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塊與二語學習_第1頁
語塊與二語學習_第2頁
語塊與二語學習_第3頁
語塊與二語學習_第4頁
語塊與二語學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塊與二語學習

一、對語塊研究的成果還存在不足語言部分的重要啟示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流利流失,他們必須反復練習實際的語言部分。同時,它對通過單純語法學習掌握二語的方法提出了質疑?!罢Z塊”這一概念源于美國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GeorgeA.Miller于1956年首次提出的“塊”。此后,我國學者開始積極介入,發(fā)表了大量與此相關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教學、口語、寫作等方面,認為語塊對于語言學習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如語塊在二語教學與學習中的作用,主要圍繞交際能力和交際行為兩個方面來研究,認為不管是從外顯還是內隱的角度都可以得出,語塊都是英語教學有待開發(fā)的資源,其在二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盡管語塊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還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國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停留在語塊對于口語和寫作兩個方面成效簡單的證明上,并且是對非英語專業(yè)的、低年級層次上的學生進行研究成果的總結,對語塊成效性的原因并沒有進行應有的思考。同時也沒有延伸至更深層次的研究上,如對二語專業(yè)學習者的研究、理據的研究及其語塊理論的可行性范圍的思考等。總的來說,迄今為止,國內對語塊的研究成果至少存在3點不足:其一,語塊的實踐成果證明了語塊理論對二語學習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似乎對語塊的作用過于夸大,原因在于對語言能力的根本問題認識上有偏差。語言能力的根本在于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這是靠語塊的經驗積累無法代替的。其二,誤認為語塊成效的理據在于它符合人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認知規(guī)律。其實在語言習得方面,從經驗模仿到創(chuàng)造存在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其三,把語塊的積累看作是語言流利的關鍵原因。雖然語塊能夠帶來一定程度的語言流利,但是語言流利的關鍵不是語塊的積累,而是語言游戲規(guī)則的掌握。忽視這些方面的探討,不能不說是語塊研究的一個缺憾。另外在方法論層面,當前對語塊的研究主要通過3種方法:語法性判斷、語料庫提取和心理測試(王立非,2006),在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頗為豐碩,但總體而言,方法同質化的傾向比較明顯,面對一味追捧背后的冷靜思考,特別是從語言哲學的角度對語塊理論進行的深刻思考卻寥寥無幾,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語言哲學思考是一個與語言認知和實踐不同的全新視角。反省、思辨的語言哲學思考或許更能讓人探幽發(fā)微。下面筆者將嘗試從語言哲學視角對以上3個方面展開討論。二、語言哲學的結果1.語塊與語言能力GeorgeA.Miller提出了“塊”這個概念,認為把有意義聯系的小單位連成一個更大的單位儲存在長時記憶中,就可以加速短時記憶的信息處理(Miller,1956)。所謂語塊,就是借用了這一認知心理學上“塊”的概念,將出現頻率較高、形式和意義較固定、大于單詞的結構都歸為語塊,它既包括短語動詞、復合詞、固定搭配、成語、慣用語等相對固定的組合,也包括其一邊或兩邊可以打開的短語框架和句子框架(蔣宇紅,2008)。實驗證明,大量語塊的掌握,能迅速地讓非二語專業(yè)的低年級學習者語言流利程度提高,因為“整存整取”的塊狀結構的確能夠省去初學者由于語言組織能力不夠的麻煩,從而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為此,許多專家學者都主張語塊理論是二語學習者的法寶,如Pawley和Syder就認為“語塊是流暢連貫的語言交際的構成要素,操本族語者能流利產出復雜句子的原因就在于他們使用了包括短語、分句、甚至句子的詞塊”(Pawley&Syder,1983)。