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醫(yī)診斷學_第1頁
第二章-中醫(yī)診斷學_第2頁
第二章-中醫(yī)診斷學_第3頁
第二章-中醫(yī)診斷學_第4頁
第二章-中醫(yī)診斷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中醫(yī)診斷學第一頁,共47頁。第二節(jié)四診

四診,它包括望、聞、問、切四個內容。是診察疾病的方法,又稱為“診法”。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及全身,反之內臟的病變,可以從體表的不同組織器官和部位反映出來。所以通過望色、聞聲、問癥、切脈等手段,診察疾病顯現(xiàn)在各個部位的癥狀和體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質及其內部聯(lián)系,從而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jù)。

望、聞、問、切是用以調査了解疾病變化的四種不同方法,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臨床運用時,必須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就是“四診合參”,才能全面而系統(tǒng)地了解病情,保證判斷的準確性。任何只強調某一種診法的重要性,而忽視其他診法的作法,都是不對的。

第二頁,共47頁。一、望診

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tài)、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質異常變化進行有目的觀察,以測知內臟病變,了解疾病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祖國醫(yī)學通過長期大量的醫(yī)療實踐,逐漸認到機體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臟腑的關系非常密切。如果臟腑氣血陰陽有了變化,就必然反映到體表。因此,通過望診就可以了解到機體內部的某些病變。

(一)望神的臨床表現(xiàn)和意義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總的外在表現(xiàn),又指精神意識活動。神是以精氣為物質基礎的,是臟腑氣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過機體的形態(tài)動靜、面部表情、語言氣息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因此,察神的存亡,對判斷正氣盛衰、疾病輕重及預后有重要意義。

第三頁,共47頁。望神·得神概念:即有神,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神志清楚,兩目精彩,呼吸平穩(wěn),語言清晰,面色榮潤,肌肉不削,動作自如,反應靈敏。意義:提示正氣充足,精氣充盛。多為健康的表現(xiàn),即使有病,也易康復。第四頁,共47頁。望神·失神

概念:即無神,是精虧神衰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神志昏迷,或言語失倫,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目暗睛迷,瞳神呆滯;面色晦暗(2011A),表情淡漠呆板;反應遲鈍,呼吸氣微,大肉已脫。意義:提示正氣大傷,精氣虧虛,機體功能嚴重衰減,屬病重。第五頁,共47頁。望神·假神概念:是重危病人出現(xiàn)的精神暫時“好轉”的虛假表現(xiàn),臨終前的預兆。表現(xiàn):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轉佳,目光轉亮,言語不休,想見親人;或病至語聲低微斷續(xù),忽而清亮起來;或原來面色晦暗,突然顴赤如妝;或原來毫無食欲,忽然食欲增強。意義:“回光返照”或“殘燈復明”。第六頁,共47頁。望神·神亂

概念:即精神錯亂、神志異常。表現(xiàn):焦慮恐懼、狂躁不安、淡漠癡呆、卒然昏倒等。以癡呆為例,多見兩眼發(fā)直,內眥距寬,眼裂開大,呈倒八字型。面色粉白(因反射強光而有失真),頭發(fā)作穗。意義:多見于癲、狂、癡、癇等病。第七頁,共47頁。主虛寒證、失血證

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或耗氣失血,致使氣血不充,顏面俱呈白色。

(白光)白而虛浮---陽氣不足

淡白而消瘦---營血虧損

面色蒼白---陽氣暴脫、陰寒內盛、大失血者

2.黃色主虛證、濕證

黃為脾虛、濕蘊的征象。

面色淡黃,枯槁無澤,稱為萎黃---脾胃氣虛

面色黃而虛浮,稱為黃胖--脾氣虛衰、濕邪內阻

面、目、身俱黃---黃疸

黃而鮮明如橘子色者,為陽黃,多屬濕熱,黃而晦暗如煙熏者,為陰黃,多屬寒濕

第八頁,共47頁。3.赤色主熱證赤為血色

熱盛而致脈絡血液充盈則面色紅赤

滿面通紅--外感發(fā)熱,或臟腑陽盛的實熱證

僅顏部潮紅--陰虛而陽亢的虛熱證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泛紅如妝--戴陽證是虛陽上越的危重癥候

