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五章祛濕劑祛濕劑共選正方19首,附方19首。按其功用分為燥濕和胃、清熱祛濕、利水滲濕、溫化寒濕、祛風勝濕五類。祛濕劑1、燥濕和胃2、清熱祛濕3、利水滲濕4、溫化寒濕5、祛風勝濕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柴平湯)藿香正氣散(六和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茵陳四逆湯)八正散(五淋散)三仁湯(藿樸夏苓湯、黃芩滑石湯)甘露消毒丹、連樸飲、當歸拈痛湯(宣痹湯)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五苓散(四苓散、胃苓散、茵陳五苓散)豬苓湯、防己黃芪湯(五皮散)苓桂術甘湯(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真武湯(附方湯)實脾散、萆薢分清散、萆薢分清飲羌活勝濕湯(蠲痹湯)獨活寄生湯(三痹湯)第十五章祛濕劑祛濕劑1、定義
凡以祛濕藥為主組成,具有化濕利水、通淋泄?jié)岬茸饔?,治療水濕病證的方劑,統(tǒng)稱祛濕劑。屬“八法”中的“消法”。濕邪在外在上者,可從表微汗以解;在內(nèi)在下者,可芳香苦燥而化,或甘淡滲利以除之;水濕壅盛,形氣俱實者,又可攻下以逐之;從寒化者,宜溫陽化濕;從熱化者,宜清熱祛濕;體虛濕盛者,又當祛濕與扶正兼顧。治法第十五章祛濕劑2、適應病證水濕病證祛濕劑濕與水異名而同類,濕為水之漸,水為濕之積腎為主水之臟,脾能運化水濕,肺能通調(diào)水道,故水濕為病,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脾虛則生濕,腎虛則水泛,肺失宣降則水津不布,所以在治療上又須結合臟腑辨證施治。它如三焦、膀胱亦與水濕相關,三焦不利則決瀆失權,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是以通利三焦,助膀胱氣化,均有利于祛除水濕。第十五章祛濕劑水濕病外濕—濕自外侵—傷及肌表經(jīng)絡外溢肌膚內(nèi)傳臟腑內(nèi)濕—濕從中生—傷及臟腑—惡寒發(fā)熱,頭脹身重,肢節(jié)酸疼,面目浮腫—脘腹脹滿,嘔惡泄利,水腫淋濁,黃疸,痿痹第十五章祛濕劑濕邪外濕每因居住濕地、陰雨濕蒸、冒霧涉水、汗出沾衣,人久處之,則邪從外侵,常傷及肌表、經(jīng)絡,見惡寒發(fā)熱、頭脹身重、肢節(jié)酸痛,或面目浮腫等然肌表與臟腑表里相關,外濕可以內(nèi)侵臟腑,內(nèi)濕亦可外溢肌膚,故外濕、內(nèi)濕又常內(nèi)外相引而相兼為病。大抵濕邪在外在上者,可從表微汗以解內(nèi)濕每因恣啖生冷,過飲酒酪、肥甘,則濕從內(nèi)生,多傷及臟腑,見脘腹脹滿、嘔惡泄利、水腫淋濁、黃疸、痿痹等在內(nèi)在下者,可芳香苦燥而化,或甘淡滲利以除之第十五章祛濕劑
濕邪外濕內(nèi)濕第十五章祛濕劑濕邪為病,有外濕、內(nèi)濕之分。治濕之法,當結合部位、臟腑、兼挾等因素。濕邪最易阻滯氣機,故多配伍理氣之品。祛濕劑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組成,易耗傷陰津,故素體陰虛津虧,病后體虛,以及孕婦應慎用。外邪要散內(nèi)濕要消
3、分類
燥濕和胃--濕濁內(nèi)阻,脾胃失和證清熱祛濕--濕溫、黃疸、霍亂、熱淋、痢疾、泄瀉利水滲濕--水濕壅盛的水腫、泄瀉溫化寒濕--陽虛不能化水或濕從寒化的痰飲、水腫祛風勝濕--風寒濕邪襲表證或風濕侵襲痹阻經(jīng)絡證祛濕劑分類化濕和胃—平胃散清熱祛濕—三仁湯利水滲濕—五苓散溫化水濕—真武湯祛風勝濕—獨活寄生湯相關臟腑肺、脾、腎、三焦、膀胱第十五章祛濕劑1.燥濕和胃
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為治療濕滯脾胃之基礎方,以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為主癥。藿香正氣散外散風寒,內(nèi)化濕濁,理脾和胃,升清降濁,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之霍亂吐瀉證。2.清熱祛濕茵陳蒿湯清瀉瘀熱,利濕退黃,主治一身面目俱黃之濕熱黃疸。八正散集滑石、木通等一派清熱利水通淋藥于一方,為治濕熱淋證之常用方劑。三仁湯與甘露消毒丹皆可用治濕溫,三仁湯利濕之力大于清熱,適用于濕溫初起,邪在氣分之濕重于熱證。甘露消毒丹清熱與利濕并重,適用于濕溫時疫,邪在氣分之濕熱并重證。連樸飲清熱化濕,和胃止嘔,主治濕熱霍亂。當歸拈痛湯清利濕熱,祛風止痛,主治濕熱內(nèi)蘊、外受風邪或風濕化熱之痹證。二妙散清熱燥濕,為主治濕熱下注之痿、痹以及下部濕瘡的基礎方。3.利水滲濕五苓散與豬苓湯均為利水滲濕之常用方,澤瀉、豬苓、茯苓為二方共有藥物,皆治小便不利。然五苓散主治證乃因水濕內(nèi)盛,膀胱氣化不利,配伍桂枝、白術,而成溫陽化氣利水之劑。豬苓湯所主治證乃因邪氣人里化熱,水熱互結,灼傷陰津,故佐滑石、阿膠,共成利水清熱養(yǎng)陰之方。防己黃芪湯益氣固表,祛風行水,主治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浮之風水或風濕證。五皮散利水消腫,理氣健脾,主治一身悉腫、心腹脹滿、小便不利之皮水。4.溫化寒濕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是治中陽不足,飲停心下之痰飲病的基礎方。真武湯與實脾散均主治陽虛水腫,具溫補脾腎、利水滲濕之功。前者以附子為君,故偏于溫腎,兼能斂陰緩急,主治陽虛水腫而見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者;后方以附子、干姜共為藥,故偏于溫脾,兼能行氣導滯,主治陽虛水腫兼有胸腹脹滿者。萆薢分清飲溫腎利濕,分清化濁,專治虛寒白濁。5.祛風勝濕羌活勝湯濕祛風勝濕,適用于風濕在表,身痛肢重之證。獨活寄生湯祛風濕且有補益作用,適用于痹證日久,肝腎不足,氣血兩虛之證。祛濕劑水液代謝失調(diào)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腎失氣化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通濕痰水飲癥狀表上下阻滯氣機困阻脾胃濕邪粘膩苔膩或滑病程長,纏綿難愈祛除水濕濕從內(nèi)化芳香化濕藥苦溫燥濕藥濕從外走發(fā)汗利尿瀉下行氣藥調(diào)理功能消除病因健脾藥內(nèi)因外因水濕內(nèi)停4.組方思路酸、軟、重、腫、痛頭痛、眩暈帶下、小便不利祛濕劑痛瀉要方----扶木抑土----肝旺脾虛痛瀉理中丸----溫中祛寒----中焦虛寒之瀉參苓白術散----補脾滲濕----氣虛挾濕之瀉四神丸----溫補收澀----腎寒五更瀉真人養(yǎng)臟湯----澀腸溫補----久瀉傷脾標重藿香正氣丸----化濕調(diào)氣----外寒里濕之瀉保和丸----消食和胃----食積內(nèi)停之瀉治瀉比較祛濕劑水濕病變分類痰飲水濕寒熱燥濕風濕聚成飲在局部懸飲溢飲支飲痰飲陰水陽水寒濕濕熱十棗湯小青龍湯痰三焦分消,多給水濕以出路
祛濕劑治法:三焦分消,多給水出路上焦宜開宣肺氣氣行則濕行,氣行則濕化
中焦苦燥或芳化下焦排出水濕
淡滲利濕苦寒濕熱苦溫寒濕芳香化濕5、使用注意
祛濕劑多由芳香溫燥或甘淡滲利之藥組成,易于耗傷陰津,故素體陰虛津虧,病后體弱,以及孕婦,均應慎用。祛濕劑
第一節(jié)燥濕和胃
祛濕劑適用病證濕濁內(nèi)阻,脾胃不和證。
配伍藥物苦燥、芳化之品配行氣,健脾以及解表藥。
平胃散Ⅰ類《簡要濟眾方》
燥濕化胃[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主治]濕滯脾胃證。
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平胃散用蒼術樸,陳皮甘草四般藥。除濕散滿驅(qū)瘴嵐,調(diào)胃諸方以此擴。又不換金正氣散,即是此方加夏藿。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
[組成]蒼術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四兩(120g)
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兩(90g)陳橘皮洗令凈,焙干,二兩(60g)
甘草炙黃,一兩(30g)[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6g),水一中盞,加生姜二片,大棗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現(xiàn)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服4-6g,姜棗煎湯送下;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敦富卑賤這里平胃散的胃,實際上是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意思。消化系統(tǒng)脾胃要恢復平衡。平胃,說明不平,怎么不平呢?古人舉例子,把脾胃比喻為土,土生萬物,高的地方叫敦富,就是胃,低的地方叫卑賤,就是脾?,F(xiàn)在平胃散是說它脾不平,不平是高了低了。實際上是脾低了,那相對胃高了。水往低處流,意思水濕,脾運化功能差了,水濕就容易困脾。所以平胃散的名稱,實際上是用來提高脾的運化能力,來消除水濕,因為消除水濕有助于提高脾的運化能力。提高脾的運化能力又有助于消除水濕,這相互影響的。脾主運濕,濕氣歸脾,濕邪又能困脾,所以在平胃散里,以這個基礎方,體現(xiàn)出除濕而運脾的相互結合。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脾失健運-不思飲食,口淡無味
