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林姓_第1頁
百家姓之林姓_第2頁
百家姓之林姓_第3頁
百家姓之林姓_第4頁
百家姓之林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林《百家姓》林姓

(姓氏)

林(姓氏)一般指林姓(姓氏)林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林堅為得姓始祖。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2010年,據國家統(tǒng)計局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林姓總人口達到1280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0.96%,林姓在中國姓氏人口排行中位列第20位。[1]

林姓名人中,清代有林則徐,民國有林語堂,當代有林毅夫等。中文名林姓外文名Lin類

型中華姓氏得姓始祖林堅郡

望濟南郡、南安郡、西河郡等堂

號濟南堂、南安堂、九龍?zhí)玫却砣宋锪值摗⒘謩t徐、林彪、林森等姓氏排名第二十位發(fā)源地中原(衛(wèi)輝)目錄1

歷史發(fā)展?

主要源流?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2

傳統(tǒng)文化?

郡望堂號?

宗祠對聯(lián)?

家譜文獻?

字輩排行?

姓氏遺存3

姓氏名人4

研究考證歷史發(fā)展

主要源流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屬于王侯賜姓為氏。商末,紂王無道,比干犯顏直諫被殺。比干夫人陳氏逃入長林山中,生下了兒子泉。周滅商后,因泉生于林中,其父比干堅貞不屈,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2-4]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開,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名字為氏。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林衡,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林衡,又稱林人,是西周中期開始設置的機構官稱,主要負責掌管林木,并負責植樹造林,養(yǎng)護澆灌等。

4、源于少數民族改姓。①源自鮮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把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后,命鮮卑人改用漢姓,把代北的丘林氏改為林氏。[7]

②源自高山族改姓:臺灣地區(qū)的高山族,是中國大陸古“百越族”遷居臺灣的一個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為漢姓者。[8]

③源自滿族改姓:滿族布薩氏,滿語為Busa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部),后多冠漢姓為林氏。林佳氏,滿語為LingiyaHala,世居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xiāng)高麗城村)、烏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漢姓為林氏。得姓始祖

林堅。得姓始祖林堅是比干的遺腹子。因商紂王殘暴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當時,比干的夫人陳氏身懷六甲,帶著四個侍女逃到牧野避難。她們住在樹林掩映的石洞里,后來,夫人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堅,字長思。周武王伐紂取勝,比干的夫人攜子堅拜見周武王。因為堅是在樹林里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賜姓,拜為大夫,食采西河,后移封博陵公。遷徙分布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林姓首先活動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進入東周后,林姓已經散布到甘肅、陜西、山西等地。山東魯國是林姓發(fā)祥的第一地,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林姓在魯國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形成了著名的濟南林氏,在隨后的秦漢時代,濟南林氏一直占據了林姓群體的主導地位。兩漢、兩晉、三國和南北朝,北部戰(zhàn)亂,中原板蕩,五胡亂華,政權更迭,林姓隨中原居民向四周遷移,經西南到四川,向東南抵江浙。西晉末期,林姓已經渡過長江,越過南嶺和武夷山,進入了兩廣與福建。后來經過唐朝兩次由河南出發(fā)的南下福建移民,大批林姓先民定居于閩南,林姓的中心開始在東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林姓已經出現在臺灣。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98%,排在第19位。福建為林姓的第1大省,約占全國林姓總人口的58%,約占福建總人口的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廣東三省,這三省林姓占林姓總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蘇、江西,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為中心的林姓聚集區(qū)已經形成。明朝時期,林姓大約有7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85%,為明朝第20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

林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幾乎沒有增長,600年中林姓人口純增加率為1%,凈增加了3萬。福建仍為林姓第1大省,約占總林姓人口的38%。在全國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廣東(26%)、浙江(18%),這三省林姓大約占林姓總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蘇、廣西,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從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間,林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遷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截至2010年,林姓人口已達1280萬,排在第20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96%。[12]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林姓人口由79萬增到1400多萬,人口增長達1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林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高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林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廣東兩省,大約占林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臺灣、浙江,這兩省又集中了13%。福建居住了林姓總人口的33%,為林姓第1大省,占省總人口的14.8%。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間,林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qū)別,林姓向華中、華北的回遷是主流。傳統(tǒng)文化

