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復習【知識梳理+例題精講+課后培優(yōu)】 課內(nèi)文言文2(八九年級) 九年級語文上學期部編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c4d0232b8a88176ba0e4360bbe309f2/7c4d0232b8a88176ba0e4360bbe309f21.gif)
![一模復習【知識梳理+例題精講+課后培優(yōu)】 課內(nèi)文言文2(八九年級) 九年級語文上學期部編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c4d0232b8a88176ba0e4360bbe309f2/7c4d0232b8a88176ba0e4360bbe309f22.gif)
![一模復習【知識梳理+例題精講+課后培優(yōu)】 課內(nèi)文言文2(八九年級) 九年級語文上學期部編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c4d0232b8a88176ba0e4360bbe309f2/7c4d0232b8a88176ba0e4360bbe309f23.gif)
![一模復習【知識梳理+例題精講+課后培優(yōu)】 課內(nèi)文言文2(八九年級) 九年級語文上學期部編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c4d0232b8a88176ba0e4360bbe309f2/7c4d0232b8a88176ba0e4360bbe309f24.gif)
![一模復習【知識梳理+例題精講+課后培優(yōu)】 課內(nèi)文言文2(八九年級) 九年級語文上學期部編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c4d0232b8a88176ba0e4360bbe309f2/7c4d0232b8a88176ba0e4360bbe309f2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初三一模復習-課內(nèi)文言文2(八九年級)一、八上三峽【知識梳理】三峽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颍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作者簡介】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北魏時期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散文家、地理學家。所著的《水經(jīng)注》是《水經(jīng)》的注釋?!咀⑨尅孔裕河?。這里是“在”的意思。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完全沒有。闕,同“缺”,空隙、缺口。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曦,日光,這里指太陽。襄陵:水漫上山陵。襄,沖上、漫上。陵,山陵。沿溯(sù)阻絕:意思是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慶奉節(jié)東瞿塘峽口。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荊州。奔:這里指飛奔的馬。不以疾:沒有這么快。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厍澹夯匦那宀?。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飛漱(shù):飛速地往下沖蕩。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榮,茂盛。良:甚,很。晴初:天剛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肅:肅殺,凄寒。屬(zhǔ)引:接連不斷。屬,連接。引,延長。凄異:凄慘悲涼。響:回聲。哀轉(zhuǎn):聲音悲涼婉轉(zhuǎn)。巴東:今重慶東部云陽、奉節(jié)、巫山一帶?!咀g文】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之中,兩岸都是群山連綿,完全沒有一點空缺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巖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則)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騎著奔馳的駿馬,駕著長風,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節(jié),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柏,懸掛著的泉水瀑布,從它們中間飛瀉、沖蕩下來。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樹林山澗里顯出一片清冷寂靜,常常有一些高處的猿猴拉長了聲音在叫,叫聲連續(xù)不斷,音調(diào)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主旨】《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fā)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纠}精講】三峽
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1.文中劃線處應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一段中______字通______字。3.試就第二段文字內(nèi)容,大概計算一下船速。_______________4.解釋加點詞。①或王命急宣()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5.翻譯下列句子。①清榮峻茂,良多趣味②林寒澗肅6.請分別用一個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夏
春
秋
7.第三段中寫“高猿長嘯”有什么作用?
