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 王一川_第1頁
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 王一川_第2頁
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 王一川_第3頁
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 王一川_第4頁
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 王一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王一川主講人簡介王一川,1959年生于四川沐川,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藝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文藝理論研究室主任。曾先后赴牛津大學、多倫多大學和哈佛大學訪問學習,近年來主要從事文藝美學、中國現(xiàn)代文藝與文化現(xiàn)代性的研究,著有《意義的瞬間生成》、《審美體驗論》、《漢語形象與現(xiàn)代性情節(jié)》、《中國現(xiàn)代性體驗的發(fā)生》等著作。內容簡介我們每天都在享受著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帶給我們的知識和愉悅,多種文化形態(tài)相互關聯(lián)、互相滲透,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絢麗多彩。文化形態(tài)究竟有幾種,它們之間又是如何滲透互生的,在《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講座中,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一川,透過種種文化現(xiàn)象,將現(xiàn)在的文化形態(tài)總結為四種,即主導、高雅、大眾、民間文化。主導文化有助于社會團結穩(wěn)定、協(xié)調和睦;高雅文化注重形式的創(chuàng)新、社會關懷和個性化追求;大眾文化具有娛樂性、流行性和類型化的特點;民間文化注重語言的通俗日常性,以傳承模仿的形式,將其精髓保存下來。四種文化形態(tài)相互交融,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第一,主導文化。主導文化就是特定時代體現(xiàn)社會各階層的群體整合、倫理和睦、秩序安定的文化形態(tài)。它的主要的特征就是教化性,就是要教育普通的公眾,讓他們服從于社會的群體整合、倫理規(guī)范、秩序安定。主導文化有什么意義呢,不言而喻,它有助于社會的穩(wěn)定、團結、協(xié)調、和睦,這樣的發(fā)展。當然,主導文化也需要不斷地更新,也需要注重民族性,注重協(xié)調性,吸收其他文化的活力,來豐富自己,尤其是讓自己的教悔不要變成強制的說教,而是要變成令人傾心服膺的魅力的感染。第二,高雅文化。高雅文化是指代表社會的知識群體、文化人的個性探索旨趣、社會批判愿望、以及形式探索要求的文化文本。這樣一種高雅文化,有時候又叫精英文化。它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結為三點:第一,形式創(chuàng)新;第二,社會關懷;第三,個性化追求。第一,形式創(chuàng)新。高雅文化,總是要借鑒總結前人的形式創(chuàng)造的經(jīng)驗,破除一些陳腐的形式,探索這樣一個時代需要的新的生命的形式,人生的意義的形式,所以高雅文化總是要帶著一種原創(chuàng)沖動去探索新的形式,去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第二,高雅文化的特征,社會批判。真正成功的高雅文化,絕不只是為形式而形式,它要承載著社會的責任感,承載著人類的良知,它要承擔起社會關切的重任,它要歌頌崇高的,要批判丑惡的。高雅文化的第三點特征,是個性化的追求。高雅文化往往在創(chuàng)造形式的時候,在從事社會關切的時候,總是從個性出發(fā),總是要追求與眾不同的獨特的個性,總是要作為一個獨立的自由的個體來發(fā)揚。大眾文化,主要是指工業(yè)化都市化以來,運用現(xiàn)代大眾傳播媒介所創(chuàng)造的主要滿足都市公眾的日常娛樂需求的文化形態(tài)。那么這樣一個大眾文化的前提就是工業(yè)化、都市化、大眾傳播媒介、日常娛樂,這樣一種大眾文化的“大眾”就有兩個含義,就是它的傳播方式的大量、它的受眾的大量。它具有這樣幾種基本特征:第一,它的信息的大量和受眾的大量。就是我剛才說的。