郡望堂號郡望主要有濟南郡、下邳郡、南安郡、晉安郡、西河郡等。堂號南安堂:以望立堂。晉安堂:以望立堂。下邳堂:以望立堂。濟南堂:西漢宣帝時,林遵為博士,官歷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濟南,為濟南望族,其后裔以此為堂號。[13]

西河堂:東周時,林氏三十六世林皋,為趙國丞相,因避趙五禍,攜子及家人避藏于西河白干山,后為當地望族。故林氏以“西河”為堂號。

[13]

九龍?zhí)茫簯?zhàn)國時趙國宰相林皋,有子九人,被人稱為“九龍”。[13]

九牧堂:唐朝時,閩林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職。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來生了九個兒子,九子后來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稱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宗祠對聯(lián)

四言通用聯(lián)九龍衍派;雙桂遺風。上聯(lián)典指林皋,戰(zhàn)國時趙國宰相,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各有才能,德才兼?zhèn)?,被時人稱為“九龍”。下聯(lián)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字緯乾,莆田人。[13]

九龍衍派;雙鶴入云。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趙國林皋事典。下聯(lián)典指北宋杭州錢塘人林大年,英宗時官侍御史。梅鶴風標;露鳥孝瑞。上聯(lián)典指北宋詩人林逋,字君復,錢塘人,居西湖孤山,終身不仕,與梅花、仙鶴作伴,稱“梅妻鶴子”。有《林和靖詩集》。下聯(lián)典指唐代進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15]

露禽孝瑞;梅鶴高風。上聯(lián)典指唐代莆田人林藻,字緯乾,貞元年間官至殿中侍御史。下聯(lián)典指北宋詩人林逋,隱居西湖孤山,賞梅養(yǎng)鶴,死后謚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詩集》。西河世澤;務本家聲。

林姓族譜

(3張)全聯(lián)典指春秋時期的林放,為孔子學生,嘗問禮之本,孔子以時方遂末,而放獨能有志于本,故以“大哉”稱之。[13]

金門羽客;和靖高風。上聯(lián)典指宋朝林靈素,以方術得幸徽宗,賜號“玄妙先生”,又號“金門羽客”。下聯(lián)典指北宋林逋,“梅妻鶴子”,卒謚“和靖先生”。御夷勵志;助夫解圍。上聯(lián)典指清朝林則徐禁煙卓有成效,因受誣革職,后謫戍伊犁。下聯(lián)典指清朝沈葆楨守廣信,林則徐之女刺指血作書,乞援于玉山鎮(zhèn)總兵饒廷選,助夫解圍。[15]

五言通用聯(lián)若問梅消息;且待鶴歸來。此聯(lián)為北宋林和靖祠聯(lián),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全聯(lián)典指林逋事典。七言及以上通用聯(lián)

十德堂中深樹德;九龍門內再騰龍。此聯(lián)為林氏宗祠“十德堂”聯(lián)。全聯(lián)典指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趙國林皋事典。[13]

草舍百篇集清氣;虎門一炬振國威。上聯(lián)典指明代貢生林時躍,字遐舉,號荔堂,鄞人,著有《朋鶴草堂集》、《明史大事記》等書。下聯(lián)典指清代大臣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力主禁煙。梅妻鶴子和靖士;竹筆譯文冷紅塵。上聯(lián)典指北宋詩人林逋事典。下聯(lián)典指近代古文家、翻釋家林紓事典,字琴南,號畏廬,閩縣人。[13]

濟美衣冠承恩寵;南郡呂格世澤長。此聯(lián)為林氏宗祠“濟南堂”聯(lián)。[13]

應視國事如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此聯(lián)為清代林則徐撰自題聯(lián)。敦和氣而聚國族;積陰德以福兒孫。此聯(lián)為福建省漳浦縣浯江鎮(zhèn)海云村林氏家廟聯(lián)。[13]