升降失常-吐、利、噯氣吞酸
阻滯氣機-脘腹脹滿
濕滯肌肉-怠惰嗜臥,肢體沉重
苔白膩而厚,脈緩濕滯脾胃主治病機癥候分析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行氣和胃燥濕運脾蒼術厚樸陳皮生姜、大棗甘草燥濕健脾
燥濕行氣除滿理氣和胃,燥濕醒脾溫胃降逆止嘔健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君臣佐使佐方解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
[方解]本方為治療濕滯脾胃的基礎方。脾為太陰濕土,居中州而主運化,其性喜燥惡濕,濕邪滯于中焦,則脾運不健,且氣機受阻,故見脘腹脹滿、食少無味;胃失和降,上逆而為嘔吐惡心、噯氣吞酸;濕為陰邪,其性重著粘膩,故為肢體沉重、怠惰嗜臥。濕邪中阻,下注腸道,則為泄瀉。治當燥濕運脾為主,兼以行氣和胃,使氣行則濕化。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方中以蒼術為君藥,以其辛香苦溫,入中焦能燥濕健脾,使?jié)袢t脾運有權,脾健則濕邪得化。濕邪阻礙氣機,且氣行則濕化,故方中臣以厚樸,本品芳化苦燥,長于行氣除滿,且可化濕。與蒼術相伍,行氣以除濕,燥濕以運脾,使滯氣得行,濕濁得去。陳皮為佐,理氣和胃,燥濕醒脾,以助蒼術、厚樸之力。使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且能益氣健脾和中。煎加姜、棗,以生姜溫散水濕且能和胃降逆,大棗補脾益氣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棗相合尚能調(diào)和脾胃。綜合全方,燥濕與行氣并用,而以燥濕為主。燥濕以健脾,行氣以祛濕,使?jié)袢テ⒔?,氣機調(diào)暢,脾胃自和。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運用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濕滯脾胃證之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脘腹脹滿,舌苔厚膩為辨證要點。
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平胃散加減變化⑴兼食滯:加山楂、神曲、麥芽(楂曲平胃散)⑵氣滯甚:加木香、砂仁⑶胃失和降而嘔吐甚:加藿香、半夏→不換金正氣散⑷脾不升清而水瀉:加利濕藥或合五苓散(胃苓湯)⑸膽管結石兼苔厚膩:加茵陳、梔子、郁金、金錢草⑹口甜、口膩:加佩蘭、白蔻、草果⑺酒積:浮腫、胸悶、苔膩加干姜、砂仁、葛花[主治]濕滯脾胃證。隨證加減平胃散是基礎方,要針對具體情況加味用藥。水濕郁滯,可以化熱,如果陽氣不足,多產(chǎn)生寒濕,性質(zhì)不同,治法也不同。如果它屬于濕熱,一般舌苔是黃膩的。如屬寒濕,陽氣不足不能溫化。1、證屬濕熱,加入黃連、黃芩。(側(cè)重在清熱燥濕)2、證屬寒濕,加入干姜、草豆蔻。(溫脾胃陽氣,草豆蔻燥濕溫中)3、兼食滯,加山楂、神曲、麥芽。(食滯可以加重濕阻中焦,配合消食藥,體現(xiàn)標本兼顧)4、兼氣滯,加木香、砂仁(厚樸陳皮的行氣、理氣不夠,木香、砂仁可行氣和胃)5、嘔吐甚,加藿香、半夏(加藿香、半夏,此方即為不換金正氣散,增加化濕、和胃、止嘔)6、泄瀉甚,加茯苓、澤瀉(可以滲濕止瀉,利小便,實大便)
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使用注意本方苦溫辛燥,陰虛氣滯,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或不能單獨使用,因本方比較溫燥。
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F(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濕滯脾胃者。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附方】1.不換金正氣散(《易簡方》)藿香半夏厚樸蒼術陳皮甘草各等分(各10g)上為散,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熱服。功用:解表化濕,和胃止嘔。主治:濕濁內(nèi)停,兼有表寒證。
嘔吐腹脹,惡寒發(fā)熱,或霍亂吐瀉,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膩等。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
2.柴平湯(《景岳全書》)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陳皮蒼術厚樸加姜棗煎服。功用:和解少陽,祛濕和胃。主治:濕瘧。
一身盡疼,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小柴胡湯
+=柴平湯平胃散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不換金正氣散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濕和胃、降逆止嘔之力益佳,且具解表之功。柴平湯即小柴胡湯與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陽,燥濕化痰和胃,用于治療素多痰濕,復感外邪,痰濕阻于少陽之濕瘧。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
【文獻摘要】1.原書主治
《簡要濟眾方》卷5:“胃氣不和?!?/p>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用蒼術辛溫燥濕,辟惡強脾,可散可宣者,為化濕之正藥。厚樸苦溫,除濕而散滿;陳皮辛溫,理氣而化痰,以佐蒼術之不及。但物不可太過,過剛則折,當如有制之師,能戡[kān]禍亂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藥,能補能和者贊輔之,使?jié)袢ザ敛粋?,致于和平也。”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
【臨床報道】
巢氏以本方治療慢性胃炎效果頗佳。共治療46例,其中淺表性胃炎12例,淺表萎縮性胃炎26例,萎縮性胃炎8例,1個月為1療程。結果:痊愈8例,顯效18例,有效16例,無效4例(均為萎縮性胃炎患者)。20例做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抑殺有效率為60%,清除率為30%。[巢因慈,等.論平胃散的組方特點及其臨床運用。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11(2):29]平胃散[主治]濕滯脾胃證。藿香正氣散
Ⅰ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燥濕化胃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
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樸俱,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并能驅(qū)。藿香正氣散藿香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大腹皮厚樸蘇葉白芷桔梗生姜大棗甘草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一兩(30g)
半夏曲白術陳皮去白
厚樸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兩(各60g)
藿香去土,三兩(90g)
甘草炙二兩半(75g)[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g)
,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并服(現(xiàn)代用法:散劑,每服9g,生姜、大棗煎湯送服;或作湯劑,加生姜、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
