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版)2023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考題_第1頁
(全國版)2023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考題_第2頁
(全國版)2023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考題_第3頁
(全國版)2023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考題_第4頁
(全國版)2023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考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五單元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題組1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2022天津文綜卷,3,4分]讀以下圖,答復下題。甘肅省張掖某地區(qū)地貌景觀1.上圖地貌景觀顯示的巖石類型和主要的地質構造最可能是 ()A.巖漿巖、褶皺 B.沉積巖、褶皺C.巖漿巖、斷層 D.沉積巖、斷層[2022海南地理卷,19—20,6分]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發(fā)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巖石化學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風化作用。通常情況下,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qū),物理風化作用強烈。據此完成2—3題。2.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qū)物理風化作用最強的坡向是 ()A.東北坡 B.西北坡 C.東南坡 D.西南坡3.地球外表物理風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帶是 ()A.溫帶荒漠帶B.溫帶草原帶C.熱帶雨林帶D.亞寒帶針葉林帶[2022全國卷Ⅱ,9—11,12分]某河流位于浙江東部,下游河床受徑流與潮汐共同影響:枯水期,以潮流帶來的泥沙淤積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徑流沖刷河床。以下圖示意該河下游某地1962年兩個時期河床斷面形態(tài),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時期的斷面。1964年在該河上游建成水庫;2000年,在該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閘。據此完成4—6題。4.河床斷面形態(tài)從甲至乙的變化過程發(fā)生在 ()A.1—3月 B.3—6月C.6—9月 D.9—12月5.水庫竣工后,水庫下游河流 ()A.徑流量增大 B.河道淤積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寬6.在該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閘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斷潮流泥沙補給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沖淤能力 D.攔截河流入海泥沙[2022浙江文綜卷,5—6,8分]以下圖為某河谷地質、地貌剖面圖,圖中地層年代由①到③變老。圖中階地(用T表示,數字下標表示階地的級數)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階梯狀地貌。此河段階地主要由于地殼抬升形成。讀圖完成7—8題。7.對河谷處的地質構造類型和兩側地殼抬升幅度的判斷,正確的選項是 ()A.向斜東側大 B.背斜東側小C.向斜西側大 D.背斜西側小8.礦產調查發(fā)現,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種貴重金屬礦產,但由于河水深不易開采。圖中所示地點可能找到這種貴重金屬礦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022天津文綜卷,1—2,8分]讀圖文材料,答復9—10題。