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87尋跡地名文化,彰顯城市記憶——廣州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變遷情況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摘要本文以廣州市為特定研究區(qū)域,通過專題研究,對越秀區(qū)和荔灣區(qū)的地名進行了探討,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廣州地名研究綜述,廣州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近代以來名字變遷歷史沿革以及文化內涵進行研究,廣州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命名文化特征的分析和多維度的保護價值標準體系,國內上海、蘇州、北京等城市地名文化的保護政策與措施分析的對比研究,城市建設化大背景下廣州地名的保護對策和城市地名保護模型。文章開篇以簡明扼要的語言論述了本次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接著是廣州地名研究綜述,主要涉及我國古代文獻對于廣州地名的記載和研究和建國后廣州地名研究綜述兩大方面,古代文獻對于廣州地名的記載和研究又分為明清以前的古代文獻對廣州地名的記載和研究和明清文獻對廣州地名的記載和研究,而建國后廣州地名研究綜述主要從歷史學、語言學、地志學和地理學三個方面進行總結和概述,同時具體到越秀區(qū)和荔灣區(qū)地名文化研究,并且對我國地名管理與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歸納介紹。本文的第三章詳細地對越秀區(qū)、荔灣區(qū)的歷史沿革與地理歷史環(huán)境特點,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命名規(guī)律和特點和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文化內涵三大專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在了解和把握兩大區(qū)的特點之上,以多種研究分析方法對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變遷情況進行探析,主要是越秀區(qū)、荔灣區(qū)街道更名情況分析、地名更改情況分析、地名更改的原因分析和八十年代以來越秀、荔灣區(qū)街道地名消失情況分析,對現(xiàn)兩大區(qū)范圍內筆者所能查到的歷史和現(xiàn)狀街道級地名逐一進行了內涵探析和文化挖掘,并以多種分析方法對區(qū)內街道名的文化特征、時空演變規(guī)律和地名保護的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項研究不僅為未來廣州市越秀區(qū)、荔灣區(qū)的地名管理、地名規(guī)劃和地名文化宣傳等一系列工作打下了堅實的資料和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而且這也是對街道地名研究的一次有益探索。街道地名研究是地名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至今尚不多見,研究成果尤其少之又少,在廣州市亦屬開先河之舉,因此本研究還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承接上述研究,本文最后一章是對越秀區(qū)、荔灣區(qū)的地名保護措施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這是本次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在前面理論研究之上所提出的實踐措施?;谠叫銋^(qū)、荔灣區(qū)地名文化的保護意義以及廣州地名保護現(xiàn)狀與面臨的問題,并參考國內外地名保護的現(xiàn)狀與地名保護對策提出了廣州地名保護措施,主要分為四大項,一是更近地名工作,二是地名文化普及,三是地名學術,四是地名資源的開發(fā),每一項都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措施和實施手段。此次研究的地名保護措施的提出和實施均采用科學的方法,以歷史地理、文化社會、經(jīng)濟政治為知,以實現(xiàn)地名規(guī)劃、保護地方文化為基本目標,以改善地名服務為最終目的,因此這是一項集地名常規(guī)管理、地名規(guī)劃與地名文化、以及地名信息化建設和地名服務等各項內容為一體的研究。同時,本研究在全國地名領域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也是地名管理工作在理念和方法上的某種創(chuàng)新,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關鍵詞地名文化地名變遷保護對策
目錄第一章導言 31.1研究背景 31.2研究目的和意義 31.2.1研究目的 41.2.2研究意義…………..4第二章廣州地名研究綜述 62.1我國古代文獻對于廣州地名的記載和研究…………….62.1.1明清以前的古代文獻對廣州地名的記載和研究………………..72.1.2明清文獻對廣州地名的記載和研究……………..82.2建國后廣州地名研究綜述……………...152.2.1歷史學……………162.2.2語言學……………162.2.3地志學……………172.2.4地理學……………192.3建國以來全國地名研究………………...21第三章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文化研究 233.1越秀區(qū)、荔灣區(qū)的歷史沿革……………233.1.1越秀區(qū)的歷史沿革與地理歷史環(huán)境特點……………233.1.2荔灣區(qū)的歷史沿革與地理歷史環(huán)境特點……...243.2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命名規(guī)律和特點………………...253.3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文化內涵…………33第四章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變遷情況探析 424.1越秀區(qū)、荔灣區(qū)街道更名情況分析…………………...424.1.1地名更改情況分析……………..424.1.2地名更改的原因分析………….454.2八十年代以來越秀、荔灣區(qū)街道地名消失情況分析………………..60第五章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保護現(xiàn)狀與措施 645.1保護意義………………...645.1.1地名保護意義…………………..645.1.2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文化的保護意義………..645.2廣州地名保護現(xiàn)狀與面臨的問題……………………...655.2.1廣州地名保護現(xiàn)狀……………..655.2.2廣州地名保護面臨的問題……………………..655.3國內外地名保護的現(xiàn)狀與地名保護對策……………...655.3.1國際組織的觀點………………..685.3.2國外地名文化保護的現(xiàn)狀……………………..685.3.3國內地名文化保護的現(xiàn)狀……………………..685.4廣州地名保護措施……………………...705.4.1更近地名工作…………………..705.4.2地名文化普及…………………..725.4.3地名學術………………………..735.4.4地名資源的開發(fā)………………..74附錄附錄一:參考文獻…………..77附錄二:圖表目錄…………..82
第一章導言1.1研究背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類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劇增、城市化進程所導致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稀缺、環(huán)境退化、文化遺產(chǎn)遭到破壞,已經(jīng)成為全球范圍的大問題。在中國,城市化進程成了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要增長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三個階段:1978-1984年,以農(nóng)村經(jīng)濟體制改革為主要動力推動城市化階段;1985-1991年,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城市改革雙重推動城市化階段;1992-2021年,城市化全面推進階段,以城市建設、小城鎮(zhèn)發(fā)展和普遍建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為主要動力。