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文學課件1_第1頁
漢魏六朝文學課件1_第2頁
漢魏六朝文學課件1_第3頁
漢魏六朝文學課件1_第4頁
漢魏六朝文學課件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編秦漢文學第一章秦漢文學概說第二章秦及西漢散文第三章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第四章司馬遷與《史記》第五章兩漢樂府詩第六章東漢辭賦第七章《漢書》及東漢散文第八章東漢文人詩第一章秦漢文學概說

一、秦漢文學的歷史跨度秦代文學(秦統(tǒng)一中國前后的文學)西漢文學東漢文學(文學史上通常把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時期的文學歸入魏晉文學范圍內)二、秦漢文學的基本內容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論散文2、漢賦3、兩漢政論文及其他散文4、史傳文學(《史記》和《漢書》)5、漢代詩歌(漢樂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詩)三、秦漢文學的主要特征1、秦漢文學屬于上古時期文學的第二階段,是中國文學的上古時期發(fā)展到中古時期的傳承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過渡期文學特點。2、“秦世不文”(《文心雕龍·詮賦》)是秦代文學的主要特征。秦代唯一有作品流傳下來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諫逐客書》鋪陳排比,議論縱橫,邏輯性強,富有文采。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的刻石銘文也多出自李斯之手,對后世碑銘文有著重要的影響。3、漢代辭賦、史傳散文、政論散文出現(xiàn)繁榮局面,相對而言,詩歌則較為沉寂。4、漢代文學主流與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度一體化。(經濟發(fā)展,國力增強,王朝昌盛,歌功頌德之辭賦應運而生;經學與文學的彼此滲透、相互影響)5、漢代文風以疏蕩顯其氣韻,體式以鴻大見其壯美。6、漢代文學在價值取向、審美風尚、文體樣式等諸方面為后世樹立了典范。四、秦代的社會與文學概況秦滅六國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tǒng)的封建帝國,并采取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但嚴酷的專制政治統(tǒng)治使之很快走向了滅亡。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極端專制政策,禁錮思想、摧殘文化,使秦代學術文化呈現(xiàn)出一派寂寥冷落的局面,文學自然難以有所成就。故魯迅說:“由現(xiàn)存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漢文學史綱要》)五、漢代的社會與文學概況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繁榮昌盛政治統(tǒng)一、經濟強盛→文化繁榮獨尊儒術→經學昌盛,從而影響文學觀念與文學形態(tài)最高統(tǒng)治者具有開闊的胸襟與壯志,思想文化方面仍有一定的兼容性(除儒以外,對道、法、陰陽家思想和楚文化因子也有所吸?。@對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漢代的文體種類漢代是後世各種文體的發(fā)端期。比如五言詩、七言詩是後世詩歌的主要形式;山水游記、人物傳記、對策文、書信是後世單篇散文的主要形式;正史、野史是歷史著作的主要形式;辭賦是格律散文的主要形式。它們都是在漢代産生,而在後代發(fā)揚光大的。漢代文學發(fā)展分期漢代文學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初創(chuàng)期:指西漢初期文學,包括漢初至景帝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沿襲戰(zhàn)國余緒,主要成就在于政論散文和辭賦。)政論散文代表作:陸賈《新語》、賈山《至言》、賈誼《過秦論》、《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晁錯的《論貴粟疏》。特點:文章思想內容的現(xiàn)實針對性很強,總結秦亡的歷史經驗教訓及重視農業(yè)生產的占相當數(shù)量。文風疏直激切,頗富氣勢,有戰(zhàn)國文章之遺風。辭賦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由楚辭向漢代散體大賦過渡的趨勢,代表作有賈誼《吊屈原賦》、《鵩鳥賦》、枚乘《七發(fā)》。2、全盛期:指西漢中期文學,包括武帝至宣帝時期的文學。此為兩漢文學的全盛時期,主要成就在于新體賦(即漢大賦)、史傳散文及政論散文。新體賦: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東方朔《答客難》、王褒《洞簫賦》史傳散文:司馬遷《史記》政論散文: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文風典雅醇厚。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淮南子》,承先秦諸子之余緒?;笇挕尔}鐵論》3、中興期:指西漢后期至東漢前期文學,包括西漢元帝至東漢和帝時期的文學。此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仍以辭賦與散文為主。辭賦:揚雄“四賦”(《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解嘲》、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模擬前人和更加重視創(chuàng)作技巧成為創(chuàng)作的基本傾向。散文:劉向《說苑》、《新序》、《列女傳》、《諫營昌陵疏》、揚雄《法言》、《太玄》、桓譚《新論》、班固《漢書》、王充《論衡》,作品形式多樣,數(shù)量眾多,思想與風格都受到經學的影響。4、衰落與轉變期:指東漢后期文學,包括安帝至靈帝時期的文學。辭賦:大賦衰微,抒情小賦興盛。張衡《歸田賦》、趙壹《刺世疾邪賦》、蔡邕《述行賦》、禰衡《鸚鵡賦》詩歌:文人五言詩走向成熟,代表作為《古詩十九首》。政論散文:王符《潛夫論》、仲長統(tǒng)《昌言》此外,漢代樂府民歌創(chuàng)作相當繁榮,對后來文人詩歌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第二章秦及西漢散文教學目的:這一章要重點把握西漢散文發(fā)展的脈絡和演變軌跡,了解各個階段散文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同時還要熟悉不同時期代表作家的散文代表作及其特色。重點:賈誼、晁錯的政論散文秦及西漢散文概況秦代焚書坑儒→文學創(chuàng)作荒涼冷落統(tǒng)一之前,有雜家類著述《呂氏春秋》、縱橫家之文李斯《諫逐客書》統(tǒng)一之后,有刻石之文漢初散文總結前代歷史教訓、承繼先秦諸子百家之說,文風縱橫馳騁,鋪張揚厲,代表作家有陸賈、賈誼、劉安等。西漢中后期散文多圍繞鞏固中央集權制而發(fā),文風典雅雍容,宏博深奧,代表作家有董仲舒、劉向等。第一節(jié)《呂氏春秋》與李斯的散文一、呂不韋與《呂氏春秋》1、成書過程及體例《史記·呂不韋列傳》云:“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呂氏春秋》的散文藝術