在天津市南部地區(qū)發(fā)現的貝殼堤,是貝殼及碎屑物受潮水搬運,在海邊經較長時期堆積而形成的壟崗,可以作為當時海岸線的標志。天津市等高線和古海岸線分布圖9.圖中所示古海岸線分布地區(qū)地勢的總體變化趨勢是 ()A.由東北向西南傾斜 B.由西向東傾斜C.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D.由北向南傾斜10.該地區(qū)5000年來海岸線位置的變化,反映了 ()A.海平面間歇性下降 B.氣候持續(xù)性變暖C.海濱泥沙不斷淤積 D.地殼階段性下沉[2022新課標全國卷Ⅰ,10—11,8分]以下圖示意在黃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監(jiān)測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起始點是位于海岸一側的固定點。讀圖,完成11—12題。11.1975—2022年,該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蝕、淤積的變化趨勢是 ()A.持續(xù)淤積 B.先侵蝕、后淤積C.持續(xù)侵蝕 D.先淤積、后侵蝕12.推測1992—1997年期間 ()A.黃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少C.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D.黃河沿岸農業(yè)灌溉面積減少[2022浙江文綜卷,5—6,8分]以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圖中①—⑧為巖層編號,其年代由老到新。讀圖完成13—14題。13.圖中甲、乙兩地有關地質地貌的表達,正確的選項是 ()A.甲—背斜巖層受到水平擠壓成山B.甲—向斜槽部巖層向下彎曲成谷C.乙—背斜頂部受張力被侵蝕成谷D.乙—向斜上覆巖層差異侵蝕成谷14.有人稱丙處山峰為“飛來峰〞,其巖石可能是 ()A.石灰?guī)r砂巖 B.花崗巖流紋巖C.大理巖石英巖 D.安山巖玄武巖[2022山東文綜卷,12,4分]某地理興趣小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選擇了一條與考察區(qū)域總體構造線方向垂直的路線,觀測出露的地層,記錄了觀測點的相關信息并繪制了考察路線地質剖面示意圖。下表為觀測點相關信息表。完成下題。地層新老關系地層代號觀測點坐標新老C(31°38'13″N,117°50'12″E)(31°37'54″N,117°50'59″E)D(31°38'10″N,117°50'19″E)(31°37'57″N,117°50'52″E)S(31°38'05″N,117°50'32″E)(31°38'01″N,117°50'43″E)15.該小組繪制的考察路線地質剖面示意圖應為 ()16.[2022廣東文綜卷,6,4分]河流的河床形態(tài),受流域內多種因素的影響。以下因素中,對河床形態(tài)影響不大的是 ()A.巖石性質 B.地質構造C.通航里程 D.降水多少17.[2022江蘇地理卷,1,2分]?桃花源記?中描述:“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設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間峽谷 B.山前平原C.山間盆地 D.平緩高原[2022重慶文綜卷,8—9,8分]野外考察是發(fā)現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方法。以下圖是某地理興趣小組在野外考察中拍攝的照片。讀圖,完成18—19題。18.圖中礫石灘常見于大河的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9.以下地貌形態(tài)的形成作用中,有與圖中使礫石變圓的作用類似的是 ()A.石筍 B.冰斗C.風蝕蘑菇 D.花崗巖風化球[2022北京文綜卷6—7,8分]以下圖示意某河谷斷面經歷的一次洪水過程。讀圖,答復20—21題。20.該河谷 ()A.巖層①比巖層②形成年代早B.巖層②比巖層①易受侵蝕C.是斷層上發(fā)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適宜修建水庫21.本次洪水 ()A.水位上升時,河流搬運作用減弱B.水位下降時,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時,河流堆積作用增強D.