在這一點上,與傳統(tǒng)的語法二語教學相比,語塊理論的確能讓人耳目一新。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中,尤其是在詞匯部分,教師和學生通常以語法概念抽象處理詞匯,很少考慮單詞在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中的運用。然而,當代語料研究表明,詞的形式與意義是緊密相聯的,并且句法與詞匯具有互選性(羅鳳文等,2002:31)。語塊對于教學的另一意義在于:“它將全方位地影響和滲透英語教學的其他方面……已突破了傳統(tǒng)上的單詞、詞匯的范圍,它的作用已遠遠超出了詞匯搭配等的范圍,擴大到句子甚至語篇的領域,所以語塊的教學將是帶動整個英語教學的最佳突破口,符合現在提倡的整體教學思路。”(吳靜,2002:69)的確,人們發(fā)現對于本族語者而言,語塊在語言習得的初期至關重要。“兒童在還沒有具備語法系統(tǒng)的情況下,會根據外界的語言輸入不加分析地產出語言,……而這些語言輸入正是他們習得模仿的語料,大部分都是以整體的語塊形式出現?!?同上:68)但是不是從本族語產出狀況就可以推斷二語學習必然始于語塊的積累?是不是語塊掌握得越多,二語越準確、越流利、越地道,反之亦然?王立非運用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考察中國學生的英語語塊能力特征,分別對書面和口頭中介語的語塊使用進行了定量統(tǒng)計,發(fā)現中國學生與本族語學生的語塊掌握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王立非,2006)。且不論本族語習得和二語學習是否是兩條具有同樣交通規(guī)則的平行道,怎能從本族語的語塊產出輕易推斷它與二語的語塊輸入是同一過程。把本族語產出遷移到二語學習的思維方式的確是一個問題!相比之下,一個隱藏的更深的問題是:一個人一生中接觸和掌握的是有限的語塊,卻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語句,這將歸功于誰?歸功于語塊還是語言能力本身?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可溯源于柏拉圖的經典問題。柏拉圖問題是指,盡管人類在其短暫的一生中與世界的接觸如此之少,但為何他們的知識卻是如此豐富?喬姆斯基在《語言知識:其性質、來源和應用》一書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道出了語言能力的根本在于創(chuàng)造性(喬姆斯基,2001)。可以說,喬姆斯基本人的大部分工作如生成語法的原則與參數模型、管轄與約束理論等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的。喬姆斯基的目標是通過研究語言來認識人的認知結構,從而認識人的本質。喬姆斯基發(fā)現,當人們開始描述包括語言在內的各種認知系統(tǒng)的特征并考察使這些認知系統(tǒng)成為可能的經驗時,柏拉圖問題就開始出現了。盡管認知系統(tǒng)反映了人類生活的經驗,但是這二者之間仍然隔著一條鴻溝,因為認知系統(tǒng)的許多固有特征,無論如何是經驗所解釋不了的。喬姆斯基認為,認知科學的關鍵任務就在于發(fā)現和確定能夠把經驗與所獲得知識之間的巨大鴻溝連接起來的內在因素(陳維振等,1993:4)。尤其是語言方面,經驗和認知之間的差距表現得尤為明顯。本族語者,尤其是兒童,通過模仿和輸入十分有限的語言,卻有能力創(chuàng)造和理解無數個新句子,這一事實的意義何在呢?按照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論,人在大腦中有一個先天的語言官能。這個語言官能本身內含普遍語法。這一普遍語法,反過來又構成了人語言官能的初始狀態(tài)和深層結構。這種深層結構,會為不同的語言提供某種程式,并轉換為各種語言的表層語法。在此,不需要贅述喬姆斯基艱深晦澀的理論,因為關于此的研究太多太多。通俗地說,喬姆斯基試圖從生理原因進而從生物學角度來回答語言的本質問題。語言的物質基礎固然很重要,但是從生理和認知角度對語言進行研究卻同樣具有開拓性。喬姆斯基提出,語言是人心智的體現、為人類所獨有,且人的語言能力通過基因遺傳先天地存在于每一個健康人的大腦里的語言官能。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的這一本質特質說明,語言的習得絕不是光靠簡單的模仿,學習語言絕不是鸚鵡學舌似的把別人說過的話搬過來或搬過去。