[方解]本方主治之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為夏月常見病證。風寒外束,衛(wèi)陽郁遏,故見惡寒發(fā)熱等表證:內(nèi)傷濕滯,濕濁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則為上吐下瀉;濕阻氣滯,則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風寒,內(nèi)化濕濁,兼以理氣和中之法。方中藿香為君,既以其辛溫之性而解在表之風寒,又取其芳香之氣而化在里之濕濁,且可辟穢和中而止嘔,為治霍亂吐瀉之要藥。
半夏曲、陳皮理氣燥濕,和胃降逆以止嘔;白術、茯苓健脾運濕以止瀉,共助藿香內(nèi)化濕濁而止吐瀉,俱為臣藥。濕濁中阻,氣機不暢,故佐以大腹皮、厚樸行氣化濕,暢中行滯,且寓氣行則濕化之義;紫蘇、白芷辛溫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寒,紫蘇尚可醒脾寬中,行氣止嘔,白芷兼能燥濕化濁;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濕;煎用生姜、大棗,內(nèi)調(diào)脾胃,外和營衛(wèi)。
使以甘草調(diào)和藥性,并協(xié)姜、棗以和中。諸藥合用,外散風寒與內(nèi)化濕滯相伍,健脾利濕與理氣和胃共施,使風寒外散,濕濁內(nèi)化,氣機通暢,脾胃調(diào)和,清升濁降,則霍亂自已。感受山嵐瘴氣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穢化濁,和中悅脾而治之。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內(nèi)傷濕滯外感風寒風寒外束,衛(wèi)陽郁遏
惡寒發(fā)熱,頭痛濕濁中阻,脾胃不和
上吐下瀉,腸鳴腹瀉濕阻氣滯胸膈滿悶,脘腹疼痛,舌苔白膩
主治病機癥候分析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蘇葉白芷藿香半夏白術茯苓陳皮厚樸大腹皮桔梗生姜大棗甘草理氣解表化濕和中內(nèi)傷濕滯外感風寒方解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甘草大棗生姜
桔梗白芷蘇葉厚樸大腹皮半夏陳皮茯苓白術藿香使君臣佐佐內(nèi)含基礎方1、平胃散2、二陳湯一藥三用:解表化濕和中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君
藿香—辛溫而解在表之風寒,芳香而化在里之濕濁,且可辟穢和中,升清降濁臣
紫蘇、白芷—辛香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兼芳化濕濁半夏曲、厚樸—燥濕和胃,降逆止嘔佐桔?!卫酰獗砘瘽耜惼?、大腹皮—行氣化濕,暢中除滿白術、茯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使生姜、大棗—健脾和胃甘草—調(diào)藥和中調(diào)暢三焦氣機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君藿香辛溫解表,芳香化濕臣白朮(平胃散)健脾除濕茯苓(二陳湯)燥濕化痰、和胃降逆陳皮(平胃散)(二陳湯)半夏(二陳湯)佐大腹皮行氣利水,治下厚樸(平胃散)行氣化濕蘇葉辛溫發(fā)散理氣白芷辛溫發(fā)散解表,止頭痛桔梗開宣肺氣,治上佐使生姜大棗甘草(平胃散)(二陳湯)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健脾益氣除濕藿香標本兼顧表里同治三焦分消除濕行氣以內(nèi)為主表寒白芷:發(fā)散、長于止頭痛蘇葉:外發(fā)散、內(nèi)理氣上焦:桔梗------開宣肺氣
平胃散-----健脾、除濕、行氣、化濕內(nèi)濕中焦二陳湯-----燥濕痰、和胃降逆
下焦:大腹皮------治下、行氣利水,給水濕出路白術(蒼術換)陳皮厚樸甘草健脾燥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健脾滲濕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F(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腸炎或四時感冒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運用辨證要點
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常用方。以惡寒發(fā)熱,上吐下瀉,舌苔白膩、脈浮為辨證要點。
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加減變化表邪偏重,寒熱無汗加香薷兼氣滯脘腹脹痛加木香、延胡索藿香正氣散夏月之麻黃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使用注意本方重在化濕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較弱,故服后宜溫覆以助解表。濕熱霍亂之吐瀉,則非本方所宜。全方偏溫,針對寒濕。
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
【附方】
六和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縮砂仁半夏湯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人參甘草炙,各一兩(各309)
赤茯苓去皮
藿香葉拂去塵
白扁豆姜汁略炒
木瓜各二兩(各609)
香薷厚樸姜汁制,各四兩(各120g)上銼,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服(現(xiàn)代用法: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祛暑化濕,健脾和胃。主治:濕傷脾胃,暑濕外襲證?;魜y吐瀉,倦怠嗜臥,胸膈痞滿,舌苔白滑等。
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六和湯與藿香正氣散均主治外感兼內(nèi)濕之霍亂吐瀉證。不同之處在于:前者為傷于暑濕,故重用香薷,配以厚樸、扁豆,濕邪傷脾致倦怠嗜臥,故用人參益氣健脾以助脾運;后者兼?zhèn)诤?,故重用藿香,伍以紫蘇、白芷,濕阻氣機致脘腹疼痛,故以陳皮、大腹皮理氣和中。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泄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chǎn)前、產(chǎn)后,血氣刺痛;小兒疳傷,并宜治之。"2.方論選錄
汪昂《醫(y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藿香辛溫,理氣和中,辟惡止嘔,兼治表里為君。蘇、芷、枯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fā)表邪;厚樸、大腹行水消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滯。苓、術、甘草益脾去濕,以輔正氣為臣使也。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矣。”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
【臨床報道】
王氏用藿香正氣散治療感冒、嘔吐、泄瀉60例,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水煎服,另一組用飲片精制顆粒配方?jīng)_服,每組各30例。治療結果:飲片水煎服組及精制顆粒組總體療效分別為:痊愈24例,19例;顯效5例,10例;有效各1例。[王永山,等.飲片精制顆粒配方藿香正氣散治療感冒、嘔吐、泄瀉60例臨床觀察。中醫(yī)藥信息1998;(1):28]
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緦嶒炑芯俊?/p>
藿香正氣丸對家兔離體小腸段運動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低濃度對不同機體狀態(tài)的小腸段運動影響表現(xiàn)不一,即抑制或興奮,這一作用與小腸段的基礎活動有關?;A活動強表現(xiàn)為抑制,基礎活動弱多表現(xiàn)為興奮。高濃度對不同機體狀態(tài)的小腸段運動均表現(xiàn)為抑制,使小腸收縮力減小,頻率減慢,肌張力降低,拮抗乙酰膽堿引起的痙攣。[陳朝鳳,等,藿香正氣丸對家兔離體小腸段運動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的觀察。新中醫(yī)1987;(2):52]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平胃散藿香正氣散不換金正氣散香薷散共同特點都能除濕和胃,恢復氣機升降,臨床上都能用于濕邪阻滯脾胃的吐瀉,脾胃運化障礙,升降失常方劑性質(zhì)基礎方常用方基礎方功能特點燥濕為主,兼有運脾能解表(外有表寒)
