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代候官考述
漢代的后官員是宋代歷史記錄中罕見的一個名字,但也容易混淆。候官,或指觀測日月星辰等天象物候、占卜吉兇為朝廷提供天象預警的職官,如《漢書·王莽傳》載:“又候官奏月犯心前星,厥有占,予甚憂之?!盵1](P4159-4160)或指分布在漢王朝境內(nèi)的軍事候望機構(gòu),如《漢書·地理志》中敦煌郡“敦煌縣”注“中部都尉治步廣候官”[1](P1614)?!逗鬂h書·郡國志》:“張掖屬國戶四千六百五十六,口萬六千九百五十二。候官、左騎千人、司馬官、千人官?!覜鲋荽淌凡?郡十二,縣、道、候官九十八?!盵2](P3521)然而,史書記載僅如此類,且極為簡略。上世紀20年代以來,在敦煌、額濟納河流域等地區(qū)先后出土了大量的漢代簡牘,與之相應,國內(nèi)不少地區(qū)還有涉及候官的漢代印章、封泥等材料出土,為我們認識漢代候官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資料。從性質(zhì)判斷,出土文獻記錄的候官,主要為漢王朝疆域內(nèi)的軍事候望機構(gòu),大多設置在漢王朝的邊境地區(qū),其中以河西地區(qū)尤為集中,而在內(nèi)地亦有候官設置。這樣的機構(gòu)分布廣泛,地位重要,是研究漢代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由于材料或研究視野的局限,候官的歷史作用常常被學界忽視或低估。簡牘中記錄的邊塞候官,以永田英正、吳昌廉、李均明等先生的研究為代表,學者們研究和討論的居多。內(nèi)地所置的候官卻因資料少見而罕有學者關注[3](P401-409)。綜合來看,新舊居延漢簡和近年來公布的肩水金關漢簡等資料一、與匈奴、少數(shù)民族勢力的關系西漢前期,漢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既有密切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也存在尖銳的矛盾。漢與匈奴之間,以及與西南夷和東甌、閩越、南越等少數(shù)民族勢力之間都發(fā)生過激烈的對抗和沖突。出土文獻資料表明,在漢朝遼闊的邊境地區(qū),設置有數(shù)量眾多的候官,這是漢朝因應形勢需要、維護邊防安全的重要舉措。(一)漢代邊境郡的立候官漢王朝北方邊境候官的置立,源于漢廷和匈奴勢力的斗爭?!妒酚洝ば倥袀鳌份d,匈奴在秦末戰(zhàn)亂之時開始強大,“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于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強,控弦之士三十馀萬?!吓c中國為敵國”[4](P2909)。漢初國力貧弱,被迫采取和親政策。漢文帝曾說:“今匈奴內(nèi)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今未能銷距,愿且堅邊設候,結(jié)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盵4](P1242)漢文帝以匈奴入侵給吏民帶來戰(zhàn)亂之苦為由,主張鞏固邊防、加強防御。其中的“設候”,當指設置承擔候望軍情之職的候官等機構(gòu)。至武帝時漢王朝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采取進攻性策略。一方面派遣張騫通使西域,以斷匈奴右臂;一方面派遣衛(wèi)青、霍去病等用兵匈奴,直接武力征服。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4](P2911),漢王朝占領了朔方至河西的大片土地。同時,漢王朝開始建置郡縣,修筑障塞,修渠墾殖,實行軍屯[5](P11-13)。在此背景之下,邊郡地區(qū)紛紛置立候官。這些候官主要是在邊塞防線之上,率領部隧吏卒候望敵情、傳遞烽火,擔當防御匈奴、羌等少數(shù)民族勢力侵襲之責的軍事機構(gòu)?!