高速的城市化不僅帶來人口三大高峰、加速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轉變、加速不同地區(qū)間城市發(fā)展的平衡、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大挑戰(zhàn),而且對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城市是人類生活的聚集地,也是孕育和展示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更是賦予了每個城市不同的文化魅力,但是在經(jīng)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中,體現(xiàn)城市個性和特色的生存環(huán)境日益被破壞,很多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傳統(tǒng)文化街區(qū)和歷史建筑逐日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jīng)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持續(xù)穩(wěn)定地增長,對外經(jīng)濟貿易蓬勃發(fā)展。二十多年來,全市國民經(jīng)濟以年均14%的速度持續(xù)增長,綜合經(jīng)濟實力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僅限大陸地區(qū),不含港澳臺)。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廣州對舊城區(qū)的改造進行得如火如荼,地名作為反映政治、經(jīng)濟、文化變遷的載體也遭到了破壞,據(jù)《廣州日報》報道,廣州老地名近20年消失近2021個,據(jù)統(tǒng)計,1991年至2021年,廣州老地名消失1031個。從20世紀80年代起,廣州經(jīng)濟發(fā)展與城市建設較快,一些富有文化底蘊、地方特色和歷史典故的老建筑、老地名在不斷消逝。地名文化隨文明進程消逝保護已刻不容緩,啟動老地名保護方案迫在眉睫。如今,幾乎每個省都在宣稱要打造“文化大省”,每個城市都在宣稱要打造“人文城市”、“魅力城市”,地名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對承載歷史意蘊和傳承城市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建設人文城市,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廣泛親和力的老地名恰恰是人文城市的一張名片,向人們訴說了一座城市的地理、歷史的變遷,展示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氣質品格。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進行地名文化的保護既是各級政府需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學術界需要研究的課題,具有非常重大的文化意義和實踐意義。1.2研究目的和意義1.2.1研究目的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情感、思想與道德、智慧與價值,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層面,地名正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層面。地名的設置不僅重視其地名語詞的交際功能外,還要特別重視其文化層面。地名是一種文化符號,地名的文化的內涵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地名的語詞文化,屬語言文化范疇,是地名文化中的基本內涵;二是地名實體文化,屬地域文化范疇,是地名文化的外延。二者構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因此,地名文化既包括語言文化,也包括歷史文化、地理文化和鄉(xiāng)土文化等,它具有承載、積淀和傳播人類文化信息的功能,是一定時期的經(jīng)濟、文化、政治、風俗的反映。地名具有地理性和歷史性。地名不但指出當?shù)氐牡乩眍愋?,通常還反映出命名時代當?shù)氐淖匀坏乩砘蛉宋牡乩淼奶卣?。廣州自五六千年以來,其地理環(huán)境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許多歷史地名和現(xiàn)代地名都與當時的環(huán)境變遷密切相關,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廣州不僅是歷史名城,更是歷代改革的前沿城市,其地名反映了廣州的地理環(huán)境、廣州城市的沿革、廣州經(jīng)濟發(fā)展和中外交流、文化特色、近現(xiàn)代革命史、廣州的旅游資源、各民族遷移和方言的演變、人們的思想愿望和心理意識,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是博大而深遠的,地名研究對歷史考證和文化延續(xù)具有很大的指引作用。經(jīng)調查考證,廣州越秀區(qū)、荔灣區(qū)是廣州的老城區(qū),其地名極具歷史性,雖然屢有變遷,但大多具有其歷史深層的原因。很多地名的背后隱藏著人們所不知的文化內涵。對這兩個區(qū)消失的街道名進行歷史內涵的鑒定,對其具有深遠歷史韻味的地名進行整理編冊,喚起城市記憶,樹立城市形象,對弘揚文化傳統(tǒng)有極大的作用,也為以后廣州的文化研究提供參考資料。本研究旨在遵循民政部《地名管理條例》、《廣州市地名管理條例》和有關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對廣州越秀區(qū)和荔灣區(qū)的地名進行系統(tǒng)研究。在充分調查、系統(tǒng)收集資料、深入分析論證、聽取社會各方意見的基礎上,重點就廣州越秀區(qū)和荔灣區(qū)地名的歷史文化演變過程、特征及保護價值等進行全面研究。最后,對各類地名的保護價值進行初步排序,并編制《廣州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錄》。本項目旨在對廣州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近代以來名字變遷歷史沿革以及文化內涵進行研究,力求構建廣州越秀區(qū)、荔灣區(qū)地名命名文化特征的分析和多維度的保護價值標準體系,并與國內上海、蘇州、北京等城市地名文化的保護政策與措施分析進行對比研究,在城市建設化大背景下探討廣州地名保護對策,并嘗試構建城市地名保護模型。1.2.2研究意義文化意義城市是人類聚居的場所,也是孕育與展示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眾多的歷史建筑、街巷地名和傳統(tǒng)風貌,是構成各個城市面貌和特征的基本要素,是一個城市獨有的個性與魄力所在。本次項目通過對廣州越秀區(qū)和荔灣區(qū)兩個老城區(qū)的老地名的梳理和對其歷史內涵的鑒定,從而探索出一套具有廣州特色的地名的保護方案,增強人們對地名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同時,探索新地名的文化內涵,給地名工作者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內涵提供合理性建議,力求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地名文化的基礎上,傳承地名的歷史文化內涵,努力推動地名標準化進程,促進地名文化的繁榮。實踐意義在全球城市化浪潮中,隨著城市向大型化、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化方向發(fā)展,歷史文化遺產(chǎn)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日益遭到侵蝕。作為文化遺產(chǎn)重要組成部分的地名文化遺產(chǎn),其名稱自身具備歷史和文化的涵義及其發(fā)展過程,但沒有用肉眼能看到的歷史,只能借助于文字語言或其他手段敘述,所以本身極易受到損害,更需要受到人們的關注和保護。在城市建設中,隨著歷史建筑、歷史街巷被逐步拆除而消失,地名的文化和歷史也就被隨之割裂,城市的歷史更會留下扼腕嘆息。如何處理好保護與發(fā)展的關系,既是學術界要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各級政府面臨的和要解決的問題。據(jù)《廣州日報》報道,廣州老地名近20年消失近2021個,據(jù)統(tǒng)計,1991年至2021年,廣州老地名消失1031個。從20世紀80年代起,廣州經(jīng)濟發(fā)展與城市建設較快,一些富有文化底蘊、地方特色和歷史典故的老建筑、老地名在不斷消逝。2021年,廣州市調整部分行政區(qū)劃,撤銷了東山區(qū)和芳村區(qū),“東山”和“芳村”這兩個歷史悠久的地名退出了行政區(qū)劃名稱的行列。地名文化隨文明進程消逝保護已刻不容緩,啟動老地名保護方案迫在眉睫?!稄V州市舊城改造規(guī)劃綱要》明確舊城區(qū)改造要保護城市傳統(tǒng)歷史文化資源,這是一種積極的信號。但本項目組認為除了要保護文物單位外,見證了社會歷史變遷、記載了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一個歷史階段的地貌、物產(chǎn)、史實和信仰等信息,被譽為城市歷史“活化石”的老地名,也應在《規(guī)劃綱要》中有所提及,使廣州老地名保存的嶺南文化得以延續(xù)。盡管保護老地名的呼吁聲極高,但并沒有出臺相應的保護方案。本項目組從越秀區(qū)和荔灣區(qū)的地名的形成和變遷入手研究地名的文化內涵,并和北京、蘇州、上海的地名保護方案進行對比研究,完善廣州當前的地名保護方案——保護老地名,提升新地名的歷史內涵。第二章廣州地名研究綜述2.1我國古代文獻對于廣州地名的記載和研究地名學成為一門學科僅有幾百年的歷史。而地名,與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上古時期業(yè)已產(chǎn)生。我國對地名的記載源遠流長,大量的地名記載散見于地理、文學、歷史、漢字學等各種古典文獻中。隨著政區(qū)劃分的細化、生產(chǎn)生活范圍的擴大、人們對自然地理的認識,對于地名的記載逐漸增多逐漸深入。