答案:1.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2.“闕”通“缺”3.80KM/h4.(1)有時;(2)即使5(1)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有很多趣味。(2)樹林和山谷一片清涼和寂靜6.夏:急;春:趣;秋:悲7.借高猿的長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三峽秋天的悲傷與寂寥?!菊n堂練習】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
1.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學家(人名)。(2分)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2分)①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嶂: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溯:③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疾:④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屬: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3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3)清榮峻茂,良多趣味。4.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三峽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點。(2分)答案:1.酈道元2.(1)峭壁(2)逆流而上(3)快(4)連續(xù)不斷3.(1)如果不是在中午或者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2)空蕩的山谷傳來猿猴的叫聲,悲哀婉轉(zhuǎn),很長時間才消失。(3)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有很多趣味。4.山:高、連綿不斷;夏水:急短文兩篇【知識梳理】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作者簡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咀⑨尅窟x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華書局1958年版)。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四時:四季。歇:消散。夕日欲頹:夕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沉鱗:指水中潛游的魚。欲界之仙都:人間仙境。欲界,沒有擺脫世俗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這里指人間。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禈罚褐改铣紊剿娙酥x靈運(385-433),他承襲祖父謝玄(343-388)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與(yù):參與。這里有“欣賞”“領(lǐng)悟”的意思【主旨】本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閑適自得之情?!咀g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記承天寺夜游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咀髡吆喗椤刻K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注釋】選自《蘇軾文集》卷七十一(中華書局1986年版)。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xū)年號(1078-1085)。念:考慮,想到。張懷民: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相與: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彰鳎盒稳菟某纬?。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蓋:大概是。但:只是。耳:語氣詞,相當于“罷了”?!咀g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局髦肌勘疚谋磉_作者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纠}精講】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1.文學常識填空
《答謝中書書》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號________。題目中的第二個“書”字的意思是________。2.解釋加下劃線的字詞
①四時俱備(
)
②曉霧將歇(
)
③夕日欲頹(
)
④沉鱗競躍()
⑤念無與為樂者()
⑥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解釋下列各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1)欲:夕日欲頹(
)
實是欲界之仙都(
)欲窮其林(
)
(2)與: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念無與為樂者(
)
相與步中庭(
)
選賢與能(
)
4.“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nèi)含作者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陶弘景;華陽隱居;信
2.①四季
②早晨
③墜落
④潛游在水中的魚
⑤考慮、想到
⑥參與,這里指欣賞
3.(1)將要;欲望;想要(2)參與,這里指欣賞;和,連詞;和,連詞;通“舉”,推薦,選拔
4.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二)記承天寺夜游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1.本文的構(gòu)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類比象征D.以物喻人2.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懷民亦未寢(睡覺)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A.本文寫在作者貶官期間,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與“閑”字相關(guān)。C.蘇軾此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D.本文寫景較為簡潔,用素描的筆法,寫月色,寫景物,給人清靜雅致的感覺。4.本文最后一段:“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說說句中的“閑”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這個“閑”字的含義有哪幾點?答案:1.B2.A3.A4.“閑”字是本文的文眼,“閑人”是本文的點睛之筆?!伴e”人含義是:①反映作者身為閑官的現(xiàn)實;②表達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③慨嘆世人忙于名利而無閑顧及良辰美景?!菊n堂練習】【甲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疽椅摹吭S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1)曉霧將歇()(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3)懷民亦未寢()(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沉鱗競躍。(2)相與步于中庭。3.填空。(8分)(1)甲文寫景動靜相襯,其中通過生命活動的描寫,為景增添動感的語句是“”和“”。乙文寫景的名句是“”。(4分)(2)甲乙兩文都寫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繪了“之美”,乙文描寫了“之美”。但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則把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復雜的思想感情濃縮在文中“”的語句中。(4分)答案:1.(1)消散(2)欣賞(3)睡覺(4)只是2.(1)水底的魚兒爭著躍出水面(2)一起走到庭院中散步3.(1)曉霧將歇和猿鳥亂鳴;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2)山川,月光,對景物的贊美與喜愛之情,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睹献印啡隆局R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作者簡介】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睹献印返乃枷牒诵氖恰叭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咀⑨尅刻鞎r、地利、人和:《茍子·王霸篇》說:“農(nóng)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逼堊铀傅摹疤鞎r”指農(nóng)時,“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這里所說的“天時”則指尖兵作戰(zhàn)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則指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nèi)城叫“城”,外城叫“郭”。內(nèi)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池:即護城河。