稘h書·武帝紀》:“匈奴入定襄、云中,殺略數(shù)千人,行壞光祿諸亭障?!鳖亷煿抛?“漢制,每塞要處別筑為城,置人鎮(zhèn)守,謂之候城,此即障也。音之向反?!盵1](P201-202)這里的候城即候官所在之城,亦稱鄣或障。漢代“障”字或作“鄣”,在居延漢簡中甚為常見。在邊塞防御體系中,候官的作用無可替代?!稘h書·趙充國傳》載,趙充國上書漢宣帝說:“竊見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吏卒數(shù)千人,虜數(shù)大眾攻之而不能害?!盵1](P2989)數(shù)千吏卒承擔起維護邊防安全的職責,其中統(tǒng)率吏卒候望軍情的候官功不可沒。《漢書·地理志》所載漢朝疆域從西到東,設置有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北地、上郡、五原、樂浪等北邊八郡,共有十二障。這些障,多數(shù)注明是都尉治所所在,沒有注明的部分障,如敦煌郡之魚澤障,《漢書·孫寶傳》有“上以林朋黨比周,左遷敦煌魚澤障候”[1](P3261)。敦煌漢簡1871簡有“今遷為敦煌魚澤候守丞”[6](P292),則知魚澤障為候官障。其它如五原郡之石門障、樂浪郡之云障等,也應為候官障。出土文獻資料顯示,漢境北部諸郡有不少候官史書失載。如北地郡有北部候官。居延漢簡336·13、336·12、340·9中有“都尉丞何望功一勞三歲一月十日北地北部鄣候杜旦功一勞三歲”,其中杜旦為“北地北部鄣候”,即北地郡北部候官之候。五原郡有五原候官。故宮博物院藏有西漢武帝時的兩面鉛印,印文一面為“五原都尉章”,另一面為“五原候印”[7](P41)。五原候即為五原候官之候。為何都尉與候印章合一,目前尚未可知。代郡有高柳候官。漢印中還有“高柳塞尉”[8](P62)。據(jù)《漢書·地理志》:“代郡,秦置?!吡?西部都尉治。”[1](P1622)高柳為代郡屬縣,西部都尉治所所在地。高柳塞尉,當指西部都尉所轄高柳候官之塞尉。漢簡所見邊塞防御組織中常以候官名塞,如“甲渠候官塞”稱“甲渠塞”。每塞各設塞尉作為候的屬吏,秩為二百石[9](P51)。漁陽郡有長平候官。漢印有“漁陽長平候”[8](P107)?!稘h書·地理志》載:“漁陽郡。秦置。莽曰通路?!?都尉治?!盵1](P1623-1624)要陽縣設有漁陽都尉,而不見有“長平”之名。長平候當為漁陽都尉統(tǒng)轄下的長平候官之候。定襄郡有卻胡候官。漢印中有“得降卻胡候”[8](107)。得降,為王莽時定襄郡名改稱?!稘h書·地理志》:“定襄郡,高帝置。莽曰得降。屬并州?!溥M,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莽曰伐蠻。襄陰,武皋,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武要,東部都尉治。莽曰厭胡。定襄,莽曰著武。”[1](P1620)定襄郡設有西部、中部、東部共三都尉,其下候官不在少數(shù),卻胡候官為其中之一。(二)西漢及以后漢初或以后西漢后期諸郡的候望防御機構(gòu)在漢朝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征服和經(jīng)營過程中,候官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漢代印章、封泥等材料,可以為候官的設置提供證明。武都郡有武都候官。漢印有“武都候印”[10](P127),武都郡為漢武帝時所置之郡。《史記·西南夷列傳》:“南越破后,及漢誅且蘭、邛君,并殺筰侯,冉駹皆振恐,請臣置吏。乃以邛都為越巂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盵4](P2997)《漢書·地理志》載:“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樂平?!h九:武都,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盵1](P1609)“武都地雜氐、羌,及犍為、牂柯、越巂,皆西南外夷。”