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加工型馬鈴薯種植技術方案_第1頁
山西省加工型馬鈴薯種植技術方案_第2頁
山西省加工型馬鈴薯種植技術方案_第3頁
山西省加工型馬鈴薯種植技術方案_第4頁
山西省加工型馬鈴薯種植技術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加工型馬鈴薯種植技術方案馬鈴薯是我省第三大農(nóng)作物,主產(chǎn)區(qū)與脫貧地區(qū)高度重合,其營養(yǎng)豐富,集蔬菜與糧食作物的優(yōu)點于一身,可用于糧、飼、菜和化工等多種用途,還具有耐旱、耐瘠薄、抗災等特性,在保障全省糧食安全、促進脫貧地區(qū)農(nóng)民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和銜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馬鈴薯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2021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推進馬鈴薯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和《山西省“土豆革命”行動方案》,計劃到2025年,全省馬鈴薯年種植面積增長到450萬畝,建設現(xiàn)代加工型馬鈴薯種植基地30萬畝,著力將馬鈴薯產(chǎn)業(yè)打造成我省特色農(nóng)業(yè)的主導產(chǎn)業(yè)和鄉(xiāng)村振興的支撐產(chǎn)業(yè)。為了推進我省加工型馬鈴薯種植工作的順利開展,現(xiàn)制定本種植技術方案。選地整地(一)基地選擇。加工型馬鈴薯種植基地一般應在馬鈴薯主產(chǎn)區(qū)選擇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地勢平緩、土層深厚、結構疏松的輕質(zhì)壤土或沙壤土地塊。上年未種植過馬鈴薯、番茄、辣椒、茄子、煙葉等茄科作物,前茬以豆類、燕麥、胡麻、玉米等作物輪作為宜。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噴施過莠去津等長效除草劑的地塊不宜種植。(二)深耕整地。加工薯種植地塊應進行深耕、旋耕。深耕要翻耕30厘米以上,耕至35厘米以上為宜,深耕應覆蓋嚴密,地頭、邊角處理整齊,打破犁底層,旋耕要仔細,做到地表平整,土塊細碎,耕層綿軟。最好秋季深耕,開春土壤解凍后,應在適期及時進行耙地,消滅坷垃,保蓄土壤水分,播前進行旋耕。如果秋季未深耕,應在播前進行深耕、旋耕。如果土壤墑情不足,必要時先灌水增墑再整地。根據(jù)種植方式不同可在旋耕前撒施腐熟的有機肥或復合肥做基肥。種植品種可選擇種植夏波蒂、大西洋、旭美一號等適合加工薯條、薯片或全粉的品種。種薯及處理(一)種薯。加工型馬鈴薯退化快,應選用原種級別的脫毒種薯。(二)晾種催芽。播種前1~2周將種薯出庫,堆在室內(nèi)15~18℃散射光條件下晾種催芽,不能堆垛過厚,隨時剔除爛薯、病薯和畸形薯等。(三)種薯切塊。播種前2~3天進行種薯切塊,每個薯塊保留1~3個芽眼,重量45~50克/塊為宜,切塊大小應均勻一致。切薯從臍部開始,然后向上螺旋切為楔型,最后將頂芽一切為二,避免切成片狀。使用75%的酒精或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作為消毒液,將切刀浸泡在消毒液中進行消毒,兩把切刀輪流使用,定時更換,切到病薯、爛薯時,即刻更換。如果薯塊太大,需要切除丟棄無芽眼的薯塊。(四)藥劑拌種。種薯切塊后,立即進行藥劑拌種,目前常用干拌和濕拌兩種方法。干拌:每100公斤種薯用75%甲基托布津200克加2.5公斤滑石粉混合劑進行拌種處理,拌種后裝袋,小垛堆放待用。濕拌:每畝地的種薯用60%吡蟲啉懸浮劑(高巧)30毫升+丙森鋅(安泰生)50克兌水1~2公斤進行噴霧,拌種均勻后散放,晾干后裝網(wǎng)袋放在通風遮陰處小垛堆放,1~2天傷口愈合后即可播種。栽培模式采用機械化壟作栽培技術,應用噴灌或滴灌技術進行節(jié)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施肥。壟作模式分兩種:一是應用大型機械實行單壟單行栽培模式,壟距90厘米,株距19~20厘米;二是應用小型機械實行單壟雙行栽培模式,壟距120厘米,種植兩行,壟上窄行距30厘米,壟間寬行距90厘米,株距28~30厘米。播種土壤10厘米地溫穩(wěn)定在7~8℃后即可進行播種。一作區(qū)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中旬播種,播種深度約12~13厘米。做早收栽培的地區(qū)適當早播,以出苗后不受凍害為原則,中部平川地區(qū)以3月下旬為宜。單壟單行栽培模式,通常使用大型馬鈴薯播種機械進行播種,一般一次可播種4壟;單壟雙行栽培模式通常使用小型馬鈴薯播種機械進行播種,一次可播種1~2壟,一般需應用地膜覆蓋提高前期地溫,播種、施肥、鋪放滴灌帶、覆膜起壟可一次完成。