解表,祛濕和中力量較強能解表(外有表寒)
解表,祛濕和中力量較弱
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的輕癥夏月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濕滯阻滯氣機
擅長祛暑解表(季節(jié)性)
解表力量,化濕和中均較藿香正氣散弱藿香正氣散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證。
第二節(jié)清熱祛濕
祛濕劑配伍用藥清熱利濕藥清熱燥濕藥宣暢三焦氣機理氣寒下補益﹢適用病癥:濕熱證濕熱外感濕熱內(nèi)盛濕熱下注治濕邪,利小便是一個很重要的治法。有的說“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p>
“氣行則濕行,氣行則濕化?!敝螡駸岷苤匾麜?,宣暢就是暢通上中下三焦的氣機。
有形實邪阻滯,還可以合寒下方法、瀉下方法
熱邪傷陰
濕熱來源1、外來氣候---長夏多雨季2、內(nèi)生濕濁---體質(zhì)偏陽熱偏盛之體濕邪郁遏化熱類型1、濕熱在表2、濕熱內(nèi)蘊、內(nèi)蘊中焦、熏蒸四旁3、濕熱下注第二節(jié)清熱祛濕我們整個濕熱證候,一般大體上,分成三大類:(1)濕熱在表,(2)濕熱內(nèi)蘊,(往往是中焦為病變中心,濕邪歸脾,濕熱阻滯中焦,可以熏蒸四旁,引起全身的其他部位的濕熱反應)(3)濕熱下注(下部)。所以病證歸類來說,可以體表偏上的濕熱,外邪引起居多。濕溫病初起,對內(nèi)呢,大凡有濕熱發(fā)生,脾胃首當其沖,濕熱往往以脾胃為病變中心,既使你外來濕熱形成了,往往也影響脾胃。濕熱內(nèi)蘊、濕熱內(nèi)盛,在下部呢,以濕熱下注為主要表現(xiàn),所以這是大體濕熱,濕熱證的一些病位特點。第二節(jié)清熱祛濕濕,在中醫(yī)分類里,病邪分類,濕是陰邪,熱是陽邪。兩個交結在一起,陰陽兩種病邪結合在一起,這種狀況在其他病邪當中,其他狀況下很少,而濕熱交結在一起是非常多的。交結難解,形容它如油入面,油和面攪和再一起怎么分得清?在辨證當中,就產(chǎn)生陰陽兩種病邪,交結在一起,難以確認的狀況。第二節(jié)清熱祛濕濕熱證有個特點,往往出現(xiàn)一些矛盾癥狀,這些矛盾癥狀,我有時就說它有點陰陽怪氣。怎么叫陰陽怪氣呢?濕為陰邪,熱為陽邪,陰陽兩種病邪交結在一起,你說像陽邪吧?它又不像,像陰邪吧?也不典型。比如舉幾個常見的濕熱癥狀,濕熱,熱證要發(fā)燒了,但一寫到濕熱癥狀,經(jīng)常是身熱不揚,體溫不高,透不出來,病人覺得熱,量體溫,并不很高,稍微有點,所以有的主治證候描述少血身熱不揚。比如出汗,熱證要出汗,熱迫津液外泄要出汗,但是濕熱出汗呢,汗出后面往往要加兩個字,不暢,出又想出,又出不透,很難受。因為夏天很悶熱,濕熱的季節(jié),人就有一種,要出汗出不透,汗出不暢。病理狀況下,往往出汗,汗出不暢,甚至于出汗他不是全身出,“但頭汗出,齊頸而還”,你說出汗?病人說出,但是他說我只是頭上一陣出來,脖子以下就不出了。這是濕熱特點,矛盾的特點。第二節(jié)清熱祛濕像泄瀉,濕熱下注可以造成泄瀉。而且濕熱是痢疾當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致病因素。濕熱痢疾比其他痢疾要多。濕熱引起泄瀉的話,往往瀉而不爽。隨然瀉,但是伴隨有里急后重,這些氣機阻滯的特點。熱邪傷津液,人要口干,遇到濕熱特點,他口干,后面有一句,“不欲飲”,口干不想喝水,又是矛盾的。所以我們歸納,比如說身熱不揚,和出不暢,瀉而不爽,口干不欲飲。這些表現(xiàn),都是濕熱陰陽兩種對立的病性的病邪,交結在一起。這就造成了在臨床辨識證候的時候,一定的難度。但是濕熱為病,產(chǎn)生的,影響的病種是很多的。所以在溫病學當中,專門有濕溫,像薛生白的《溫熱病篇》專門研究濕熱病治療的。這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第二節(jié)清熱祛濕清熱祛濕濕熱多少濕重于熱濕熱并重熱重于濕濕:陰邪熱:陽邪膠結難解陰陽怪氣濕熱證外感濕溫濕重于熱熱重于濕濕熱內(nèi)蘊肝膽濕熱黃疸脾胃濕熱吐瀉膀胱濕熱淋證濕熱侵淫肌肉關節(jié)痹證、痿證陰邪溫燥藥以祛濕陽邪寒涼藥以清熱分消濕熱宣上暢中滲下退黃和胃+利濕利水祛風濕濕熱證治療思路清熱祛濕1、濕溫病的特點:初起病在氣分,以脾胃為病變中心。
章虛谷:“濕土之土,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濕熱為患,治療難度大,應注意:⑴辨濕與熱之孰多孰少⑵濕邪粘滯,濕不去則熱難清?!皾袢t熱孤也。”清熱祛濕茵陳蒿湯Ⅰ類《傷寒論》
清熱祛濕[功用]清熱,利濕,退黃。[主治]濕熱黃疸。(陽黃)
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微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茵陳四逆治陰黃。
[組成]茵陳六兩(18g)
梔子十四枚(12g)
大黃二兩(6g),去皮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濕熱壅滯中焦邪熱入里濕熱壅結氣機受阻
腹微滿,惡心嘔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結。
濕熱熏蒸膽汁外溢
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濕熱內(nèi)郁津液不化
口中渴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主治病機癥候分析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外邪入里化熱─熱不得外達濕熱交蒸,發(fā)黃脾胃濕濁內(nèi)阻─濕不得下泄?jié)駸嵩趺磿a(chǎn)生黃疸呢?濕熱交蒸熏蒸肝膽
→膽汁外溢,黃疸郁熱熾盛
→發(fā)熱,口渴欲飲,無汗,或但頭汗出。郁滯氣機
→惡心嘔吐,腹微滿。大便不爽或秘結,小便短赤舌脈
─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濕熱交蒸就要熏蒸四旁,熏蒸肝膽使膽汁的外溢,熏蒸肝膽,氣機阻滯,膽汁正常的一個疏泄發(fā)生障礙,外溢肌膚,就成發(fā)黃。
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清熱利濕退黃
茵陳18
清熱利濕,退黃梔子12
通利三焦,導濕熱下行大黃6
瀉熱逐瘀,通利腸道
君臣佐方解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
[方解]本方為治療濕熱黃疸之常用方,《傷寒論》用其治療瘀熱發(fā)黃,《金匱要略》以其治療谷疸。病因皆緣于邪熱入里,與脾濕相合,濕熱壅滯中焦所致。濕熱壅結,氣機受阻,故腹微滿、惡心嘔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結;無汗而熱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則濕不得下泄,以致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濕熱內(nèi)郁,津液不化,則口中渴。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為濕熱內(nèi)蘊之征。治宜清熱,利濕,退黃。方中重用茵陳為君藥,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熱利濕,為治黃疸要藥。臣以梔子清熱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陳引濕熱從小便而去。佐以大黃瀉熱逐瘀,通利大便,導瘀熱從大便而下。三藥合用,利濕與泄熱并進,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濕邪得除,瘀熱得去,黃疸自退。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現(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黃疽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鉤端螺旋體病等所引起的黃疸,證屬濕熱內(nèi)蘊者。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附方】
1.梔子柏皮湯(《傷寒論》)梔子十五枚(l0g)甘草一兩,炙(3g)黃柏二兩(6g)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功用:清熱利濕。主治:黃疸,熱重于濕證。(陽黃)身熱,發(fā)黃,心煩懊儂,口渴,苔黃。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茵陳蒿湯與梔子柏皮湯均主治陽黃,其證均因濕熱內(nèi)蘊所致。其中茵陳蒿湯以茵陳配梔子、大黃,清熱利濕并重,故用于濕熱俱盛之黃疸;梔子柏皮湯以梔子伍黃柏,而以清熱為主,故適用于濕熱黃疸屬熱重于濕者。茵陳四逆湯以茵陳與干姜、附子配伍,共奏溫陽利濕退黃之功,故主治寒濕內(nèi)阻之陰黃。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