[1](P1646)可知,武都縣為武都郡治所在,武都候官應在縣境之內(nèi)。武都郡為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勢力聚集之地,兩漢之時曾經(jīng)多次發(fā)生變亂,漢朝不遺余力在此平叛戡亂并加以經(jīng)營。漢昭帝時,“武都氐人反,遣執(zhí)金吾馬適建、龍額侯韓增、大鴻臚廣明將三輔、太常徒,皆免刑擊之”[1](P3843),“后復率擊武都反氐”[1](P225)。光武帝時,“參狼羌寇武都,隴西太守馬援討降之”[2](P60),“參狼羌寇武都,敗郡兵,隴西太守劉盱遣軍救之,及武都郡兵討叛羌,皆破之”[2](P84)。漢安帝時,“先零羌寇武都、漢中,絕隴道”[2](P221)。漢順帝時,“武都塞上屯羌及外羌攻破屯官,驅(qū)略人畜”[2](P264)。武都統(tǒng)轄的邊塞之上,叛亂時起,武都候官等這樣的候望防御機構(gòu)當不在少數(shù)。九真郡有胥浦候官。出土漢代封泥有“胥浦候印”字樣?!稘h書·地理志》:“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開?!h七:胥浦,莽曰驩成?!瓱o切,都尉治?!盵1](P1630)王人聰認為,胥浦為縣名,冠于“候”字之前不合漢官印文例,應為南越國之官印[11](P135-137)。這種看法并不妥當,如簡牘資料中有縣的名稱與候官之名相同的例子,漢張掖郡有居延縣,亦有居延候官,酒泉郡有會水縣,也有會水候官(詳見下文)。這些候官之長稱居延候、會水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漢武帝時,平南粵,“上便令征西南夷,平之。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1](P188)。九真郡為漢王朝平定西南夷時所置,胥浦縣為郡治所在,“胥浦候”應為胥浦候官之候。九真郡是民族矛盾沖突較為集中之地。光武帝時,“交阯女子徵側(cè)及女弟徵貳反,攻沒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夷皆應之,寇略嶺外六十余城”[2](P838)。漢安帝“建康元年,日南蠻夷千余人復攻燒縣邑,遂扇動九真,與相連結(jié)”[2](P2839)。漢桓帝時,“九真蠻夷叛”[2](P302)。民族矛盾斗爭激烈、戰(zhàn)事不斷,作為候望敵情、為漢王朝提供軍事預警的候官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機構(gòu)。蒼梧郡有蒼梧候官。漢代封泥有“蒼梧候丞”字樣[8](P50)。《漢書·地理志》:“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盵1](P1629)蒼梧郡為漢武帝時平定西南夷之后所置。蒼梧候丞指蒼梧郡蒼梧候官之丞。類似的辭例,漢簡多見,如“肩水候丞”(306·20)指肩水候官之丞。敦煌漢簡483有“玉門候丞”[6](P238),指玉門候官之丞;簡1685有“大煎都候丞”[6](P284),指大煎都候官之丞。豫章郡有豫章候官。漢封泥有“豫章候印”[10](P126)?!稘h書·地理志》:“豫章郡,高帝置。莽曰九江。……縣十八:南昌,莽曰宜善?!落?都尉治。莽曰偶亭?!盵1](P1593)在漢王朝疆域中,豫章一度處于漢廷與閩越、南粵等少數(shù)民族勢力碰撞的前沿。漢武帝元鼎五年,南粵反,漢軍出師征伐,“令諸校留屯豫章梅領待命”[1](P3861)。豫章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新淦有豫章都尉,豫章候官應為其轄屬候官之一。漢王朝疆域南北邊境諸郡,大多處于與少數(shù)民族勢力斗爭的前沿,候官作為常態(tài)化的軍事防御、管控邊民人口流動的機構(gòu),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隨著統(tǒng)治力量的消長變化、統(tǒng)治區(qū)域的擴大或縮減、邊境政治局勢的穩(wěn)定或動蕩,候官等屯戍機構(gòu)和邊塞亭障烽燧等防御體系會隨之發(fā)生變化,諸多邊郡候官的存立興廢也會有一定的差別。