第二,它采用大眾傳播媒介,那么造成了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它要滿足都市公眾的娛樂需求。第三點,它的文體是流行性的,是模式化的,大眾文化也要講究原創(chuàng)性。第四種文化是民間文化。民間文化跟大眾文化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通俗性,受眾的大量性,但是民間文化不一定是在都市中,不一定用大眾傳播媒介,它更多的是在中國的鄉(xiāng)村,在底層的民眾中傳頌,它更多地利用的是口傳媒介,口對口地,面對面地傳送,而不是遠距離的大眾媒介。這四種元素在現(xiàn)實中,是交叉滲透在一起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時候,很難分開,這正是顯示了我們文化的多樣性、復雜性,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如果僅僅滿足于文化的多元互滲是遠遠不夠的。多元互滲可能是自發(fā)的,不一定是自覺的,可能是它無意識中就滲透到一起的,或者是迫于現(xiàn)實的無奈匯集到一起的。真正的有活力的健康的多元文化,應該是自覺的、起碼帶有自覺的成分,應該是社會各界仁人志士共同一起來探討如何使得多元的互滲走向一種自覺、走向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趨勢。那就是多元化生,多元化生不是無意識的、被動的、隨意的互滲、拼貼,那樣比多元隔絕強不了多少。真正的多元化生,應該是多種文化元素形態(tài)按照這個文化應有的個性的要求,被優(yōu)化組合起來,走向一種健康的充滿活力的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全文大家好!今天我想同大家討論這樣一個題目:《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我想考慮的問題是,文化是否就只是意味著高雅的知識與修養(yǎng)?文化還有沒有別的含義?比如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文化?再有一個,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文化究竟應該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文化究竟是一種形態(tài)、還是多種形態(tài)?那么我想在今天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我個人認為,一種文化不應該僅僅只是高雅的修養(yǎng),而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緊地聯(lián)系起來。不僅在書本中可能有文化,而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同時我認為一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應該是多元的,不應該是一元的。朋友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我們一個時代的文化是一元的,存在著一元以及它一統(tǒng)江湖的格局,那我們想想我們的世界是多么蒼白、多么單一、多么乏味。在我看來,文化應該是一種多元化生形態(tài),就是由多種文化元素相互共存、相互轉化、相互生成。這樣呢,可以確保我們的文化走向一種健康發(fā)達、充滿活力、內部存在著競爭、相互協(xié)調,那么這樣走向一種富有個性的生存形態(tài)。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今天來思考文化的多元化生問題,就具有了它的現(xiàn)實意義。它關系到我們中國文化在21世紀的現(xiàn)狀、走向問題,所以我想我們朋友們都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由于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復雜的題目,我想根據(jù)我個人的學術研究、教學經(jīng)驗,主要結合文學藝術的一些文本實例來探討文化的多元化生問題。我個人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應該是多元的,那么我相信呢,已經(jīng)和正在形成這樣四種元素、四種形態(tài)。第一主導文化;第二高雅文化;第三大眾文化;第四民間文化。過去我自己研究只談三種,前三種,主導、高雅、大眾,但是我越來越感到民間文化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所以我現(xiàn)在加上第四種。