大志禁煙,御夷留恨;血書求救,為夫解圍。上聯(lián)典指清末政治家林則徐,道光年間,先后任湖廣總督、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嚴厲禁煙,卓有成效,有《林則徐集》等。下聯(lián)典指林則徐的女兒,嫁沈葆楨為妻。沈葆楨守廣信府時,太平軍攻城,林氏刺手指寫血書,向玉山鎮(zhèn)總兵饒廷選求援。幼敏絕倫,京都景仰;才高壓重,狀元世家。上聯(lián)典指明代進士林文秩,福州人,拜監(jiān)察御史,立朝有直聲。下聯(lián)典指明代林大欽、林宣德皆中狀元。敦誼明倫,即此是敬宗尊祖;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賢孫。此聯(lián)為臺灣省南投縣竹山鎮(zhèn)林氏“敦本堂”聯(lián),聯(lián)以鶴頂格嵌“敦本”堂名。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疊出亦宗支。此聯(lián)為廣東省中山市大涌鎮(zhèn)安堂村林氏宗祠聯(lián)。進士難進士不難,難是七科八進士;尚書貴尚書非貴,貴在三代五尚書。此聯(lián)為福建省福州市南臺島林浦村林氏宗祠“四知堂”聯(lián)。[13]

振作那有時,少時、壯時、年老時,時時須努力;成名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永定林氏客家人因中原戰(zhàn)亂被迫不斷南遷,飽嘗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痛苦,從中孕育出愛國愛家、頑強奮斗、尋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家譜文獻

譜名編者及編撰方式藏地【全國】林姓宗親錄不分卷林清墩編,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美國【全國】林氏宗譜二十一卷編者不詳,清光緒二十三年九牧堂刊本日本、美國【遼寧旅順】林氏譜書不分卷林尚賢修,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大連圖書館【河北青縣林氏】族譜四冊林樹桐纂,清同治十二年石印本河北青縣陳嘴鄉(xiāng)大院村【江蘇常州】遷常林氏家譜二卷林文濤主修,民國二十年木活字本常州圖書館【江蘇無錫】錫山林氏宗譜二十四卷林宗儒修,民國十五年敦敘堂鉛印本北京圖書館【浙江鄞縣】桃源林氏家乘十一卷林汝彰、林生春等續(xù)錄,清乾隆五十五年錄鈔本河北大學【浙江】慈溪林氏宗譜四卷林耘堂修,沈樾纂;民國十三年鉛印本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浙江象山】林氏宗譜不分卷林竹汀修,蕭善鳴纂;清咸豐三年鈔本浙江圖書館【浙江上虞】古虞林氏宗譜五卷

林鳳瑞修,清光緒十二年遺德堂活字本北京圖書館【安徽懷遠】林氏宗譜一卷林士琦等修,清同治九年刊本美國【安徽潛山】潛陽林氏族譜三十八卷林氏三系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安徽圖書館【安徽】祁門京兆金氏宗譜六卷金可斤修,清光緒三年刊本安徽圖書館【安徽宿松】林氏譜牒林常植等增修,清光緒十七年刻本福建圖書館【福建閩侯】濂江林氏家譜五卷林枝春纂修,清乾隆十一年清白堂刻本福建師范大學【福建晉江】萬華林氏族譜林志堅撰,清道光二十七年寫本臺灣【福建廈門】西河林氏宗譜不分卷林捷云修,清光緒九年刻本福建圖書館【福建莆田】林氏族譜不分卷林齊圣撰,明天啟七年重鈔本臺灣【福建同安】林希元家譜不分卷林道坦續(xù)修,清嘉慶間續(xù)修本福建師范大學【江西】萬載興仁林氏支譜二卷林道衍修,清光緒八年西河堂木活字本江西圖書館【江西宜春】袁郡學前林氏族譜十六卷首二卷林杏宴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忠孝堂刊本江西圖書館注:以上為部分林姓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山東濟寧英憲存凡發(fā)正祥福建平和爾子克碩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贊乃宏貽謀孔長蕃衍熾昌式昭猷訓德紹芳陽福建石獅賢克日安邦載佑和亨貞喬木蟠根大深谷奇蘭鮮忠孝家聲遠奕世子刊福建厚澤式秉邦遜克承大勛敬章君德統(tǒng)緒為昭子孫千億詩禮傳家福建永春