其中漢王朝疆域西北部的河西地區(qū),敦煌漢簡記錄的屯戍活動最早為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3年),最晚在漢桓帝元嘉二年(153年)[12](P1、156),候官等屯戍機構(gòu)存在長達260余年,值得專門研究。二、河西地區(qū)的候官整體樣態(tài)研究河西地區(qū)是漢王朝反擊匈奴并向西北擴充勢力的戰(zhàn)略重地,在邊郡防御體系中候官有著重要地位,前賢已經(jīng)做過不少研究。但由于研究材料、方法或角度的局限,這些研究并未能揭示河西地區(qū)候官的整體樣貌。敦煌漢簡、居延漢簡等材料中有大量河西地區(qū)候官活動的記錄,張掖、敦煌、酒泉、武威等河西四郡設置有數(shù)量不等的候官,以下對這一地區(qū)候官的分布和設置情況進行綜合考察。(一)背景書:“甲渠”至“鹿”陳夢家對居延漢簡所見張掖郡內(nèi)居延、肩水都尉府下轄候官做了統(tǒng)計,具體如下:居延都尉轄:居延、遮虜、殄北、甲渠、卅井等候官。肩水都尉轄:肩水、橐他、廣地、倉石、庾等候官[9](P71)。新舊居延簡及后出土的西北漢簡資料證明,張掖郡內(nèi)設置的候官總數(shù)當不止上述兩都尉之下的十個候官。以下涉及張掖郡的候官資料可見:1.甘露四年戊寅朔甲午甲渠鄣守候何齊移肩水金關令史□罷軍徙補觻得臨谷候官令史書到案籍內(nèi)如律令73EJT5:68A[13](P112)2.詣靡谷守候居延左尉正月丁酉夜大半當曲卒輔受收降卒□付卅井卒常界中八十里定E.P.T52:2153.張掖封淺塞尉73EJT37:39[14](P35)4.□為且鹿伏牛隧長73EJT30:196[15](P200)5.□且鹿候長73EJT37:1282[14](P200)6.觻得一詣靡谷候官四月癸卯□鹿候官卒朋夜食時□73EJT33:4[14](P2)7.北出七封三封張掖大守章詣居延府其二封詔書六月□□辛丑起二枚角□塞尉詣廣地□肩水一枚楊成掾□詣肩水一封都尉詣肩水73EJT23:804B[16](P221)8.一石八斗以食萃彭候丞青北出三人十一月盡壬子十日積73EJF1:32[14](P281)9.氐池塞尉敦煌南□里119·53簡1出土于肩水金關遺址,簡文中“守候何齊移肩水金關令史□罷軍”,其中一字不識,似應為令史罷軍的姓氏。簡文內(nèi)容是關于甲渠鄣守候移文肩水金關,甲渠候官的令史“□罷軍”將遷補觻得臨谷候官令史之缺,希望金關按照律令準其入關。“觻得臨谷候官”,說明臨谷候官設在觻得縣境內(nèi)。觻得是張掖郡治所在,臨谷候官當在張掖郡境之內(nèi)。簡2簡文有缺損,從內(nèi)容判斷是居延左尉發(fā)往靡谷守候的文書傳遞記錄。從記錄的郵書傳遞路線看,戍卒從收降亭向南傳遞至當曲隧,再傳至卅井候官的戍卒,屬于南行文書。而居延左尉是居延縣左尉,位于居延屯戍區(qū)內(nèi),簡文“詣靡谷守候”證明是南行發(fā)給靡谷守候的。“靡谷守候”之前沒有添加其所屬的郡名,則可以認為與居延縣以及肩水金關、肩水金關所屬的肩水候官同在張掖郡統(tǒng)轄之內(nèi)。張掖郡設置有臨谷候官和靡谷候官,此可補史籍之缺。從內(nèi)容看,簡3應是殘缺的傳遞文書記錄,簡文中有“張掖封淺塞尉”。而簡E.P.T48:118、E.P.T65:328中有“張掖甲渠塞尉”,指的是張掖郡甲渠候官的塞尉。按辭例判斷,“張掖封淺塞尉”應指張掖郡封淺候官的塞尉,則知張掖郡境內(nèi)有封淺候官。簡4、簡5有“且鹿伏牛隧長”“且鹿候長”,其中的“且鹿”應為且鹿候官的省稱。同樣的辭例在新舊居延簡中多見,如“甲渠萬歲隧長成敢言之”(6·8),萬歲隧長為甲渠候官所屬之隧長,省稱為甲渠萬歲隧長。而“甲渠高沙隧長”(E.P.T5:70)、“甲渠萬年隧長”(E.P.F22:847)與之類似。簡4·9有“故甲渠候長唐博叩頭死罪博前為甲渠鉼庭候長”,唐博為甲渠候官下屬鉼庭部的候長,也可省稱為甲渠候長。簡E.P.T68:165“趙氏為甲渠候長署第十部”,可知趙氏是署理甲渠候官第十部的候長,可稱為“甲渠候長”。