盡管中國古代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地名學科,但地名命名規(guī)律的總結、地名淵源的追溯、漢字學上對地名用字的訓釋、地名相關的歷史地理的說明等多方面的記載促進了中國地名學研究。從第一部真正具有地名研究意義的《漢書·地理志》算起,地名研究在我國已有2021余年的歷史。西漢的《谷梁傳》就已經(jīng)指出“山南水北”,成為我國最早的地名命名規(guī)律的總結。班固的《漢書·地理志》,全書記載4500多處地名,對40多處做了淵源解釋,對政區(qū)沿革歷史做了一定的梳理。同樣,地理相關著作的出現(xiàn)也使得關于廣州地名的記載大大增加了。廣州位于嶺南地區(qū),在氏族時代,嶺南為古越人聚居地。古越人部族群體復雜,分布嶺南各地,有“百越”之稱?!秴问洗呵铩贩Q:“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敝凱諸、夫風、余靡之地,縛婁、陽禺……之國,多無君”(有人言,陽禺為番禺)。一般認為此時形成的為氏族部落、土邦小國,直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tǒng)一嶺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才有了真正的嶺南政區(qū)建制。秦時南海(今廣東大部分地區(qū))統(tǒng)屬三郡,其下轄有番禺、四會、龍川、波羅、揭陽(一說揭陽為漢置)四縣,郡治設于番禺,即今廣州。廣州早期的地名有多種說法。秦漢以及秦漢以前稱為“番禺”,晉代以后的地方志記載中,出現(xiàn)了楚庭、五羊城、南武城、穗城、仙城、任囂城、趙佗城、越城等等。“番禺”最早見諸于《山海經(jīng)》,記“番禺作”,《淮南子·人間訓》有載:“一軍處番禺之都”記秦發(fā)兵平南嶺時之迅猛。五羊城、穗城、仙城源于傳說,相關記載有所差異,據(jù)《太平寰宇記》引《續(xù)南越志》:“舊說,有五仙人乘五色羊,執(zhí)六穗秬而至,今呼為五羊城是也”。亦有“五羊銜谷”說,《廣州記》云,六國時,廣州屬楚,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至其庭,以為瑞,因以五羊名其地。任囂城、趙佗城之稱則來源于其擴城者。秦設郡縣,以番禺為南??たぶ危诖私ǔ枪?,即番禺城,后人稱為“任囂城”。(趙佗建城……“秦任囂、趙佗相繼增城,周回十里,是為越城)又有廣州城建成始于楚庭、南武之說,此言散見于少數(shù)古籍中,據(jù)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引唐《通歷》,“周夷王八年,楚子熊渠發(fā)揚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庭”,又傳說南武城初為吳筑,后為越人公師隅筑,黃佐《廣東通志·輿地志》記:“廣州城始筑自越人公師隅,號曰南武”。“廣州”之說始于《晉書》,東漢承西漢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南海屬交州,三國時孫權分交州為交、廣兩州,《晉書·地理志》載:“南海、蒼梧、郁林、高涼四郡立為廣州”。2.1.1明清以前的古代文獻對廣州地名的記載和研究區(qū)域方志對廣州地名的記載盡管最早的關于廣州地名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山海經(jīng)》,秦漢至魏晉時期地名記載大量增加,但由于地處偏僻、開發(fā)較晚,直接涉及到廣州甚至是嶺南地區(qū)的地名記載相當少。真正具有地名研究意義的第一本著作《漢書·地理志》以郡縣為綱目,分別記錄相關的山川、水利、特產(chǎn)、官營工礦、著名的關塞、祠廟、古跡等情況,但對廣漢郡(漢時廣州所屬郡)僅一筆帶過,“縣十三:梓潼、汁方,涪,雒,綿竹,廣漢……”,僅僅指出縣名,完全不涉及廣州地名。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文化傳播進入長江、珠江流域,嶺南地區(qū)的地名記載逐漸增多,此時開始出現(xiàn)了廣東區(qū)域方志,其中包括(晉)黃恭《交廣記》、裴淵《廣州記》、顧征《廣州記》、(宋)沈懷遠《南越志》、鄧德明《南越志》等,他們分別記載著嶺南交、廣二州的地理、山川、風土、人物、政治、經(jīng)濟等情況。以后各個朝代相繼出現(xiàn)了廣州相關的府志、縣志,但明清以前的地方志書都未能完整流傳下來,只有零星資料散見于后人著作中。宋代,嶺南地區(qū)纂修志書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據(jù)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宋代廣南東路有方志73種林子雄.二千多年以來的廣州文獻「J」.廣東史志,2002,(03)。廣州知府王靖修的《廣東會要》中有廣州府志8種、番禺縣志2種。此外,有《南海志》二種,《廣州圖經(jīng)》(王中行)等方志。明代以前的廣州地名記載主要來源于方志,但令人遺憾的是,除了元代大德八年刊陳大震纂修的《南海志》殘存至今,其余志書都全部失傳。但,從少許佚文,我們還是能看到明代以前的文獻對廣州地名的極小部分的記載。下面以東晉時裴淵《廣州記》為例?!稄V州記》僅存有19條佚文,記述嶺南(包括現(xiàn)廣西郁林與湖南懷化等地)地區(qū)的山、水、石、木、禽、獸、果、菜等。據(jù)不多的佚文,依然可略見其對地名命名規(guī)律的總結。據(jù)《水經(jīng)注·泿水注》所引佚文:“(番禺)城北有尉陀墓,墓后有大岡,謂之馬鞍岡。秦時占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始皇發(fā)民鑿破此岡,地中出血,今鑿處猶存,以狀取目,故岡受厥稱焉”,《廣州志》以“以狀取目”對由來已久的專門就山岳、巖崖、湖澤及地理事物的特殊形狀加以命名的形象化地名命名規(guī)律進行了歸納,具有重要的地名學意義。林子雄.二千多年以來的廣州文獻「J」.廣東史志,2002,(03)其他著書對廣州地名的記載魏晉南北朝由于戰(zhàn)亂而導致地名復雜、混亂,地名釋名地名溯源具有必要性,促進了地名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地名著作,其中地名學成就最大、貢獻最突出的是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關于《水經(jīng)注》的地名學的成就,陳橋驛、劉勝佳、華林甫等皆做過專門的研究。其地名記載之數(shù)量、地名釋名之豐富達到了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高度?!端?jīng)注》以水道為綱,共四十卷,介紹了1252條河流,記載水道變遷沿革、河流流經(jīng)之處的山陵城邑、風土人情、珍物異事等自然地理和經(jīng)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具有豐富的史地價值。其中第三十七卷《泿水注》涉及到了廣州地名的記載,盡管地名數(shù)量不多,但其地名學內涵卻頗為豐富。首先,涉及到了地名淵源的追溯,“艮水東別逕番禺,《山海經(jīng)》謂之番禺者也”。其次,在地名釋名上出現(xiàn)因山釋名,“縣名番禺,償謂番山之禺也”。隨著漢人南遷,嶺南地區(qū)逐漸得到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政區(qū)設置不斷增多,地名也隨之涌現(xiàn)。唐宋以來,在嶺南地區(qū)經(jīng)濟地位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嶺南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各類史書、地方志中對嶺南的記載和描述內容明顯增多。由此,嶺南地區(qū)郡治所在地——廣州的相關記載也日漸豐富。在地名方面,出現(xiàn)了唐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存的《原封九域志》、王象之的《輿地紀勝》等古籍均對廣州個別或部分地名做了記載以及相關的地名釋名。其中,流傳至今最完整、古老的全國總志《元和郡縣制》記錄了19個廣州地名,包括了山、水等自然地理地名以及城鎮(zhèn)、寺廟、陵墓等人文地理地名。其中人文地理地名有15個,約占了總數(shù)的74%。在所記錄的地名中,對9處地名作淵源解釋,釋名率達47%。在所有9處釋名中,因人得名6處,均為城區(qū)、陵墓、寺廟之名,分別是趙佗故城、陸賈故城、盧循故城、盧翻廟、任囂廟、尉佗墓,在釋名上注重追溯人物與該地的關系,如陸賈故城,“賈之來也,佗不即前,賈故為城以待之”;盧翻廟,“翻為孫權騎都尉,以數(shù)諫爭,徙交州卒”。因事得名1處,朝臺,“晉尉佗初遇陸賈之處也。后歲時于此望漢朝拜,故曰朝臺”。因地得名1處,北廟,“北廟,即尉佗之廟也,在城北”。對番禺縣的命名由于有兩種不同的命名說法而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命名方式,即因山命名或因地理位置而命名——番禺縣,“縣有番、禺二山,以山為名,或言置在番山之隅”。值得注意的是,此處出現(xiàn)了作者對于地名命名原則的總結歸納之語,“以山為名”。2.1.2明清文獻對廣州地名的記載和研究明清以來地方志關于廣州地名的記載方志,按照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地方的自然、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是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綜合,是地名研究的重要文獻來源之一。廣東方志源遠流長,可上溯至先秦時期的《山海經(jīng)》,但至宋元時期才出現(xiàn)了諸如《廣州記》、《番禺雜記》等廣州地方志,且大多遺失,未能流傳下來馬建和.廣東舊方志研究—兼評本屆修志組織形式[J].