河流侵蝕作用使河床加寬變深[2022江蘇地理卷,7—8,4分]以下圖為某向斜山地形地質示意圖。讀圖答復22—23題。22.與M點的地形—地層關系相符的是 ()23.與沿XY線相符的剖面圖是 ()[2022浙江文綜卷,7—8,8分]以下圖為我國某地沿北緯38.5°所作的地質構造、地貌剖面圖,圖中一般地勢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讀圖,完成24—25題。24.對圖中四地地質構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表達正確的選項是 ()A.①地斷裂抬升、黃河干流流水侵蝕B.②地斷裂下沉、黃河干流沙礫洪積C.③地斷裂下沉、黃河干流泥沙沖積D.④地斷裂抬升、黃河干流泥沙堆積25.圖中城市歷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該王朝一般會選擇在土層深厚、地下水位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圖中較為理想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22福建文綜卷,9—10,8分]以下圖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的爬升沙丘,讀圖完成26—27題。26.該沙丘位于 ()A.沖積扇 B.洪積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灘27.正確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題組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2022天津文綜卷,3—4,8分]某礦物形成于上地幔軟流層,后隨巖漿活動到達地表。人們在以下圖所示古火山的巖漿巖及河灘泥沙中均發(fā)現了該礦物。讀圖文材料,答復28—29題。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區(qū)地質剖面示意圖28.使該礦物從上地幔軟流層到達河灘泥沙中的地質作用,依次應為 ()A.巖漿噴發(fā)巖層斷裂風化、侵蝕搬運、沉積B.巖漿噴發(fā)巖層斷裂搬運、沉積風化、侵蝕C.巖層斷裂巖漿噴發(fā)風化、侵蝕搬運、沉積D.巖層斷裂巖漿噴發(fā)搬運、沉積風化、侵蝕29.剖面圖中繪制的火山坡度,與實際的火山坡度相比 ()A.變陡了 B.變緩了C.無變化 D.無法判斷選擇題(每題4分,共44分)[2022江西第二次階段性檢測,19—20]“磬吉〞位于馬達加斯加島世界自然遺產——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qū),以如針尖狀聳立刺向天空的石林著稱于世。讀圖,完成1—3題。1.“磬吉〞屬于 ()A.河流堆積地貌 B.花崗巖地貌C.喀斯特地貌 D.火山地貌2.組成“磬吉〞的物質是幾百萬年前珊瑚和海藻的化石。據此判斷“磬吉〞的形成過程是 ()A.地殼下沉—沉積物堆積—地殼隆起抬升—雨水侵蝕B.地殼隆起抬升—沉積物堆積—地殼下沉—雨水侵蝕C.地殼下沉—雨水侵蝕—地殼隆起抬升—沉積物堆積D.地殼隆起抬升—雨水侵蝕—地殼下沉—沉積物堆積3.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qū)的代表植被為 ()A.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C.熱帶草原 D.熱帶雨林[2022湖南三校聯考,15—17]以下圖示意伏爾加河三角洲位置變化及里海水平面變化,結合相關知識,完成4—6題。4.1900—1978年伏爾加河三角洲變化的特點有 ()①面積不斷增大②坡度逐漸減緩③向東南方向擴展④增速先慢后快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2000年該三角洲的前緣位置可能位于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6.假設在該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庫,將導致河口及附近水域 ()A.三角洲面積縮小 B.河口鹽堿化加劇C.水位季節(jié)變化增大 D.生物多樣性增加[2022貴州貴陽摸底,16—17]某地質考察隊對以下圖所示區(qū)域進行地質研究,在Y1、Y2、Y3、Y4處分別鉆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P平面)。在該水平面上Y2、Y3處取得相同的砂巖,Y1、Y4處取得相同的礫巖,且砂巖的年代比礫巖老。