(1)體例創(chuàng)新《呂氏春秋》分為覽、論、紀三類。各類分八、六、十二部分,每部分又有八、六、五篇文章,加上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這樣的結構顯示了《呂氏春秋》的著者希望能自成一家的目的。

“呂氏之書,蓋司馬遷之所取法也。十二本紀,仿其十二月紀,八書,仿其八覽,七十列傳,仿其六論。”(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

(2)平實暢達的文風如《呂氏春秋·貴公》曰:“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嘗試觀于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煜路且蝗酥煜乱?,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保?)豐富多彩的寓言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鐘”等,生動簡練,中心突出,結尾處點明寓意。二、李斯的散文1、奏議類:《諫逐客書》創(chuàng)作背景;基本內容;藝術特點中心論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述客之功→逐客為過秦王使用別國所產物品、美女、樂曲,反而排斥別國人才→對于志在完成統(tǒng)一的秦國來說,此舉顯然不合適。納客與逐客的不同后果→逐客之過藝術特點:本文辭采華美,論據(jù)充分,說理周密,鋪敘羅列,抑揚開合,有縱橫家之氣勢;多用排比、對偶,對駢體文的產生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故清人李兆洛《駢體文鈔》卷十一稱其為“駢體初祖”。2、刻石文:這些刻石是為了紀念始皇帝的出巡,歌頌秦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功績及統(tǒng)治之昌盛的。藝術上有一種莊嚴、自信、壯麗的氣質。這些刻石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所引,有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瑯邪臺刻石、泰山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七處。偶見押韻,語約義豐,聲調鏗鏘,風格渾樸、清峻