4.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證及驚風證

青為寒凝氣滯,經脈瘀阻的氣色

蒼白而帶青的面色--陰寒內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氣虛血瘀、心血瘀阻

小兒高燒,鼻柱、兩眉間及口唇青紫--驚風的先兆

5.黑色主腎虛、水飲證、瘀血證。

黑為陰寒水盛的病色。

目眶周圍見黑色---腎虛水飲、寒濕帶下

面黑而干焦---腎精久耗、腎陰虛第九頁,共47頁。1.脾氣虛病人常見的面色是A.青黃

B.萎黃

C.青紫

D.晦暗

E.枯槁(A)2.脾氣虛衰、濕邪內阻的常見面色是

A.黃而無華

B.面色淡黃

C.黃而虛浮

D.黃而鮮明

E.黃而晦暗(A)第十頁,共47頁。(三)望形體、頭面的主要內容和臨床意義

1.望形體強、弱、肥、瘦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機體外形的強弱,與五臟功能的盛衰是統(tǒng)一的,內盛則外強,內衰則外弱。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形體肥胖,膚白無華,精神不振者,即“形盛氣虛”---陽氣不足證

形瘦肌削,面色蒼黃,胸廓狹窄,皮膚干焦---陰血不足證

如瘦削已至大肉脫失---精氣衰竭

如“雞胸”、“龜背”等畸形---先天稟賦不足,肺氣耗散,脾胃虛弱,腎精虧損

2.望姿態(tài)異常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病人的動靜姿態(tài)和體位,都是病理變化的外在反映。從總的方面來看:“陽主動,陰主靜”。

第十一頁,共47頁。(1)臥位異常

身輕自能轉側,面常向外---陽、熱、實證;

身重難于轉側,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陰、寒、虛證;

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熱證

蜷縮成團,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寒證

(2)坐姿異常

坐而仰首---痰涎壅盛的肺實證

坐而俯首,氣短懶言者---肺虛或腎不納氣證

坐而不得臥,臥則氣逆---心陽不足,水氣凌心,咳逆倚息不得臥,每發(fā)于秋冬的,多是內有伏飲。

(3)動態(tài)異常

眼瞼、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時顫動---急性熱病則為動風發(fā)痙的先兆

四肢抽搐---風病,如癇證、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等

手足拘攣,屈伸不利---肝病的筋急,或為寒凝筋脈,或為血液損傷,筋膜失養(yǎng)。

足或手軟弱無力,行動不靈---痿證

一側手足舉動不遂,或麻木不仁---中風偏癱

一側手足疼痛而肌肉萎縮--風邪耗血,正虛邪留

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痙病第十二頁,共47頁。3.望頭形與頭發(fā)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主要望頭的外形、動態(tài)及發(fā)的色澤變化。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中藏腦髓。髓為腎所主。發(fā)為腎之華、血之榮,所以望頭與發(fā),可以了解腎和氣血的盛衰情況。

(1)望頭形主要觀察頭的形狀及動態(tài)

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伴有智力發(fā)育不全---腎精虧損

囟門下陷---虛證

囟門高突---熱證

囟門遲閉,頭項軟弱不能豎立者--腎氣不足,發(fā)育不良

無論大人小兒,頭搖不能自主的---風證

(2)望頭發(fā)主要望發(fā)的質和色的變化

發(fā)稀疏易落,或干枯不榮--精血不足證

突然出現(xiàn)片狀脫發(fā)---血虛受風

年少落發(fā)---腎虛、血熱

青年白發(fā)---腎虛、勞神傷血、稟賦所致第十三頁,共47頁。4.望目色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目為肝之竅,但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故目的異常變化,不僅關系于肝,而且也能反映其他臟腑的病變。望目,除觀察眼神外,還應注意外形、顏色及動態(tài)等方面的變化。

諸經熱盛,均可見到目赤,凡開目而欲見人者,屬陽證。閉目而不欲見人者,為陰證。兩目上視或斜視、直視,多見于肝風,或為動風先兆。

眼胞紅腫---肝經風熱

目胞浮腫,如臥蠶狀---水腫

眼窩下陷---津液虧耗

目眥赤爛---濕熱

小兒睡眼露睛---脾虛,氣血不足

瞳孔散大---精氣衰竭

白睛黃染---黃疸目眥淡白,屬氣血不足

第十四頁,共47頁。5.望耳鼻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望耳應注意耳的色澤及耳內的情況

