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5課《論語》《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忍之心》課件_第1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5課《論語》《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忍之心》課件_第2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5課《論語》《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忍之心》課件_第3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5課《論語》《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忍之心》課件_第4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5課《論語》《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忍之心》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嘗試提煉下列句子中的成語并解釋其含義《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薄墩撜Z·衛(wèi)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薄墩撜Z·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薄墩撜Z·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辈煅杂^色: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摩別人的心意。當仁不讓: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道聽途說: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分崩離析: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鬃?/p>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稱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

漢代以后,其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智者、仁者--

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墩撜Z》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墩撜Z》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逼鋵崳罢摗庇钟凶氲囊馑?,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包括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zhàn)國等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周王室東遷以后,學術重心由王官逐漸移向民間,自老子、墨子以后,一時大思想家輩出,如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皆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稱這些思想家為“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學派莫不淵源于此,諸子著作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

先秦散文語錄體: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于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于佛門的傳教記錄。先秦記載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論語》及宋代記載程顥、程頤言行的《二程遺書》,均堪稱語錄體的典范。紀傳體:亞洲史書的一種形式,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體裁。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論說體:或稱為議論類、論辯類文章,是中國最為重要、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主要文體類別之一。廣義的論說文,可以涵蓋所有的說理論事之作。狹義的論說類文體,則是指以闡釋、議論、辯駁為主的說理文章。

散文體式子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子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就:靠近、看齊。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已:同“矣”,句尾語氣詞,表陳述,相當于“了”。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比缍Y何:如…何:固定句式,譯為:怎樣…呢?禮,指各種禮節(jié)規(guī)范??鬃诱f:“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么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有什么用?”君子要安貧樂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才算達到“好學”的要求。孔子認為君子“好學”的標準是什么?孔子認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東西。禮、樂都是在仁的基礎上形成的。沒有仁,禮、樂都將失去意義?!叭省迸c“禮、樂”的關系是怎樣的?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道: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庇鳎和〞?,明白。孔子說:“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辟t: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齊:形作動,看齊。內:名作狀,在心里??鬃诱J為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之一就是見賢思齊。見到強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還有欠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孔子提到了哪種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辟|:質樸、樸實。文:華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虛飾、浮夸。彬彬:配合適當的樣子。弘毅: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弘。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士不可以不:志問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孔子所言之“文”指外在表現(xiàn),“質”指內在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合乎禮地表現(xiàn)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是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離。他認為只有兩者配合得當才是完美的。“文”與“質”的關系是什么?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夠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應該是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曾子認為讀書人應該具備怎樣的品格?讀書人應該畢生追求的目標是什么?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還是要自己去干的?!睘椋憾逊e。未成一簣: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簣,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平:形作動,填平。覆:傾倒。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敝和爸恰笨鬃佑谩岸淹脸缮健焙汀捌秸恋亍钡谋扔鳎f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廢,要持之以恒。而進退的責任在自己而不在別人??鬃舆\用比喻的修辭說明了什么道理?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克已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一日:一旦。歸:稱贊,稱許。目:條目,細則。事:實踐,從事。顏淵問什么是仁??鬃诱f:“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鳖仠Y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的道德修養(yǎng)自覺地遵守“禮”的規(guī)定。從這個層面說,“仁”是“禮”的內化和自覺。闡述了孔子對“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實現(xiàn)“仁”。其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這一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子貢問日:“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子日:“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一言:一個字。言,字。?。和萍杭叭耍础凹核挥?,勿施于人"。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毙∽樱豪蠋煂W生的稱呼。夫:那興:指激發(fā)人的感情觀:指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群:提高人的人際交往能力。怨:指諷刺時政。邇(ěr):近??鬃诱f:“學生們?yōu)槭裁礇]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fā)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yǎng)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笨鬃诱J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說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yǎng),強調“修己”??鬃诱J為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是什么?孔子明確地道破《詩》具有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所謂興、觀、群、怨,指仁的感情和情緒,而事父、事君則指《詩》的社會功能??鬃诱J為《詩》作用是什么?克己復禮:儒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zhèn)涞娜司鸵蛩ㄋ┛待R。文質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任重道遠:責任重大,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親自強加給對方。未成一簣:猶功虧一簣。比喻功敗垂成。文本探究:嘗試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積累試歸納概括《論語》十二章的內容東南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大學河南大學探尋這些大學校訓來源大學之道禮記·大學課程目標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關于《大學》《禮記》

《大學》本出《禮記》?!抖Y記》相傳為孔門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作,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全書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在流傳過程中,經董仲舒、鄭玄、孔穎達和宋代理學家如程顥、程頤等大儒的推崇,《禮記》在儒家政教系統(tǒng)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朱熹把《大學》《中庸》兩篇從《禮記》中抽離出來并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合成《四書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成為封建科舉考試的欽定書,而《大學》則是四書之首。何謂“大學”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jié)所以分也。何謂“大學”大學在古代指“大人之學”(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遠的人)大學即倫理、政治、哲學等方面“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國安邦的大學問。(治國、理政)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小學主要教授學生“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基本禮節(jié)和文化基礎知識(研究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大學》只有兩千一百多字,課文節(jié)選的兩段是開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學》的總綱,后世學者常用“三綱八目”來概括。作品簡介“三禮”

