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區(qū)建置看吳國在長江沿線的攻防策略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06436b2ea3f82c6eeb6d5454971187c/c06436b2ea3f82c6eeb6d5454971187c1.gif)
![從政區(qū)建置看吳國在長江沿線的攻防策略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06436b2ea3f82c6eeb6d5454971187c/c06436b2ea3f82c6eeb6d5454971187c2.gif)
![從政區(qū)建置看吳國在長江沿線的攻防策略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06436b2ea3f82c6eeb6d5454971187c/c06436b2ea3f82c6eeb6d5454971187c3.gif)
![從政區(qū)建置看吳國在長江沿線的攻防策略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06436b2ea3f82c6eeb6d5454971187c/c06436b2ea3f82c6eeb6d5454971187c4.gif)
![從政區(qū)建置看吳國在長江沿線的攻防策略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06436b2ea3f82c6eeb6d5454971187c/c06436b2ea3f82c6eeb6d5454971187c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政區(qū)建置看吳國在長江沿線的攻防策略
對于政區(qū)建置與軍事方略的研究,辛德勇先生的《張家山漢簡所示漢初西北隅邊境解析——附論秦昭襄王長城北端走向與九原云中兩郡戰(zhàn)略地位》一文發(fā)凡起例,開創(chuàng)了這一研究視角。①其后,筆者撰有《從政區(qū)建置看三國時期川江沿線的攻防策略》②、《魏吳對峙中魏國的攻防體系與戰(zhàn)略目標——基于行政區(qū)與軍事區(qū)的考察》③、《魏蜀對峙中關隴的政區(qū)建置與軍事方略》④等一系列文章,分別考察了吳、蜀(包括魏、西晉)對峙中圍繞峽江的政區(qū)建置與攻防策略;魏、吳對峙中魏國的行政區(qū)與軍事區(qū)及其戰(zhàn)略目標;魏蜀對峙中魏國在關隴的政區(qū)方略。本文因之討論吳、魏對峙中吳國在長江沿線的政區(qū)建置及其軍事方略。一吳國“全據長江”、“固國江外”的歷史地理背景長江自西向東切割巫山,在今川鄂邊界形成峽江,其中巫峽及橫截長江的巫山成為行政區(qū)劃所依據的山川形便,兩漢時是益州和荊州的分界。巫山以下,長江流經鄂西山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以鄂東山地為界,中游為江漢平原,下游為江淮平原,鄂東山地即是兩漢時荊州和揚州在江北的天然界限。長江下游江淮平原大致以今蘇、皖兩省省界為界,分為皖中丘陵和蘇中平原兩個地形區(qū),兩漢時分屬揚州和徐州兩個刺史部。東漢末,中游荊州沿江置有南郡和江夏郡;下游揚州以長江為界,江北置有廬江郡和九江郡,江南置有豫章郡、丹楊郡和吳郡;徐州沿江置有廣陵郡。兩漢時,長江中、下游沿江政區(qū)建置大致遵循山川形便,這一格局隨著東漢末年的動亂而被打破。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孫策渡江⑤,“數年間遂有江東”⑥。建安五年(200),孫權繼位,鎮(zhèn)壓了廬江太守李術的反叛⑦,于江西穩(wěn)固據有廬江郡。建安十三年(208),孫權斬黃祖,勢力進一步向西擴張,占據江夏郡蘄春、邾縣,置為蘄春郡。⑧同年,曹操大舉南下,劉琮束手,劉備奔亡。