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是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委:棄。域民:限制人民。域,限制。畔:同“叛”。有:或,要么?!咀g文】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一個三里內(nèi)城墻、七里外城墻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無不勝的了?!备毁F不能淫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薄绢}解】“富貴”舊指有錢財、有地位;“淫”是“迷惑”的意思;“富貴不能淫”指意志不為金錢和地位所迷惑,明道而行正。題目簡潔,點明寫作內(nèi)容?!咀⑨尅空\:確實,真正。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懼:害怕。安居:\t"/item/%E5%AF%8C%E8%B4%B5%E4%B8%8D%E8%83%BD%E6%B7%AB/_blank"安靜。熄:平息,指戰(zhàn)火熄滅,天下太平。是:這,這個。焉:怎么,哪里。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丈夫之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冠:行冠禮。父命之:父親給予訓導。命:教導、教誨。往:去,到。戒:告誡。女:通“汝”,你。必:一定。敬:恭敬。戒:\t"/item/%E5%AF%8C%E8%B4%B5%E4%B8%8D%E8%83%BD%E6%B7%AB/_blank"留神,當心,\t"/item/%E5%AF%8C%E8%B4%B5%E4%B8%8D%E8%83%BD%E6%B7%AB/_blank"謹慎。違:違背夫子:舊時稱自己的丈夫。以:把順:順從為:作為居天下之廣居:第一個“居”:居住。第二個“居”居所,住宅。廣居、正位、大道:分別喻指“仁”“禮”“義”正:正大。大道:光明的大道。得:實現(xiàn)。由:實行。獨:獨自。行:這里是固守;堅持的意思。道:原則,行為準則。淫:惑亂、迷惑,這里是使動用法。移:改變、動搖,這里是使動用法。屈:屈服,這里是使動用法?!咀g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正理,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婦人一樣!)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xiàn)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主旨】通過對“大丈夫”風范、立身、處世原則的闡釋,表達了對真正的“大丈夫”的贊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題解】題目是編者加的,意思是:憂愁禍患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題目就是文章的論點,蘊含深刻哲理,啟發(fā)性強?!咀⑨尅堪l(fā):興起,指被任用。于:在。畎畝:田地。舉:選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墻,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再用杵夯實。筑:搗土用的杵。市:集市。故:所以。任:責任,擔子,使命。是:代詞,這,這些。必:一定。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心志:意志。體膚:肌膚。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辗ζ渖恚菏顾硖庁毨е???辗Γ盒稳菰~的使動用法,使……窮困??眨F。乏,絕。行拂亂其所為:使他做事不順。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不順。亂,擾亂。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曾益:增加。曾:同“增”,增加。能:才干。恒過:常常犯錯。恒:常常,總是。過:過錯,過失。困于心:在內(nèi)心里困惑。衡于慮:思慮堵塞。衡,同“橫”,梗塞、不順。作:奮起,指有所作為。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表現(xiàn)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征:征驗、表現(xiàn)。色:顏面,面色。發(fā):顯露、流露。喻:了解、明白。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nèi)。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法家:堅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敵國:勢力、地位相當?shù)膰?。敵:匹敵、相當。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恒:常常。亡:滅亡。生于憂患: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死于安樂: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咀g文】\t"/item/%E7%94%9F%E4%BA%8E%E5%BF%A7%E6%82%A3%EF%BC%8C%E6%AD%BB%E4%BA%8E%E5%AE%89%E4%B9%90/_blank"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t"/item/%E7%94%9F%E4%BA%8E%E5%BF%A7%E6%82%A3%EF%BC%8C%E6%AD%BB%E4%BA%8E%E5%AE%89%E4%B9%90/_blank"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t"/item/%E7%94%9F%E4%BA%8E%E5%BF%A7%E6%82%A3%EF%BC%8C%E6%AD%BB%E4%BA%8E%E5%AE%89%E4%B9%90/_blank"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t"/item/%E7%94%9F%E4%BA%8E%E5%BF%A7%E6%82%A3%EF%BC%8C%E6%AD%BB%E4%BA%8E%E5%AE%89%E4%B9%90/_blank"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t"/item/%E7%94%9F%E4%BA%8E%E5%BF%A7%E6%82%A3%EF%BC%8C%E6%AD%BB%E4%BA%8E%E5%AE%89%E4%B9%90/_blank"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t"/item/%E7%94%9F%E4%BA%8E%E5%BF%A7%E6%82%A3%EF%BC%8C%E6%AD%BB%E4%BA%8E%E5%AE%89%E4%B9%90/_blank"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nèi)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長他原來沒有的才能。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nèi)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局髦肌客ㄟ^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結(jié)合的方法,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不可耽于安逸享樂?!纠}精講】(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孟子,名,時期的思想家。本文選自《》。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主旨句是:。3.文中用“攻而不勝”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證明了“”和“”的觀點。4.孟子用“”“”“”來概括有利于戰(zhàn)爭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并強調(diào)了“”的重要性。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四句運用了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防御一方的“”。6.“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句話運用了手法論證了“得道”的重要性。答案:1.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戰(zhàn)國時期選自《孟子·卷四·公孫丑下》2.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旨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天時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4.天時,地利,人和人和的重要性5.排比地利6.舉例論證(二)閱讀文章,回答問題。富貴不能淫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1.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①妾婦之道()②是焉得為大丈夫乎()③居天下之廣居()④無違夫子()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例句:女子之嫁也悍吏之來吾鄉(xiāng)(《捕蛇者說》)B.至之市而忘操之。(《鄭人買履》)C.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魚我所欲也》)答案: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2.①方法②這,這樣的人③居住④違背3.A(三)閱讀文章,回答問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中心論點是。闡述了孟子的人才觀。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入則無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慮。()曾益其所不能()3.翻譯句子:(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4.本文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課文詞語回答)