2.茵陳四逆湯(《傷寒微旨論》)甘草茵陳各二兩(各6g)干姜一兩半(4.5g)附子一個,破八片(6g)功用:溫里助陽,利濕退黃。主治: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皮膚冷,背惡寒,手足不溫,身體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緊細或沉細無力。茵陳蒿湯陽氣不足,寒相[主治]濕熱黃疸。(陽黃)茵陳蒿湯黃疸的發(fā)生,消退與小便通利與否密切相關陰黃----寒濕為主陽黃----濕熱為主君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疏肝臣梔子清熱瀉火,利膽退黃佐大黃泄下熱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膽退黃[主治]濕熱黃疸。(陽黃)運用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濕熱黃疸之常用方,其證屬濕熱并重。臨床以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
茵陳蒿湯陰黃證晦暗陽黃證鮮明[主治]濕熱黃疸。(陽黃)加減變化濕重于熱加茯苓、澤瀉、豬苓熱重于濕加黃柏、龍膽草脅痛明顯加柴胡、川楝子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配伍特點1、利濕與泄熱并進。也就是說它除濕的力量,清熱力量都較強。因為它針對了濕熱并重。利濕,梔子茵陳都有較好的利水作用。三個藥都能清熱。都能起到利膽退黃力量。2、通利二便,前后分消。祛除濕熱之邪。使?jié)駸釓拇笮”闩懦觯黾訚駸岬某雎贰?/p>
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p>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下:“太陽、陽明俱有發(fā)黃癥,但頭汗而身無汗,則熱不外越;小便不利,則熱不下泄,故瘀熱在里而渴飲水漿。然黃有不同,
1)證在太陽之表,當汗而發(fā)之,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涼散法。
2)證在大陽陽明之間,當以寒勝之,用梔子柏皮湯,乃清火法。
3)在陽明之里,當瀉之于內(nèi),故立本方(茵陳蒿湯),是逐穢法。茵陳……能除熱邪留結,佐梔子以通水源,大黃以除胃熱,令瘀熱從小便而泄,腹?jié)M自減,腸胃無傷,乃合引而竭之之義,亦陽明利水之奇法也?!币痍愝餃玔主治]濕熱黃疸。(陽黃)一、癉熱dān
rè二、黃疸(黃疸型傳染性肝炎)三、口渴四、口腔潰爛五、腸癰(闌尾炎)六、風疹(蕁麻疹)七、痤瘡
茵陳蒿湯[主治]濕熱黃疸。(陽黃)茵陳蒿湯《傷寒論》茵陳四逆湯《傷寒微旨論》梔子柏皮湯《傷寒論》藥味組成梔子、茵陳、大黃茵陳、附子、干姜、甘草梔子、黃柏、甘草功效清熱、利濕、退黃溫里助陽,利濕退黃梔子、黃柏聯(lián)用,清熱力量增強,
由于沒有用茵陳,所以利濕力量相對減弱適用病證濕熱黃疸黃疸病中屬陰黃證陽黃證的熱重于濕證(基礎方)主要表現(xiàn)一身頭目俱黃,黃色鮮明,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
黃色晦暗(如煙燻),有一組陽氣不足的寒像
如手足四肢不溫,皮膚冷、背惡寒
身體沉重,神倦食少
偏于寒濕,所以口不渴,或者由于津液不能布散,雖口渴但喜熱飲(不喜冷飲)
可以伴隨大便稀溏
一般舌淡苔白,脈沉細
(伴隨一組陽虛水濕不化的表現(xiàn))發(fā)熱、黃疸、發(fā)黃
心煩襖憹、口渴明顯、苔黃茵陳蒿湯八正散
Ⅰ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清熱祛濕[功用]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主治]濕熱淋證。
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干,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八正木通與車前,篇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蠲。滑石木通萹蓄瞿麥車前子梔子大黃(生)甘草燈心八正散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主治]濕熱淋證。八正木通與車前,萹蓄大黃梔滑研,草梢瞿麥燈心草,濕熱諸淋宜服煎。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就ㄈq蓄瞿麥車前子山梔子仁大黃(生)甘草燈心
[組成]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仁甘草炙
木通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
[用法]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之(現(xiàn)代用法:散劑,每服6~10g,燈心煎湯送服;湯劑,加燈心,水煎服,用量根據(jù)病情酌定)。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濕熱下注膀胱濕熱壅滯,水道不利:尿頻、尿急、澀痛、淋漓不暢、癃閉濕熱蘊結:清濁不分、尿色渾赤濕熱阻滯氣機:少腹急痛邪熱傷津:口燥咽干舌脈:苔黃膩、脈滑數(shù)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八正散濕熱下注膀胱濕熱壅滯,水道不利
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甚則癃閉濕熱蘊蒸,清濁不分尿色渾赤濕熱郁遏,氣機不暢少腹急滿
邪熱傷津
口燥咽干
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主治病機癥候分析舌脈
[主治]濕熱淋證。八正散五淋1、氣2、血3、砂4、膏5、勞熱淋[主治]濕熱淋證。君滑石清利濕熱,滑利竅道木通清熱利水臣萹蓄清熱利水,利膀胱之濕,清心和小腸之熱瞿麥車前子佐山梔子仁清熱三焦、通利水道大黃蕩滌邪熱、清熱通腑佐使(生)甘草清熱瀉火、緩急止痛,又保護脾胃,調(diào)和諸藥燈心藥引,也增加清熱利水清心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利水通淋清熱瀉火滑石
清熱滲濕利水通淋
木通
清心利水萹蓄瞿麥車前子清熱利水通淋
山梔子仁
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黃蕩滌邪熱甘草
調(diào)和諸藥
清熱、緩急止痛
君臣佐使佐方解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就ㄈq蓄瞿麥車前子梔子大黃生甘草燈心君臣佐使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
[方解]本方為治療熱淋的常用方。其證因濕熱下注膀胱所致。濕熱下注蘊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瀝不暢,甚則癃閉不通;濕熱蘊蒸,故尿色渾赤;濕熱郁遏,氣機不暢,則少腹急滿;津液不布,則口燥咽干。治宜清熱利水通淋。方中以滑石、木通為君藥。滑石善能滑利竅道,清熱滲濕,利水通淋,《藥品化義》謂之:“體滑主利竅,味淡主滲熱”;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濕熱,使?jié)駸嶂皬男”愣ァF?、瞿麥、車前子為臣,三者均為清熱利水通淋之常用品。佐以山梔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強君、臣藥清熱利水通淋之功;大黃蕩滌邪熱,并能使?jié)駸釓拇蟊愣?。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能清熱、緩急止痛,是為佐使之用。煎加燈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用本方“治大人、小兒心經(jīng)邪熱,一切蘊毒……”乃取方中木通、山梔子仁、大黃、車前子、燈心諸藥,皆入心經(jīng),俱有清心瀉火解毒之功。同時,還能通利小腸,導濕熱下行,合滑石、篇蓄、瞿麥以增利水通淋之效,故又云:“治小便亦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運用辨證要點