曹操以席卷天下之勢順流而下,在赤壁遭遇了孫、劉聯盟的抵制,退出荊州,孫權則溯江而上,進至荊州南郡,同時與劉備集團開始了對荊州的爭奪。在鼎立三方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王者之師討不從命,征伐名正言順;劉備則以漢室之胄自居,以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為己任,亦可謂師出有名;唯有孫權狼顧于江東,名分上難以自處,且迫于形勢而在蜀、魏之間首施兩端。不同的立國理念下相應的戰(zhàn)略目標也因此不同,曹操占據地理上的正統(tǒng)位置⑨,“三分天下有其二”⑩,自來以統(tǒng)一天下為己任;劉備屯據新野時,諸葛亮為其規(guī)劃的宏圖遠略是“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師出兩路,以“還于舊都”;(11)而江東孫氏政權及其智囊集團則審時度勢,以鼎立格局下限江自保為圖,于三國中享國祚最長。早在曹操挾持漢獻帝、穩(wěn)定中原局勢之前即已渡江、立足江東的孫策,臨終時對孫權的寄望無外于“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12),孫權接手父兄基業(yè)后,魯肅的規(guī)劃是“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13)。其后,劉備據有荊州,呂蒙計議亦同,反對孫權北向爭雄,力主驅逐劉備勢力出荊州,“全據長江,形勢益張”(14)。對此,宋人已經指出:“吳人都秣陵,不恃大江而守荊渚?!?15)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遣將襲殺關羽,劉備勢力退出荊州,孫吳全據巫山以下長江,實現了“全據長江”的立國藍圖,在西境與蜀漢截峽江而東西對峙,在中、下游與曹魏則沿江展開南北對峙,三方圍繞長江形成三國鼎立的地理格局。建安初,曹操通過廣陵太守陳登的任命和廬江太守劉勛的歸順,將勢力推進至長江沿線。雖然孫吳立國理念僅為“限江自?!?,“無復中原之意”,(16)然早在孫策渡江之初,在溯江西上的同時即開始向江北擴展勢力,在廣陵郡和廬江郡的拓展即已與曹操勢力發(fā)生沖突。孫權通過與劉備集團的聯盟,順利阻止曹操勢力深入荊州,守住了長江中游防線,同時在下游開始了與曹操對江北沿江領土的爭奪。夷陵之戰(zhàn)后,吳國迅速與蜀國達成和解,西境長期無戰(zhàn)事,而與魏國圍繞長江在中游的江漢平原和下游的江淮平原展開持久、劇烈的邊境沖突。長江是吳國立國所依恃的天塹,雖然吳國旨在“限江自?!?,但主動的守勢必然要求將防線推至江北,以江北守江,所謂“固國江外”。時人羊祜即已指出:“吳緣江為國,無有內外,東西數千里,以藩籬自持,所敵者大,無有寧息。弓弩戟楯不如中國,唯有水戰(zhàn)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固?!?17)因之,在與魏國的對峙中,吳國竭力將戰(zhàn)場推至長江以北。雖然吳國在江北建立的前沿防線“北不逾合肥,西不過襄陽”,然“江津要害之地,多為吳所據”(18),且江淮、江漢之間水網密布,戰(zhàn)術上有利于擅長水戰(zhàn)的吳軍。吳國在江淮之間占據地利,取得了不與北敵共有長江之險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吳國在“全據長江”、“固國江外”的地理形勢下與魏國對峙的戰(zhàn)略格局形成于孫權統(tǒng)治時期(200-252),孫休永安二年(259)下詔偃武修文,在此期間魏國籌劃滅蜀之舉,吳、魏邊境無重大戰(zhàn)事。蜀亡后,西晉占據上流之勢,吳國的江防重心轉移到西境建平郡。在與魏國對峙中,孫權著力經營沿江政區(qū)建置,其在長江中、下游南北頻繁的政區(qū)置廢和治所遷徙無不蘊藏著因時因地、靈活機動的攻防策略,于長江天險之外用人謀構筑一道戰(zhàn)略防線。