這樣看來,“且鹿”應為候官之名。簡6是文書傳遞記錄,與簡4、5同出于肩水金關遺址,其中的“□鹿候官”,因斷簡“鹿”字之前的字無法釋讀,但很可能是指“且鹿”。簡6中提到“觻得一詣靡谷候官”,“觻得”為張掖郡治所在,位于肩水金關之南,則該簡為南行文書傳遞記錄。簡文“□鹿候官”及前缺部分,按照漢簡中傳遞郵書時的記錄方式,應為“一詣且鹿候官”。靡谷候官在張掖郡境內(nèi),簡中所見且鹿候官之前省卻郡或都尉府名稱,則應指張掖郡內(nèi)之候官。簡7是較為完整的文書傳遞記錄。其中的“角□”,“角”之后屬不可釋讀的字,字跡潦草模糊,從字形上看應是“得”字的草寫?!敖堑谩敝笍堃纯ぶ嗡诘亍坝€得”,也是張掖郡的屬縣。由于“觻”字形體復雜,在簡中書寫不便,常寫為“角”或“樂”字代替。73EJT24:248有“作者角得廣昌里韓況”,而簡37·35有“候長觻得廣昌里公乘禮忠”。說明“角得”即是“觻得”[17]。簡73EJT8:105整理者注明是習字簡[16](P281),其中有“觻得角得得得”。觻得、角得同簡出現(xiàn),可見“角”是“觻”的省寫,是時人的習慣作法。由此,“角□塞尉”即“觻得塞尉”,也即觻得候官塞尉,觻得候官應設置在觻得縣內(nèi)。簡8出土于肩水金關,從性質(zhì)上判斷,是金關給過往的名為青北的萃彭候丞等三人廩給糧食的記錄?!拜团砗蜇碑斨篙团砗蚬僦?類似的情況如“肩水候丞”(306·20)指肩水候官之丞,“玉門候丞”(敦煌漢簡483A)指玉門候官之丞[6](P238),“大煎都候丞”(敦煌漢簡1685)指大煎都候官之丞[6](P284)。我們認為,簡文省去了萃彭候官歸屬的郡、都尉府的名稱,應屬于張掖郡內(nèi)的候官。簡9“氐池塞尉”指氐池候官塞尉。氐池,據(jù)《漢書·地理志》:“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縣十:觻得,千金渠西至東涫入澤中。……氐池,莽曰否武?!盵1](P1613)可知氐池候官設置在張掖郡氐池縣境內(nèi)。簡文中還有一些張掖郡候官的資料值得注意。如肩水金關漢簡73EJT23:91:“□□□元年十一月己亥□□張掖□□北鄣候□移過所……一寸□□?!北M管簡文圖版模糊,“張掖□□北鄣候”有兩字不識,可以肯定的是“□北鄣候”應指張掖郡“□北候官”之候,“□北”則為張掖郡所轄候官。簡中尚有沒有明確注明何郡的候官資料,如簡E.P.F8:1“隧即廣北當山隧長李同八月十九日去署亡至二十日”。“廣北當山隧”按辭例與簡4“且鹿伏牛隧”類似,當指“廣北候官當山隧”。廣北候官簡文只有一例,該簡出土于甲渠候官遺址,內(nèi)容記述隧長李同私自離開署所之事,目的可能是上級為了通告甲渠候官等屯戍機構(gòu)有關犯罪人員的追究和處罰情況,以儆效尤。我們推測,廣北候官與甲渠候官一樣當在張掖郡內(nèi),其他郡類似的文書不可能出現(xiàn)在甲渠候官遺址。(二)都長制諸候官敦煌郡的候官設立情況,學者王國維曾有深入的研究[18](P127-129)。在此基礎上,吳礽驤考證敦煌郡主要有以下候官:玉門都尉轄:玉門、大煎都二候官。中部都尉轄:平望、吞胡、破胡、萬歲等四候官。陽關都尉轄:雕秩等候官宜禾都尉轄:廣漢、美稷、昆侖、魚澤、宜禾等五候官??らL史直屬:都偃泉、柳谷、益廣、廣校、屋蘭候官。吳礽驤提出,《漢書·地理志》載“中部都尉治步廣候官”,是由西漢晚期“破胡候官”更名所得[5](P48)。根據(jù)敦煌漢簡717簡[6](P566),陽關都尉下的“雕秩候官”應為“稠秩候官”。(三)酒馬機關所置之候即為酒候?!稘h書地理志》載酒泉郡境內(nèi)的候官設置,史籍記載很少?!稘h書·律歷志》有“乃選治歷鄧平及長樂司馬可、酒泉候宜君、侍郎尊及與民間治歷者”[1](P975),《漢書·趙充國傳》有“長水校尉富昌、酒泉候奉世將婼、月氏兵四千人”[1](P2980),其中酒泉候宜君、酒泉候奉世應為酒泉候官之候。我們在肩水金關漢簡里面發(fā)現(xiàn)了酒泉郡境內(nèi)候官的資料:10.酒泉會水候官不知何馬二匹駱牝齒四歲久左脾73EJC:315[19](P210)11.酒泉西會水富昌里公乘郭歆年卌八大車一輛73EJT37:1160[14](P186)簡10說明酒泉郡有會水候官?!