據此完成7—8題。7.甲處地形的主要成因是 ()A.背斜成谷 B.向斜成山C.背斜成山 D.向斜成谷8.假設在Y2處鉆25米到達P平面,那么在Y1處鉆至P平面,鉆孔最可能的深度是 ()A.30米 B.45米C.55米 D.60米[2022河南新鄉(xiāng)第一次調研,1—3]風化坑是巖石頂面上的小坑因積水風化作用而產生的凹坑,我國珠江口廟灣島上的花崗巖風化坑即為典型,它多出現在裸露的巨大礫石頂部及平坦或坡度較小的巖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內發(fā)現巖石的長石經外力作用,其鈣、鉀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礦物轉化。圖1示意風化坑剖面,圖2示意地殼物質循環(huán)。據此完成9—11題。9.巖石按成因分類,廟灣島的風化坑屬于圖2所示的 ()A.①類巖石 B.②類巖石C.③類巖石 D.④類巖石10.形成廟灣島風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風化 B.化學風化C.流水侵蝕 D.海浪侵蝕11.在平坦或坡度較小的巖石面上易形成風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A.有利于潮水漲落,加速海浪侵蝕B.有利于凹坑積水,促進化學風化C.有利于風化物遷移,增強流水侵蝕D.有利于吸收太陽輻射,加快物理風化一、選擇題(每題4分,共44分)海南博鰲玉帶灘是一條自然形成的狹長形沙灘半島,如以下圖。玉帶灘以“分隔海、河最狹窄的沙灘半島〞而被列入為“吉尼斯之最〞。據此完成1—3題。1.玉帶灘是由 ()A.地殼下陷導致與陸地別離而形成的B.熱帶珊瑚蟲遺體堆積形成的C.河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的D.海浪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的2.玉帶灘的形成使得其西側水域趨向 ()A.變寬 B.變淺C.變深 D.穩(wěn)定3.近年來萬泉河等河流上游修建了許多水庫,這最有可能造成玉帶灘 ()A.遠離大陸 B.連接北岸C.向東推進 D.向西后退鄂畢河主要流經俄羅斯,額爾齊斯河是鄂畢河最大的支流,額爾齊斯河發(fā)源于我國新疆,沿岸風光秀美,多形如鐘狀的山峰(花崗巖風化景觀),山體外表形態(tài)圓潤平滑,又十分陡峭,令人望而生嘆。以下圖為額爾齊斯河上游段略圖和額爾齊斯河沿岸鐘狀山峰景觀圖。讀圖答復4—5題。4.形成圖中鐘狀山峰的巖石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風化作用 B.冷凝作用C.沉積作用 D.變質作用5.圖中分布最廣的河流地貌是 ()A.河漫灘 B.三角洲C.槽型谷 D.V型谷熱喀斯特指多年凍土區(qū)受熱融蝕產生類似喀斯特地貌形態(tài)的熱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產生,又稱熱喀斯特地貌,分為熱融沉陷和熱融滑塌兩種地貌。據此完成6—8題。6.以下區(qū)域能夠經常見到熱喀斯特地貌的是 ()A.云貴高原 B.西西伯利亞平原C.巴西高原 D.西歐平原7.熱融沉陷區(qū)域形成的湖泊 ()A.會繼續(xù)陷落成溶洞B.是巖層彎曲形成的C.面積廣、水量大D.會使凍土層逐漸變薄或被切穿8.我國大興安嶺北部發(fā)生熱喀斯特的形式和時間一般是 ()A.熱融沉陷—夏季 B.熱融沉陷—秋末冬初C.熱融滑塌—夏季 D.熱融滑塌—秋末冬初以下圖為“我國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內霍爾果斯(80°29'E,44°14'N)境內某低山丘陵的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不同時期形成的同類型巖層采用同一圖例表達)〞。據圖答復9—11題。9.圖中甲、乙、丙、丁四處的地質構造分別是 ()A.背斜、向斜、地塹、斷層B.向斜、向斜、地壘、斷層C.背斜、向斜、背斜、斷層D.向斜、向斜、背斜、斷層10.M附近的巖層接近垂直方向,并與兩側的巖層存在明顯的不連續(xù)性,原因可能是 ()A.外力侵蝕 B.外力沉積C.巖漿活動 D.地殼運動11.甲山的表層出現了黃土及黃土狀物質,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A.流水作用 B.風力作用C.巖漿活動 D.地殼活動二、非選擇題(共22分)12.(14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南美洲最頂峰阿空加瓜峰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死火山。