本方為主治濕熱淋證之常用方。臨床以尿頻尿急,溺時澀痛,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制方特點1、本方疏利下焦而不專于治下,三焦同治。2、清利與清瀉合法,組方用藥側(cè)重于苦寒通利,全方以清利膀胱為中心,并行清肺肅上源,降心火利小腸,瀉濕熱走大腸,有“疏鑿分銷”之巧。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加減變化血淋加生地、小薊、白茅根石淋加金錢草、海金沙、石韋、琥珀、冬葵子膏淋加萆薢、菖蒲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F(xiàn)代運用
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結石、腎盂腎炎、術后或產(chǎn)后尿潴留等屬濕熱下注者。
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附方】
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赤茯苓六兩(180g)
當歸去蘆甘草生用,各五兩(各150g)赤芍藥去蘆,銼山梔仁各二兩(各600g)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g),水一盞,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功用:清熱涼血,利水通淋。主治:濕熱血淋,尿如豆汁,溺時澀痛,或溲如砂石,臍腹急痛。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五淋散與八正散均治療濕熱蘊結膀胱之證,所不同者:五淋散重用梔子、赤芍,意在清熱涼血,故以治血淋為主;八正散集諸多利水通淋之品于一方,意在清熱通淋,故以治療熱淋為主。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疚墨I摘要】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6:“治大人、小兒心經(jīng)邪熱,一切蘊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又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并宜服之?!?.方論選錄
徐大椿《醫(yī)略六書》卷7:“熱結膀胱,不能化氣而水積下焦,故小腹硬滿,小便不通焉。大黃下郁熱而膀胱之氣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閉塞自通,瞿麥清熱利水道,木通降火利小水,萹蓄瀉膀胱積水,山梔清三焦郁火,車前子清熱以通關竅,生草梢瀉火以達莖中。為散,燈心湯煎,使熱結頓化,則膀胱肅清而小便自利,小腹硬滿自除矣。此瀉熱通閉之劑,為熱結溺閉之專方?!卑苏主治]濕熱淋證。
【臨床報道】
趙氏用八正合劑(以八正散為基礎,運用現(xiàn)代制藥工藝加工而成)治療尿路感染46例,其中下尿路感染26例,急性腎盂腎炎10例,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fā)作7例,前列腺炎3例。結果:近期治愈18例,顯效13例,有效9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6.9%。對主要癥狀的治療改善率如下:小便灼熱刺痛有效率91.4%,小便頻急短數(shù)有效率87.5%,腰酸腰疼有效率68.8%。且使用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任何毒副作用。[趙紀生,等.八正合劑治療尿路感染46例的臨床觀察與體會。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1998;21(4):25]八正散[主治]濕熱淋證。三仁湯
Ⅰ類《溫病條辨》清熱祛濕[功用]宣暢氣機,清利濕熱。[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通草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杏仁白蔻仁苡仁滑石通草竹葉半夏厚樸三仁湯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通草滑竹存。宣暢氣機清濕熱,濕重熱輕在氣分。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太陰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溫熱經(jīng)緯》)濕熱病成因脾胃內(nèi)傷
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主治證候有兩個特點:
1)、濕溫病初起。比如提出它濕溫初起或暑溫挾濕。暑溫,暑天,暑熱,暑天本身多雨。我們說暑多挾濕,甚至于暑必挾濕。所以在暑溫或濕溫初起,或暑溫挾濕證這類證,都跟外來的氣候,外邪特點有關。跟外邪引起的濕熱有關。所以外來之邪侵犯人體,人體的肺衛(wèi)、體表首當其沖。這第一點要注意的。它多侵犯體表,侵犯上焦為主。所以有的時候三仁湯證把它叫“上焦?jié)駸帷薄?)它濕熱的比例,是濕重于熱。所以說濕重于熱證。濕熱陰陽兩種病邪,它以陰邪濕邪為主的。這個往往在濕熱病的初起時候。外來濕邪侵犯到人體的體表上焦。
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濕重于熱證濕邪阻遏衛(wèi)陽不達─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困阻脾胃---胸悶不饑、面色淡黃濕熱交蒸─午后身熱舌脈: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三仁湯濕溫初起邪留氣分濕重于熱上焦?jié)駸犷惐砗C:是濕邪,非寒邪濡脈主濕[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三仁湯1、季節(jié)不同,風寒冬天為多,濕邪在夏天。2、頭痛惡寒程度不同,無風寒那么重,兼沉重、頭脹,伴濕阻氣機,胸悶不饑表現(xiàn),有午后身熱。3、舌脈:寒、白、濕[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濕溫初起邪留氣分濕重于熱濕熱郁遏衛(wèi)表困阻脾胃頭痛惡寒
身重疼痛肢體倦怠胸悶不饑午后身熱
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主治病機癥候分析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
[組成]杏仁五錢(15g)
飛滑石六錢(18g)
白通草二錢(6g)
白蔻仁二錢(6g)
竹葉二錢(6g)
厚樸二錢(6g)
生薏苡仁六錢(18g)
半夏五錢(15g)[用法]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甘瀾水是把水放在盆內(nèi),用瓢將水揚起來、倒下去,反復多次,直至看到水面上有無數(shù)水珠滾來滾去便可用來煎藥?!秱摗氛f:“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從這段原文可見,我們制作甘瀾水的目的,是為了取其清揚而不助水邪之性。如苓桂棗甘湯用甘瀾水作為溶劑,正是取甘瀾水可化氣行水而不助水邪之性。比如三仁湯原方就是以此煎藥,意在取其益脾胃而不致邪。現(xiàn)在臨床上沒有人使用這種方法了,直接用自來水煮,不過不試過,又怎么知道原來水揚千遍,真的有不同呢?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清利濕熱宣暢氣機暢中宣上滲下杏仁白蔻仁半夏厚樸薏苡仁滑石通草竹葉君臣佐方解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配伍特點
宣上、暢中、滲下,三焦分消
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運用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屬濕溫初起,濕重于熱之證。以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熱,苔白不渴為辨證要點。
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加減變化濕溫初起,衛(wèi)分癥狀較明顯加藿香、香薷寒熱往來加青蒿、草果三仁湯治少陽祛濕藥治半表半里濕邪進入半表半里[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風寒濕重于熱證主要矛盾寒邪濕邪發(fā)病季節(jié)冬天為多多溫的季節(jié)癥狀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疼痛頭痛惡寒,惡寒程度不重,有沉重、頭脹特點