稘h書·地理志》:“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開。莽曰輔平?!h九:祿福,……會水,北部都尉治偃泉障。東部都尉治東部障。莽曰蕭武。”[1](P1614)由此可知,酒泉會水縣境內(nèi)有北部都尉治所和東部都尉治所。而會水候官,當是會水縣之內(nèi)設置的候官。該候官可能是酒泉北部或東部都尉轄屬之候官。簡11的“酒泉西會水富昌里”,則可以說明會水候官應在酒泉郡境之西。(四)西漢河西諸郡的候官機構(gòu)史籍中無武威郡設置候官的明確記載,但《漢書·地理志》“武威郡”下有:“休屠,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1](P1612)武威郡設有兩個都尉府,其下也應設置有一定數(shù)量的候官機構(gòu)。綜合統(tǒng)計,簡牘所見漢代河西四郡有三十五個候官,其中以張掖、敦煌二郡數(shù)量居多。從兩漢之際漢王朝疆域的地理形勢看,此二郡與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勢力范圍接壤,處于漢匈雙方斗爭的前沿,軍事戰(zhàn)略價值較武威、酒泉更為重要。因此郡境之內(nèi)候官眾立,反映在簡牘中則出現(xiàn)了諸多候官的名稱。三、軍事機構(gòu)候官的設置按漢代的邊郡制度和防御體系,邊郡廣置候官是維護漢王朝邊境安全的必要政治舉措,而在內(nèi)郡,軍事機構(gòu)候官的設置有其特殊的意義。出土材料中反映的內(nèi)郡候官的設置狀況,應該與漢王朝的政治形勢和戰(zhàn)略布局密切相關,充分顯示了漢王朝的戰(zhàn)略考量。(一)茂陵縣在漢政權(quán)統(tǒng)治范圍中的地位肩水金關漢簡73EJT21:114有:移書到明白扁書鄉(xiāng)官亭里市里謁善令吏民皆知之督遣都吏……捕部界中得歸二千石以下反□□□重事=當奏聞毋忽如律令茂陵第八鄣候破胡等購錢□□[16](P44)該簡是購賞追捕犯罪的茂陵第八鄣候破胡的公文。茂陵是漢代京師三輔之一右扶風轄屬之縣?!稘h書·地理志》:“右扶風,……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nèi)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武帝置。戶六萬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萬七千二百七十七。莽曰宣城?!盵1](P1547)簡文有“茂陵第八障候”,則茂陵縣境內(nèi)至少設置有八個候官障,與史書記載的內(nèi)地郡縣候官設置幾近缺無的情況存在極大反差,其中的原因值得推究。茂陵處于京畿重地,歷來受到漢王朝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稘h書·武帝紀》:“(建元二年)夏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初置茂陵邑。”[1](P158)簡E.P.T59:582有“長安至茂陵七十里”,可知茂陵緊鄰長安,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稘h書·主父偃傳》載:“(主父偃)又說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亂眾民,皆可徙茂陵,內(nèi)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上又從之?!盵1](P2802)漢武帝聽從了主父偃的建議,終漢武之年,數(shù)次遷徙郡國豪杰吏民于茂陵,如《漢書·武帝紀》載,“(建元三年)賜徙茂陵者戶錢二十萬,田二頃”[1](P158)、“(元朔二年)又徙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以上于茂陵”[1](P170)、“(太始元年)徙郡國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陵”[1](P205)等。