耳輪干枯焦黑---腎精虧耗,精不上榮所致,屬危證

耳背有紅絡,耳根發(fā)涼---麻疹先兆

耳內流膿水---膿耳或聤耳,多為肝膽濕熱所致總之,耳輪總以紅潤為佳,或黃或白或黑或青,都屬病象,薄而白或黑,概為腎精虧損。

望鼻主要是望鼻內分泌物和鼻的外形

鼻流清涕---外感風寒

流濁涕---風熱

久流濁涕而有腥臭味者---鼻淵,由于感受外邪或膽經蘊熱所致。

鼻頭或周圍充血或生紅色丘疹,名酒糟鼻---肺胃有熱

鼻柱潰爛塌陷---麻風病或梅毒

鼻翼扇動---肺熱、或肺腎精氣衰竭而出現(xiàn)的喘息

第十五頁,共47頁。6.望唇、齒齦、咽喉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1)望唇應觀察其顏色、潤燥和形態(tài)的變化

唇色淡白---氣血兩虛

唇色青紫---寒凝血瘀

唇色深紅---熱在營血

口唇干枯皺裂---外感燥邪,熱熾津傷

口角流涎(或睡時流)---脾虛濕盛或胃中有熱,亦見于蟲積

口唇糜爛---脾胃蘊熱上蒸

口歪斜---中風

撮口或抽掣不停---肝風內動,或脾虛生風

口開不閉---脫癥

(2)望齒,應注意色澤、潤燥、形態(tài)幾個方面。

牙齒干燥---胃熱熾盛、津液大傷

干燥如枯骨---腎精枯竭

牙齒松動稀疏、齒根外露者---腎虛或虛火上炎

睡中咬牙或嚙齒---胃中有熱或蟲積

第十六頁,共47頁。(3)望齦,應注意其色澤的變化

齦色淡白者---血虛不榮

紅腫者---胃火上炎

牙齦出血,而紅腫者---胃火傷絡

不紅而微腫者---氣虛,或虛火傷絡

(4)望咽喉,應注意其顏色及形態(tài)的異常改變。

咽喉紅腫而痛---肺胃積熱;

紅腫潰爛,有黃白腐點---肺胃熱毒壅盛;

色鮮紅嬌嫩,疼痛不甚---陰虛火旺;

色淡紅不腫,久久不愈---虛火上浮;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隨即復生者---白喉,屬肺熱陰傷之證。

7.望體表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望體表主要是觀察膚色及外形的變化。皮膚居一身之表,內合于肺,衛(wèi)氣循行其間,而為機體的屏障。

皮膚面目皆黃---黃疸

皮膚虛浮腫脹---水濕泛濫

皮膚干癟枯槁---津傷液耗

第十七頁,共47頁。(1)斑疹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反映于皮膚的一種證候表現(xiàn)。

斑疹常見于外感熱病,亦可點大成片,或紅或紫,平鋪于皮下,摸之不礙手者,謂之斑;

色紅疹點小如粟,高出于皮膚,摸之礙手(亦有不高出皮膚,撫之無礙手之感),謂之疹。

斑疹的色澤,以紅活潤澤為順

深紅如雞冠色---熱毒熾盛;

色紫暗者---熱毒盛極、陰液大傷

色淡紅或淡紫者---氣血不足,或陽氣衰微

斑疹的形態(tài),以分布均勻,疏密適中為順

若稀疏松浮---病邪輕淺

稠密緊束,壓之不褪色---熱毒深重

疹點疏密不勻,或先后不齊,或見而即陷者--正氣不足,病邪內陷的危候。

內傷雜病見斑疹---多屬血熱

若斑色暗紫,其形較大,時出時陷---多為氣虛不能攝血或挾有瘀血第十八頁,共47頁。(2)白(疒咅)又名白疹,是皮膚上出現(xiàn)的晶瑩如粟的透明小皰疹,高出皮膚,擦破流水,以胸部及頸項部為多見,亦偶見于四肢,唯不見于面部,多系濕郁肌表,汗出不徹所致。

