓)帶箭鏃、糕餅至母家門口通報,母家則由一青年持鏃與餅與通報者互換。成年禮:15歲時要打斷兩顆牙齒,表示長大成人。成年儀禮與祭軍神一并舉行。祭軍神常用敵首,參加祭儀的青年,要飲祭敵首的酒,用以取得成年資格,但現(xiàn)在已無此儀禮?;槎Y:男子二十至三十歲,女子十七、八歲至二十歲為適婚年齡,原則上男女年齡相彷或男長于女?dāng)?shù)歲,男方便可請氏族長輩至女家求婚。女家如表同意,便會和求婚者互換煙斗完成許婚儀式。成婚前需先訂婚,訂婚后二、三年擇期結(jié)婚。賽夏族的衣飾與紡織

賽夏族的衣飾以麻布自己紡織為主,背心由兩張麻布二折而縫成,前后夾織花紋(在織的過程中,夾入不同色彩的織線,構(gòu)成幾何形花紋)頭上有黑頭巾,上衣為長達膝部的對襟上衣,由兩幅麻布對折背部縫合,前面對開。腰裙男性為丁字帶,女性則以深色棉布制成的綁腿布,通常會在下緣綴以小鈴。其他還有臂、腿、腕、頭飾、腰飾等。賽夏族除了一般所唱的歌之外,矮靈祭的祭歌最為重要。一般的歌流傳不多。矮靈祭的歌,由于每二年一次祭典中,由集體一起歌唱,且祭歌需要很長的時間吟唱,所以在族人中廣受流傳。除迎神歌之外其余都伴有舞蹈。而祭歌歌詞內(nèi)容非常具文學(xué)價值。矮靈祭歌詞包括《招請歌》、《出草歌》、《行樂矮人故地》、《雷女之歌》、《送神之歌》等,祭歌幽雅悲涼顯露出對矮靈的那份恩怨交錯及原始部落巫術(shù)的神秘氣氛。以歌曲而言,追述了矮人的教誨與祈求農(nóng)作物的豐收。布農(nóng)族的社會與文化布農(nóng)人是臺灣的原住民當(dāng)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人口約4萬余人,總數(shù)次于阿美族、泰雅族及排灣族,系第四大原住民族。

布農(nóng)族以山田燒墾和游耕為生,對于農(nóng)作的祭儀復(fù)雜和隆重,布農(nóng)人相信,歌聲越和諧、優(yōu)美,天神越高興,當(dāng)年的小米就會豐收。宗教信仰是天神,手工藝品是藤編。只是在布農(nóng)族的慶典活動中,沒有舞蹈動作,只有炫耀武功的跳躍動作。

布農(nóng)族人生活居住地域很廣。大多沿溪而設(shè)。因農(nóng)耕地分散關(guān)系,其聚落分布不很集中,有的住房與住房之間的距離也很遠。其住房頗有特色,平面配制多為矩形或狹長短形。