5.開篇列舉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答案:1.《孟子·告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關(guān)于人才要在困難環(huán)境中磨煉造就2.拂通弼,輔佐;衡通橫,梗塞;曾通增,增加。3.翻譯。(1)(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2)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3)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4.法家拂士敵國外患5.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筑墻、販賣魚鹽、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jīng)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來都被統(tǒng)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yè)。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菊n堂練習】(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本文選自《》一書。(1分)2.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2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句子。(2分)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4.孟子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要素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1.《孟子》2.(1)拋棄(2)限制3.得道的君子有不戰(zhàn)之時,若進行戰(zhàn)爭,則必定勝利。4.人和(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1.本文選自《》。(2分)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含義和用法。(3分)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①段列舉六個事例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B.第②段論述了只有經(jīng)受磨練才能擔當重任的道理。C.第③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jīng)受磨練的必要性。D.第④段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jié)論,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答案1.(2分)孟子2.(3分)用這些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長他原來沒有的才能。3.(3分)A愚公移山【知識梳理】作者:本文選自《列子·湯問》,作者是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傳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读凶印珕枴分饕捏w裁是:神話故事,也可以說是有啟示的寓言。中心: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而且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遇到困難要盡力克服?!纠}精講】愚公移山(節(jié)選)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B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C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D“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1.《愚公移山》選自《》,作者是(朝代)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2分)2.對選文劃線句翻譯最正確的一項是()(3分)A.北山愚公九十多歲了,面對大山居住。B.(二山挖平后可以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達到漢水北岸,好嗎?C.紛紛地表示贊同。D.憑您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3.多年前,有一場大學生電視辯論賽,辯論的題目是: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如果請你參與辯論,你持什么觀點?理由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列子·湯問》戰(zhàn)國2.D(A且,將近沒有翻譯出來;B漢陰是南岸;C主語大家沒有補出來)3.評分標準:觀點1分,理由2分,語言表達1分。示例一:愚公應該移山。因為“移山”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持之以恒、奮斗不息的精神。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愚公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戰(zhàn)勝困難,進步發(fā)展。示例二:愚公應該搬家。因為“搬家”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是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準確定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不是征服與被征服、改造與被改造的關(guān)系,自然不屬于人,而人屬于自然,人與自然應該是相互和諧的存在?!菊n堂練習】1.本文是一篇帶有___________(文學體裁)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學派代表人物的___________(人名)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含義。(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結(jié)尾寫操蛇之神“懼”和天帝“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文中我們懂得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四個熟知的神話故事中,表述的意義和本文最相似的一項是()A.盤古開天B.夸父逐日C.女媧補天D.后羿射日5.下面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寫愚公決定移走太行王屋二山,其目的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B.本文是以二山的高大與愚公的老、弱作對比,顯示愚公的堅毅和執(zhí)著。C.本文寫操蛇之神的恐懼與元帝的被感動,這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高潮部分。D.本文寫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古代勞動人民不畏艱難與堅毅樂觀的精神。6.下列對文本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該段主要寫了愚公要移山的原因和決定。B.“雜然相許”表明愚公在家中很有號召力。C.“其妻獻疑”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移山困難之大。D.“跳往助之”符合人物年齡特點,形象鮮明。7.下列選項中不準確的一項是()A.智叟的“笑”體現(xiàn)出他對愚公的嘲諷。B.愚公認為智叟思想認識非常頑固。C.愚公的分析體現(xiàn)出發(fā)展的眼光。D.智叟最終被愚公的精神打動并深感內(nèi)疚?!緟⒖即鸢浮?.神話;道家;列子2.(1)于是(愚公)率領(lǐng)子孫中(能)挑擔的三人,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2)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3)憑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3.從側(cè)面反映愚公移山的決心不可動搖;克服困難必須要下定決定,并堅持不懈地奮斗4.B5.B6.A7.D二、八下桃花源記【知識梳理】桃花源記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奔瘸?,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咀g文】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nèi),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xù)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隱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明亮開闊了。