廣東史志,2000,(02)。明清時期,廣東方志發(fā)展到高峰,據(jù)統(tǒng)計,明代廣東省志三種、府志47種、州志12種、縣志162種;清代廣東修志四百四十一種李默.廣東方志發(fā)展史略[J].馬建和.廣東舊方志研究—兼評本屆修志組織形式[J].廣東史志,2000,(02)李默.廣東方志發(fā)展史略[J].廣東社會科學,1987,(01).林子雄.二千多年以來的廣州文獻[J].廣東史志,2002,(03)胡巧利.廣東方志與嶺南文化[J].廣東史志,1999,(03)李默.廣東方志發(fā)展史略[J].廣東社會科學,1987(01).六種《廣東通志》中,戴志撰寫不足三個月,成書倉促,其體例不完善,但它是廣東的通志首創(chuàng)本,書中記錄的地方資料為后人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萬歷年間郭棐《粵大記》評云:“為廣東通志,而文麗,其事核,而一方文獻大備”。黃志體例比較合理,所收史料宏富,是廣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通志,但在資料的取舍之間,難免疏粗和失考,有地名之誤等。金志卷帙簡約,資料分散,內容有較多重復?!端膸烊珪偰俊穼轮镜脑u價是:“因其僅一年成書,告成視他省為獨先,故中間或沿襲舊文,失之冗蔓,或體例不一,彼此抵牾者,皆未能悉加訂正?!惫屎笕藢鹬竞秃轮緝煞N通志的評價都不甚高。阮志有鑒于金志和郝志的不足,參考謝啟昆主修嘉慶《廣西通志》(梁啟超稱其為修省志的“楷模”),并根據(jù)廣東的特點編撰,體例淵雅,內容宏富,資料較為翔實,廣東通志中體例最完善的鄧貴忠.鄧貴忠.廣東三種志書的比較研究.廣東史志,2001(03).明清地方志的大量修訂提供了大規(guī)模的地名資料,為廣州地名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下面簡要說明地名志中對地名記載的情況。一、地方志對廣州地名名稱的記載明清地方志不管是省治縣志府志對廣州地名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記載,既包括自然地理地名又包括人文地理地名,其中以后者居多,涉及山川、公署、學校、宮室、臺榭、關梁、祠廟、陵墓、古跡、倉局、獄舍、牌坊、梁儲建、橋、渡、譯鋪等多方面的地名。地方志對一個地方的多個名稱進行了記載,涉及到地名的別名、初名、又名、俗名等。如,嘉靖年間的《廣州志》載“蓮花峰,在縣東北六里九,峰峻聳,又名三角山”、“鎮(zhèn)海樓,一名望?!保淮鳝Z主修的《廣東通志》載“粵江,一名珠江”、“越井崗,又名天井,亦呼為越王臺”等。二、地方志對廣州地名命名的記載明清地方志中幾乎沒有對地名命名規(guī)則歸納或有意識地總結,但地方志多處或言及地名的初始面貌,或追溯地名由來的傳說,或記載地名創(chuàng)建之初的相關史實,間接地記錄了地名的命名緣由,其中涉及了多種的命名方式。如,戴璟主修的《廣東通志》載“番禺縣越秀山,在府城內稍北,聳拔二十余丈,有山勢倚城逶迤,而西一里有越井崗,又名天井,亦呼為越王臺。相傳趙佗曾張樂于此”,地方志引用趙佗的傳說實際上間接地闡釋了越王臺的名稱由來,屬于因傳說而命名的命名方式。有因物而命名的,如“粵江,一名珠江。江中有石,號海珠。在府城南。原謂之沉珠浦”;有因人命名、因動物命名的,“東坡井,在城府內玄妙觀西廳,宋蘇軾所鑿,鑿時得石肖龜,一名龜泉”等等。三、在以自然實體的劃分基礎上,以區(qū)域的劃分維度來闡釋區(qū)域內的地名,具體表現(xiàn)為區(qū)域地名群。如明戴璟《廣東通志·形勝卷》:“廣州其鎮(zhèn)山曰白云,其主山曰越秀,其澤曰沉珠浦,其經(jīng)流曰南海,其勝曰西樵山、靈洲山、清遠峽……”?!斗欢肌肪恚骸澳虾?h坊十又五,曰:德星、貴德、德新、新仁、中和、鎮(zhèn)寧、通濟、綃衣、從桂仙桂、青紫、陽仁、陽春、太平、絃歌。都七,曰:金利屬堡八……泌沖屬堡十……西淋屬堡十……黃拆屬堡一十四……三江屬堡三……暃安屬堡二十八……西南屬堡一……”(省略號處省略了屬堡名稱)。明清其他著作對廣州地名的記載除了地名志的大量編纂之外,明清時期亦出現(xiàn)了不少反映廣東地理歷史以及風土人情等內容的著作或筆記,其中大量涉及了廣州地名的記載。這些文獻主要包括嘉慶范端昂輯《粵中見聞》、清方信孺撰《南海百詠》、樊封撰《南海百詠續(xù)編》、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清代黃佛頤《廣州城坊志》、清代道光年間鄧淳《嶺南叢述》。嘉慶范端昂纂輯《粵中見聞》,35卷,是作者據(jù)本人見聞纂輯而成的地方筆記,目錄分天、地、人、物4部。其中地部,記山川及名勝古跡,如海珠、河南、石門,南海神廟、五仙觀,白云山、越秀山、貪泉、九眼井、珠江、虎門等。清光緒樊封撰《南海百詠續(xù)編》,4卷,輯作者詠廣州名勝史跡七絕詩130首。體例和南宋方信孺《南海百詠》注:南宋方信孺撰,輯作者詠廣州名勝史跡七絕詩注:南宋方信孺撰,輯作者詠廣州名勝史跡七絕詩100首,在詩題下并敘該處名勝史跡所在地及沿革等概況。詩題有番山、禺山、任囂城等古跡,第跡一詠。清仇巨川(池石)《羊城古鈔》,8卷,專以羊城八景為對象,具體地域以清代“羊城八景”所在之范圍以內為限,其資料主要來源于《廣東通志》,次及《南??h志》、《番禺縣志》,體例分為城池、山川、詞壇、坊表、寺觀、古跡等19門,時間跨度始于秦末漢初趙佗,迄于清代。清代道光年間鄧淳,曾任《廣東通志》(清阮元修)分校,編撰了《嶺南叢述》。該書是古代廣州綜合性歷史文獻。該書汲取前人的學術成果,征引書籍達544種楊寶霖.楊寶霖.《嶺南叢述》和它的作者鄧淳[J].廣東史志,1988(03).屈大均《廣東新語》對廣州地名的記載清代番禺人屈大均著作《廣東新語》是一本歷史筆記。作者自序曰:“吾于廣東通志,略其舊而新是詳,舊十三而新十七,故曰新語”。由此可知,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是對《廣東通志》的補充。筆者主要選取書中關乎地名的內容做參考,故其局限性不影響材料的參考價值?!稄V東新語》總共二十八卷,涉及地名內容的有五卷,分別為:卷二《地語》、卷三《山語》、卷四《水語》、卷十七《宮語》、卷十九《墳語》。書中對地名的闡釋基本都記載了其地理位置,如“白云山。南越主山。在廣州北十五里”、“石礪山。在番禺茭塘都”、“照鏡湖。番禺治東北五十里”、“甘泉洞。在增城東洲西嶺下”等。除了記載地名的地理位置,對部分地名的命名緣由也作了說明,以及記載其別名,如:廣州也叫“河南。人以為在珠江之南。故曰河南”、“白云山。每當秋霽。有白云蓊郁而起。半壁皆素。故名曰白云山”、“照鏡湖。每旦。湖中有一輪。光明如月。大四五尺。朝日射之。搖蕩照耀。士人以為古鏡。因名曰”、“二湖。會城中故有二湖。其一曰西湖。亦曰仙湖。其一曰蘭湖”、“珠璣巷得名。始于唐張昌。昌之先。為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居。敬宗寶歷元年。朝聞其孝義。賜予興珠璣條環(huán)以旌之。避敬宗廟謚。因改所居為珠璣巷。予沙亭始祖迪功郎諱禹勤。初來珠璣巷而至。族譜云。南屈珠璣實始遷”等。記載地名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拔鲌?。出城凡度石長橋一、短橋二。乃至。予之生實在其地。所居前對龜峰。后枕花田。白鵝潭吞吐其西。白云山盤于其東。泉甘林茂。有荔支灣、花塢、藕塘之饒”、“白云山。其顛為摩星嶺。顛半有寺。亦曰白云。左一溪曰歸龍”等。記載地名時,描述了地名群?!叭?。會城中故有三山。其在番禺治東南一里者番曰山。迤邐而北一里曰禺山。其北曰粵秀”、記載西樵“廣州有三樵。曰東樵。曰南樵。曰西樵”、“二湖。會城中故有二湖。其一曰西湖。亦曰仙湖。其一曰蘭湖”等。還有大小箍圍、日月二泉、西樵三書院、三樓、四臺、四塔、西樵三十二泉等地名的集中記錄。較為詳細記載地名的歷史及其沿革。例如關于“越”的記載:“元命苞云。牽牛流為揚分為越。國故越號揚越。謂揚州之末土。揚之越也。爾雅曰。越。揚也。註謂發(fā)揚也。又其性輕揚也。李巡曰。江南其氣躁勁。厥性輕揚,太康地紀云。以揚州漸太陽位。天氣奮揚。履正含文。故取名焉。越又曰蠻揚。風俗通云。蠻。慢也。其人性慢。故又曰蠻越也。其曰百越者。以周顯王時。楚子熊商大敗越。越散處江南海上。各為君長也。曰勾曰者?;茨献釉啤侨苏Z不正。言吳而加以勾也。勾。夷俗之發(fā)聲也。顏師古云。吳與越音聲多同。太伯自號曰勾吳。故越亦曰勾越也。大均按。春秋書于越。亦于勾也。勾踐名踐。勾亦語發(fā)聲也。曰大越者。勾踐自稱其國也。曰于越者。始夏少康時。曰揚越者。始周武王時。曰荊越者。以在蠻荊之南。與長沙接壤。又當周惠王時歸附于楚也。若蠻揚則始于湯也。曰南越者。吳王夫差滅越筑南越宮。故佗因其舊名。稱番禺為南越也。佗自稱南越武王。已而又稱武帝。生而自謚為武。此蠻夷大長之陋。蓋始于秦政也。當時是。梅鋗與無諸搖。皆起兵從楚滅秦。又從漢滅楚。有大功勞。不愧為勾踐之子孫。顧佗城倔強一隅。乘機僭竊。甘與冒頓分南勁北強以苦漢。斯誠勾踐子孫之所深惡痛疾者也。蓋勾踐之霸。少康之余烈也。鋗與無諸搖之動。勾踐之余烈也。佗非其種族。故宜其棄冠帶。反天性。甘與嬴國之王爭雄長也。夫使南越之不得早為中邦。漸被圣化。至漢興七十余載。始入版圖。佗誠越之罪人也?!睂τ凇霸健钡挠涊d,作者還從語言學的角度詮釋“勾”的語音,這是獨具特色的。在闡述地名時,引用古人的言語、其它著作言語作為旁證?!吧w司馬遷所謂。番禺一都會”、“任囂所謂。番禺負山險阻”、“番禺之名最古。山海經(jīng)云?;实凵?、禺號。禺號處南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者蕡隅也”、“黎太仆譬之(白云山)如仙女見人。散發(fā)垂腰。而姿態(tài)自遠。絕不染煙火之氣”、“南越志。番禺北有芝蘭湖”。在闡述地名時,引用古人之詩、作者為其寫詩以及記載民間故事、神話,豐富了地名的文化內涵。例如記載大小箍圍“予詩。洲島逐潮來”、“番禺之名最古。山海經(jīng)云。皇帝生禺陽、禺號。禺號處南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者蕡隅也”,關于月溪“予詩。月溪如月在云間”、“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鵝潭。