后人評價:“秦皇岱銘,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采也。”(《文心雕龍?封禪》)“質而能壯,實漢晉碑銘所從出也?!保斞浮稘h文學史綱要》)三、秦代未傳的文學作品刻石以外,秦代尚有詩、賦、子書,但均已亡佚。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曾令博士作《仙真人詩》?!稘h書·藝文志》著錄“秦時雜賦九篇”,即《文心雕龍·詮賦》所云“秦世不文,頗有雜賦”。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第二節(jié)賈誼和晁錯的散文漢初政論散文特點:與民休息政策,社會穩(wěn)定→文人分析現(xiàn)實問題具體深入→論說散文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語言質重,絕少浮詞

總結前代興亡教訓,為統(tǒng)治者提供經驗與借鑒,史論而兼政論

陸賈《新語》12篇

賈山《至言》表白敢于冒死直諫的精神:“臣聞為人臣者,盡忠竭愚,以直諫主,不避死亡之誅者,臣山是也。

”尊賢納諫1、賈誼的生平與散文創(chuàng)作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賈誼散文共58篇,收錄于《新書》。其作品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專題政論文,如《過秦論》。二是就具體問題所寫的疏牘文,如《論積貯書》《陳政事書》。三是一些雜論。2、賈誼政論散文的思想內容賈誼的政論散文構思精巧,說理透辟,善于鋪陳,感情充沛,氣勢逼人,富于文采,有戰(zhàn)國縱橫家散文之遺風。據(jù)《漢書·賈誼傳》載,西漢后期著名學者劉向曾說:“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辟Z誼的政論散文,既善于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又勇于正視現(xiàn)實社會的矛盾和焦點問題。賈誼的政論文針對的現(xiàn)實問題主要包括:削藩;撫邊;重農抑商;以民為本、施行仁政

3、《過秦論》《過秦論》是賈誼的政論散文中文學成就最突出者。它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為一篇,《文選》則析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總論秦得天下的形勢及其滅亡的主要原因;中篇剖析秦在統(tǒng)一后沒有實行正確的政策和秦二世未能改正始皇政治上的錯誤;下篇指出在緊急危難關頭,秦王子嬰沒有挽救危亡的能力。

創(chuàng)作特點:(1)主題鮮明,結構謹嚴,緊密圍繞中心選材。(2)陳述史實與議論分析相結合。(3)比喻、對偶、排比、鋪陳、對比手法的運用。賈誼是漢初辭賦大家,此文在語言運用上具有明顯的賦化傾向。

南宋項安世《項氏家說》卷八曾說:“賈誼之《過秦》、陸機之《辯亡》,皆賦體也?!卞X鐘書《管錐編》也稱

“賈生作論而似賦”。文中鋪陳排比之例比比皆是,如上篇中的“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縱離橫”等。影響:《過秦論》邏輯性強,語言奔放,氣勢磅礴,被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譽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司馬遷、左思、陸機、范曄、劉勰、蕭統(tǒng)

1、晁錯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漢書·藝文志》著錄晁錯之文三十一篇,今存八篇,散見于《漢書·晁錯傳》、《漢書·食貨志》、《漢書·吳王濞傳》。

代表作有《論貴粟疏》、《守邊勸農疏》等。

2、晁錯散文的內容與特點晁錯的散文多為奏疏性的政論文,而且多是針對社會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而發(fā)論,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切于實際,不尚虛談。在發(fā)展經濟的問題上,晁錯與賈誼持相同的見解,極為不滿“背本趨末”的社會現(xiàn)象,而竭力主張重農務本,《論貴粟疏》便是他就有關問題上給文帝的一篇奏章?!暗赜羞z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方今之勢,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薄胺蚰苋胨谝允芫?,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論貴粟疏》論述中心:闡述重農貴粟,強本抑末的主張。藝術特色:1、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說理透徹。2、正反對照鮮明,說服力強(今昔、商農)。3、語言樸素,具有邏輯性。4、感情真摯,氣勢充沛。