聯(lián)芳超祖德統(tǒng)緒尚仁慈才美啟宗徽傳心通孝友福建鈔坑孟元高振起輝光玉樹榮時承雨露潤日映枝葉新廣東高州為善心常泰行仁福定隆高瞻輝百粵永世建奇功廣東化州

芳朝秀士永可作圣賢名積德恒茂盛子孫萬代興忠義仁愛敬事業(yè)倍增成勇登科學頂國家富強定廣東揭陽潛焯功孟時景邦世胤元國興文章修齊倫美先以正德盛道隆士乃賢廣東潮安

葉道資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經貽典則萬載暢宗風繹理期居敬臨民雅所先昭茲繩祖武念在即薪傳廣西靈山林家世運長為善業(yè)能昌源流思福建遠祖念賓陽湖北沔陽維德忠以卜其芳敏承先訓學行顯章儒家傳貞祥聲顯詩書澤堂高日月光敦倫先序守源遠定流長湖北黃岡千萬兆正祖朝碧伯輔應安徽金寨廷春先天映際開光大時新祚從來遠承先啟后生本源同有養(yǎng)宗澤保長存安徽潛山國朝思榮遠聲聞泰斗聯(lián)詒謀宏燕翼忠孝振家傳本紹宜同慶祥昭啟大全立常崇善法繼盛敏名賢遼寧莊河文鴻輝成德義普克紹先世家永慶吉福澤同海天山東文登

植光培鐘汝懋輝基鈞治樂榮增鑒法樹炳壇錫濟桂煜垣銓??ɑ鹄ィ﹫蜱R清本熙堂錦澤樸煥在銘淞河南洛陽殿樹玉枝茂芳春榮家生華貴世界秀光耀慶永成春輝兆東亞福建本宗家尚書崇文章振興新中華臺灣霧峰文朝資正義武德在其功大鼎銘昭著元常紀偉庸注:以上為部分林姓字輩排行姓氏遺存

類型代表性遺存故居林伯渠故居林覺民故居紀念館林則徐紀念館牌坊林浦木牌坊陵墓林則徐墓林大欽墓林紓墓林修梅墓姓氏名人林默姓名生卒年籍貫主要成就林放生卒年不詳

春秋時期魯國魯國太傅林披733年-802年福建莆田官至檢校太子兼蘇州別駕林慎思844年-880年福建長樂福建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林環(huán)1375年-1415年福建莆田有《絅齋集》。林大欽1511年-1545年海陽縣(今潮安區(qū))明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則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19]

林鴻年1804年-1886年侯官(今福州)云南巡撫,曾出使琉球林紓1852年-1924年福建閩縣文學家、翻譯家林森1868年-1943年福建林森縣(今閩侯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伯渠1886年-1960年湖南常德(今臨澧縣)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20]

林覺民1887年-1911年福建閩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21]

林礪儒1889年-1977年廣東信宜教育家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平和作家、翻譯家、語言學家[22]

林育南1898年-1931年湖北黃岡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林徽因1904年-1955年福建閩縣(今福州)建筑師、詩人[23]

林彪1907年-1971年湖北黃岡軍事家,共和國元帥[24]

林海音1918年-2001年臺灣苗栗作家林蘭英1918-2001年福建莆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太空材料之母凌青(林墨卿)1923年-2010年福建福州原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林洋港1927年-2013年臺灣南投國民黨副主席林元培1936年-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工程設計師林國恩1946年-福建莆田高工,研究紅崖天書專家林毅夫1952年-福建漳州前世界銀行副行長[26]

林清玄1953年-臺灣高雄作家[27]

林志玲1974年-臺灣臺北歌手林心如1976年-臺灣臺北模特、歌手林峯1979年-中國香港演員、歌手(以上,為部分林姓名人)