那么下面我就依次同大家一起來做一個簡要的分析。第一、主導文化。什么叫主導文化呢?主導文化就是特定時代體現(xiàn)社會各階層的群體整合、倫理和睦、秩序安定的文化形態(tài)。它的主要的特征就是教化性,就是要教育普通的公眾,讓他們服從于社會的群體整合、倫理規(guī)范、秩序安定。在古代,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社會形成了自己的主導文化,比如說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向他的君王表達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樣一個決心。他出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群體整合、國家統(tǒng)一的這樣一個需要。在我們今天,比如說電影《生死抉擇》,也是主導文化的一個典型的文本。海州市長李高成到黨校學習歸來,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當廠長的工廠,陷入到一片混亂之中,進入到一個爆炸性的局勢,他自己也令人意外地陷入到腐敗的案件中去,在這樣一個危機的關頭,他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參與到了反腐的斗爭中去,最后取得了勝利。所以在他這個人物身上,代表了各階層反腐倡廉的一個共同的愿望。那么主導文化有什么意義呢?我覺得,不言而喻,它有助于社會的穩(wěn)定、團結、協(xié)調和睦,這樣的發(fā)展。當然,主導文化也需要不斷地更新,也需要注重民族性,注重協(xié)調性,吸收其他文化的活力,來豐富自己,尤其是讓自己的教悔不要變成強制的說教,而是要變成令人傾心服膺的魅力感染。第二種,高雅文化。高雅文化是指代表社會的知識群體、文化人的個性探索旨趣、社會批判愿望、以及形式探索要求的文化文本。那么,這樣一種高雅文化有時候又叫精英文化。它的主要的特征,我想可以歸結為三點:第一,形式創(chuàng)新;第二,社會關懷;第三,個性化追求。先來看第一點,形式創(chuàng)新。高雅文化,總是要借鑒總結前人的形式創(chuàng)造的經(jīng)驗,破除一些陳腐的形式,探索這樣一個時代需要的新的生命的形式,人生的意義的形式,所以高雅文化總是要帶著一種原創(chuàng)沖動去探索新的形式,去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我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說一個人,“輕輕地來了又走”,通常我們的普通語言會這樣說,“我輕輕地來了又走了”,那么這樣呢,簡易明白,誰都能理解,可是誰都不會把它往心里去。可是詩人徐志摩會把普通的語言改造成為一種新的形式,使它獲得一種新的感覺?!拜p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大家可以看一看,詩人首先說“輕輕地走了”再說“來了”,先說結果,后說開頭;先說后發(fā)生的事,然后再說以前發(fā)生的事,來了一個倒裝,句子是帶有歐化的色彩。再有呢,就是他讓同樣一個詞三次重復。按照道理在一首詩里,最好別重復這個字句。句子本來就少,再重復那就單調乏味,那就確實成了無意義的循環(huán)??墒窃娙舜竽懙卮蚱屏似胀ㄕZ言的境界,尋找了一種新的形式,讓人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被抓住了,然后人們再可以繼續(xù)讀他下面的詞句,你可以看到在結尾處,同樣還有用了“悄悄”,也是三次重復,在中間呢也加了很多帶有柔媚的詞句,構成這樣一個整體。其實,徐志摩的這樣一個康橋的體會,是他個人性的。但是,由于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原創(chuàng)性的語言形式,就獲得了嶄新的體驗。他讓自己的個人體驗裝載在自己的形式里,傳遍到千千萬萬讀者,他們用自己心中的“康橋”來填空,從而豐富了它的含義。實際上每一個讀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永遠讓人傷痛,但是永遠讓人難以忘懷的“康橋”。高雅文化往往就是要創(chuàng)造這種新的語言形式,讓人的人生體驗變得獨特、奇異、親切、難忘。第二點高雅文化的特征:社會批判。真正成功的高雅文化,絕不只是為形式而形式,它要承載著社會的責任感,承載著人類的良知,它要承擔起社會關切的重任,它要歌頌崇高的,它要批判丑惡的,像魯迅的《吶喊》、《彷徨》,形象地展現(xiàn)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種種矛盾,喚起人們的注意,產(chǎn)生了強烈的社會關切和社會批判效果。