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甫的典籍著述與學術(shù)發(fā)展_第1頁
徐仁甫的典籍著述與學術(shù)發(fā)展_第2頁
徐仁甫的典籍著述與學術(shù)發(fā)展_第3頁
徐仁甫的典籍著述與學術(shù)發(fā)展_第4頁
徐仁甫的典籍著述與學術(shù)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徐仁甫的典籍著述與學術(shù)發(fā)展

0補志考志之風25世紀中原只有七本藝術(shù)文獻。自清朝康朝和雍朝以來,不斷以“一代寫作”為原則,補充了《無藝術(shù)文獻》的官方歷史,形成了《歷代詩選》的風格?!蛾悤贰侗饼R書》《周書》本無藝文志,《隋書》雖有經(jīng)籍一志,卻是“記一代之藏書”而非“記一代之著述”。徐仁甫為陳、北齊、周、隋四代著述分別補撰了《補陳書藝文志》《補北齊書藝文志》《補周書藝文志》《補隋書藝文志》四篇補志(以下簡稱四《補志》),是補志風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補撰的兩種形式-1988),名永孝,字仁甫,以字行,四川省大竹縣人,室名乾惕樓,其學問以經(jīng)史為根柢,遍及文學、史學、目錄學、小學、現(xiàn)代語言學等諸多領域。徐仁甫于四川師范學院(現(xiàn)四川師范大學)任教近半世紀,一生筆耕不輟,代表作有《左傳疏證》《史記注解辨正》《楚辭文法概要》《杜詩注解商榷》等,其名載入《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家》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家》辭典徐仁甫于1940年再稿了四《補志》,于1942年至1945年陸續(xù)發(fā)表在《志學》月刊上。四《補志》創(chuàng)作時間集中,并且在著錄依據(jù)、著錄方法、著錄格式、體例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一致性,可看做是一個“補志系列”。其中僅《補周書藝文志》為全稿,《補陳書藝文志》《補北齊書藝文志》《補隋書藝文志》三篇均為未完稿。史志補撰風潮發(fā)展到清末,南北朝以外的歷代正史都已補齊藝文志,學者們開始將補撰的目光聚焦于宋、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八代。為八代著述補撰藝文志,除了可以從《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紀傳中抄出相關(guān)信息外,還可以依靠《隋書·經(jīng)籍志》和《南史》《北史》紀傳,因為《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了秘閣所存的宋、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八代經(jīng)籍,而《南史》《北史》紀傳取材于八代正史和雜史一千余卷,其中也包括對八代著述的記載。因此,總結(jié)宋、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八代著述可以有兩種形式:第一,為《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和隋代著述分別補撰藝文志;第二,為《南史》《北史》補藝文志,或進一步完善《隋書·經(jīng)籍志》。徐仁甫不滿于將諸代藝文混合記載在一書之中的情況,遂采用第一種形式,分別為諸代補撰藝文志,他在《大竹縣藝文志序》中說“正史之志典籍者,才四之一,逮清儒輯補,掇拾叢殘,顯然以彰,讀史者為之一快,而梁、陳、魏、齊、周、隋諸代,雖有《五代史志》,混而不析,獨嗟蓋闕。庚辰秋,余不自量,續(xù)而補之,于是二十四史無藝文之闕矣”徐仁甫對自己的“補志系列”評價很高,認為從此“二十四史無藝文之闕矣”。確實,經(jīng)過了徐仁甫的補撰,二十四史中沒有缺少藝文志的了。