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_第1頁
論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_第2頁
論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_第3頁
論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根據(jù)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教育與高等教育相結合,引導大學生自我引導、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由此成了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學術界關于自我教育的研究包括自我教育的能力培養(yǎng)、引導機制、評價機制等內容,而對自我教育在理論上何以可能問題,即其理論基礎問題的研究較少。本文分析了中西思想史上三種自我教育的理論基礎:人性論基礎、認識論基礎和教育學與心理學基礎,并通過對三種不同理論基礎的比較,探討不同理論基礎對教育機制的制約,從而為當前大學生自我教育提供理論資源。一、以性善論為基礎的自我教育儒家將自我教育的理論基礎定位于性善論及道德自我反省能力的肯定上。性善論是儒家人性論的主導思想??鬃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人的天性都是近似的,由于環(huán)境的習染才產生了善惡的不同。孟子則主張“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并以人人皆有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的四種端緒。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儒家提出了反省內求的自我修養(yǎng)方法??鬃訌娬{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提出了“見不賢而內自省”(《論語·里仁》)、“內省不咎”(《論語·顏淵》)、“君子求諸己”(《論語·衛(wèi)靈公》)、“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等觀點。在孟子那里,人性善只是一種善的端緒,并非必然地表現(xiàn)為善行。人的賢與不肖、智與愚的區(qū)分,決定于人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養(yǎng)之、啟發(fā)之、擴充之,正如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宋明理學家發(fā)展了孔、孟的修養(yǎng)理論而形成了更為細密的“操存涵養(yǎng)”、“省察克治”的修養(yǎng)工夫?,F(xiàn)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維明指出:“儒家關于人性可臻完美的信念是基于如下假設:學習做人需要終身投入并且不停地進行自我教育?!痹谥袊逃碚摰陌l(fā)展過程中,孟子的性善論影響極為深遠,成為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傳習錄》)王守仁不承認良知是外在規(guī)范的內化結果,而是把良知看成人本有的內在特征。具體說來,良知是人的內在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體系,具有指導、監(jiān)督、評價、判斷的作用。為了說明良知的內在性,王守仁指出內在于人心的良知具有知善知惡的功能。對此,王守仁這樣說:“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薄傲贾皇莻€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傳習錄》)良知是人內心的是非之心,它是每個人都先天具有的,不是通過“學”、通過“慮”而得到的,因此良知存在具有先天性和內在性,并且良知還是行為的道德判斷力。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王守仁用“致良知”概括教育的本質,即教育是為了喚醒人們心中的良知,讓至善的良知指導人們的行為??梢哉f孟子和王守仁的教育理論是一脈相承的,都是以性善論為基礎的自我教育。儒家所講的人的反省內求能力從何而來呢?現(xiàn)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解釋孔子的仁時指出,仁具有兩大特質,一是覺,不是感官知覺或感覺,而是《孟子》中的“惻隱之心”或“不忍人之心”。因為“覺”是指點道德心靈,有此覺才可感到四端之心,否則便可說是麻木。二是健,即《易經(jīng)》“健行不息”之健,亦即“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之意,指君子觀察天地的健行不息的境況之后,立志效法天道而健行不息??傊?儒家自我修養(yǎng)理論建立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強調人性中本來就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修養(yǎng)方法便是主體不斷反省內求自我內在的仁心仁性,并使之精純。儒家的修養(yǎng)工夫是向人的內心做,強化人的自我反省能力,這種修養(yǎng)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任重而道遠。二、自我凈化的本質內在聯(lián)系自然意志的自然體系人的主體性的確立與發(fā)揮是西方自我教育思想的基礎。一個人只有當他能夠意識到自己活動所具有的社會意義時,他才最終成為主體。只有具有明確的主體意識,人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并按照社會要求來設計、完善并創(chuàng)造自我,從而使自覺的自我教育成為可能。主體性觀念在西方有悠久歷史。蘇格拉底提出了“認識你自己”的思想。認識自己即了解自己的思想道德狀況,發(fā)展自己的思想道德,使自己的靈魂更加完善。