此后歷任吳主雖然在境內腹地大刀闊斧地調整行政區(qū)劃,但于沿江地帶基本沒有改變孫權所奠定的政區(qū)格局,惟孫皓期間由于鼎立格局的變化,都城和荊州牧治所幾度遷徙。吳國對沿江政區(qū)所作的戰(zhàn)略調整,層級上涵蓋了政治中心都城以及州、郡、縣各級政區(qū),形態(tài)上涉及治所、戍所以及屯田區(qū),地域上覆蓋長江中、下游南北沿江地帶,戰(zhàn)略上控制“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19)的長江防線,使北方政權“雖積兵江內,無必渡之勢”(20)。直至蜀亡十七年后,王濬率上游水師順江東下,孫皓“青蓋入洛陽”的夢囈成為亡國的現實。二下游沿江政區(qū)建置與軍事方略長江經行鄱陽湖平原,自湖口而下折向東北,穿行于皖中丘陵與皖南山地之間,形成狹窄的沿江平原。流經南京后又折而向東,穿行于蘇中平原與江南丘陵之間。三國時期,長江在下游河段的北側自西向東有皖水、濡須水、涂水、中瀆水等四條主要支流伸入江淮腹地,溝通淮河水系,淮河水系通過鴻溝連接黃河,可以直抵魏都洛陽;同樣,經行四條支流,由淮入江也極為便利,尤其是自濡須水而下經濡須口入江,可以直抵吳國都城建業(yè)。這一地理形勢決定了江淮之間作為邊境地帶對于對峙雙方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曹操在中游受阻于赤壁后,轉而開始了與孫權在下游的角逐,雙方在合肥—濡須一線拉開戰(zhàn)幕。隨著戰(zhàn)事在江淮之間全面展開,雙方的軍事沖突在這一帶形成空闊的境上地。(21)在縣治不理、復無民居的情況下,雙方都堅持了州郡級政區(qū)的建置。魏國在江淮間保留了東漢揚州和徐州的建置;吳國疆域于下游“北割廬江、九江之半,徐州僅有廣陵濱江數縣”(22),并通過對皖及尋陽一帶屯田區(qū)的控制,在江北置有廬江郡和蘄春郡,自廬江郡而東為邊境廢地,吳國戍所分布其間。吳國在下游江北置郡的努力與嘗試一方面具有政治地理的性質,以示疆土未失;一方面出于軍事方略的考慮,通過政區(qū)建置可以有效組織人力、物力,鞏固江北防線。“固國江外”的同時,吳國加強了江南濱江地帶的防御,除了于沿江險要之處置督設屯外,還通過臨川郡的置廢、都城和治所的遷徙、郡(縣)級屯田區(qū)的建置等一系列政區(qū)措施,從戰(zhàn)略和后勤上積極配合和支持江北戰(zhàn)場。(一)沿江置廢郡兵法稱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不能守也。(23)對于跨江占據領土的吳國來說,軍糧問題尤為突出,吳國在江北立足的前提是軍糧問題的解決。長江雖然提供了轉輸之便,但雙方交戰(zhàn)激烈的濡須水一線以西的江南沿江平原狹小,且腹地山越未平,無法保障江北戰(zhàn)場的軍需。因之濡須水以西、大別山東南的江北沿江平原(今安徽省安慶市、巢湖市沿江地帶以及湖北省黃梅縣地)成為吳國必爭的屯田區(qū)。東漢時,這一地帶為廬江郡轄境,包括尋陽、皖縣、居巢、舒縣、臨湖、襄安等縣地(24),吳、魏對峙中,居巢(25)、臨湖、襄安(26)、舒(27)等縣淪為邊境棄地,尋陽入吳后一直為吳所據,皖成為雙方爭奪的戰(zhàn)略據點,幾度易手。以尋陽和皖的屯田為基礎,吳國置有蘄春郡和廬江郡。皖河流域的皖城至皖口(28)之間為雙方劇烈爭奪的屯田區(qū),所謂“皖田肥美”(29),能否占據這一富饒的屯田區(qū),直接影響雙方戰(zhàn)斗力的消長。屯田的優(yōu)越條件使皖河流域成為吳國在江北立足必須爭取和控制的地區(qū),而皖城則成為吳國在江北戰(zhàn)場能夠控制的最前沿據點。建安初,皖為曹操勢力下的廬江太守劉勛所理,孫策渡江之初,在江東立足未穩(wěn)的情況下即已開始了對皖城的經略。(30)孫權繼位后,首先鎮(zhèn)壓了反叛的廬江太守李術,并屠城移民,使皖城不為敵資。(31)在無法阻擋吳國于江北攻城略地的形勢下,曹操也試圖通過移民虛地從根本上動搖吳國在江北立足的基礎。