即《禮記》《周禮》、《儀禮》三部儒家經典的合稱?!拔褰洝比寮业浼对娊洝贰渡袝贰抖Y記》《周易》《春秋》的合稱,為歷代儒客學子核心研習書經。“十三經”漢代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于學官,為五經;唐代加《周禮》、《儀禮》,并將《春秋》分為《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為九經;至開成年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南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研習文本

思考探究一

1.第一段闡述了儒學追求的“三綱”,三綱是什么?“三綱”之間有什么關系?2.第一段闡述了什么道理?研讀文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道:宗旨,根本原則。(2)明:動詞,彰明。(3)明德:美好的德行。(4)親民:親近愛撫民眾。一說“親”當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舊立新,去惡向善。(5)止:至,達到。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自己達到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研讀文本【明明德】彰明美德。(內圣:君子個人修養(yǎng))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未嘗有當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祆洹端臅戮浼ⅰ?/p>

因此,大學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即除蔽復初、除暗復明,彰顯“明德”之本然之明。對于個人而言,就是通曉、領悟、崇尚天道、天德、天理,以此修養(yǎng)內心品德而成為君子。

研讀文本【親民】親近愛撫民眾。

(外王:修己安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wù惡之。——《大學》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睹献印贰拘旅瘛俊坝H”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推己及人,使人“去其舊染之污”,即使天下人去舊立新,去惡向善。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鄙虦∨枭系你懳恼f:如果一天之內能除去污垢,有新的面貌,那就要每一天都去除污垢而自新,日復一日的自新。使眾民如沐浴去污般滌除其舊染之惡而振作自新,且這種自新當日日推進,不可間斷。研讀文本【止于至善】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最終追求)

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也,蓋必其有以盡天理之極而無一亳人之欲之私也。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

人,交止于信。《大學》

研讀文本三綱領的邏輯關系止于至善親民明明德

君子將內修之“明德”外化而“親民”,將“明德”推而廣之,教化民眾。而外在的教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化的目的是使民眾將“明德”內化于心,從而振作自新。只有每個個體、整個社會都振作自新,各成其德,各得其所,才能最終實現(xiàn)“止于至善”的目標。

故至善之于明德、親民也,猶之規(guī)矩之于方圓也,尺度之于長短也,權衡之于輕重也。——王陽明《親民堂記》研讀文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2)靜:心不妄動。(3)安:性情安和。(4)慮:思慮精祥。(5)得:處事合宜。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慮精詳,思慮精詳才能處事合宜。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終,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學的宗旨了。研讀文本首句開宗明義,提出“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作為引領學習的終極目標。

第二句連用五個“而后”,形象地展現(xiàn)了大學的宗旨對人修身養(yǎng)性逐步影響的過程,只有堅定這樣的目標,才能“定”“靜”“安”“慮”,最終學有所得。

第三句承接上文闡明其中的邏輯關系,為下文引出八條目做準備。研讀文本

第一段闡述了什么道理?1、人要有目標。明確了“知止”的目標后,才會“定、靜、安、慮、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會隨波逐流、碌碌無為、虛度此生。2、要知道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知止”到“能得”,“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終,要知道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思考探究二

1.《大學》“八目”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處于核心地位,為什么?研讀文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齊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家業(yè)繁榮。

(2)修其身: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3)誠其意:使意念真誠。

(4)致其知:獲得知識。一說,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就要先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就要先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研讀文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后才能使內心端正,內心端正而后才能修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后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養(yǎng)自身作為根本。研讀文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后才能使內心端正,內心端正而后才能修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后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養(yǎng)自身作為根本。研讀文本物有本末,事有始終,追本溯源明明德于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天下平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大學章句》對于外部世界做到了明辨事物、通曉事理。這是修德立世的基礎?!案裎?、致知”之認知工夫“正心、誠意”之修身工夫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洞髮W》誠意:“誠于中”,才能“形于外”。心正: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駕馭情感,修養(yǎng)中正平和的心態(tài),做到情理和諧,符合禮儀法度。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敗壞,破壞)事,一人定國。故治國在齊其家。——《大學》齊家治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大學之道:成己而達人,內圣而外王“修、齊、治、平”之外王之道研讀文本“八目”之間有什么關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礎、方法——內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目的——外治

思考探究三

“三綱”和“八目”的關系是怎樣的?三綱八目止于至善明明德親民內修外治內圣外王窮則獨善其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達則兼善天下齊家治國平天下1.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偡质秸撟C結構,渾然一體,結構嚴謹,條理清晰。2.運用排比、頂真手法,論證力強。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3.采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有很強的邏輯關系。先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系;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系。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系,剖析深刻,邏輯嚴密。