3、賈誼、晁錯政論散文異同漢初政論散文,歷來賈、晁并稱,這一則由于他們所議都涉及安邊、重農、削藩等現(xiàn)實性很強的問題,而且見解頗為相似;二則由于晁錯為文亦疏直激切,盡所欲言,暢達明快,毫不含糊其詞,而可與賈誼相頡頏(xiéháng,指不相上下);三則他們的文風又有所差異,表現(xiàn)了不同的個性特點,漢初散文由此而顯得豐富多彩。明人李贄《藏書》稱晁錯奏疏“鑿鑿可行”,而稱賈誼奏疏“迂遠不通者,猶十之一二”。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賈、晁二人“為文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惟誼尤有文采,而沉實則稍遜”,“然以二人之論匈奴相較,則可見賈生之言,乃頗疏闊,不能與晁錯之深識為倫比矣”。

第三節(jié)西漢的其他散文

1《淮南子》

2、《淮南子》的思想傾向及內容《淮南子》原名《鴻烈》,是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共同編纂而成的,《淮南》之名是西漢后期學者劉向確定的。高誘注《敘目》云:“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淞x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類,無所不載,然其大較歸之于道,號曰《鴻烈》。鴻,大也;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獾摯蠓騽⑾蛐6ㄗ?,名之曰《淮南》?!薄端鍟そ浖尽分涀鳌痘茨献印?,遂成為后世通用的書名?!痘茨献印啡珪舶ǘ黄瑑热輳V博富贍,體現(xiàn)了西漢前期人在學術文化上兼容并包式的宏偉氣魄。據(jù)末篇《要略訓》可知,此書的基本內容是弘揚道德,以“道”來解釋、融通天地自然和人事,為君主提供治術,所謂“天地之理究矣,人間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備矣”。寫作的原則是將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事”緊密結合起來,以道統(tǒng)事,以事證道,“論道”與“言事”互為依存,相輔相成。全書以道家思想較為顯著,兼有陰陽、儒、墨、法各家之說,借歷史、神話、傳說來明事說理,具有較強的文學性。《文心雕龍·諸子》稱“《淮南》泛采而文麗”受到辭賦、《莊子》、縱橫家之文創(chuàng)作技巧的影響二、董仲舒與劉向之文1、董仲舒的對策文和經學著作董仲舒是漢代經學中影響最大的人物,著有《春秋繁露》、《舉賢良對策》、《士不遇賦》等。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最重要的經學著作,以公羊派的觀點闡釋《春秋》,是原始儒學和陰陽五行的結合。

《舉賢良對策》三篇,是為漢武帝下詔求賢良文學而作,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論主張。

《士不遇賦》則慨嘆自己生不逢時,對于顛倒黑白的縱橫權謀之士深表厭惡。董仲舒散文的雍容典雅的儒者風格,體現(xiàn)了漢代散文的變化。

2、劉向之文

劉向是西漢后期經學家、目錄學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散文家。清人劉熙載《藝概·文概》稱“劉向文足繼董仲舒”。向之散文今存者,大體上可分為三類:直接批評時政的奏疏、評述古代典籍的敘錄、“采傳記行事”撰成的雜著。

奏疏:特點一:能夠仗義執(zhí)言,大膽批評朝政,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如《諫營昌陵疏》。“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表彰圣王賢君薄葬之英明,諷刺抨擊庸主暴君厚葬之可悲下場: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shù)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fā)掘必速。”特點二:往往雜以陰陽災異之說,并好援引經義。如《諫營昌陵疏》最后一節(jié)即帶有受陰陽災異之說影響的痕跡:“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氣感動陰陽,因之以饑饉,物故流離以十萬數(shù)?!?/p>

