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經網絡ANN_第1頁
人工神經網絡ANN_第2頁
人工神經網絡ANN_第3頁
人工神經網絡ANN_第4頁
人工神經網絡ANN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NeuralNetworks

2.人工神經網絡基礎

3.典型的神經網絡模型

1.緒論

人腦的結構、機制和功能中凝聚著無比的奧秘和智慧。地球是宇宙的驕子,人類是地球的寵兒,大腦是人類的主宰。

探索人腦的奧秘,從中獲得智慧,在其啟發(fā)下構造為人類服務的高級智能系統(tǒng)。緒論1、人工神經網絡的提出人類對智能的兩種研究方式:緒論基于傳統(tǒng)的人工智能技術——心理角度的模擬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技術——生理角度的模擬1、人工神經網絡的提出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經驗、直覺等——仿生學概念、推理、判斷——物理符號+串行規(guī)則緒論2、人工神經網絡研究的歷史回歸

萌芽時期(20世紀50年代之前)

1943年,McCulloch-Pitts的M-P模型(神經元模型)1949年,Hebb學習率

高潮時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

單層感知器

用電子線路模擬人腦

反思時期(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

“異或”運算不可表示,多層感知器的學習規(guī)則不知

蓬勃發(fā)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后)1982年,Hopfield循環(huán)網絡的提出,涉及了網絡的動力學問題

1986年,BP網絡較好地解決了多層網絡的學習問題緒論3、人工神經網絡的功能應用(1)聯(lián)想記憶功能緒論(2)非線性映射功能(3)分類與識別功能

神經網絡自動提取非線性映射規(guī)則輸入樣本輸出樣本3、人工神經網絡的功能應用緒論(5)知識處理功能3、人工神經網絡的功能應用(4)優(yōu)化計算功能

由同一神經網絡實現神經網絡專家系統(tǒng)的構成問題解答知識分布式表示知識獲取、知識庫平行推理輸入數據求解的問題變量變換1、ANN的生物學基礎生物神經元示意圖

生物神經元在結構上由細胞體、樹突、軸突、突觸四部分組成。用來完成神經元間信息的接收、傳遞和處理。生物神經元生物神經網絡

人類的大腦大約有1.41011個神經細胞,亦稱為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有數以千計的通道同其它神經元廣泛相互連接,形成復雜的生物神經網絡。ANN基礎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NeuralNetworks,ANN)

ANN是對人類大腦系統(tǒng)的一階特性的一種描述,簡單講,它是一個由許多簡單的并行工作的處理單元組成的數學模型,可以用電子線路來實現,也可以用計算機程序來模擬,是AI研究的一種方法。

ANN力求從物理結構、計算模擬、存儲與操作、訓練四個方面來模擬人腦的智能行為。2、人工神經網絡定義ANN基礎ANN基礎3、神經元的人工模型

神經元及其突觸是生物神經網絡的基本器件。因此,模擬生物神經網絡應首先模擬生物神經元——人工神經元(節(jié)點、處理單元)從三個方面進行模擬:

節(jié)點本身的信息處理能力(數學模型)

節(jié)點與節(jié)點之間連接(拓撲結構)

相互連接的強度(通過學習來調整)決定人工神經網絡整體性能的三大要素ANN基礎3、神經元的人工模型神經元模型示意圖ANN基礎4、M-P模型(處理單元,PE)

1943年,心理學家McCulloch和數學家Pitts建立起了著名的閾值加權和模型,簡稱為M-P模型網絡輸入:轉移函數/激活函數/激勵函數/活化函數x2w2

∑xnwn…x1w1人工神經元模型數學模型(a)閾值型(b)分段線性型(c)Sigmoid函數型(d)雙曲正切型

常用的激發(fā)函數常見的響應函數有以下幾種類型:ANN基礎4、M-P模型(處理單元,PE)5、ANN的拓撲結構與訓練ANN基礎ANN中,各PE的不同連接方式就構成了網絡的不同連接模型,常見:前向前饋網絡從輸入層到輸出層有反饋的網絡層內有互聯(lián)的網絡互聯(lián)網絡(1)ANN的拓撲結構(2)ANN的訓練

ANN能夠通過對樣本的學習訓練,不斷改變網絡的連接權值以及拓撲結構,以使網絡的輸出不斷地接近期望的輸出。這一過程稱為神經網絡的學習或訓練,其本質是可變權值的動態(tài)調整。有導師學習/有監(jiān)督學習無導師學習/無監(jiān)督學習學習方式:ANN模型1、單層感知器(Perceptron)第1層處理層(1)基本模型j=1,2,…,m

模型的數學表達凈輸入:輸出:第0層輸入層ANN模型(2)單層感知器的功能輸出:則由方程wijx1+w2jx2-Tj=0確定了二維平面上的一條分界線。ojx1-1x21、單層感知器(Perceptron)設輸入向量:

輸入向量X=(x1,x2,x3)T?輸入向量X=(x1,x2,…,xn)T?例:用感知器實現邏輯“與”功能

感知器在形式上與M-P模型差不多,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神經元間連接權的變化。感知器的連接權定義為可變的,這樣感知器就被賦予了學習的特性。