但是,徐仁甫現(xiàn)存的《補志》畢竟不是全稿。徐仁甫以后,又有1944年冉昭德《補陳書藝文志》,全稿現(xiàn)亦不存,僅存有《序》。后又有楊壽彭《補陳書藝文志》2李正復興、陳、北周、周三代文獻編纂與李正內(nèi)在《代藝文志》徐仁甫認為當時沒有“析而不混”之作,其實不然。實際上,梁、陳、魏、齊、周、隋諸代中“析而不混”之作已經(jīng)有王仁俊《補梁書藝文志》、李正奮《隋代藝文志》,可能還有李正奮《補后魏書藝文志》,只是由于此三書長期以稿本或抄本形式存世,徐仁甫未得而見,故有此論。除此之外的陳、北齊、周三代確實如他所說,還沒有“析而不混”之作,僅在汪之昌《隋書經(jīng)籍志校補》、張鵬一《隋書經(jīng)籍志補》、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三部“混而不析”之作中涵蓋了陳、北齊、周三代著述的相關(guān)信息。與汪之昌、張鵬一、徐崇、李正奮相比,可以見出徐仁甫四《補志》的特點。2.1著錄依據(jù)完備汪之昌《隋書經(jīng)籍志校補》補《隋書·經(jīng)籍志》未收錄的宋、齊、梁、陳代著述,著錄依據(jù)僅為《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四部正史,體例上采用札記體,分為四卷,卷一大致為經(jīng)部,卷二大致為史部,卷三大致為子部,卷四大致為集部,雖大致按四部分類法的順序排列內(nèi)容,但沒有標明部類,且以人系書,若某人的著述遍及經(jīng)史子集,則也只能同系于一條札記之下,因此無法嚴格按照四部分類法的順序,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目錄學之作。與汪之昌相比,徐仁甫的《補陳書藝文志》從《陳書》《南史》紀傳和《隋書·經(jīng)籍志》、兩《唐志》《日本國見在書目》《漢魏佚書鈔》《玉函山房輯佚書》等文獻中分別抄出陳代著述,著錄依據(jù)更加完備。體例上,以書名、作者標目,每條目下說明資料來源、與各目錄書所錄書名、卷數(shù)的異同,以及《隋志》是否收錄,每一部類末總結(jié)數(shù)量,沒有序言和提要,體例雖然簡單,但已然是典型的補史目錄的體例,比汪之昌書更加便于尋檢。徐仁甫《補陳書藝文志》是未完稿,僅成經(jīng)部和史部的正史、別史、雜史、起居注、職官、儀注、刑法七類(1),就經(jīng)部和史部七類來看,徐仁甫的收書數(shù)量大大超過了汪之昌(2),凡是汪之昌所有,徐仁甫均有,徐仁甫更比汪之昌多出42條,這是由徐仁甫的著錄依據(jù)更廣決定的。其中“沈文阿《儀禮》八十余卷”“沈不害《五禮儀》一百卷”兩條,二人雖都有收錄,但置于不同部類,汪之昌置于卷一(其卷一大致為經(jīng)部,卷二大致為史部),徐仁甫則在史部儀注類中,可見汪之昌所用札記體的分類作用較弱。徐仁甫之作收錄更為全面,體例簡潔,更便于考索,但未完稿,實為遺憾2.2與張仁平臺作說明張鵬一《隋書經(jīng)籍志補》也是增補《隋書·經(jīng)籍志》未收書籍之作,主要補魏、北齊、周、隋代著述,輕南朝著述,全書僅錄南朝梁人著述兩條,在所補朝代上與汪之昌相輝映。此書主要依《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本傳著錄,采用四部分類法,以書名、卷數(shù)、作者標目每條下引著錄本條所依據(jù)的原文以及《北史》異同,偶有按語,是典型的補史藝文志體例。與張鵬一相比,徐仁甫的《補北齊書藝文志》(完稿部分)、《補周書藝文志》《補隋書藝文志》(完稿部分)收書數(shù)量都更多,《補北齊書藝文志》(完稿部分)張鵬一有而徐仁甫無的1條,徐仁甫有而張鵬一無的32條;《補周書藝文志》中張鵬一有而徐仁甫無的4條,徐仁甫有而張鵬一無的104條;《隋代藝文志》(完稿部分)凡張鵬一有,徐仁甫均有,徐仁甫更比張鵬一多出31條。這是由于徐仁甫的著錄依據(jù)不僅僅有《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本傳,還有《紀》及他人《傳》以及《北史》《隋志》、兩《唐志》、《通志·藝文略》《北堂書鈔》《隋書·天文志》《隋書·律歷志》、嚴可均《全后周文》等,即徐仁甫的著錄依據(jù)更廣。