水大而深。每有風雨。有白鵝浮出。則舟楫壞。丙申五月朔。二白鵝狀如小艇。隨波而上。時無風雨。舟經(jīng)此者皆見。相傳黃蕭養(yǎng)作亂。船經(jīng)此潭。白鵝為之先導。亦妖物云”。黃佛頤《廣州城坊志》對廣州地名的記載清代出現(xiàn)了眾多廣州地方專志,其中典型代表為黃佛頤纂寫的《廣州城坊志》。志書以橫向敘述地區(qū)的建制沿革、戶口賦役、山川形勢、人物、古跡、風俗、民情、語言等為特征。城坊志脫胎于志書,以都城為中心,記錄城市的坊巷、風俗、物產(chǎn)、生活,是古代城市歷史、城市生活、城市景觀的全面展現(xiàn)?!稄V州城坊志》根據(jù)廣州城歷次增筑城郭的建城歷史,引用歷代相關著述從內城、北城外、新城、西城、東關、河南五個城區(qū)進行編述,以坊巷為經(jīng)緯,輯之以相關的園林府第、壇廟古跡、掌故傳說、歷史沿革,引用著作豐富多樣,涉及史志、筆記、詩文集等,對廣州地名大量的記載和釋名,是廣州地名研究的重要文獻?!稄V州城坊志》對廣州地名研究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作者引用大量文獻對廣州街坊巷里、園林山水、寺廟古跡等地名進行闡釋。作者將散見于地方志、史書、族譜、詩文集的地名資料搜羅起來匯為一編,為我們了解地名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引用文獻之多達到三百多冊,時間范圍跨度大,上至唐宋史書,下至近代筆記。文獻類型豐富多樣,有地方志、專志、史書、專著、詩文集、族譜、傳記等等,其中每種類型中又有不同的文獻種類。如地方志中,既有全國總志,如《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又有區(qū)域地方志。區(qū)域地方志中又有省志、府志、鄉(xiāng)志。專志中有山志,如《白云、粵秀二山合志》;寺志,如《鼎湖山慶云寺志》;人物志,如《百越先賢志》;書院志,如《越秀書院志》等。史書包括私修史書、官修史書。詩文有詩鈔,如《嶺南詩鈔》;有個人詩文集,如《南海雜詠》。地理學相關著作,既有專著類的如《水經(jīng)注》、《廣東新語》,又有筆記類著作的如《粵東筆記》、《粵小記》。傳記類有《廣州人物傳》、《廣州鄉(xiāng)賢傳》、《廣州貞烈傳》等各種人物傳記。家譜族譜有《黃氏家乘》、《南海街邊簡氏譜》等。除此之外,尚有各種記載廣州相關事件的錄文、圖說和游覽筆記等?!稄V州城坊志》對廣州的描述,大至城區(qū)、山川,小至街巷,乃至一石一木,都是依據(jù)大量的文獻資料而完成的,既有具有信史成分的官修志書、嚴謹?shù)膶W術著書,亦有文學色彩濃厚的個人詩文;既有實錄,亦有傳說,資料可謂豐富。嶺南自古為南蠻之地,開發(fā)滯緩,作為嶺南眾多郡縣之一的廣州,中國歷代文獻對其描述可謂不多。魏晉最著名的地理專著提及廣州地名不超過八個;流傳至今最完整的全國總志——宋代的《元和郡縣制》,提及的廣州地名總共僅有19個(包括縣名)。隨著廣州經(jīng)濟地理優(yōu)勢的提升,清代以來涉及廣州著述逐漸增多,但對廣州城內各個街道、亭臺樓閣、壇廟古跡的歷史地理面貌等全面地記述的僅有在此書之前的《羊城古鈔》,而相比而言,《廣州城坊志》在文獻的引用上,地名的考證上,都遠遠比前者更為完整、嚴謹、全面,這可謂是《廣州城坊志》在廣州地名學研究史上作出的一大貢獻。除了輯錄各種文獻的記載外,黃佛頤還對地名的當時的“現(xiàn)狀”加以記錄。如引用李長榮《柳唐師友詩錄》所言及的大石街上的蔭樂園時,附上按語“蔭樂園蓋酒家,如天官里寄園之類;今夷為民居,尚仍起名”,對蔭樂園的用地現(xiàn)狀和地名做了補充說明。有些現(xiàn)狀的記載涉及地名的考證,如對理事同知署的說明,作者引用道光《南??h志》“在內城錦石坊。康熙二十五年裁惠州府同知改設”的記載,后補敘:“今錦石坊無存,疑并入為督署地矣”?,F(xiàn)狀的及時考察與記錄,無疑大大提高了《廣州城坊志》地名記載的全面性、完整性。二、對廣州地名進行大規(guī)模而全面地地名記載、地名溯源、地名闡釋,地名記載的絕對數(shù)量和地名闡釋考證的完整性大大超過之前的任何一本書。粗步統(tǒng)計,《廣州城坊志》以300處街坊里巷為經(jīng)緯,記錄了園林府第、壇廟古跡多種類型地名。在地名命名的解說、地名的變遷上做了詳細的記載和梳理。(一)地名的記載《廣州城坊志》輯取了古代眾多著述的相關記錄,旁征博引,對共時和歷時的文獻中對地名的記載進行歸納梳理對比,使得地名的記載富有豐富性完整性與全面性。首先,從歷時的角度上看,歷代文獻的引用,對地名的沿革做了全面的梳理。如:初,粵秀山有道士祀神之廟,曰“應元宮”。其西偏有臺榭樹木,曰:“吟風閣”,后改曰:“長春仙館”,遭夷亂廢圮。蔣香泉中丞與方子箴方伯議改為書院,方伯葺而新之,題曰“菊坡精舍,”……(陳澧《東塾集·菊坡精舍記》)「按:庚戌《南海續(xù)志》云,光緒二十八年,廢菊坡精舍,改為陳先生祠。又《番禺縣續(xù)志稿》云,光緒十三年,巡撫吳大澂改瑤臺為崔臺。宣統(tǒng)初,改為存古學堂,即其遺址也?!雇ㄟ^《東塾集·菊坡精舍記》、《南海續(xù)志》、《番禺縣續(xù)志稿》文獻的引用全面地梳理了“吟風閣—長春仙館—書院—菊坡精舍—陳先生祠—瑤臺—崔臺—存古學堂”地名的變化過程。其次,從共時的角度上看,《廣州城坊志》輯錄了同一地方在不同文獻中的不同地名,其中既有說法上的不同,又有諧音,亦有省名之稱。如西關,“羊城西郭外,其地統(tǒng)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粵臺征雅錄》)”;又說“五羊舊多名園,在城西者曰‘西疇’……(引《粵屑》)”;再者,作者還以按語加以補充,“西關地有名西場,《番禺鷺江莫氏譜》已載其名。今未詳其處”。又,黃泥巷,《南海縣志》載“黃泥巷”,黃佛頤按曰:“道光《南??h志》圖,亦作黃泥巷,同治《廣州府志》作‘黎’。”又,《白云、粵秀山二山合志》載“右衛(wèi)邊”,黃佛頤按曰:“右衛(wèi)邊,同治《番禺縣志》作‘右邊街’;蓋衛(wèi)邊街為右衛(wèi)邊街之省名?!保ǘ┑孛拿c闡釋《廣州城坊志》所載地名命名方式多樣:有以樹命名的,如“郡城東門內城根三株樹,大可十圍,……因名其巷為三株樹”;有以人物命名的,如亞婆塘,“阿婆,忘其姓氏,相傳塘為阿婆衣食所出。一夕光起,掏之得古佛,遂供養(yǎng)焉。遺囑捐斯塘為土地祠歲時報賽之費。里由是得名”;有以橋命名的,萬安里因“萬安橋,在石洲上,……”而取名為萬安里;有以祠命名的,“秉正祠在秉正街,”秉正祠“祀漢南宮侯張買”,“粵民祠買,祠曰秉正云”;有以事命名的,如雞爬井“井中常有蝦若金色,從石罅出,時有五色山雞飛至飲啄,故謂之進爬井云”;有以動物命名的,如黃鸝港,“漢南時,兩堤夾植楊柳,上多黃鶯,故名黃鸝港”等。在釋名的方式上既有直接釋名也有間接釋名。直接釋名者,多是直接表述地名的由來,多以“以……得名”、“因名之……”、“由是得名”等術語描述。如,高陽里,“高陽為許氏郡望,里蓋以許姓所居得名”。亦有間接釋名者,即并不直接表述得名原因,而是通過對該地相關景觀的介紹間接地解釋地名的由來。如,秉正街,只引“秉正祠在秉正街,祀漢南宮侯張買。今圮。(乾隆《南??h志》)”與“陳東井祠在秉正街,祀明提學陳政。(阮《通志》引《番禺縣志》)”兩條,盡管沒有直接明說,但實際上已經(jīng)釋名了,即秉正街因秉正祠而得名?!稄V州城坊志》不僅對地名命名做了具體的記載輯錄,而且還涉及了地名的更名。有諧音雅化的,如亞婆塘,“后人以其名俗,改為雅荷塘”;有因歷史變遷原因而易名的,“羊城西湖街,舊稱西甕街,蓋古之西甕城也。前明趙氏聚族于此。國初始易今名。趙氏皆他徙”;有訛傳的,依據(jù)阮《通志》“李忠簡祠,在都司后街”的記載考《廣州府志》“忠節(jié)祠”為“忠簡祠”之訛。(三)地名相關的歷史與地理景觀《廣州城坊志》對地名的描述不止停留在地名的記載以及命名的緣由上,還涉及區(qū)域的沿革、特色景觀,極大地豐富了地名的內在蘊含,有力于我們把握地名的歷史性與人文性,是對地名深層意義的進一步闡釋。如言及西關的命名“統(tǒng)名西園,即俗稱西關”(引《粵臺征雅錄》)以及命名的緣由“廣州西郊,為南漢芳華苑故地,故名‘西園’”外,還涉及西關的逐步開拓的歷史及其具體風貌,“同、關之間,紳富初辟新寶華坊等街,已極西關之西,其地距半塘、南岸等鄉(xiāng)尚隔數(shù)里。光緒中葉,紳富相率購地建屋,數(shù)十年來,甲地云連,魚鱗櫛比,……直與半塘等處,壤地相接,僅隔一水”(引庚戌《南??h志》),“廣州城西九里,曰花田,盡載茉莉素馨”(《韻府群玉》引《松窗詩注》)。三、黃佛頤在輯錄各種文獻關于地名的記載時并不完全囿于文獻之記載和前人之見文獻的記載并非全面,亦有難以考證或至今尚無考者。黃佛頤并不完全囿于文獻記載,相反充分利用可獲得的各種文獻,做考據(jù)工作,補充文獻記載的欠缺之處。如正南街三娘廟,上元蓮花燈最盛。但三娘為何神,各志未載??柬樀聹刈宇棥兑秀~琶館詞集》有《滿江紅》詞,題云:“里有宋帝三娘廟者,鄉(xiāng)志失載,作此紀之。”依據(jù)詞句,得出三娘即宋末靖宗母楊太后。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難免有魚龍混雜穿鑿附會之說,甚至以訛傳訛。黃佛頤始終以懷疑的態(tài)度審視文獻,或以其他文獻提出自己的推測或以自身經(jīng)歷來考察相關的地名記載。如,《南海百詠》言:“九曜石,在藥洲水中?!秷D經(jīng)》云,石,太湖舊產(chǎn)也。偽劉時,有富民負罪者,每運置此以自贖,遂成勝景。”黃佛頤則親自考察,“巡視南韶、高雷、英德、曲江及陽春,亦有類此石者”,因而質疑這由來已久的說法,“太湖途遠,安得致此?恐屬訛傳”。又有各個地方志都沿用乾隆《府志》“奕世臺光、熙朝人瑞”坊在承宣街的說法,黃佛頤實地考察,“今考實在忠賢坊,故移于此”,以訛傳訛的說法得以中止。由于文獻的繁多,在地名的記載與闡釋上,難免不會出現(xiàn)互異的說法,對于不止一種的敘述或說法,暫時難以考據(jù)或侯考者,作者往往僅是分列其說,指出其互異之處;可證者,則依據(jù)其它文獻,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在千佛塔的重修時間上,《輿地紀勝》作“端拱中,郡人林修建千佛塔”,而阮《通志》則言:“塔后毀元祐間,郡人林修建千佛塔”,兩種說法互異。