事實上,“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只有相當小的一部分語句是不斷重復使用的,因此可以用模仿的辦法來學習”(同上:17)。盡管喬姆斯基對柏拉圖問題的回答有待進一步地考證,但是足以引發(fā)對語塊重要性的一個批判性思考。迄今為止,對語塊的研究及其重要性的凸顯都是基于把語言看作為純粹的經驗產物,毫不夸張地說,語塊理論就是經驗主義的產物??偟膩碚f,除了一邊或者兩邊打開的語塊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之外,語塊的創(chuàng)造性空間很小,但語言從根本上來說,是創(chuàng)造性的。喬姆斯基對于柏拉圖問題的回答說明了本族語者語塊的大量產出,經驗不是唯一的因素。由此我們可以思考的一個方向是語塊的模仿或積累不是本族語者和二語專業(yè)學習者語言流利唯一的原因,或許先天原因也不可忽視。一定語塊的積累的確對基礎性的對話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短時間內,一定語塊的掌握的確能顯著提高二語低年級學習者的口語、寫作能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語塊的積累對于非二語專業(yè)的低年級學習者具有一定的效用,從而也解釋了目前國內關于語塊的實效性研究為什么主要集中在非英語專業(yè)的低水平學習者身上。但是僅僅如此,對于語言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正如喬姆斯基所指出的那樣,語言能力從根本上來說,是創(chuàng)造性的,經驗積累無法逾越與認知能力之間的鴻溝。從長遠上來說,僅僅依靠經驗語塊積累并不能真正提高語言能力,語塊解決不了語言表達的根本問題。2.語塊作為使用意義的表達國內某些學者認為語塊之所以能夠促進二語學習,是因為它符合認識事物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認知規(guī)律(吳靜,2002:68)。然而,從以上對柏拉圖問題的思考我們知道,在語言習得和學習方面,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所以把語塊成效性的理據歸之于這一認知規(guī)律明顯存在著不妥之處。那么,語塊成效性的理據又是什么呢?語塊之所以不同于單個的語法意義上的詞是因為它具有情境性——語塊已經在使用中,是動態(tài)和延展的。語塊正是體現了語言的一個核心原則——即維特根斯坦從“語言游戲論”出發(fā)提出的“語言意義即使用”。所謂語言意義即使用,意即語言的意義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它們只有在使用中得到展現、掌握和確定。語言游戲論是后期維特根斯坦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現代西方哲學“向語言轉向”的代表性理論(丸山高司,2002)。前期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認為語言是一種對現成世界的反映,與人類的其他活動以一條邊相切的方式相抵觸。而語言游戲論則恰恰相反,認為語言是一種與世界大面積編織、纏繞在一起的活動,交融的部分就是語言游戲?!敖蝗凇币馕吨Z言是一種生活形式,因此,語言游戲關注的不是靜態(tài)的語言系統(tǒng),而是使用中的日常語言。既然大部分的語言不是一種靜態(tài)的反映,而是一種與周圍世界的動態(tài)活動,那么,在大多數情況下,語言活動的意義應當在語言活動中即使用中體現和確定。語塊作為數個詞的聯結,其意義對于句子甚至是篇章先于單個語詞得到了展現和確定,這也屬于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因為它“不是詞與詞之間的簡單聯結,而是包含在現實人的現實活動之中,是人的全部活動的一部分”(林斌,2003)。語塊作為人的活動的一部分是由其工具性體現的。語塊是使用中的語言,“使用中的語言不是直接改變現實的工具,而是述說現實的、理解現實的工具。使用中的語言是一種特殊的工具,使用語言是一種特殊的使用”(江怡,2003:190)。在《哲學研究》里,維特根斯坦在相當多的段落把語言比作各式各樣的工具(同上:188)。然而,字典里的詞條,語詞意義是脫離具體情境的、固定的,談不上具有某種目的的活動。在二語學習和運用過程中,我們要的是通過遣詞造句來使用語詞說話,進行某種活動。因此,語塊是一個已部分完成、有待使用并且是不斷開放的活動。