研究考證

唐朝學者林寶在著作《元和姓纂》中記載:“林,殷太?。瓷掏跆?,比干之父,其死后其子帝乙即位,帝乙死后其子紂王即位,故比干乃紂王之王叔)之子比干之后。比干為紂所滅,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痹~條圖冊《辭?!吩疲骸绷?,姓也,史謂殷比干避難長林之山,因以林為氏?!对托兆搿ち帧份d: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為紂所滅,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稌x安世譜校正序》載: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師比干諫紂而死,其子堅逃于長林,周武王克商,封比干墓,爵堅郡公,命為監(jiān),賜姓林氏,食采博陵?!锻ㄖ尽な献迓浴匪疲骸傲质希?,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后,因以為氏。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世系甚明。《周禮·地官·林衡注》云:“竹木曰林,水衡曰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段簳す偈现尽吩疲骸氨蔽盒⑽牡圻w都洛陽后,命鮮卑族人改用漢姓,代北丘林氏改為林氏。關永江,高水然,申萬建,等.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林姓研究.淇縣史志辦公室,2010.《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云:“滿族布薩氏,滿語為BusaHala,世居瓦爾喀;林佳氏,滿語為LingiyaHala,世居蜚優(yōu)城、烏喇,后多冠漢姓為林氏詞條標簽:民族

姓氏

,

歷史歷史人物

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大木,號明儼,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戶市千里濱,父鄭芝龍,母日本長崎平戶市川氏女,明崇禎三年,成功七歲,自日本加國,在安平求學,取名森。其十五歲入南安縣學,為廩生,二十一歲入南京國子監(jiān),取字大木。明弘元年五月,弘光政權夭折,六月,芝龍等擁唐王朱奸鍵為帝,改元隆武,八月,鄭森隨父朝見,深得器重,賜姓朱,名成功,取號明儼,清順治三年六月,封成功為忠孝伯,拜御營中軍都督,掛招大將軍印。永歷元年,成功與其叔鄭鴻逵合兵攻泉州,于桃花山一帶重創(chuàng)清軍。翌年三月,攻克同安。兵力發(fā)展到四萬,控制漳泉至廣東一線。十一月,永歷帝封為延平公。永歷四年,清軍大舉南進,成功親率大煙,大敗清軍于揭陽、澄海。翌年初,廈門失陷,成功師廈門,安定金廈后,出師圍漳州城達八個月,翌年二月,清軍勸隆未果。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十年四月,清軍濟度水師出泉州遇風暴,成功乘勢進擊,大敗清軍于海上,十二月,攻取羅源、寧德。翌年二月,攻取臺州,永歷十二年正月,封成功為延平郡王。永歷十五年,成功見金、廈彈丸之地,終難以持久,決計東征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三月二十三日,自已統(tǒng)率大軍25000人,戰(zhàn)艦300余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fā),翌日至灰澎湖。于四月初一發(fā)動進攻,并聲明:臺灣一向屬于中國,自應歸還原主,并通諜荷軍24小時內投降。荷軍見大勢已去,四月十日宣布投降,赤嵌被光復。成功于十一月中旬集中兵力,二十日發(fā)動總功,荷蘭總督揆一勢窮力竭,于十二月初三投降。成功收復臺灣后,改臺灣為安平鎮(zhèn),并以此為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李贄

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溪美人,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贄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但他看不起用八股文考試的科舉制度,嘲笑考官無能,說自己參加考試,只是當一名謄錄生,以后便不應進士考試。30歲時迫于生計,到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任教諭。嘉靖三十九年,調任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到任數月,父去世,回家守制。適倭寇侵閩廣,李贄不顧辦喪事,率領弟侄,日夜守城抗倭。三年守喪期滿,到北京任國子監(jiān)博士。沒多久,祖父又去世,李贄在共城買幾畝地,讓妻子黃氏帶三個女兒務農為生,只身回泉州料理喪事。三年后回去時,兩個女兒已先后在災荒中餓死。嘉靖四十五年(1566),李贄攜家眷回北京,補了禮部司務。五年后又調任南京刑部員外郎。萬歷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在任期間,勵精圖治,革舊鼎新,反對封建倫理教條的“君子之治”和歧視、欺壓少數民族,提倡“至人之治”,對官場烏煙瘴氣深惡痛絕。