以下圖中甲河流是南美洲第二大河流,A、B為甲河的兩條支流,A支流的流域面積大于B支流。(1)說明阿空加瓜峰的形成過程。(4分)(2)比擬A、B支流徑流量特征的差異,并說明原因。(6分)(3)圖中P高原風蝕和風積地貌廣布,試分析其原因。(4分)13.(8分)讀材料,答復以下問題。材料一世界上有許多谷地。從形態(tài)上看,有“U〞型谷,如挪威峽灣;有“V〞型谷,如雅魯藏布江谷地。谷地對氣候、生物、水文等影響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類活動集中的地區(qū)。材料二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某河谷剖面簡圖(右圖),該谷地沿線無斷層。(1)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說明圖中該形態(tài)河谷的形成過程。(4分)(2)河谷地區(qū)有大量的河相沉積物,請你指出河相沉積物在空間上和顆粒上的特點。(4分)答案1.B圖示地貌景觀巖石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據此可判斷巖石類型為沉積巖;巖層發(fā)生了彎曲變形,地質構造為褶皺。2.D首先,北半球中、高緯度相同海拔地區(qū)陽坡的日最高氣溫高于陰坡,因此東南坡和西南坡的日最高氣溫要高于西北坡和東北坡,而各坡向相同海拔的日最低氣溫相差較小,由此可知東南坡和西南坡的氣溫日較差一般情況下均大于西北坡和東北坡,物理風化作用較強,排除選項A、B;一般情況下,地方時12:00時,太陽輻射最強,但氣溫并不是一天中最高的,由于12:00—14:00地面獲得的輻射收入一直大于其輻射支出,可知14:00時氣溫到達一天中最高,而該時段有太陽照射且太陽輻射較強的坡向是西南坡,也就是說西南坡的日最高氣溫高于東南坡,西南坡的氣溫日較差要大于東南坡,物理風化作用要強于東南坡,應選項D正確。3.C一般情況下,中、高緯度地區(qū)的氣溫日較差要大于低緯度地區(qū),由此可知熱帶雨林帶分布地區(qū)的氣溫日較差要小于選項中其他三個自然帶的分布地區(qū),故其物理風化作用最弱,選項C正確。4.D據圖可知,從甲到乙河床抬高,泥沙淤積強度大于河道被沖刷強度;結合文字材料可知,河床泥沙淤積主要發(fā)生在枯水期,位于浙江東部的該河流枯水期出現在9—12月,此時段海潮挾帶的泥沙在河道淤塞,使河床逐漸被抬高。5.B水庫竣工后,水庫下游河段的汛期徑流量減小,使河道被沖刷的強度減小,河道中泥沙的沉積作用使泥沙積累,河床不斷抬高。6.A結合上題結論可知,水庫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積,河床不斷抬高。為應對由此而產生的各類問題,需要對河道泥沙的沉積作用進行控制,而河道沉積的泥沙主要由潮流從海洋中帶來,故在河口建設水閘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泥沙進入河道。7.C由材料可知,地層年代由①到③變老,即從谷底向兩側山地巖層由新到老,說明是向斜。由圖可知,西側階地坡度較大,說明西側地殼抬升幅度較大。8.B由題干可知,該貴重金屬礦產形成于河床沙中,由圖可知,乙處階地有沙、卵石,且水深較淺,人們可能在此處找到該貴重金屬礦物。9.C根據材料對貝殼堤的描述可知,早期潮水可以運動至很遠的西北部,后來潮水只能到達東南部的當今濱海新區(qū)附近海岸,所以圖中古海岸線分布地區(qū)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10.A根據四條古海岸線形成的年代和四條古海岸線的位置可知,該處海平面間歇性下降,形成不等距、有序排列的古海岸線,故A正確。假設氣候持續(xù)性變暖,古海岸線會向地勢高的陸地推進,故B錯誤。②③海岸線上分布有貝殼堤,這是貝殼及碎屑物受潮水搬運的產物,不是海濱泥沙淤積的產物,故C錯誤。假設地殼階段性下沉,那么不同時期的古海岸線應由東南方向向西北方向推進,故D錯誤。11.D讀圖可知,1975—2022年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距離增大說明水深2米的點向海洋推進,泥沙淤積;距離減小說明水深2米的點向陸地推進,侵蝕作用增強。12.B讀圖可知,1992—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縮小,說明黃河入海泥沙減少。