援引經義:如《條災異封事》

雜著:依據(jù)先秦、漢初典籍及部分民間傳說編纂加工而成?!墩f苑》、《新序》、《列女傳》《說苑》今存二十卷,《新序》今存十卷。其中記載了一些較好地揭露、批判統(tǒng)治者的歷史故事,蘊含諷諭勸諫之意?!读信畟鳌方翊嫫呔恚瑢S泲D女事跡,書中雖有一些陳腐的觀念,但也保存了一些有價值的人物故事。第三章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

第一節(jié)騷體賦及“九體”一、關于賦

文體特征: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體。它既如詩歌,講究押韻、對仗和整齊的形式,又如散文,句型自由,可駢可散,無格律的嚴格限制。它適宜于狀物敘事,抒情說理,兼有詩歌和散文的表現(xiàn)功能。

賦之起源:賦之本義來源于《詩經》六義中的“賦”,原為敷陳(將事物展開)之義,后指以鋪陳、描繪為主要特征的文體?!段男牡颀垺ぴ徺x》曰:“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敝祆洹对娂瘋鳌吩疲骸百x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p>

以賦名篇,始于荀子的《賦篇》,分別詠禮、知、云、蠶、箴,成為后來說理詠物賦的開端。

發(fā)展過程:漢代賦體文學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漢初六十年是騷體賦的時代,代表作家有賈誼、淮南小山、司馬相如等;西漢武帝至東漢中葉,是散體大賦(新體賦)的時代,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馬相如、東方朔、王褒、揚雄、班固、張衡等;東漢中后期,則是漢賦走向抒情化、小品化的時代,代表作家有張衡、蔡邕、趙壹、禰衡等。

二、漢初騷體賦及“九體”

騷體賦指的是模仿屈原《離騷》等楚辭作品而寫成的一種賦。這種賦在內容上側重于抒情,且多抒發(fā)哀怨之情,近于《離騷》的情調。在形式上也與楚辭接近,常用帶有“兮”字的語句。如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等。

《吊屈原賦》哀悼屈原,同時借以抒發(fā)內心的抑郁不平之氣?!胞[鳳伏竄兮,鴟鸮(一種鳥)翱翔。阘茸(tàróng卑賤之人)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泵枋龀鲆粋€善惡顛倒、錯亂反常的昏暗社會,流露出自己無辜遭貶的憤恨心情。

《鵩鳥賦》據(jù)老莊“萬物變化”之理,說明禍福榮辱皆不足介意。這是作者遭貶后哀傷情緒的自我排遣,自我寬慰?!暗溬飧K校Y獾溗?。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彼吳強大兮,夫差以敗;越棲會稽兮,勾踐霸世。”強調萬物變化,以老莊齊生死、等禍福的消極思想來自我排遣。

賈誼之后,騷體賦繼有人作,多有以悼念屈原為主題的作品,如莊忌的《哀時命》、王褒的《九懷》、劉向的《九嘆》、王逸的《九思》等。以“九”命名者,九章成篇,體制固定,主題相似,形成“九體”。

2、淮南小山《漢書·藝文志》著錄淮南王群臣賦44篇,今只存淮南小山的《招隱士》一篇。它描寫山中幽深險阻,有猿狖虎豹,不可久留?!霸碃簢[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p>

3、司馬相如司馬相如的騷體賦以《大人賦》、《長門賦》、《哀秦二世賦》為代表?!洞笕速x》以騷體形式而用大賦手法,諷諫漢武帝好神仙方術,只因過于鋪陳辭采,武帝讀后反而“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意”,諷諫功能未得實現(xiàn)。“欲諷反勸”、“勸百而諷一”《長門賦》寫武帝陳皇后失寵,內心苦悶抑郁,憂傷凄涼,表現(xiàn)了失寵宮人望君不至的復雜心情,對后世宮怨詩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哀秦二世賦》哀嘆胡亥“持身不謹”、“信讒不悟”而終至“亡國失勢”、“宗廟滅絕”,意在勸諫武帝居安思危,謹慎持身。