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兒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xiàn)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睗O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主旨】本文以武陵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xiàn)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順序,虛構(gòu)了一個沒有階級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理想社會,寄托了自己對社會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達了自己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亂的愿望,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愿望。【例題精講】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詞的的含義(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xiàn)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答:【答案】1.(3分)(1)類(2)全,都(3)邀請(每詞1分)2.(2分)A(古義;B交錯相通:c與世隔絕的地方;D不用說,更不必說。今義略)3.(4分)(1)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黃發(fā)垂髻”1分,“怡然自樂”1分)(2)漁人把自已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或:這個人為(他們)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具言”與“所聞”各1分,其中“所聞”譯成“知道的”或“見聞的”都得1分)4.(2分)熱情好客;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表達了作者對和平(沒有戰(zhàn)亂)的向往,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與“平等和諧自足”兩點每點各2分)【課堂練習】1.上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畫線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翻譯)(3分)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下列對文章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A.第②段描寫桃花源的寧靜祥和,展現(xiàn)了作者心中理想的生活圖景。B.第③段敘述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表現(xiàn)了桃花源良好的社會風尚。C.第⑤段補敘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只是人們的幻想。D.文章敘述武陵人探訪桃花源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答案:1.晉陶淵明2.村中其他的人都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做客(關(guān)鍵詞:余、延、其)3.C小石潭記【知識梳理】小石潭記柳宗元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咀髡吆喗椤苛谠?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坝洝笔枪糯囊环N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文章生動描寫了小石潭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幽深凄涼的氣氛,抒發(fā)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和凄苦之情?!纠}精講】1.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①段,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主要描寫小石潭的概貌。B.第②段,寫觀賞小石潭的游魚,主要寫出了魚兒的活潑。C.第③段,寫遠望小石潭的西南,主要寫出了岸勢的曲折。D.第④段,寫感受小石潭的氣氛,主要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憂思。2.對于第⑤段,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同游者中既有作者的親戚,也有隨從,還有朋友。B.因為是游記,所以有必要交代同游者,以便讀者了解。C.雖然同游者關(guān)系親近,但作者還是難以排解內(nèi)心憂郁。D.由于同游者人數(shù)眾多,所以大家游玩的興致很高。答案:1.(3分)B(寫觀賞小石潭的游魚,主要寫出水的清澈透明,寫魚是為了襯托水的特點。)2.(3分)D(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而且無法排遣,可以參考第四段文章)【課堂練習】小石潭記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⑤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上文作者是朝的。(人名)2.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3.下列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第二自然段寫潭中游魚的姿態(tài)和情趣。B.第三自然段寫小石潭險峻的岸勢和源頭。C.第四自然段寫潭的四周環(huán)境和作者感受。D.作者情感隨景而變,由樂而憂。【參考答案】1.唐柳宗元2.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3.B(主要寫出了岸勢的曲折)《莊子》二則【知識梳理】北冥有魚北冥①有魚,其名為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③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④。是鳥也,海運⑤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⑥也?!洱R諧》者,志怪⑦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⑧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⑨,去以六月息⑩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EQ\o\ac(○,11)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EQ\o\ac(○,12)其視下也EQ\o\ac(○,13),亦若是則已矣EQ\o\ac(○,14)?!咀髡吆喗椤壳f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后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quán)縣境內(nèi),又說今安徽蒙城縣)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咀⑨尅竣俦壁ぃ罕焙!Gf子想象中的北海,應該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鯤:大魚名。③怒: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④垂天之云:懸掛在天空的云。⑤海運:海水運動。古代有“六月海動”之說,海運必有大風,大鵬可借風力南飛。⑥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⑦志怪:記載怪異的事物。志,記載。⑧水擊:擊水,拍打水面。⑨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摶,盤旋飛翔。扶搖,旋風。⑩去以六月息: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息,氣息,這里指風。EQ\o\ac(○,11)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EQ\o\ac(○,12)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其,表示選擇。EQ\o\ac(○,13)其視下也:大鵬從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鵬。EQ\o\ac(○,14)亦若是則已矣: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是,這樣?!咀g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幾千里的波濤,它乘著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幾萬里高空,它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贝喝樟譂稍吧险趄v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因為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主旨】《北冥有魚》借助鯤鵬的寓言故事,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他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的,也表達了莊子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莊子與惠子①游于濠梁②之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③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④矣!”