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其三)_第1頁
詠懷古跡(其三)_第2頁
詠懷古跡(其三)_第3頁
詠懷古跡(其三)_第4頁
詠懷古跡(其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追溯歷史的蹤跡2.內(nèi)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漂泊之感和思念故鄉(xiāng)之情)。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釋:“懷庾信、宋玉,以斯文為己任也;懷先主、武侯,嘆君臣際會之難逢也;中間昭君一章,蓋入宮見妒,與入朝見妒者,千古有同感焉?!苯忸}因聲求氣:就是感受詩的節(jié)奏,根據(jù)聲韻的特點,把握詩的精神。

一輪誦讀,因聲求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因聲求氣:就是感受詩的節(jié)奏,根據(jù)聲韻的特點,把握詩的精神。

一輪誦讀,因聲求氣

“七言詩”則為每句三頓,其主要是第五個字或第七個字可以一個字成為一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緣景明情:通過品味詩歌的意象——或景或物或人或事,連綴成畫面,體會獨特的意境,領(lǐng)悟詩人的感情。

二輪誦讀,緣景明情自讀詩歌,思考討論:這首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王昭君找出其中點明感情的詞語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遠嫁異邦,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思念故鄉(xiāng)的幽怨。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昭君怨恨什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貴妃

昭君出塞王昭君約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歸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zhì),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

公元前36年,王昭君淚別父母鄉(xiāng)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此事無正史可考。有詩云“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王安石《明妃曲》)。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lǐng)呼韓邪單于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以結(jié)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后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yīng)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后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并親自送出長安十余里。王昭君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并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昭君出塞后,漢匈兩族團結(jié)和睦,國泰民安,展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后為匈奴右日逐王。當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風(fēng)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fù)株累單于,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于居次(“居次”意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后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思考:

昭君遠嫁對她個人來說,畢竟是一種不幸。這種不幸又是怎樣造成的呢?思考:

昭君遠嫁對她個人來說,畢竟是一種不幸。這種不幸又是怎樣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統(tǒng)治者的昏庸造成的。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cè)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贊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三)三輪誦讀,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補充背景《系統(tǒng)集成》25頁(知人論世:就是為理解某個人的作品,而了解這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即結(jié)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思考:背景: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千載怨恨)

(深沉怨恨)借古詠懷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lián)一開始并沒有寫她的怨恨,寫的是“群山萬壑赴荊門”,描繪了一幅圖畫。為什么?

(四)四輪誦讀,品味語言“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從側(cè)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四)四輪誦讀,品味語言2、賞析“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試分析該聯(lián)中“獨”的表達效果。

“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后心靈的孤獨之情。(四)四輪誦讀,品味語言

3、“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故鄉(xiāng),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四)四輪誦讀,品味語言

小結(jié):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五輪誦讀,吟詠詩韻借古詠懷詠史懷古詩鑒賞內(nèi)容:寫歷史事件、歷史古跡、歷史人物目的:感慨興衰、借古諷今、寄托哀思方法步驟:1、弄清史實: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2、體悟感情:為什么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xiàn)出什么態(tài)度?3、分析技巧:這種態(tài)度運用什么方法表達?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卷土來?

請簡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學(xué)以致用:詠史懷古詩鑒賞

項羽垓下戰(zhàn)敗,逃至此地,烏江亭長駕船請他渡過江東。項羽說:“我當年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

1、弄清史實詠史懷古詩鑒賞杜詩認為項羽還可能卷土重來的原因是什么?王詩認為項羽不可能卷土重來的根據(jù)是什么?

杜詩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爭取勝利也是可能的。王詩卻認為項羽已經(jīng)眾叛親離,喪盡人心,江東子弟不可能再為他賣力了。2、體悟感情兩首詩有何不同之處?

杜牧詩一開始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設(shè)想做證據(jù)宣揚了百折不撓的精神,頗有積極意義。王安石的詩先分析項羽面臨的形勢,再針對杜詩的說法,說明項羽人心喪盡,不可能卷土重來。3、分析技巧

杜牧詩用不大肯定的語氣來表述,表示推測,實際上是借題發(fā)揮。王詩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diào)了歷史之必然。

兩詩末句表達方式有何不同?

西施灘崔道融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西施羅隱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注:據(jù)《史記》載,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困于會稽,派大夫文種賄賂吳國太宰伯嚭,送寶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吳國求和,從此越王勾踐獲得了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其后終于滅掉了吳國。1、兩首詩都針對“紅顏禍水”這一傳統(tǒng)的歷史觀念,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淺之別。請作簡要分析。2、兩首詩的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時,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請結(jié)合兩首詩的三、四句作簡要賞析。學(xué)以致用詠史懷古詩鑒賞1、兩首詩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