高雅文化的第三點特征:個性化的追求。高雅文化往往在創(chuàng)造形式的時候,在從事社會關切的時候,總是從個性出發(fā),總是要追求與眾不同的獨特的個性,總是要作為一個獨立的自由的個體來發(fā)揚。那么這樣一來有時候他的話是不合時宜的,他要針砭現(xiàn)實,他要承擔起社會的風險,他要完成良知所給予他的任務,那么這個時候它不得不從個性化的立場,視點來出發(fā),來看待問題的。比如說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借“狂人”的口說了這樣的話,“這歷史沒有年代,我翻開歷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一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贝蠹蚁胍幌?,我們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文化,是一個優(yōu)秀的輝煌的傳統(tǒng),但是這個狂人,怎么膽敢用兩個字就把它一筆勾銷?多么偏頗、多么片面、多么偏激!我們深深地感到遺憾。但是,我覺得魯迅的這種片面、偏激,恰好體現(xiàn)了他的獨特的個性。在“五四”時期,當人們沉浸在辛亥革命勝利的喜悅中的時候、當人們沉浸在對中華文化單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陶醉中的時候,魯迅以振聾發(fā)聵的聲音,讓我們透過滿紙的“仁義道德”,看出來它深層的癥侯,它深層的千年弊端――“人吃人”的這樣一個傳統(tǒng)。他提醒人們,無論我們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看到我們文化中那些令我們心痛、令我們憤怒、令我們譴責、令我們來批判的負面的傳統(tǒng)。所以魯迅借“狂人”的口提出的這個看法是非常個性化的,可以說是一個“深刻的片面”或者“片面的深刻”。當然是今天的時代不一樣了。我們站在新的時代,我們可以從新的角度看,但是我想我們可以永遠回想著,回想著魯迅當年的告誡。從這三種特征可以看到:高雅文化它的重要的作用,就是代表了社會的良知。通過原創(chuàng)的語言形式,來承擔起社會關切,個性化的追求的任務。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第三種文化形態(tài),或者叫第三元這即大眾文化。我們的文化不僅僅只是存在著主導文化、高雅文化。如果這在80年代,存在著這兩種文化,可能大家還比較容易理解??墒堑浇裉?,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文化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轉變。高雅文化、主導文化已經(jīng)不能夠滿足這樣的規(guī)范了。那么這就是大眾文化。我這里說的大眾文化,跟我們五六十年代說的“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那個“大眾”還有些不同。我說的大眾文化主要是指工業(yè)化都市化以來,運用現(xiàn)代大眾傳播媒介所創(chuàng)造的,主要滿足都市公眾的日常娛樂需求的文化形態(tài)。那么,這樣一個大眾文化的前提就是工業(yè)化、都市化、大眾傳播媒介、日常娛樂,這樣一種大眾文化的大眾,就有兩個含義:它的傳播方式的大量、它的受眾的大量。比如說這堂課我們運用了電視傳播媒介,那么,電視傳播媒介它就是大眾傳播媒介一個典范的形式,它打破了面對面?zhèn)鞑サ倪@個局限,而可以傳送到遠距離之外,在很短的時間傳送到遠距離之外,而可以同時讓千千萬萬的公眾來收看。那么這樣一種大眾文化,它具有這樣幾種基本的特征:第一,它的信息的大量和受眾的大量。第二,它采用大眾傳播媒介,那么造成了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它要滿足都市公眾的娛樂需求。所以,第二點就是日常的娛樂性。它主要滿足都市公眾的娛樂需要。第三,它的文體是流行性的,是模式化的,大眾文化也要講究原創(chuàng)性。請大家注意,最初的大眾文化,一種新的大眾文化一開始總是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總是前所未有的,不這樣它就無法引起公眾的注意、公眾的喜愛。但是,它一旦流行開來,就會不斷地仿做、復制,也就形成了模式化,最后又走向僵化,迫使大眾文化又從事新的創(chuàng)造,這樣演化下去。所以,大眾文化剛開頭總是帶有原創(chuàng)色彩。比如說李春波的《一封家書》,開創(chuàng)了用日常語言、書信語言來譜寫流行歌詞的先河,帶來了當代流行音樂日?;某绷?。所以把“此致敬禮”這一類的話語都放到了流行音樂中,確實帶來了一種新鮮感。