漢廷任命治才之臣對茂陵地區(qū)嚴加治理和控制。《漢書·張湯傳》載,張湯曾任茂陵尉[1](P2638)?!稘h書·魏相傳》載,魏相曾任茂陵令,因捕殺御史大夫桑弘羊的門客等不法之徒,使風紀振肅,“茂陵大治”[1](P3132)。茂陵作為豪杰大姓、奸猾吏民聚集的地方,朝廷政局不穩(wěn)之時最易產(chǎn)生動蕩。《東觀漢紀·梁統(tǒng)傳》載:“(漢哀帝)元壽二年,三輔盜賊群輩并起,至燔燒茂陵都邑,煙火見未央宮,前代所未嘗有?!盵20](P605)《漢書·翟方進傳》:“初,三輔聞翟義起,自茂陵以西至汧二十三縣盜賊并發(fā),趙明、霍鴻等自稱將軍,攻燒官寺,殺右輔都尉及斄令,劫略吏民,眾十余萬,火見未央宮前殿?!盵1](P3437)像西漢末年茂陵這樣的漢王朝統(tǒng)治核心區(qū)域,變生肘腋之間將嚴重威脅帝國的統(tǒng)治,若無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嚴密的防御體系作為后盾,漢廷覆亡即在朝夕之間。有鑒于此,茂陵小小縣邑設置八個或更多的候官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漢左馮翊、右扶風、京兆尹是為三輔,《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元鼎四年更置三輔都尉、都尉丞各一人?!盵1](P736)三輔設都尉,茂陵縣內(nèi)的候官當受三輔都尉統(tǒng)領。京畿之地,傳世史籍雖不見其設置候官的記載,漢簡卻提供了佐證。(二)膠西郡及延鄉(xiāng)郡除了茂陵這樣的畿輔之地,漢王朝在內(nèi)地一些地位重要的郡國亦設置了一定數(shù)量的候官。羅福頤曾據(jù)出土漢代王國印章認為,西漢王朝設有候官[8](P43)。從政治版圖說,漢初諸侯王國以齊為大。漢高祖六年,田肯建言說:“夫齊,東有瑯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此后,劉邦分封“子肥為齊王,王七十馀城,民能齊言者皆屬齊。”[4](P382-384)齊國轄七十城,可謂地域廣大。出土漢代印章、封泥中,有與齊地候官相關的資料,可以彌補史籍之缺。膠西候官。漢印中有兩方“膠西候印”,印皆為方形,一為瓦紐,一為鼻紐。羅福頤引《漢書·高武王傳》《世系表》認為,此為膠西國之候官[8](P43)。而出土封泥中,有圓形“膠西候印”[10](P126)。印章形狀不同,可能是不同時期的緣故。膠西國始于漢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文帝以齊悼惠王劉肥諸子分齊地為王,劉卬為膠西王[4](P2005)。漢景帝三年(前154年),膠西王參與七國之亂,失敗后被誅滅,地入于漢。隨后,漢景帝封子劉端為膠西王,“立四十七年薨,無子,國除。地入于漢,為膠西郡”。直到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膠西國除,為漢膠西郡[1](P2419)。膠西郡直到漢宣帝“本始元年更為高密國”[1](P1635)。這里的膠西候官,也可能指膠西郡之候官。菑川候官。漢印中有“菑川候印”。羅福頤認為,西漢有二菑川國,始封者一為劉賢,一為劉志,同是齊悼惠王子。此為菑川國之候官[8](P44)。濟南候官。漢印中有兩方“濟南候印”,羅福頤考證為濟南國之候官[8](P44-45)。《漢書·地理志》載:“濟南郡,故齊。文帝十六年別為濟南國。景帝二年為郡?!盵1](P1581)此濟南候官也可能為漢景帝二年后濟南郡設置的候官。臨菑候官。漢封泥中有兩款“臨菑候印”,印章呈圓形[10](P127)。臨菑,漢籍中亦作“臨淄”或“臨甾”?!稘h書·地理志》:“齊郡。秦置。莽曰濟南。縣十二:臨淄,師尚父所封。……北鄉(xiāng),侯國。莽曰禺聚。平廣,侯國。臺鄉(xiāng)?!盵1](P1583)臨淄為齊郡首縣,郡治所在。印文顯示臨淄有臨淄候官。城陽候官。漢封泥中有兩款“城陽候印”[10](P126),印章皆呈圓形?!