認識自己的過程便是主體性覺醒的過程,實際上便是一種自我教育。近代德國哲學家康德以自由意志為人的本質特征,將自我心中的道德律作為神圣原則,人的主體性在道德領域得到了空前張顯。他指出:“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當做普遍立法的意志”,這便是康德著名的“意志自律”,即自己為自己立法。意志有兩層含義:一是Wille,指實踐理性自身。一層是Willktir,指行為的自覺意志。前者是普遍立法的意志,后者是個體執(zhí)行的意志。只有當Willkun將Wille當作法令接受而執(zhí)行時,意志才成立。對于康德的道德自律觀念,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肯定,“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礎則是人類精神的他律”??傊?西方傳統(tǒng)的自我教育理論是建立在主體自我覺醒的基礎上,主體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我??档碌牡赖侣闪钍怪黧w性在道德領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使主體的自我完善在理論上具有了普遍必然性。三、自我教育的核心—教育學與心理學基礎———以蘇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論為代表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蘇聯(lián)著名教育理論家,他從教育學與心理學角度對自我教育進行了研究與實驗。他不僅強調了學生自我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深入研究了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方法。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角度看,應加強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而不是教師單純的知識灌輸。蘇霍姆林斯基在分析蘇聯(lián)教育的誤區(qū)時指出:“教育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地用在怎樣把更多的關于周圍世界的知識、更多的科學真理和道德準則灌輸?shù)綄W生的頭腦里去。少年認識了許多事物和了解了許多知識,但是他并不認識和了解自己。要知道,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從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角度看,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關鍵培養(yǎng)自尊感。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當一個人做到自我教育的要具有兩個前提:一是他的心靈認可良言和忠告,二是他對類似責備的目光等純人性的教育手段非常敏感。如果不具備這兩個條件,或者只對粗暴行為、苛責語言等教育手段有反應,這樣的人是根本不可能進行自我教育的。因此,自尊心、自我尊重感正是這種激起人的敏感心靈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理論,是在西方哲學對人的主體性尊重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而提出的一種新型教育理論。這種教育理論最大的特點是注重學生學習的內化過程,強調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其培養(yǎng)的著力點是學生的自尊心。四、合理選擇教育的理論基礎由于自我教育的理論基礎不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也隨之不同。如果以中國儒家的人性論為理論基礎,則需要培養(yǎng)人的反省內求善性、仁心仁性的能力。對于仁心仁性的反省能力雖然人皆有之,但由于現(xiàn)實生活的蒙蔽與誘惑,很多人會變得遲鈍,麻木不仁,所以需要一個長期的自我修養(yǎng)過程。如果以西方哲學的認識論為基礎,以人的主體性凸顯為導向,則主要在理論上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傾向,對于主體的地位、作用、價值充分肯定。至于現(xiàn)實的道德如何可能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問題,西方思想家研究較少。如果以現(xiàn)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既然人的自我教育能力源于人的自尊心,那么培養(yǎng)人的自尊心便成了自我教育的重要任務。既然不同的理論基礎會導致自我教育方法的不同,那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時,應在三種理論基礎之間做出相應的選擇,否則便很難確立相應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果同時種采用幾種理論基礎,則需要對幾種自我教育理論關于人的自我教育能力來源理論及不同教育方法之間的溝通問題進行研究。在當今的教育實踐中,為使自我教育從理論構建變成現(xiàn)實活動,教育界進行了種種嘗試,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美國通識教育的代表人物紐曼(Newman)、波茨坦(Botstein)等認為大學非職業(yè)教育,應重視人文陶冶與藝術修養(yǎng),使學生將來能過一種整全的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增進個人能力,在實用技能上能實現(xiàn)自我學習,在道德生活中能實現(xiàn)自我教育。在港臺乃至大陸的通識教育實踐中,努力賦予教育以人文精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