莊子曰:“請循其本⑤。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薄咀⑨尅竣倩葑樱杭椿菔瑧?zhàn)國時期哲學家,莊子的好友。②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③鰷(tiáo)魚:一種白色的小魚。④全:完全,肯定(是這樣)。⑤循其本:追溯話題本原。循,追溯?!咀g文】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在水里游得多么悠閑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肯定的!”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原。你說‘你哪里知道魚的快樂’的話,既然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而來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這情況的?!薄局髦肌俊肚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這篇寓言,通過莊子、惠子的辯論告訴我們要追求快樂自由和詩意的生活?!纠}精講】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志怪者也() (2)海運則將徙于南冥()(3)摶扶搖而上者() (4)去以六月息者也()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象奇特,能夠運用大量幻想的、傳說的和現(xiàn)實的事例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請談談你對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記載(2)遷移(3)向上(4)離開2.(1)(鵬)振翅奮飛的時候,它的(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2)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3.①在想象中夸張。如對鯤、鵬形象的描寫,“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顯現(xiàn)出其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②在想象中進行對比。作者列舉野馬、塵埃等“小”的形象,和鯤、鵬作對比,以大小對立來闡述“萬物皆有所恃”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遙”,并將這種想象具體化,實則是蘊含了自己對理想的強烈追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安知魚之樂() (2)固不知子矣()(3)請循其本() (4)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莊子與惠子各是怎樣的心境?這故事中的莊子與惠子,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怎么(2)固然(3)追溯(4)已經(jīng)2.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完全確定的了!3.示例: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事物持認知心態(tài),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tài)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事物持藝術(shù)心態(tài)。喜歡的人物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菊n堂練習】(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jié)選自《小石潭記》)(乙)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保ā肚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A.潭中魚可百許頭斗折蛇行,明滅可見B.下見小潭,水尤清冽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C.皆若空游無所依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D.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天下縞素,今日是也2.下列對文段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以動靜結(jié)合寫魚“似與游者相樂”,乙文以“出游從容”體現(xiàn)“魚之樂”,其用意都是借“魚樂”來抒發(fā)作者愉悅的心情。B.甲乙兩文都寫了人在游賞自然風景時的感受,但甲文側(cè)重寫景,寓情于景。乙文則以景切入,重點在寫人記事,刻畫人物形象。C.甲文的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莊子對外界的認識都帶有欣賞的態(tài)度,善于將主觀的情意發(fā)揮到外物上來產(chǎn)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他們都具有藝術(shù)家的風貌。D.甲乙兩文都用了對比。甲文以作者先樂后憂的對比,表明作者融身自然美景的歡樂只是暫時的,凄苦才是他感情的主調(diào)。乙文以莊子和惠子認知態(tài)度的對比,反映了這對朋友因共同“好辯”而擁有的生活情趣。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⑴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⑵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答案】1.D2.A3.(1)那石岸的形狀象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2)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三、九上《禮記》二則【知識梳理】雖有嘉肴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①也;雖有至道②,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④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⑤也?!秲睹发拊唬骸皩W學半⑦?!逼浯酥^乎?【作者簡介】《禮記》是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儒家論說或解釋禮制的文章匯編。漢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稱為“經(jīng)”,弟子解說“經(jīng)”的文字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到西漢前期《禮記》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圣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為經(jīng)?!咀⑨尅竣僦迹何睹馈"谥恋溃鹤詈玫牡览?。③困:困惑。④自反:自我反思。⑤教學相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學年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乘法教案北師大版
- 2024-2025學年九年級科學下冊第3章人的降第1節(jié)降作業(yè)設(shè)計新版浙教版
- 2024-2025學年高中地理課時分層作業(yè)8世界主要農(nóng)業(yè)地域類型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含解析中圖版必修2
- 2024-2025學年高中化學課時分層作業(yè)1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5
- 2024-2025學年高中政治第一單元基本經(jīng)濟制度與經(jīng)濟體制第一課我國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1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同步優(yōu)化含解析部編版必修2
- 2024-2025學年高中數(shù)學課時分層作業(yè)16空間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標表示含解析新人教A版選修2-1
- 人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號與去分母》(去括號)聽評課記錄2
- 保育員個人年度工作總結(jié)
- 電視臺廣告部實習總結(jié)
- 設(shè)計版權(quán)合同范本
- 2023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直屬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真題及答案
- 《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與管理指南(2024年)》解讀
- 2023年機動車檢測站質(zhì)量手冊(依據(jù)2023年版評審準則和補充要求編制)
- 《研學旅行課程設(shè)計》課件-研學課程設(shè)計計劃
- 電力系統(tǒng)分析(郝亮亮)
- 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方案
- 《手語基礎(chǔ)學習》課件
- 部編(統(tǒng)編)版語文+四下第四單元教材解讀課件
- 建筑材料包銷協(xié)議書
- 常州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地理試卷(含答案解析)
- 道路安全教育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