同時伴有濕邪阻滯氣機以后的胸悶不飢這類外濕引動內(nèi)濕阻滯氣機的表現(xiàn)發(fā)熱特點濕熱交蒸,午后身熱舌脈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君杏仁宣降上焦肺氣,氣行則濕化----宣上調(diào)水之源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暢中健運中焦苡仁滲利下焦?jié)駸?,使?jié)駶釓男”闩懦?--滲下疏導下焦臣滑石清熱利水(強),滑利竅道通草清熱利水,也能清心(這里主要是增強清熱利濕)竹葉清熱利水,引熱下行佐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又增加全方之溫性(燥濕,又是治療中焦?jié)裥?厚樸苦溫燥濕,又能行氣,有助于解除濕邪阻滯氣機的表現(xiàn)三仁湯三焦分消[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使用注意
舌苔黃膩,熱重于濕者,不宜使用。
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濕熱初起之“三戒”不可汗之,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暝不欲言。不可下之,下之則洞泄。不可柔潤,潤之則錮結不解。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吳瑭于《溫病條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見其頭痛惡寒,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下之,下傷脾胃,濕邪乘勢下注,則為洞泄;三者,不可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兩陰相合,則有錮結不解之勢。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溫病條辨》卷1:“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日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2.方論選錄吳瑭《溫病條辨》卷1:“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涼之一涼則退,故難速已。世醫(yī)不知其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fā)表之藥蒸騰上逆,內(nèi)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zhuǎn)陷,濕邪乘勢內(nèi)漬,故洞泄。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結而不可解之勢。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清代名醫(yī)醫(yī)案精華》見吳鞠通醫(yī)案:“又前日左關獨浮而弦,系少陽頭痛,因暑而發(fā)。用清膽絡法。茲左關已平其半,但緩甚。舌苔白厚而滑,胸中痞悶,暑中之熱已解,而濕尚存也。議先宣上焦氣分之濕:生薏仁、飛滑石、藿香梗、杏仁泥、半夏、廣郁金、旋覆花、廣皮、白通草、茯苓皮、白蔻仁。”很明顯,本案用方為三仁湯加減方,案中治法為“宣上焦氣分之濕”。由此,筆者更加體會到“濕熱治肺,千古不易”這句后世名言的含義??磥恚瑴夭W家用藥的輕靈自有他輕靈的用處。文章開頭所述病案中,患者藥后所感覺到的身周輕松,上下暢通,正是“濕化氣亦化”、氣機升降出入流暢的結果。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余國俊所著的《我的中醫(yī)之路》一書介紹了江爾遜運用三仁湯的四個心法,其中心法一:去白蔻仁加桔梗(若舌苔白厚,中焦?jié)褚嗍⒄?,則加桔梗而保留白蔻仁);心法四:三仁湯宜與小柴胡湯合用(小柴胡湯中去方中之生姜、大棗、人參、甘草)。本案中加桔梗,加柴胡、黃芩,與江老用法尚有區(qū)別。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九R床報道】
吳氏用三仁湯加減治療急性發(fā)熱38例,服藥3劑后癥狀消失,體溫退至正常者15例,服用5劑后正常者17例,7劑后正常者4例,10劑后退至正常者2例。體溫降至正常后復查血常規(guī)均恢復正常。[吳金蓮.三仁湯治療急性發(fā)熱38例。湖南中醫(yī)雜志2001;17(1):39]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1、我們在用三仁湯治療外感疾病傷濕的過程當中,偶然發(fā)現(xiàn)就是它對一些五官,有筋肉瞤動這類特點的,有緩解作用。水濕浸漬在筋肉,由于引起或者身上肌肉跳動,或者比如說我們眨眼睛。我記得在帶研究生臨床實習的時候,有一個農(nóng)村的女孩感冒了。來看病看的是感冒,當時年輕醫(yī)生先給她檢查,檢查完到我這辨證論治,當時用的三仁湯,開了兩劑藥,因為臨時發(fā)病是感冒,母親給她抓了一付藥,吃后過兩天,她母親又帶她來,來了一般我們都是研究生,年輕醫(yī)生,先接診檢察。她來的目的,說要查上次那個方,還想抓一付吃,說上次只吃了一付,方藥房收走了。問她現(xiàn)在怎么樣?她說感冒好了,我還想吃一付那個藥。感冒好了,為什么要吃?她說小孩子一兩個月,一直眼睛有點水汪汪特別眨眼睛,好像他們覺得是個壞習慣,結果吃了這個藥以后,她家里覺得不知不覺感冒好了,眼睛也不眨了。經(jīng)她這樣一提示,我們一位研究生想起上次檢查的時候,覺得這孩子怎么老是眨眼睛,因為當時主要是考慮感冒,研究生一看,果然她的眼睛不眨了,因為當時大家也都覺得這小孩子眼睛眨得很厲害,連續(xù)的眨眼睛。后來大家對這個現(xiàn)象很感興趣,怎么吃了三仁湯感冒好了,眨眼睛也好了。所以當時我們討論,認為水濕浸漬筋肉,眨眼睛也是水濕浸漬筋肉造成的現(xiàn)象。就像真武湯證里,張仲景講的筋惕肉瞤真武湯證是陽虛水濕不化,水濕浸漬在筋肉,造成筋肉跳動。《傷寒論》里講,筋惕肉瞤,那水濕浸漬在眼部,眼皮,它也可以產(chǎn)生這種眨眼睛。類似于發(fā)生筋惕肉瞤這個特點。用三仁湯它來祛除水濕,這個方利濕力量很強,而且它還能夠疏通三焦氣機。三焦分消,宣暢三焦氣機。所以同時也就治好了眨眼睛的這個病。
大家后來當然在基層一帶,進行治療的時候,和基層醫(yī)生談到這個,遇到這類病人,他們試驗用三仁湯,也有作用。所以這啟發(fā)我們,不同的病,異病同治,關鍵在抓住病機。它屬于水濕為患,水濕浸漬筋肉,三仁湯有一定的作用。2、另外你比如說對于精神病,中醫(yī)往往認為和痰有關。所以精神病中間,我前面有些方曾經(jīng)提到過,精神病兩大類,(1)痰迷心竅,(2)痰火擾心。就有偏寒偏熱不同。痰火擾心型的,用瀉火逐痰的方法,是一種峻治的范圍。痰迷心竅,滌痰,包括滌痰湯這一類,那也是用比較強有力的方法滌痰開竅。有一些精神性疾患,它并不是反映的癥狀非常劇烈。病程進展比較緩慢。呈現(xiàn)出一種時輕時重、時好時壞。那這種疾病,它和體內(nèi)的痰濕較重有一定的關系。當然還綜合有其他因素。
我們遇到一例病人,這個病人他是相當于中醫(yī)所說的癡巔,巔證。就對事物反應較慢。發(fā)作有的時候精神就不太清楚,他來看病時,家里人帶來坐在那里,你不喊他,他不坐下。坐下以后應該離開了,你不跟他講,他不會起來。所以神情比較呆滯。是一個30歲左右的男性。同時,他其他癥狀,據(jù)家里人反映,平時有一些氣虛的表現(xiàn)。乏力、納差、精神萎靡,還有一個特殊癥狀,他每次小便的時候,覺得沒有力氣,小便要時間很長,小便不大通利,所以當時我們根據(jù)全身整體辨證,是用補中益氣湯來調(diào)整。但是配了個三仁湯。這個實際上既在益其升舉之本,又考慮水濕壅滯,用三仁湯也比較平和。能夠平和的祛除水濕。用這個方以后,逐漸的整體的,因服用時間較長,整體的氣虛狀況得到改善,精神慢慢好轉(zhuǎn),而且小便逐漸通暢,將近半年的治療,基本恢復正常。這是個銀行工作人員,基本恢復正常。