黃佛頤考《廣州人物傳》:“林修,南海人。輕財好施,造凈慧寺千佛塔者,其人也。元祐初,調官京師,授鳳翔府寶雞縣主簿”。則與阮《通志》的說法相同,《輿地紀勝》端拱之說距元祐逾百年,可見這是錯誤的說法。因此,黃佛頤的判斷是有理有據(jù)的,是令人信服的。四、作者對一時難以考據(jù)的城坊街道,實事求是,慎重科學,多聞闕疑。著者在凡例言:“城防街道,間有無事跡可考者,則闕之,未敢杜撰;如考查有得,當俟續(xù)編?!焙蟾戒涃箍几鹘?2條。對于說法難以論斷或具體地址難以考據(jù)之地,作者往往以“俟考”、“未考”闕疑。如考戲院之錦園、怡園、慶豐園等,言“怡園以下諸戲院,地址俟考”、“此錦園之見于吟詠者。地址仍未可考”。又如,在狀元橋的建者上《粵小記》作“宋李忠簡”,而陳曇《補南海百詠》詩自注引《穗城紀聞》云:“為倫文敘建者”,作者“未知孰是”,以此闕疑。2.2建國后廣州地名研究綜述廣東根據(jù)國家要求,也制定了相應的地名管理暫行規(guī)定,在對全省地名進行普查的基礎上更改不符合規(guī)定的地名。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學科建設和學術的發(fā)展及繁榮,學術界對廣東地名研究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熱潮,并取得巨大成就,其特點是越是存在時間長的地名,考證的文章就越多;反之,文章就越少。越是變革次數(shù)多的地名,考證的文章也越多,反之,文章則越少。越是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名,考證的文章就越多;反之,文章就越少;個體地名考證多,地名群或區(qū)域地名研究較少。此外,在地名考證方面還表現(xiàn)為,政區(qū)名稱考證遠多于其它類型地名考證,方言地名(包括壯語地名)考證亦多于非方言地名考證,地名命名方式考證多于地名內涵考證等。廣州作為一座既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改革開放先行的現(xiàn)代化都市,其研究主要涉及三個大方面:歷史學、語言學、地志學。2.2.1歷史學中國地名學的發(fā)展源遠流長。從其考證的內容來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名的地理位置、沿革變遷、淵源來歷等三個方面,并在清末乾嘉學派的考據(jù)學到達了頂峰。建國后,在地名考證方面又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譚其驤教授在《新莽職方新考》中提及到了廣州番禺,譚先生寫道“南???,舊領縣六: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仍舊名州”,算是建國后較早研究廣州地名的文章之一。1980年,中山大學徐俊鳴發(fā)表了《廣東各縣市名稱來源》一文,將廣東93個市、縣政區(qū)名稱(包括海南省)按命名類別,一一列舉其淵源,其中也涉及到了對于廣州部分地名淵源的探究。1986年,葉地主編出版了《廣東地名探源》一書,對當時廣東各市、縣和城關鎮(zhèn)及部分村名稱沿革與演變作了羅列。該書中對于廣州的名稱沿革和演變做了這樣的敘述:“廣州市,位于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部。秦漢時為南??しh地,隋以后為番禺、南海二縣地。歷來都是嶺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民國七年(1918年)成立市政治公所,民國十年(1921年)成立市政廳,為廣東建立最早的市。曾短期直屬中央,旋即改歸廣東省政府領導及駐地,原設于附郭的番禺縣移駐新造;南??h移駐佛山。解放后,1950年屬中南局領導,1953年改為中央轄市,1954年劃歸廣東省領導。1960年開始領導從化、花縣二縣。1957年增領番禺、增城、龍門、新豐四縣。1983年冬又增領清遠、佛岡二縣?,F(xiàn)廣州市共領八區(qū)(越秀、荔灣、東山、海珠、黃埔、天河、芳村和郊區(qū)),八縣(番禺、清遠、增城、從化、新豐、龍門、花縣、佛岡)?!贝送?,該書中也對廣州各個主要的區(qū)如越秀區(qū)、荔灣區(qū)等區(qū)域做了一定的探究。雖然此書僅收集政區(qū)和少量聚落名稱,也并沒有深入系統(tǒng)研究,但它畢竟是改革開放以來把廣東地名作為一個整體來論述的第一本專著。隨后,中山大學張壽祺對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名用字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考證和探討。代表作有《關于廣州古南越音“地名”的一些問題》、《廣州“廣”字命名始源意識考》等,通過地名用字來考證地名演變與地域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關系,為研究廣東特別是廣州的地名注入了新鮮血液。此外,《廣東史志》、《嶺南文史》、《廣東地名工作通訊》(內部刊,現(xiàn)已???以及各市地的文史志等雜志也都刊登了許多此類地名考證方面的文章,更是推動了相關地名研究的發(fā)展。2.2.2語言學地名具有持久和穩(wěn)定性的特征,故人們不僅可以借助地名追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還可探討人類社會語言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1986年以來,測繪學家曾世英先生在探討地名標準化時,在《地名工作中的語言文字問題》和《地名用字標準化》等文章中就對廣東地名用字,如圳、陂、圳、埔、沼、涌等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并對這些地名字讀音和書寫的標準化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議。作為語言代號,地名直接地遵循著語言學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歷史上,嶺南屬百越之地,生活著包括壯、瑤、苗、侗、仫佬、回、京、毛難、水等民族在內的百越先民。他們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不斷學習和吸收中原各種先進科學文化和生產(chǎn)技術,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在地名文化方面,他們根據(jù)自己對周圍環(huán)境的認識、理解和生產(chǎn)的需要,以自己民族獨特的語言形式和內涵,為各種地物命名。那些大大小小的地名,在嶺南各地,星羅棋布,無一不與他們的生產(chǎn)習俗和文化內涵關聯(lián)著,無一不打上極其鮮明的民族印記。由于地名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和民族性,作者還通過對百越地名文化內涵的考察,發(fā)現(xiàn)百越地名自成體系,與周邊民族的地名有顯著區(qū)別州。由于語言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區(qū)的地名也呈現(xiàn)出異樣的特色,廣東地名也就深深地打上了嶺南方言文化的烙印。邵宜從語言學的視角,通過對廣東地貌特征和方言特色的通名分析,發(fā)現(xiàn)地名與三大方言之聞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即地名的分布與方言的分布基本是一致的。確切地說,珠江三角洲河叉縱橫,以“涪”、“涌”、“瀝”之類作通名的很多,而“坑”、“坪”、“崗”、“嶺”、“墩”、“坳”之類的地名則多于山區(qū),“垌”、“那”地名多集中于少數(shù)民族曾經(jīng)聚居的粵西地區(qū)。以“厝”、“寮”為通名的地名多分布在粵東沿海:以“屋”、“畬”、“謄”等通名地名多集中在粵東北梅州和粵北韶關地區(qū)。因地名中的方言用字,給地名讀寫帶來困難,文章還就地名中存在的方言用字以及同實異名現(xiàn)象提出了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的建議。黃小婭的《廣州方言底層詞“欄”與“墟”》一文,從方言學的角度,對廣州地名和口語中保留的底層詞進行考察,反映出漢語與其它少數(shù)民族語間的交流與融合,以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給地名演變帶來的影響等。黃小婭的另一篇《廣州“河南”地名說》文章從相關的方志史料記載出發(fā),結合當?shù)氐臍v史文化背景,試圖對此地名的來源作一些考釋。作者從一些文史資料中對“?!边@個字在粵語區(qū)人的口語中的義項的記載,提出“?!边@個字對于粵語區(qū)的人來說除了指海洋之外還有兩個不同于普通話的義項,其一指江、河,其二特指珠江。如海印橋和海珠石里的“?!倍际侵钢榻?。但是珠江之南卻不是被稱為“海南”和“江南”,而是被稱為“河南”,清朝的另一首《珠江竹枝詞》寫道:“湖舫邀賓折簡招,暖傾桂酒注椰瓢。酒酣戲逐好華女,閑踏河南小港橋?!痹~后也附有一注:“俗謂隔江日河南”??磥???梢姀V州人稱說“河南”是由來已久的了。另外曾新、曾昭漩的區(qū)域史研究論文成果《嶺南方言地名研究》對廣州方言區(qū)、潮汕方言區(qū)、客家方言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方言區(qū)的地名進行研究,在于說明地名和當?shù)鼐用裾Z言有很大關系。總之,從語言學角度研究廣東地名,依然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顯示出傳統(tǒng)學科對地名研究的巨大優(yōu)勢,在今后仍然會有大量此類成果涌現(xiàn)。2.2.3地志學 大量地名志和詞典的編輯和出版,掀起了新時期地名志編撰的熱潮,從總體上為研究廣東地名奠定了基石。