稘h書·地理志》:“城陽國,故齊。文帝二年別為國。莽曰莒陵?!h四?!盵1](P1635)城陽候指城陽候官之候。瑯琊候官。漢封泥有“瑯琊候印”[10](P126),印章呈圓形?,樼?漢籍作“瑯邪”。漢初“哀王八年,高后割齊瑯邪郡,立營陵侯劉澤為瑯邪王”[4](P2000)?,樼鸲虝r期內(nèi)曾為王國?!稘h書·地理志》:“瑯邪郡,秦置。莽曰填夷。屬徐州?!h五十一:東武,莽曰祥善?!樞?越王句踐嘗治此?!盵1](P1585-1585)瑯琊候官應設置在瑯琊縣境內(nèi)。延鄉(xiāng)候官。漢封泥有“延鄉(xiāng)候印”[10](126)。據(jù)《漢書·地理志》,延鄉(xiāng)為千乘郡所轄之縣?!扒С丝?高帝置。莽曰建信?!h十五:千乘,有鐵官?!桨?侯國?!余l(xiāng)?!盵1](P1580)延鄉(xiāng)候官當設在千乘郡延鄉(xiāng)縣境內(nèi)。上列七個候官皆屬齊地。《漢書·地理志》載:“齊地……東有甾川、東萊、瑯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盵1](P1659)其中膠西、菑川、濟南三候官,羅福頤認為是侯國的屬官,候為諸侯國所置官吏[8](P44-45)。我們認為,在漢武帝之前,諸侯國的候官由諸侯設置,而在武帝之后,候官則由漢廷設置,候由漢廷任免。因此,嚴格意義上武帝之后各郡國的候官應屬于漢廷統(tǒng)轄之下的機構(gòu),候為漢廷所置官吏。據(jù)《后漢書·百官志》,漢初分封諸侯,諸侯王國除了丞相由漢廷所置之外,御史大夫以下皆由王國自行設置。七國之亂后,漢景帝廢除諸侯王的治民之權(quán),減省其主要屬官。漢武帝時“改漢內(nèi)史、中尉、郎中令之名,而王國如故,員職皆朝廷為署,不得自置”[2](P3627)。武帝之后,諸侯王國四百石以上官吏皆由漢廷任命[1](P2154)。而候的秩級分為六百石、比六百石兩種[21](P37),無疑應為漢廷除授。如此說來,齊地諸侯郡國候官的設置,很大程度上是漢王朝旨在防范諸侯國勢力、維護地方穩(wěn)定的政治舉措。齊地地域廣大,自劉肥始封,此后齊分七王。漢景帝時,“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反,發(fā)兵西鄉(xiāng)”[4](P440)。膠西、濟南、菑川、膠東諸王參與七國之亂。漢武帝時,頒行推恩令,王國裂封,侯國眾多。如瑯琊郡轄縣五十一,其中有侯國三十一,渤??び泻顕?平原郡有侯國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食品安全法及實施條例》練習卷含答案
- 2024DRG專項考試專項測試卷
- 鹽城師范學院《世界遺產(chǎn)概論》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4沙發(fā)翻新合同
- 店鋪轉(zhuǎn)租合同(2024年版)
- 紅細胞葉酸心腦血管零級預防培訓考核試題
- 2024山地租賃合同書
- 合資合同擔保協(xié)議
- 2024個人房屋租賃合同介紹
- 溫泉度假酒店項目實施方案
- 2024年風景園林專業(yè)中級職稱《法律法規(guī)及技術(shù)標準》考試題庫(含答案)
- DL-T2337-2021電力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備及軟件網(wǎng)絡安全技術(shù)要求
- 2024勞動合同模板下載
- 聲屏障結(jié)構(gòu)技術(shù)標準(全面修訂征求意見稿)
- 大學生紅色旅游調(diào)查報告總結(jié)
- 【高中班主任育人方略】《以德樹人、以情聚人、以理律人》課件
- 中醫(yī)護理方案考核標準
- 一例肺癌術(shù)后并發(fā)肺栓塞患者的個案護理
- 2022版新課標初中數(shù)學《數(shù)與代數(shù)、圖形與幾何》解讀
- 心房顫動診斷和治療中國指南(2023) 解讀
- 中式面點技藝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