李贄在北京任禮部司務時,接觸以“反傳統(tǒng)”姿態(tài)出現的王陽明學說,并對王學進行改造,借以發(fā)揮民主性的內容,反對封建說教,認為“堯舜與途人一,圣人與凡人一”。在南京任刑部員外郎期間,結識了反尋理學的泰州學派著名學者王畿、羅汝芳,并拜王艮(泰州學的創(chuàng)始人)的兒子王襞為師,頗受影響。又因王畿和羅汝芳而接觸禪學并受其影響,提出儒、道、佛三家無異同,倡“童心說”,反對孔孟之道。由于李贄的思想體系和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學格格不入,兼他性格鯁直,不堪受上司欺壓。姚安知府三年任期未滿,即向上司辭職,未獲準即住到大理府雞足山佛寺,專心研究佛學,從此告別仕宦生涯。萬歷九年(1581),李贄從云南加到湖北黃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寫一些讀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萬歷十二年耿定云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龍芝佛院,致力于讀書、講學和著述,歷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書》等著作。收入《童心說》、《贊劉諧》、《何心隱論》及與道學家耿定向反復論辯而撰寫《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書答、雜述、讀史短文和詩共6卷。揭露道學家們的偽善面目,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準,批判的鋒芒直指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

公安派主張作詩應獨必靈的“性靈說”明顯受李贄倡導的絕假純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影響。李贄在麻城還多次講學,抨擊時政,針砭時弊,聽任各界男女前往聽講,并受到熱烈的歡迎。萬歷十六年(1588)夏天又剃頭以示和鄙俗斷絕。這一切都引起封建衛(wèi)道者的嫉視和仇恨,視為“異端”、“邪說”,群起圍攻,要把他驅逐出境。李贄旗幟鮮明,堅強不屈,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萬歷二十五年(1597),李贄應巡撫梅國楨之請往山西大同,著《孫子參同》,修訂《藏書》。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極樂寺,撰成《凈土訣》,次年春天到南京,將自己的零星著作匯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寫《易因》,最后編訂其巨著《藏書》?!恫貢饭?8卷,系紀傳體史論,論述戰(zhàn)國至元亡時歷史人物約800人,對歷史人物作出了不與傳統(tǒng)見解茍合的評價,旨在反對儒學。如他贊揚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則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斷”的“圣后”。萬歷二十八年(1600),在山東濟寧編成《陽明先生道學抄》、《陽明先生年譜》。