劉南威先生主編的《廣東古今地名詞典》(1985年)全書收錄地名詞目9956條,包括政區(qū)與聚落地名5787條、人文地名1345條、自然地名864條、歷史地名1960條,照片和插圖143幅,為迄今有關廣東地名規(guī)模最大的工具書,為研究廣東歷史地名提供了基礎。在地名志編撰方面,廣東地名研究成績斐然。為配合政府對地名的管理,學術界與各級政府方志辦展開合作,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版大量地名志書籍,并積累了寶貴的地名資料,為上世紀末地名研究提供基礎和素材。到目前為止,除《廣東省地名志》外,全省21個地級市中,已全部編纂和出版了本市地名志。另有部分縣(市)也編纂和出版地名志,極大地豐富了地名研究的成果。地名志書內容除總編外,主要包括政區(qū)和聚落地名、自然地名、人工建筑地名、交通地名、企業(yè)地名、文化地名和歷史地名篇等。顯然地名志在編纂過程中已形成自身的地名分類體系,它與學術界的地名類型劃分并非完全一致,更突出自身編纂和作為志書的需要,有著本身的地名分類特征。此外,諸多地名志對全省或各市(縣)所轄部分地名的起源、讀音、書寫作了訂正,拋棄一些與現(xiàn)行法規(guī)相抵觸或不雅地名,使之規(guī)范化、標準化。廣州還出版了相應的地名錄《廣州市地名錄》,為規(guī)范地名讀音、書寫和國際化起至重要作用。隨著地名學的發(fā)展,廣州的區(qū)域地名研究也得到了重視,特別是對于老城區(qū)越秀區(qū)和荔灣區(qū)的研究,各個區(qū)的地名錄也相繼出版了。其中《廣州市越秀區(qū)地名錄》充分利用了1981年地名普查成果和1986年編《廣州市地名志》材料,并吸收了近年該區(qū)地名普查和資料更新的新成果,共收錄了越秀區(qū)各類地名1868條,其中路88條,街巷名1160條,片名、歷史地名23條,主要交通20條,主要企事業(yè)單位520條,名勝古跡、紀念地、公園34條,市場、市集23條。另附有行政街一覽表、居委會一覽表、1982年~1989年銷名街巷名錄、越秀區(qū)地名命名規(guī)律初探等地名資料。該書中附有越秀區(qū)歷史沿革表,是以1950年為界的。1950年以前,主要是從朝代的更迭來明確該區(qū)的歷史沿革,該區(qū)在秦、南越、漢、吳(三國時期)、晉、南朝這幾個朝代名稱都是稱為番禺縣,而到了隋、唐、則改名為南??h,到了南漢時改名為興王府,宋朝前期稱為南??h,從宋朝中期開始到中華民國1918年以前,東部稱為番禺縣,西部稱為南??h,到了1918年稱為廣州市。而1950年以后,主要則表現(xiàn)在主要街巷名字的變更,其中主要有以下的街巷:洪橋、越華、東風、解放北、廣衛(wèi)、六榕、光塔、紙行、解放中、大新、解放南、一德、詩書、人民、德成、大南、泰康、北京、流花等街巷。其中更名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949.12、1950.6、1951.11、1952.9、1953.4、1958.5、1960.7、1968.4、1974.1、1985.4等時間段。在個別時間段,該書也做了詳細的注解。此外,該書中附錄的《越秀區(qū)地名命名規(guī)律初探》一文,對于我們該課題的研究也是具有重要價值的。該文中隊越秀區(qū)的路名、街名的命名規(guī)律做了初步的探索。包括:一、以自然地名景觀的特征命名(1)以山丘命名;(2)以沙洲或小島命名;(3)以湖泊、池塘命名;(4)以樹木命名。二、以人文地理景觀的特征命名:(1)以城墻,城門或城濠命名;(2)以官署、機關命名;(3)以兵營命名;(4)以學?;蚱渌逃龣C構命名;(5)以祠廟寺觀命名;(6)以市集或作坊命名;(7)以橋命名;(8)以井命名;(9)以園林命名;(10)以聚居姓氏命名;(11)以名人故居命名;(12)以街內住宅特征命名;(13)以其他人工建筑命名;(14)以街名命名路名。三、以地理位置特點命名;四、以吉祥語命名;五、以重大歷史事件命名;六、以雅易俗。另外對于古街道的研究也得到了發(fā)展,如《廣州越秀古街巷》一書根據(jù)越秀區(qū)古街巷的來源和一些相關的傳說將古街巷分為四類,包括歷史故事的、民俗故事的、風物故事的和名人故事四方面。《西關地名掌故》更是我們了解荔灣區(qū)主要街巷不可缺少的一本工具書。該書中所記載到的西關的地理景觀、文化景觀、歷史古跡、優(yōu)美故事與傳說,個個引人入勝。書中還涉及到了一些馬路、街名的來源,地名形成的美好傳說,地方特色,旅游勝處。值得一提的是涉及到了西關名考及其區(qū)域的問題,讓我們對“西關”這一地名的由來和變遷有一個更具體的了解和把握。2.2.4地理學雖然地名學的學科屬性還有探討的空間,但地名學具有地理學科方面的內容和屬性是毫無疑問的。確切地說,除音、形外,地名義、位、性或類的屬性皆與地理學有密切關系,其中地名“位”之屬性還直接表現(xiàn)出地理學科屬性和研究內容,也成為地理學者關注和進行地名研究的核心所在。廣東因偏居一方,其地名有著獨特的區(qū)域特征,故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另外,新興文化地理學在廣東地名研究方面表現(xiàn)出強勁的勢頭,呈現(xiàn)一朵亮麗的奇葩,其中成就最大者首推中山大學司徒尚紀先生。1987年,司徒尚紀發(fā)表《廣東地名的歷史地理研究》一文,從總體上探討廣東政區(qū)地名沿革以及地理、歷史、經(jīng)濟與地名的關系。隨后,《廣州壯語地名初探》、《廣東地名的歷史經(jīng)濟地理內涵》、《嶺南稻作文化起源在地名上的反映》、《廣東地名與移民和民族歷史地理研究》等多篇論文也先后問世。在1993年和2021年,作者又分別出版《廣東文化地理》和《嶺南歷史人文地理——文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較研究》兩本專著,為廣東地名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廣東文化地理》一書中,有專門一章為地名文化探源,該章作者探討了廣東歷史政區(qū)地理與地名、移民與地名、民族地理與地名等的關系,其中也有少部分涉及到了廣州的地名方面的相關研究。到目前為止,廣東政區(qū)地名的研究已經(jīng)有所進展,并取得初步成績,其中潘理性等人的《廣東政區(qū)演變》一書奠定了廣東政區(qū)研究的基礎。司徒尚紀的《廣東政區(qū)體系》專著,也對廣東政區(qū)體系建置的基礎、歷史演變、空間結構及其轉化等進行了研究,并列舉各個時期廣東縣級以上政區(qū)地名。另外,作者還對廣東歷史上所建置的1317個縣與其中留存至1980年的政區(qū)名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保留下來的縣為109個,占8.3%,隨著政權更迭和地名變更,許多縣名稱不斷被淘汰。司徒尚紀還對109個縣市命名方式簡單進行分類,分為地理類和人事類,并列表以示之。廣東省統(tǒng)計局編《廣東省市地縣概況》一書,對當時全省114個行政區(qū)劃地名也從建制沿革、行政區(qū)劃、人口、自然資源等方面進行一一介紹,部分涉及行政區(qū)劃名稱由來,為研究廣東省政區(qū)名稱提供資料和借鑒。此外,專門對廣東政區(qū)名稱進行闡釋的有徐俊鳴的《廣東各縣市名稱來源》一文和葉地的《廣東地名探源》一書?!稄V東地名探源》一書則對全省316個地名,包括各市縣和部分區(qū)鎮(zhèn)、村莊以及部分島嶼地名等,從地名位置、建置時間、歷史沿革、命名緣由等進行詮釋,為研究廣東地名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資料,并提供前期研究基礎??v觀這些研究,皆是對廣東政區(qū)演變及其整體空間結構和單個地名進行闡述,并未真正從地名學的層面,特別是從地名層次的角度,深入探討廣東政區(qū)地名的產(chǎn)生、演變、發(fā)展等規(guī)律。具體涉及到對于廣州地名的地理學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表現(xiàn)在論文的研究上,謝瀾發(fā)表的《從地名演變看廣州的城市特色——兼論地名學上的意義》一文主要是論述廣州地名的命名特點和其在地名學上的意義。文章主要列舉了廣州地名命名的8個特點:1.地名反映了廣州的地理環(huán)境;2.地名反映了廣州城市的沿革;3.地名反映廣州經(jīng)濟發(fā)展與中外經(jīng)濟交流;4.地名反映文化特色;5.地名反映人們的思想愿望和心理意識;6.地名反映廣州的旅游資源;7.地名反映廣州各民族遷徙和方言的演變,將地名與其他史料相印證,清楚地表示廣州移民的來源、路線和分布;8.地名反映了人們的思想愿望和心理意識。這些地名特點在地名學上具有重大的意義,論文中指出了七點,一是地名是精神變化活動的結果;二是地名反映了人類認識的共同規(guī)律;三是地名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征;四是地名反映了區(qū)域的文化特征;五是地名反映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六是地名影響城市的形象;七是地名的變動影響著地名文化建設。黃金龍、高偉發(fā)表的《嶺南地名文化的特色與地名管理》從嶺南地名文化的歷史特色、地理特色、民族特色、開放性與兼容性等方面,分析了嶺南地名文化的主要特征,其中也有少部分涉及到了廣州地名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地名管理上值得注意的一些問題。黃小婭的《街道名淺論》就我國地名中的街路名(以城鎮(zhèn)為主)的一些命名方式、街路名反映地域特點及其地域文化特征做了初步的討論。作者探討了街路名命名的常見方式,也列舉了廣州一些街路的命名方式,如以表示地理位置來命名的,作者舉了廣州海珠區(qū)的下渡東約大街、西約大街等街路。以人名命名的,作者舉了廣州的永福路、永福村、劉義亭等與劉永福這個人名有關的街路。此外,作者也以廣州的部分街路為例探討了街路名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和所反映的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另外,近幾年,學者們對于廣州地名的研究還深入到了區(qū)域的研究。