(3)癰疽疔癤癰疽疔癤,都屬于在皮膚體表部位有形證可見的瘡瘍一類的外科病癥。

癰:發(fā)病局部范圍較大,紅、腫、熱、痛,根盤緊束者,屬陽證;

疽:漫腫無頭,部位較深,皮色不變者,屬陰證;

疔:范圍較小,初起如粟,根角堅硬,或麻或癢或木,頂白而痛者

癤:起于淺表,形圓而紅、腫、熱、痛,化膿即軟者(四)望舌質和舌苔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望舌,主要是觀察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面的變化。

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脈絡組織。

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由胃氣所生。

正常舌象,是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鋪有薄薄的、顆粒均勻、干濕適中的白苔,常描寫為“淡紅舌、薄白苔”。

第十九頁,共47頁。舌與臟腑分候部位

1.望舌質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望舌質對于診察臟腑精氣盛衰存亡,判斷疾病預后轉歸,

具有重要意義。望舌質,主要是察其顏色、形態(tài)的異常。第二十頁,共47頁。第二十一頁,共47頁。望舌態(tài)

(1)強硬:熱入心包痰濁內阻中風先兆

(2)痿軟:氣血兩虛陰液枯竭

(3)顫動:氣血虧虛肝風內動

(4)吐弄:心脾有熱動風先兆

(5)歪斜:肝風內動痰瘀阻絡

(6)短縮:寒凝經脈熱灼筋痿2.望舌苔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舌苔是胃氣上蒸而生。正常人僅有一層薄白苔,干濕適中,不滑不燥,是胃氣正常的表現(xiàn)。病苔是胃氣挾邪氣上蒸而成。(1)望苔色苔色主要有白、黃、灰、黑四種。苔色與病邪性質有關,故察苔色可以推斷疾病性質。

①白苔:一般常見于表證、寒證。

薄白苔---正常、表證初起

舌淡苔白---里寒證

積粉苔(舌上滿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積在舌上,捫之不燥)---濁邪與熱毒互結,常見于瘟疫,亦見于內癰。第二十二頁,共47頁。②黃苔:主熱證、里證。

淡黃為熱輕,深黃為熱重,焦黃為熱結

外感病,苔由白轉黃者---表邪入里化熱

舌淡胖嫩而見苔黃滑潤者---陽虛水濕不化

由于黃苔主熱主里,因此黃苔又常與紅絳舌并見。

③灰苔:主里證,可見于里熱證,亦可寒濕證?;疑礈\黑色,常可發(fā)展為黑苔,故灰黑苔常同時并見。灰苔可由白苔轉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并見。

苔灰而潤---寒濕內阻,或痰飲內停;

而苔灰干燥---熱熾津傷,或陰虛火旺。

④黑苔:主里證,主熱極又主寒盛。

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黃苔發(fā)展而來,常見于疾病的嚴重階段。

苔黑而燥裂,甚則生芒刺---熱極津枯

苔黑而潤滑---陽虛寒盛

可見灰黑苔辨寒熱,看苔之干燥與潤滑有重要意義。第二十三頁,共47頁。(2)望苔質主要觀察舌苔的厚薄、潤燥、膩腐、剝脫、有根無根等變化

①薄苔: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質,又稱見底苔

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者

厚苔:透過舌苔見不到苔下之舌質,又稱不見底苔

病邪傳里,病情較重,或內有食飲痰濕積滯者薄厚

漸厚:邪氣漸盛,或表邪入里,為病進。

突然增厚:邪氣極盛,迅速入里。

厚薄

漸薄,復生薄白新苔:邪消正復,正勝邪,病退。驟然消退,無新生薄苔:正不勝邪,或胃氣暴絕。第二十四頁,共47頁。②潤燥:正常舌苔是潤澤的,為津液上承之征。

苔面干燥,望之枯涸,捫之無津---燥苔

苔面粗糙刺手---糙苔,多見于熱盛津傷或陰液虧耗的病證。

苔面水分過多,捫之滑利而濕---滑苔,多是水濕內停之征。

舌苔由燥轉潤,往往是熱邪漸退或津液漸復之象,表示病情好轉,若由潤變燥,則表明津液已傷,熱勢加重,或邪從熱化。

③膩腐:膩苔,是舌面上覆蓋著一層濁而滑膩的苔垢,顆粒細膩而致密,刮之難去,多見于濕濁、痰飲、食積等陽氣被陰邪所抑的病變,如痰飲、濕溫等病證。

腐苔,苔質顆粒較大,松軟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刮之易脫,多由陽熱有余,蒸騰胃中腐濁邪氣上升而成,常見于食積、痰濁等病。