(32)無論雙方如何爭奪和破壞,皖城始終是邊境的一個戰(zhàn)略據點,且多為吳國所據,從孫皓天紀二年(278)吳與西晉在皖城的沖突來看,吳亡前,皖仍為吳有。(33)皖城的得失與棄置沒有影響吳國廬江郡之置,見于記載的吳廬江太守先后有李術、孫河(34)、呂蒙(35)、孫邵(36)、徐盛(37)、胡勃(38)。駐守皖城的諸葛恪自皖徙屯柴桑后,吳廬江太守和皖均不顯于《三國志》,吳增僅因此推測吳廬江郡省于赤烏中(39),并認為廬江郡省后,皖并入蘄春郡(40)。然胡勃為廬江太守,“吳亡入晉,懸車不仕”(41),知吳末尚有廬江郡(42)。李術、孫河和呂蒙都是在攻破皖城之后被任命為廬江太守的,其中李術治皖;孫河似為遙領(43);呂蒙屯尋陽(44);孫邵領廬江太守在建安末,所理當與呂蒙同,即理尋陽;徐盛領廬江太守后,蘄春郡入吳,尋陽還屬蘄春郡,故而“賜臨城縣為奉邑”,“曹休出洞口,盛與呂范、全琮渡江拒守”(45)。徐盛所屯顯然是長江以南距離皖口最近的臨城,故曹休出洞口時,徐盛等需要“渡江拒守”。而據守皖城的吳將如審德、諸葛恪,均不是廬江太守。位于邊境的皖城,一則歸屬無常,一則棄置不測,李術之后似不再作為郡治,太守或理尋陽,或于臨城等地遙領。吳廬江郡為疆域內有實土的遙領,皖河流域構成廬江郡的實土,并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吳國依托皖河流域建置廬江郡,其戰(zhàn)略意義除了皖河流域的屯田外,還因皖及皖口一線的交通。自皖向北可以通過大別山東側邊緣的路線聯系淮南腹地(46),向南自皖口渡江可以深入吳國腹地,是下游僅次于東關—濡須的一條戰(zhàn)線。對于吳國的長江防御而言,皖河流域位于長江中游與下游交界地帶,相對遠離吳國下游揚州與中游荊州的政治、軍事中心,且皖口隔江所對的皖南與豫東山地山越未平,局勢不穩(wěn)定,極易為北敵所用。吳國通過廬江郡之置可以有效控制皖河流域,保障江北戰(zhàn)場的后勤供應,阻止北敵臨江。尋陽是吳國在下游江北除了皖河流域之外的又一處屯田區(qū)(47),也是皖之外的又一個戰(zhàn)略據點。自尋陽入吳后(48),吳即以名將領尋陽令,如黃蓋(49)、呂蒙(50)等。雖然是魏國主要進攻目標之一(51),然終吳之世,尋陽未嘗入魏(52)。在皖城與蘄春郡一度入魏的情況下,尋陽成為吳國在下游江北僅有的縣級政區(qū),其郡屬在荊、揚之間靈活機動。作為連接長江中、下游的戰(zhàn)略據點,尋陽兼顧大別山東西的戰(zhàn)場,對于吳國江北防御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蘄春郡之置是吳國立足尋陽溯江開拓的成果,尋陽屯田是蘄春郡置郡基礎,尋陽自然成為蘄春郡初置時的兩個屬縣之一(53),亦是吳亡前蘄春郡的四個屬縣之一(54)。蘄春郡入魏期間,尋陽或度屬廬江郡,或度屬武昌郡,然一旦吳恢復蘄春郡的建置,則必然領有尋陽縣。(55)蘄春郡包括了大別山西側的鄂東低山丘陵和西南側的鄂東沿江平原兩個地形區(qū),大別山橫亙于江漢平原與江淮平原之間,成為兩漢荊州與揚州在江北的天然州界,而蘄春郡別屬揚州,顯然打破了山川形便的區(qū)劃原則,亦可見原屬東漢揚州廬江郡的尋陽縣在置郡中的戰(zhàn)略地位。吳國通過蘄春郡的建置,不僅實現了對大別山東西兩側沿江平原的控制,切斷了魏國中、下游之間的呼應之勢,還完全占據了蘄口與舉口之間的長江之險。作為長江防線的一環(huán),蘄春郡所重在邾城之守(56),《吳志·孫權傳》記載有赤烏四年陸遜城邾的史實。然作為政區(qū)的存在,蘄春郡對戰(zhàn)略據點的支撐及其對江北防線的構筑,無疑更具有宏觀戰(zhàn)略意義。太康元年(280)平吳后,晉武帝省蘄春郡,以屬縣歸屬荊州武昌郡,荊、揚兩州重又依循山川形便的州界。(57)晉武帝統(tǒng)一后承繼了絕大多數吳新置郡,卻沒有保留蘄春郡的建置,說明出于戰(zhàn)略考量所置的蘄春郡不具備和平時期政區(qū)設置的合理性。