黃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河流挾帶的泥沙可能會增多;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那么入海泥沙增多;黃河沿岸農業(yè)灌溉面積減少,河流入海徑流量增大,那么入海泥沙增多;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少,導致入海泥沙減少。13.C由圖及①—⑧巖層年代由老到新可知,甲地巖層向下凹陷,為向斜,乙地巖層向上隆起,為背斜。甲地向斜受到兩側巖層的擠壓,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從而形成山地;乙地背斜頂部受張力影響,易被侵蝕成谷地。14.A圖中巖層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說明是沉積巖,石灰?guī)r和砂巖為沉積巖,所以A正確;B、D選項所列為巖漿巖,C選項所列為變質巖。15.C由表中觀測點坐標可確定C地層位于地質構造的兩側,向中間依次為D地層和S地層。再根據從C地層到S地層巖層由新到老(兩側巖層新,中間巖層老),可知該處地質構造為背斜,故C項最符合題意。16.C巖石性質(如巖石的堅硬程度)、地質構造(褶皺、斷層等)和降水多少(降水量、降水強度等)可以通過影響河水對河床的侵蝕程度而改變河床形態(tài)。通航里程的長短不會影響到河水對河床的侵蝕作用,故對河床的形態(tài)影響不大。17.C由材料中“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可知該地位于河流發(fā)源地,應為地勢較高的山地,所以順著山地峽谷進入的山間開闊地應為山間盆地,不可能是山前平原或平緩高原。18.B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沖刷或沉積作用不同。圖中礫石的體積和質量較大,不易被流水沖到河流入???河流的源頭以下蝕作用為主,沉積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蝕作用強,顆粒物易被流水沖刷帶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積作用為主,導致礫石堆積。19.C河流中的礫石變圓主要是由長期的外力侵蝕作用造成的,風蝕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蝕作用形成的,在長期的外力侵蝕作用下,同樣具有相對圓滑的外表。20.A讀圖可知,巖層②位于巖層①的上部,A項正確;由圖可知,巖層①有明顯的內凹,說明巖層①比巖層②更易受侵蝕,B項錯誤;該河谷的巖層沒有發(fā)生褶皺,不屬于向斜谷,C項錯誤;斷層地帶不適宜修建水庫,D項錯誤。21.D由圖可知,從初期到中期,當河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時,河谷底部的沉積物急劇減少,說明河流的堆積作用減弱、搬運作用增強,排除A、C項;從中期到后期,水位下降,由于河流徑流量減小,流速減緩,河流的搬運作用減弱,河流含沙量減小,排除B項;受河流側蝕和下蝕作用的影響,河床加寬變深,D項正確。22.B根據等高線可以判斷出M點位于山坡上,再結合向斜構造的地層向槽部延伸的一般規(guī)律,可知巖層應向山頂方向傾斜,故B項正確。23.A根據等高線和地層界線的分布可知,同一地層界線在圖幅的西北和東南分布的高度較高,沿XY線方向分布的高度較低,可推出XY線方向即為向斜槽部延伸的方向,且大致呈水平狀。又因為1與4,2與3分別處于同一地層界線上,且1與4高度大致相當,2與3高度相同,由此可推出正確選項為A。24.C結合圖示信息綜合分析可知,①地巖石為花崗巖,由巖漿侵入形成,①地地質構造成因是斷裂抬升,其侵蝕地貌并非由黃河干流流水侵蝕形成的;②地為斷裂下沉區(qū)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洪積傾斜平原一般位于出山口處,故其不可能由黃河干流沙礫洪積形成;③地為斷裂下沉區(qū)域,其上面覆蓋的沙質沉積物是由黃河泥沙沖積形成的;④地為斷裂抬升區(qū)域,由沙丘覆蓋可知,其地貌的成因為風力堆積。25.B結合題干中“土層深厚、地下水位較深〞及材料中所述“圖中一般地勢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可知,②地最符合要求。26.D沖積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處,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帶,不可能分布在河流中游;洪積平原是指山前地帶由一系列洪積扇不斷擴大伸展組合而成的平原,與圖示信息不符;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處;河漫灘位于河床主槽一側或兩側,洪水發(fā)生時被淹沒,枯水期出露,是河流洪水期淹沒的河床以外的谷底局部。