本文的論證特點研讀文本思古鑒今《大學之道》的內容到今天是否還有學習的意義?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又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得知,在長期占據中國封建統(tǒng)治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聯(lián)系密切。“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辈黄缫曀耍瞬慌c之立異。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并無具體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連接。請記住:文化修養(yǎng)是一個人無形的名片,它雖然不能裝進口袋里,卻能夠展現(xiàn)在臉龐上,流淌在語言間,體現(xiàn)在行動中。你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無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雅的人生境界。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謝謝大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課程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把握文章內容文化傳承與理解體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論和仁政論在當下的現(xiàn)實意義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賞析本文寫法方面的特點,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民貴君輕不愧亞圣性善氣正真乃完人知人論世“亞圣”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并稱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學“受業(yè)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人生經歷:早年受教——游說齊宋——回鄒赴媵——奔赴魏國——二度奔齊——再游宋國——去宋赴魯——講學著書孟子的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該書是記錄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語錄體散文集?!睹献印酚涗浟嗣献拥闹螄枷搿⒄尾呗院驼涡袆?,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孟子》思想

仁政思想“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薄靶腥收?,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孫丑章句》“茍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薄睹献?滕文公》救民無敵民心歸服《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薄睹献?盡心章句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薄睹献?梁惠王章句下》“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薄睹献印す珜O丑上》

民貴君輕與民同樂尊賢使能《孟子》思想

性善論告子曰:“生之謂性?!泵献釉唬骸吧^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薄鞍子鹬滓?,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歟?”曰:“然?!薄叭粍t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歟?”

(告子說:“天生的資質叫做性?!泵献诱f:“天生的資質叫做性,好比一切白色的東西叫做白嗎?”告子答道:“正是?!泵献訂柕溃骸鞍子鹈陌转q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猶如白玉的白嗎?”告子答道:“正是?!泵献诱f:“那么,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嗎?”)孟子所說的“性”是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之價值意義的性。

時勢英雄“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p>

——《孟子?滕文公下》“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薄妒酚洝贰叭缬街翁煜?,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p>

——《孟子?公孫丑下》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原道》

研習文本解題

“不忍人之心”,指憐愛別人的心。“忍人”,狠心對待別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本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人人都有仁義禮智這四種善端,把它們發(fā)揚光大,我們就會成為堯舜這樣的圣人:任其泯滅,我們就會墮落為禽獸。這就是他的“性善論”,“王道論”是“性善論”在政治學上的運用。本章是最能體現(xiàn)孟子“性善論”的篇章。研讀文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1)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忍人,狠心對待別人;不忍人,即憐愛別人。(2)斯:才(3)運:運轉,轉動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

思考探究一:分析開篇的推論仁心明確觀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政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結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結論“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輕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研讀文本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1)怵惕惻隱之心:驚駭憐憫的心理。(2)內交:結交。內同“納”。(3)要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取。(4)惡:厭惡。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了,都有驚駭恐懼,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的心;這不是因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結交,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這樣(產生這種恐懼同情心理)。思考探究二:如何看待“孺子”舉例舉例論證:以普通百姓的惻隱之心來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論點。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鋪墊。研讀文本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是:代詞,這、此(2)之:補充音節(jié),無實義(3)羞惡: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4)辭讓:謙遜推讓。(5)端:萌芽,發(fā)端。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思考探究三:如何理解四心:孟子認為人所具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仁義禮智”的發(fā)端,人具有為善、為仁政的“仁心”,擴充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孟子認為每個人生而具有向善和為善的本能,他把這種本能稱為“端”。這是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善行天下,無論世界怎么變化,善良必然是社會的底色,本心即是向善的力量。研讀文本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四體:四肢。(2)賊:傷害。(3)然:通“燃”。(3)達:流通,指泉水涌出。(4)保:安定。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彼伎继骄克模很髯诱J為人性本惡,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學習,才能逐漸趨于善;而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那么還要不要后天的學習呢?

要。

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岸恕笔恰伴_始”的意思。也就是說,人人都有仁義禮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斷地培養(yǎng)呵護,這些萌芽才有可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才能成為一個仁者。擴而充之研究論辯藝術任務一:用思維導圖描述本文的論證思路。論證過程提出論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舉例孺子將入井排比猶四體比喻四心—四端可行不忍人之政對比擴充“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應有“四端”若火、泉論述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孟子論辯特色①觀點明確,立場堅定。②注重推理,邏輯性強。③善于譬喻,生動形象。④借題發(fā)揮,循循善誘。1.全篇邏輯嚴密,層層遞進。語言節(jié)奏明快、氣勢磅礴、富有感染力。

全文鮮明地論說了人性與仁政之間的關系,語言簡練,節(jié)奏明快。2.綜合運用譬喻、排比、對比、假設等藝術手法。多種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使得這篇論說文說理更加有力。

孟子好辯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薄皥蛩醇葲],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薄笆ネ醪蛔?,諸侯放恣,處事橫溢。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孟子?滕文公下》楊朱:戰(zhàn)國時哲學家,主張“輕物重生”“為我”。墨翟:戰(zhàn)國初年的思想家,主張“兼愛”“非攻”“薄葬”。激濁揚清,力挽狂瀾的使命擔當“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贝笳煞蛏起B(yǎng)浩然之氣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àn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同止),心勿忘,勿助長也。

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惫珜O丑說:“請問什么叫做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