雖然江北戰(zhàn)場的開拓使吳國得以獨占長江之險,江南防御壓力相對緩和,然由于吳、魏在江淮間大致相持于東關(58),雙方處于一種膠著狀態(tài),雖各有常守,亦時有突進,因此,吳國統(tǒng)治集團視江南濱江為“兵馬之地”(59),尤其是濱江的皖南和贛東,山越叛亂頻仍,且與曹魏隔江呼應(60),既是腹心之患,又是邊患。孫權于鄰近贛東的皖南濱江置臨川郡,并以能將朱然為太守,“會山賊盛起,然平討,旬月而定。曹公出濡須,然備大塢及三關屯,拜偏將軍”(61)。從太守朱然的活動中可以推知孫權置臨川郡的戰(zhàn)略意圖,即征討山越、防范突破長江的敵軍。結合鄱陽、丹陽兩郡山越的活動情況,考察臨川郡的建置背景及地理位置(62),不難解讀其隱含的另一個戰(zhàn)略意圖,即阻止山越與北敵的溝通。隨著江北戰(zhàn)場廬江郡及蘄春郡的穩(wěn)定和皖南、贛東山越的平服,臨川郡失去了繼續(xù)存在的意義。(二)江北棄地與江南屯田區(qū)之置長江于安徽繁昌以下河段駛離皖南山地,進入相對開闊的江南平原、丘陵區(qū)。東漢時江南沿江為揚州刺史部的丹楊郡和吳郡轄境,是歷史時期狹義上的江東所在;江北為揚州刺史部的九江郡和徐州刺史部的廣陵郡轄境。吳、魏對峙以后,濡須—東關—合肥一線成為雙方沖突的主要戰(zhàn)場,皖城以東原東漢沿江故縣全部廢棄。對于疆域內的邊境棄地,吳國試圖恢復東漢的郡縣建置,與魏對置九江郡和廣陵郡。在廬江郡境內的棄地,吳國也曾有襄安長和居巢長的設置,以招納降附(63),但建安十八年以后,“合肥以南惟有皖城”(64),縣治不復存在。因為沒有民戶基礎,且疆土無常、城功難竟,九江郡和廣陵郡最終建置未果(65)。雖然吳國統(tǒng)治集團時有“入淮、泗,以圖青、徐”(66)的愿望,然“吳國之兵力不足北向以爭中原者,知車騎之地,非南兵之所便也”(67)。吳國大將呂蒙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68),即便得之,亦不能守,不贊成吳國在下游向北深入。濡須一東關一線以東的江北戰(zhàn)場水網密布,且鄰近吳國政權中心和經濟腹地江東,長江南北通行便捷,有利于吳軍的機動和物資的轉輸,對這一沒能納入行政區(qū)劃體系的甌脫區(qū),吳國在建置未果的情況下,“但據其地以為戍守”(69),指揮中樞和后勤補給則依托江東。雖然東關—濡須—線以東的江北戰(zhàn)場成為邊境棄地,而吳國所占的地利是,與之對應的江南恰好進入腹地開闊的長江三角洲,兩漢時,這里已經得到了深入的開發(fā),沿江縣治密集,為丹楊郡與吳郡轄境。三國時,這里為吳國最早略定的疆域,其中吳郡所轄太湖流域自然條件優(yōu)越,自古“有三江五湖之利”(70),是孫氏創(chuàng)業(yè)肇基所在。(71)江北廣陵、江都一帶成為與魏國對峙的戰(zhàn)場后,這里成為后方腹地,其中扼守長江要害的京城為連接太湖流域與江北前線的戰(zhàn)略據點,所謂“丹徒水道入通吳會”(72)。作為控制江北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后方,吳國省吳郡無錫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轄丹徒、曲阿、毗陵三縣。(73)毗陵典農校尉是吳國僅見的郡級屯田區(qū),以毗陵為名,知其治毗陵。(74)考慮到孫權時孫韶于京城(即丹徒)遙領廣陵太守,推知其戰(zhàn)略目標當指向轄境內京城所控制的江北戰(zhàn)場。毗陵典農校尉源自吳郡西部都尉(75),具有明顯軍事屬性,從吳郡西部都尉到毗陵典農校尉,突出了屯田區(qū)的軍事職能??梢韵胍?,這一職能通過太湖流域便捷的水上交通有力地支撐了江北戰(zhàn)場。除了郡級屯田區(qū)外,吳國尚有四個縣級屯田區(qū)分布在丹楊郡和吳郡,其中三個分布在丹楊郡沿江地帶,分別為典農都尉江乘和湖熟(76)、督農校尉于湖(77);另一個為屯田都尉海昌(78),位于吳郡杭州灣北側的杭嘉湖平原。沿江分布的三個縣級屯田區(qū)均在濡須口以下的長江沿線,其戰(zhàn)略目標當指向東關—濡須一線以東九江郡棄地的江北戰(zhàn)場。