人們爭相傳送、爭相仿做,這樣一個文體就流行開來了,許許多多的仿做的歌曲也就產(chǎn)生了,像《祝你平安》、《?;丶铱纯础贰ⅰ对蹅兝习傩战駜簜€真高興》等等。那么,這些都順著這樣一個原創(chuàng)的東西跟著就上來了,那么大眾文化它就總是要尋求一種流行性,一種模式化。再有一點特征,就是大眾文化追求一種類型化。過去我們的文學藝術理論,我們總是說文學藝術應該要追求“典型化”,應該要在這樣一個獨特的個別中,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規(guī)律。但是今天的大眾文化,它旗幟鮮明地尋求一種“類型化”,它的人物、作品,都是可以追求一種類型化的,我們很少看到這種典型的色彩。再有一個,這種大眾文化具有很多的特點,我在這里簡單地舉這樣幾點。那么我想我們可以想到這樣的例子。比如馮曉剛導演的賀歲片《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還有《大腕》,他就同時請的是戛納電影節(jié)的影帝葛優(yōu)來當主角。他不怕“類型化”,他不怕觀眾感到相同,他就是要打葛優(yōu)的品牌,就是要賣葛優(yōu)明星的招牌。所以,這四部影片它是圍繞著觀眾的日常娛樂需要來構思、拍攝,滿足以都市公眾為主的人們的日常需要。所以,很多觀眾喜愛葛優(yōu),葛優(yōu)的人緣很好,很多人沖著葛優(yōu)來的,就打這種明星的牌子,主要滿足觀眾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的一種娛樂需要。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大眾文化充分地體現(xiàn)了它的社會功能,就是要通過大量的信息、類型化的人物形象、流行的文體,來滿足都市公眾的日常娛樂需要。那么大眾文化它的功能就顯而易見了,也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倫理的和睦。當然另外一個方面,大眾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些媚俗、消極的東西,我想是可以辯證地來看的。第四種文化就是民間文化。民間文化跟大眾文化不同,很重要的一點,它不一定需要大眾傳播媒介。民間文化跟大眾文化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通俗性,受眾的大量性。但是民間文化不一定是在都市中,不一定用大眾傳播媒介,它更多的是在中國的鄉(xiāng)村,在底層的民眾中傳頌,它更多地利用的是口傳媒介,口對口地,面對面地傳送,而不是遠距離的大眾媒介。所以,民間文化在這里主要指在鄉(xiāng)村民眾中流行的帶有傳承性、自發(fā)性、自娛性的文化形態(tài)。那么從這樣一個界說,可以引申出民間文化的這樣幾個特征。第一個特點:傳承性。傳,傳統(tǒng)的傳;承,繼承的承。傳指的是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承指的是后代對前代的模仿,師仿、師承,這就是傳承。民間文化往往是代代相傳。第二個特點:自發(fā)性。它往往是在普通的民眾中自發(fā)產(chǎn)生的,它不一定是一個機構,一個出版社,一個電視臺,一群人專門去創(chuàng)造出來的,往往在普通民眾中自發(fā)的,如果不是自發(fā)的,要一個電視臺,一個出版社去創(chuàng)造一個節(jié)目,那就不一定叫民間文化了。再有一個特點:語言形式的通俗性、日常性。它用的語詞的形式都是普通公眾可以上口、易懂的,都是一聽一見就明白的。如果它太文縐縐了,那可能就不是民間文化了,那可能是高雅文化了。再有一個呢,民間文化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自娛,自我娛樂,滿足普通公眾的自我娛樂需要。我給大家舉這樣一個例子,就是《三峽謠》,南朝民歌。《三峽謠》這樣說,“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說的是長江三峽的西陵峽有一個山崖,崖的形狀呢像一個水手牽著一頭黃牛,那么,船工拉著船往往三天三夜也走不出黃牛崖的邊界,船工的生活是艱苦的,也是枯燥的,但是正是在他們的艱苦的枯燥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三天三夜行走的重復這樣一個生活現(xiàn)實,把它創(chuàng)造成為一首民謠,通過這首民謠他們表達自己的素樸真切的情感。在他們的歌唱中,宣泄自己被積壓的生活的情感,把自己的拉船的艱苦苦悶改造成為一種發(fā)泄的愉快,歡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看到民歌民謠它在公眾中的獨特的文化功能、社會價值。那么民間文化它的社會功能有什么呢?