④剝落:苔的有無與消長變化,是正邪斗爭互為消長的表現(xiàn)。若舌苔驟然退去,不再復生,以致舌面光潔如鏡,即為光剝舌,又叫“鏡面舌”,是胃陰枯竭、胃氣大傷的表現(xiàn)。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脫處光滑無苔,稱為“花剝苔”,也屬胃的氣陰兩傷之候。若花剝而兼有膩苔者,說明痰濁未化,正氣已傷,病情較為復雜。第二十五頁,共47頁。⑤有根與無根

有根苔:舌苔堅斂而著實,緊貼著舌面,刮之難去,舌與苔如同一體,苔像從舌里長出來的,又叫真苔;多為實證、熱證,表示有胃氣。

無根苔:而舌苔不著實,似浮涂在舌上,刮之即去,不像是從舌上生出來的,又叫假苔。多見于虛證、寒證,表示胃氣衰。3.望舌的注意事項

(1)光線望舌時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線,并且盡可能使光線直射于口內,如晚間望舌不太準,必要時還需白天復檢。

(2)伸舌姿勢要求自然地將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體,舌尖略向下,舌面向兩側展平,不要卷縮,也不要過分用力外伸,以免影響舌質的顏色。

(3)染苔某些食物或藥物,可使舌苔染上顏色,稱之為“染苔”。另外,飲食的摩擦或是刮舌,可使苔由厚變薄;進熱飲食或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質變紅;鼻塞或張口呼吸的病人,舌面多干燥等應予鑒別。第二十六頁,共47頁。4.舌診的臨床意義

(1)判斷正氣的盛衰

(2)分辨病位的深淺

(3)區(qū)別病邪的性質

(4)推斷病勢的進退(五)望排出物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排出物包括痰涎、嘔吐物、二便、涕、淚、帶下等。了解排出物的色、質、量及其有關變化情況,是進行辨證分析的必要參考資料。

一般來說,排出物清稀者,多為寒證;黃濁稠黏者,多屬熱證。

痰色白而清稀---寒證

痰色黃或白而黏稠者---熱證

痰少極黏,難以排出者---燥痰

痰白易咯而量多者---濕痰

咳吐膿血如米粥狀---熱毒蘊肺,多是肺癰證;

痰中帶血,或咳吐鮮血---熱傷肺絡。

第二十七頁,共47頁。2.嘔吐物

嘔吐痰涎,其質清稀者---寒飲

嘔吐物清稀而挾有食物、無酸臭味者--胃氣虛寒

嘔吐物色黃味苦---肝膽有熱,胃失和降;

嘔吐物穢濁酸臭---胃熱或食積所致

吐血鮮紅或暗紅,夾有食物殘渣---肝火犯胃或瘀血內停

嘔吐膿血,味腥臭者---內癰3.大便

大便稀溏如糜,色深黃而黏---腸中有濕熱

便稀薄如水樣,夾有不消化食物---寒濕

便如黏凍,夾有膿血---痢疾

色白者為病在氣分;色赤者為病在血分;赤白相雜者多屬氣血俱病。

先便后血,其色黑褐的是遠血;先血后便,其色鮮紅的是近血。

4.小便

小便清澈而量多者---虛寒

量少而黃赤者---熱證

小便混濁不清---濕濁下注,或脾腎氣虛

尿血者---熱傷血絡

尿有砂石者---石淋

尿如膏脂者---膏淋第二十八頁,共47頁。二、聞診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聽聲音,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及呃逆、噯氣、喘哮、太息等音響的特點,以分辨病情的寒熱虛實。嗅氣味,主要是嗅病人的口氣、分泌物與排泄物的異常氣味,以鑒別疾病。(1)語聲強弱