房屋入口開在橫向長邊的中間,室內(nèi)前面三分之一部分,也就是入口兩側(cè)都是床鋪,中間為走道,內(nèi)面三分之-狹長部分為谷倉。若家中人口太多,谷倉的兩側(cè)或單側(cè)再加床鋪。在谷倉與床鋪之間的走道末端,各沒有一處爐火。在海拔較高或板巖建造的住房,室內(nèi)高度比室外稍低。室外有一處前庭,也叫“內(nèi)廳”,是生活飲食和家人去世后埋葬的地方。布農(nóng)族人將去世的家人埋葬在屋中,具有保護屋內(nèi)在世家入的意義。由于布農(nóng)族是大家族制,因此墓葬占滿時,就只好另覓他地建筑新住房。布農(nóng)族視狩獵為所有男子的天職。男子成年后,必須要參加狩獵活動。狩獵方法有“武器獵”、“陷阱獵”以及用火燒山的“焚獵”三種,布農(nóng)族人原始的武器包括弓箭、山刀等,清末起改用火槍狩獵,布農(nóng)族仍擁有不少火槍。布農(nóng)族人認為武器是用來獵取野獸和報復(fù)敵族用的,況且用武器傷人或殺人是嚴(yán)重觸犯“禁忌”的行為。通常武器作好之后,制作武器的人會試驗武器,能一次射中目標(biāo)才算完成,否則丟棄重作。因此制作武器也須要很長的時日。雅美族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文化雅美族(達悟族)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蘭嶼島上,是非常典型的島民,主要的經(jīng)濟活動是出海捕魚。雅美人也進行農(nóng)業(yè)種植活動,主要的農(nóng)作物是水芋,另外有小米和番薯。雅美人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家庭手工藝社會,一切節(jié)本器用、衣服及漁船,都是靠自己的原料與技術(shù)制造的。雅美族人口共有4900多人。分布于4個村6個部落。雅美族的社會組織是以父系為主的親屬結(jié)構(gòu)。另外,雅美族沒有階級區(qū)分與統(tǒng)一的領(lǐng)袖制度,因而在社會上的權(quán)威并非來自世襲。雅美族社會中并無常設(shè)的頭目制度?;旧鲜且粋€平等、非階級性的社會。個人的聲望與地位非由先天繼承而來,而是需要依靠個人后天的努力取得。財產(chǎn)繼承在傳統(tǒng)雅美族社會中,完全為家族私有的土地財產(chǎn)僅有水芋田與宅地二種。水芋田原則上交由男子繼承。女兒出嫁時,一般只給服飾用具。宅地的所有權(quán),原則上屬于家族?;橐鰮衽迹簱衽荚谘琶赖纳鐣幸灿猩鐣A級觀念,這些不同階級的家族,都各有其功能和勢力。所以擇偶僅在某一個家族的范圍內(nèi),很少能像其他家族選擇對象。擇偶分有兩種:一為內(nèi)婚制、一為外婚制。這兩種制度各有其不同的意義。就內(nèi)婚姻制的制度來說,通常是為了鞏固家族成員的繁衍、素質(zhì)與形象,不讓其他家族來破壞。這樣的家族大都是很有名望、富貴的人。而外婚姻制的意義,則是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理想。在望族中如果年青男女合意,可能會遭家人的退婚或不理。然在外婚制就較自由了,只要青年男女合意,或父母的介紹,大部分都會成功,而成家立業(yè),很少有遭阻擋。試婚:雅美人的試婚,目的在于試探女孩子的辦事能力。有許多的女孩子往往在試婚的期間遭到退婚。退婚的現(xiàn)象最多產(chǎn)生在外婚制的方式。所以母親在女孩子還未到男方家庭以前,就灌輸她做事要小心、要勤勞,做人要懂事、等道理。試婚最常時間大約一年,最快也不超過一個月。飛魚文化:捕飛魚是雅美人年中的盛事,整個生活重心環(huán)繞著飛魚捕撈活動,飛魚甚至是信仰與宇宙觀的表現(xiàn)。大船文化:雅美拼板舟的制造及裝飾藝術(shù)獨步全球,漁團的組織成員多是家族內(nèi)的成員,借此鞏固家族組織并發(fā)揮共享、共食的精神。南方島嶼的地理觀:早期雅美人的傳統(tǒng)地域概念僅止于臺灣、綠島及巴丹群島,而沒有中國的概念。丁字褲與精細的織衣:藍白相間的衣飾及丁字褲是雅美人的標(biāo)志,也是適應(yīng)海上生活的產(chǎn)物。講究的飲食主食為水芋、蕃薯二種,小米作為儀禮場合親友互相餽贈的禮品。副食是魚類。偶爾從山野或海濱采集的野菜,也常是佐食的佳肴。豬、雞、羊則是在重要節(jié)慶或祭儀時才可宰殺食用。雅美人的食物大部份采熟食方式,例如芋頭、地瓜均洗凈后整粒放進白水煮熟后再剝皮吃。雅美人對每一種食物(谷、肉、魚)都有專用的陶器、木盤。分類清楚絕不混淆。主要的副食則是魚,食用魚也發(fā)展出一套規(guī)則,包括食物同煮;不同性別與年齡的族人,所吃的魚種也不同,例如老年人吃黑色的,女人吃花紅或是白色的,男人則吃淺黑或是灰色魚種;有加海水烹調(diào)魚肉的習(xí)慣。傳統(tǒng)的雅美服裝形式簡單,日常服都是單色,多半采用天然植物纖維制成,諸如麻、香蕉葉等。平常的日子里,雅美男子平常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