屯田區(qū)主要服務于軍事,除江北邊境屯田外,吳國屯田區(qū)以郡、縣級政區(qū)的形式集中分布在江南沿江地帶。不同于邊境屯田的臨時性和機動性,以政區(qū)形式固定下來的屯田區(qū)依托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成熟的社會基礎,長期穩(wěn)定地支持江北戰(zhàn)場與北敵的對峙。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屯田區(qū)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晉武帝平吳后隨即將屯田區(qū)調整為行政區(qū):太康元年(280),復立江乘、湖熟縣;太康二年(281),立于湖為縣,省毗陵典農校尉為毗陵郡(79);立海昌為縣的具體時間不確,然亦在太康中(80)。(三)都城與沿江州郡治所作為指揮中樞,吳國都城和京畿所在的揚州州治、丹楊郡郡治均臨江而置,控制著下游濱江幾個主要戰(zhàn)略據點:京口、建業(yè)、牛渚和蕪湖。都城于下游一度扼守京口(建安十四年至十六年,209-211),長期扼守建業(yè)(孫權和孫皓兩度遷都武昌:魏黃初二年至孫權黃龍元年,221-229;孫皓甘露元年至寶鼎元年,256-266)。丹楊郡郡治先后屯守牛渚、建業(yè)和蕪湖。都城徙理武昌期間,揚州牧鎮(zhèn)守建業(yè)。吳國都城有一個逐漸移近前線的過程,并根據戰(zhàn)爭形勢在中、下游之間遷徙,但以鎮(zhèn)守下游為主。孫策渡江之初,以會稽太守屯吳(81)。孫權統(tǒng)事亦屯吳。三國時期,長江入??谖挥阪?zhèn)江、揚州一帶,尚沒有形成河口三角洲的發(fā)育(82),入??诮骈_闊,堪稱天塹。魏文帝兩度至廣陵,臨江觀兵,無功而還,感嘆長江“固天所以隔南北也”(83)!京口位于古長江喇叭形河口的頂端,是吳長江防線最東端的戰(zhàn)略據點,建安十四年與魏國在下游的對峙形勢甫一展開,孫權即自吳徙理于此。(84)建安十六年,遷都建業(yè)后(85),孫韶又于京口遙領廣陵太守,加領幽州牧(86),繼續(xù)扼守這一險要之地。丹楊郡既是吳國政治中心所在的京畿,又是臨江邊郡。建安初,丹楊郡沿襲東漢舊制,理宛陵。(87)建安九年(204),丹楊太守孫翊于宛陵遇害(88),孫瑜繼領太守后,郡治遷徙不定,“自溧陽遷屯牛渚”(89),開始自腹地徙近江邊險要之地,(90)戰(zhàn)略目標指向逐漸逼近長江的曹操勢力。孫權都武昌后,以呂范為丹楊太守,治建業(yè)(91),黃武元年(222),“詔揚州置牧”,以呂范為揚州牧,坐鎮(zhèn)建業(yè),而以高瑞領丹楊太守,自建業(yè)徙治蕪湖。(92)皖口以下至建業(yè)是曹魏東線進攻的主要方向,孫權都武昌期間,揚州與丹楊郡即分守建業(yè)和蕪湖,同時承擔起下游沿江防御重任。(93)黃龍元年(229),孫權遷都建業(yè)后(94),下游防線再次以都城為中樞,丹楊郡這一角色逐漸淡出,孫亮五鳳元年(254),郡治自蕪湖再徙丹楊郡腹地宛陵,以治民理郡為主,直至吳末。(95)三中游沿江政區(qū)建置與軍事方略吳國對揚州的經略是征討山越、平定“腹心之患”的過程,而對荊州的經略卻經歷了與割據勢力“你死我活”的存亡之爭。將劉備勢力逐出荊州后,吳國實現了“竟長江所極”的立國理想。與下游揚州不同的是,荊州境內的長江沒有成為行政區(qū)劃的天然界限,兩漢時南郡與江夏郡均跨長江南北,云夢澤使江漢平原與長江連成一片,吳國在中游順利跨有江北,穩(wěn)定占據原東漢荊州的南郡和江夏郡。將與魏國對峙的戰(zhàn)線推至江漢平原北端荊山至大洪山一線,使長江成為名副其實的內江。吳國于中游沿江的政區(qū)調整主要集中在鼎立格局形成之初,表現為一系列郡、縣級政區(qū)的置廢。鼎立格局穩(wěn)定后,吳于中游荊州的政區(qū)建置亦趨穩(wěn)定。魏滅蜀后,上流形勢嚴峻,荊州牧駐所亦溯江西移。