圖中沙丘就分布在河漫灘上。27.C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動受山地阻擋時,沙在風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風坡面較緩,背風坡面較陡,結合景觀圖可知C正確。28.C礦物要從上地幔軟流層上升到達地表,應經歷了火山噴發(fā)的過程,即先是巖層斷裂,接著是礦物隨巖漿沿裂縫上升、噴出到達地表。而礦物要從火山巖體中轉移到河灘,先要經受外力作用中的風化和侵蝕,然后經河流搬運作用,最后在河灘中沉積。29.A從圖中可以看出,火山錐水平距離達幾十千米,高度僅300米左右,說明火山錐實際坡度較小,但圖中錐體坡度很大,說明該圖中的火山坡度比實際坡度更陡。1.C從景觀圖中可以看出“磬吉〞呈現峰林、峰叢的特征,主要是受雨水侵蝕和溶蝕的作用形成的,因此“磬吉〞屬于喀斯特地貌。2.A根據圖示材料可知,組成“磬吉〞的物質是幾百萬年前珊瑚和海藻的化石,由此判斷“磬吉〞的形成經歷了地殼的下沉、珊瑚和海藻化石堆積、地殼抬升、雨水侵蝕等過程。3.C從圖中可知,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馬達加斯加島的西部,屬于熱帶草原氣候,因此代表植被為熱帶草原。4.C從圖中可以看出,1900—1978年伏爾加河三角洲面積不斷擴大,主要是向東南方向擴展;從里海水平面的變化情況看,水平面1900—1978呈下降趨勢,所以三角洲坡度總體趨向陡峭;三角洲面積增速先快后慢。5.B從里海水平面圖可以看出,2000年水平面高度在1920—1940年到達過,所以2000年該三角洲的前沿位置可能位于乙處。6.B假設在該河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庫,河口泥沙來源變少,但是入湖水量減少,湖面下降,三角洲面積總體變大,A錯;入湖水量減少,河口鹽堿化加劇,B對;水庫具有調節(jié)作用,水位季節(jié)變化變小,C錯;湖水的鹽度增大,生物多樣性減小,D錯。7.A從材料中可知Y2、Y3處巖石年代比Y1、Y4處巖石老,結合圖可知巖層中間老兩側新,甲處為背斜;再結合等高線和河流可知甲處為谷地,綜合判斷可知甲處地形的主要成因是背斜成谷。8.B從圖中等高線可以判斷Y2處海拔為160—170米,假設在Y2處鉆25米到達P平面,那么P平面海拔為135—145米,Y1海拔略大于180米,那么在Y1處鉆至P平面,鉆孔最可能的深度是45米。9.A根據材料可知,廟灣島上的風化坑巖石是花崗巖,花崗巖屬于侵入型巖漿巖。依據圖2判斷,①為侵入型巖漿巖,②為噴出型巖漿巖,③為沉積巖,④為變質巖。10.B根據風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據材料中提到的化學元素流失及礦物類型的轉化可以判斷,該風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學風化作用的結果。11.B由圖1可知,坑口是有水漬線的,且由風化坑概念可知,風化坑是積水風化作用的結果,因此在風化坑的形成過程中必須有積水,而平坦或坡度較小的巖石面易于在坑內保存積水。1.C沙灘地貌是外力沉積而成的。圖中玉帶灘呈狹長形狀,沿海一側較平直,應是河流帶來泥沙受海浪的頂托在此沉積而成的。2.B玉帶灘為流水沉積地貌,它的形成會使其西側水域由于河流的沉積作用而變淺。3.D上游水庫的修建會使下游水量減少,泥沙沉積量減少,西部河流的沉積作用減弱,東部海浪的侵蝕作用增強,使玉帶灘向西后退。4.B由材料可知,額爾齊斯河沿岸形如鐘狀的山峰為花崗巖風化景觀,花崗巖為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故B項正確;風化作用只能改變地貌形態(tài),不能直接形成巖石,故A項錯誤;沉積作用會形成沉積巖,故C項錯誤;變質作用會形成變質巖,故D項錯誤。5.D由材料可知,圖示區(qū)域位于河流上游地區(qū),海拔高,流水侵蝕作用強,以V型谷為主,故D項正確;河漫灘主要分布在河流中游地區(qū),故A項錯誤;三角洲主要在河口地區(qū),故B項錯誤;槽型谷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地區(qū),故C項錯誤。6.B材料中已明確了熱喀斯特地貌為凍土中的冰受熱融蝕后形成的地貌,因此常見于有凍土且凍土中的冰能夠發(fā)生融化的區(qū)域。云貴高原、巴西高原位于緯度較低的地區(qū),氣溫較高,沒有凍土存在;西歐平原雖緯度較高,但受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