語聲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動的,屬實證、熱證;

語聲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靜的,屬虛證、寒證。

若發(fā)不出音,稱為“失音”,亦有虛實之分。

實證:見于外感風寒、風熱,或感邪后又傷于飲食,或妊娠末期氣道受阻者

虛證:見于內傷,肺腎陰虛,津液不能上承,表現(xiàn)為慢性或反復發(fā)作的

語聲重濁:常見于外感,亦見于濕濁阻滯,為肺氣不宣,氣道不暢所致。如呻吟、驚呼等,常與痛、脹有關。

第二十九頁,共47頁。(2)語言錯亂

譫語:若神識昏糊,胡言亂語,聲高有力的,常見于熱擾心神的實證;

鄭聲:神志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xù),聲音低弱的,屬于心氣大傷,精神散亂的虛證。

狂言:言語粗魯,狂妄叫罵,失去理智控制的,是痰火擾心所致。

獨語:喃喃自語,講話無對象,見人便停止的是,常見于癲證,多是心氣虛,精不養(yǎng)神的表現(xiàn)。

語言謇澀:多屬于風痰上擾的病變。2.呼吸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1)呼吸微弱,多是肺腎之氣不足,屬于內傷虛損;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多是熱邪內盛,氣道不利,屬于實熱證。

(2)哮與喘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甚則鼻翼扇動,或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的稱為喘。喘氣時喉中有哮鳴聲的稱為哮。

(3)少氣與嘆息呼吸微弱,氣少不足以息的,稱為“少氣”,多因氣虛所致。胸中郁悶不舒,發(fā)出長嘆的聲音,稱為“嘆息”(古稱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第三十頁,共47頁。3.咳嗽聲音變化的臨床意義

咳嗽是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的反映。

咳聲重濁,多屬實證;咳聲低微氣怯,多屬虛證。

呈陣發(fā)性,咳而氣急,連聲不絕,終止時作鷺鷥叫聲的,稱為頓咳(百日咳)。

咳聲如犬吠,多為白喉。

干咳無痰,或只有少量稠痰--燥邪犯肺或陰虛肺燥??人杂刑担瑒t應分清痰色、痰量、痰質的變化,以辨別病證的性質。4.呃逆、噯氣音聲變化的臨床意義

呃逆、噯氣都是胃氣上逆所致

呃逆,俗稱“打呃”

呃聲高亢而短,響亦有力---實熱

呃聲低沉而長,氣弱無力---虛寒

日常的打呃,呃聲不高不低,無其他不適,多為食后偶然觸犯風寒,或因咽食急促所致,不屬病態(tài)。久病胃氣衰敗,出現(xiàn)呃逆,聲低無力,則屬危證。噯氣,又稱噫氣,俗名打嗝,多見于飽食后?;疾】捎伤奘巢换?、肝胃不和、胃虛氣逆等原因引起。

食后噯出酸腐氣味---宿食停積,或消化不良

無酸腐氣味的---肝胃不和或胃虛氣逆所致第三十一頁,共47頁。(二)口氣、痰涕、二便氣味異常的臨床意義

口氣臭穢---胃熱、或消化不良,亦見于齲齒、口腔不潔等;

口氣酸臭---胃有宿食;口氣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內癰。

各種排泄物與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膿液、帶下等

有惡臭者---實熱證略帶腥味者---虛寒證

如大便臭穢為熱,有腥味---屬寒

小便臊臭---濕熱

矢氣奇臭---消化不良,宿食停滯。

咳吐濁痰膿血,腥臭異常的---熱毒熾盛,瘀結成膿的肺癰三、問診

問診,是醫(yī)生對病人或其家屬、親友進行病情查詢的一種診察方法。問診的主要方法,首先要抓住主訴。主訴,是病人自覺最為痛苦的一個或幾個主要癥狀。抓住主訴之后,就可圍繞主訴的癥狀,根據(jù)中醫(yī)的基本理論,從整體出發(fā),按辨證要求,有目的的一步一步地深入詢問,以收集辨證資料。