(一)沿江置廢郡自建安十三年孫權介入荊州,至黃武初荊州局勢基本穩(wěn)定期間,吳國于中游沿江一度置廢了彭澤郡(建安十三年至黃初二年,208-221)、漢昌郡(建安十五年至二十四年,210-219)、固陵郡(建安二十四年至黃武元年,219-222)、西陵郡(建安二十四年至黃初二年,219-220)、武昌郡(黃初二年至黃武二年,221-223)。沿江置廢五郡中,漢昌郡之置是孫權與劉備在爭奪荊州過程中采取的權宜之計,西陵郡和固陵郡是建安二十四年擒關羽后的臨時建置,所針對的戰(zhàn)略目標均為劉備集團,非本文考察范圍。惟彭澤郡與武昌郡之置廢為指向曹魏的戰(zhàn)略舉措,其中彭澤郡是在規(guī)取荊州過程中的建置,而武昌郡則是鞏固荊州的京畿之郡。隨著戰(zhàn)爭格局的明朗和對峙形勢的相對穩(wěn)定,兩郡先后廢省。赤壁之戰(zhàn)后,呂范領彭澤太守,“以彭澤、柴桑、歷陽(96)為奉邑”。呂范所領奉邑當即為彭澤郡轄縣,轄境相當于今江西九江至彭澤段長江南岸。彭澤郡所轄雖在東漢揚州境內,然其建置背景是在孫權聯合劉備于赤壁擊退曹操之后(97),戰(zhàn)略目標直接指向長江中游??紤]到彭澤郡與荊州江夏郡緊鄰,且太守呂范所屯柴桑(98),在吳國政區(qū)體系中已自下游揚州納入中游荊州(參見下文),彭澤郡的置廢當源于對中游沿江攻防的戰(zhàn)略考慮。其轄縣之少與轄境之小折射彭澤郡的非常職能,一方面是對呂范“征江夏”,“平鄱陽”(99)的酬賞,另一方面又是對呂范委以江防重任,冠以“平南將軍”,令其屯守中游戰(zhàn)略據點柴桑。在三方勢力膠著的荊州,彭澤郡為吳國向中游拓境的立足點,同時又要防御來自江北的威脅,尤其是在蘄春郡和廬江郡入魏期間。孫權遷都武昌后置武昌郡,柴桑度屬,權宜而置的彭澤郡隨之廢省。(100)魏黃初二年(221),孫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101)武昌郡轄境割有江夏郡江南屬縣鄂(武昌)、下雉、陽新、沙羨,彭澤郡柴桑,江北廬江郡尋陽,形成圍繞長江南北展開的狹長政區(qū),囊括了此段江防的主要戰(zhàn)略據點和屯田區(qū)。武昌郡存在時間極為短暫(102),太守見載于《吳志》的僅有士廞一人(103)。一般意見認為,孫權遷都武昌是針對蜀國,時劉備已在成都稱帝,耿耿于關羽的敗亡和荊州的丟失,時刻準備對荊州進行反撲。雖然孫權都鄂與關羽敗亡、劉備東征在時間上似乎存在因果關系,然考察劉備退出荊州后的態(tài)勢,不難發(fā)現劉備已不再是孫權立足荊州的主要外患,而吳、魏之爭已經成為一股涌動的暗流,盡管雙方本著各自的意圖做出“合作”的姿態(tài),如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新略定荊州,曹操即表孫權為荊州牧(104);黃初三年(孫權黃武元年,222),魏文帝因為孫權領荊州牧而將境內的荊州江北諸郡別置郢州,以示對孫權據有荊州的認可。然孫權“外托事魏,而誠心不款”(105),曹魏因“孫權復叛,復郢州為荊州”(106),并大舉南征,孫權臨江拒守。事態(tài)的發(fā)展表明,吳、魏在荊州對峙初期,雙方關系極為微妙,對荊州的處置也極為敏感,遷都武昌是孫權穩(wěn)定新略定領土的舉措,武昌郡之置是孫權定都武昌所規(guī)劃的京畿,既有防范劉備的考慮,更有示警曹魏的意圖。關于武昌郡之廢,諸說紛紜,然基本上可以推定為黃武初,確切地說是黃武二年。(107)至于其廢省原因,謝鐘英歸之為“江北地漸入魏”,尚待商榷。若江夏郡所轄江北地入魏境,自可廢省江夏郡,而無需“江夏移治武昌,改武昌為江夏郡”(108),徒為名異實同的區(qū)劃改易??紤]到黃武二年蘄春郡失而復得,分擔了大別山西側的江北防御,減輕了京畿地區(qū)的軍事壓力,武昌郡并入江夏郡,同時尋陽移屬蘄春郡。武昌郡省后,孫權繼續(xù)以武昌為都城,而江夏郡成為京畿,直至黃龍元年(229)遷都建業(yè)。無論是武昌郡還是江夏郡,實質上是孫權將京畿所在郡的轄境作了調整,防御重點也隨之移至夏口—帶。通過武昌郡之置廢,柴桑自揚州度屬荊州。柴桑為東漢揚州豫章郡屬縣,與荊州江夏郡接壤,是孫權規(guī)取江夏的據點。