但是,徐仁甫之作中也有條目與張鵬一的著錄依據(jù)相同,是依據(jù)《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本傳而來,但張鵬一卻未著錄,可見徐仁甫在文獻爬梳上也更加細密2.3《補志》與徐仁救濟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基于汪士鐸《南北史補志》,為《南史》《北史》補撰藝文一志。此書雖然也將南北朝著述“混而不析”,但于每類之下先標明朝代,然后才系之以本朝條目,更便于檢尋。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全依《南史》《北史》紀傳著錄,沒有參稽《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也不錄《隋志》、兩《唐志》等目錄書所記。與徐崇相比,徐仁甫四《補志》的體例、著錄條目的句式、每部類后總述的句式與徐崇相同,可見,徐仁甫受徐崇影響頗大。但二者在類目設置上存在些許不同,徐仁甫于經(jīng)部列“五經(jīng)總義”類,而徐崇將“五經(jīng)總義”類與“論語”類合而為一“論語并五經(jīng)總義”類,史部分類或也略有不同。由于著錄依據(jù)更加完備,徐仁甫所收書的數(shù)量超過徐崇,《補陳書藝文志》(完稿部分)中徐崇有而徐仁甫無的3條,徐仁甫有而徐崇無的28條;《補北齊書藝文志》(完稿部分)中徐崇有而徐仁甫無的2條,徐仁甫有而徐崇無的12條;《補周書藝文志》中徐崇有而徐仁甫無的6條,徐仁甫有而徐崇無的58條;《隋代藝文志》(完稿部分)凡徐崇有,徐仁甫均有,徐仁甫更比徐崇多出17條2.4《補隋書藝文志》的收書標準李正奮《隋代藝文志》專補隋代著述,改變了此前隋代藝文總是與南北朝藝文“混而不析”的情況。此書依著錄,著錄依據(jù)廣泛,采用四部分類法,以書名、卷數(shù)、作者標目,小字注明著錄依據(jù)和他書不同之處,每部下介紹本部分類,每類后總述部數(shù)卷數(shù)及存疑情況。該書在稿本的基礎上刪繁就簡,無提要,僅在必須處征引著錄依據(jù)原文或加案語,體例十分簡潔。李正奮《隋代藝文志》成書后,長期以稿本形式流傳,徐仁甫很可能沒有目見,因此兩人的行為可謂不謀而合。與李正奮相比,徐仁甫的《補隋書藝文志》(完稿部分)收書數(shù)量較少。其原因之一是徐仁甫的著錄依據(jù)少于李正奮,如依靠《經(jīng)義考》,李正奮多得“王通《贊易》”、“王通《論禮》”兩條,依靠《毛詩正義序》,李正奮多得“劉焯《毛詩義疏》”一條,依靠《直齋書錄解題》,李正奮多得“李孟悊《古禮疏》”一條。其原因之二是徐仁甫對《隋書》《北史》紀傳、《隋志》、兩《唐志》搜羅不盡,如遺漏“劉佑《歸正易》”、“臨恭孝《孔子馬頭易卜書》”兩條。但是,有些條目缺失的原因并非徐仁甫的遺漏,如“顧彪《古文尚書音義》”,李正奮依《舊唐志》著錄,查《舊唐志》記為“顧彪《古文音義》五卷”,而徐仁甫于“《今文尚書音》一卷”后記“兩《唐志》作古文音義五卷”,疑認作一書。再如“魯世達《毛詩音義》”,李正奮依兩《唐志》著錄,徐仁甫于“《毛詩并注音》八卷”后記“兩唐志作《音義》二卷”,疑認作一書。其原因之三是二人收錄標準不同,這是造成徐仁甫與李正奮著錄差異的最主要原因。由李正奮《隋代藝文志》書前《凡例》可知,該書收錄隋代著述的標準和方法有二:第一,若其人《隋書》有傳,即采其隋時著述;第二,凡曾仕于隋而不仕于唐的即記為隋人,錄其著述。也就是說,李正奮之書名為“隋代藝文志”,實際上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隋人著述志”。而徐仁甫《補隋書藝文志》收書標準如何?徐仁甫此文無《凡例》,且為未完稿,但四篇《補志》既然可看做是一個“補志系列”,就可以結(jié)合四《補志》中的唯一完稿《補周書藝文志》一同考察收書標準?!堆a周書藝文志》中李正奮記為隋人,而徐仁甫不記為隋人而記為北周人的有:沈重、姚僧垣、蕭圓肅、明克讓。