第二節(jié)西漢散體大賦散體大賦(又稱新體賦)是漢賦的典型形式。大賦在形式上篇幅較長,結構宏大,多采用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韻文與散文相間,散文的成分較多。

在內容上以寫物為主,以“潤色鴻業(yè)”為目的,兼有諷諭勸諫功能。(“美刺”兩端:即歌頌功德、諷刺勸諫政治過失、生活奢侈并存)

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鋪張揚厲的手法和博富絢麗的辭藻,對京都、宮苑、山川等壯麗事物,以及諸侯、帝王的政治、軍事、射獵等生活作窮形極貌的描寫,顯示了綿密細致、富麗堂皇的風格特征。

枚乘的《七發(fā)》標志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則是成熟之作。

一、枚乘和“七體”楚元王劉交、吳王劉濞、梁孝王劉武、淮南王劉安、河間獻王劉德梁孝王筑有梁園(也叫“梁苑”,故址在今河南商丘東),梁孝王好賓客,當時枚乘、公孫詭、鄒陽、嚴忌、羊勝、司馬相如等辭賦家皆曾受邀居于其中,形成梁園文學群體。他們對漢代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枚乘是粱園文學群體的杰出代表,“梁客皆善屬辭賦,乘尤高”,其賦體作品以《七發(fā)》最為著名。

《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9篇,成就最高者為《七發(fā)》。(1)《七發(fā)》的思想內容

《七發(fā)》虛擬楚太子生病,吳客探病,以七事起發(fā)太子,告誡居高位者不要沉迷于音樂、飲食、車馬、宮苑、畋獵、觀濤諸事,最終歸結到讓太子聽取莊子等圣人辯士的“要言妙道”,“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至此,太子汗出病愈。(p293)此賦的勸誡之意甚明,劉勰《文心雕龍·雜文》說:“蓋七竅所發(fā),發(fā)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李善在《文選注》中說:“七發(fā)者,說七事以起發(fā)太子也?!薄镀甙l(fā)》開頭即指出楚太子的腐化享樂、安逸懶惰是其病根,需要有道之士啟發(fā)誘導才可得治,諷諫之意不言自明。

(2)《七發(fā)》的藝術特色其一、用鋪張、夸飾的手法來窮形盡相地描寫事物,語匯豐富,辭藻華美,結構宏闊,富于氣勢?!段男牡颀垺るs文》說:“枚乘摛艷,首制《七發(fā)》,腴辭云構,夸麗風駭?!逼涠⑸朴谶\用形象的比喻和疊字對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七發(fā)》問世以后,后代模仿者漸多,如傅毅的《七激》、張衡的《七辯》、曹植的《七啟》等,形成一種定型的主客問答的賦體——七體。

二、司馬相如及其《子虛賦》、《上林賦》《子虛賦》、《上林賦》是司馬相如賦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也是漢大賦的代表作,二賦皆通過主客問答體式展開。兩篇作品不作于一時,《子虛賦》作于相如為梁孝王賓客時,《上林賦》作于武帝召見之際,前后相距十年。但兩賦內容連屬,構思一貫,實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作品虛構了子虛、烏有、亡是公三人,并通過他們講述楚、齊和天子畋獵的盛況,引出他們對此事的態(tài)度,從而構成作品的基本骨架。作品生動描繪出大漢帝國的富庶繁榮,是大漢帝國盛世景象的藝術再現(xiàn)。司馬相如將夸張描繪的藝術渲染原則和驗證的藝術旨趣緊密結合在一起,對藝術巨麗之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社會意義即諷諫作用的依歸,較好地融為一體。

《子虛賦》:楚臣子虛出使齊國,向齊人夸耀楚國的富庶(以楚王在云夢游獵的盛況為中心)。烏有先生批評子虛“不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夢以為高;奢言淫樂,而顯侈靡”,是“彰君惡,傷私義”,未為可取。然后,烏有先生又極力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