我想用恩格斯的一句話來說是非常準確的:“民間故事詩的使命是使一個農(nóng)民做完艱苦的田間勞動,在晚間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它的蹺瘠的田地變成馥郁的花園”。“蹺嵴的田地變成馥郁的花園”,說得非常好!那么,前面我依次給大家介紹了四種文化元素。那么下面呢我想再進一步地來談一下,這四種文化的多元互滲。實際上在我們的文化中,可能還有更多的元素,那么我這里呢,今天講的是我認為主要的四種元素,同時這四種元素,其實它們在現(xiàn)實中,是交叉滲透在一起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時候,很難分開。這正是顯示了我們文化的多樣性、復雜性,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舉一個例子我們來看看。比如說主導文化,主導文化有的呢可能就是當然都是要注重教化性,可能有的主導文化,可能它顯得帶有強制的色彩,那么娛樂性比較差。但是最近十多年來,我們中國的一些主導文化,都注重增加了它的觀賞性娛樂性,主導文化走向大眾化,吸收了大眾文化所有的這些娛樂成分,滿足公眾的日常的需求。比如說最近播出的一個電視劇《導彈旅長》,其實它的很大的篇幅是圍繞著江昊、石志雄等幾個主要人物、他們的情感糾葛展開的。它從側面來寫這些現(xiàn)代軍人的風采,但是它吸收了大眾文化的言情、娛樂特色,讓它的教化效果變得更有魅力。再有呢,就是高雅文化。它也要主導化,也要大眾化。像王蒙先生的小說《季節(jié)系列》里邊有很多主導性的話語,高雅文化同時也要大眾化,許多的小說家,在最近十多年來,他們寫小說的時候,都注意到了要滿足公眾的娛樂需要,有時候就要吸收大眾文化的一些策略。比如說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開頭第一句就是“白家軒后來引以豪壯的是一生娶過七房女人”。他的語言借鑒了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句式,某某某多年以后想到什么。再有一個就是,第一句就把他娶過七房女人的故事講出來,還引以為“豪壯”,放在第一句戴一個帽子,為什么?我想十多年前的作家們恐怕想不到這樣寫。他相信的是觀眾愛看這個、滿足他們的娛樂需要,所以高雅文化也在不斷地吸收這樣一些策略。大眾文化那就要同時吸取其他幾種文化的元素,來豐富自己?!侗本┤嗽诩~約》、《不見不散》不約而同地都是寫中國的男女公民到美國去闖蕩,到國外去經(jīng)歷發(fā)財、奮斗夢想,怎么寫都可以。但是晚節(jié)一定要保,最后他們都是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體現(xiàn)我們的主導文化所需要的東西。所以呢,大眾文化也要主導化。當然還有民間文化,還有更復雜的相互的滲透,我就不一一說了。我想就是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今天在現(xiàn)實的、我們的文化中,幾種文化都是滲透在一起的。如果我們還是用單一的文化指標來衡量這些文化形態(tài),我們可能就是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往往會受到現(xiàn)實的,它的這樣一個嘲弄。但是,我個人認為,如果僅僅滿足于文化的多元互滲是遠遠不夠的。多元互滲可能是自發(fā)的,不一定是自覺的,可能是它無意識中就滲透到一起的,或者是迫于現(xiàn)實的無奈匯集到一起的。真正的有活力的健康的多元文化,應該是自覺的、起碼帶有自覺的成分,應該是社會各界仁人志士共同一起來探討如何使得多元的互滲走向一種自覺、走向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趨勢。我想提出來,這就是多元化生。多元化生不是無意識的、被動的、隨意的互滲、拼貼,那樣比多元隔絕強不了多少。真正的多元化生,應該是多種文化元素形態(tài)按照這個文化應有的個性的要求,被優(yōu)化組合起來,走向一種健康的充滿活力的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那么,我有這樣幾點建議。第一,尊重多元共存格局。我們今天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有它的缺陷、缺點,有它的局限,可能有時候帶來我們認識上的混亂。但是請朋友們想一想,也請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一道來想一想,如果我們的文化在今天還是一元的,一統(tǒng)江湖的格局,那它會是多么蒼白。今天我們的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的多樣的發(fā)展,那么應該是代表了我們的文化的一種進步的可喜的姿態(tài)。