沈重、姚僧垣、蕭圓肅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梁、周度過,入隋三四年而亡,其著述多成于仕梁、周之時,《隋書》無傳,因此徐仁甫依《隋志》及《周書》《北史》紀傳,將其著作錄入《補周書藝文志》。明克讓雖由周入隋,但仕隋長達十四年,《隋書》有傳,曰“著孝經(jīng)義疏一部,古今帝代記一卷,文類四卷,續(xù)名僧記一卷,集二十卷”由此可見,徐仁甫《補隋書藝文志》完稿部分收書數(shù)量之所以少于李正奮《隋代藝文志》相同的部分,是因為徐仁甫所錄為“隋代所成之書”,而非“隋人所著之書”。李正奮錄“隋人所著之書”,又將“隋人”界定為包含死后追封在內(nèi)的“仕于隋而不仕于唐”之人,收書范圍更廣,因此收書數(shù)量多于徐仁甫。同時,李正奮在辨別撰者年代時缺乏嚴密的考證,有時會出現(xiàn)失誤,如誤將宋人庾蔚之認作隋人,多收“庾蔚之《禮論鈔》”“庾蔚之《禮問答》”二條。徐仁甫收錄了李正奮未收條目8條,可與李正奮之書互為參考綜上所述,徐仁甫創(chuàng)作四《補志》是為了分別反映陳、北齊、周、隋代著述的情況,徐仁甫從《陳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紀傳和《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等文獻中分別抄出陳代著述、北齊著述、北周著述、隋代著述成四《補志》,依四部分類法排列,以書名、卷數(shù)、作者標目,并在每一條目下標明此條的著錄依據(jù),用簡潔的語言記錄各書目、紀傳、輯佚書對此條內(nèi)容的記載。作為正史之一志,徐仁甫采用部下無序而書下有釋的方式,控制藝文志的篇幅,防止“闊眉半額”,因此雖然注解簡單且無提要,但更便于檢索查詢。3目錄學理論與方法除四《補志》外,徐仁甫的目錄學著述還有《漢書藝文志補注補正》《漢書藝文志叢考(二則)》《大竹縣藝文志》。前二者采用傳統(tǒng)的考據(jù)方法,雖涉及《漢書·藝文志》,但較少涉及目錄學的理論和方法,而于史書注解的貢獻較大。后一者是徐仁甫基于“(詩文)不得冒之以藝文之志”的想法,依據(jù)《大竹縣志》列傳、故老遺聞補原《藝文志》所漏收的學術(shù)著作而成的新《藝文志》,雖然在檢索書籍、激勵后學、防止散佚方面自有其價值,但也有方志藝文志內(nèi)容蕪雜的通病,即“志書所載,糅雜紛紜,實難征信”四《補志》雖然篇幅短小且存在未完稿,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的作用,徐仁甫曾在《漢書藝文志補注補正》一文題句云“辨章學術(shù)鏡源流,《七略》失傳班則劉。目錄校讎同一轍,清儒從此有千秋”3.1徐仁平臺及其學術(shù)意義從收書數(shù)量來看,《補陳書藝文志》《補北齊書藝文志》《補周書藝文志》于經(jīng)部禮類所收數(shù)量最多,能夠直觀反映出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禮學尤明”的時代,陳、北齊、周禮學興盛,且陳尤重《喪服》,不僅是皮錫瑞所說的“南學之可稱者,惟晉、宋間諸儒善說禮服。宋初雷次宗最著,與鄭玄其名”徐仁甫將八代著述“析而不混”地展現(xiàn)出來,所收條目多于汪之昌、張鵬一、徐崇,這些多出的條目大多在禮類喪服、史部起居注類、史部儀注類。因此,徐仁甫之作反映南北朝學術(shù)發(fā)展情況的準確性和深刻性都超過了汪之昌、張鵬一、徐崇之作。從所收書的類型上來看,經(jīng)部風行“義疏體”,如《補陳書藝文志》有周弘正《周易義疏》十六卷、顧越《毛詩義疏》《喪服義疏》等,《補周書藝文志》有蔡大寶《尚書義疏》三十卷、沈重《毛詩義疏》二十八卷、熊安生《禮記義疏》四十卷等,《補北齊書藝文志》有李鉉《毛詩義疏》《三禮義疏》《孝經(jīng)義疏》《論語義疏》等,表現(xiàn)出當時訓注方法的創(chuàng)新。3.2《補志》的藏書分類除了收書情況之外,四《補志》的類目設置也能反映一些陳、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