如果薯塊應用藥劑干拌,播種時可在壟溝噴施25%嘧菌酯(阿米西達等)60毫升/畝和70%噻蟲嗪(銳勝等)40克/畝,防治土傳病害、地下害蟲和苗期蟲害。肥料施用根據(jù)氣候類型、土壤肥力和目標產(chǎn)量等確定總用肥量。肥料施用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一)基肥。氮磷鉀含量12:19:16或12:18:15的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或摻混肥,每畝80~100公斤。其中50~70公斤在旋耕前撒施或利用播種機自帶肥箱隨播種一同施入壟內(nèi),中耕培土前撒施30公斤。(二)追肥。視田間植株生長狀況,通過水肥一體化方式追施水溶性肥料,可施用硫酸鉀型20:0:24水溶性復合肥或尿素、硝酸銨鈣和硫酸鉀以及適量硝酸鈣鎂、微量元素肥等肥料。田間管理(一)中耕培土。單壟單行栽培中耕培土一般在馬鈴薯出苗前至出苗15%~20%時一次完成,一般上土5~8厘米,保證培土后芽塊距壟面18~20厘米為宜,呈梯形寬壟,壟形飽滿,溝壟整齊,行間雜草應除凈;單壟雙行栽培中耕培土一般分兩次進行,出苗15%~20%時進行第一次培土,出苗后株高15~20厘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二次培土后保證芽塊距壟面18厘米以上。(二)草害防治??捎贸輨┻M行雜草防除。在一次培土后可噴施苗前除草劑二甲戊靈150~200毫升/畝進行封閉,苗期根據(jù)當?shù)仉s草類型選擇除草劑種類,根據(jù)土壤類型確定除草劑用量,使用除草劑大面積進行雜草防治前,需要先小面積試用。(三)水分管理。使用滴灌進行灌溉時,視耕作機具的具體情況鋪放滴灌管,可在播種時利用播種機鋪放也可利用中耕培土機結合培土進行鋪放。發(fā)芽期和幼苗期一般不澆水,如遇特別干旱影響出苗,需及時滴灌少量補水。苗期如天氣較干旱需及時灌溉。當現(xiàn)塊莖形成期、塊莖膨大期壟內(nèi)20厘米深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70%時,應及時灌溉,視情況隨澆水追施水溶肥。生育后期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為60~70%。收獲前15天停止灌溉、25天停止施肥。(四)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方針,除了通過采用輪作倒茬、脫毒種薯、切刀消毒、藥劑拌種、藥劑噴溝等技術措施從源頭預防病蟲害發(fā)生外,田間生長期科學開展化學防治,積極防治早疫病、晚疫病、黑脛病、黑痣病等常見病害和地老虎、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以及蚜蟲、二十八星瓢蟲。1.苗期。馬鈴薯塊莖從出苗到植株現(xiàn)蕾為止。此時期重點防治地下害蟲等,應用高巧拌種或銳勝噴溝對苗期地下害蟲防治效果較好。2.塊莖形成期。此時期重點防治晚疫病、蚜蟲、二十八星瓢蟲等。該時期晚疫病防治可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如選用代森錳鋅、氟啶胺等保護性殺菌劑進行全田噴霧1~2次。二十八星瓢蟲防治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齡幼蟲分散前,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進行葉面噴霧。施藥間隔期7~10天。蚜蟲防治,在采取鏟除田間、地邊雜草,切斷中間寄主和棲息場所等農(nóng)業(yè)措施的基礎上,選用吡蟲啉、苦參堿、除蟲菊等藥劑噴霧防治。3.塊莖膨大期。此時期防治重點是晚疫病、早疫病和二十八星瓢蟲、馬鈴薯塊莖蛾等,也是全年早晚疫病防控的重點時期。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在加強農(nóng)業(yè)防治措施的基礎上,加強晚疫病預測預報工作,根據(jù)天氣情況和田間狀況,確定最佳噴藥時間,科學用藥,防止流行成災。當天氣條件符合發(fā)病條件,未出現(xiàn)中心病株時,噴施甲霜靈·錳鋅、烯酰·錳鋅、嘧菌酯等保護兼治療性藥劑2~3次,一般間隔7天左右;一旦出現(xiàn)中心病株時,需要及時噴施氟菌·霜霉威等治療性藥劑1~2次,施藥間隔根據(jù)降雨多少決定,間隔5~7天左右,噴藥后4小時內(nèi)遇雨應及時補噴。各藥劑需輪流噴施,植株長勢較弱,早疫病嚴重的地塊,可增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馬鈴薯蟲害隨時關注田間狀況,及時進行化學防治。適期收獲當馬鈴薯大部分植株葉片由綠變黃,莖稈開始枯萎、塊莖停止膨大時,應擇時收獲,收獲前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