第三十二頁,共47頁。(一)問寒熱

1.概念

問寒熱是詢問病人有無怕冷或發(fā)熱的感覺。

寒—怕冷

惡風:遇風覺冷,避之可緩

惡寒:無風怕冷,得溫不解

畏寒:經常怕冷,得溫可解

熱—發(fā)熱

體溫升高

體溫正常,自覺全身或局部發(fā)熱。

2.寒熱的產生機理

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3.寒熱的臨床表現(xiàn)

1惡寒發(fā)熱

2但寒不熱

3但熱不寒

4寒熱往來第三十三頁,共47頁。1.惡寒發(fā)熱的臨床意義

疾病初起即有惡寒發(fā)熱,多見于外感表證,是外邪客于肌表,衛(wèi)陽與邪氣相爭的反映。

外感風寒常表現(xiàn)為惡寒重發(fā)熱輕。

外感風熱常表現(xiàn)為發(fā)熱重惡寒輕。

表證寒熱的輕重,與正氣的盛衰亦有密切關系。

邪輕正衰的,惡寒發(fā)熱常較輕,

邪正俱盛的惡寒發(fā)熱多較重,

邪盛正衰的,惡寒重而發(fā)熱輕等。2.但寒不熱的臨床意義

在疾病過程中,病人唯感畏寒而不發(fā)熱,多屬虛寒證。陽氣虛于內,陽虛則寒,不能溫煦肌表,故同時并見面色蒼白、肢冷踡臥、喜著衣被等虛寒證的表現(xiàn)。寒邪直中臟腑,陽氣被傷,也可見畏寒或病變部位冷痛,此即所謂“陰盛則寒”。第三十四頁,共47頁。3.但熱不寒的臨床意義

在疾病過程中,病人唯感有熱而沒有寒象,同時怕熱,此類癥狀多屬熱證的表現(xiàn)。發(fā)熱不惡寒而但惡熱,臨床常見有以下幾種情況:

(1)壯熱病人高熱不退,不惡寒反惡熱,稱為壯熱,多見于風寒入里化熱,或風熱內傳的里實熱證。正盛邪實,里熱熾盛,蒸達于外,故熱勢鴟張,此即所謂“陽盛則熱?!背<嬗卸嗪埂┛实劝Y。(2)潮熱發(fā)熱如潮有定時,按時而發(fā)或按時而熱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即為潮熱。臨床常見有三種情況:

①陰虛潮熱:每當午后或入夜即發(fā)熱,屬于“陰虛生內熱”,又稱“骨蒸潮熱。”

②濕溫潮熱:以午后熱甚,身熱不揚為特征。

③陽明潮熱:是由于胃腸燥熱內結所致,因其常于日晡陽明旺時而熱甚又稱“日晡潮熱”,

第三十五頁,共47頁。(3)長期低熱指發(fā)熱日期較長,而熱度僅較正常體溫稍高(一般不超過38℃),或僅病人自覺發(fā)熱而體溫并不高者。

長期低熱的病機比較復雜。

氣虛發(fā)熱,除表現(xiàn)為發(fā)熱日久不止和熱度不高以外,還可見面色(白光)白,食少乏力,短氣懶言,勞倦則甚,舌淡、脈虛弱等癥。多因脾氣虛損,中氣下陷,清陽不升,郁而為熱。4.寒熱往來的臨床意義

惡寒與發(fā)熱交替而作,稱為寒熱往來,是半表半里證的特征。為邪氣雖不太盛,正氣確也不強,邪氣既不能侵入于里,正氣也不能祛邪使之出表,正邪交爭,兩不相下的表現(xiàn)。

若寒戰(zhàn)與壯熱交替,發(fā)有定時,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則為瘧疾。

第三十六頁,共47頁。(二)問汗

1.概念及機理

“陽加于陰謂之汗”。

2.汗的臨床表現(xiàn)