所以三仁湯可以用來通過滲利水濕,來治療一些比較奇怪的病。三仁湯3、另外像消化系統(tǒng)的一些腫瘤,消化系統(tǒng)的腫瘤通過做化療,化療以后,化療的反應往往集中反應在兩個方面,(1)傷氣傷陰,尤其是傷陰,(2)病里產(chǎn)物的產(chǎn)生。因為體內(nèi)正氣虧虛了。排除病理產(chǎn)物的能力降低了??梢韵鄳a(chǎn)生痰濕、瘀毒這一類病理產(chǎn)物。尤其在消化系統(tǒng),產(chǎn)生氣陰兩傷,特別陰虛有挾濕這種情況,在放療以后這種病例很多。我們往往配包括像增液湯,生脈散,這類扶正的方劑,跟三仁湯這些聯(lián)合使用。當然有些還結合,有的根據(jù)不同病例,包括一些肝癌化療以后用支持療法,中西醫(yī)結合,用中醫(yī)來支持。用柴芍六君配三仁湯。病情發(fā)展中有的階段,可以用剛才說的生脈散、增液湯,這些配三仁湯。像肺癌這些病人,我們也用像百合固金養(yǎng)陰清熱,和生脈散結合軟堅散結的藥,來配合三仁湯這樣使用。這樣觀察發(fā)現(xiàn),病人可以改善由化療所造成的一些破壞,每次化療以后服用這個,能夠逐漸的加速他的恢復,為下一次化療創(chuàng)造條件。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F(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腸傷寒、胃腸炎、腎盂腎炎、布氏桿菌病、腎小球腎炎以及關節(jié)炎等屬濕重于熱者。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靖椒健?.藿樸夏苓湯(《感證輯要》引《醫(yī)原》)藿香二錢(6g)半夏錢半(4.5g)赤茯苓三錢(9g)杏仁三錢(9g)生苡仁四錢(12g)白蔻仁一錢(3g)通草一錢(3g)豬苓三錢(9g)淡豆豉三錢(9g)澤瀉錢半(4.59)厚樸一錢(3g)水煎服。功用:解表化濕。主治:濕溫初起。(夏天外感暑濕)身熱惡寒,肢體倦怠,胸悶口膩,舌苔薄白,脈濡緩。前方去竹葉、滑石、加赤茯苓、豬苓、澤瀉、藿香、淡豆鼓三仁湯2.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三錢(9g)滑石三錢(9g)茯苓皮三錢(9g)大腹皮二錢(6g)白蔻仁一錢(39)通草一錢(3g)豬苓三錢(9g)水煎服。功用:清熱利濕。主治:濕溫邪在中焦。發(fā)熱身痛,汗出熱解,繼而復熱,渴不多飲,或競不渴,舌苔淡黃而滑,脈緩。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藿樸夏苓湯、黃芩滑石湯與三仁湯皆為治療濕溫之常用方。藿樸夏苓湯以三仁、二苓配伍藿香、淡豆豉化氣利濕兼以疏表,故主治濕溫初起,表證較明顯者;三仁湯以三仁配伍滑石、淡竹葉于化氣利濕之中佐以祛暑清熱,故主治濕溫初起,濕重熱輕之證;黃芩滑石湯以黃芩配伍滑石、二苓,清熱與利濕并用,故主治濕溫邪在中焦,濕熱并重之證。三仁湯[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甘露消毒丹
Ⅰ類《醫(yī)效秘傳》清熱祛濕[功用]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
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fā)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干黃,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濕熱時疫是主方?;痍慄S芩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連翹射干薄荷貝母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相同點邪在氣分,都屬于感受濕熱病邪,濕溫病區(qū)別濕重于熱
熱毒基本不明顯,倒是有濕邪侵襲氣分,從肌表上焦為主濕熱并重
濕熱熏蒸由里達外,從上到下,范圍很廣(相對較廣)治法宣暢氣機,三焦分消上清熱解毒,下清利濕熱,中焦芳化濕邪
藥力是比較強的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邪遏上焦-發(fā)熱、肢酸、咽腫、頤腫
困阻中焦-胸悶、腹脹、吐、瀉
流注下焦-小便短赤、淋濁
波及肝膽-身黃
熱重于濕-口渴,苔黃膩,脈滑數(shù)
濕熱并重邪在氣分濕溫時疫主治病機癥候分析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清熱解毒利濕化濁清上暢中滲下黃芩連翹薄荷貝母射干白蔻仁菖蒲藿香茵陳滑石木通方解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上焦黃芩、連翹、射干、薄荷、貝母中焦菖蒲、藿香、白豆蔻下焦滑石、茵陳、木通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配伍特點
清上、暢中、滲下,清熱為主。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運用辨證要點
本方為夏令暑濕季節(jié)常用方,故王士雄譽之為“治濕溫時疫之主方”。臨證以身熱肢痠,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黃,舌苔白膩或微黃為辨證要點。
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內(nèi)科咳喘:+桔梗、枳殼;杏仁、枇杷葉腸傷寒、急性扁桃體炎:血證:+丹皮、青黛+止血藥腹脹:+木香、枳殼、陳皮、檳榔高熱:+青蒿、青黛面癱:合牽正散淋證:+利尿通淋:扁蓄、瞿麥、車前仁臨床應用與加減變化甘露消毒丹宜賓甘露消毒丹宜賓中醫(yī)院過去的老院長甘消醫(yī)生治療顏面神經(jīng)麻痺《黃帝內(nèi)經(jīng)》“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異于常規(guī)大秦艽湯,牽正散白附子、白僵蠶、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兒科
痄腮:+青黛急性扁桃炎:+郁金、姜黃、馬勃、玄參外科瘡瘍:合五味消毒飲男科陽痿:濕熱阻滯經(jīng)絡,宗筋失養(yǎng)+菟絲子,仙茅遺精、滑精:濕熱下注,擾動精室+金櫻子、芡實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使用注意
濕熱入營,譫語舌絳者,則非本方所宜。
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隨證加減因為從主治看,涉及范圍較廣,臨床加減方面還要靈活運用。從常見的比如說1、上部,咽喉兩頤腫脹,可以增加清熱解毒力量,山豆根,板藍根等。2、黃疸,原方中原有茵陳,再把梔子大黃加進去,相當于套了個茵陳蒿湯。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
[臨床報道]
徐氏用甘露消毒丹為主治療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低熱22例,每天1劑,水煎服,14天為1療程。結果:顯效17例,有效4例,無效1例。[徐惠祥.甘露消毒丹治療乙肝低熱22例。新中醫(yī)
1999;31(7):51)甘露消毒丹[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yī)效秘傳》卷1:
“時毒癘氣,……邪從口鼻皮毛而入,病從濕化者,發(fā)熱目黃,胸滿,丹疹,泄瀉,其舌或淡白,或舌心干焦,濕邪猶在氣分者,用甘露消毒丹治之?!?/p>
2.方論選錄
王士雄《溫熱經(jīng)緯》卷5:“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而為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諸病?!备事断镜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連樸飲Ⅱ類《霍亂論》清熱祛濕【功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局髦巍繚駸峄魜y。
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清熱燥濕,濕熱并重
病位主要在中焦
連樸飲用香豆鼓,菖蒲半夏焦山梔。蘆根厚樸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君黃連厚樸臣菖蒲半夏佐1梔子淡豆豉佐2蘆根【主治】濕熱霍亂。連樸飲
【方解】本方為主治濕熱霍亂以嘔吐為主之常用方。其證因于濕熱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合伙養(yǎng)殖協(xié)議書標準范本
- 工程試車與施工合同條款的互動關系
- 版權許可協(xié)議范本
- 出租車駕駛員聘用合同2024年
- 信用擔保協(xié)議書
- 2024汽車運輸合同范本簡單簡單版汽車維修合同范本
- 2024標準委托借款合同范本
- 北京市車輛過戶協(xié)議
- 昆明短期勞動合同
- 2024年飯莊轉(zhuǎn)讓協(xié)議書范本
- 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優(yōu)質(zhì)課課件
- 作文講評-“忘不了……”課件
- 深基坑安全管理(安全培訓)課件
- pep四年級上冊英語期中復習課件
- 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憲法日憲法知識科普宣教PPT教學課件
- 血液透析營養(yǎng)管理課件
- 神經(jīng)內(nèi)科醫(yī)療質(zhì)量評價體系考核標準
- 綠化監(jiān)理實施細則
- 2022天翼云認證解決方案架構師重點知識點整理(備考用)
- 急診護士分層次培訓體系構建與實踐課件
- 【課件】第4課 畫外之意-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人物畫 課件-2022-2023學年高中美術人教版(2019)美術鑒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