2021年王彬、司徒尚紀、朱竑發(fā)表的《廣州南沙區(qū)地名研究》一文,是廣州區(qū)域地名研究的重要成果。文章引用各朝史料描述了珠江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和發(fā)展歷程,南沙的大部分是在宋代以后逐漸由泥沙淤積而成,在此之后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都在地名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南沙的地名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以“山”命名的地名;體現(xiàn)以“水”命名的地名;體現(xiàn)以“嘉名”命名的地名;體現(xiàn)時代特色的地名;以數(shù)量詞加通名命名的地名;以方位、人物事件、姓氏、紀念物等命名的地名。在對南沙地名進行分類之后,也相應地舉出例子來證明。整個南沙地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南沙地名具有以下兩個特征:一是地名反映著地區(qū)的地理條件、特征和環(huán)境的變遷;二是地名反映著地域社會文化和生產(chǎn)特色。通過對南沙的地名文化研究不僅可以揭示古越人的文化特點和面貌,而且大大豐富了嶺南文化的研究內容,拓展了研究領域,為將來南沙的文化開放提供基礎。此外,朱竑、周軍、王彬發(fā)表的《城市演進視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觀——以廣州市荔灣區(qū)為例》是廣州區(qū)域地名研究的另一重要成果。朱竑、周軍和王彬三位研究者選用了1983年版和2021年版1:5000荔灣區(qū)行政區(qū)劃圖,通過對比來反映廣州老城區(qū)和荔灣區(qū)地名的變更,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20年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內部發(fā)生的深刻變化全區(qū)地名總體變化比率達到近43%.在變更的地名中反映廣州荔灣區(qū)經(jīng)濟社會變化的地名居多,而消失的地名則多屬于歷史街區(qū)地名。論文整體概括了城市地名的特征和廣州市荔灣區(qū)概括極其地名的特點,然后借助地圖對比發(fā)現(xiàn)地名的變化,得到地名變化的信息再進行信息分析,信息分析中包含對新出現(xiàn)地名所蘊含的信息分析,消失地名信息的分析和改變地名的分析。論文最后對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保護地名和做好地名規(guī)劃提出了建議。然而,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至今未有出現(xiàn)。此外,在全省應用地名學研究方面還明顯薄弱,特別是通名使用研究幾乎空白?,F(xiàn)行行政區(qū)劃名的通名與全國處于同等水平,使用較為混亂。以市而言,有省轄市,如廣州市、湛江、肇慶、佛山等;有市轄市,如江門市下轄臺山市、鶴山市等;還有經(jīng)濟特區(qū)市,如深圳市、汕頭市、珠海市等;行政區(qū)劃上的市與人文地理中的市顯系兩個不同概念,在使用上多造成混亂。除市之外,還有區(qū)、村等地名通名的混亂,如區(qū)有地級市轄區(qū)、市級市轄區(qū)以及各種類型的開發(fā)區(qū)等,行政區(qū)、經(jīng)濟區(qū)、文化區(qū)等名稱互相混淆;村有行政村和自然村間的同專名、同通名現(xiàn)象等。廣東作為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強省,理應在地名文化上走在全國前列,探索出一套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的地名文化制度。但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至今極少學者或社會人士問津。2.3建國以來全國地名研究建國后,國家非常重視地名工作,頒布一系列地名法規(guī)和展開地名普查,對歷史遺留地名進行整理和更改,廢除一批帶有民族歧視的地名。隨著國家有關部門對于地名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重視,地名文化研究也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老地名已經(jīng)或者面臨消失的境地。近年來,為保護具有文化底蘊的地名,一些學者和專家在前人已有的地名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區(qū)域地名進行研究分析,得出區(qū)域地名的文化內涵,指出地名文化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保護地名文化的建議與措施。筆者對近年來區(qū)域地名文化研究論文進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一、研究方法角度:對地名研究的方法的探索劉保全的《地名調查學概論》則著重介紹怎樣進行地名調查,其中包括調查法學問,地名調查問卷的設置等資料,這給地名研究提供了較具可行性的研究方法。華林甫《中國地名學史考論》,此書從中國傳統(tǒng)地名學理論的初步探討、中國歷代地名淵源解釋的發(fā)展、中國歷代更改重復地名及其現(xiàn)實意義、清代考據(jù)學派的地名學成就以及中國傳統(tǒng)地名學對鄰國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研究,對地名研究具有歷史方面的意義。王際桐《地名學概論》則闡述了地名學研究的對象、任務以及地名的演化、特性、語詞結構、標準化與譯寫規(guī)范化、調查與考證和地名管理。1985年史念海發(fā)表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的《論地名的研究和有關規(guī)律的探索》論述了史念海對地名的研究的有關規(guī)律的探索情況。二、史料文化角度:關注史料對于地名的研究的作用孫冬虎《地名史源學概論》,該書吸收了史源學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闡述如何尋找地名史料、進行地名考證以及糾正文獻中的地名錯誤為主要內容,以比較多的篇幅,盡量選取地名史源研究中成功的例證加以分析,以期使讀者能夠從中切實領會地名研究應當如何追根溯源與正本清源。2021年周佳泉發(fā)表在《中國地名》的《地名的文化感悟作用》,作者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論述地名的文化感悟作用,一是地名的文化演進標識;二是地名的文化擴散標示;三是地名的文化內涵標引。所謂文化擴散是文化現(xiàn)象的空間移動過程,文化擴散所帶來的復雜的思想、現(xiàn)代化的技術和商品導致了一系列不可逆轉的社會、政治及文化方面的變革。很多地名來源于當?shù)氐淖匀痪坝^、經(jīng)濟特征、交通運輸、宗教、民族以致神話傳說等因素。歷史的發(fā)展使不同的文化碰觸和交流,但地名的變化相對比較慢,具有頑強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因而較好地保留了文化史的某些本來面目。三、社會文化背景角度2021年范今朝、黃吉燕發(fā)表在《城市問題》上的《城市地名規(guī)劃及命名規(guī)則》,這是一篇在城市化背景下思考城市地名管理面臨諸多的問題的論文,作者認為城市地名規(guī)劃應為城市規(guī)劃體系中專項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在對城市各類地名進行調查、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城市地名命名規(guī)則》。溫洪清發(fā)表在《中國地名》的《在地名標準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開展地名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主要是在地名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土坯房子出售合同范例
- 農(nóng)業(yè)機械化智能化種植設備研發(fā)方案
- 地面車位承租合同范例
- 安全工程合同模板
- 外籍顧問合同模板
- 單位用人勞務合同范例
- 外協(xié)外包合同范例
- 臨沂大學《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A》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建房合同范例
- c瓷磚供貨合同范例
- T-ZAQ 10116-2023 新時代基層理論宣講0576 工作法操作規(guī)范
- 棒球比賽記錄基礎手冊
- 地下停車場交安設施施工方案車庫交通安全設施施工方案標志標線交通設施
- 跨越門檻童心出發(fā)-少先隊儀式教育的成長探索之路 論文
- 數(shù)字媒體的傳播者和受眾
- cad及天正快捷鍵大全
- 零基礎形體舞蹈(上)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jié)測試2023年廣西師范大學
- 高中音樂 人音版 音樂鑒賞課(必修)《鼓舞弦動 - 豐富的民間器樂》絲竹相和 第1課時 《中花六板》
- 新入職護士培訓輪轉手冊填寫制度
- 佛山嶺南新天地商業(yè)調研分解
- GB/T 2910.1-2009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第1部分:試驗通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