1)有汗無汗

表證有汗

表證無汗

里證有汗

里證無汗

2)特殊汗出

自汗

盜汗

戰(zhàn)汗

絕汗

第三十七頁,共47頁。3)局部汗出

頭汗

半身汗出

手足心汗

心胸汗

特殊汗出

自汗:病人日間汗出,活動尤甚,兼見畏寒神疲乏力等癥,屬陽虛。

盜汗:病人睡時汗出,醒則汗止,兼見潮熱、顴紅等癥,屬陰虛。

絕汗:病人津液大泄,大汗不止,見于重病、危證病人。

躁擾煩渴,汗出如油,脈細數(shù)疾——亡陰證

身冷肢厥,冷汗淋漓,脈微欲絕——亡陽證

戰(zhàn)汗:在病勢沉重之時,先見全身戰(zhàn)栗抖動,而后汗出。

汗出熱退,脈靜身涼———邪去正復

汗出熱不退,脈來疾急——邪盛正衰

疾病發(fā)展的轉折點

局部汗出

頭汗:病人僅頭部或頭頸部出汗較多,又稱為“但頭汗出”。

-----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jié)駸嵘险羲隆?/p>

第三十八頁,共47頁。半身汗出:半側身體有汗,或為左側、或為右側、或為下半身,另一側則經常無汗者。

-----有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wèi)不調,或氣血不和所致(三)疼痛的性質特點及不同部位疼痛的臨床意義

疼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自覺癥狀之一??砂l(fā)生于患病機體的各個部位。其形成,有因實而致痛的,如感受外邪,或氣滯血瘀或痰濁凝滯,或蟲積食積等,阻閉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也有因氣血不足,或陰精虧損,臟腑經脈失養(yǎng),因虛致痛的,“不榮則痛”。第三十九頁,共47頁。問痛,除詢問疼痛的部位及性質外,還應詢問疼痛持續(xù)的時間、喜按還是拒按。

新病疼痛,持續(xù)不解,或痛而拒按,多屬實證;

久病疼痛,時有緩止,或痛而喜按,多屬虛證。2.不同部位疼痛的臨床意義

(1)頭痛

某些外感邪氣,如風、寒、暑、濕、火以及痰濁、瘀血阻滯或上擾清陽,所引起的頭痛多為實證。氣血精液虧損,不能上榮于頭,致使腦海空虛,也可以發(fā)生頭痛,則屬于虛證。

如頭項痛屬太陽經,前額痛屬陽明經,頭側痛屬少陽經,頭頂痛屬厥陰經等。

(2)胸痛

胸悶痛而痞滿者---痰飲;

胸脹痛而走串,噯氣痛減者---氣滯;

胸痛而咳吐膿血者---肺癰;

胸痛喘促而伴有發(fā)燒,咳吐鐵銹色痰的---肺熱;

胸痛、潮熱、盜汗、痰中帶血者---肺癆;

胸痛徹背,背痛徹胸---心陽不振;

痰濁阻滯的胸痹,如有胸前憋悶,痛如針刺刀絞,甚則面色灰滯,冷汗淋漓,則為“真心痛”。

第四十頁,共47頁。(3)脘痛脘,指上腹,是胃所在部位,故又稱“胃脘”。胃脘疼痛,可見于寒邪犯胃、食滯胃脘、肝氣犯胃等病證。

(4)脅痛脅為肝膽二經分布的部位。如肝氣不疏,肝火郁滯,肝膽濕熱,血瘀氣滯以及懸飲等病變,都可引起脅痛。

(5)腹痛腹部分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臍以上為大腹,屬脾胃,臍以下為小腹,屬腎、膀胱、大小腸及胞宮,小腹兩側為少腹,是肝經經脈所過。就其疼痛的不同部位,可以察知其所屬的不同臟腑。

腹痛,有虛有實,如寒凝、熱結、氣滯、血瘀、食滯、蟲積等,多為實證;至于氣虛、血虛、虛寒等,概屬虛證。

(6)腰痛腰為腎之府,腰痛多見于腎的病變。因于風、寒、濕邪阻塞經脈者,或瘀血阻絡者均為實證;因于腎精氣不足或陰陽虛損不能溫煦、滋養(yǎng)而致者則為虛證。

(7)四肢痛四肢疼痛,或在關節(jié),或在肌肉,或在經絡,多由風寒濕邪的侵襲,阻礙氣血運行所引起。亦有因于脾胃虛損、水谷精氣不能運于四肢而發(fā)作。疼痛獨見于足跟,甚則掣及腰脊者,多屬腎虛。第四十一頁,共47頁。類型癥狀表現(xiàn)病機渴不多飲口干,但不欲飲,兼見潮熱、盜汗、顴紅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