學習信號=期望輸出(教師信號)–實際輸出,即:(3)單層感知器的學習1、單層感知器(Perceptron)ANN模型權值調整公式:顯然,當實際輸出與期望值相同時,權值不需要調整。感知器學習規(guī)則代表一種有導師的誤差學習。學習率(0-1)ANN模型只能解決線性可分問題,而大量的分類問題是線性不可分的!(4)單層感知器的局限性解決的有效辦法:1、單層感知器(Perceptron)

在輸入層與輸出層之間引入隱層作為輸入模式的“內部表示”,將單計算層感知器變成多層感知器。采用非線性連續(xù)函數作為轉移函數,使區(qū)域邊界線的基本線素由直線變成曲線,從而使整個邊界線變成連續(xù)光滑的曲線。ANN模型具有不同隱層數的感知器的分類能力對比ANN模型2、誤差反向傳播模型(B-P模型)(1)基本模型模型的數學表達輸入向量:

X=(x1,x2,…,xi,…,xn)T

隱層輸出向量:

Y=(y1,y2,…,yj,…,ym)T

輸出層輸出向量:

O=(o1,o2,…,ok,…,ol)T

期望輸出向量:d=(d1,d2,…,dk,…,dl)T

輸入層到隱層之間的權值矩陣:V=(V1,V2,…,Vj,…,Vm)

隱層到輸出層之間的權值矩陣:W=(W1,W2,…,Wk,…,Wl)第0層輸入層第1層隱含層第2層輸出層

相鄰層神經元間全互連,通層神經元無連接的多層網絡。對于輸出層:k=1,2,…,lk=1,2,…,l對于隱含層:j=1,2,…,mj=1,2,…,mANN模型2、誤差反向傳播模型(B-P模型)注:一般情況下,輸出層和隱含層的轉移函數f相同,都采用S函數!多層前饋型網絡ANN模型2、誤差反向傳播模型(B-P模型)(2)B-P網絡的功能

非線性映射能力

多層前饋網能學習和存貯大量輸入-輸出模式映射關系,完成由n維輸入空間到m維輸出空間的非線性映射。

泛化能力

當向網絡輸入訓練時未曾見過的非樣本數據時,網絡也能完成由輸入空間向輸出空間的正確映射。

容錯能力

輸入中帶有較大的誤差甚至個別錯誤對網絡的輸入輸出影響很小。ANN模型2、誤差反向傳播模型(B-P模型)

B-P網絡學習的目的是對網絡的連接權值進行調整,使得調整后的網絡對任一輸入都能得到所期望的輸出。學習過程由正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組成。

正向傳播用于對前向網絡進行計算,即對某一輸入信息,經過網絡計算后求出它的輸出結果。反向傳播用于逐層傳遞誤差,修改神經元間的連接權值,使網絡對輸入信息經過計算后的輸出能達到期望的誤差要求。(3)B-P網絡的學習ANN模型2、誤差反向傳播模型(B-P模型)輸出誤差E定義:進一步展開至輸入層:(3)B-P網絡的學習ANN模型2、誤差反向傳播模型(B-P模型)曲面的分布特點--------算法的局限性

存在平坦區(qū)域誤差下降緩慢,影響收斂速度存在多個極小點易陷入局部最小點,使訓練無法收斂于給定誤差,得不到全局誤差(4)B-P網絡的局限性誤差曲面此外,隱層節(jié)點的選取靠的是經驗,缺乏理論指導!ANN模型3、Hopfield模型

Hopfield模型是霍普菲爾德分別于1982年及1984提出的兩個循環(huán)ANN模型。1982年提出的是離散型(DiscreteHopfieldNeuralNetwork),1984年提出的是連續(xù)型(ContinuesHopfieldNeuralNetwork),但它們都是反饋網絡結構。反饋神經網絡

反饋循環(huán)網絡中,網絡的輸出要反復地作為輸入再送入網絡中,這就使得網絡具有了動態(tài)性,網絡的狀態(tài)在不斷的改變中,因而就存在網絡的穩(wěn)定性問題。

一個反饋網絡是穩(wěn)定的是指從某一時刻開始,網絡的狀態(tài)不再改變。4、其它常見的ANN模型

自適應特征映射神經網絡(SOFM網),又稱Kohenen網自適應共振理論(ART)

雙向聯(lián)想存儲器(BAM)BSB模型,也稱盒中腦模型

CPN(CounterPropagationNetwork),也稱對流網認知機(Neocognitron)……ANN模型小結單層感知器模型:單計算節(jié)點感知器實際上就是一個M-P神經元模型功能:解決線性可分問題局限性:不能解決線性不可分問題學習算法:有導師學習B-P網絡模型:有隱層的多層前饋網絡,采用非線性連續(xù)轉移函數功能:能夠求解非線性問題局限性:陷入平坦區(qū)、局部最小的問題學習算法:信號的正向傳播和誤差的反向傳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