相比的話,比單個的、沒有情境意義的詞語對于非二語專業(yè)的低年級學習者要有效得多。3.知識與語言游戲悖論語塊之所以能夠對二語低年級學習者卓有成效,尤其是在口語、寫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有著深刻理據的,體現了語言意義即使用的情境性內涵。為此,作為語詞的聯結,語塊已經部分或者完全參與了人的現實語言活動,即語言游戲。參與語言游戲的語塊是人現實活動的一部分,是用來做事的,具有一定的指示功能,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二語學習者流利地運用語言。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語塊的輸入與二語的流利性之間存在著直接的相關性。許多實證研究指出,語塊是二語流利的關鍵原因。對此,我們不禁會問,為何有時候某些年幼的本族語兒童要比掌握大量語塊的二語學習者語言來得熟練得多?實踐證明,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不管是本族語還是二語,隨著語言熟悉程度的提高,語塊的積累和積累意識在逐漸淡化,但語言的流利程度卻在提高。這是因為經過長期語言的學習,發(fā)展了一種對語言的“無意識語法知識”,正如喬姆斯基所說的那樣:“他們雖然有直覺判斷能力,但說不出所以然來……很顯然,他們沒有意識到語法規(guī)則,但他們對自己的語言知識的直感能力的解釋是準確的。”(Chomsky,1965)這種“直覺判斷能力”、“無意識語法知識”才是本族語者和二語高年級學習者語言流利的關鍵因素。為此,在這里試圖闡明的一個事實是,正是這種“直覺判斷能力”、“無意識語法知識”使得本族語者和二語的高年級學習者能夠流利地產出語塊,而不是語塊本身。語塊背后有這股“神奇的力量”推動著,從而能夠流利地產出。然而,這股“神奇的力量”是什么?本族語者和二語高年級學者是怎樣借助這股神奇的力量流利地產出語塊呢?后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規(guī)則悖論為這一問題的探討提供了契機。維特根斯坦指出,要進入語言游戲,就必須遵守語言游戲規(guī)則。語言游戲規(guī)則不同于語法規(guī)則,它植根于語言游戲參與者的生活時間和形式中,是先在于特定語言共同體的制度和約定。雖然語言游戲規(guī)則的靈感來源于一般的游戲,但是語言游戲規(guī)則與通常的游戲規(guī)則又有所不同。我們可能在不了解規(guī)則的情況下進入一般游戲;但是不了解規(guī)則,游戲又無法進行下去。在這里,維特根斯坦敏銳地看到了語言游戲中悖論的存在:沒有任何行動的原因能夠由規(guī)則加以確定,因為每種行動的原因都可以根據規(guī)則而得出。維特根斯坦解釋道,我們可能在沒有了解規(guī)則的情況下進行語言游戲,但我們卻在語言游戲中遵守著規(guī)則,這樣語言游戲才能進行下去。因此,可以說,人類的一般行為包括語言行為是在沒有明確規(guī)則的情況下展開的,但是我們可以對這些行為進行規(guī)則的解釋。這說明遵守規(guī)則的過程是“盲目的”,正如維特根斯坦所指出的那樣:“當我遵守規(guī)則時,并不選擇。我盲目地遵守規(guī)則?!?維特根斯坦,1996:128)也正因為遵守規(guī)則的過程是盲目的,所以對于為什么要遵守如此這般的規(guī)則是沒有理由的,因此,維特根斯坦提出,由于遵守規(guī)則是無法確定的,所以“必須這樣毫無理由地走下去,但這并不是因為不能掌握理由,而是因為不存在理由”(同上:180)。對于語言游戲悖論,我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把遵守規(guī)則的理由視為不可說的,不是對人類理性的懷疑,而是對人類理性的確定和自信。維特根斯坦認為,人類使用語言的能力是自然而然的,根本不需要尋找某種原因或理由來證明。使用語言是人類生活的一個部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誠如維特根斯坦所說:“如果你企圖懷疑一切,你就達不到懷疑一切的程度。懷疑的游戲本身就預先假定了肯定?!?維特根斯坦,2002:18)所以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沒有終極的理由并不會產生懷疑,遵守規(guī)則不依賴于終極的理由,只要有理由的存在,就會產生對理由的懷疑。反之,沒有理由,就沒有懷疑。而人們使用語言,遵守規(guī)則,投身語言游戲就是這樣一種無需理由的活動。綜上所述,語言游戲規(guī)則不同于語法規(guī)則,它先在地植根于人們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