我想首先一點,我們要尊重多元共存的格局。我們不要只是以高雅文化的標準來否定大眾文化,或者說我們用大眾文化的標準來排斥高雅文化、民間文化。我希望我們都能夠尊重每一種文化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屬性,也許我們每一個人有時候你的生活中要經(jīng)歷四種文化的影響。早上起來,你可能是要經(jīng)歷主導文化,舉個不一定恰當?shù)睦?,中午你上班工作了半天了,你想輕松一下,你可能希望聽聽大眾文化,那么下午呢你可能有點時間來閱讀想讀一篇小說,我要經(jīng)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我要關懷社會的矛盾、我要承擔社會的責任。那么到了晚上,你可能會有時候去聽聽民謠、民歌,享受一下民間文化的娛樂。我想就是每一個人他的趣味、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的共存。我覺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第二點,優(yōu)化組合。優(yōu)化組合,我覺得就是不同的文化相互共存。但是把它們的優(yōu)點揚起來,形成一種優(yōu)化的組合。如果我們還要加一點呢,可能就是各行其道。每一種文化、每一元文化都有自己的“道”,都有自己的立身之“道”、存在之“道”。那么每一種文化按照自己的“道”去發(fā)展、自己的規(guī)范去形成,我想大家都按照這個規(guī)則來生長,那么我們這個文化就可能會走向一種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最后一點建議就是個性彰顯。彰,表彰的彰;顯,顯露的顯。個性彰顯,在前面幾點的基礎上,也就是多元共存,各行其道,優(yōu)化組合的基礎上,我想我們可以一道來考慮,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上,我們中華文化在21世紀的這樣一個現(xiàn)實基礎上,如何走向一種民族個性的生成,如何在全球世界文化之林中凸顯我們中國文化獨特的個性。我想我們依靠一元文化是不能夠實現(xiàn)這樣一個目標的。我們內部要把多元文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優(yōu)化的組合,我們才有可能凝聚成一股合力鑄成我們中華文化的個性的彰顯。當然這是一個宏大的任務、艱難的任務,但是,也是一個光榮的任務。我想呢,就有賴于我們在今天認真地分析我們文化的內涵,分析我們面臨的多元互滲的狀況,那么一起來思考、來籌劃、來行動,如何使得我們的多元化生的目標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部分地實現(xiàn)、逐漸地實現(xiàn),達到它的一步一步地不斷地完善、完滿。今天呢,我主要講的就這些。下面呢,歡迎大家提問。王老師:您這次講演主題是文化。但據(jù)我所知,文化有多種含義,不知道您這里采用的是哪種含義,關于文化的?好,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想在座的好學的朋友都會了解,“文化”到目前為止有很多種定義,人們的看法不一樣。有的學者概括出來一百多種文化定義。我個人認為,我覺得無論文化的定義有多種,但是呢,比較普遍的大家公認的呢還是這樣一個文化定義――就是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提出來的一個文化定義。他說人的本質就是勞作(work),勞作的目的就是創(chuàng)造符號(symbol),創(chuàng)造符號就是為了表達人生的意義。我想呢,他就提出來一個文化定義,就是: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符號表意系統(tǒng)。簡單地說,文化是符號表意系統(tǒng)。也就是說,文化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符號系統(tǒng)所組成的。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身的符號系統(tǒng)。在符號系統(tǒng)下面還有很多很多的亞系統(tǒng)、大小的系統(tǒng),這樣組成了文化這樣一種形態(tài)。同時,還有我想跟大家介紹,就是人們對文化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像美國的文化批評家杰姆遜就概括出來,從18世紀以來,人類往往總共有三種大的文化概念:第一種文化就是指個性的養(yǎng)成。個性的養(yǎng)成,這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