(109)彭澤郡存續(xù)期間,柴桑為太守呂范所屯,郡廢度屬武昌郡,武昌郡省,縣移屬江夏郡(110),納入中游荊州政區(qū)體系。(二)沿江置廢縣與下游揚州江北戰(zhàn)場的荒涼相比,荊州在劉表勢力下沒有遭受漢末動亂的破壞,魯肅所謂“沃野萬里,士民殷富”(111)。同樣,不同于揚州江北邊境郡縣殘破的政區(qū)現象,吳國在荊州沿江邊境地區(qū)尚有為數不少的新置縣,包括南郡旌陽(112)、監(jiān)利(113),江夏郡陽新(114)、石陽(115),長沙郡蒲圻(116)。除蒲圻和陽新分布在江南沿江外,其他三縣均分布于江北漢水流域,五縣皆為孫權經略荊州之初所置。相對于郡級政區(qū),縣級政區(qū)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比較真實地反映地區(qū)開發(fā)和經濟發(fā)展情況(117),孫權在荊州江漢平原和江南沿江的置縣成果表明當地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人口密度。漢水流域三縣中,旌陽和石陽置于建安十三年孫權初征荊州時(118),監(jiān)利置縣時間不確,然可據旌陽和石陽的建置,推知其必為孫權初據荊州時所置。江北三縣的建置是孫權有效控制新占領土的行政措施,雖然旌陽和石陽兩縣因境土不守先后入魏,監(jiān)利旋廢。(119)江南沿江所置兩縣相對穩(wěn)定,其中陽新終吳之朝未廢,蒲圻于吳末一度廢棄。(120)蒲圻西有陸口,即蒲磯口(121),是吳國規(guī)取荊州的重要據點,與武昌分別扼守夏口上、下長江要津。建安十五年(210),孫權分長沙為漢昌郡,以魯肅為漢昌太守屯陸口。其后呂蒙等爭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孫權進駐陸口,為諸軍節(jié)度。魯肅卒,以蒙代之,及陸遜代蒙,皆屯陸口。規(guī)取荊州后,呂岱亦屯此。(122)蒲圻位于蒲磯山北的蒲圻洲(123),無疑是因屯置縣。蒲圻析自江夏郡沙羨,為吳長沙郡屬縣。(124)黃武二年置縣之時(125),無論是與劉備還是曹操,這里的沖突都已經平靜下來,軍事據點的意義逐漸喪失,而軍隊的屯守為置縣提供了經濟和人口基礎。而蒲圻自屯置縣,又充實了中游防線的經濟基礎。陽新縣位于富水流域,置于建安十四年吳始據江夏郡之時。(126)兩漢時,富水流域已有下雉縣,吳國溯江拓境,立足柴桑后,很快據有江夏郡南境,并在下雉屯田備戰(zhàn)(127),陽新縣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特種功能焊接材料合作協議書
- 2025年PP改性新材料合作協議書
- 2025年玻璃纖維仿形織物合作協議書
- 2025年水質監(jiān)測系統(tǒng)合作協議書
- 八年級英語下冊 Unit 3 單元綜合測試卷(人教版 2025年春)
- 2024-2025學年河北省石家莊市高新區(qū)四年級(上)期末數學試卷
- 三年級作文詩歌:乒乓球賽
- 2025年個體工商戶雇傭合同(2篇)
- 2025年人才培訓勞動合同樣本(2篇)
- 2025年中學高三年級下學期班級工作總結(三篇)
- 康復護理練習題庫(附答案)
- 不銹鋼欄桿施工工藝
- 陜西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3
- 小型餐飲店退股協議書
- 第九講 全面依法治國PPT習概論2023優(yōu)化版教學課件
- 兩淮礦區(qū)地面定向多分支水平井鉆進作業(yè)技術規(guī)程
- vc約起來史上最全180個知名投資人聯系方式
- 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報告風險評估參考
- GB/T 14343-2008化學纖維長絲線密度試驗方法
- 制冷操作證培訓教材-制冷與空調設備運行操作作業(yè)培課件
-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