萬歷三十年(1602),禮部給事中張問達秉承首輔沈一貫的旨意上奏神宗,說:“李贄壯歲為官,晚年削發(fā),近又刻《藏書》、《焚書》、《卓吾大德》等書流行海內,惑亂人心?!鄙褡谝浴案页珌y道,惑世誣民”的莫須有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贄,并焚毀他的著作。李贄入獄后,聽說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說:“我年七十有六,死以歸為?”于是憤而以剃刀自刎。死后,馬經綸把他收藏于河北通州北門外馬寺莊迎福寺側,今墓地尚在。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李玉昆,梅山人。幼年在故鄉(xiāng)私塾讀書,10歲隨父南渡新加坡,于英印學堂學英文、算術,后入養(yǎng)正學堂學中文。光緒三十四年回國,獲得清政府公費,入南京暨南學堂。宣統(tǒng)三年升入北京清華高等學堂,嗣后轉入唐山路礦專門學堂(交通大學前身),1912年回新加坡謀生。初任教于道南、養(yǎng)正學堂,兼任華文日報電訊翻譯。不久,進政府測量局附設的測量專門學校當實習員,同時攻讀美國土木建筑工程式學院土木筑工程科,1915年畢業(yè),為僑領陳嘉庚、莊希泉賞識,初受聘于莊希泉與友人合辦的中華國貨公司任英文秘書,翌年應陳嘉庚之聘出任陳氏橡膠公司經理,深為陳嘉庚所信賴。1920年,與陳嘉庚之長女陳愛禮結為伉儷。1927年,光前在麻坡創(chuàng)辦南益煙房,翌年改為南益橡膠公司,專營橡膠加工貿易。事業(yè)迅速發(fā)展,業(yè)務拓展到橡膠園、黃梨(菠蘿)園和罐頭制品及金融業(yè)。從1932年起,開始擴展業(yè)務,在印尼成立合東公司。在泰國創(chuàng)辦暹百泰公司。歷任華南銀行、新華銀行董事會副主席、主席,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1927年,光前在麻坡創(chuàng)辦南益煙房,翌年改為南益橡膠公司,專營橡膠加工貿易。到60年代中期,南益橡膠公司在星馬已有20年辦事處,15個工廠。橡膠園總面積約18500英畝,實際掌握世界天然橡膠貿易總額的1/8。南益集團還擁有黃梨公司、鋸木廠、油廠、餅干廠、印刷公司、土產公司等。光前被譽為星馬橡膠大王和黃梨大王。1958年起,他擔任新加坡福利協(xié)會主席達六年之久,每逢災害即親赴災區(qū)視察慰問。光前熱心文化教育事業(yè),并為之作出突出貢獻。早在1931年,他就出任新加坡華中學董事會主席直至1956年,除負責該校每年經費和特別費一部分以外,另捐叻幣30萬元增建教室、校舍和操場,并贈建“國專圖書館”。1941年協(xié)助陳嘉庚在新加坡創(chuàng)辦南洋師范學校。1942年認捐叻幣100余萬元協(xié)助陳六使等創(chuàng)辦南洋大學。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即捐獻巨資在芽籠創(chuàng)辦光華學校,收容該區(qū)兒音上學。1949年新加坡馬來亞大學成立,光前捐獻叻幣25萬元,1951年再捐獻叻幣25萬元以作該校圖書館購置圖書文獻之用。他在獻款函中提出:“希望大學當局優(yōu)先注重對東方文化的研究工作?!?952年光前以其大部分資產設立李氏基金,規(guī)定其所有收益用于教育、慈善、公益事業(yè)。1957年捐獻巨資介建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并要求購置東方文字的圖書,包括馬來文、華文、印度文,同時要求取消收費制度,讓人們免費借閱,均得政府接受。1958年12月新加坡馬來亞大學授予光前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2年新加坡馬來亞大學分開為馬來亞大學和新加坡大學,光前出任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1964年馬來亞最高元首授予光前“丹斯里”榮銜。在國內,他于1936年即認股5萬元協(xié)助陳嘉庚購買橡膠園400英畝作為廈門大學基金。1939年在家鄉(xiāng)梅山獨資創(chuàng)辦國專小學。1941年捐款補充廈門大學和集美大學經費。1943年在梅山獨資歷創(chuàng)辦國光中學,負責該校及國專小學每年的經費。1950年委托陳嘉庚制定梅山“國專學村”的建設規(guī)劃,并由李五香、伍遠資負責實施,全部費用由李氏基金負責。1954年建成國光中學校舍,有教學樓、科學館、圖書館、體育場、大禮堂、師生宿舍、發(fā)電廠等,總建成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規(guī)模宏偉,設備完善,是全國著名的僑校。同時擴建成國專小學一、二、三、四校,創(chuàng)辦幼兒園、醫(yī)院、影劇院,修街道,建成芙蓉橋,“國專學村”逐步配套完整。此外,光前還先后捐資支持陳嘉庚、陳六使修繕和擴建成集美學堂,捐資幫助廈門大學擴建校舍。

1964年光前回國治病,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總理高度贊揚他的愛國愛鄉(xiāng)之心。因醫(yī)治無效,于1967年6月2日在新加坡逝世。黃仲咸

黃仲咸先生1920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碼頭鎮(zhèn)仙都村。幼承堂訓,少懷鴻志,高小修業(yè)未滿,便離鄉(xiāng)背井南渡印尼謀生。初涉異域,顛沛流離,備嘗艱辛。初當苦力,繼事商務,后辦銀行。數十個春秋,含辛茹苦,慘淡經營,終成為聞名遐邇的實業(yè)家。黃仲咸先生身在異邦,情系故土。他平生儉樸、務實。五十年代始,黃仲咸先生便捐資家鄉(xiāng)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